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悬崖边的花-想象作文550字
悬崖边的花-想象作文550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悬崖边的花-想象作文55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是一朵花,一朵扎根在悬崖边的花。
清晨,几滴晶莹的露珠落在了我那洁白的花瓣上。我缓缓地睁开双眼,懒懒地伸了伸我的几片绿叶,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新的一天开始了。
春风轻轻地抚过了我的脸颊,丝丝凉意悄然袭来。伴着凉意而来的,还有寂寞。这里,是悬崖边,很少有动物会过来。我身边除了有几株野草外,别的'什么都没有。可我看不起那些野草。我有五片娇嫩而又洁白的花瓣和三片苍翠欲滴的嫩叶,可他们却只有几片略青略黄的老叶子。我根本就不屑与他们交谈。
我还在这样想着,转眼间,却发现天色正渐渐变暗了。
今年春天,我才刚刚开放,所以我并不知道马上要发生什么。一株野草对我说,马上就要下春雨了,他还说春雨虽然不会很大,但我的花瓣很娇嫩,可能会被打坏。所以,他让我合上花瓣,躲一躲雨。
可我才不信他的话呢。我觉得,雨一定和露水一样,不过是凉凉的罢了。
过了一会儿,春雨就如那株野草所说的一样,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刚开始,雨还不算太大,我想,点点雨珠如小钻石一般缀在我的花瓣上,我一定会更好看吧。
我还没享受完我的第一场雨,一滴大一些的雨珠就打落了我那片最别致,最精巧的小白花瓣。我不由得哭了起来。一旁的野草听到了我的哭声,便伸出了他那苍绿的叶片,为我遮住了风雨。
我忽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眼前的野草忽然间变得那么高大,使我对他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
雨,渐渐停了。想起野草为我遮雨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我只是一朵花,一朵扎根在悬崖边的花。
第二篇:《 悬崖边的贵族 》读后感
《悬崖边的贵族》读后感
书中的主人公蒋友柏,是蒋经国之子蒋孝通的长子,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资讯管理专业。由于身份特殊,加上长相英俊,蒋友柏走到哪里都能吸引媒体,长期面为台湾媒体的宠儿。在台北一项“谁是职场上最具代表性的型男”的调查中,蒋友柏力挫政坛帅哥马英九而夺冠。然而,此前媒体对他的报道只是浮光掠影,《悬崖边的贵族》则全景式的描述,将整个真实的蒋家历史、台湾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本书好在不单单只写蒋友柏,而是把他的成长经历和蒋家变迁、台湾流变集合起来,看到的人物形象不再浅薄,而是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支撑。书中透露许多鲜为人知的蒋家历史、台湾历史。比如蒋经国晚年用生命推进台湾的全面改革;蒋经国去世后台湾政客之间的争权夺利;蒋孝勇举家移居海外的真正原因;反蒋潮、去蒋化给蒋家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宋美玲为什么晚年离开台湾一去不复返;蒋孝勇和宋美玲的临终告白.
除了台湾历史,这本书有一半篇幅来叙述蒋友柏个人历史,包括他的创业、爱情、婚姻家庭等等。同他的长辈不同,蒋友柏选择了做一个生意人,现在他是台湾橙果设计公司的董事长.书中披露,曾经有一段时间,蒋友柏隐姓埋名,像一个落难的王子,辗转在各个小公司打杂,做演艺、企划等工作,尝试底层人的生活艰辛,这一段历史使他放弃了骄傲,却拥有了成熟和自信。在橙果公司举步艰难、濒临倒闭的时候,这位蒋氏后人甚至放下蒋家身份而下跪求人。蒋友柏宣称,他要做蒋家第一代,口气的确很狂妄,但是他选择从零开始去开创自已的新天地,而不是享受政治贵族利益的余温,这份勇气和魄力很令人钦佩。我还在书中读出了蒋家后人浓浓的乡情。蒋介石父子思乡心切,时刻都盼望能回到家乡,这应该不难理解。而对蒋家第三、四代人来说,他们长期远离大陆,为何对大陆充满感情?我想,这与中华民族和教育息息相关。蒋家后人希望能在两岸和解的大潮中,能重返故乡、认祖归宗,为曾经显赫一时的蒋氏冠以新的历史价值。
这本书既能以个体人物的心灵表现时代的风云,又能给人以情感的滋养和理性的启迪,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我们曾经被人看轻过,我们很多人现在还在被人看轻,但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个势利场,我们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不顾别人眼光,我活着我自在,这是超人;另一条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不被看轻的地位。就像《海阔天空》的歌词:“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采的活”;我们是常人,就让我们不低头吧。
第三篇:叶公好龙作文0字
叶公好龙作文200字
1叶公好龙
从前有一个这样的人,他叫子高,他有一个爱好,他非长喜欢龙。就连他自己用的东西都写着龙。连屋子外面都刻着龙画画也画龙。于是掌管龙的人知道了,他去告诉天上的龙,天龙知道了就飞到了,人间叶公子高的家里一看屋子,到处都刻着它的样子。于是天龙打扮了一下,带着礼物来到叶公子高的家扒在窗外看看正看见叶公子高正在画它呢,于是它打了一下窗户,叶公子回头一看下了一大跳,连魂都没了,脸变的苍白苍白的,转身就跑。跑几步就摔倒一次马上就爬起来继续跑。真龙知到了叶公子不是真正的喜欢它,她摇头摆尾的回到了天庭。由此看来,叶公子并不
真正喜欢龙,他喜欢的是龙非龙的东西。
2叶公好龙
今天,我看了一本成语故事书里的其中一个故事,叫《叶公好龙》。故事是讲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县令叫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家里到处都有关龙的图案。可是当天上的真龙来到叶公家里的时候,吓得他连滚带爬逃出了屋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表面上是喜欢某样东西,但实际上不是那样。
3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官叫叶子高。他非常非常喜欢龙,他家里所有的东西上都有龙。他有些近视眼,就连眼镜片上都有特别淡的龙的形状。叶公喜欢龙,全镇的人都知道了,叶公的家人笑他说:“你呀,就差一点了,就是没把你自己变成龙了。”叶公听了,没说什么。很快,几个月后,天上的龙就听说了,他很高兴,简直是幸福死了,天下居然有人这么喜欢我,真是太棒了。龙还说:“等哪天,我一定要亲自拜访这位龙的爱好者。”一
天,叶公正在画龙,突然狂风大作,叶公把窗户刚刚关严,就看见龙的头了,他吓的浑身发抖,面如土色,冷汗直流,马上就跑了,鞋头子都飞了,正好甩到龙王的脸上了,龙王特别生气。我明白了,叶公并不是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而非龙的东西。
4叶公好龙的启示
今天,我学习了“叶公好龙”这一课,它让我感悟很深。
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有个叫叶子高的的人,他非常喜欢龙,家里无论什么东西都刻画有龙的图案。于是天上的真龙知道了,便到叶子高家去。他的头往屋里探,尾巴托在厅堂里,叶公见了,撒腿就跑,下的魂飞魄散,五色无主。原来叶公并不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不要言行不一。由此我想到了答应妈妈的一件事,那就是要好好练琴,但我没按说的去做,到了琴行,不耐烦的去练,有时还偷偷的偷懒。
但我可不想做叶公这样的人,所以我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做人。
第四篇:开在悬崖上的花
开在悬崖上的花
——分析婚外情心理
爱情的美丽结果便是一起走入婚姻的殿堂,那神圣的时刻,那永恒的誓言。之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便代替了哪些红酒玫瑰的浪漫,生活趋于平淡,有的人安于这样的生活,而有的人却不甘,开始觉得自己被束缚,想要逃脱这牢笼去寻找那些逝去的„„
婚外情,似乎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一种时代病,它象一朵黑暗中没有香气的魅惑的罂粟花,伸展着妩媚的枝叶肆无忌惮的招摇,蔓延的触角在你周围的人群里缭绕,你听说,你见过,你漫不经心的一语掠过,而或许有一天,它也会不知不觉的根植在你自己的生活里„„
婚外情指的是拥有法定夫妻关系的男女,在配偶以外与未婚或已婚异性之间发生的性爱关系。其临床表现形式有三种:第一,双方含有一定的感情成分;第二,双方已发生性关系或至少拥抱、亲吻等亲密行为;第三,双方的感情是一种持久的关系。
婚外情有其人性的一面。弗洛伊德和金塞都认为,人类在生物学上是多婚的动物,一夫一妻是社会教养和社会规范造成的后天产物,并不属于人性的本能。
常言道:受伤害者往往是女人。有这样一个案例。
北京有个女子,二十三岁认识并嫁给了她的丈夫。当时那个男人生活艰辛,仕途潦倒,北京女人看重他的人品,诚实、善良。两人白手起家创业,终于有了成就。随着孩子的出生,女子开始收敛事业心,回到家里抚养教育孩子,料理家事。丈夫成为有名的企业家。八年前又在上海拥有了另一家公司,两口子就这样相亲相爱,相互依存了近二十年,他们的婚姻被亲朋好友称赞。丈夫在上海的公司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位云南女子,大学毕业进了这家公司,结识了大她十岁的老板。对方儒雅的气质,宽厚待人的方式,渊博的知识深深吸引着她。她秀气可人,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加之她勤奋肯干,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被提升为部门经理。跟老板接触多了,两个人就有了感情,当老板郑重地向他求婚的时候,云南女子觉得真是好梦成真。很快他们结了婚,买了房,并生下一个男孩。看到男孩出世,那个男人表现出极大的欣喜和对妻子的感激,他发誓要终生照料好她们。尽管自己的男人总要到北京忙那边的事务,云南女子一点都不怀疑。现在孩子已上小学二年级了,跟父亲的关系非常好,父亲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学着给父亲写信。上海的家庭也经常得到邻居的好评,云南女子也帮他看着上海的企业,一心一意地待这个男人,却并不知道他在北京还有一个家。
事情的败露源于儿子写信给爸爸,由于写得太好男人不舍得放下,放在自己的衬衣口袋里被北京的太太发现,追问起来这才真相大白。
北京女子知道真相后大病了一场,不得不进医院。本来她怒发冲冠,把那个男人赶出了家门,说一辈子都不想见到他。她打电话给律师,咨询有关重婚罪的问题,咨询离婚事务,而丈夫可怜巴巴地住在旅馆里,盼望着妻子的饶恕,战战兢兢地等待着北京妻子的下一步惩罚。可是太太突然发烧,周身疼痛难忍,住进了医院。女儿正在准备毕业论文,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学习,母亲暂时还瞒着消息。男人得到允许,到医院去照料妻子,看着男人赎罪般小心翼翼地待她,北京女子心软了。
从医院回到家,她开始自怨自艾,觉得自己长久地关注女儿,冷落忽视了丈夫,是导致丈夫在外出轨的原因之一。她问丈夫,是不是自己有哪些不对才让他在外寻找慰藉。然后她看着自己的脸,觉得真是人老珠黄,怪不得男人见异思迁。她问自己为什么不注重修饰,为什么不关注男人的审美需求。当有这些自责与内疚之后,她的攻击性消失了,悲伤的心境占了上风,她的流泪让那个男人痛心万分,他更加努力地讨好她。他们有了夫妻生活,当他们耳鬓斯磨,肌肤相亲的时候,女子从内心也开始原谅她的丈夫。但攻击性再次出现,她把愤怒转向云南那个女子,尽管那个女子也很无辜。当她谴责云南那个女子的时候,丈夫的态度
就有些冷,他甚至有些恼怒,他说不要责怪别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他俩的关系又陷入新的僵局。本来有和好的迹象,被丈夫的态度破坏了。他们分房了,太太的原则是丈夫必须离开那个云南女子,并要承认那个女子是个不检点的,居心叵测的,勾引男人的坏女人。
冷战持续了一段时间,妻子对云南女子的愤怒慢慢转化为一种同情。毕竟她的个性是温柔宽厚的。她同意丈夫自己去处理上海的事情,她说孩子可以到北京来,她愿意做男孩的母亲,条件是丈夫必须结束上海的事务回到北京。那个男人原则上同意了,但强调需要时间,而且北京女子又不放心先生再去上海,事情就这样拖着。北京女子慢慢接受了现实。
当上海女子明白真相的第一反应是自己受到欺骗,过去近十年夫妻恩爱瞬间化为泡影。她没有忙于把巨大变化告知自己的亲人,而是关起门静静地,不受外界干扰地思考自己该如何来应对。但正常的思考被生气和悲伤无助干扰着,思考没有什么结果。她给自己的丈夫打电话,对方关机,仿佛只能等待北京的消息了。情绪的纠结让她心痛,但她没有发泄的对象,她到酒吧喝酒,结识了一个搞艺术的男人,那个男人哄她上床,她当时也允许了,但当她真正面对赤身裸体男人时,理智被唤醒了,她穿上衣服逃离了现场。她突然有一种罪恶感,尽管最后没有发生什么,但自己的身体总是被一个不相干的男人摸了,她不想原谅自己。她开始考虑三个重大问题:第一,这十年丈夫是真的爱她,还是欺骗她、玩弄她。第二,她不得不思考丈夫如果就此离开自己和这个家,她未来的生活与情感要怎样?第三,她采取哪些行动能让关系明确。
经过思考,云南女人坐上了飞机,来到丈夫北京的家。两个女人终于见面了。云南女子非常大度地承认自己的不是,说对不起大姐,她是专门来赔罪的。她的诚意很快让北京女子放弃防御了,她们开始惺惺相惜,在街边一间咖啡屋黑暗的灯光下,两个女人哭得像个泪人。云南女子决定退出男人情感的游戏。知道这个消息,那个男人喝了酒,开车撞了墙,受了伤,但必须正式面对,他与云南女子悄悄地办了离婚手续,在北京女人的建议下,把上海公司以控股方式转让给了云南女子全权管理。男人回到了北京女人的身边。
分析这个案例。
首先是北京女子。北京女子面对婚姻危机其身心反应符合普通人在应急状态下的四个心理阶段。首先是否认阶段。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通过躯体化(生病)来回避,转移自己精神痛苦。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使自己不至于精神崩溃。第二阶段为自责阶段。表现为抑郁。抑郁象征着这个女子开始试着接受现实。第三愤怒投射阶段。这个愤怒指向他人,觉得都是别人的错,攻击那个第三者和她的先生。攻击是一种心理净化,对自己创伤的愈合有很大的帮助。第四接受与认可阶段。到这个阶段人又回到理性的思考中,不再那么激越,那么偏执,开始宽容并愿意为他人着想。
其次是另一个受伤者云南女子。从案例看出云南女子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80年代成长,90年代懂事的人,在她的身上传统与现代观念并存,自信、自立、自尊有着深深的烙印。现实的三个问题要从这里找出答案。第一,要印证丈夫是否爱她。如果感觉被欺骗,情绪就会很恶劣。一旦她选择丈夫待她是真心的,她会减轻自己的被创伤感,也减轻了对那个男人的愤怒。第二,未来生活与情感的问题。她还很年轻,新的生活与情感是生命的转折,而非失败。毕竟她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自己的积蓄,有自己的住房和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兴趣与爱好。她是自信的,相信一个心灵美好善良的女子一定会有好的归属。第三个问题就顺理成章,促成当事人选择离开,这本身是人生的一次励练,是一种超脱。
第三位就是案例中的那个男人。他十分内疚,因为他伤害了婚姻,伤害深爱的2个女人,无法自拔。他是幸运的,两个女人拯救了他。
这个案例使我深深感受到婚外情对一夫一妻制度及性爱排他理论提出了挑战,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和现代婚姻制度提出了挑战。
看完这个案例我兀自庆幸这段婚外情最终算是圆满解决,想起这段时间大热的电视剧《蜗居》里的海藻、宋思明、宋太太便没这么幸运了,年轻漂亮的“小三”,温文尔雅又多金体贴的高官,贤惠为家庭操劳的黄脸婆。想起了那句经典台词“世上就是你我这样自以为孺子牛的女人多了,男人才疯狂,我把他收拾体面了,他出去风光,别的女人看见他,又有风度又有温度,马上就有热度,哪想得到背后有个女人操劳过度。”宋太太的这番话体现了现代大多数婚外情的典型,女人年轻漂亮爱财,男人想找回失落的青春,婚外情就这么一触即发。
婚姻是电影,婚外情就是爆米花,就算男人嘴里不时吃着爆米花可眼睛却始终盯着屏幕。婚外情顶多算是平淡婚姻的调剂,可你永远不知道这个调剂是温暖你的心,还是烧塌你的房!社会道德、责任、义务摆在那儿,那些新鲜刺激终会被内疚自责后悔所取代。
第五篇:《悬崖边的树》教学设计
《悬崖边的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诗含蓄、凝炼的语言。
2、积累词语,诵读诗歌,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3、学习悬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领悟直面磨难、坚强不屈、执着追求的勇士的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诗人曾卓的一首现代诗《悬崖边的树》,去看看这棵树经历了哪些磨难。
二、走近作者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他14岁开始写作,17岁正式发表作品,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诗人。诗人一生境遇坎坷,1955年诗人因被卷入所谓的“胡风事件”而被迫搁笔。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直到1980年诗人才获得解放,整整做了25年的囚犯。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老水手的歌》等。
三、了解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极端**,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正直而又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四、分析诗歌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的∕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这首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是什么?——大树
2、这棵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悬崖边上
3、说明生长环境怎样?——险恶 “悬崖边的树”是一棵怎样的树?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诗歌,进一步了解“这棵树”的形象。
【品读第1节】
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深沉而有力的语气,“孤独、寂寞、倔强”重读)。
1、“奇异的风”你认为是什么样的风?——不可预测的、突然的、肆虐的风,或是凛冽寒风。
2、这阵风把树吹向了哪儿?——那边、平原的尽头
“那边”说明树被吹得怎样?——很遥远
“平原的尽头”又说明什么?——遥远得人迹罕至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说明环境?——险恶(板书:树的生长环境———险恶)
【品读第2节】
3、“悬崖边的树”听到了什么?——“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真的能听到吗?
不是的,这是作者的想象。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悬崖边的树”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虽生活在险恶处,却能听到喧哗和歌唱,以此来衬托和渲染树对自由、和平以及爱的渴望,它像一丝光明划破了全诗的阴霾,又像一股暖流慢慢融化了诗人心头的坚冰,给人以希望和温暖。(板书:树的内心———渴望自由、和平)
4、“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写出了树的什么性格?
面对磨难毫不畏惧,敢于顽强斗争、执着追求。(板书:树的性格———无畏、顽强、执着、自信。)
5、把“显得寂寞而又倔强”里的“倔强”改为“坚强”好吗?
“坚强”是指人的性格、品质,“倔强”主要指人的脾气、个性。这里用“倔强”,便将“悬崖边的树”个性化、具体化了,更突出地表现出“悬崖边的树”面对“奇异的风”,偏不妥协、低头的个性。【品读第3节】
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悬崖边的树”的执着追求的情感,语气坚定,语调高亢、昂扬)。
1、“弯曲的身体”是谁造成的?——风(板书:树的形体———弯曲。)
2、“风的形状”该如何理解?
“风的形状”是外在的狂暴力量对“树”的压迫之后留下的痕迹:肢体变形。
3、“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这两句互相矛盾吗?“似乎”和“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不矛盾。“似乎”和“像”表明这一切都是从树的外形生发出的想象,这个想象把树的精神品格升华了。
“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展翅飞翔”是树的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再现,是冷静的审视和对待逆境,重新出发。(板书:树的追求———顽强意志、重新出发。)
4、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主题?——象征、托物言志。(板书:象征、托物言志)
5、分析完诗歌,联系创作背景,你认为诗中的“奇异的风”象征什么?“一棵树”象征哪些人?
奇异的风:文革时期严酷的政治环境和**的社会现实以及命运的不幸。
一棵树:遭受冤屈的革命者。总的来说,是一个面对磨难敢于顽强斗争、执着追求的受难者的形象。(板书)
五、小结
《悬崖边的树》塑造了一个敢于和不幸的命运搏斗,始终挣扎着、奋斗着、追求着的受难者的形象。本诗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以“奇异的风”喻命运的不幸,以“树”来写人。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命运与人格的写照,也可以说是所有同样命运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七、板书设计
悬崖边的树
曾卓
象征、托物言志
树的生长环境———险恶
树的内心———渴望自由、和平
树的性格———无畏、顽强、执着、自信。树的形体———弯曲
树的追求———顽强意志、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