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河南的风俗作文[5篇]

河南的风俗作文[5篇]



第一篇:河南的风俗作文

河南的风俗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南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的风俗作文1

河南剪纸历史悠久,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朵钞》中,就有一段是描写汴梁城里,出售剪纸的盛况:“昔京都大街,有剪花样者……一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独擅一时之誉。”由此看来,早在宋代,剪纸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而且技艺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盛行于河南广大地域的传统地方剪纸,其思维观念,仍没有摆脱崇神意识的本质,其动机在于冀求人类与“神灵”的交感,尽管在寻求表达方式时,其间含有多种隐喻手法(为地域文化所包容),但其全部意义,总是与人类的生存需要和愿望(求安、趋利、辟邪)紧密相连。剪纸“天地神”、“求雨”、“谷神”,就表现出庶民百姓无法与天灾人祸抗争时,仰仗神灵、魔力来驱邪避害,以求家室安宁,五谷丰登。它们与云贵、陕甘等边远地区的民间剪纸相比较,河南剪纸似乎已超越了早期人类对虚幻动物精灵,或直观的“生殖图腾”崇拜的表现形式,而进入了封建社会佛、儒、道的神权、礼教思维制约时期。剪纸“舞狮”的`形象表征是舞狮活动,然而民俗内涵则是借舞狮暗喻”子孙繁衍”。图中舞狮者的性特征为男性,手舞“双绣球”,象征雄性的昂扬,在中原民俗活动中是“祈子”的行为。在这里,人类本能中的繁衍意识,已被纳入“三纲五常”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伦理规范之中,这种思维规范一旦通过剪纸形式展现时,便极易为地域群体所理解、共认。河南民间剪纸的大部分内容,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喜花(结婚时贴用)“鸳鸯戏莲”是表现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白首偕老”;窗花“金虎送钱”(视虎为万能吉祥物),则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钱遍地”;“牧羊人”、“庄稼汉”、“喂猪”、“拉洋车”,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芸芸众生的生活写真。

随着时代的变革,河南人传统的民俗观念逐步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审美需求。如今的河南农村,逐渐摆脱了贫困面貌,富裕起来的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迫切要求以新的生活方式来满足其物质、精神的需求。剪纸“小康人家”表现了华灯初上,劳累一天的农民悠然自得的休闲情调,充满了温馨之美;“看电视”,展示出农民在经济、精神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电视机”——这种只有城里人才有条件享受的高档商品,如今已在山区、农村安家落户。无怪图中老农民兴高采烈地翘起二郎腿,正面对电视机说天道地。老伴儿安闲地一手执鞋底,一手在发顶上磨针的动作,十分典型、细腻地刻画出中原农村妇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通观河南民间剪纸,从某种意义上讲,已逐渐突破地域文化的小空间,进入到现代文化的大空间;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进入到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使人感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河南的风俗作文2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而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十堰过春节的习俗。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最初人们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用以避邪,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的名字。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们则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整个城市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一刻,有的人家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每到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由掌厨的做出来,而且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砧板声、爆竹声,再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我们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一时间,十堰的过节习俗说也说不完,等你到了这里,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第二篇:河南风俗调查报告

一,婚礼风俗:河
南人口众多,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风俗,婚有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 请期,亲迎“是汉人婚俗自古及今的礼制,中原核心的河南更是不例外.纳彩 通常是”凤求凰“,由男方主动向女方提婚,却也不乏女方反过来攀亲的,以 花袋装银元,托媒人上门,俗称”送布袋“;双方无异议则交换彼此生辰八字, 叫”过八字“或”换庚帖“;如若八字属相互不相冲,祖灵神明占卜无碍,则 各出正式婚帖一份,即后,男方择日下聘礼,称”丢定物“,至此姻亲已定, 不能改悔;男方择定婚期后,由媒人知会女方,叫”送好“,时间多选在冬春 季节, 此时秋收刚过, 既有空闲也有钱粮;婚礼正日, 新郎随同花轿上门亲迎, 轿内坐压轿童,轿前专人燃爆竹,轿后挂灯笼,彩旗锣鼓开道,是为”大娶“, 女方常见以被褥服饰和”箱,桌,柜,椅“四大件作为陪嫁妆奁;新娘来到夫 家门口, 男方亲人手持一面烧红的犁铧, 间以白酒喷洒绕轿旋转, ”憋性子“ 称 , 接着新郎对着花轿作揖,叫”拜轿门“;新娘由伴娘搀扶出轿,拜堂成亲,送 入洞房,夫妻饮交杯酒,之后亲朋们便开始”闹洞房“.迎娶这一天,男方要杀猪备礼,准备好一大块”离娘肉“,少则 15 公斤,多 达 20 公斤,如若是生猪肋条肉和猪后腿,那么肋条肉大小以六根肋骨的为最 好,猪后腿则必须整腿赠送,不能分切,讲究两家以后才能常来往.备好的肉 块安放在酷似蒸笼的食盒里,各地送肉的日期不尽相同,婚前,迎娶,回门皆 有, 意在感谢丈母娘对于女儿的养育之恩.随后, 新郎官西装革履, 斜披绸带, 胸佩彩花, 手执绸花裹着的辟邪圆镜, 由伴郎陪同, 坐着彩带鲜花点缀的彩车,

奔赴女方家中.一路上,气球,彩旗飘扬,轿车,摩托成行,民间西洋乐队取 代了唢呐锣鼓,鞭炮和三连铳声声响起,煞是热闹.到了女家,新郎要和女方尊长先行鞠躬互拜,以示敬意,女方尊长为新郎 披上另一边的绸带.女方亲朋好友会趁机上前”糟“男方来客,主要是新郎和 伴郎, 把新郎画个大花脸, 把伴郎抹成黑脸包公, 闹个欢乐气氛.致贺的亲朋, 迎亲的队伍,女方需要设宴好生款待,酒足饭饱后便该接新娘返程了.新娘的 嫁妆除了衣物,被褥,家具,电器等日常用品外,还需必备一种独特的饭食嫁 妆――随身饭.随身饭已由娘家人事先备好,主要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 等,一般猪肉称”随身肉“,面条称”随身面“,饺子称”随身饺“,饺子的 数量视乎新娘的年龄而定, 女方捏饺子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 以免挑剔叨扰使 自家女儿受气,东西各装在饭碗,放入食盒,抬至夫家后供新娘加热食用.城 里的人们则多买来挂面,用红纸缠裹,和两双新碗筷同放在红脸盆中,再用红 布兜上代替,数量以双数为吉利.身穿大红绸袄亦或洁白婚纱的新娘子, 手执鲜花一束,

在亲密姐妹和送姑 的陪同下走出闺房,伴郎在前端边引路边撒彩纸.及至男方家中,逐渐进入婚 礼高潮.有些人家为了更为热闹体面,会请来一些歌舞团或杂技团表演助兴, 以娱亲友, 男方家眷手端红盘或是脸盆穿梭人群之中, 接受来宾们馈赠的礼金.新娘进门,在男方能说会道且德高望重的司仪主持下,举行古典的”拜天地“ 仪式,一拜天地,感谢天地自然赐予人类生命以及生存空间,二拜高堂,男女 长大成家立室,理应拜谢父母养育之恩,夫妇交拜,相敬如宾,百年人生路上 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礼毕,新娘送入洞房,来宾们纷纷落座品尝喜宴,厨子 们早已忙得不可开交,篦笼里的蒸菜和蒸馍热腾腾,香喷喷,一般是四荤四素

的八碟压桌干菜,客人们猜拳行令,相互敬酒,喧闹不已.喜宴过后,亲友来 宾们开始了婚礼上的狂欢大闹,那就是”闹公婆“,用灰,墨,颜料之类在新 郎的父母头脸上乱涂胡抹,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 衣服,把老两口整得不成样子,十分滑稽可笑,真可谓极尽搞怪之能事,尽管 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毕竟人生喜事难得几度逢,再说风土习俗如 此,也便顺其自然,欢颜以对,任由大伙随意摆布,惹得来宾们禁不住抱腹大 笑.”闹“是中原婚俗尤为显著的一大亮点.闹洞房中的”撒喜床“是必不可 少的一道环节,早在婚礼之前,新郎家人便在同宗同族,邻里乡亲的嫂嫂辈中 大费周章挑人选,最好是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而且口齿伶俐,能唱会编, 能够随机应变, 选出一到两个, 作为撒喜床的主角.闹洞房时, 嫂嫂手托盘子, 盘内红纸上放有栗子,红枣,花生,桂圆等干果,一边往坐在床上的新娘身上 轻撒,一边舞动着唱些吉利词语,调节营造气氛,来宾们也跟着随声附和,嬉 笑闹声层出不穷.闹洞房,听房声,本是辟邪驱祟的旧时传统,也是人生喜事 上的欢乐环节,闹一闹也并无不可,但是时至今日,这”闹“是愈闹愈出格, 愈发没了礼法限制,”闹“的对象也从闹新郎,新娘到闹公婆,发展到闹小姨 子以致闹伴娘,”闹“的方式也越来越直露.河南有些地方就有”画老鳖,耍 伴娘“的闹法,原本是闹新娘,偷听洞房悄悄话,后来由于男宾们碍于新郎脸 面,不便在新娘身上画图,于是便将对像改成了伴娘,强闹着非在伴娘身体画 上老鳖图样不可罢休,而更有一些地方不乏闹得过于厉害而偶有意外发生的, 虽是新婚喜日无分大小,却不免有脱离含蓄,庄重的民族道德礼制之嫌,引发 了相当的争议.

一般而言,新娘”三天试刀“,开始下厨做饭,以做面条为主,以手光, 盆光和面光的”三光“为标准.新郎陪同新娘”回门“,必须重走迎亲时的来 时路,新郎还得给丈人丈母娘置办四色礼品,东西可随意搭配,但必须四种凑 双数讨个吉利

利.以前河南还曾流行过”悄婚“,顾名思义,也就是悄然进行的 婚礼.不单迎亲日子要选在双数日子,多半定在农历初四,初六或初八,而且 时间必须安排在夜间 12 点进行,以图个成双成对,圆满合美的吉利.之所以 三更半夜进行婚礼, 据说是源自明朝初年, 为了逃避藩王朱桱强行占用新婚女 子初夜权的暴虐行径,如今,这个习俗已经式微,几近灭绝 1,在河南地区,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 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一是还按闺女的 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 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时有歌.在豫北长坦县, 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外家一齐发.婆家发了二顷半, 外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嫁.“ 2,定亲要给订礼 双方家人吃饭 3,预备结婚的前一个月吧,男方要带上足够的钱去给女方买衣 服,首饰之类,衣服要买好几套,在婚礼时候穿.4,结婚的前几天两家人要在一起商量婚礼的细节.5,婚礼当天新郎要在婚礼当天的早上去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6,新娘有弟弟或者侄子”把轿门“,男方家要预备足够的红包 给把轿门的, 要是把轿门的不放行, 新娘是不会 ”下轿“ 的.这个 ”把

轿门的“还拿着新娘陪嫁的柜子箱子等的钥匙,一串钥匙要给一个红 包.新娘进去新郎家之后, 开始拜天地高堂, 对拜等, 完了之后 司 7, 仪会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 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 8,入洞房,大家回避,新娘换衣服之后,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 端一脸盆水给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后给妹妹或者侄女红包.9,然后大家闹玩一番,基本都是拉着新郎打油,给新郎新娘伴 娘伴郎脸上涂抹煤黑,这些人要机灵闪躲,要不弄到衣服上很让人心 疼的.10, 10,然后开饭,大吃一顿酒席.河南婚礼酒席有三八场,分别是八个热菜,凉菜,汤.八八四,貌似减少 4 个汤或者凉菜.八碗四,最薄的席了,八个热菜,4 个凉菜.结婚当天算起,第三天女婿要回门,就是回到新娘的外家在摆桌 宴客.


第三篇:河南洛阳结婚风俗

河南洛阳结婚风俗

中国人把结婚典礼这件事是看得相当重要的,家里所有的人是可以为了结婚典礼让道、该期。可见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因此,婚礼过程中的一些习俗也显得更加不容置疑了。河南洛阳结婚风俗就保留得相当完整。

结婚仪式的风俗其实主要就是体现在“对什么事情有禁忌”这个方面上。洛阳那个地区,对于家中的弟弟比哥哥先结婚这件事非常忌讳。还有一些禁忌或许别的地方也有,比如说新娘上车的时候绝对不能流眼泪,婚礼的前一天男方是不能自己一个人去新房睡觉的,结婚仪式也必须要在中午之前举行等等。还有一点就是女方的生理期间必须要和举行结婚仪式的时间错开才行。

当然,比较讲究的地方还有一点,那就是婚礼开始之前要和说媒的媒婆见面的时候,绝对不能对媒婆的态度不好。大概是怕能说会道的职业媒人不高兴了会去破坏新人的婚姻生活。总之,河南洛阳结婚风俗保留下来的还是挺多的。

第四篇:河南筹办婚礼传统风俗及过程参考

河南筹办婚礼传统风俗及过程参考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青年男女到了谈婚论嫁年龄,通过自由恋爱或媒人介绍,确定恋爱关系,经过相互了解,双方认为可以托付终生时,便要举办婚礼,在河南举办一场通俗的婚礼一般有四个过程,即:确定婚礼日期,举办婚礼,看望新娘,新娘回门。

一、确定婚礼日期

(一)拟定婚礼日期,俗称“择好儿”。婚礼日期一般先由新郎方提前1-6个月选择拟定。拟定日期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新郎方邀请先生,根据准新郎、准新娘的十二生肖属相和生辰八字,选择合适的婚礼日期。

2.以国家法定节假日为吉日,拟定婚礼日期,通常选择有: “元月1日”元旦节、“5.1”国际劳动节、“10.1”国庆节。

3.以公历、农历、星期双数日子为吉日拟定婚礼日期,一般以“2”和“6”的偶数日子选择为吉日拟定婚礼日期。

(二)确定婚礼日期,俗称“送好儿”。新郎方婚礼日期拟定后,要及时征求新娘方意见,新娘方同意后,新郎方要选一吉日,安排专人将确定后的婚礼日期以及婚礼当天需要注意的事项形成书面内容(这个书面内容一般就指的这个“好儿”,红纸书写),专程送到新娘方。“送好儿”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好儿”的具体内容一般包含:婚礼仪式具体详细的吉日吉时、送嫁人员不宜的十二生肖属相、新娘上车面对的方向和下车面对的方向、新娘所要带的物件(手捧鲜花、柏枝、镜子、手电筒等,手电筒主要寓意为:婚礼日期当年农历如果没有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俗称当年为“黑年”,要使用点亮的手电筒照亮寓意“亮年”)。

2.新郎方“送好儿”人员:“送好儿”人数一般为偶数,通常为2人或4人,人员一般为新郎的本家或近门、近亲的叔叔、伯伯、年长的兄长。

3.送好儿”一般要带物品有:本草青菜四样(柏枝2支-寓意百年好合;带根艾草2棵-寓意新郎新娘相爱一生;带根大葱2棵-寓意新郎新娘聪明伶俐;带根芹菜2棵-寓意新郎新娘勤劳致富);日常用品四包(和好的煤1包-寓意新郎新娘和和美美;酵子1包-寓意日子蒸蒸日上;麦麸1包-寓意幸福;面团1包-寓意面面俱到。)

二、迎娶新娘

婚礼日期确定后,新郎方向新娘方“送好儿”后,到举办婚礼当天,双方都要提前筹办婚礼所需物品,婚礼当天,新郎迎娶新娘。

(一)提前需要确定参加迎娶新娘的人员和准备的物品 1.新郎新娘双方参加婚礼的人员:双方均需提前向需要参加 2 婚礼的人员打招呼,并根据需要作出必要说明。主要人员有:新郎方迎娶领队人员,请新娘的人员(多为新郎的伯母或婶婶),“压轿”孩儿(多为新郎近门小侄儿);新娘方送新娘人员(多为新娘的伯母或婶婶)、“压包袱”孩儿(多为新娘近门小侄儿);其他参加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新郎方:红布若干,鞭炮若干)(响声大的炮三个以上),新娘手捧鲜花一束,胸花(父母、爷奶及长辈、证婚人和主婚人、伴娘和伴娘等),婚礼对联若干,大红“喜”字若干,婚庆车贴及“喜”字若干,喜糖若干,新郎十字披红,秆草两捆,犁铧一只,食用醋一袋,斗一个(内装大米、小麦、黄豆、小米等五谷杂粮,杆秤一个,带根艾草、葱、芹菜各2棵,柏枝2枝),红色梳子一把,红色新脸盆一个,红色新毛巾若干,其它需要准备的物品。注:酒席根据实际情况筹办。

3.新娘方:鞭炮若干,大红“喜”字若干,婚庆车贴及“喜”字若干,喜糖若干,红色毛毯一条,婚礼对联若干,硬币若干,朱砂和石灰各一包,铜盆(一般由新娘舅舅准备)一个,粉盒一个。陪送包袱根据实际情况准备。

4、红包:新郎方和新娘方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主要的有:新娘上车、下车礼红包、新娘方准备“压轿”孩儿红包、新郎方准备“压包袱”孩儿的红包,其它根据实际情况准备。

(二)新郎迎娶新娘流程

1.车队筹备:婚车一般数量为偶数,多采用全黑色车辆,车辆数和颜色有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主婚车俗称“花车”,需要当天提前准备布置;带路车俗称“贴贴车”,主要负责路线引领,总体统筹,燃放鞭炮,一路“撒红”或“贴红”(下有解释)。

2.人员组成:一般组成人员数为偶数,由新郎、请新娘人员、“压轿”孩儿、“贴贴车”引领人员、燃放鞭炮人员、随行迎娶人员及车辆司机。

3.迎娶路途:新郎方迎娶车辆排序一般为:第一辆“贴贴车”、第二辆“花车”、其它车辆依次排列;出发后,一路上要时常“撒红”,即:抛撒裁剪好的小方块红色纸张,寓意一路喜庆吉祥,一路时常燃放鞭炮以吸引人注意观看,博得祝贺;路途如遇庙宇、古树、坑塘、坟墓等,要用红布遮挡,寓意趋避不详。

4.到新娘家:首先,引领人员先行到新娘家和新娘人员做沟通,沟通之后,新郎、请新娘人员和“压轿”孩儿、随行人员依次下车到新娘家,请新娘人员会同送新娘人员帮助新娘做好上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新郎方随行人员帮助新娘方随行人员搬运安放新娘嫁妆;新娘上车前,送新娘人员先要打扫“花车”,将准备好的一包朱砂和一包石灰放入花车新娘座位处(辟邪),并将红毛毯铺于“花车”新娘座位,然后请新娘上车,送新娘人员及“压包袱”孩儿陪同新娘乘坐“花车”。与此同时,新郎方随行人员根据新娘方准备情况,依次燃放3个响声大的炮,最后一个要在新 4 娘上车后燃放(“三声炮花轿起动”,取自豫剧《抬花轿》),回程出发前,请新娘人员要向围观的人员撒喜糖,请大家祝贺新郎新娘成婚。

5.回程路途:(回程路一般不走迎娶路途,寓意不走回头路)新郎方按照迎接路途做法操办;回程路如遇庙宇、古树、坑塘、坟墓等,新娘要丢掷一些事先准备的硬币,以讨一路平安,趋避不详。

6.回新郎家:首先,新郎家主事人员带着陈醋和大火烧红的犁铧,围绕“花车”转圈,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一边转一边将陈醋浇到烧红的犁铧上,寓意:驱邪保平安、日子红红火火;其次,燃放鞭炮;第三,请送新娘人员及“压包袱”孩儿、随行人员下车,新娘下车走进新郎家门时,新郎家帮忙人员要点燃放在大门口的两捆秆草,寓意不让任何妖魔鬼怪跟随新娘进入新郎家;第四,婚礼吉时,新郎新娘拜天地,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朝向的案台上要放置盛满五谷的斗,斗里插入一杆秤和柏枝、艾草、大葱、芹菜,寓意五谷丰满,精打细算过日子,百年好合,聪明伶俐,勤劳持家,一拜天地感谢天地造化、五谷滋养,二拜高堂感谢父母生育、养育大恩,夫妻对拜夫妻互敬互爱,具体仪式可根据新时代实际情况安排;第五,新郎将新娘送入“洞房”,送入“洞房”后,新郎方将依次安排近门的伯母或婶婶、侄女为新娘梳头整装;第六,设宴款待宾朋,新娘陪送人员一般分为男主宾和女主宾,5 分别由新郎家安排人员主陪,其中男女主宾主要有:新娘的舅舅、媒人及长辈。

三、看望新娘

婚礼过后,第二天,新娘家要安排新娘的近亲哥、弟去看望新娘,一来表达新娘家人离别思念之情,二来看望新娘是否在新郎家遭受委屈。

四、新娘回门

婚礼后第三天,新娘家人要请回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一是表达新娘家人思女心切,二是表达新娘念父母养育之恩,新娘“回门”看望父母。新时代,新娘“回门”时,往往新郎也陪同新娘共同“回门”,也叫“双回门”,新郎正式拜见岳父母,表达感恩生育养育新娘之情。

二Ο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民族风俗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藏族的风俗。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

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

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苗族

苗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它,了解它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

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 庆祝方式

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 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