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鹧鸪塘村概况和严氏祠堂简介
紫金鹧鸪塘村概况和严氏祠堂简介
离紫金县城十五公里的东南部,有一个可爱的乡村一一鹧鸪塘村。四面青山环绕,地形北高南低,周边与榕林、石坑、士贵、升平、璜坑、红星村毗邻。全村面积4.5平方公里。县道公路经村中通过;榕林河和璜坑河汇合村中流过。全村可耕农田面积1560多亩,常住人口总数有4200多人,严姓占全村总人口65﹪,其余是杨、李、叶、黄、郑、朱、张七姓。
元朝中页以前,鹧鸪塘一带仍是荒山野岭,漫无人烟,是个野兽横行无人开发的处女地。到明朝万历二年(1574),有明将周奕标被义军击败,无颜复命,躲在邻村璜坑游满阶,后移来我村合水河边居住,这就成了我村最早的立居人。此后外地人陆续迁来开发资源,谋求生活。据说以前在鹧鸪塘村居住过的姓氏有周、游、曾、巫、甘、谢、廖、温、管、邱等十余姓,我严氏等是属后期迁入者。
鹧鸪塘村传说中有三景:石礫仙迹、响水文房、上坑仙书。自然景规有:鳌鱼守水口、狮子把朝岗。
一、鹧鸪塘严氏总祠
鹧鸪塘严氏总祠(一世祖祠)
紫金县鹧鸪塘严氏祠堂(虎形祠)是鹧鸪塘严氏开基总祠。鹧鸪塘严氏始祖复德、复荣公于明末从闽迁来紫金开基,至今繁衍16世,现有严氏人口2700余人。已散居惠州、广州、韶关、北京、西安、云南、深圳、湖北等地,在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越南等海外国家及港、澳地区亦有世系后裔侨胞散居。
鹧鸪塘严氏祖祠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岁十一月十八日子时。安放严氏鹧鸪塘始祖复德、复荣公牌位。因社会变革祖祠被毁,后于公元一九九二年壬申岁十月二十九日由重修复祠。本祠为甲山兼卯心宿吉度。
二、鹧鸪塘严氏二世祖祠
鹧鸪塘严氏二世祖祠
紫金县鹧鸪塘严氏二世祖祠(狮形祠),安放鹧鸪塘严氏二世祖恭人公夫妇牌位。位于鹧鸪塘店下排,初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岁吉月吉日。因社会变革被毁,至一九九七年筹资重修。本祠癸山兼丑女宿吉度分金。
第二篇:高氏祠堂简介
高氏祠堂简介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发起修建的。它是青城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家祠。
高氏原系山东渤海园园村人,明洪武年间高氏始祖克尊兄弟三人随肃王来到甘肃,先到陇西,再到兰州庙滩子,两位兄弟战死疆场,克尊便携妻带子来到青城。
高氏祠堂由山门、前过厅、后过厅、厢房、大殿等建筑物组成。山门是歇山式结构,前过厅是卷棚式结构,后过厅是大屋脊式歇山结构,大殿是歇山式重檐结构。
山门系垂花门,山门上的木雕彩绘,既显示了精湛的艺术,又有其深刻的寓意。
荷花包裹五谷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年年丰收;暗八仙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对神仙那种洒脱飘逸、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向往;琴棋书画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对读书那种最高境界的追求;龙凤呈祥的彩绘希望高氏子孙攀龙附凤,位尊权贵;渔樵耕读彩绘是古人向往的四种生活方式;锦上添花是祝福高氏子孙生活越过越好。
山门口的这一对石狮,守护着高氏祠堂,保佑高氏子孙平平安安。
前过厅东、西边墙上分别是《高柴求学》和《大舜耕田》的砖雕。
这两幅砖雕教育高氏后人要忠厚孝道,勤奋读书,秉承祖先“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前过厅立柱上的对联为:“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源渤海,氏墙固植清辉雅范炳青城”。
前过厅上方悬挂着康熙年间兰州翰林秦维月题写的“名门寿母”匾额。与之配套的对联为:“溢范出名门天河大姓荣生五桂崇甲第,令仪钦寿母婺宿灵辉庆集三多近珍从”。
这块匾和对联是高氏第十世先祖高中才(武举、武备将军)的母亲张氏九十大寿时,她娘家侄子和高氏族侄为其赠送的寿匾和寿联。高老太太被乾隆帝赐封为宜人。
后过厅前面正中悬挂着道光帝赐给高氏第十二世先祖高鸣桂的“才兼文武”匾。高鸣桂,清道光已未贡生,曾任平凉府教谕。
后过厅正中悬挂着由咸丰帝御赐给高氏第十一世先祖高鸿儒的“进士”匾。高鸿儒,清咸丰癸丑进士,曾任广西天河县知县。
前、后过厅之间有一株古柏。据记载,原来旁边也有一株,但屡植不活,据说是因为高氏始祖克尊来青城后,晚年回山东老家探亲再未回来,只留下妻儿在青城。高氏始祖克尊曾有三个儿子,后因一子过继给他人,只留下两子,所以此株古柏又自然分为两枝。
后过厅的立柱上也有一副对联:“南极流辉八十载金闺集庆,西池启宴三千春玉树生香”。
这副对联是高氏第十二世先祖、书法家高士林给其嫂(高生芝先生之妻)八十大寿的寿联。
东、西两边的厢房原是高氏子孙祭祖时休息的场所,现开辟为高氏名人及书画展馆。
在大殿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清朝陕西长武县知县、高氏第十三世先祖高炳辰题写的“功助宗祠”匾额。
大殿里面供奉着高氏祖先的牌位。
高氏祠堂是明清时期独有的悬山式建筑,一层一层,逐层增高,以示高氏子孙步步高升;后过厅与厢房相连,不仅建筑独特,而且寓意深刻,以示高氏后人互相扶持,共同进步;高氏祠堂的门庭柱数为九,九为个位数字中最大,在青城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寓意高氏后代上得庙堂,位及人臣;院中青砖铺地,就是希望高氏后人平步青云。
高氏后人在清朝出了1名进士,2名文举,6名武举,22名贡生。
2003年高氏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篇:洛宁县大明村张氏祠堂碑记
洛宁县大明村张氏祠堂碑记
祠堂,在农村俗称家庙,是每个姓氏为了祭祀祖先或者先贤的地方。我村张氏祠堂位于村中路北,建于大清咸丰二年岁次壬子新正十六日子时,由张氏合族建立。祠堂内原有祠堂碑记一栋,由于历时久远,早已没了踪影,唯留《修建祠堂碑记》一篇于张氏家谱之上,并有祠堂原建示意图一副。一九九零年,祠堂后墙处,由于排水不畅,墙壁发生裂缝变形,张氏合族兴议于一九九零年三月十五日集资重修,并翻修祠堂屋顶,随后由户首张文欣撰写《重修祠堂碑记》一篇,为了记录此事立碑一栋。该碑立于庙内西山墙之下。为了方便张氏族人查询张氏合族世系,又于九三年五月立碑展示,从一世祖仁美公开始,到二十二世族人的世系排列图。该碑同样也立于祠堂西山墙之下。到二零零九年,风雨连绵,祠堂东山墙地基塌陷,合族又集资兴议重修,新砌砖石,由洛河南磨头村张氏后裔二十二世孙张文林撰写《重修祠堂碑记序》一文,立碑记念。该碑立于祠堂内东墙之下。现将这四栋碑记,一篇买契,按时间顺序一并编辑出来,是为大朋村张氏家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修建祠堂碑记》吾族与洛河南德里村张氏系分两门,原籍陕西省同州府大荔县东雁羌村,由元末避兵於此,延绵至捷已十七世,祖德宗功深且远也,拜献天地,孰不感之。乾隆三十三年曾祖讳如玺与近支祖讳如远、如林、如宰、如珩、有魁、有勇、有义、镜琪、朝芬、琚茂、同乾买就地基一图,固有修创礼堂之举,不意工未鸠而长逝矣。斯时祖社已寝祠后,伯父太学生讳公辅,复会合族,同生祖逐渐积官钱四十余串,及父讳公坤继为经理,又至百串,凡比積息,固贴每岁买地之费,林为买白地基之资。道光庚戍春,族人有卖旧宅者,院宇宽廠,设修祭所堪客众也,同意买之,力有不及,捷将近支遗贤并买所卖地基共钱三十串,进补价中,遂引其事焉。由是乐举者众,贫富各竭力输财,即问有不输者,众林买之。不轮越岁,族兄印殿,捷力为改作勤於经营,知为子孙所宜,为未尝惮其劳瘁辞老兰也,是以主竣並难弟,明季家乘失传,恒穆难序,心终未惬耳,至於地势润长可耸拜殿,可增舞楼,大有望于后人。总理:十七世孙捷科、殿拔共化钱三百八十千咸丰三年三月中浣卢氏:百冬、公选、公太、公友、公信、公林、公元、公兴、公仁、公法、公智、公器、公汉、公遂、公遂、公裉、公道山后村:国土、国相、国太、国安、国秀、国坤、支祥、三群、玉印、玉春、玉母城村:师周、师俊、师朋、师义备注:另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人物义烈志p303页记载,张捷科,大门楼人,邑庠生,素刚直,皖匪入境,挺身与之理论,贼窘辱之,大骂极口而死。匪解其体,复以巨釜烹之。民国六年《洛宁县志》p167页建置一卷,忠义孝悌祠内:在关岳庙之东厢,西向三楹列祀,张捷科庠生名列其中。—————————————《买契》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买张金泰院,科地两段,座落村中路北。首段东至张祠堂,西至张旺,南至张祠堂,北至卖主并至段姓场。次段东北均至张祠堂,南至张彦章,西至颜作良,四至分明,买价祥,贰拾伍元整。—————————————《重修家庙碑记》务本乎,水有源,木有本,人生有祖。吾张姓始祖张讳载,历居陕西省大荔县雁羌村(今东埝桥村),传至仁美公,时在元末,为避兵灾,迁徒河南省永宁县大门楼村(今洛宁县大明村)就居,立为始祖。长子仲文,迁洛河南德里村。三子仲魁东迁失续,唯次子仲武世居大明,后代子孙繁茂,然星转斗移,天灾地荒,习俗变乱,流离失散,移居异乡者甚众,经多方考证,现仅查明:七世祖讳俊公,明正统时迁渑池城中;十一世祖讳正蒙公迁八里寨;讳三畏公迁千秋;讳有公、讳程大、讳问明、讳问行四公迁石门;十一世祖讳大奇公迁下高村;十一世祖讳三唤公,十二世祖讳光全公同迁城村(本处和《城村张氏家谱》记载十一世祖讳光全公有误);十一世祖讳守荣公迁东张窊村;十二世祖讳洛西公迁东磨头;十三世祖讳进秀公迁伊阳观天沟;十三世祖讳进玉公迁刀环;十四世祖讳悉中公迁茶坊岭;十四世祖讳如太迁后坡;十五世祖讳俊公迁金山庙百崖村;十九世讳德清公迁下马沟村……吾族为奠祭先祖,于道光年间置地一段(中长17.9丈,南宽7丈,中宽7.6丈,北宽8丈),四至分明,创建宗祠三楹,献殿三楹,西厢房,伙房各三间,舞楼三间,东西耳房各一间,共计十七间,原创建碑于一九五八年被毁,一九八零年为时势所需,吾祖部分房产被大明村集体拆用,改建现存大舞楼一座,北厢房四间。唯剩宗祠三楹,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故此,族人长者顺廷、文屏(彦章)等起议,于九零年春组织修建委员会,召募合族后裔,每人捐款壹元贰角,共集资贰仟玖佰余元,重修宗祠三楹,工竣款尽。又于九三年清明在宗庙树庙碑,暨合族世系碑两栋,新画世系纪念一轴,凡孝祖贤杰,闻汛踊跃捐款,又集资弍仟肆佰余元,以成上述。为承前启后,昭彰美德,捐款名额勒石于后,流芳千秋。族长:顺廷、文屏、志铎张姓后生:大明文欣(京武)、石门庭兰(德俊)沐手馔文修建委员会常委:志强、文欣、文中、孟才、学谦、正武、其祥委员:满卿、文仁、天才、文敬、茶伟、群治、百松、学年、纯亮、学曾、彦青、灼治、铁强、石念、学治、学良、书魁异乡委员代表:茶坊岭:小章;后坡:文俊、宗志;石门:忠岐;千秋:遂祖、玉琴;东磨头:松林;东张窊:三保;西王村:毛水;金山庙:虎周;下高村:聚升;城村—————————————《张氏合族世系碑》吾始祖讳仁美公由陕徒豫,历时六百余年,至今人丁繁衍二十七世。长子仲文迁居洛河南德里村,三子仲昆东迁失续,唯次子仲武世居大明,祖坟座落于大明村西南约四百米处,俗称“张坟”,安祖十余世,由于坟茔面积所限,自十一世始,分迁新茔者甚众,无可祥记。五爷坟座落于湾子沟东侧约一百五十米处,迁茔于十一世前,城村相子坟即从此茔迁出。吾族后裔繁茂,但因世道沧桑,灾荒兵乱,流落失散,迁居异乡者众矣。又逢运动“破四旧”,族体崩滞,除谱焚轴,祖传文物同遭损毁。幸张公志铎冒险不顾,暗抄片存,使吾祖谱方有一丝之源,后经志铎等数年追寻,多方查稽,吾张氏族谱方得新续,散居他乡者已有十多处,归根团聚,人口达四仟余众,为永保族体流传千古,由本族二十二世后生文欣(京武),多方澄整,沐手撰编,将吾族谱绘为世系表,以备后世查续。由于版面限制,世系表从十一世始,分宗排编,大部分记载于二十二世,失续、绝业者基本略去,迁于异乡者,只作了简明记载。大明张氏后裔二十二世孙文欣(京武)撰序一九九三年五月—————————————《重修祠堂碑记序》洛宁地处中原,悠久秀丽,元末兵燹,我始祖张载嫡裔讳仁美公(配魏氏)携三子,自原籍陕西同州府大荔县东埝桥村避兵于此,后长子仲文公,迁居永邑(今洛宁县)南金门川德里村,奉为永宁张氏南门一世祖;次子仲武公承父业世居大门楼(今大明村)奉为永宁张氏北门二世祖;三子仲昆东去北邙失考。时光茌苒,迄今已有六百六十余年,几经波折,几多坎坷,历尽沧桑之变,受尽战乱之苦,祖辈之孙顽强拼博,艰苦劳作,繁衍生息,经久未衰,已衍传二十七世,约数万之众,成为河洛地区名门望族。为纪念祖宗,大清咸丰二年,在大明村建张氏祠堂一座,光绪十七年及二十一年,又分别建起献殿三间,戏楼及耳房五间,庚申年被大明村改建成现存大舞楼一座。现如今,唯存祠堂,岁月久远,几经修缮,历有碑记。丁辛秋月,阴雨连绵,东墙坍塌,时至丁亥,社会和谐,国富民强,张氏子孙无忘根本。大明村张京武等提议重修家庙,下高村张成武、张鹏超;东磨头张文林、张留生;西王村张毛水;东张窊张三保、张保林等率先配合筹划。另有大明村志强、正武、敬雷、安民、建祖、百岁、延青、满卿等;城村鹏飞、百均、孝本、亚东;西洼村传亮、保堂、小章、保群、文同、少贤;东后坡村延宗、红延;下马沟村红跃、俊杰等踊跃相助,名支系后裔纷纷捐款共八千余元。当岁菊月挖土动工,拆旧易新,改土为砖,修复东壁,美化内外。并于二零零九年清明立碑刻石大典祭祖,故嘱予作序以记之。予感乎修庙祭宗以表孝敬,旨在继承祖上美德,发扬先辈传统,使事业更加兴旺,使子孙更加昌盛,故修祠庙,先修家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世代相传,严教之英才育国家之栋梁,若后生倍出奔小康之先锋,攻科技之明星,带致富之能手,为创业之巨亨,拯民族之大器,安社稷之九鼎,而兴人间之大业,绘国富之蓝图,获盖世之英名,留青史之美誊,则一人成才,合族俱荣,一代功就,万世留名,列宗有灵,定然自豪于云乡,高祖在天安不容幸于长空,实乃容哉耀哉真孝哉,唯斯祭也,莫盛于此,是以为序矣。二十二世孙文林沐手撰文公元二零零九年、清明—————————————张红歌,微信名家和万事兴,QQ昵称崤山洛水,洛宁县河底人,70后,农民工,在外上班之余,爱好读书,听歌,喜欢文学,中医,农业方面书藉。偶尔会在网上写点儿心情。
第四篇:江氏祠堂对联
江氏祠堂对联
〖江氏祠堂对联四字〗 生花梦笔 刻炬成诗
上联典指典指梁江淹,尝梦人授以五色生花笔,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梁江洪,与萧文瑛、丘令楷等并以文称,夜集赋诗,刻炬而韵成,皆可观览。
徙戎著论 止水鉴忠
上联典指西晋陈留圉人江统,字应元,言语希少而起向远大,当时人称“嶷然(独立、超绝)希言江应元”。初任山阴县令,后至太子洗马。元康年间,氐帅齐万年反晋失败后,他作《徙戎论》。建议将氐、羌等族迁离关中,又对并州的匈奴部落表示隐忧,但惠帝并未采纳,不出十年乱起,人们都佩服他的远见。八王之乱中,先参与齐王司马冏的军事,谏齐王骄慢荒淫;又为成都王司马颖的记室,也有劝谏。后官至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之乱时,病死于流亡途中。下联典指南宋都昌人江万里,字子远,由乡里举荐入太学,文章颇明名,度宗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宰相),因刚直曾得罪奸相贾似道。他曾在芝山后花园开凿水池,池中亭上匾额写“止水”二字。元军南侵,他投水而死。
望厓骁骑 文坛骄龙
上联典指南齐骁骑将军江斅(452-495),字叔文,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人。南朝宋孝武帝婿。齐时任侍中,领骁骑将军,不为权幸降意,时人重其风格。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东)人。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少孤贫好学,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晚年所作诗文不如前期,人谓“江郎才尽”。有《江文通集》。
〖江氏祠堂对联五字〗
释诗风雅颂 为仕宋齐梁
上联典指清代经学家江永。有《十三经注疏》。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千秋文藻富 五色笔花新
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少年时孤贫好学,早年就以文章著名,相传曾在梦中见神人授以五色笔,于是文思大进;晚年又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五色笔,故所作诗文不如前期,人称“江郎才尽”。曾先后在宋、齐、梁三代做官,历任宋徐州从事、齐御史中丞、梁金紫光禄大夫。诗作能得前人神貌;赋以《恨赋》、《别赋》有名。文词精美,情调凄惋。〖江氏祠堂对联七字〗 寻春得句诗无草 带醉裁笺檄有花
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济世安民恩泽厚 阳春白雪品位高
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典江氏郡望“济阳”二字的嵌字联。
荔枝情味人犹觉 香雪玲珑梦最凉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江石如撰书联。江石如,字介。泉唐人。工翎毛花卉,楷书亦工。
〖江氏祠堂对联八字〗 俎豆幸千秋,谏议当年称孝子 笔花开五色,文通有后继书香
此联为江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临淄人江革,字次翁,早年丧父,遭战乱背着母亲避难,多次数遇到贼寇,他总是以母亲年老恳求,贼不忍犯,终于与母亲一同回乡,邻人称他为“江巨孝”。永平初年举孝廉。建初初年又举贤良方正。官至谏仪大夫。下联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事典。
文藻特新,竟符梦笔之异 膏油不继,岂辞随月之勤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上联典指南朝宋侍读江泌的事典。江泌,字士清,考城人。少贫,夜读随月光握卷升屋。
郑子出游,徒劳解佩 梅妃失宠,安用明珠
上联典指神话中的古代仙女江妃之二女,游于长江之滨,遇到郑交甫解下佩玉送给他。郑交甫走出数十步,怀中已没有了佩玉,回头再看,仙女也不见了。下联典指唐玄宗的妃子江氏,因爱梅花,号为“梅妃”。失宠后,玄宗赠她一斛明珠,她拒不接受,回赠一首诗,有句“何必明珠慰寂寥。”
兄宰相、弟尚书,双璧文章天下少 父成仁、子取义,一门忠孝世间稀
上联典指南宋都昌人江万里、江万顷兄弟,江万里官至宰相,江万顷官至户部尚书。下联典指江万里及其子江镐、江万顷及其子江鉴。元军南侵,江万里父子一同投水死;江万顷被元军抓获,不屈而死,其子江镐也遇难。
梁贵胄、唐遗忠,易姓前徽崇一本 歙侨居、泾奠宅,敦宗后嗣叙三支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江氏宗祠联。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说:“此处江氏源于萧氏,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后裔。唐代末年曾又显赫一时,因避难改姓江氏,住歙县的黄墩,南宋时迁到泾县,总称‘黄泥滩江氏’,查其流派,共有三支。”
第五篇:《@氏祠堂》文物保护方案
《*氏祠堂》文物保护方案(提纲)
第一稿
《*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距今已有265年。虽经两百多年沧桑之变,至今仍发挥着纪念祖宗恩德,树立族人崇高的信仰及德行,激励培养子孙成才、报国、为民,扶贫、解困、睦族,维系宗族血脉、连接海内外张姓子孙根系的重要功能。2008年以来,族孙**、**、**、等高瞻远瞩,通过艰苦努力,祠堂按照原有制式和建筑风貌修葺一新。现祠堂为砖木结构,双坡平房,三进布局。一进为仪门,由大门和过厅、仪厅组成,主要是祭祀时供鼓乐之用。大厅后是天井,东西两廊贯通,取四水归一之意。二进为享堂,为主体部分,是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享堂中间正位供奉祖宗塑像。三进为寝室,为供奉祖先牌位及祠堂中贵重物品的地方。祠堂总用地
平方米(合 亩),建筑面积
平方米,自然间。2009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二批文物控制单位名单的通知》(*政发„2009‟111号)中,“***氏宗祠”被列为第二批文物控制单位。
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之规定,结合我“***氏宗祠”的实际情况,准备从: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建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修订文物保护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加强对“***氏宗祠”的管理和保护。
一、制订《*氏祠堂》文物保护方案(提纲)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二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各项要求。
2、功能定位。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祠堂文化”的内涵建设,完善提升现有功能,发展文化产业。把祠堂建设成为:
⑴ *氏宗族祭祀活动中心;
⑵ 新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文体活动的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 ⑶ 设臵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寿星榜等,大力弘扬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健康乐观的典型人物;
⑷ 拟建“骨灰堂”改革丧葬习俗。
3、保护的内容。可参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结合实际,简化编制。主要成果应包括:
⑴ 带有地形、用地范围、规划路网的总平面图;
⑵ 规划说明,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与重要性、现状、管理等各项评估的详细内容,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⑶ 保护措施,包括防火、防潮、防雷、防盗等,以及修缮、养护计划; ⑷ 管理措施,包括组织机构、责任制度等管理制度、管理信息化等; ⑸ 扩建项目及费用计划。
三、建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
1、必要性。祠堂的修缮和开发,资金需求量大。现资金的来源单
一、7、按章程成立*氏崇本堂基金会理事会,成员11—13名。
8、申报成立。经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向民政部门提交规定的文件资料。
四、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可以和基金会理事会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五、修订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根据祠堂文物保护工作的进程,逐步修订、建立、健全以下各项规章制度,并付诸实施:
1、专职族工的编制、工资待遇及考核奖励管理办法
2、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寿星榜的考核标准和评定、奖励办法
3、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
4、族工廉洁守则
5、族工处分条例
6、财务管理办法
7、工程管理办法
8、文物安全管理制度
9、祠堂资产管理制度
10、中心学习小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