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共5则)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共5则)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原文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文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言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的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的翻译,欢迎来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然后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然后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然后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然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14、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交横:交错纵横。

18、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9、也:是。

10、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11、闲:清闲。

12、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3、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拓展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整体赏析

文章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这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写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几句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也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心有所感所以而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

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Z)(2009-10-07 21:27:32)转载标签: 元丰记承天寺夜游月色课堂实录盖竹柏教育 分类: 【教路学路感路悟】

记承天寺夜游(Z)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

《苏东坡传》 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生齐读)

五、有味的分析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无措)

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

师:有道理,但你这个会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邀朋友赏月,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感受。

师:好的,你的看法与那位同学的看法有点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我很喜欢你的发言。我提出一个假说,将你的四部分合成两个部分,你想想再告诉我。

(请生3坐下。)

师:你们学过《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狼》共5个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议论,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两段可以这样分,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这是记叙事情经过,最后一句是发表议论。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把这样的词眼读一遍:

幻灯片展示: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六、有味的赏析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思索。师:好的,同学们之间还要继续地交流一下。(片刻)

师:请同学们发表“课文观感”

生:我觉得“相与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

师:很好,谢谢你看得这么细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师: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生:我认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失落之情。

师:这位同学发言的优点在于他运用了术语――笔锋一转。

生:――

师:他看到了一个更深沉的问题,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处境,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小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

无限风光在“神品”(1)——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评点 默认分类 2010-04-28 20:35:40 阅读6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转载自http://liuyongmei.blog.zhyww.cn/index.html

无限风光在“神品”(1)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评点

此文全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2008年11月,余映潮老师在江阴英桥国际学校执教了《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余老师课堂教学中结构清晰富有层次的板块设计,平实中起波澜的课堂氛围,形式多样积累丰富的学生活动,再一次让所有的听课师生折服。老师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这是一堂纯粹的语文课。

余老师在介绍背景时引用了梁衡对课文的评价:“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可以说,整堂课的教学是围绕“《记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这样的定位逐层逐步地展开的。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对课文进行神品的一次语文旅游。

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评点和欣赏余老师的这节“神品”教学活动。

1.厚实的背景铺垫

我们先回顾一下课堂教学的序曲部分:

老师用四则资料介绍了有关的背景。在每一则资料后面做简单而适当的解说。这四则资料的内容分别是:

资料1: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资料2: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资料3: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资料4: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在第四则资料后,老师解说到: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两轴精品”都在我们这一册书里。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个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显示:神品)(老师板书:神品。)神品,神在哪里呢?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这篇文章。

背景介绍这一环节,教师用“助读资料”的方式一层层地、由浅而深逐渐深入地铺垫介绍,自然圆润地导入课文。

穿插作为一种手法,有多种形式和多项作用,所以选择穿插什么,何时穿插就很有讲究了。在开课的这一环节中,老师引用的助读资料包括了苏轼文学史上的地位、人生遭遇、写作背景以及课文的艺术成就。从浩如烟海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中精心遴选了这四则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创意设计,这是在为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做合适和必要的铺垫与蓄势。从所呈现的内容上看,背景资料是很厚实、精恰的。联系全课的教学过程来看,从资料4概括出的“神品”二字成为整堂课的教学线索。相机板书的两个醒目的大字“神品”更为学习课文创设了特别的氛围。

2.精细的朗读训练

朗读是这节课的第一大板块的教学内容。余老师将这一板块设计为“有味地朗读”。至于如何“有味”,老师做了这样四个角度和层次的设计:

有味地朗读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可以看出,“有味地朗读”的四个要求是有梯度的,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由读通读顺文章到身心融入课文宁静的氛围,最终通过朗读实现理解人物的复杂情感,一步步深化,由文面走入文心。

前两个起步阶段的朗读环节,老师或以示范朗读或通过直接点拨来进行指导。每一次朗读都结合具体字词做很到位的指导。

第三个环节的“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指导策略进行了调整。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这一次的朗读指导没有像前两次那样直接提示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去感受,使整个的朗读指导变得立体起来,指导的节奏和方法都有了活泼的变化。这一次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兴致”,这样有深度的雅词学生不太好把握,老师把难度降低,给学生以台阶——“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这样,学生的体会就有了抓手。

虽是让学生寻找“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实际上也是在做文本分析与解读,这就巧妙地将朗读指导与文本理解融为一体。因为惟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读出作者的心境;对文本的理解是为朗读服务的,而朗读又是理解文本的一个媒介、导体,如何处理好这一部分中朗读与解读的关系就显得很微妙了。所以,理解到何种程度需要老师事先对文本深入地钻研,课堂上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维度,因为从教学板块看,这还是“有味地朗读”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指导,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的深度研读。

第四个环节的朗读,“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有感情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念一遍,把这四次的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示范)“盖——竹柏影也。”“但”字要稍微地延长一些。

(生再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让我们能够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有了前面的分析,这里就顺理成章了。

在文章讲析前,要学生读出作者的“复杂的情愫”是很难的。于是在这一个小环节上,老师的朗读指导又有了变化,对文章的末三小句稍作了讲析。提示学生“盖”要读出惊喜,“但”要拖长一些。最后扣住“神品”这一教学线索,“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让我们能够这样去朗读。”再一次给学生强化“神品”的魅力这一意识。

在“有味地朗读”这一环节,老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层次和角度,通过精细的训练将朗读的技术指导和艺术指导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会朗读,朗读文本与理解文本这两项任务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实现立体地朗读和立体地解读。

无限风光在“神品”(2)

——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评点

此文全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3.绝妙的结构分析

在人教版中,这篇课文虽然只有一个段落,84个字,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一个段落内部的结构确实是那样的美。如何分析和欣赏这种美,余老师匠心独运,设计了“变形”这一听起来很新鲜的环节。结构分析这一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处理令所有听者惊叹不已,以为妙绝。

PPT呈现:

有味地分析

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师:下面我们对文章进行“有味地分析”,请你将课文进行变形。课文只有一个段落。先思考一下,你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要讲出道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语音强调“变形”二字。)老师先不做解释。进入课文,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苦苦思索,师巡视。)

师:我试问一下,你们理解了这个“变形”的意义吗?需要老师解释吗?(语调上扬)生:需要(学生齐声地说)。

师:那我就太高兴了。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四个部分。下面请你尝试一下。

在这一环节,老师有意“卖关子”,“折磨”学生,让学生产生困顿、迷惑,让他们苦苦地思考,先进入沉思默想的状态,让他们先凭感觉去“变形”,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板块实现了自然的过渡,由热闹的读转入平静的思的阶段。课堂教学节奏和氛围呈现出动静结合的特点。

学生苦思冥想而不得时,会产生“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强烈期待。老师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先很有煽动性地问“需要老师解释吗”,待学生情绪饱满地回答“需要”后,老师再像偷偷传授秘籍一样地“悄悄地告诉大家”,这样张弛起伏的语言对于正在沉思而又思之不得的学生们来说是很刺激的。老师穿插了一个很小的讲析,使学生恍然大悟。这一个小环节中老师的语极富表现力。这是教师课堂语言魅力的自然表现。

结构欣赏前,学生的思维经过了这样的一个起伏过程,尤其是体验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惑与清晰的强烈对比,对“变形”自然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后面的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发言踊跃。

从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结构分析,用“变形”来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结构美,这样的教学手法可谓灵动活泼。

我们来看下面两小段老师的评点语和小结语。

师:嗯,很好。我们这是人教版的教材,在苏教版的教材里面,就把它分为这位同学刚才所说的叙述、描写、抒情三个部分。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有奥妙,可以是一个篇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也可以是三个部分、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师:分四层就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内部美妙的结构被老师解读得如此透彻。惟有这样的解读才能够设计出如此灵动的“变形”创意。变形——一种新颖的结构分析方法。

在结构分析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们领略到了名师对文本的钻研,同时更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正如铺路石、台阶,“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而这一切,均源于老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预测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进行点拨,“授之以渔”。

4.丰美的妙点揣摩

这篇短文的美点、妙点很多。余老师在第三板块设计了“有味地欣赏”环节。何谓“有味”,如何“欣赏”,老师把“欣赏”具体化,使妙点揣摩呈现出丰满之美:

“有味地欣赏: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每位同学只要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一点之美就可以了。”

对课文进行欣赏,这一活动会让学生一下子无从下手。于是老师稍作提示,学生带着老师的建议“每人只要欣赏一点之美就行了”开始思考,然后与同座位进行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这一交流中,共有12人发言。学生自己先思考,然后两人交流,全班交流,学生活动充分。以下是交流的一些内容:

生:我觉得“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很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师:好!这个“水”字用得好,本来就可以直接说“藻荇交横”,但“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们一种澄澈的、透明的感觉,而且和前面的“积水空明”照应起来。

生:我要说的是“怀民亦未寝”的“亦”,因为这个“亦”字,显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师: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两个人的心情也许都是很复杂。他品的“亦”比我们起初读课文时品的“亦”还要深刻些。

生:我要说的是“月色入户”的“入”字,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师:对,一个“入”字用得好。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生:我觉得“盖竹柏影”的“盖”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韵味。

师:她的表达非常好,高雅。这个句子真的是写得好,没有直接说竹柏影子透过月光投在地上,是那样的漂亮。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一种比较轻微的惊叹在里面,“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确实写得好。

生:我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写得美。这句中没有一个字是写月亮的,却给我们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觉。

师:好。这个句子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他没有用一个“月”字。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在“有味地欣赏”这一环节中,学生都能抓住重点字词进行品味、欣赏,欣赏了字词、结构、景色、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美,几乎涵盖了文章所有的美点。这一点,启发我们,只要老师指导得法,学生有法可循、有法可用,学生的活动一定是充分的、有深度的。

在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后,老师把课文的美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美在篇幅的精短

美在内容的丰满

美在结构的灵动

美在月色的描写

美在情感的波澜

美在“闲人”的意味

这真是一个美妙的课中小结。老师的小结更显出这件“神品”从形到神的丰美。六个美点是老师钻研课文所得出的,老师的功力从这样的美点提炼中亦自然彰显。

简短的84个字,品出那么多的美来,这“品”行为的本身就够“神”的了,足见余老师对文本的挖掘之深、功力之厚;更表现出余老师对课堂的调度运筹帷幄、张弛有度的风采。

余老师开课即给课文定位为“神品”,板书的两个大字“神品”一直在提醒学生们如何看待这篇课文,更见证着师生的“神品”活动。综合一节课的教学看,课文本身是一件神品,余老师的教学更是在带着学生“有味地”神品这件作品。课文作为神品的魅力千百年来已被世人欣赏,余老师的这节神品教学却是语文课堂教学这座公园里的一个富有魅力的新景观。真可谓无限风光在“神品”!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