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暮江吟》古诗绝句赏析
《暮江吟》古诗绝句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暮江吟》古诗绝句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
5、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6、真珠:即珍珠。
7、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诗意: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第二篇:古诗故事 暮江吟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从前,有几个小朋友一起去江边玩。忽然有个小孩看见了一道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上,晚霞中的江水一半是鲜红的一半是碧绿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的可爱呀。岸边草叶上的露珠象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一弯新月像一把弯弓高高的挂在天空。
有一个小孩说:“这么美的景色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就象画儿一样,真是太美了。”他们边玩游戏边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远处传来了爸爸妈妈焦急的呼唤声音,他们随着爸爸妈妈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江边各自的回家去了。
第三篇:暮江吟
《暮江吟》导学案
科目:语文 班级:四年级 课题:《暮江吟》 教者:张荣莉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学会本课生字。
2、能朗读、背诵、理解《暮江吟》。
3、能展开想象,感受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教学重点:
能正确背诵和理解古诗。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感受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幅图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试着说说插图的内容吗?
二、预习检测:
1、我来给加点注音。
()()()()人 闲 夜 静 时 鸣 春 涧 ....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3、、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暮:
吟:
残阳: 瑟瑟: 可怜:
三、合作探究:
1、师引导:读古诗不但要抓住诗句,而且要抓住课题来理解。还要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句意思:诗人选取了 到 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
3、讨论:“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是怎样的?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 从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四、拓展训练:
1、.总结学法:
初读解题知作者;细读讨论明诗意;诵读想像悟诗情。
2、“ 九月初三夜,似真珠 似弓。”
诗人通过对 和 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3、默写古诗《暮江吟》:
。。
4、写出一句关于月亮的诗句:
。
五、教学反思:
第四篇:暮江吟
《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大屏幕上会出现几幅图,请你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舟过安仁》、《咏柳》、《忆江南》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
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 ①生汇报。A、“残阳”
“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 一道残阳照水中(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一道残阳铺水中(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残阳 铺
江水 瑟瑟 红
可怜
露珠 真珠 月 弓
第五篇:暮江吟
让读有效
让情飞扬
六年级上册《暮江吟》案例与反思
邾城街第六小学刘晓琳
学习内容简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对两组景物的吟咏,率真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并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领悟并想象、描述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准备:课件 课前搜集有关白居易的资料和其写景的诗。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读诗题
师: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天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今天我们先走近白居易星座,摘几颗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诗,我说诗题,你们吟诗,行吗?《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吟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送别情。
师: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时的传世佳作,还记得他写的《大林寺桃花》吗? 生:(吟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师:白居易一生留下近三千多首诗,成为继李白、杜甫之后唐朝三大有名诗人之一。你知道白居易的奇闻轶事吗?讲讲其人其事吧!
生1: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他写完诗后,总要读给老百姓听,看老百姓听不听得懂。
生2:白居易晚年受佛教影响深,最后闲居洛阳,自号香山居士。
师:白居易一生与诗有着不解的情缘,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什么诗呢?请看老师写诗题,注意:“暮”的写法,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注意“吟”的读音,一起正确地读诗题。
生:读诗题 生:从“暮”字我知道这首诗写太阳落山后,作者在江边吟诗。师:白居易吟了一首什么诗呢?请看——(出示全诗)。
二、初读正音 自学知意
师:你能正确地读出这首诗吗?自由练习一下。谁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残”、“瑟”、“似”平舌音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
生:(齐读全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首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同学们我们以前用些什么方法来理解诗的大意?
生:看插图学习,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资料等。
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先试着理解一下诗中讲了什么,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交流。
师:(巡视,指点学习方法)
师:你们自学一定有不少收获吧!我们来交流交流吧!生1:我不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残阳”是什么意思? 生2:太阳快落山了就称为残阳。生3:“九月初三夜”是什么意思? 生4:是我国农历九月初三的夜晚。
师:我国古代人习惯将每月的上旬称为初几,习惯说法沿用至今。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没有?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情景?
生1:刚要回家的太阳,斜照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镶嵌在草上,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生2:他讲得很清楚,我提出一点异议:江面真的是平均分吗?一半呈红色,一半呈绿色吗?
生3:不可能分得那么平均,应该是受光多的呈红色,受光少的呈绿色,用“半”是讲究对仗工整。像第一行的“一道”也不是“一道”,是虚指的。
师:一个会讲,一个会听,一个会评,你们都会学习。我们再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中的韵味来吧!生:(练习)师:谁来勇敢地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诗。
生:她节奏把握得准,读出了诗味。师:我们一起来有节奏地吟诗吧!生:(吟诗)
师:听着你们吟诗,我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唐朝。但仅仅读出诗味还不够,我们还要像白居易一样吟诗,吟出诗人的情,先还是来看看诗人笔下的景吧!这景中有几幅图?
生:两幅图,一幅是夕阳沉,晚霞映红图;一幅是新月初升,露珠晶莹图。师: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我们再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 生:从“九月初三”、“露”可见是深秋时节景。师:这深秋的景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吗? 生1:美!生2:美不胜收。
三、精读品美,美读悟情
师:你真是白居易的知已呀!景美,美在哪?我们还是一句一句地品品吧!像品茶一样,需要细细品,才能品出其中的甘醇。你从哪儿品出了“美味”?
生:我从“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残阳”、“铺”品出了景美。“铺”字仿佛说我看到了柔和的阳光安闲地照过来。
师:(出示第一行的诗)能给“铺”字换个词吗? 生:照、射……
师:做做“铺”、“照”、“射”的动作,从中你明白了什么?(生做动作)生1:“铺”可见太阳是靠近地平线是平铺在水中的。生2:“铺”可见阳光柔和。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生2读第一行诗)
生3:“铺”可见阳光铺过来的动作舒缓,照在身上很舒服。师:读出这种感觉来吧!(生3读第一行诗)
师:一个“铺”字形象地写出了残阳是贴近地面照过来的,像“铺”在江面上,还写出了光线柔和,动作舒缓,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吧!(生齐读第一行诗)(出示画面)
师:请看这幅夕阳图吧!我们再来读第一行诗,读出诗中美来。(生读第一行诗)
师:一个“铺”字残阳铺过来让人觉得真舒服,生活多么安闲呀!我们再来带着这种感觉读。
(生读第一行诗)
师:读诗就要抓住关键字来品读,真不错。残阳铺在江面上,江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看第二行诗,用学习第一行诗的方法来品读,看你从什么地方品出景的美?
(出示第二行诗)
生:我从“瑟瑟”、“红”中读出江面上颜色美。
师:江面上泛起了细小的微波,在残阳的斜照下,受光多的地方变成了红色,受光少的部分呈现出深绿色,多么像什么?请用比喻句描述。
(出示画面)
生:红的像玛瑙,绿的像翡翠。
师:闭上眼睛走进这画面中去:柔和的残阳平铺在江面,江面上微波粼粼,像铺上了玛瑙,像铺上了碧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请同学们对照画面读读这一行诗吧!(出示夕照图)
(生读第二行诗)
师:景物的变化多么让人惊叹呀!我从你们读中听出来了。我们来读第一、二行诗,女生就是那残阳,男生就是江面。(男、女生接读)
师:我们就是白居易,看到这景心中怎样? 生:我心中喜之不尽。
师:读出这种情来吧!再来接读。(男、女生读第一、二行读)
师:诗人就这样站在江边赏景吟诗,不知不觉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他又看到了更新的景,请看新月图,你从哪儿读出了景美?我们用学习第一、二行诗的方法:抓住关键字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1:我从“真珠”、“弓”中品出了新月图美。
师:诗人把露水比作真珠,把新月比作弓,可见露水、新月有什么特点? 生1:露水很圆润,还闪着光芒。(出示第四行诗)师:是呀,圆润的露水被新月的清辉一照,显得多么晶莹,在草叶上滚来滚去多么可爱呀!读出这种感觉来。(学生读“露似真珠”)
生2:新月很弯,像一把弓。
师:九月初三是月初,此时的月是上弦月,很弯很弯,像一把精致的弓挂在天空。(边描述边画简笔图),读出这种感觉来吧!
(生读“月似弓”)
师:圆润的露水借助新月的清辉发出光芒,我们来读第四行诗,读出景美来吧!
师:小声点!别把露珠震落下来,再读——(生再读第四行诗)
师:多么安静的夜晚,多么和谐的画面,请看图——(出示新月图)为什么诗人只写“露”、“月”? 生1:这是深秋有代表性的景吧。
师:杜甫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也写了“露”。今年九月初四是寒露,寒露节意思露气寒冷即将凝结,寒露节气到来意味着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容易出现露水。“露”是深秋最有代表的景,而月呢?
生2:月是诗人最爱写的对象,是诗人的最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师:圆润的露珠似真珠,精美的月亮似弓,于是诗人赞叹道:可怜九月初三夜(生吟诗,出示句子)。
师:把感觉放进去赞美这夜吧!(生再读)
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 生:可怜。
师:在诗人眼中的这露水,这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爱,不自由主地赞叹道“可怜九月初三夜。那诗人对这景的爱仅仅是景美吗?请看补充资料边读边想。
(出示补充资料)(生读)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31岁时步入仕途,当时朝政昏暗。宰相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贬或罢,白居易也因上书极言不当被贬,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陷入政治斗争中。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因为克尽职守,屡陈时政,使皇上、权臣对他不满,“终日多忧惕”,他恐再遭权贵谗害,不敢久留在朝中,便请求离京,于公元822年去杭州上任,以避开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
师:这首诗就是写在诗人赴杭州上任的途中,诗通俗易懂,但诗中有作者的情,诗人看到美景,除了喜悦之情还有什么情?
生1:他好比飞出笼中的鸟,很轻松、愉快,一路上游山玩水,好不自在。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第三行诗。(生1读第三行诗)
师:可见利用资料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是啊!离开了让他伤心失望、饱受磨难、经受打击的是非之地,又看到这美景,怎能不轻松呢?请读第三、四行诗。
(生读第三、四行诗)
师:烦恼、忧伤,一切的不如意都离我而去,连太阳也是残阳铺水中,我将开始我的新生活,请读第三、四行诗,读出作者的心声。
(生读第三、四行诗)
师: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白居易,他与年轻时的热心济世,一心想报效朝廷的白居易不同,这时他只想学陶渊明寄情于山水,过着“斜阳铺江”、“新月照露珠”的安闲生活。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和白居易一起来江边吟诗吧!(学生齐吟诗)四、一咏三叹吟诗情
师:我也想来吟诗,我们一起来吟诗吧!(放音乐)
师:离开斗争激烈的京城,离开了是非之地的京城,一路上欣赏到——(师生动情地吟整首诗)
师:这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伤心失意,有的是——(师生深情地吟整首诗)
师:这里没有残酷倾轧,没有了每天的提心吊胆,有的是——(师生深情地吟整首诗)
师:白居易一生官场不顺,只有学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后来沉迷于山水、佛教中,他迷恋山水,因为这里有他的情啊——
(激情达到了高潮,师生齐声诵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诗情
师:白居易善于写景,请看《忆江南》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出示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生自由读)生1:都是写景的诗。生2:都是写江水的诗。
生3:《暮江吟》是写日暮的诗,《忆江南》写的日出的诗。生4:《暮江吟》是写秋天的景,《忆江南》是写春天的诗。生5:诗人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写的。
师:初读就有不少发现,真会读诗,我们一起愉快地读一读《忆江南》吧!(生读《忆江南》。)
师:朗诵古诗词就像品茶一样越品越有味,我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读白居易的诗,倘徉在白居易星座中,你会发现白居易有着别样的魅力,别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暮江吟
月
残阳 美
江水 露珠
【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引导学生浸润在古诗词中,为学生打下丰富的文学底子,培养学生语感,积淀文学素养。《暮江吟》是首写景的诗,我在教学此课时力求“读与悟”相结合,让美景再现,作者的诗情飞扬。
一、朗读为第一位
“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诗词不厌百回读。
1、“读”的层次分明
初读正音,采用自由读,读准字音,个别检查,或同桌位同学互相检查的形式,在评价初读时采用以评代讲,如“残”、“瑟”平舌音读得多准,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情况下采用自学理解字义,用自己话讲句子意思,以读懂句子字面意思再正确断句,为读出节奏,韵律作准备。然后用再读读出诗味来即古诗的韵味来,这就要求学生要把握好适当停顿,平仄、韵脚来读以突出古诗词的韵味,接下来是精读品味,读出诗情来,最后是美读成诵,升华情感。读的要求不断加深,读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学生由原来的结结巴巴读到读得有滋有味,体现了读的层次性,读的目标性,有效性,不是为了读而读的。
2、“读”与“悟”相结合
为提高诗词诵读教学指导的效果,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自读感悟”的辅导手段。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情感参与,“眼前有景,心中有情”,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诗人的人格,美好的情操,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和再现诗中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感。“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悟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诗中重点词句,“铺”悟情,感悟夕阳景美,“似真珠”、“似弓”感悟,月夜美。“读”与“悟”水乳交融,“悟”是为了更好“读”,“读”是为了再现“悟”的情感。课中反复引导学生带着感觉读,读出感觉来,像品茶一样细细地品,逐字逐句地品景美,情美。
3、借景抒情
在学生初读感知“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美”,细读探究“美”,最后激情诵读升华“美”,环环紧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会到离开是非之地的京城,江边赏景的轻松愉快之情。“激情示范读”、“移情体验读”、“析词句品读”、“想象画面激情引读”的等多种手段下,学生仿佛来到江边和白居易一起臵身于“可怜九月初三夜”与诗人一起赏景吟诗。“可爱”是这首诗的“魂”,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不自觉吟出自己的感叹。为了让学生与诗人一道感叹,我采用让学生在想像中展示眼前景,抒发心中情,“我口表我心,我口表我情”。
4、一咏三叹情景中读
为深入体验作者愉快的情。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诗的意境后,用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不同的情境——离开斗争激烈的京城,离开了是非之地的京城,一路上欣赏到;这里没有残酷倾轧,没有了每天提心吊胆,有的是;白居易一生官场不顺,只有学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后来沉迷于山水,佛教中,他迷恋山水,这里有他的情……。引导学生更深地走进诗境,走进作者的人生之中,感受诗人的特殊经历。此时此刻,学生的读融入了自己的联想,融入了自己的体验,更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通过读,学生读出了诗“意”,读出了诗“境”,读出了诗“情”,读出了诗“韵”,回荡上空的是“情”意袅袅,震撼人心的“情”意浓浓。
二、注重方法指导,提高诗词鉴赏的素养
古诗词诵读,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感受诗的意境,从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活动学习诵读方法,培养诵读能力,教学生会诵读并达到自能读书。
此课中引导学生用看插图,结合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读懂诗的大意的方法,读古诗的方法要读出适当停顿,读出平仄,读出韵脚来,“抓住关键景物读”,“换词比较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像品茶一样细读”,“学习第一行抓关键字词品读”、“借助资料补充读”、“想像画面读”等方法的指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方法来逐步走进诗境中去,课外延伸中用课中学的方法再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努力构建情感的课堂
开篇的吟白居易写景的诗,简介白居易的资料让学生对白居易产生兴趣,特别是介绍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三大有名诗人之一,留下了三千多首诗,学生一下子对白居易产生了好奇心,尤其是课中的补充白居易离京前的资料,让学生对白居易离开京城松了一口气,最后在教师用语言、音乐创设情境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整节课是品词析句悟出情,诵读再现情,教师语言创设情。课堂中情意浓浓,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师生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