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1号文库

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案[精选五篇]

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案[精选五篇]



第一篇: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案

编号:3—04—1 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编制: 酒海涛 指导:管学中 审校:高二政治组 班级: 姓名: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习目标】1.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2.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

3.明确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梳理: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______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_____生活中的、具有相对_________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⑴________的继承

①含义: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的风尚、________和________。

②影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 的影响。③地位: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 之一。⑵________的继承

①含义:建筑,被称为_______的艺术。

②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 一页。③地位: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 的重要标志。⑶________的继承

①含义:中国传统文艺,以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②影响:中国传统文艺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③地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⑷________的继承

①含义: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②影响: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③地位:是中华文化中一个 的组成部分。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⑴传统文化具有___________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同时,它的 又能够因时而变。⑵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___________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

人的发展起 作用;反之,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 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⑴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 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 作用,才能兴旺发达。⑵个人:一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 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⑴面对传统文化,要 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 ______ 和 ;

⑵对于传统文化中 ______的、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 的、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易混易错:

1.历史上形成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

2.传统习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3.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4.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课堂探究】

导入篇(看视频,回答问题): 视频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传统建筑篇(看视频,回答问题):

两程故里中的古建筑蕴含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展现了哪些文化内涵?

传统习俗篇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每年冬至,两程故里地——程村,都会祭拜祖先,并举办民间戏曲文化演出,庙会持续三天。千人程氏后裔不远万里回来寻根祭祖,许多中外学者远赴重洋慕名而来,寻觅先贤遗迹。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编号:3—04—1 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编制: 酒海涛 指导:管学中 审校:高二政治组 班级: 姓名: 你还知道我县有哪些独特的传统习俗?

传统文艺篇

为什么程颐的《春日偶成》能流传至今而依旧脍炙人口?

传统思想篇

看视频,分组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我县在两程故里开展家风教育基地建设对全县人民有哪些积极的文化意义?2.谈谈我们怎样对待家风才能承担起重拾家风的重任?

【归结升华】 根据以上各小组的探究成果,请归纳出以下知识: 1.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2.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有、、、。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

【当堂检测】

1.嵩县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多措并举推进两程故里文物建筑修复保护和消防安全工作,实现了两程故里修复和保护的和谐发展、相辅相成,很大程度上保持和恢复了文物建筑的原貌并极大改善了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环境。之所以重视对文物建筑的修复和保护,是因为传统建筑是()A.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B.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

C.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凝固的艺术,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2.尽管嵩县各地每年都有上坟祭祖的习俗,但具体到县域各地上坟的时间又不尽相同。比如黄庄、纸房等嵩南各乡多在二月二,田湖、闫庄等嵩北各乡多在清明前后,而两程故里还保持有冬至上坟的习俗。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①④

3.每年冬至,两程故里地——程村,都会祭拜祖先,并举办民间戏曲文化演出,庙会持续三天。千人程氏后裔不远万里回来寻根祭祖,许多中外学者远赴重洋

慕名而来,寻觅先贤遗迹。人山人海,络绎不绝。这表明()

A.世界各国文化具有多样性 B.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D.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4.《程氏家训》强调“政宽以调民。躬事廉俭敦厚自裕”,“用九思立德,无忘好善”。即崇尚与人为善尚德,为官清廉宽仁。近日嵩县举办的二程德廉家风教育基地建设研讨会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由来已久,《程氏家训》强调“莫不孝二亲”。

但封建社会却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由此看来,应该()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

编号:3—04—1 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编制: 酒海涛 指导:管学中 审校:高二政治组 班级: 姓名:

【课下作业】

1.完成活页中本节课的题目。

2.利用周末搜集我县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相关资料。

2.有人说两程故里占地较大,而程村人口日渐扩大,应彻底抛弃,建成民居小区。你赞同吗?为什么?

不赞同。传统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技术参考价值,在今天还有一定的旅游价值和道德教育价值,因此应予以适当保留和科学开发。

⑴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待它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⑵要辩证地认识家风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家风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忠、敬、诚”等,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比如“三纲”和愚孝,迷信,坚忍,愚忠思想,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二程德廉家风教育基地建设研讨会”的举办赋予程氏家风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有利于弘扬程朱理学中的精华,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关于基地建设的研讨有利于激发大家对程朱理学优秀思想的学习热情和爱国情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思想篇

看视频,分组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我县在两程故里开展家风教育基地建设对全县人民有哪些积极的文化意义? 2.谈谈我们怎样对待家风才能承担起重拾家风的重任?

有人说两程故里占地较大,而程村人口日渐扩大,应彻底抛弃,建成民居小区。你赞同吗?为什么?

每年冬至,千余程氏后裔为什么不远千里回到程村寻根祭祖?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为什么二程相关的典故和诗歌能流传至今而依旧脍炙人口?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什么特点?

我县在两程故里开展家风教育基地建设对全县人民有哪些积极的文化意义? 谈谈我们怎样对待家风才能承担起重拾家风的重任?编号:3—04—1 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编制: 酒海涛 指导:管学中 审校:高二政治组 班级: 姓名:

传统习俗篇

习俗专家组探究出的答案(组长白板上扫描展示):

传统文化之文艺篇(文艺组课前搜集材料并制作作品,课堂分享成果并提出问题供小组探究)

文艺组提出的问题: 文艺专家组探究出的答案(组长白板上扫描展示):

传统文化之思想篇(思想组课前搜集材料并制作作品,课堂分享成果并提出问题供小组探究)

思想组提出的问题:

思想专家组探究出的答案(组长白板上扫描展示):

【归纳升华】

第二篇:继承传统文化——通讯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北码小学 毕作刚

北码小学组织学生观看《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电视专题片。为了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教育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2012年6月6日,北码小学组织全体学生观看了《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电视专题片,并要求学生写观看笔记及学习感想。全体同学积极参加此项活动,有的还结合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在学习感想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通过多个道德模范平凡而伟大的事迹,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更明白了自己肩负的弘扬传统文化、践行北京精神的历史重任。

通过观看《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电视专题片,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缩短了学生与道德模范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激发了学生们做一个有德之人的决心。

第三篇:《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内容简介]

在学生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能力。

[研究目的]

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XX年是奥运年。有一句口号是“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000年”。

奥运会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这一大型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充分全面展示中国灿烂文明的大好机会。中国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000年的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目前从一个个奥运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观看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二)新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

活动总结、概念阐释: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概念解析: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3)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示自己收集的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在今天的变革与联系)。

传统节日:火把节——感受传统习俗

齐背《旅夜书怀》、杜甫《唐诗宋词读本》——感受传统文艺

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和苏州园林——感受传统建筑

徐州传统文化介绍:(学生柳琴表演)

活动总结、教材梳理:

(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B地位: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观看录像: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传统文化

思考:传统文化的特征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概括传统文化的特征:

传统文化的特征

(1)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中国古代“贵和”思想,今天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

(2)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古代现代婚礼的对照: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思考:现代婚礼中还有那些传统的印记!

生谈:现代婚礼传统的印记。

展示中式风格的装修:

中国的传统节日——典型(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压岁钱等)。

思考:作为晚辈应该对长辈做些什么?对父母做些什么?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之一“孝”的内涵

《孝经》有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把孝视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本”。

孔子认为孝的精神核心是敬、无违、是使父母心里高兴;行孝的外在形式是对父母有“礼”。具体表现为敬养、志养、色养。

图示:中国二十四孝

分析现代社会尽孝现象:

孝道方式一:大学生给父母磕头就算是孝顺了吗?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就是给父母磕一个头。

孝道方式二:寒假作业是帮爸爸妈妈洗脚武科大城建学院06级767名大学生,昨日“领”到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大年夜给父母洗脚。能否完成这份“孝心作业”,一些大学生没有信心。

讨论:

尽孝道以磕头洗脚的形式说明了什么?

2今天我们如何孝敬父母

3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学生发言:

2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认识,移风易俗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忠、义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回顾:文化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总结: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后思考:文化需要继承,需要发展,如何继承如何发展?

[教学反思]

本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围绕传统文化三个方面: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处理上尽量简化,淡化知识掌握,重在感受。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完成了设定的目标。“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文化内容重在感受,结合基本内容我准备了大量的感受性材料。尤其借助XX年北京奥运会官方宣传片。将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展示内容进行了剪辑。做成两段材料,作为启发性材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启发作用。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研究目的。

作为高效堂的互动策略研究。在本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作为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布置了自主合作探究题:“我们眼中的传统文化”。前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堂上进行展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尤其结合本地实际重点谈了徐州传统文化。并由本班学生表演了徐州本地柳琴,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授过程中,运用表演、讨论、发言、背诵等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这次公开的开设我在教育理念上又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转变。作为老师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可以说给他点“阳光”,他就能“灿烂”。关键是很多时候教师成了“霸”,很少在堂上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一方面是习惯、观念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能力问题。学生被“解放”后,教师可能就会“驾驭”不了堂,学生展示出才华,教师可能会感到没面子。实际上,一个有眼光、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成长感到骄傲。面对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应时刻倍感压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带出人格自由、精神独立、文化厚重、做事大气的学生。上一节好不容易,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能力的教师更难。我想通过这节我对自己在教育的追求和方向上有进一步的明确。也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四篇: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丁家桥小学

一、活动背景: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机整合,学校将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活动的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创新型融为一体,让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浸润学生的心灵,不断提高师生文化素养。

二、活动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学自强的优秀品质,与小学作文教学个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经典诗词更好地引领我校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三、活动意义:

1、引导学生诵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经典诗词、论语,吸取终生受益的知识精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2、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

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使高年级学生感受经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学生养成天天诵读的习惯,逐步使学生能够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3、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全面提高师生的人文素

养。

四、活动内容:

《经典论语》、《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以及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经典故事等。

五、活动实施:

1、组织领导

组长:崔连俊

副 组 长:郑立娟

组员:各班语文老师

2、职责:

组长负责全校经典诵读的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诵读活

动的开展与日常管理、检查;组员负责协调经典诵读工作的开展和本班学生的诵读活动,以及活动安排与落实。

3、活动时间及方式

(1)每周安排两次诵读时间,分别在每周二、周四第二节课后时间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坚持学习、诵读国学经典。

(2)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经书不厌百

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对于一些典故和字的读音,教师要做适当指导。

(3)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创造性的开展

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充分利用诗歌朗诵比赛、经典诵读比赛以及德育系列活动,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4、活动展示

(1)集体诵读展演:定期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经典诵

读比赛等形式展示教师、学生在参与诵读经典上获得的喜悦与成绩。

(2)读书笔记展示:主要以学生习作为载体,展示读

书心得,彰显人文教育。

丁家桥小学国学经典诵读领导小组2012年4月

第五篇: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继承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主题班会

三年七班

一、班会时间 2015年9月28日。

二、班会目的

1.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

2.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3.懂得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主持人 杨爽 朱家赓

四、班会准备

准备朗诵稿、演讲稿、歌曲。

五、班会过程

(一)班主任讲话

师:同学们,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

2(3)说说你知道的民族精神的内容。(生说,自由发言。)3.行动中渗透。

韩卓越: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那么我们也应该学习继承优秀传统,从现在起养成文明的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弘扬民族精神。要做到哪些呢? 生发言:讲文明、懂礼貌、积极、勤奋、爱劳动等。

孙炜鉴:文明就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周喜哲:谈吐举止要文明。慢步轻声,礼让右行。课上坐要坐正,站要站直,让学生懂得这也是对老师的礼貌与尊重,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交谈用礼貌语言,行为举止文明。

王一州:每一节课前充分预习,课上专心听讲,抓住重点。认真复习及时巩固,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利用课余博览群书,从中获取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六、班会总结

真正的民族精神和真正的文明素养不是一时能养成的,它应该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学习和领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讲文明、懂礼貌,做一个合格的文明小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1/102104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