寺庙匾额



第一篇:寺庙匾额

匾额: 普济寺

普济禅寺(正山门额,赵朴初书)

普门总持(万寿御碑殿后,1989年普陀山建筑公司赠,胡铁生书)

天王殿(1982年菲律宾杨连祝、蔡琬玲献,沙孟海书)

三洲感应(天王殿后,1983年菲律宾黄麒麟、蔡清美献)

圆通宝殿(1988年晋江石狮卢远戟、何金贞献)

法界藏身(圆通殿前,明天启六年僧罔书,石狮陈赞灯等7人重立)

应身慈济(圆通殿,明天启六年白毫庵僧罔书,石狮陈赞灯等7人重立)

法轮常转(圆通殿前,1991年澳门林玉荣等6人,香港苏其敏等2人献)

慈航普渡(圆通殿前,1991年澳门慈航玩具实业有限公司许在京等5人献)

普济群灵(圆通殿内,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

佛光普照(圆通殿内,1991年蒋超、俞萌献,俞春山题)

有求必应(圆通殿内,1987年晋江庄永水献)

殊胜境界(圆通殿内,1991年石狮吴海法等2人献,赵明书)

华钟度水(圆通殿内,1992年澳门蔡东生、杨静婷献,陈武书)

法雨慈云(圆通殿内,1991年浙江杜成良献,林剑丹书)

实相庄严(圆通殿内,1993年福建泉州杨坤怛献)

万德庄严(圆通殿内,1993年福建石狮蔡经全、蔡悦智献)

悲深愿重(圆通殿内,1993年夏福建石狮许自灿、蔡彩凤献)

普贤殿(菲律宾施秉成、施秉声献)

文殊殿(菲律宾施名徵、施驿骢献)

化雨频施(藏经楼前,1982年沙孟海书)

消灾延寿(藏经楼前,1985年旅港菲晋江石狮王东流、蔡彩凤、许自灿、王秀英献,胡铁生书)

庄严净土(藏经楼前,1985年旅港菲晋江王东流、蔡彩凤、许自灿、王秀英献,胡铁生书)

法雨普施(藏经楼法堂,1989年菲律宾施玉麟、高丽智献)

大慈大悲(法堂,1988年温州郑斌献)

佛光普照(法堂,菲律宾有利东方旅游公司献)

普门殿(1983年香港邵黄志儒献)

慈航普渡(普门殿内,清光绪八年提督江南狼山镇总兵格洪额巴图鲁、信官杨明海立)

慈云永护(普门殿,民国22年信士晏子云献)

地藏殿(1983年,唐熊源献)

罗汉堂(普济寺永通书)

方丈(佛弟子凌近仁书)

名山得主(方丈殿,1989年台北市沙法寺戒德、妙云寺默如、竹林寺佛声献)

行善助残(方丈殿,1986年浙江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赠)

正法久住(库房,1985年杭州灵隐寺僧继云、根源、体严献,郭仲选书)法雨禅寺

天花法雨(一在九龙殿,清康熙御书;一在天后宫大门上,沙门一音书)

法雨禅寺(1983年胡厥文书)

九龙宝殿(1986年菲律宾杨连祝、蔡琬玲献,程十发书)

悟彻圆明(九龙殿外,1987年菲律宾施黄丽英率子秉声、秉成等献)

佛国金相(圆通殿外,1989年菲律宾马尼拉,洪山道示等献,陈永康书)

大雄宝殿(1983年胡厥文书,香港弟子陈树臣等30人同献)

妙相庄严(大雄宝殿外,1990年台湾马继良等5人献,天童张性初书)

大雄无畏(大雄宝殿外,1992年香港王淑信、福建王宗礼等献)

现身尘刹(1990年菲律宾叶建民等3人献,郭仲选书)

慈云法雨(1990年福建林培进等献,泉州王爱琛书)

狮子吼(1990年张性初书)

拥护法城(天王殿)

皆大欢喜(天王殿)

玉佛殿(1987年秋夏桐郁书,陈宏德堂献)慧济禅寺

佛顶顶佛(慧济寺外,石匾,1990年上海陈世中献,张性初书)

同登彼岸(山门外石壁匾,奉化孙信德书)

慧济禅寺(1984年杭州商向前书)

天王殿(1984年新加坡周鸿发、郑秀銮、翁志雄献,胡铁生书)

韦驮殿(1984年新加坡周鸿发、周炯良、翁志雄献,孙信德书)

大雄宝殿(1983年远东王氏父子公司献,胡厥文书)

大智大行(大雄宝殿内,1990年美国黄振生、仁元、仁亨献,广修书)

万德庄严(大雄宝殿内,1984年香港林建基、林丽珍献,王家琰书)

度生情切(大雄宝殿内,1991年泉州庄克立献,张性初书)

万德有彰(大雄宝殿,1992年了开书)

九界同归(大雄宝殿,1992年了开书)

观音宝殿(1988年香港柯鸿振、王雪芳献)

有求必应(观音殿外,1990年柯友祥、陆亚美等4人献)

悲心济物(观音殿外,1990年柯友祥、陆亚美献,张性初书)

慈航普渡(福建晋江王清良等5人献,释了开书)

佛顶山(石牌坊匾,马鼎煌书)梅福庵

大雄宝殿(1985年,孙信德书)

道归极乐(大雄宝殿内,1985年孙信德书)

幽冥教主(大雄宝殿内,1985年孙信德书)

灵佑洞(石额,清康熙间吴瞻泰题)

回头是岸(石匾)

华藏庄严(石匾)西方庵

圆通宝殿(王家琰书,台湾高仰岗献)

三洲感应(1994年释道生书,新加坡谢玉兰等献)

大喜大舍(1993年香港郑志良、黄丽沙献)

大慈大悲(1993年香港郑文宗、曾秀华献)

念佛堂(1993年,普陀沙门妙善书)灵石庵

灵石禅院(1991年毛其继等10人献)

圆通宝殿(1991年香港梁祥合家献,谭建丞书)

有求必应(圆通殿内,1992年金宝信、张玉香率儿孙献)观音洞庵

观音古洞(1981年沙门茗山书)

圆通宝殿(唐熊源献)

佛即是心(武汉杨少川、傅松山献,蜀余德志书)

福泉庵(现佛学院)

普陀山佛学院(直匾,赵朴初题)

天王殿(1989年旅美华侨山姆董、爱咪董、威廉董、维奥娜董献)

大雄宝殿(1987年僧印顺、印实献,董沛书)紫竹林庵

补怛紫竹林(石额,民国8年康有为书)

圆通宝殿(台湾高雄市妙通寺傅闻献,谭建丞书)

慈航普渡(1992年赵季冬书,福建石狮庄文兴献)

三洲感应(天王殿,1994年春释道生书,香港俞明达献)

天王殿(胡铁生书)

念佛堂(1991年夏,沈家门张美丽,陈合利、吴有良、吴海燕献)

观自在(1992年赵季冬书,香港俞明达献)

大悲殿(1991年春,姜东舒书)

卧佛殿(1993年夏,菲律宾许维新等献)

妙相庄严(大悲殿,1993年夏马良辰书,石狮吴为民献)

慈云普覆(大悲殿,1993年田光烈书,澳门徐世满合家献)

济世慈航(大悲殿,1993年姜东舒书)

慈航普渡(大悲殿,菲律宾吴文远、施锦旋献,俞德明书)

圆通无碍(大悲殿,菲律宾吴文远、施锦旋献,俞德明书)

有求必应(大悲殿,1993年俞德明书)

慈恩似海(大悲殿,1993年袁一凡书)

慈光普照(大悲殿,1991年沙门永通书)大乘庵

大乘庵(1959年黄克恭书)

圆通宝殿(1993年夏张鹤龄书,旅菲华侨吴之佛、郑海寿、陈翠平、吴素宝献)

苦海津梁(1990年福建厦门林丽碧献)

金绳觉路(1990年石狮吴文枝合家献)

冥阳救苦(1993年夏张鹤龄书,福建黄金山献)梵音洞庵

梵音古洞(1986年,浙江省沙孟海书)

梵音嘹亮(1984年马鼎煌书)

慈航普渡(梵音阁)

现身说法(梵音阁,清光绪十年杭州、台州佛弟子徐春生、何国盛献)

一诚有感(民国20年心境献,1982年重修)

重现说法(1987年刘介石等13人献)杨枝庵

杨枝禅林(门额)

三劫余迹(天王殿门额,1990年8月立)

颐养静域(颐养堂)

杨枝观音殿(观音殿,1992年释信良书)其他庵院

真歇泉(篆体石额,宋绍兴十八年史浩书。今存白华庵)

剪鉴池(楷书石额,明陈继儒书,今存白华庵)

磐陀庵(石额,明崇祯董其昌书)

皓月禅心(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今藏普陀山文物馆)

澄灵寂照(康熙四十四年皇太子书,今藏文物馆)

海涌慈云(康熙四十五年皇太子书,今藏文物馆)

逸云庵(石额,康熙五十二年和硕诚亲王书)

万福来朝(仙人井,石额,光绪十九年董杏村敬立)

多宝塔(石额,民国9年无为陈性良立,庄蕴宽书)

永劫常住(多宝塔,石匾,民国8年陈性良重修,王人文书)

南海圣境(海岸牌坊,石额,民国8年滇南王人文题)

同登彼岸(海岸牌坊,石额,民国8年东海徐世昌题)

宝筏迷津(海岸牌坊,石额,民国8年河间冯国璋题)

金绳觉路(海岸牌坊,石额,民国8年黄陂黎元洪题)

回头是岸(海岸牌坊,石额,民国8年江朝宗题)

常乐禅林(石额,民国13年密显书)

洪筏禅院(石额,民国13年王震书)

同登华藏(洪筏禅院石额)

权开方便(洪筏禅院石额)

羼提禅院(石额,民国16年王震书)

息耒禅院(石额,民国14年9月,洪宋谦书)

慈航(西方船,石额,民国19年常宝子题)

第三亭(西方船,石额)

普陀圣境(码头进山门,巨额,1989年沙孟海书)

香云亭(石额,1983年应行久、金玉堂建)洛迦山

闻思亭(亭内直匾,篆书,王亚书)

入解脱门(闻思亭门,1992年郭仲选书)

遍洒甘露(闻思亭门,1992年葛介屏书)

同登觉岸(石牌坊,1991年补怛沙门妙善书)

跳出苦海(石牌坊,1991年刘师童建人书)

圆明妙净(四十八愿塔石额)

一路涅槃门(四十八愿塔石额)

洛迦名山(东大门,福州泉州庄克立献,全山住持妙善书)

大雄宝殿(大觉禅院大殿,1988年陈志华、庄才元等献,潘景年书)

大悲殿(大悲殿,1989年周惠康、郭代、郭表等献)

大慈与乐(大悲殿,1992年台湾蔡崇厚献,天鹤居士书)

大悲拔苦(大悲殿,1992年台湾蔡崇厚献,天鹤居士书)

圆通禅院(圆通禅院门匾,1991年新加坡黄克喜、陈丽荣献)

圆通宝殿(圆通禅院,1991年菲律宾吴文远、施锦旋献)

寻声救苦(圆通禅院,1992年姜东舒书)

妙湛塔(1992年,妙善书)已佚古匾额

海岸孤绝处(真歇庵,宋绍兴元年释真歇题)

圆通宝殿(宝陀寺,宋嘉定七年宁宗赵扩题)

大士桥(宝陀寺,宋嘉定七年宁宗赵扩题)

海潮寺(明万历宁波太守吴安国题)

海山天柱(渡海记事亭,明万历督造太监张随题)

资有堂(普陀寺,明万历大学士沈一贯题)

观亭(明万历陶望龄题)

护国镇海禅寺(明万历三十四年神宗李翊钧书)

应身宝殿(明万历大宗伯周应宾题)

瑞霭旃林(朝阳庵,明万历张随题)

宝月含空(慧济庵,明万历尚宝司丞沈泰鸿题)

法轮常转(圆通庵,明万历沈一贯题)

栖真庵(明万历张随题)

云林总会(总静堂,明万历张随题)

西资庵(明万历周应宾题)

海上奇观(育恩院,明万历周应宾题)

天香瞳瑞(白华庵,明万历都督杨宗业题)

奇葩古迹(梅福庵,明万历杨宗业题)

盼鹤庵(明万历杨宗业题)

真如妙境(净土庵,明万历都督何斌臣题)

韦驮宝殿(明万历侍郎陆世科题)

护法正神(韦驮殿,明万历周应宾题)

维持正教(韦驮殿,明万历李宝题)

隐秀(隐秀庵,明万历张随题)

梅仙庵(明万历中书陆宝题)

法门龙象(药师殿,明天启七年王由樻书)

息耒庵(清康熙三十二年普济寺住持通旭题)

积善庵(清康熙间定海总兵蓝理题)

木石居(清凉庵)

四世同堂(报本堂)

天花法雨(法雨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题)

修持净业(法雨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圣祖爱新觉罗玄烨题)

诞登于岸(法雨寺,康熙三十九年和硕庄亲王书)

大观(法雨寺,康熙四十年和硕显亲王书)

洛迦胜景(梵音洞)

大圆通殿(普济寺,康熙四十二年御书)

狮子窟(普济寺)

青莲喻法(普济寺、法雨寺,康熙四十二年皇太子书)

振宗禅寺(法雨寺)

青莲宝筏(法雨寺,康熙四十二年直郡王书)

宣布声闻(法雨寺,康熙四十三年御书)

藏经阁(法雨寺)

瑞光朗映(法雨寺,康熙四十四年皇太子书)

藏海慈波(法雨寺)

旃檀林(康熙四十六年御书,息耒禅院大殿)

挹翠浮青(法雨寺,康熙四十八年和硕诚亲王书)

南天宝筏

众香精舍(息耒院,清康熙四十九年和硕诚亲王书)

方丈(普济寺、法雨寺,康熙五十二年皇四子雍亲王书)

知足轩(息耒院,雍正三年和硕庄亲王书)

六度舟(法雨寺,雍正十二年和硕庄亲王书)

甘露洒心

慈云广覆

海天二梵(短姑道头木葺表,清雍正间建)

慈航普渡(同上)

福海无涯(同上)

随心满愿(法雨寺,雍正十二年和硕显亲王书)

川静波澄(法雨寺,雍正十二年和硕庄亲王书)

莫因循(同上)

千光静住(同上)

宅心清净(同上)

大海慈航(同上)

香云花雨(同上)

常乐我净(同上)

有情说法(同上)

十万同聚(同上)

洪筏古刹(洪筏房,清光绪间衍圣公孔令贻题)

法海慈航(洪筏房,清光绪大学士潘世恩题)

般若精舍(清光绪末僧觉道题)

锡我石麟(报本堂,清宣统二年台州同知梁某书)

清华郎润(洪筏房,民国初总统黎元洪题)

炎峤慈云(洪筏房,民国初总统徐世昌题)

长生禅林(民国5年僧开如书)

龙寿庵(民国11年农商总长李根源书)

第二篇:匾额对联

匾额对联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流传讲究的是,人有人名,地有地名,从小到大,一切事物都有名称。在各种建筑中,从单座房屋到大的建筑组群也都有名称。建筑的名称有因其外观形状或主人的身份地位特征被人们长期口头传播而约定俗成的,如“八角楼”、“九间头”、“花厅”、“白家牌坊”等;更多的是以匾联的形式表明。我国古建筑上用的匾联有两种意义;一是表明建筑本身的名称,另一种挂在房檐下的名牌则是建筑主人对事业、对环境、对建筑本身的赞扬语句。用文字艺术来表现,用语言文学来进行装饰,意境深远,礼义深邃。它又是一种装饰的手法,如果没有匾联,给人的感觉缺了些东西,名不正,言不顺,对建筑的妙处在欣赏时就不能深刻。

我们的先人是很懂得建筑艺术的,用匾联对建筑画龙点睛,创造出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蔚为大观。虽然匾联只是建筑上的一个名称、代号,但也丰富多彩。在一座房屋、一个殿堂,房檐之下,门口之上挂上一个牌子,直立者,叫做“华带牌”,横向者,则叫匾,在那牌匾上写上字,注明什么堂,什么厅,让人一目了然。而在比较重要的建筑前端横匾两侧还要挂上诗文条幅,这叫做对联或楹联。这一套方式称之曰匾联。

匾联将我国古代的经伦义理、三纲五常、经史文字在建筑上体现,既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又体现出华夏之邦的文明。

匾联一般用于大门、二门、大佛殿、佛龛、牌坊上。主要的有“四对联”、“八对联”,在大堂中柱门挂上。对于对联的要求,一要文字美、二要词句深奥,三要书法水平高,四要雕刻手法高明。在布局设计上还要做到妥帖、和谐,长短尺度、比例以及色调等,均要统盘考虑。历史上唐宋以降,尤其到明清时,建筑匾联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部件,但凡有一点规模的建筑物,都有匾联,抬眼望处,诗章佳句,书法佳作,令建筑陡生几多风采。

笔者在浙江、福建考察民居时,发现那里的住宅大院都有名称。例如东与堂、福和堂、风云堂、展鸿堂,曰笙堂、喜望堂……用堂之名来代表大住宅之名。在吉林、黑龙江一带,也有许多堂名之例。如“东和堂”是谭家的代表,“东盛堂”是吴家的代表,“百忍堂”是张家的代表,等等,不一而足。

在广大的农村中,人们在节日喜庆日子里,才用红纸书写对联,贴于各种门上、柱子上。不过,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过几天风吹日晒即剥蚀了。

公共建筑,如庙宇、佛殿更有许多牌匾及对联。与普通民宅不同的是,在庙宇、宫廷、佛寺等大建筑组群中,有用木板刻上匾联,或用石材雕出匾联的字样,平日天天挂在那里;也有不固定的,到节日才安装挂上去,平时摘下保存起来。

清代二百多年间,流行在合院大宅二道门的墙壁上,或院内墙壁的内外,书录治国、齐家、教子、读书、仁义方面的文章段落,用砖刻或石刻镶于墙面上,给在院中的人欣赏、观摩,也给家人子孙教育。匾联及其文字既有了装饰的意义,又别有风味,温文尔雅,体现出一种诗书门第,光宗耀祖的思想。笔者抄录北京地区一些建筑物上的对联,与诸位共赏析:

北京地安门关帝庙:浩气丹江,万古忠诚昭明;佑民福国,千秋俎豆永河山。北京湖广会馆:江山万里横天下;杞梓千程贡上都。

北京孔庙大成殿: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尚左尚右

旧时礼制习俗观念。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各代情况不一,考核史籍,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又,唐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按,唐代字位应以左为尊,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是以右为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成新录.左右》:“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汉人、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

第三篇:寺庙

浅谈佛教的发展

目录

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与道教 佛教与儒学 佛教与王法 禅与诗 禅与书画

佛教与小说及其他文学 佛法与经济

摘要

佛教虽说是一种外来宗教,但自从传入中国之后,受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同时,当佛教广泛传播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和深刻的影响。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发展、中国化、经济

叙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广泛且深远入,这一点随着佛教研究的不断深入,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一方面,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逐渐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至唐宋时期的禅宗,则完全变成一种中国化的佛教。导致这种结果的则是古代中国制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那么,佛教与古代中国的制度、政治、思想及禅诗画等传统学术文化之间,究竟是如何互动的?这种互动究竟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呢?

正文:佛教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其后,搜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向融合,进一步演化成中国化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神仙方术的思想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佛教变成神仙方术的一种。东汉时,人们多把释迦摩尼和作为道教创始人的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神,并列为祭祀崇拜的对象。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史称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词”。“浮屠”即佛,这种相混的结果是把佛教当成神。本来佛教是从反对神教中发展而来的,但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佛本身变成了神;作为佛教“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坛寂静”本里啊与中国的“灵魂不死”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但佛教刚传入中国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神捕灭”成为佛法的根本义。

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入和流布,佛经翻译日渐增多,逐渐形成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所谓“安译”,即安世高系,是小乘佛教,重修炼精神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支译即支娄迦系,是大乘佛教,主要宣传性空般若学。这种情况绝不是中国佛教发展中的特有现象,而是一定程度的

第四篇:匾额的题写的内容(模版)

(1)楼堂殿阁名称(多为富有诗意文采的名称)。如“滕王阁”“长生殿”、“望月亭”、“望江楼”等。(2)歌功颂德的题辞。如“桃李满园”、“爱民如子”、“名垂千古”等。(3)绘景抒情的题词。如“鸳飞鱼跃”、“清风肃来”、“山清水秀”、“一碧万倾”、“春和景明”等。(4)述志兴怀的题词。如“壮志凌云”、“还我河山”、“鞠躬尽瘁”等。牌与匾的写作文字很少,也无复杂的结构款式,主要是讲求适情应境,文辞精粹。题书时要求高水平的书法艺术,上款下款的书写位置得当,字的大小适当

第五篇:中医相关的对联和匾额

对联:

琥珀青黛将军府;玉竹重楼国老家。

熟地迎白头益母红娘一见喜;淮山送牵牛国老使君万年青。清末所建的一些供奉医王;药王的庙宇,所悬楹联依稀可见。帝德无私,常愿寰区消疾苦;神庥广布,故教世人免沉疴。行不惮烦千百里;技偏精到十三科。

曲水流觞,雅士文人擎历史;登山采药,医家妙手续岐黄。万里晴光闲采药;春风夜月静烧丹。庆生全凭三指脉;寿延不属五阎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汇法阴阳,脏腑五行承养;康君表里,纵横一脉相生。百草霜天辞旧岁;迎春花开贺新年。春晚带露锄芍药;秋高和露采芙蓉。花放杏林千枝竞秀;春来药苑百草争荣。腊梅映雪神洲乐;山药防病万家欢。檀香燎绕祭先烈;故纸香花慰英灵。花满修园开仲景;泉流丹溪汇河间。

报春色神州医林千花艳;映朝辉祖国药苑万草香。红娘合欢一见喜;紫苑迎春广木香。

李时珍著本草承先启后;叶天士论湿邪发 古绳今。桃仁杏仁君子仁仁心救人;天仙凤仙威灵仙仙方济世。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国医学万古芬芳

切三关,辨阴阳,兴中伐贼,师承仲景;谙百草,定君臣,拯弱抑强,法效时珍。修和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郁李仁行百步与红花重楼相会;山木通别云母同菊花海南成亲。百草霜天辞旧岁;迎春花开贺新年。春晚带露锄芍药;秋高和露采芙蓉。花放杏林千枝竞秀;春来药苑百草争荣。腊梅映雪神洲乐;山药防病万家欢。檀香燎绕祭先烈;故纸香花慰英灵。花满修园开仲景;泉流丹溪汇河间。

报春色神州医林千花艳;映朝辉祖国药苑万草香。红娘合欢一见喜;紫苑迎春广木香。

李时珍著本草承先启后;叶天士论湿邪发 古绳今。桃仁杏仁君子仁仁心救人;天仙凤仙威灵仙仙方济世。

匾额:

妙手回春 救死扶伤 悬壶济世 在世华佗 杏林春暖 杏林高手 真不二价 扁鹊重生 耕心草堂 药到病除 医心一意 妙手仁心 博施济泉 醍醐济世 医略存真 誉满杏林 博济为怀 勉善成荣 橘井名品 四圣心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1/133975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