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译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从容:悠闲自得。
鯈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确定是。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循:顺着。其,话题。
本:最初。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固 :①固不知子(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本来)
之:①安知鱼之乐 之:(的)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代词)
倒装句(状语后置)
原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改 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译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游玩。
判断句
原句 是鱼之乐也。
译 这是鱼的快乐。
原句 子固非鱼也。
译 你本来不是鱼。
原句 我知之濠上也。
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问题探究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答: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答: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4、怎样看待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答: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问题批判
近年来,也有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庄子所说,只是自己的一种体验,把体验当成知识,固然表现了其超然的态度,但对认识却大有不利,因为认识与体验是两回事。严格来说,庄子并没有从逻辑上反驳惠施,而是把逻辑引到了它够不到的地方,即各人当下的内心体验,而这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的。不过,庄子既然运用了逻辑推理,就应该把它运用到底。假如我是惠施,就会继续追问:你说你在濠上时知道了鱼的快乐,但那是刚才的你,而现在说话的当下你已经不再是刚才的你了,你怎么会知道刚才的你知道鱼之乐呢?比如我,我也不知道我刚才怎么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面对这样的诘难,我想庄子不会再说什么,他在语言上是输了,即被剥夺了说话的资格,但在内心却未必认为输了,他只要诉之于内心体验,就是永远的赢家(精神胜利法)。但恐怕不会有任何人愿意真正充当这样的赢家,因为一个每一个瞬间都不认同自己另一个瞬间的人将不再会是一个人了,甚至于将什么都不是。也许庄子的真正意图正是要说人什么也不是,但他决不可能说出这一点,因为一“说”他就“是”了(语言是存在之家)。实际上,就连纯粹内心的体验,甚至就连沉默,也是需要时间的(所谓“保持沉默”),而一进入时间,就“是”一点什么了(所以海德格尔把“存在”与“时间”看作不可分的),就有在先在后之分了,就可以用语言和逻辑来“说”了。所以只要提到“刚才”的你和“现在”的你的区别,就会彻底取消庄子的发言权。
鉴赏
该文节选自《秋水》。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从容:悠闲自得。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是:这。
4.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全:完全,确定是。
6.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顺着。其,话题。本:最初。
7.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
8.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赏析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答: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答: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4、怎样看待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答: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第二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是:这。
4.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全:完全,确定是。
6.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7.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
8.安;疑问代词.怎么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第三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
王珏
【教学目标】
1.积累“安、固”等重难点文言词汇,学会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言文。2.注重迁移整合,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文言的能力。3.深度体验,感悟庄子哲学思想和人生境界,培养超然审美的文化品格。【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言的韵味。2.情感体验,感悟庄子的思想。【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之景
欣赏园林图片,感知经典魅力,激趣导入课文。二.“知”之味 1.说说初读体验 2.读准字音和节奏 3.读出韵味和语气
(1)从延长音感受文言韵味。
(2)从重点词体味对话语气。4.读明语意和情境(1)有方法地译读。
①学生翻译;②难点解析:游、固、安;③方法引导。(2)有情味地演读。
①创造想象;②重现场景;③互相点评。三.“知”之趣
1.课文变形,理解庄惠两个半回合辩论中的观点和理由的不同。2.激情辩论,体验庄惠两个半回合辩论中的思想和态度的不同。(“知与不知”的辩论)四.“知”之境
再读课文,涵咏体味,感怀庄子的“鱼游人生”的境界。五.“知”之续
课外阅读鲍鹏山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写读书心得。
反思: 本节课在课文翻译的环节遇到了障碍,耽误了较长的时间,原因主要是:
一、对学情预估不足。学生对庄子文章的理解力比我想象地要低;
二、翻译的手段,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和有效。如:学生对“于”这个字的理解有困难,当一位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后,我还应该追问:“为什么这么理解”,这样才可以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地更加透彻。
优点:1.课堂掌控能力有较大提高;
2.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生本课堂”体现明显。
《惠子相梁》教案(汪燕老师上课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积累常用文言词语。2.了解《庄子》及庄子。
3.把握寓言主旨,分析比喻说理的妙处,领略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4.拓宽阅读视野,了解传统文化经典,提升文化品位和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1.读准字音,积累常用文言词语。2.把握寓言主旨,分析比喻说理的妙处,领略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寓言主旨,分析比喻说理的妙处,领略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板书设计:
淡定清高 超然物外
相 醉心功名
第四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优质课教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优质课教学设计(202_-11-06 18:32:32)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自己原创 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庄子和惠子)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书课题)。出示PPT1。
/惠子: 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
二、正读
1、师:下面我们进行正读,所谓正读就是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生自由大声朗读(1分钟)
2、指名读。(1分钟)
3、学生评价。师:你们认为他读得怎样?(2分钟)
4、我会读:师出示PPT2。(5分钟)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你应该读出?(从容,悠闲,语速要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样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巧辩,机智,从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肯定,毫无争辩)“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满智慧,诙谐)
5、再读。师:我们再全文读一读,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性格。(1分钟)
三、译读
1、师:我发现同学们比刚才读得好多了,入镜了!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2分钟)
2、PPT3出示: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师:庄子也很注意这个“安”字,第三个怎样理解?(哪里、哪儿)
四、演读
师:我们知道当时两人的对话非常简单,现在我们可以为他们的对话加上一些话,重现一下202_多年前濠水边上的那场争辩。
老师读叙述部分;包秀钦读庄子;陈静读惠子。
五、辩读
1、师:我们看到了非常可爱的庄子,非常认真的惠子。同学都不仅入镜了,也入情了,那么,他们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出示PPT4:知?不知?
2、师:惠子他可以确定的是什么事?(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3、师: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所以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4、师:惠子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因为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那么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呢?(像数学证明题一样,层层推理,讲究逻辑)
师:惠子多了不起啊!他通过逻辑推理,从科学角度认识了世界。
5、师:从这场争辩的结果来看,谁占了上风?(庄子)
6、师:庄子为什么能占上风呢?从惠子最初的提问和庄子最后的回到来看。
7、师:原来是这样。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看文中还藏着什么。庄子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有依据吗? PPT5: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8、师:无论是鱼也好,人也好,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从容呢? 生:注重精神上的快乐;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9、师:还有一个“游”字,庄子他们在游得时候心情怎样?(开学、放松)
10、师:你们觉得文中的惠子能感受到快乐吗?惠子和庄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注重逻辑,从科学角度看世界;庄子注重感情,从美得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界)
11、师:其实,庄子也是多么了不起啊!他从容、洒脱、自由快乐,便觉得鱼也是快乐的,仿佛自己就是鱼,鱼就是自己,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如近代文学家王国维说的——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PPT6)
12、本文是一篇寓言,你觉得庄子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追求快乐自由。生:诗意地生活。生:„„
六、延读
1、师:是啊,庄子本身就是一个诗意生活的实践者,下面我们看两个故事:
2、故事一:鼓盆而歌(PPT7)
故事二:庄周梦蝶(PPT8)故事三:楚王请庄子做宰相
七、课堂小结:
1、师:看来我们的感受的和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她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道:(PPT9)
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的更通透。
2、师: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现在我们肯定了庄子的情怀,濠梁之下的游鱼,天地间的庄子,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鱼和人的界限,庄子他自己何尝不是一条鱼呢?在我们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让我们打开庄子之门,让生活多一些诗意。附板书:
/惠子:求真﹨快乐自由 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尚美∕诗意生活
第五篇:惠子相梁原文翻译及赏析
惠子相梁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惠子相梁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惠子相梁
[先秦]佚名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看到仰头发出‘喝!’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注释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或:有人。
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王力《古代汉语》中解释为鹞鹰,鸱鸺(鸮)为猫头鹰。
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那鹓鶵。
三:虚指,多次。
发于南海:于,从。
飞于北海:于,到。
子:你,指代惠子。
赏析:
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惠子相梁原文翻译及赏析2惠子相梁原文: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注释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相梁:在魏国当宰相。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或:有的人。恐:害怕。国:国都。往:前往。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止:栖息。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于是:在这时。鸱(chī):猫头鹰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三:虚指多次。
赏析:
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淡泊名利、超然物外。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
惠子相梁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翻译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注释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相梁:在魏国当宰相。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或:有的人。
恐:害怕。
国:国都。
往:前往。
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于是:在这时。
鸱(chī):猫头鹰
吓(hè):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那鹓鶵。
三:虚指多次。
赏析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任务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一)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二)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
作为寓言,它给我们的启迪是: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