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端午粽魂朗诵稿(大全)

端午粽魂朗诵稿(大全)



第一篇:端午粽魂朗诵稿(大全)

端午粽魂朗诵稿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朗诵稿很是熟悉吧,朗诵是一种比较精细、高级的有声语言艺术。那什么样的朗诵稿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粽魂朗诵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端午寄情

风拂着柳叶,似一对忠实的情侣,远远望去,这晚春初夏,也别有一番情趣。

笑眯眯的大娘

还在孜孜不倦的搓着五色细绳,年已八旬,儿孙满堂。

嘴里叨念着:

等第一场雨来得时候,剪断它,扔到房顶上,让雨把它冲走,把邪恶冲走。

门梁上,艾蒿散发着它特有的香气,清清的,淡淡的,弥漫着…

不晓得这世上是否有妖魔鬼怪,但这艾蒿,却被赋予了降妖除魔的神圣使命。

屈原是否闻到了飘来的粽香?

任江水彻凉,却无法冷却这颗炽热的心,那股爱国的暖流,从屈原的心里,势不可挡的奔涌出来,渗透到亿万中国人的身体里,中国便在这亿万的大爱下,逐渐壮大。

2、端午节的情思

国破家亡,家破人亡……

还有千斤的巨石,还有悲愤的惊世骇俗的无法施展的思想。

我不知道古老的楚国是一支怎样凋零枯萎的花朵,好比,至今我没去过湖南的汩罗江。

或许,人生失意的岁月流不尽你心中的血泪,或许,诗情喷涌的时刻也换不来你脸上瘦削的阳光……

太多的深情哟,才让你发出“路漫漫”的无可奈何的感慨,太多的梦想哟,才叫你血色的生命融进了哭泣的汩罗江。

荆楚大地一直哭到邻近的潇湘,泣血的日子,让整个神州从此黯然神伤……

从此,二千多年的五月这一天,叫做了端阳,这叫作怀念,怀念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想像。

你的橘颂你的离骚你的九歌你的`九章……

流不尽你的悲哀你的惆怅。

你让楚辞浪漫民歌一般在中华大地唱响,你让终生的遗恨连同自己一起消逝,淹没进汩罗江。

我不知道,封建时代的土壤葬送了多少你这般诗意的文人,我不知道,当今的红尘,还有多少才子还在压抑着奔放无羁的思想……

愿我笨拙的诗作,能化作你身边的一缕轻风,愿我劣质的白酒,能祭出你春夏秋冬所有日子的明净阳光。

3、端午

熊熊大火燃烧了一个晚上

端午节的粽子才四处飘香

用心包裹

用思绪缠绕

里面的一颗蒸熟的红枣

可是古代美女芬芳的红唇

在大火熊熊燃烧的夜晚

献出的最虔诚的祭奠

祭奠谁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端午节的习俗

已经走过了多少年

有多少坚硬的壮汉

被历史可圈可点

有多少硬骨头的诗人

站在了历史发展的前沿

端午节是回想历硬汉的节日

不仅仅是吃几包粽子

不仅仅是喝几杯酒

不仅仅是吃几个鸡蛋

不仅仅是与家人爱人亲人团圆

不仅仅是让麦子丰收的喜悦

迷醉双眼

端午节,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

有骨气,才会有魄力

才会有能力推动历史的发展

端午节,祭奠的火焰中

凝聚着中国人散发着正能量的心愿

4、端午追思

这只粽子在汨罗江里煮过的?

摸上还是有些烫手

我闻到江水的气息。水里也有一个太阳?

把楚辞煮熟了,字字珠玑

解开装订线,手就被水草缠绕

翻开封面、扉页,一层层波浪

露出一座最小的鱼米之乡

横着读竖着读都合适

屈原的名字写在水上了

仍然是让人忘不掉的痛

乡愁是什么?

乡愁就是系在粽子上的那个结

你不知谁给系上的,却总能

无师自通地把它解开

有人把楚辞包成了粽子

我把粽子读成了楚辞

5、端午,端午

端午,端午,燕燕追逐。

我奔跑,有你的地方,一片荒芜……

唯有那朵红花,点缀着我的年华,随风消逝……

端午,端午,早已不是当初。

清清的河水缓缓流淌,杨柳依依。

我沿河而上,禁不住失声痛哭……

捡拾一片片的芳馨遗所思,宛在水中沚……

6、粽香

从古越民族的图腾祭祀

到屈原的悲愤投江

伟大的民族,悠久的历史

古老的传统节日一一端午节

打小我记事儿以来

老家的人俗称的五月节

眨眼间到了

南方的龙舟

北方的旱船

包粽子,煮鸡蛋,炸糖糕

还有水煮大蒜

老人家强迫着

用大蒜水洗把脸

神灵地说能避邪

小时候,生活窘迫的年代

小孩儿盼着五月节

那天能吃上难得的熟鸡蛋

大人们整理着农具

镰刀磨得光光的倍足了劲儿

迎接着麦收的到来

又到了一年的端午节

麦收的季节也跟着来了

笨拙的农具早下了岗

农业机械化,联合收麦机

让农民们腰杆直了起来

农田水利建设,农排灌溉工程

告别了看天吃饭的年代

旱涝保丰收

农民说话的底气足了

在记忆中

那些年过端午节

经常在田地里,麦场上

这些年的端午节

在家中

家家户户,热热闹闹

和和谐谐,甜甜蜜蜜

端上了粽子,糖糕,大蒜

采几把新鲜的艾叶挂门前

7、端午一抹诗魂

让我如何来为忠魂疗伤

哦 就用五月五的月牙

割一把艾蒿吧

烈烈楚风吹瘦的不仅是江水

连荷花也瘦了

瘦在一首离骚的韵水间

你种的春兰蕙草茂盛

我将花间晨露汲取

连同那粽香供您啜饮

龙舟的鼓点招来一朵云

不知你是否在这云端

可是在寻找归乡的门

夌衣荷裳四角粽敬神

黄梅期蕙草苗兰藏韵

楚辞的清香浸满罗江

裹了又裹缠了又缠

寄托了楚辞的味道

每一只角犀都能顶破桎梏

艾叶很神奇

承载了九歌的涵韵

只用朴素和坦诚驱魔降妖

汨罗江浪涌

每一波都有屈大夫的精神

离骚每一句都凌空拍岸

九章竟舟

求索奋进的战鼓

擂响每一个字符

第二篇:粽叶飘香话端午朗诵稿(通用)

粽叶飘香话端午朗诵稿(通用6篇)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朗诵稿吧,朗诵者需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修养、社会知识修养,这是朗诵表情达意的基础。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朗诵稿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粽叶飘香话端午朗诵稿(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粽叶飘香话端午朗诵稿1

楚辞

端午 一抹诗魂

让我如何来为忠魂疗伤

哦 就用五月五的月牙

割一把艾蒿吧

烈烈楚风吹瘦的不仅是江水

连荷花也瘦了

瘦在一首离骚的韵水间

你种的春兰蕙草茂盛

我将花间晨露汲取

连同那粽香供您啜饮

龙舟的鼓点招来一朵云

不知你是否在这云端

可是在寻找归乡的门

夌衣荷裳四角粽敬神

黄梅期蕙草苗兰藏韵

楚辞的清香浸满罗江

裹了又裹缠了又缠

寄托了楚辞的味道

每一只角犀都能顶破桎梏

艾叶很神奇

承载了九歌的涵韵

只用朴素和坦诚驱魔降妖

汨罗江浪涌

每一波都有屈大夫的精神

离骚每一句都凌空拍岸

九章竟舟

求索奋进的战鼓

擂响每一个字符

端午现代诗歌朗诵稿篇3

雄黄是雄黄

艾是艾

神奇的五月之手

将其调和得满街芬芳

此起彼伏的吆喝

夹杂缠绵的雨

洗净岁月旗幡上的尘土

隐隐传递到耳际

一声声无力的叫卖——

那是父亲年少时

沿街的祈祷

嘶哑声滑落在青石板路上

擦出火花

点燃了雄黄艾

也点燃了人们热切的希望

无姿无态的轻烟

牵动我追溯的目光

在苍茫的暮色中

徘徊

粽叶飘香话端午朗诵稿2

雄黄艾

雄黄是雄黄

艾是艾

神奇的五月之手

将其调和得满街芬芳

此起彼伏的吆喝

夹杂缠绵的雨

洗净岁月旗幡上的尘土

隐隐传递到耳际

一声声无力的叫卖——

那是父亲年少时

沿街的祈祷

嘶哑声滑落在青石板路上

擦出火花

点燃了雄黄艾

也点燃了人们热切的希望

无姿无态的轻烟

牵动我追溯的目光

在苍茫的暮色中

徘徊

粽叶飘香话端午朗诵稿3

五月五

让我如何来为忠魂疗伤

哦 就用五月五的月牙

割一把艾蒿吧

烈烈楚风吹瘦的不仅是江水

连荷花也瘦了

瘦在一首离骚的韵水间

你种的春兰蕙草茂盛

我将花间晨露汲取

连同那粽香供您啜饮

龙舟的鼓点招来一朵云

不知你是否在这云端

可是在寻找归乡的门

夌衣荷裳四角粽敬神

黄梅期蕙草苗兰藏韵

楚辞的清香浸满罗江

裹了又裹缠了又缠

寄托了楚辞的味道

每一只角犀都能顶破桎梏

艾叶很神奇

承载了九歌的涵韵

只用朴素和坦诚驱魔降妖

汨罗江浪涌

每一波都有屈大夫的精神

离骚每一句都凌空拍岸

九章竟舟

求索奋进的战鼓

擂响每一个字符

粽叶飘香话端午朗诵稿4

艾草

艾草,已挂在门前

佩带香包的孩子,满街奔跑

站在岁月的岸边

大人们将雄黄酒缓缓倒下

剥开粽子

剥开延绵千年的历史

剥开千年的情缘

而我,独想一杆青竹

撑起一江余韵

撑起永恒的纪念

拨开五月的涟漪

溯源而上,屈原

以水鸟的姿势

将你的名字

从汨罗,衔起

五月的天空,风轻云淡

楚国的往事,随风铺展

那个壮志满怀,长衣飘飘

剑不离手的爱国诗人

以一个千古凌空

纵身千年的叹息

任琴瑟的悲音

在山谷,声声呼啸

粽叶飘香话端午朗诵稿5

端午

无非是多了一天假日

在西北偏僻的小镇,叫端午

无非是多了市场的叫卖

在举国传统文化的大餐,叫米糕

我们对节日的意义知之甚少,二千七百年历史结晶的.海盐

我们对夫子的理解微乎其微,呜呼的哀叹演绎成通俗白话

无非是泛泛的臧否时事,街头巷尾,饭后茶余

俗子挥舞的紧箍咒不念美猴王,念取经的和尚

无非是卸妆后素颜朝天,才能坦然面对交错的航线

无非是红歌嘹亮的海泱泱,淹没事无巨细所谓的规则

夫子,你自汨罗而来,春秋战国的阴谋如何更迭演变

香草深处,浊的还是被清的看见,显露与生俱来的原型……

想象,无非是水乡龙舟此起彼伏的号子呼号正气长存

无非是父老乡亲揉一把艾草,包一口肉粽,沉降而下

江南烟雨蒙蒙,五更不歇,缅怀鱼虾追随的瘦削坚骨……

原谅吧,夫子,钙质的吸收依赖充足的阳光和维生素AD

传承《离骚》豪迈的歌者,有谁勇于承担先祖些微哀痛?

无非像苇草营营苟苟随风摇曳,站在河滩,岸上,傍水而生

冥冥标记自己的海拔和坐标。老来眼前的事比一生的事都重要!

粽叶飘香话端午朗诵稿6

龙舟

龙舟把一个日子,放在海里

保留了一千年

让六月,在自酿的米酒香

与乡村一起,醉红

六月敲响的锣鼓,唤醒苏州的画舫

在海未退潮之前,一夜赶来

与龙舟站成妖娆,让路边的热浪

挤出一块空地

点烧香粉,飘浮

银滩的容貌

来自远方的笑容,与龙舟柔合摇曳

人的海和舟的海,改变了海的色彩

海母漂过的痕迹,惊动胆怯的走马灯蟹

打破常规,赶集似的观望

龙的衣裳,裹着脸

与海谈情说爱

每一句甜言蜜语,都是故乡缓缓的浪潮

第三篇:《端午粽》教案(通用)

《端午粽》教案范文(通用5篇)

《端午粽》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争论法总结法

教学预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

《端午粽》教案2

教学目标:

1、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留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

熟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悉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爱好,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宝里面藏;想吃珍宝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熟悉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伴侣能告知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熟悉“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特别仔细,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熟悉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化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化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渐渐又演化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渐渐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识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非常。“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熟悉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把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悄悄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知老师,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希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特别盼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快乐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习其次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究竟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知大家?(指名读其次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伴侣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终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把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喜爱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其次段的'其次、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其次段的其次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立刻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肯定要留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宠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宠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爱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习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特别喜爱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当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仔细观看、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同学观看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老师整体范写,认真观看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其次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留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头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其次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留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同学跟笔书空。

3、同学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相互借鉴,老师巡察指导。

4、班级展现。

《端午粽》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粽》教案4

活动目的通过本次班会,让同学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学校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全部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许多,谁能告知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立刻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合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予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渐渐进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训练》。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进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始终到今日,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逐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退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六、总结

《端午粽》教案5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外形和品种,鼓舞幼儿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合作,培育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主动的回答问题,增加幼儿的口头表达力量。

4、培育幼儿英勇、活泼的个性。

5、鼓舞幼儿大胆说话和主动应答。

教学预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外形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伴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知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日老师也为小伴侣带来了许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外形真好玩!

二、品尝粽子,并讲解并描述。

1、熟悉粽叶。

T:粽子的外形真好玩,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芳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日老师也为你们预备了许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解并描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爱好特别浓,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争论的这个阶段,我应当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第四篇:《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习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争论法总结法

教学预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诞生字词。

(2)同桌沟通,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老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同学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终一竖不要写出头。

(3)同学描红、临写,老师巡察、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学问?

《端午粽》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2、培育幼儿对民族文化感爱好。

3、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4、通过参与端午节环境创设,感受参加端午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端午节的传奇及人们过节日中的习俗。

活动预备

1、包粽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动前请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3、请部分爷爷奶奶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具体到将老师、同学的全部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当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晰地再现,即开头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长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到爷爷奶奶家过节。

1、请爷爷给小伴侣讲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2、小伴侣自由和爷爷沟通自己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时人们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枝、洒黄酒、挂香囊等。

3、幼儿和爷爷奶奶们一起进行过端午活动。

(1)我给奶奶学包粽子。

请奶奶向小伴侣介绍包粽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儿尝试包粽子。

(2)做龙舟、划龙舟。

和爷爷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龙舟进行龙舟大赛,请幼儿四五人一组,套上龙舟,进行划龙舟竞赛活动,先取到红绸一组为胜。旁边请几位幼儿为他们摇旗呼喊。

(3)做香囊活动。

请奶奶示范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缝成校口袋,放进香料和少许艾草,合上袋子,幼儿学做香囊。

(4)吃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5)和爷爷奶奶再见。

《端午粽》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外形和品种,鼓舞幼儿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合作,培育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主动的回答问题,增加幼儿的口头表达力量。

4、培育幼儿英勇、活泼的个性。

5、鼓舞幼儿大胆说话和主动应答。

教学预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外形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伴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知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日老师也为小伴侣带来了许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外形真好玩!

二、品尝粽子,并讲解并描述。

1、熟悉粽叶。

T:粽子的外形真好玩,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芳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日老师也为你们预备了许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解并描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爱好特别浓,能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争论的这个阶段,我应当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端午粽》教案5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幼儿能相互关心,体验合作包粽子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点: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本次活动的难点: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二、活动预备

1、有湿度的碎泥

2、粽叶若干、橡皮筋

3、范例、课件

三、活动过程

1、老师情境导入,引入今日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包粽子的爱好。

(1)小伴侣们,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外形的粽子?

(2)老师出示课件,关心幼儿了解不同外形的粽子。

我们吃过的粽子一般就是三角粽、还有四角粽以及团盘粽等。

2、老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老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看粽子,看看粽子的形状和特点。

(2)老师拿出示范作品,小伴侣请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

(3)以前,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

(4)你们知道粽子叶里面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做成的呢?

(5)平常,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你吃过什么馅儿的粽子呢?

3、老师出示课件,演示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幼儿对包粽子的活动感爱好。

(1)你们包过粽子吗?今日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

(2)老师讲解介绍制作方法,老师边示范。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a、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瘦长。

b、在锥筒中填入糯米。将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的两侧分别向内折。

c、之后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口上。

d、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牢固即可。

4、幼儿分组包粽子,老师巡回指导。鼓舞幼儿大胆尝试,相互关心,对于力量弱的幼儿准时进行指导。

四、活动总结

活动前,依据幼儿的问题设计、制作有关端午节阅历的调查表,鼓舞幼儿广泛收集资料、积累阅历。活动中,鼓舞幼儿依据自己的调查资料,相互沟通、共享有关端午节的阅历。结束后,老师与幼儿共同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展现。

第五篇:漫话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吃粽子,粽子又称“角黍”、“简粽”。在我国,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吃粽子。粽子的种类颇多,有湖州肉粽、八宝肉粽。台湾肉粽豆沙粽、咸粽等。苏州粽子、广东粽子、北京粽子。宁波粽子和台湾八宝粽等被视为我国的名粽。其中苏州粽子为四角形,有鲜肉、枣泥。猪肉、豆沙等品种;广东粽子用荷叶包裹,个头大,正面方形,后背隆起一只尖角,以蛋黄做成的肉黄粽和什锦粽风味独特;北京粽分糯米粽和大黄米粽,大黄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别有风味。至于古代的椽子,从诗人的笔下也可见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一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