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同步练习[5篇模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同步练习[5篇模版]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同步练习1

1、本文选自,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2)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3)湮于沙上(湮:)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同步练习2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句子:

(二)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揠,拔)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人,这里是指家人)曰:“今日病(病,累)矣!予(予,我)助(助,帮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槁,枯萎)矣。

13、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谓其人曰()

(2)其子趋而往视之()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宋人有闻其苗之(1)不长而揠之(2)者

(之(1): 之(2):)

(2)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苗则槁矣。

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1)经历;(2)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3)埋没;(4)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5)只。

5、略

6、B7、略

8、(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代石兽。

9、CB10、C11、D12、略

13、(1)告诉,对……说。(2)快步走。

14、(1)前一个“之”,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代禾苗。(2)代禾苗。

15、(1)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2)禾苗已经枯萎了。

1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第二篇:河中石兽的练习

《河中石兽》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数人饮之不足 B.引酒且饮之 C.子安能为之足 D.一人饮之有余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中石兽》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1)靠近岸(2)倒塌

(3)经历 年(4)推究,推理 3.(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4.D 5.(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1)拿,端 将要(2)本来(3)最终 失去 9.C 10.(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画蛇添足

12.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14.略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学案人教版

教师:从前,有一个人,接受朋友的邀请,参加朋友为老母亲举办的庆生会。在宴会上,他做了一首诗,让在座的人听的是心惊肉跳,又啼笑皆非啊!现在,我们不妨还原当时的情景,一起做一回演员。同学们在认为不好的时候就拿手指点他,我就暂且当一回主人公啊。认为好的时候,大家就拍手叫好,听清楚了吗?现在,我可要作诗了——

教师:这个婆娘不是人。

学生:[用手指点,摇头。]

教师:九天神女下凡尘。

学生:[拍手叫好。]

教师:生下儿子去做贼。

学生:[用手指点,摇头。]

教师:偷得蟠桃寿母亲。

学生:[掌声四起。]

教师:这个人是不是很有趣呢?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投影]:

他一生诙谐、滑稽,他机敏多变,才华出众,他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

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

他就是——纪jǐ昀。

学生:[读资料,标注音。]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河中石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当然更不能例外。现在,大家就自由朗读课文,做到以下要求,[投影出示]

学生齐读:

1,慢节奏大声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教师:[示范朗读]前两句话。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下面,咱找四个同学来朗读课文,大家要注意听,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后指出来。

学生:[四人朗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

教师: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学生:有。“转转不已”的“转”.“阅十余岁”的“阅”.教师:这些同学读的比较熟练,但是有一个要求没有做到——

学生:慢节奏朗读课文。

教师:对,文言文阅读,就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我们在电视镜头上看学生读文言文,都是摇头晃脑的,我们也不妨试一下。来,大家端起课本,我们一起读第一段。

师生:[摇头晃脑读文言文。]

教师:对,就应该这样朗读。《易经》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不知我们班的同学是不是也能同心同德呢?

学生:能!

教师:没听见——

学生:能——

教师:那么,能不能“其利断金”呢?

学生:能——(大声的)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合作,请看屏幕:

[投影出示],学生朗读要求:

1,四人小组合作,每人一句,交替进行,并互帮互助。

2,根据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3,如有疑难,可做好标记,结束后可以提出,也可直接询问老师。

学生:[小组合作,理解文意。](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看来,要想有更多的发现,就要多提出问题啊。谁有疑问呢?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1:“至石之半”是什么意思?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到了石头的一半。

学生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是什么意思?

教师:哦,这个句子比较长。我们把它分开解释一下:“必于石下迎水处”是:必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啮沙为坎穴”是冲刷沙子形成坑洞。

学生:“募金”是什么意思?

教师:筹集钱财的意思。和尚是没有钱的,需要筹集钱财。还有吗?没有,现在,我可要提出问题了。

[投影]

1,石兽为什么在河中呢?

2,僧人是怎样寻找石兽的?结果如何?

3,讲学家认为应在哪里寻找石兽呢?这样寻找能不能找到?

4,老河兵认为应在哪里寻找石兽呢?结果如何?

学生:[举手作答]

教师:同学们理解的不错。文中有一个词:物理。它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事物的道理。

教师:看来,它是一个古今异义词。那么,在故事中,谁才是“究物理”的人呢?

学生:老河兵。

教师:老河兵是怎样推究物理的?大家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第三段]

教师:我们不妨看一下这个过程。

[投影动画过程]教师示范朗读第三段相关内容,学生配图理解。

教师:同学们,学习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趣味朗读”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又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请看屏幕!

三名学生读要求:

1,想象当时情景,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可添加拟声词、语气词和动作。

2,注意语气和重音,揣摩人物的心理,力争活灵活现。

3,读后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展示自己的朗读,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展示。

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第一段的朗读,希望大家可以得到启示。

山门圮于河,(轰——)二石兽并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唉!)

学生:受到启发,再次自由朗读起来。

教师:现在,谁再来试一下?

学生女:朗读老河兵的话。

教师:这个同学读的很有进步,来,鼓励一下!

师生鼓掌。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情景再现,继续体会文言文故事的趣味吧!

[投影展示]

方丈:我等募金重修,然石兽须求于水中,得之复用。

众僧:方丈言之有理。不知须往何处寻之?

方丈:十余岁前,山门圮于河之处,可矣。

众僧“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众僧:方丈,我等寻了许久,不见石兽踪迹矣!

方丈:水势甚大,然则顺流而下欤?尔等何妨求之下游?

众僧“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疲惫而回,“方丈,我等千辛万苦,仍不见石兽矣!”众皆摇头叹息不已。

教师:同学们,这是想像的哪段文字呢?

学生:第一段。

教师:学习文言文是不是很有趣味呢?让我们趣味的读一下这段文字吧!

师生合作朗读,并表情演示。

教师:同学们,纪昀写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师:对,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么,纪昀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不知其一,只知其二”呢?还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投影出示,配乐流动字幕展示]

师生:静静阅读,结束课堂。

纪昀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清史稿》赞纪昀“学问渊通”.作为当时华北著名的才子,纪昀与杭州袁枚齐名,俗称“北纪南袁”.“(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约40万字,是纪昀十年心血的结晶。

有不少故事章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

他忠实记录传闻的写作精神及其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

第四篇:《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自学达标

1、自读课文几遍,注意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

2、填空。

《河中石兽》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

棹()数小舟

曳铁钯()

木柿()

湮()没

啮()沙

溯()

欤()

4.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把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评比。

(二)探究问题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三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3、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三.课堂检测.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4、本文运用了

两种表达方式,最后一句属于

表达方式,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

1解释加粗的字

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亟伏御座下()

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伸首外窥();乃命内监代衣之()

顿首(磕头)谢曰();高宗乃说()

2.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

参考答案

二(二)2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二(二)3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二(二)4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果然在河的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

二(二)5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四2.机智幽默

第五篇: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入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自身重量等原因,所以寻找石兽要从它掉入处的上游去找。文章寓意: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就有可能出错,甚至闹笑话。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