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新园唐氏祠堂
新园唐氏十修通谱
第二章 新园唐氏祠堂
新园唐氏祠堂地址变迁及迁祠记
1.新园唐氏初建祠堂地址:湘乡县东台山募僧守马。
2.新园唐氏清乾隆清乾隆三十五年农历辛卯年第二次建祠堂地址:湘乡县湘街昆仑总四牌楼,号伦鉴堂。
3.新园唐氏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农历庚戌年第三次建祠堂地址:湘乡县城西南梅桥镇葫薮双江口,仍号伦鉴堂。
4.公元1850年、清朝道光三十年农历庚戌年新园唐氏芦埜房传惇作《新园迁祠记》
族于湘土二十有八世矣,邑称七旧姓族,其最初祠建东台山募僧守马。明季邑受害独据兵燹(xiǎn兵灾野火)之余接济捐寡者,数邑宰受僧为祖僧而山非吾有祠遂圯(yí桥)国朝。乾隆初族端芳先生,乃迁诸邑城之昆仑总時,尚无祀田也。直系者捐费,曾伯祖金声起而倡之,置田八亩,量德伯继其志,增亩之数至三十,今日得以馔(zhuàn饮食)粢(zī谷物)盛而将祀者,三公之力居多,亡何湘水湓涌地,畿(jī)坍而风雨鸟鼠滋之患,祠又将圯入祠者几不忍,朝夕居岁丁未,惇于与祭后,与诸父兄谋之,族先生曰,以吾辈不能朝夕居之地,度祖宗朝夕居是地之心,更当何知夫人于一身一家之所托其华者。动费百仟金不惜其器者,亦必因乃闬闳绸缪而牖户不惮,胼手瘃(zhú冻疮)足而为之,将其安其身,长其子孙也。身为人子孙独忍坐视,其祖宗灵爽之所凭,败坏而弗为之所亦独何心,佥(qiān众人)曰然其为缮斧林可也,惇后难曰,因其随而葺(qì修理房屋)之,后将至于不可救且成此状溢駡 ?昼何无已,情以爽嵦(kǎi)更乃归禀于先大父,暨绍周祖于是合万秀星洲从父,各捐金百数十两,以迁祠倡邑之西南葫薮双江口者,为王氏地,实吾家故土也。增价复之,越庚戌得大木数十章,景其地平其庯庩断度其家杗廇规模且粗是时家乘适竣。青桥叔父命惇曰,谱成必绘祠图,祠不可以无记,尔其预书颠末于简。惇请其概则祠之为追者,三周以恒其上为寝,所以以祀吾初祖也。寝之前为厅所以祀各高曾祖禰(mí)也。寝东西为夹室,二则以以奉亲之既尽也。且推祖宗之余惠而波及殇无后也。其下有楹觉然有庭。穹然则吾辈烝(zhēng)享时于此乎
蹌也。其两翼为庖(páo)湢(bì)为斋戒所,为东西塾与夫储黍稷祭器,遗衣服者,则神仓簃室具也。不作戏楼惧亵也。不建钟鼓亭防僧也。抑亦有待于亢吾宗者也。惇于是叹
第二章:新园唐氏祠堂
为之前者,不患其有举或废为之后者,不患其不观惑而兴而向者。区区不忍之意,亦将籍以告慰矣,是役也。家君赞其成。从父万秀、青桥、星洲相与经营而拮据预定者。清道光庚戌传惇清湖谨记(公元2015年湘埜房远松注音注解)
公元2016年远松简述:最初迁湘乡唐氏宗祠始建于湘乡东台山募僧守马,明朝战乱时毁损。公元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农历辛卯年端芳祖迁建宗祠于湘乡湘街昆仑总四牌楼,号伦鉴堂,后因涟水洪水泛滥,畿(jī)坍而风雨鸟鼠滋之患,祠又将圯入祠者几不忍。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农历庚戌年,芦埜房的邦庆、传惇父子、以及绍周、万秀、星洲等诸祖各捐金百数十两,迁建宗祠于湘乡城西南梅桥镇葫薮双江口,仍号伦鉴堂。
5.新园唐氏葫薮双江口祠堂大门对联、牌坊对联、牌匾、厅联(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农历庚戌年):
大 门 对 联: 六朝土著
千古金城 牌 坊 对 联: 西晋渊源开一字
东台俎豆衍双江 初 祖 前: 念兹厥初
又 联 云: 邈乎百代推此春露秋霜两为感
天然一本敢以支分派别二其心 芦埜房宗南立
中 厅 匾: 羽仪足式 老祠为金声祖置移立新祠
厅 中 前 匾: 伦鉴在兹 端芳祖为老祠置移立新祠
厅 左 金漆匾: 惟德永世 芦埜房邦薄捐立
厅 右 金漆匾: 彝训昭垂 芦埜房邦坞捐立
厅左前金漆匾: 贞寿祥瑞 亦政堂主
厅右前金漆匾: 仁孝足风 阖族为青桥立
第二章:新园唐氏祠堂
厅上石柱金漆匾:芦埜房业潜、业溥、远渠、远府立
潮新园自桃塘以开基望隆西晋祀声东台七百载精英师萃 昭穆遂分渊源世代著湘土
卜葫薮之双江而录族业绍金城谋诒莒国五十年堂构重修 仑奂增美光大门闾待后来 厅中石柱金漆联:芦埜房传慊立
缅祖先数代苦心祀事继继绳绳迄于今咸仰厥敬宗收族
在我后一念嗣德前人黄黄惕惕虽不敢当免为孝子贤孙 厅上 金 漆 联:芦埜房邦庆率男传惇立
伦鉴绍家声当免为孝子悌第新园恢世业天要在读书耕田 厅中 金 漆 联:芦埜房邦枝兄弟立
得故土构新祠水解回头山知望祖
从后代追先烈伦垂人鉴业绍金城
厅中又金漆 联:新埜房传柄为光绪壬寅年重修祠庙立
五十载堂构重新踵事增华 嗣者当为创者许
千百年精英昭格入庙思敬 优然有见气然闻 厅前 金 漆 联:东埜房邦磔率男传栋立 退让著清风冀北敛高传百代 音容思此日湘西源建到双江
第二章:新园唐氏祠堂
第二篇:江氏祠堂对联
江氏祠堂对联
〖江氏祠堂对联四字〗 生花梦笔 刻炬成诗
上联典指典指梁江淹,尝梦人授以五色生花笔,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梁江洪,与萧文瑛、丘令楷等并以文称,夜集赋诗,刻炬而韵成,皆可观览。
徙戎著论 止水鉴忠
上联典指西晋陈留圉人江统,字应元,言语希少而起向远大,当时人称“嶷然(独立、超绝)希言江应元”。初任山阴县令,后至太子洗马。元康年间,氐帅齐万年反晋失败后,他作《徙戎论》。建议将氐、羌等族迁离关中,又对并州的匈奴部落表示隐忧,但惠帝并未采纳,不出十年乱起,人们都佩服他的远见。八王之乱中,先参与齐王司马冏的军事,谏齐王骄慢荒淫;又为成都王司马颖的记室,也有劝谏。后官至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之乱时,病死于流亡途中。下联典指南宋都昌人江万里,字子远,由乡里举荐入太学,文章颇明名,度宗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宰相),因刚直曾得罪奸相贾似道。他曾在芝山后花园开凿水池,池中亭上匾额写“止水”二字。元军南侵,他投水而死。
望厓骁骑 文坛骄龙
上联典指南齐骁骑将军江斅(452-495),字叔文,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人。南朝宋孝武帝婿。齐时任侍中,领骁骑将军,不为权幸降意,时人重其风格。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东)人。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少孤贫好学,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晚年所作诗文不如前期,人谓“江郎才尽”。有《江文通集》。
〖江氏祠堂对联五字〗
释诗风雅颂 为仕宋齐梁
上联典指清代经学家江永。有《十三经注疏》。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千秋文藻富 五色笔花新
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少年时孤贫好学,早年就以文章著名,相传曾在梦中见神人授以五色笔,于是文思大进;晚年又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五色笔,故所作诗文不如前期,人称“江郎才尽”。曾先后在宋、齐、梁三代做官,历任宋徐州从事、齐御史中丞、梁金紫光禄大夫。诗作能得前人神貌;赋以《恨赋》、《别赋》有名。文词精美,情调凄惋。〖江氏祠堂对联七字〗 寻春得句诗无草 带醉裁笺檄有花
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济世安民恩泽厚 阳春白雪品位高
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典江氏郡望“济阳”二字的嵌字联。
荔枝情味人犹觉 香雪玲珑梦最凉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江石如撰书联。江石如,字介。泉唐人。工翎毛花卉,楷书亦工。
〖江氏祠堂对联八字〗 俎豆幸千秋,谏议当年称孝子 笔花开五色,文通有后继书香
此联为江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临淄人江革,字次翁,早年丧父,遭战乱背着母亲避难,多次数遇到贼寇,他总是以母亲年老恳求,贼不忍犯,终于与母亲一同回乡,邻人称他为“江巨孝”。永平初年举孝廉。建初初年又举贤良方正。官至谏仪大夫。下联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事典。
文藻特新,竟符梦笔之异 膏油不继,岂辞随月之勤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上联典指南朝宋侍读江泌的事典。江泌,字士清,考城人。少贫,夜读随月光握卷升屋。
郑子出游,徒劳解佩 梅妃失宠,安用明珠
上联典指神话中的古代仙女江妃之二女,游于长江之滨,遇到郑交甫解下佩玉送给他。郑交甫走出数十步,怀中已没有了佩玉,回头再看,仙女也不见了。下联典指唐玄宗的妃子江氏,因爱梅花,号为“梅妃”。失宠后,玄宗赠她一斛明珠,她拒不接受,回赠一首诗,有句“何必明珠慰寂寥。”
兄宰相、弟尚书,双璧文章天下少 父成仁、子取义,一门忠孝世间稀
上联典指南宋都昌人江万里、江万顷兄弟,江万里官至宰相,江万顷官至户部尚书。下联典指江万里及其子江镐、江万顷及其子江鉴。元军南侵,江万里父子一同投水死;江万顷被元军抓获,不屈而死,其子江镐也遇难。
梁贵胄、唐遗忠,易姓前徽崇一本 歙侨居、泾奠宅,敦宗后嗣叙三支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江氏宗祠联。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说:“此处江氏源于萧氏,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后裔。唐代末年曾又显赫一时,因避难改姓江氏,住歙县的黄墩,南宋时迁到泾县,总称‘黄泥滩江氏’,查其流派,共有三支。”
第三篇:《@氏祠堂》文物保护方案
《*氏祠堂》文物保护方案(提纲)
第一稿
《*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距今已有265年。虽经两百多年沧桑之变,至今仍发挥着纪念祖宗恩德,树立族人崇高的信仰及德行,激励培养子孙成才、报国、为民,扶贫、解困、睦族,维系宗族血脉、连接海内外张姓子孙根系的重要功能。2008年以来,族孙**、**、**、等高瞻远瞩,通过艰苦努力,祠堂按照原有制式和建筑风貌修葺一新。现祠堂为砖木结构,双坡平房,三进布局。一进为仪门,由大门和过厅、仪厅组成,主要是祭祀时供鼓乐之用。大厅后是天井,东西两廊贯通,取四水归一之意。二进为享堂,为主体部分,是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享堂中间正位供奉祖宗塑像。三进为寝室,为供奉祖先牌位及祠堂中贵重物品的地方。祠堂总用地
平方米(合 亩),建筑面积
平方米,自然间。2009年**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二批文物控制单位名单的通知》(*政发„2009‟111号)中,“***氏宗祠”被列为第二批文物控制单位。
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之规定,结合我“***氏宗祠”的实际情况,准备从: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建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修订文物保护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加强对“***氏宗祠”的管理和保护。
一、制订《*氏祠堂》文物保护方案(提纲)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二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各项要求。
2、功能定位。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祠堂文化”的内涵建设,完善提升现有功能,发展文化产业。把祠堂建设成为:
⑴ *氏宗族祭祀活动中心;
⑵ 新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文体活动的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 ⑶ 设臵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寿星榜等,大力弘扬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健康乐观的典型人物;
⑷ 拟建“骨灰堂”改革丧葬习俗。
3、保护的内容。可参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结合实际,简化编制。主要成果应包括:
⑴ 带有地形、用地范围、规划路网的总平面图;
⑵ 规划说明,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与重要性、现状、管理等各项评估的详细内容,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⑶ 保护措施,包括防火、防潮、防雷、防盗等,以及修缮、养护计划; ⑷ 管理措施,包括组织机构、责任制度等管理制度、管理信息化等; ⑸ 扩建项目及费用计划。
三、建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
1、必要性。祠堂的修缮和开发,资金需求量大。现资金的来源单
一、7、按章程成立*氏崇本堂基金会理事会,成员11—13名。
8、申报成立。经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向民政部门提交规定的文件资料。
四、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可以和基金会理事会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五、修订文物保护管理制度
根据祠堂文物保护工作的进程,逐步修订、建立、健全以下各项规章制度,并付诸实施:
1、专职族工的编制、工资待遇及考核奖励管理办法
2、功德榜、能人榜、成才榜、寿星榜的考核标准和评定、奖励办法
3、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
4、族工廉洁守则
5、族工处分条例
6、财务管理办法
7、工程管理办法
8、文物安全管理制度
9、祠堂资产管理制度
10、中心学习小组管理制度
第四篇:高氏祠堂简介
高氏祠堂简介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即公元1785年,是高氏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发起修建的。它是青城地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家祠。
高氏原系山东渤海园园村人,明洪武年间高氏始祖克尊兄弟三人随肃王来到甘肃,先到陇西,再到兰州庙滩子,两位兄弟战死疆场,克尊便携妻带子来到青城。
高氏祠堂由山门、前过厅、后过厅、厢房、大殿等建筑物组成。山门是歇山式结构,前过厅是卷棚式结构,后过厅是大屋脊式歇山结构,大殿是歇山式重檐结构。
山门系垂花门,山门上的木雕彩绘,既显示了精湛的艺术,又有其深刻的寓意。
荷花包裹五谷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年年丰收;暗八仙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对神仙那种洒脱飘逸、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向往;琴棋书画木雕表示高氏子孙对读书那种最高境界的追求;龙凤呈祥的彩绘希望高氏子孙攀龙附凤,位尊权贵;渔樵耕读彩绘是古人向往的四种生活方式;锦上添花是祝福高氏子孙生活越过越好。
山门口的这一对石狮,守护着高氏祠堂,保佑高氏子孙平平安安。
前过厅东、西边墙上分别是《高柴求学》和《大舜耕田》的砖雕。
这两幅砖雕教育高氏后人要忠厚孝道,勤奋读书,秉承祖先“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前过厅立柱上的对联为:“高门广被仁雨德风源渤海,氏墙固植清辉雅范炳青城”。
前过厅上方悬挂着康熙年间兰州翰林秦维月题写的“名门寿母”匾额。与之配套的对联为:“溢范出名门天河大姓荣生五桂崇甲第,令仪钦寿母婺宿灵辉庆集三多近珍从”。
这块匾和对联是高氏第十世先祖高中才(武举、武备将军)的母亲张氏九十大寿时,她娘家侄子和高氏族侄为其赠送的寿匾和寿联。高老太太被乾隆帝赐封为宜人。
后过厅前面正中悬挂着道光帝赐给高氏第十二世先祖高鸣桂的“才兼文武”匾。高鸣桂,清道光已未贡生,曾任平凉府教谕。
后过厅正中悬挂着由咸丰帝御赐给高氏第十一世先祖高鸿儒的“进士”匾。高鸿儒,清咸丰癸丑进士,曾任广西天河县知县。
前、后过厅之间有一株古柏。据记载,原来旁边也有一株,但屡植不活,据说是因为高氏始祖克尊来青城后,晚年回山东老家探亲再未回来,只留下妻儿在青城。高氏始祖克尊曾有三个儿子,后因一子过继给他人,只留下两子,所以此株古柏又自然分为两枝。
后过厅的立柱上也有一副对联:“南极流辉八十载金闺集庆,西池启宴三千春玉树生香”。
这副对联是高氏第十二世先祖、书法家高士林给其嫂(高生芝先生之妻)八十大寿的寿联。
东、西两边的厢房原是高氏子孙祭祖时休息的场所,现开辟为高氏名人及书画展馆。
在大殿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清朝陕西长武县知县、高氏第十三世先祖高炳辰题写的“功助宗祠”匾额。
大殿里面供奉着高氏祖先的牌位。
高氏祠堂是明清时期独有的悬山式建筑,一层一层,逐层增高,以示高氏子孙步步高升;后过厅与厢房相连,不仅建筑独特,而且寓意深刻,以示高氏后人互相扶持,共同进步;高氏祠堂的门庭柱数为九,九为个位数字中最大,在青城用九根柱子的只有高氏祠堂,寓意高氏后代上得庙堂,位及人臣;院中青砖铺地,就是希望高氏后人平步青云。
高氏后人在清朝出了1名进士,2名文举,6名武举,22名贡生。
2003年高氏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篇:杜氏祠堂志
《仙源杜氏宗谱》(卷末)载 杜氏祠堂志
大宗祠
大宗祠(俗称八甲祠)在西山。道光甲申族人天张、朝与等督建,越六年落成。后建内寝,上为层楼,左右有房通,楼前为一字天井,天井两旁环以石栏杆,中跨圆桥,为中阶五级,东西阶同,阶下左右横廊,中为回廊,前立屏门。再前大堂,左右房外阶三级,中为方天井,左右长廊皆石柱,前为下廊,廊左右隅各房二间,房旁各有小横天井,下廊前凡三门合甲向,中门旁列石狮二,高七尺左右,左右门旁列石鼓各二,高五尺。上为门楼重檐起角,承以石柱二,盖以云头瓦,沿檐饰以缕花砖,门前为坦(以上今燬,原注)。
祠东为巷,巷门额曰“云门”。内通祠屋。巷东为官厅,厅东西隅小天井各一。中立屏门,屏后小一字天井为楼屋中堂(今祀学士公,原注)。左右房外有小套房,左廊有门,东折为厨房及余屋。右廊门通巷。楼屋后为方園,中凿方塘围以石栏,園后墙西隅置圆门,进为小園,厰厅三间,厅后通新厨房(光绪癸巳春重建,原注),再后老厨房基,再后为新厰屋(光绪甲午春重建,原注)。
祠西为巷,巷弄门额曰“月路”,内通祠屋,巷西为义塾(今改为报功祠,原注)。前后共六间,中间有天井,四面走楼。左廊门通巷,右廊门进为厨房,折进为内巷,通小厨房基。义塾后横屋,上堂五间,屏后通内巷。下堂仓屋五间(仓屋光绪乙未建,原注)。中共天井,旁有门通后三间屋基,再进为小園,園有塘井,再进横仓屋基,折西为余屋一间,仓屋基后为厨房基,再进后園基。
地基,前后俱至本祠田,左至路,右至田。
按:咸丰癸丑粤逆南窜,我族人合泾太二十七姓团练以我大宗祠为总局,咸丰丁巳官军练勇失利,祠燬于兵火,惟存左右余屋,因于祠左官厅后楼设龛 奉学士公木主以崇祭祀,兹仍记其旧制,俾后之重建者所考焉。
国贤公祠
国贤公祠(俗称四甲祠)在西山。乾隆中,后裔国荣捐资督建。后为内寝,上有层楼,左右有房通,楼前为一字天井,两旁环以石栏杆,中跨圆桥,为中阶五级,左右阶同,阶下左右横廊,中为回廊,前立屏门。再前大堂,外阶一级,中为方天井,左右长廊,前为下廊,廊左右隅各房一间,前为门楼,大门合甲向兼卯,三分门,旁列石鼓二,高五尺(今燬,原注),门前为坦,坦前平墩。
祠东为香火堂之前院,院墙东余屋二间,直进为香火堂三间,中天井,左右有廊,再进楼屋三间,再进为厨房基,旁为硃砂井。
地基,前至墩外路,后至田,左右俱至路。
按:国贤公祠亦与大宗祠同时燬于兵火,兹纪其旧制,如此有志建复者当有取焉。
国贞公祠
国贞公祠在荡里。后为大堂,堂西有门通余屋。堂前阶一级,中为方天井,左右长廊石柱各二,前为下廊石柱二,廊隅房各一间,前为内门楼,大门合子向,门左右石鼓二,高五尺。前为院,墙垣环绕形如半月,中为道,前为外门楼,左右门房各一间,门前石梯十级。前为坦,再前为半月塘。
祠西为楼屋三楹,后有厨房,楼屋前有屋基一方。祠院外西隅有品字井三(久旱不涸,原注)。地基,前至塘外本祠田,后至本祠山,左至巷,右至楼屋及屋基外路,院内余屋基外皆公地。
宁庆公祠
宁庆公祠(俗称三甲祠)在卓村。乾隆中因旧址重建,前对黄岑后枕溪流。后为内寝,上有层楼,左右有房通,楼前为一字天井,两旁环以石栏杆,中跨圆桥,为中阶五级,左右阶六级,阶下左右横廊,中为回廊,前立屏门。再前大堂,左右房外阶一级,中为方天井,左右长廊,前为下廊,廊左右隅各房一间,前为门楼,凡三门合丁向,中门旁列石鼓二,高五尺,左右门各列镂花方石二,高尺余,门前有坦,再为照墙。
祠东为内巷,通祠屋,巷东为官厅(廷杰等督建,原注),上有楼,厅前阶三级为天井,厅后左右披檐,为房各一间,中过道,进为厨房。官厅东为旱塘,中有石砌,蓄暗水制蚁。
祠西为外巷,巷西横屋,为济美堂三间,左右廊,中天井,折东为厨房(克浈公分助建,原注),再折为守祠仆舍,上连祠墙,为跨巷楼。
地基,前至照墙外路,后至溪,左至旱塘外大路,右至济美堂余屋后滴水。
庸庆公祠
庸庆公祠(俗称七甲祠)在卓村。后为内寝,上有层楼,左右有房通,楼前为一字天井,两旁环以石栏杆,中跨圆桥,为中阶七级,左右阶五级,圆桥下穿井,出泉流聚阶下石池,仅三寸不溢不涸。左右为横廊,中为回廊(嘉庆中建,原注),中立屏门。前大堂,左右房外阶一级,中为方天井,左右廊,前 为下廊,石柱二,廊隅房各一间,前为门楼凡三门合癸向,中门旁列石鼓二,高五尺,左右门旁凿花方石各二,门楼石柱二,门前为坦(明万历中建,原注)。祠西为守祠仆舍三间,折进内巷通祠,再进为横屋三间。
地基,前至坦外屋,后至本祠余屋基外路,左至路,右至路及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