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母鸡的故事
白母鸡的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母鸡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前,有一个农妇。养了四只母鸡。
日子一天天过去,四只母鸡渐渐长大了。
不久,三只母鸡开始“咯咯咯”下起了蛋。农妇喜笑颜开。把蛋一只只装进篮子里。用来换些柴米油盐。
只有一只母鸡,始终不见下蛋。这只母鸡,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她因为始终下不了蛋,常受到另外三只母鸡的欺负。
“瞧她那样,长得到雪白干净,可没有真本事。”一只母鸡说。
“可不是,丢尽了我们母鸡家族的脸面。”另一只母鸡说。
“这样的败类,让我们怎么在那些蠢鸭、蠢鹅的面前抬得起头?”第三只母鸡说。
她们越说越气愤,最后竟动起武来。
农妇被鸡圈里的吵闹声吸引过来时,白母鸡已经被啄得受了伤。一股鲜红的血从身上留下,染红了白色的羽毛。
农妇可怜她,把她放到废弃的羊圈里饲养。
一天清晨,农妇下田路过羊圈,见白母鸡正在刨着地面。
“她大概是在找虫子吃吧!”农妇心想。
中午,农妇从田里回来,看到白母鸡刨了很深的.一个坑。
“找虫子要刨这么深的坑?”农妇有点纳闷。
吃过午饭,农妇下田又路过羊圈。看到白母鸡已经一声不吭地蹲在了坑上。
“难不成她要下蛋?”农妇没有在意。
傍晚,农妇从田里回来。还没走到羊圈,就听得里面传来“咯咯咯”的鸡叫声。声音是那么响亮。
农妇加紧了步子。
“蛋!果真是蛋!哈哈……白母鸡是会下蛋的……”
农妇开心地把蛋从土坑里拿了出来,感觉这只蛋沉甸甸的,比普通的蛋要重很多。农妇这才发现,白母鸡生下了一颗金蛋。
傍晚,温暖的阳光斜射过来,静静地照在这颗金蛋上,照在静卧羊圈中的白母鸡身上。
第二篇:白玉女的故事
学校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了一家礼品店。
礼品店里布置得像一个童话世界,那里有会说“你好”的鹦鹉玩具,有穿着西服的熊猫布偶,有蛋壳做成的马车,有披着长长金发的洋娃娃。黄亮亮的灯光温柔地照在地上铺的白色长毛地毯上,让人感觉格外温馨。
白琪琪走进礼品店,一眼就看中了那辆蛋壳做的马车。老板是个中年男子,他看了看白琪琪,脸上露出奇怪的笑容来,那笑容带着些惊奇,又有些悲哀,“哎哎,真像,真像我们家的小公主。可是,这辆马车是不卖的,这样吧,我把那穿着西服的熊猫送给你吧。”
白琪琪当然不肯要了,可是那个奇怪的大叔非要把那只熊猫布偶送给她,他说白琪琪像极了他的女儿,白琪琪只好抱着那只布偶回家了。
从此,每当白琪琪放学回家经过那家礼品店时,她都要悄悄看看那个奇怪的大叔。那个大叔的妻子和女儿好像没在身边,很多时候,他就一个人靠在门边,静静地看从礼品店经过的人们。当有人进去他的礼品店时,他的眼睛里才露出一点喜悦。
“他呀,他的老婆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哪!看他没房没车,就带着女儿跑得远远的了!”
“是啊,他的老婆给女儿找了个新爸爸,那个新爸爸是台湾人,有钱得很,这世道,有钱就是王道!”
流言在三姑六婆嘴里飞出,难听得很。
一天,白琪琪又来到礼品店。
“忘掉那个女人,重新开始新生活吧,老兄,你老是这样,朋友我看了都不是滋味呢。哎,那女人,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你的女儿,也是一样呢!”
“我的老婆和女儿……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哪!”
“你自己看着办吧,我走了!”大叔的朋友怒气冲冲地走掉了。
“大叔……”白琪琪惊讶地看见,大叔的眼角流出眼泪。
“她们不是……忘恩负义的人……因为……因为……因为她们是白玉女呀!”
“什么是白玉女?”白琪琪越发惊讶了,大叔一屁股坐在了礼品店的白色长毛地毯上,也许是白琪琪真的长得很像他的女儿,让他想起了往事,也许是因为他很久没有听众了,实在是想找人诉说,大叔微微低着头,居然对着白琪琪这样一个小孩子开始诉说起来。
“我的妻子,是一个懂得魔法的女子呀。年轻的时候,她温柔又美丽,皮肤像白玉一样白皙细腻。她能够在一张大宣纸上画红色的云霞,又能够把那红色的云霞从宣纸上轻轻抽出来,变成一条红色的纱巾,戴在脖子上。红色的纱巾衬着白瓷一般的肌肤,真美丽呵,我深深地迷上那样美丽的她,想要娶她,可是她说,她是白玉女,是白玉精髓化成的精灵,不能沾染尘世的灰尘。我执意要娶她,还为她从海南带来一个蛋壳马车玩具做礼物,她很喜欢那蛋壳马车,最后禁不住我屡次求婚,终于同意了。
“成了别人太太的白玉女,更成了一位‘万能夫人’,她会做饭,还要带孩子,做各种家务。家里的水管堵了,她会疏通,家里的电灯坏了,她也会修好,就连汽车坏了,她也能鼓捣好呢。她给我生了一个女儿,女儿没有她漂亮,皮肤却宛如妈妈一样白皙,很小的时候,就会用剪刀剪出美丽的花蝴蝶,用嘴轻轻一吹,那蝴蝶就能展开翅膀翩翩飞舞了。她常常跑到我跟前,叫我看她那些小魔法,可是我一点兴趣也没有,我的兴趣全在做生意赚钱上了。”
第三篇:母鸡
《母鸡》教学设计
安徽淮南谢家集区第九小学:程燕
设计理念:
《母鸡》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节课请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体会课文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感受作者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法,从中体会母爱的伟大。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在用词用语上的准确性、形象性。
3、通过与《猫》的比较,了解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古诗、名言的诵读:
1、《游子吟》(唐乐府·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一、,导入新课
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同学们已经熟悉了,那么,他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默读“导读”。制定学习目标: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态度如何?他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三、检查预习。
(一)、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开火车读课文。
(二)、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是怎样呢?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生答,师适机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四、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过渡: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让我们从文中找出变的原因。
(一)、感悟“一向讨厌”
1、生默读课文1到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母鸡令人讨厌的原因。
2、全班交流。师父适机引导朗读体会,并板书:叫声讨厌、欺软怕硬、居功炫耀。
3、老舍先生观察母鸡十分细致,写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课件出示这三处描写。生读。
这都是为了说明什么?(我一向讨厌母鸡)
作者听到母鸡没结没完的叫声讨厌母鸡;听到母鸡如怨如诉的叫声十分讨厌母鸡;听到母鸡发了狂的叫声再也受不了啦。谁能读出作者厌烦的情绪。
分三种叫声层层递进指导朗读(厌烦、再厌烦点、十分厌烦)。
4、小结:作者对母鸡的讨厌是一次次加深,所以说“我”一向讨厌母鸡。
(二)、感悟“不敢再讨厌”
1、课文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作者态度变化的原因,你能找到吗?
生答。师课件出示中心段第八段。读。
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为什么说母亲是伟大的,作者为什么称母鸡为母亲呢?为什么说母亲就是英雄?……)
2、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前面4-7自然段中的一些感人的具体事例。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悄悄拿起笔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思考你划的词或句表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可以在旁边做上批注。
(2)全班交流。交流时,师适机点拨,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交流顺序可以由学生自行决定。
(1)交流第五段。
①“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会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戒吗?可母鸡却立刻警戒起来,这说明了什么?“立刻警戒”用拟人的手法把“母鸡”的负责写得活灵活现。引导学生想象:它是怎么警戒起来的?它是怎么警告鸡雏的?
②教师适时指导朗读(朗读的时候我们就试着通过母鸡警戒的动作读出它的认真负责来)。谁愿意来试试?
(2)、交流第六段。
①“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朗读提示:吃了食的小鸡雏身体有什么变化?看到小鸡圆圆的肚子,母鸡欣慰地笑了,可是它自己的身体却怎么样了?(消廋)它为什么会消廋许多呢?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母亲吃饭时对自己的表现。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板书:慈爱)
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的好处。是呀,母鸡的心里只装着小鸡雏们,为了小鸡雏的健康成长,它自己却消廋了许多。这一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读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读小鸡雏的变化,心情(高兴),读母鸡的变化,要带着心疼和敬佩的语气去读。指名读,齐读。
③课件出示。读一读,比一比
它若伏在地上,有的鸡雏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在夜间若是有了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母鸡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它什么情况下一声不哼,什么情况下放声啼叫?小鸡啄,母鸡会疼吗?母鸡为什么会一声也不哼?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慈爱)夜间有了一点动静,他为什么放声啼叫,而且那么尖锐,那么凄惨?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负责、勇敢、辛苦)
连晚上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多么辛苦啊!再读。所以老舍先生说它是----作者用对比的写法写了母鸡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它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男女生比赛读。(3)、交流第七段。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母鸡的辛苦和慈爱。如“教”、“蹲”等。
3、学完了母鸡带养小鸡雏的一些感人事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交流体会。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证明它当之无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英雄。作者喜欢上了母鸡,而且无比地尊重这只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亲。让我们带着对这只母鸡的无比尊重与赞美再读这几句话。
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小结: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它当之无愧:出示第9段,齐读。
5、对一位英雄,你还敢讨厌吗?现在老舍先生到底对母鸡是种什么感情?
是的,母爱是伟大、慈祥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母爱总是沉甸甸的。就连文中那小小的母鸡散发出的母爱也让人感动的不得了。老师读它的时候,是深深地被感动了,从简简单单的语言读出了不简单的感情。请孩子们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情,母鸡对小雏鸡的情,你们对母鸡的情。
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6、总结:岁月可以改变一切,但唯独不能改变的是母亲爱孩子的心。世界最伟大的就是母亲,所以,老舍赞叹道:一位母亲就是一位英雄!让我们由衷地赞叹:一位母亲就是一位英雄!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一)、拓展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中的片断,课件出示。
(二)、交流《猫》和《母鸡》写法上的异同,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课件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赏析。
六、作业:课件出示推荐课外阅读。板书设计: 母鸡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叫声烦人 负责 欺软怕硬 慈爱 居功炫耀 勇敢 辛苦
第四篇:大母鸡
大母鸡
我家那只大母鸡总是雄赳赳、气昂昂地抬着头,在宽敞的院子里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像是个威武的将军。猛地看上去,要不是那火红的鸡冠小了些,还真以为她是只大公鸡呢!
大母鸡的脖子长长的,十分灵活。脖子上的毛软绵绵的,五颜六色,仿佛戴着珍珠、玛瑙项链,在阳光下发出夺目的光彩。它的一双腿又大又肥,好像两个结结实实的肉棒棒,挂在身体的下面。
大母鸡吃东西时别具风格。记得有一回,我故意避着它把大米撒到了地上。可很快还是被它那尖锐的眼睛发现了。它飞快地跑过来,瞪着眼睛叽叽叽地叫着,好像在责怪我说:小主人,太不够意思了,想不让我吃吗?那样子让我哭笑不得。它看见米粒,眼睛一亮,先在地上拼命地啄了一会儿,好像饿了几天似的。再抬起头向四周东张西望,好像担心周围有竞争对手,在巡视似的。多么精明的母鸡,不当侦探实在是太可惜了!每当那尖尖的嘴啄着地面时,就会发出笃笃笃的声音,像在演奏动听的曲子。
啊!多么漂亮,多么有特色的大母鸡!
第五篇:白玉镯的百姓故事
她本来在玉器行的柜台前看中一副镯子,伸手指给老板问多少钱,没想到老板反倒看上了她戴在手腕上的一只白玉镯,眼睛里顿时放出奇异的光彩,问:“你这镯子从哪买的?”
她觉出老板的反常,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这只白玉镯可能非同凡响,但她故意装作平静地说:“随便在地摊上买的,50元一只。”
老板“哦”了一声,表情带着失望,又仿佛不相信的样子。
其实,她心里早有种隐约的预感。这只白玉镯是她家祖传下来的。她10岁的时候,妈妈给她戴上去的,说是辟邪。那时她老生病,说来也奇怪,自从戴上这只白玉镯之后就很少生病了,所以她一直戴着。后来遇上一个看手相的,也说她这镯子值钱。
从玉器店出来,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这之前,她曾上网查过,没查出实质性的内容,只是查到几个文物单位的电话一直没勇气打。这时,她终于按捺不住,战战兢兢地打通了本市文物局的电话,语无伦次地说了她的情况。对方说,你过来吧,我们看了实物才能确定。
马上打了辆出租车,她去了文物局。
文物局的一位老专家接待了她,拿着放大镜照着镯子研究了好一会儿,连声赞叹道:“宝物啊,真是难得一见的宝物!”
她问:“很值钱是吗?”
老专家说:“虽然我还不能说出它的来龙去脉,但就是这巧夺天工的制作手法也足以令人叹为观止了!”
“有什么特别吗?”她一直觉得这只镯子很普通。
“你看——”老专家说着,把放大镜递给她,“这上面有对称的两个小孔,细如发丝,孔内还有一弯月牙。这技术,别说是古代,就是运用现代的高科技也未必能做得到!”
她透过放大镜仔细地看,真的,镯子上果然有两个细小的孔。
她迫不及待地问:“那能值多少钱?”
老专家有些为难,说:“我们这里由于人力、设备比较落后,暂时还不好判断。如果你相信我,可以把它取下来,我亲自带到北京,请那里的专家进一步鉴定一下才能确认。”
她犹豫了半晌,决定还是相信老专家,这么珍贵的东西,自己这双凡眼,怕是这辈子也识不出来。
但很快她发现了一个问题。
镯子和手腕的间隙太小,无法脱过手掌;老专家也帮忙尝试了几回,均告失败。原来,这只镯子的直径较小,在她15岁时可以轻松戴上去,可随着身体慢慢成长,胳膊和手掌都已长粗长大,镯子紧紧地扣在手腕上,根本取不下来。
无奈,她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了文物局。
她尝试过很多办法,抹油、涂肥皂水,甚至像旧社会女人缠脚那样用纱布把手裹起来。裹了好多天,实在疼痛难忍了,解开纱布,手掌非但没小,反而肿得更大了。
后来,她开始节食,每天只吃一顿稀饭,最多加一个馒头,油水纯粹戒了。持续了一个多月,身上瘦了将近20斤,走起路来轻飘飘的,仿佛一阵大风就能刮倒她。然而手上的变化却微乎其微,镯子还是取不下来。
最后,她来到了医院。
医生似乎很专业,熟悉骨骼的结构,让她在剧痛中把手镯推过腕骨,但最终还是没取下来,反而卡得更紧了,深深地勒在皮肉里。
希望再次破灭。
她几乎是哀求地说:“大夫,再想想办法吧,这样太疼了!”
医生很人道地说:“那就再推回原位吧,你已成人了,完全没必要担心它会影响你的骨骼生长。”
“不!”她几乎是喊出来的,好歹这是一个进步。
之后的几天里,她的手腕一直疼痛不止,而且是越来越疼,向上疼到手臂,向下疼到手指尖。大概是由于压迫住血管,手掌渐感麻木,几乎什么也干不成。她只好又来到医院。
医生给她检查完,说:“问题很严重,现在你必须做出选择,第一,把镯子推回原位;第二,打破它。否则你手上的血管和神经将会坏死,后果不堪设想!”
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说:“大夫,请你还是再想想其他办法吧,我就想把它取下来!”
医生很生气,很不人道地说:“那只能敲碎你的拇指和小指的骨关节,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办法。”
她咬了咬牙,下定决心,说:“行,我同意!”
手术很快完成了。她的手指骨关节被敲碎了,镯子终于被取了下来。医生给她的手上打了钢板,说这样有助于骨骼定型,但是彻底愈合是不可能的了。不过,只要不干重活,这只手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说是6周后才能取掉钢板,然后再拍片确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但她实在等不下去了。输了几天液,就去了文物局找到那位老专家。老专家很兴奋,当天下午就订了机票,飞往北京。
北京的专家通过一番鉴定,给这只白玉镯初步估了一个市场价:应不低于5万元。
什么?她以为自己听错了。自己受了那么多的罪,甚至连手也搭上了,怎么只值5万元?这太离谱了吧?仅仅是为了取下镯子,她在医院就花掉3万多呢!
她不甘心地说:“不会吧,请你们再仔细看看!”
专家们说:“其实这只镯子是很普通的……”
她赶忙提醒说:“那上面有两个很细很细的小孔呢!”
“是的,”专家们说,“它的价值就在于这两个小孔,暗藏着一个机关。”
“机关?”她疑惑了。
这时,一位专家拿起镯子,用两根纤细的钢针捅入两个孔;另一位专家两手抓住镯子,轻轻一拉,镯子分成两个半圆;然后再合上,将钢针拔出,镯子又合成一个整体了。
她看着,差点儿晕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