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及赏析(最终定稿)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及赏析(最终定稿)



第一篇:又呈吴郎原文翻译及赏析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又呈吴郎

唐代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注释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郎则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8)只缘:正因为。

(9)恐惧:害怕。

(10)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1)即:就。

(12)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3)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4)便:就。

(15)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6)甚:太。

(17)征求:指赋税征敛。

(18)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19)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杜工部集》。767年(大历二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kuí)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受。

又呈吴郎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译文: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注释:

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即:就。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使:一作“便”。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甚:太。

征求:指赋税征敛。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盈:满。

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二篇:《又呈吴郎》教案

《又呈吴郎》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同情弱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写作背景及题解:

767年,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以诗代简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二、赏析诗歌

1、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1)哪一个字特别能体现诗人对这位西邻妇人扑枣的态度?

任,漫不经心,顺其所为,即不管老妇人如何扑枣,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愿打多少就打多少,诗人毫不介意。(2)为什么要放任呢?

“无食无儿一妇人”,对首句的补充说明,说明诗人任凭邻妇扑枣的理由。因为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又没有儿女的老寡妇。七字层层深入,两个“无”字颇具反复唱叹之致,写出这位老妇人凄惨辛酸的生活境况,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我们几乎可以想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扬竿打枣,巍巍颤颤,心神不定的情景。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碎的画面啊!

2、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1)如何理解颔联?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因为她担心遭到主人的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宁有此”三字,以反诘句式阐明老妇人来打枣实出于迫不得已,言外即有无限哀怜。“恐惧”,是对她打枣时心态的合乎情理的揣测,体贴至深。“转须亲”,是暗示吴郎应该改变态度,亲切地对待老妇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杜甫对待老妇人的态度,但是杜甫没有说,你应该像我那样对待老妇人,而是从老妇人“恐惧”的心态出发暗示应该抱有的态度。

(2)想象说话: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在对吴郎说什么?

(3)小结:首联自述对邻妇的态度和理由启发感化吴郎;交待邻妇悲惨遭遇开脱怜悯邻妇。颔联哀怜体贴邻妇迫不得已而打枣的心态;对邻妇应采取的态度暗示吴郎。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表现出诗人体贴同情广大民众的高尚情怀。

3、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1)请同学们解释这两句的意思。

这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上句的“防”的主语是老妇人,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老妇人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是你提防着她,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真的象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2)为什么要这样说,好处在哪里?

吴郎插上篱笆明明是为了防止外人偷窃,而诗人反过来却责备老妇人多事,杜甫的本意是想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但是他先说老妇人的多心,这是体贴吴郎的心情,给他台阶下。这样写便能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意见,措辞极其委婉,真是煞费苦心了。(3)为什么要这么委婉呢?为什么会这么委婉呢?

一是为了达到劝说的目的: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二是杜甫体贴他人内心的自然表达。„„(引申:我说话就是直。这不应该成为不讲场合、说话伤害人的托辞。因为委婉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艺术,更是一种良好心性、对他人心情体贴的表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这首诗歌是情感和艺术的完美结晶。如果仅仅从委婉的技术角度解读这首诗,那么实在是没有走进杜甫的心灵的缘故。)

4、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1)尾联说了什么?

由老妇人联想到整个社会,揭出她的贫穷是由于“征求”,由于战乱。(2)诗人有何用意?

诗人从高处落笔,再次为老妇人开脱,其意仍是要感化吴郎。由于官府征收各种赋税,使老妇人穷得一贫如洗,她便常常来向诗人诉苦。老寡妇的不幸遭遇,使诗人进而想到战乱中更多的流离失所的民众,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滚滚,沾湿了衣襟。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请你不要太小气了,当此万方多难、民不聊生之际,对这样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寡妇,为何还吝惜几颗枣子而不救她一命呢!

(3)一到瀼西“便插疏篱”的吴郎,在读完心忧天下、胸襟博大的长辈的这首诗柬后,应该感到惭愧,也当有所感悟吧!如果他给杜甫回复了一封信,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课堂总结

《又呈吴郎》以诗代简,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打枣,既体贴老妇人的处境和心境,又关照吴郎的心情和面子。语淡意厚,委婉周到,处处体现出诗人一贯以来的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千载以后读来,仍能感动人心。

四、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单》。

第三篇:杜甫又呈吴郎教案

杜甫

又呈吴郎

教案

引言(略)

(帮助明君像尧舜一样治理国家),他的诗歌创

一、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一)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巩县(今属河南)人。世称杜拾遗、杜少陵、杜工部。

读书和漫游时期(712-746年)

困居长安时期(746-755年)

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年)

西南时期(759-770年)

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艰辛悲苦而又坚韧,充分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一面。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儒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

他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百姓)”,“致君尧舜上”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二)杜甫的创作

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

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少陵集》。

(杜甫尤其擅长律诗。律诗格律在平仄押韵对仗上要求严谨,但杜甫的诗作严谨而灵活,不会呆板,今天这首诗歌就具备这样的特点。)

二、《又呈吴郎》赏析

(一)写作背景及题解

767年,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以诗代简劝告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请同学们即兴“写”一封信给吴郎,提问。)

(二)文本赏析

听录音。你喜不喜欢这首律诗,说说理由。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首联: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扑枣:打枣。任:听任,不加干涉。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草堂前的枣子任凭西邻去扑打,因为她是一个没有吃又没有儿女的妇人。

“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用字的精炼准确,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凭扑枣:是诗人从前对这位西邻妇人扑枣的态度。这一“任

”字,尽显神韵。任,漫不经心,顺其所为,即不管老妇人如何扑枣,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愿打多少就打多少,诗人毫不介意。

为什么要放任呢?

“无食无儿一妇人。”对首句的补充说明。说明诗人任凭邻妇扑枣的理由。因为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又没有儿女的老寡妇。七字层层深入,两个“无”字颇具反复唱叹之致,写出这位老妇人凄惨辛酸的生活境况,不由得使人心生怜悯。我们几乎可以想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扬竿打枣,巍巍颤颤,心神不定的情景。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碎的画面啊!

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自述对邻妇的态度和理由启发感化吴郎

交待邻妇悲惨遭遇开脱怜悯邻妇

2、颔联: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承上第二句。宁有此:哪会这样做。指贫妇人打枣这件事。“此”,指扑枣一事。只缘:正因为。恐惧:指贫妇人的害怕。转须亲:是说我们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热。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因为她担心遭到主人的斥责而心存恐惧,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宁有此”三字,以反诘句式阐明老妇人来打枣实出于迫不得已,言外即有无限哀怜。“恐惧”,是对她打枣时心态的合乎情理的揣测,体贴至深。“转须亲”,是暗示吴郎应该改变态度,亲切地对待老妇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杜甫对待老妇人的态度,但是杜甫没有说,你应该像我那样对待老妇人,而是从老妇人“恐惧”的心态出发暗示应该抱有的态度。

迫不得已而打枣的心态哀怜体贴邻妇

对邻妇应采取的态度暗示吴郎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表现出诗人体贴同情广大民众的高尚情怀。“仁民爱物”。

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

清人吴乔说:“子美于君亲兄弟,友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围炉诗话》卷四)。梁启超“情圣”。

以上两联自叙以前事以启发、感化、暗示吴郎。体现出杜甫温柔敦厚、仁义和蔼的特点。语言平易,甚至口语入诗,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词来作接,如“不为”等,化呆板为灵活,将律诗的音律美与散文的灵活性相结合,灵活而又严谨。

3、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即:马上。防远客:提防。吴郎。指老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便:就。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篱笆。甚真:太认真了。

提问:请同学们解释这两句的意思。

这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上句的“防”的主语是老妇人,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老妇人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是你提防着她,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真的象要禁止她打枣呢!

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

(给学生理解的时间,可能要重复讲解,然后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说,好处在哪里?)

吴郎插上篱笆明明是为了防止外人偷窃,而诗人反过来却责备老妇人多事,杜甫的本意是想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但是他先说老妇人的多心,这是体贴吴郎的心情,给他台阶下。这样写便能不伤吴郎的面子,使他易于接受意见,措辞极其委婉,真是煞费苦心了。

(为什么要这么委婉呢?为什么会这么委婉呢?)

一是为了达到劝说的目的: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二是杜甫体贴他人内心的自然表达。„„

(引申:我说话就是直。这不应该成为不讲场合、说话伤害人的托辞。因为委婉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艺术,更是一种良好心性、对他人心情体贴的表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这首诗歌是情感和艺术的完美结晶。如果仅仅从委婉的技术角度解读这首诗,那么实在是没有走进杜甫的心灵的缘故。)

4、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征求:朝廷征收的赋税负担。贫到骨:一贫如洗。戎马,指战乱。其时吐蕃入侵,西北边境不宁。

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由老妇人联想到整个社会,揭出她的贫穷是由于“征求”,由于战乱。

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

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象扯得太远,好象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诗人从高处落笔,再次为老妇人开脱,其意仍是要感化吴郎。由于官府征收各种赋税,使老妇人穷得一贫如洗,她便常常来向诗人诉苦。老寡妇的不幸遭遇,使诗人进而想到战乱中更多的流离失所的民众,忧伤至极不禁热泪滚滚,沾湿了衣襟。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请你不要太小气了,当此万方多难、民不聊生之际,对这样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寡妇,为何还吝惜几颗枣子而不救她一命呢!诗人在瀼西和东屯时,除了“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其一)之外,他还“药许邻人斫”(《正月三日归溪上„„》),“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可以说,正是这种无时无刻不关心黎民疾苦的崇高精神,才使得一部杜诗如此的激动人心而千古流传。一到瀼西“便插疏篱”的吴郎,在读完心忧天下、胸襟博大的长辈的这首诗柬后,应该感到惭愧,也当有所感悟吧!

送枣子,伟人,平凡的人。知识分子的良心,达穷兼济天下。

(齐声朗读,体会诗歌情感,进一步分析。)

(三)思想和艺术分析

?

1、全诗用意恳切真诚,措辞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一)现身说法,以情感人。

诗歌前四句写诗人自己对待老妇人的态度,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二句写诗人的行为表现。“堂前扑枣任西邻”这一“任”字,尽显神韵。任,漫不经心,顺其所为,即不管老妇人如何扑枣,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愿打多少就打多少,诗人毫不介意。为什么如此宽容、大方呢?原来,这是一位衣食无着、无儿无女的老妇人,对这样一位孤苦伶仃、生活无望的老妈妈,我们还有什么不肯与吝啬呢?再说,读到这两句,我们几乎可以想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扬竿打枣,巍巍颤颤,心神不定的情景。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碎的画面啊!三四句写诗人的心理态度。“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老妇人如果不是因为穷困潦倒,无儿无女,怎么会沦落到眼前这种靠打枣维持生计,靠施舍苦度时日的地步呢?正因为她打枣的时候心存疑惧,小心戒备,所以我们反倒要对她亲善些,不要打扰她,顺水推舟,任其所愿。杜甫眼明心细,善待老妇人,既表现他悯穷尊老、急人所难的善良品性,更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行为举止、真情实意去感动吴郎的需要。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正是对杜甫悲悯情怀的真实写照。

(二)由近及远,以“泪”感人。诗歌结尾的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既揭示了造成老妇人及天下黎民百姓困苦不堪、一贫如洗的社会根源,又可以看出杜甫忧心如焚、关怀民生的悲悯情怀。上句“征求”暗指封建官吏们的横征暴敛,敲骨吸髓。“贫到骨”极言“征求”的结果:年老体弱,骨瘦如柴,一贫如洗,生活绝望。这一翻诉说为上文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描写诗人把目光投向安史之乱,投向黎民百姓,说得更深刻、更远大,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那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文中“戎马”)。杜甫的伟大在于兵荒马乱年代,他连自身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还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还能由一个扑枣的穷寡妇,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特别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百姓,以至流泪,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一样“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能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天下读书人的处境,并热切地发出呼唤。这既是一种由近及远、推已及人、先人后已、忧虑天下的爱国精神,同时也是为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点醒吴郎:危难时刻,互相关照,理所当然,不必如此斤斤计较,为几棵枣的芝麻小事而陷人于困境。杜甫真可谓用心良苦!我们正是从这些隐晦曲折的地方看出了他对人民的挚爱真情。

(三)谦卑含蓄,以“辞”感人。诗歌五六两句“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表面意思是说,那位老妇人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未免多心,未免过分敏感;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上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了。她本来就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你不对她亲善则罢,反而插上篱笆,阻止她打枣,有损她的面子尊严,这和诗人的做法大不相同。这两句诗文不是生硬冰冷的说教,而是说得十分含蓄,为的是便于吴郎接受。还有

,诗歌的标题《又呈吴郎》中的“呈”字也很有意味,照理说,杜甫是长辈,吴郎是晚辈,长辈对晚辈用“简”(此前杜甫曾写过一首诗《简吴郎司法》)“劝”“告”即可,可是诗人故意委屈自己,说出与身份不相称的“呈”字。呈,呈献,呈进,颇含谦卑恭敬的意思,目的是为了让吴郎在难过不安当中易于接受诗人的劝告。为了宽慰老妇人,为了劝告吴郎,杜甫真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思。读着读着,我们不禁感觉到,杜甫不是一位诗人,不是一位父亲,倒更像一位心慈口善,心细如针的母亲,和天下母亲一样高贵、伟大!

课堂小结

《又呈吴郎》以诗代简,劝说吴郎不要阻止老妇人打枣,既体贴老妇人的处境和心境,又关照吴郎的心情和面子。语淡意厚,委婉周到,处处体现出诗人一贯以来的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千载以后读来,仍能感动人心。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时措辞的委婉与艺术性。

课外阅读:阅读杜甫的诗歌选集,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四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注释

呈:恭敬地送给。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正是。处:时。

绝胜:远远胜过。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

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注释

⑴呈:恭敬地送给。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⑵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⑵最是:正是。处:时。

⑷绝胜:远远胜过。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⑸官忙身老大:韩愈写此诗时任吏部侍郎,公务繁忙,故云“官忙”;韩愈时年56岁,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纪大。

⑹即:已经。

⑺凭:这里作“请”讲。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1、韩愈著 汤贵仁 选注.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0-1912、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189-190

赏析

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后一首也是极力写“早”字。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第五篇:八声甘州吴文英原文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吴文英翻译赏析,这是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所创作的一首怀古词,借吴越争霸的往事以写其满眼兴亡、一腔悲慨之感。

原文: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字词解释:

1.八声甘州:词牌名。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2.灵岩:又名石鼓山,在苏州市西南的木渎镇西北。山顶有灵岩寺,相传为吴王夫差所建馆娃宫遗址。

3.庾幕:幕府僚属的美称。此指苏州仓台幕府。

4.长星:彗星。

5.苍崖云树:青山丛林。

6.名娃金屋:此指西施,为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金屋,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汉武故事》载汉武帝为胶东王时,曾对其姑母说:“若得阿娇,当作金屋贮之也。”借指吴王在灵岩山上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

7.残霸:指吴王夫差,他曾先后破越败齐,争霸中原,后为越王勾践所败,身死国灭,霸业有始无终。

8.箭径:即采香径。《苏州府志》:“采香径在香山之旁,小溪也。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水采香。今自灵岩山望之,一水直如矣,故俗名箭径。”

9.酸风射眼:寒风吹得眼睛发痛。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魏官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句意。酸风,凉风。

10.腻水:宫女濯妆的脂粉水。

11.靸(sǎ):一种草制的拖鞋拖鞋。此作动词,指穿着拖鞋。

12.双鸳:鸳鸯履,女鞋。

13.廊:响屐廊。《吴郡志·古迹》:"响屐廊在灵岩山寺,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屐。廊虚而响,故名。

14.五湖倦客:指范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太湖)。

15.醒醒:清楚;清醒。

16.华发:花白头发。

17.涵空:指水映天空。

18.琴台:在灵岩山上。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翻译:

极目远眺四方,缥缈的长空万里,云烟渺茫向四处飘散。不知是何年何月,青天坠下的长星。幻化出这座苍翠的山崖,云树葱笼,幻化出上面有残灭的春秋霸主吴王夫差的宫城,美人西施就藏娇馆娃宫。幻化出气壮山河的霸业英雄。灵岩山前的采香径笔直如一支弓箭,凄冷秋风刺人眼睛。污腻了的流水中漂流着当年每人用来化妆的脂粉,沾染得岸上的花朵都带了点腥。耳边仿佛传来阵阵清脆的声响,不知是美人穿着木屐走在响廊的余音,还是风吹秋叶发出飒飒的凄凉之声。

深宫中吴王沉醉于酒色,以亡国亡身的悲剧留下让后人耻笑的话柄。只有头脑清醒的范蠡,在太湖上垂钓,功成身退。我想问苍茫的水波,到底是什么力量主宰着历史的兴衰盛亡。苍波也无法回答,默默无声。我的满头白发正是愁苦无奈之结果,而无情的群山,却依旧翠苍青青。江水浩瀚包涵着无垠的长空。我独自凭倚高栏鸟瞰远景,只见纷乱的几只乌鸦,在夕阳的余晖下落下凄凉的洲汀。我连声呼唤把酒取来,快快登上琴台,去观赏秋光与去霄齐平的美景。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怀古词。吴文英游灵岩山,见吴国遗迹想起了吴国兴衰的史实,联想到宋朝国事,抒发感慨而作此词。吴文英是南宋的一位奇才雅士,但他一生政治不得志,终志只能将满腹经纶寄之于词曲。词题“陪庾幕诸公游灵岩 ”,庾幕是指提举常平仓的官衙中的幕友西宾。灵岩山,在苏州西,以吴王夫差的遗迹而有盛名。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赏析:

此词全篇以一“幻”字为眼目,而借吴越争霸的往事以写其满眼兴亡、一腔悲慨之感。幻,有数层涵义:幻,故奇而不平;幻,故虚以衬实;幻,故艳而不俗;幻,故悲而能壮。此幻字,在第一韵后,随即点出。全篇由此字生发,笔如波谲云诡,令人莫测神思;复如游龙夭矫,以常情俗致而绳其文采者,瞠目而称怪矣。

此词开端句法,选注家多点断为“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此乃拘于现代“语法”观念,而不解吾华汉文音律之浅见也。词为音乐文学,当时一篇脱手,立付歌坛,故以原谱音律节奏为最要之“句逗”,然长调长句中,又有一二处文义断连顿挫之点,原可适与律同,亦不妨小小变通旋斡,而非机械得如同读断“散文”“白话”一般。此种例句,俯拾而是。至于本篇开端启拍之长句,又不止于上述一义,其间妙理,更须指意。盖以世俗之“常识”而推,时、空二间,必待区分,不可混语。故“四远”为“渺空烟”之事,必属上连;而“何年”乃“坠长星”之事,允宜下缀也。殊不知在词人梦窗意念理路中,时之与空,本不须分,可以互喻换写,可以错综交织。如此处梦窗先则纵目空烟杳渺,环望无垠──此“四远”也,空间也,然而却又同时驰想:与如彼之遥远难名的空间相伴者,正是一种荒古难名的时间。此恰如今日天文学上以“光年”计距离,其空距即时距,二者一也,本不可分也。是以目见无边之空,即悟无始之古──于是乃设问云:此茫茫何处,渺渺何年,不知如何遂出此灵岩?莫非坠自青天之一巨星乎(此正似现代人所谓“巨大的陨石”了)?而由此坠星,遂幻出种种景象与事相;幻者,幻化而生之谓。灵岩山上,乃幻化出苍崖古木,以及云霭烟霞……乃更幻化出美人的“藏娇”之金屋,霸主的盘踞之宫城。主题至此托出,却从容自苍崖云树迤逦而递及之。笔似十分暇豫矣,然而主题一经引出,即便乘势而下,笔笔勾勒,笔笔皴染,亦即笔笔逼进,生出层层“幻”境,现于吾人之目前。

以下便以“采香泾”再展想象的历史之画图:采香泾乃吴王宫女采集香料之处,一水其直如箭,故又名箭泾,泾亦读去声,作“径”,形误。宫中脂粉,流出宫外,以至溪流皆为之“腻”,语意出自杜牧之《阿房宫赋》:“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此系脱化古人,不足为奇,足以为奇者,箭泾而续之以酸风射眼(用李长吉“东关酸风射眸子”),腻水而系之以染花腥,遂将古史前尘,与目中实境,幻而为一,不知其古耶今耶?抑古即今,今亦古耶?感慨系之。花腥二字尤奇,盖谓吴宫美女,脂粉成河,流出宫墙,使所浇溉之山花不独染着脂粉之香气,亦且带有人体之“腥”味。下此“腥”者,为复是美?为复是恶?诚恐一时难辨。而尔时词人鼻观中所闻,一似此种腥香特有之气味,犹为灵岩花木散发不尽!

再下,又以“响屧廊”之故典增一层皴染。相传吴王筑此廊,令足底木空声彻,西施着木屧行经廊上,辄生妙响。词人身置廊间,妙响已杳,而廊前木叶,酸风吹之,飒飒然别是一番滋味──当日之“双鸳”(美人所着鸳屧),此时之万叶,不知何者为真,何者为幻?抑真者亦幻,幻者即真耶?又不禁感慨系之矣!幻笔无端,幻境丛叠,而上片至此一束。

过片便另换一番笔致,似议论而仍归感慨。其意若曰:吴越争雄,越王勾践为欲复仇,使美人之计,遣范蠡进西施于夫差,夫差惑之,其国遂亡,越仇得复。然而孰为范氏功成的真正原因?曰:吴王之沉醉是。倘彼能不耽沉醉,范氏焉得功成而遁归五湖,钓游以乐吴之覆亡乎?故非勾践范蠡之能,实夫差甘愿乐为之地耳!醒醒,与“沉醉”对映。──为昏迷不国者下一当头棒喝。良可悲也。

古既往矣,今复何如?究谁使之?欲问苍波(太湖即五湖之一),而苍波无语。终谁答之?水似无情,山又何若?曰:山亦笑人──山之青永永,人之发斑斑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欤?抑古往今来,山青水苍,人事自不改其覆辙乎?此疑又终莫能释。

望久,望久,沉思,沉思,倚危阑,眺澄景,见苍波巨浸,涵溶碧落──灵岩山旁有涵空洞,下瞰太湖,词人暗用之,──直到归鸦争树,斜照沉汀,一切幻境沉思,悉还现实,不禁憬然、悢然,百端交集。“送乱鸦斜日落渔汀”,真是好极!此方是一篇之警策,全幅之精神。一“送”字,尤为神笔!然而送有何好?学人当自求之,非讲说所能“包办”一切也。

至此,从“五湖”起,写“苍波”,写“山青”(山者,水之对也),写“渔汀”写“涵空”(空亦水之对也),笔笔皆在水上萦注,而校勘家竟改“问苍波”为“问苍天”,真是颠倒是非,不辨妍媸之至。“天”字与上片开端“青天”犯复,犹自可也,“问天”陈言落套,乃梦窗词笔所最不肯取之大忌,如何点金成铁?问苍波,何等味厚,何等意永,含咏不尽,岂容窜易为常言套语,甚矣此道之不易言也。

又有一义须明:乱鸦斜日,谓之为写实,是矣;然谓之为比兴,又觉相宜。大抵高手遣辞,皆手法超妙,涵义丰盈;“将活龙打做死蛇弄”,所失多矣。

一结更归振爽。琴台,亦在灵岩,本地风光。连呼酒,一派豪气如见。秋与云平,更为奇绝!杜牧之曾云南山秋气,两相争高;今梦窗更曰秋与云平,宛如会心相祝!在词人意中,“秋”亦是一“实体”,亦可以“移动坐标”、亦可以“计量”,故云一登琴台最高处,乃觉适才之阑干,不足为高,及更上层楼,直近云霄,而“秋”与云乃在同等“高度”。以今语译之,“云有多高,秋就有多高!”高秋自古为时序之堪舒望眼,亦自古为文士之悲慨难置。旷远高明,又复低徊宛转,则此篇之词境,亦奇境也。

个人资料: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

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0/275063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