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历史典故
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历史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第二篇:读《孔子拜七岁神童为师》有感
读《孔子拜七岁神童为师》有感
众所周知,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这么伟大的人却谦虚有礼,令人佩服。我今天阅读了《孔子拜七岁神童为师》这篇文章,让我感慨万分。
主要讲了孔子遇到了一位七岁的小孩,对孔子的四十个问题对答如流。孔子很佩服他,于是拜了这位年仅七岁的神童为师。
孔子这种学无常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无常师,代表是不仅仅是向不同的老师学习的行为,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之精神。
我不禁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被分到我们班教语文,她姓黃。那时我们是三年级的学生。黃老师和蔼亲切,对我们很好。因为我们班同学家里都有电脑,所以个个都是电脑高手。黃老师上课时突然问我们:“大家好。你们有人会用电脑吗?”我举起手,老师就让我跟她去办公室。原来,老师的电脑累积了很多垃圾,导致网速太慢,下载课件很慢。我先帮老师清理完垃圾,网速快多了。老师夸我能干,还向我请教该怎么操作。我教了老师几遍,老师就学会了。老师对我说:“谢谢你!”我心想:老师真谦虚啊!能向我们这些学生请教,学无常师!
我们应该向学问比我们高的人请教。孔子都不耻下问,何况我们,学无常师啊!
第三篇: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拜七岁神童项橐为师的故事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第四篇:拜人民为师
拜人民为师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对执政党来说,基层最重要的,就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2011年政治背景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2011年,在省市地方发动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宣传系统搞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效果良好,这些活动的核心,都是群众工作,胡锦涛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每个共产党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创造性实践中,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 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生命之本 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拜人民为师,体现在认识层面,来源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性认识。而脱离群众 从根本上说,则来源于英雄史观,救世主史观。只是从本质上认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才会成为人民群众恭恭敬敬的小学生,拜人民为师,第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是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尧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等等煤气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观点,第二,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30多年来的许多改革也遵循着群众创造、地方突破、中央规范的轨迹。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许多的智慧和力量。
拜人民为师,实现在实践层面,要怎么做。中组部部长 拜人民为师,首先要到基层去,只有在基层,干部才能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近年来,拜人民为师,必须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问政于民,问计于民。一要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材料。二要研究实招,总结基层创造经验,找到破解难题办法。三要,检验实效,看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是否符合基层实际,有没有群众带来的实惠。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拜人民为师,最重要的是培养起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第五篇:历史典故:旱魃拜夜叉-历史典故素材
历史典故:旱魃拜夜叉-历史典故素材
【注音】hànbábàiyèchā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的女儿魃因为身体里有大量的`热能,她所到之处就经常发生旱灾,人们很不欢迎她,认为她是瘟神。黄帝把她安置在赤水北方。她只好夜间出来活动,与那些夜叉们在一起,但是他们也经常干坏事,旱灾也时常发生。
【释义】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夜叉:能啖鬼或捷疾鬼。指坏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狼狈为奸
【近义词】旱魃为虐
【成语示列】你听说旱魃拜夜叉的故事吗?
相关资料:
旱魃:
旱魃(hàn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1]。《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孔颖达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唐·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石灵《捕蝗者》:“本来大家商议要刨旱魃,后来袁大爹着人来叫抬龙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说文》:“魃,旱鬼也。”《诗经》孔疏引《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子不语》卷一《旱魃》里描写为:“猱形披发,一足行”。袁枚《续子不语》又说:“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七:“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值得一提的是,“魃”多与“旱”组合,极少单用。即使单用,还是“魃”不离“旱”。
民间传说宋真宗时,旱魃作怪,竭盐池之水。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就派关羽去降伏。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后民间便多于是日举办关帝庙会,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并把这天称为雨节。且以为是日必雨,所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则求之关帝必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