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五篇)

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五篇)



第一篇: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

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1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

答: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

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

答: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2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有人认为上阕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着力之笔,也是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工巧之笔,请就这一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6分)①“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表明该词所吟咏的`对象是荷花。(2分)②“红衣”、“芳心”将荷花拟人化,形象地突出荷花盛衰特点。(2分)③“幽香”形容荷花的高洁,“红衣脱尽芳心苦”显示了荷花芳华零落景象,暗合了人的处境命运。(2分)

2、(5分)①桃杏一类的花,竞相在春天开放,而荷花却独在夏日盛开,“不肯嫁春风”显示出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2分)②然而秋风一起,红衣尽落,芳华消逝,故说“被秋风误”。(2分)③这两句集恨、悲、怨、嗟等情感于一体。既有对秋风的怨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言外又隐含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为命运所播弄的嗟叹。(1分)

阅读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第二篇:《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①

张孝祥

万里扁舟,五年三至。故人相见忧堪喜。山阴乘兴②不须回,毗耶问疾难为对③。

不药身轻,高谈心会。匆匆我又成归计。它时江海肯相寻,绿蓑青蒻④。看清贵。

【注】①乾道五年(1169)春,张孝祥在荆州思怀长沙敌人,作此词。②山阴乘兴:这里指访友。③《维摩经》记载:维摩诘居士住毗耶城,释迦牟尼于该地说法时,维摩诘称病不去。释迦派文殊前往问疾。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对。文殊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④青蒻:青色的箬笠。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万里扁舟”一句属于实写,通过写空间距离的遥远,说明了词人与友人天各一方,相见不易。

B.词中的“五年”和“三至”形成对比,“喜”“忧”看似矛盾,却真实地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相逢后内心的感受。

C.“不药身轻”照应上片“问疾”,是说词人此时虽然重病在身,但由于故人相会,身心顿觉轻松,精气神十足。

D.该词结尾“绿蓑”一句与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E.下片开首三句写词人与友人短暂相会之后就匆匆离别,原因是世间还有许多重要事情等着他去做。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解析】A项,“实写”错,应为“虚写”。C项,“词人此时虽然重病在身”理解有误,词中是一种假设说法。E项,“原因是世间还有许多重要事情等着他去做”分析有误,“归计”表面指返回家乡,实有归隐之意。

15.①与友人相聚时的喜悦之情。访问友人乘兴而去,流连忘返。故人相会一处,虽生病但不用服药也身心轻松,愉快地进行者高深而高尚的文流。②对友人深切的眷恋之情。美好的相聚时光对词人来说总是那么短暂,不禁感叹每次匆匆聚首又匆匆告别。③意欲归隐之情。词的结尾词人写自己内心已厌倦了世俗生活,有一天将会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从尘世中隐退,以一种蔑视权贵的心态立于世间。(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第三篇: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篇一: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2)下片 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参考答案⑴(4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⑵(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二:1.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5分)【答案】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的初春美景,(2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上片所写景象,芳草 梨花 柳絮 晶帘 金衣 樱桃树 等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是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 天涯絮 为谁垂 等词,写出了诗人飘零、落寞、感伤之情。所以上片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此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词的末尾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3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3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 碧云 旧河山 月痕 深深处 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 犹 休 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注释踏莎行:词牌名。莎,音suō。春魂已作天涯絮:春天的精灵已化作柳絮飘向天涯。春魂,春之精灵。晶帘:水晶垂帘。金衣:指黄莺。故国茫茫,扁舟何许:故国不知消失在何处,任凭小舟漂流,不知将飘向何处。故国,指明朝。碧云犹叠旧山河:美丽的碧云,覆盖的仍是原先的河山。表示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月痕:月影,月光。赏析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八字写初春景象,神貌毕至。这是春愁还远未滋生的时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墨客准备好了无数瑰丽的辞藻来讴歌美丽的春日,可徐灿笔下却是一片萧瑟伤情。春魂已作天涯絮,春魂 写其悲凉,天涯絮 则隐隐逗出 山河破碎风飘絮 之感,其实乃是心造的幻境。惟有此幻境,晶帘宛转为谁垂 之疑惑、金衣(即黄莺 作者按)飞上樱桃树 之跌宕就别有意味,预示着在词人的心中,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初春。故国沦亡,身世浮沉,作者和她的丈夫应该选择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之路,可是那一叶扁舟又在哪里。赵宋遗民张炎曾写道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甘州》)的凄恻词句,而徐灿面对的仍然是那一轮夕阳,天上碧云,层层叠叠,依稀做出旧日山河的模样,那无情的月亮不要照到山河深处,免得清晰的呈现出残山剩水,令人痛伤!这就是徐灿笔下的初春。词的上片景中寓情,下片情中带景,章法井然,笔致蕴藉,传达出沉郁悲凉的时代感觉,因而获得高度评价。如谭献《箧中词》云: 兴亡之感,相国愧之,带入陈之遴,所评极精审;又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其末二句云: 既超逸,又和雅,笔意在五代北宋之间,亦得个中三昧。相关阅读:篇二: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8.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5分)

【答案】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的初春美景,(2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上片所写景象,芳草.梨花.柳絮.晶帘.金衣.樱桃树.等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 是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 天涯絮.为谁垂.等词,写出了诗人飘零、落寞、感伤之情。所以上片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此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词的末尾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3 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3分)【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 碧云.旧河山.月痕.深深处.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 犹.休.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原创说明】课标卷的诗歌鉴赏采取主观题的形式考核,两道题目11分,分别考核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其中情感是必考的内容。选材一般为唐 诗、宋诗和宋词,近几年考核宋诗和宋词的几率较高,课标二卷去年出现了对比阅读,但主要也是考核上面的内容,此题选取的是宋词,考核的是意境和情感,和课 标卷较为接近。篇三: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踏莎行 初春 徐灿 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注】 踏莎行 初春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

(2)下片 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8分)⑴(4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⑵(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

徐灿①芳草才芽,梨未,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月痕休到深深处。【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2.下片 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4分)【答案】1.(4分)借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落寞之情。(2分)2.(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词的上片描写的景物特点及关键词来分析,芳草 梨花 絮 晶帘 金衣 樱桃树 等景象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是用来烘托人物心情的,由关键词 天涯絮 为谁垂 可知,词人有飘零、感伤、落寞之意,故可得出,上片景物描写属于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此类题可从词句描写特点及抒发的词人情感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在分析词句描写特点时,可抓住 碧云 旧河山 月 深处 来联想和想象,体会其寓情于景的用法;分析词人情感时,可结合着 犹 休 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悲伤之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第四篇:《踏莎行》教案

《踏莎行》教案

一、导入:

在北宋的词人中,秦观原是以独具善感之“词心”著称的一位作者,冯煦在其《宋六十一名家例言》中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所以他的此种,往往能写出一种极为纤细幽微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观写的《踏莎行》,一起来领略秦观的诗歌魅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有关作品。

2、分析本词的意境,赏析本词情景交融的手法。

三、学习引导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种很敏锐的感觉。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第一类的词举例: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其中没有流露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找不到什么寄托。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像晏殊、欧阳修那样的怀抱和修养,就只是一种敏锐的感觉。“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逢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体的事物,这里却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后句中的“愁”只是一种闲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

他还有一首《八六子》,这样来写女子的美丽“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一种内在的美丽。

《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这就是秦少游词心的本质。

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

三、问题组: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中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句话中中哪些是象征性的景物?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砌”当如何理解?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欣赏,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四、小组讨论交流

五、结果交流,课堂展示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中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词人是在郴州的一个客舍里的。他说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迁贬在外的。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者写实的情景。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句话中中哪些是象征性的景物?

“楼台”,高大,崇高。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蒙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这里的雾和月,与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的一咱破灭的感觉。而把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桃源”,象征着一种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破灭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这句的联想,想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们现实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砌”当如何理解?

“砌”字:感情的品质和感情的数量,是代表这个作者的品格和质量的。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流去的恨。而此处的恨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那样的沉重,是重重叠叠的恨,数不清说不尽的恨。

同时,也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欣赏,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

所以这两句词的意思是,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应该成就美好的志愿。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

六、规律点拨

意境(境界)是在内心和外物相契合的基础上,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到,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色)画面。

七、课堂小结

第五篇:踏莎行诗歌集锦

1踏莎行·心儿寿诞(七部韵)

雪送康祥,心儿寿诞。友朋欢聚屏前见,吟诗作赋诉衷肠。

欢欢喜喜聊佳缘。

歌唱悠扬,女中硬汉,为人友善人人赞。

多群交往苦同甘,欢欣笑语同声叹。

2踏莎行(三部韵)

月暗星稀,孤身独倚,心情烦闷无人理。

屏前漫步诉离心,痴心一片情难止。

人去难留,情深依始。一人在外全家意。

辛辛苦苦打工求,个中滋味谁人记?

3踏莎行(三部韵)

天有阴晴,人离悲喜,一人在外家家是。

秋收春种一人提,心酸苦乐何人记。

故土难离,情深不已,临行有语从何起。

车前招手举频频,回头一顾离愁里。

4踏莎行(四部韵)

北雁南飞,莺莺细语。

月圆之夜难离去。

回头三顾步依依,悲悲切切人难去。

离后衣衫,离时妆具,思人睹物时时觑。

家乡皓月冷冬寒,回归之日何时聚。

5踏莎行(四部韵)

情似蚕丝,人如杨絮,空楼独守徒相觑。

一江春水向东流,何时得与离人叙。

睹物思人,盈盈泪注,星稀月暗无人诉。

孤楼独守断肝肠。何期月下人团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