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读完的书籍中所感悟的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思想。写读后感时,可以围绕书籍的主题或特定观点展开,进行重点阐述和分析。共享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登金陵凤凰台的读后感篇一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怀古抒情之作.金陵是六朝古都,有着繁荣的往昔.三国吴都的巍峨宫殿、晋代豪门的车水马龙,作者登台时仿佛历历在目,若隐若现,然而眼前已是今非昔比,只有蓬草离离,荒冢累累,金陵昔日辉煌已不再.作者的情绪并没有止于感慨今昔对比,而是饱含着深切的忧国之思:金陵距长安两千里之遥,登台而望,当然望而不见,然而望而不见并不是因为空间的遥远,而是由于“浮云”蔽日,奸臣当道.此篇可能作于李白天宝三年离开长安游金陵之时.“浮云”句暗指谗谤自己的奸相李林甫、太监高力士等人,如陆贾所谓“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新语》).这首诗通过写登凤凰台的感受抒发诗人离京后理想难于实现的苦闷悲愁.
这首诗以古代传说起句,说明凤凰台之由来,一个“空”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苍凉的基调.中间四句写眼前所见:颔联是近景,表达昔日繁华不再的古今之感;颈联写远景,“三山”对“二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是经典的工对.尾联透出深切的忧国情怀,点明了全诗的主题.整体来看,本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将怀古和自嗟融合在一起,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忧国之思.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登金陵凤凰台的读后感篇二
关于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这一首诗的背景,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很多人都将这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与崔灏的《黄鹤楼》作对比,传说,李白远游荆楚,乘兴而登黄鹤楼,偶读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自觉难以超越。遂借酒兴;题诗一首:“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即,长袖横甩,掷笔而去。其后,直到来到金陵,写了上面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一诗,才略觉痛快。《黄鹤楼》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人们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写得直切入微,用典以及意象的相互交融,使得诗人的思乡愁绪跃然纸上。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虽有模拟之嫌,但它取得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所称道。
《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
从诗的题目可以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地点----凤凰台,而且开头两句也是从凤凰入手,“凤凰台”、“凤凰游”、“凤去台空”,三个“凤”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传统的观点认为“凤凰”是吉祥的象征,所谓“龙凤呈祥”嘛,但结合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以及李白个人的经历和李白的写作风格,很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了。诗人通过“凤凰”游“凤凰台”来暗示了当时六朝的盛世繁华。接着的第二句“凤去台空江自流”,却是说如今凤凰去了,凤凰台也空寂了,只有江水不停地流着。这里,诗人借此暗示了六朝那繁华的景象也烟消云散,面对的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这里,不但表现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更暗示了“物是人非”的自然的永恒。
接着第三四句,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里有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但是,从李白的性格来看,豪迈不羁,胸怀阔达,我并不认为这两句能体现出诗人对那些帝王的消逝有丝毫的`惋惜,充其量也就只是发发牢骚,感慨感慨罢了。因为从诗的后面可以看得出,诗人已经将关注点转移到了自然之物上,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自然力的巨大,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很多人都说,性格越是开放,越是什么也不在乎的人,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很敏感,也很在乎的。我把这句话就暂且和李白这位伟大的、豪迈不羁的、胸怀阔达的诗人联系在一起吧。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不然他也不会写那么多诗篇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了。诗的尾句可以看出,在诗人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而且,这里的“长安不见”又能够和题目中的“登”呼应起来,给人一种满腹愁绪却又深处壮观之物的感觉,似乎将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真正地结合起来了。
登金陵凤凰台的读后感篇三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