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初三作文600字[大全五篇]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初三作文600字[大全五篇]



第一篇: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初三作文600字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初三作文600字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初三作文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喜欢在海边漫步,走着走着,浪花就开了;喜欢在喜悦中前行,走着走着,心花就放了;喜欢与朋友走在最平凡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友谊之花已悄然绽放。

失落时,友谊之花在心中绽放,如雪中送炭,温暖着我冰冷的心。前不久,因为迷上了游戏,成绩直线下滑。同学们见了我,都是冷嘲热讽,句句扎心。低下头,忽的一片黑影,我无力地抬起头。“怎么,一次考差了,就接受不了啦?抬起头,挺直腰,拿起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下次给我考好点,不然跟你绝交啊。”这是我情比兄弟的朋友的安慰。他的'话如严冬中的太阳,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

在平时,友谊之花在心中绽放,如亢奋战歌,沸腾了我体内的热血。每当我走在上学的路上,他总是陪伴着我。我们有说有笑,直到校门口才分别。“好好学习啊,我们一起努力,将来继续做校友!”“好,我会等你的。”我挥手与他告别,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心中的热血沸腾了。我带着这份承诺与不变的友谊,不惧一切的大步前进。走着走着,前方的牡丹如骄阳般红艳。他的话,如最激昂的战歌,鼓舞着我。

成功时,友谊之花在心中绽放,如迎头痛击,唤醒了沉醉于成功的我。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我终于考得了好成绩。当同学们也纷纷过来祝贺,我满面春风地接受着他们的掌声与祝福。正当我沉迷于此而无法自拔时,他却平静地说:“考好一次就骄傲了吗?对自己的要求这么低,你真是没落了。”我好像受到了当头一棒,整个身子开始震悚起来,我拿起卷子转身离开了人群,追上了他的脚步。他的话,如醉酒后最醒神的汤药,唤醒了我。

在青春的路上,我们走着走着,不经意间,春花烂漫。

第二篇:走着走着花就开了杂文随笔

前几日,有幸在宝鸡第二届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听到这样一段讲话:“感谢文学,让我体验到了职业之外更高的语言等级、思维等级和快乐等级,给我平凡的乡村生活增添了色香味,也让我感受到了更加开阔、丰盛的人情味儿。”

讲这段话的是一位普通的80后乡村女老师,19岁便登上了讲台。2012年夏天,她做了母亲。源于初为人母的感动,追忆一路走来的时光写了一些文章,并集结出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她的第二本书也即将面世。

参加这个典礼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有作家、教授、工人、医生等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爱好写作。

其中,有一位老人的事情很让我感动。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从初中起便爱好写作,坚持至今,尽管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仍乐此不疲。

还有一位农民大伯,由于不会使用电脑,就在手机上用手写板写作,经常写作到凌晨。他很谦虚地对我说:“我的基础没打好,请你有时间了帮我改改错别字。”

去之前,我本来以为这就是一个走过场的典礼,颁个奖,讲个话,没什么意思。但我错了,这群痴迷于写作的人,是那么可爱、亲切,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用文字抽丝剥茧般地摊开了一张梦想的网,便能看到更好地世界!

曾经,我也是喜欢写作的呀!

还记得上小学时,在母亲装杂物的筐子里,我第一次看到了作家三毛的散文集《背影》,从此对这类“闲书”便爱不释手。想来,这应该是我最初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我被深深吸引,被牵动着情绪,在书里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有了零花钱,我多数会跑到书店买书看,和表姐妹的选择比起来,亲戚们都觉得我“学习学傻了”。可是,精神世界的快乐,倘若没有一点痴和傻,又怎能体会得到呢!

上初中后,开始断断续续地写一些文字片段,有一句没一句的,没什么章法。我当时的语文老师姓杨,他不但耐心看完了一个初中女生的涂鸦,还告诉我什么是“意识流”,给了我许多鼓励,推荐我去阅读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等书籍。真正喜欢上写作是在高中时期。文理分科时,我选择了文科,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写作。那时,我还不会使用电脑,每一篇作品都要先打好草稿,再仔细誉好,才装进信封里邮寄出去。看到自己的作品印成铅字发表,是单调的高中生活里一大乐事,还常常收到热心读者从四面八方寄来的信。文科班里喜爱写作的同学们,自发组成了一个文学社,大家一起写文章,互相点评,用略显稚嫩的笔书写着生活的诗意。

岁月匆匆,不知从何时起,我很少提笔写作了,曾经用心经营的博客也丢了,甚至连在网络签名上写几句话都觉得麻烦。走着走着,变成了一个埋头走路的人,不再抬头去欣赏周围的风景,不再去关心小我以外的世界,不再去记录、去分享。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爱好,我不敢再像年少时那样脱口而出,“我爱好写作呀。”从女教师、从农民大伯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成长,愈来愈深地刻进你的生命里,变成你的烙印。

内心深处,似乎有一点小小的火星,正在闪烁、跳跃。我似乎又回到了从前,无知无畏地走在一条艰难而快乐的路上,前方有一个声音在轻轻说——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第三篇:走着走着就散了杂文随笔

有一天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则帮另一个朋友推手作的帖,久未联系的一个朋友冒了出来。说是朋友其实并不恰当,那是我整个高中时代以及大学时候最好最好的闺蜜。

她评论,真好看,给我来两个。

我回复,可以加我朋友的微信自己和她咨询哦。

之后她便没有再回复了。

恰好不太忙,我打开她的微信,发了几条信息给她。

自从去年春节高中同学10年聚会,我们还没怎么在微信上说过话。

一时间没聊天我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就问起了她的宝宝。

这下,从宝宝,到二胎,聊到孩子的学前教育,一下子打开了她的话匣子。

最关键的,聊了几句,我觉得话不投机真是半句都多。

我说孩子还是自己看更好一些,她立马反驳我,你们就是矫情,老人看怎么了。

我说我没说老人看怎么怎么,只是说对我而言,孩子小的时候有条件的话,能跟妈妈在一起更好。

一直是发的文字,这么聊了几句后,她甩了一句语音给我,说老人看孩子没什么不好的,三岁之前也没你们城里人想的那么重要,对她来说三岁之前,孩子养的胖胖的,就行了。

听完语音,我想想,大家观念不同,谈不上谁对谁错,也没必要辩解啊纠缠这种口舌。

我就换了个话题,哪知,再没有回复我。

感慨,生命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不知不觉中,走着走着就散了。可能连散了的仪式都没有,甚至没有一声告别,而这个人,当年当时,在你的生命中曾扮演过多么重要的角色啊。

你们一起挤在一张吱嘎作响陈旧的单人床上,一起叽叽嘎嘎讲过同学的段子,一起吐槽过某个老师,一起窃窃聊过彼此暗恋的对象,一起在冬天的大北风里哈着手吃过街边的小吃,一起蹲在地上吃一锅热气腾腾的方便面,一起花剩的最后几块钱...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想起来,依旧很温暖,但是现在,这样的感觉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毕业以后,你们显示各自去了不同的城市,有了不同的生活。

你在这个大家无论高低都想来碰碰运气的大都市开始打拼,你的代号变成了“北漂”,而她毕业后,回了老家做起了老师或者别的工作。

开始,你们偶尔还会通个电话,聊聊过去,聊聊即将开始的人生,聊聊正在进行的恋情甚至你们的结婚计划,她甚至还兴冲冲的告诉你,她要来投奔你,然后你们一起憧憬你们继续在陌生城市一起打拼这样的事情。

但紧接着,你们的联络变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你每次和她说起你工作的困惑,电话那头的她都保持沉默,要不就说,你回来呗,老家现在发展也挺好的;

你发展的越来越好的时候,她却一直在按部就班过着安逸的小镇生活。结婚了,生子了,孩子有老人帮忙带,而自己的工作,也不过是一年又一年熬个工龄,一年仿佛便能看透一辈子,如果没有意外,这一辈子就是一个固定的轨迹,永远不会有变化。

虽然她理解不了你的生活,可是你却能理解她。

尽管你不愿意说起月薪年薪这样的事情,可她却在每次和你聊天的时候,多次说过,咱这村里人不能和你们比,你们一个月比我们一年赚的都多这样的话。

你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无法直视她的眼睛。你该怎回复呢。

后来,某一次,同学聚会了。大家都去了。

当年张扬的你因为在大城市呆久了,反倒变的越来越沉静,坐在一旁静静听着女同学聊着家长里短,男同学吹着牛皮拍着胸脯说同学情胜似金的话。你越安静,越没人和你主动聊天,那个当年和你好到可以互换裤子穿的闺蜜,坐在另一张桌子上,看到你了,遥远的向你招招手,却没和你说上几句话。

你看几个女同学,一水的小卷发,涂了厚厚的粉,穿着喜庆的红衣服,拎着不搭调的包,大家互相恭维着,你却不知该如何插话,也不知如何恭维他们的穿着。

那个当年和你好到蹲在地上吃一碗面的闺蜜,从头到尾,都在另一张桌,拉着别人的手亲热的说话,始终,没有和你聊过一句。

有的人,走着走着,真的就散了,不必问为什么。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突然有一天从你的联系方式中消失,也不再和你联系,一定有她的原因,同样,如果,有一天你把一个人从你的联系方式中删除,也一定有你的原因。

不必问为什么,也不用再去追问,就想想当年的美好。

第四篇:花开了,就感谢

花开了,就感谢

“兰兰每天有门必修的功课,就是睡觉前在心中默默感谢三个人或三件事。兰兰感谢为她剪指甲的奶奶、感谢为她上钢琴课的老师,茉莉开了让她开心,她也感谢花开。”(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

我问我的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中,你们感谢过哪些人或哪些事?”

教室里安静极了,大约过了三四分钟,班上的机灵鬼喻秋林举起了手,他说:“我感谢毛主席,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不错,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迎来新中国的解放,人民才能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人民都应感谢他!”我赶快肯定,“除了这样的伟人和伟大的事情,在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你们感谢的人或事呢?”我特别强调“在生活中”。又是一阵沉默,过了一会儿,还是那个小男孩举起了手,他说:“一次,我和妈妈去旅游,突然船破了一个大洞,我们掉进了水里,后来一只海豚把我们救起来了。我感谢海豚的救命之恩。”多离奇的故事,我在书上看到过,我半信半疑。教室里一阵哄笑,他赶紧摸摸自己的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我是瞎编的。”

瞎编!让孩子们谈谈曾有过的感恩之心还要瞎编!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难道在他们的生活中就没有值得去感谢的东西吗?绝对不可能!孩子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父母辛劳的结晶和爱的给予?老师的谆谆教导,朋友的信任、鼓励与帮助,不都是爱的馈赠吗?不值得感谢吗?现在的这些孩子,拥有那么多,却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从未从心底感谢这些拥有。这是我二00七年秋季教小学三年级时的一堂语文课,虽然时隔两年,但这天方夜谭的“海豚救人”的故事一直让我无法释怀。今天,看到长江大学三位优秀的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光荣牺牲,而旁观者无动于衷的消息,人心的麻木、人性的冷漠让我不寒而栗。我再次想到了那天方夜谈的感恩故事。当让孩子们谈谈曾有过的感激之情还需要编故事时,我想我们应该要问的不是孩子们怎么了,而是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何鑫业说“桔子并非是为我们补充Vc而生长的”。如果我们吃桔子不但不感激它的恩赐,反倒埋怨桔子络太多,味道酸,那我们的孩子,也会毫不犹豫地以为父母就是为他们而生的,甚至责备父母“钱太少、不够帅、管得又太多”——父母也转而变成了可以被责备的“桔子”。如果孩子对朝夕相处、含辛茹苦的父母就心怀怨气,又怎么能奢望他们有一颗热情、宽容与感恩的心?

我们总是惯于索取,向他人、向社会、向自然。他人友好的帮助,诚心的关爱,我们一笑置之,转瞬即忘,甚至一叶障目,忘恩负义。我们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无止境地开采、毁林,却埋怨洪水不该泛滥、冰雪不该肆虐……我们总是乐于索取,却又频于埋怨,给孩子纯洁的心灵根植的是什么?——冷漠、自私和伪善!这样教育影响下的孩子,怎么会懂什么是感恩?罗兰夫人有一句名言:“我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这话说得让人伤心,也让人汗颜,但我们却有口难辩,无法反驳。的确,人之为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人有情感,有道德感,懂施因更懂报恩,但当这些宝贵的生命基因被弃之若草芥,变异为“以邻为壑、自私猜忌,过河拆桥,恩将仇报”之时,狗就显得比人可爱也更可靠。

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用年青的生命诉说着一个凄美的关于人间大爱的故事,但旁观者的见死不救,受益者的人间蒸发,却不禁让人寒由心生。南京男子彭宇搀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被告上法庭,判决书的“据常理分析”曾让多少颗火热的心坠入冰窖,因此也就出现了扬州小伙对一位摔倒的老太太“扶了又放,松手跑掉”。罕见的南方冰雪、震惊全国的5.12特大地震中,竟有人趁机“发国难财”……如果社会人人自危、关系紧张、处处设防,加之市场经济利益冲突、残酷竞争,人与人之间少了温暖关爱的情感,多了小心防范的意识;少了和谐互动的精神,多了封闭自守的心理。这样的文化心理,这样的社会氛围,人们怎么会深怀一颗感恩的心呢?

为了进行感恩教育,我们发起过各种活动,制作感恩卡片、唱感恩歌曲、讲感恩故事、讲感恩的道理等等,我们不否认活动是加深学生感恩意识的一种形式,但活动形式往往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开展时搞得轰轰烈烈,结束后显得销声匿迹,所以,这种形式效用有多大值得考证。广州有一家企业,设立了“大学生助学金”。这个企业是慷慨的,每年拿出100万元资助那些寒门学子。但是,这个资助是有条件的,每一个受助者都要与企业签订《道义契约》,承诺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返还助学金,强令今日的“受助者”成为明日的“助困者”。在感恩没有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用契约来约束行为,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有这样一句谚语“有恩不报非君子”。但报恩,并不是做1-1=0的减法,不是还有一句谚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当受助者将“知恩图报”这道习题用加法、用乘法、或者用幂指函数来计算时,感恩是发自人们心底并出自人们习惯性的行动时,那时我们的社会和谐就指日可待了。

“感恩”应是人的一种习惯,就如你拿了别人的东西要还一样理所当然。兰兰为什么能感谢花开?就是因为在她父亲的要求下通过反复练习,感恩已成为了她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我们的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将感恩强化为人的一种习惯。哪些形式呢?学校教育当然是最直接的,不过我认为环境的浸润、熏陶和施教者高尚人格魅力的感染比指手划脚的空头说教更有力量。

环境与人,这两者虽各自独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杂文作家孙少山曾说,一块被抛出的石块,它的轨迹是被时空所决定的。人也是一块被抛出的石块,人的思想是很难超越他所处的时代的。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让爱的阳光照耀祖国大地,我们不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大恩与大爱的故事。

2007年底抗雪灾中180个冰雪宝贝的“妈妈”张紫翠,牺牲春节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守病房七天七夜;唐山13义士,南方冰雪抗灾现场,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当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在重灾区他们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长江大学牺牲的三位大学生、抗非典的许多默默无闻的白衣战士、抗洪救灾中的人民英雄……这些些平平凡凡的人,这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给人心灵的感动是永恒的,我们也深信,它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社会是人的社会。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党在努力,国家在努力,人民在努力,为政者也应努力。国家法律中的人本色彩,对人格人权人生的重视,是对每个人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课程。执政者严格执政、依法执政。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些粉饰太平;多一些以身示范,少一些指手划脚;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居高临下;为民多办一些好事、实事,少说一些空话、套话。对党对民深怀感恩,廉洁奉公,为国分忧为民谋福,树立正气,促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那么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身处“兰芷之室”会“久而与之化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可以轻装上阵,响应时代,与社会、家庭形成力量强大的“三合力”。那时将有千千万万个会“感激花开”的“兰兰”,爱的馨香将溢满祖国的每个角落。

第五篇: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美文

行走在景秀如致的人间,看似摩肩擦踵的相逢,实则同生共死的只有孤独的自己,只因值得珍爱的人,深藏于记忆深处,只许偶尔温柔的想起。有些人,不过是看罢即忘的风景,转瞬扫落尘埃。有些人,原在同一场旅途中结伴,却不知在何处,一个不经意间的转身,便散了。

——题记

雨绵绵,橱窗落满雨滴,阵阵清风优雅的撩起发丝,扰乱了心湖。凝靠在橱窗前,闭眸聆听雨声滴答滴答的旋律,婉约的漫步在我的心田。明明已是夏季,却还有一丝凉意侵袭着灵魂,徘徊在寂寥的雨声中,显示着那份无言的忧伤。

时而看着撑着伞行色匆匆的路人,便发起感叹,问‘世间缘为何物’,为何相遇便注定会分离。每一段记忆,刚想伏笔记载,却已模糊,寻不回当初惊艳的景色,自然也寻不回那份惹人怀念而感伤的那些人。

翻阅起曾经写过的篇篇浮华雅韵,一份落寞潜藏在心中,凝视着赋有灵性的诗涵段落,就这样任思绪飘进若幻若痴的意境里,即使那里盛满了伤感,却依然让人眷恋而不舍离去,只因那是曾经的我。

当踏过曾留下的足迹,片片落叶凄寒的零落,仿佛烟雨尘梦在此时婉转千回,即使梦如初,散尽苍凉,浅浅一笑,亦然走不出轮回里的伤。不堪言的哭泣,触动了梦的花落,思绪哭痛了梦的心眼,洒满缕缕情丝,覆上对曾经的眷恋,泪水似乎早已盈满眼眶。

试问:“人生何处不相逢”,可有些人相逢了便离去,用尽一世光阴,亦等不到再次相逢。看似弱冠之年,却已看透世事无常,缘聚缘散,多少次,在岁月里独醉,让我迷离在灯火阑珊处,寻那一时的回眸,失意一生的情怀。

年少时,从未想过分离,当初认为的刻骨铭心,到了如今早已风轻云淡。或许自认为的刻骨铭心,是还未遇到未来的自己。这场旅途,来来去去的过客,犹如走马观花,留不下任何,有的更多的是那份无言的眷恋与深深地足迹。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只因无人能守流年的默默飞逝,无人能在一场场缘份的路途中成就一个相伴谁而一生的人。或许只在多年之后想起时多了一份怀念,亦或许多了一份对过往的那份无言感伤的情怀。谁多无法遗忘曾深深走进你生命里的人,直至多年以后,即使淡忘却也不曾遗忘,即使忘记了那张曾清晰的轮廓,却不曾忘记那抹清晰的身影。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只因最初的携手,无法成就未来的幸福。世间有太多的霓虹,太多的梦中说梦,这些飘渺烟尘的物质,早已迷离了世人的眸光。更多的人,在梦中待久了,已分不清自己是否依旧在梦中,自己是否也是一场梦而已。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只因岁月分化了两个自己,一个留给曾经,一个面对未来。曾经的自己有你相伴,而未来的自己独自而行。两个人风景,总会隔着一条思绪无法逾越的长河,因为谁也走不进谁的心,即使有天走进了,转首之间,或许已是相隔天涯。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只因留不住流年的点点滴滴,风景也好,路人也罢!该离去的总在不经意间,本还相伴左右,却一个转身,一个不经意的回头,身旁的人似绚丽烟花般一闪即逝,就这样远离我的世界,而我只能驻足在绚丽过后清冷的拾起一地的过往,怀揣满腹怅惘,载着对缘份的不解与伤感洒下对过往的苍茫。

离别时,或不经意离散后,总会去回顾那段不曾离别不曾离散的时光,在心底深深眷恋是否还能再次相见。时间,总能冲刷一切,与其说是人的善变,倒不如怪自己在拥有时,不曾珍惜,离去时,却留下了遗憾。

很多时候,很多人,不管是红尘还是尘世,总会少不了过客,不管它是带着什么出现在你的生命里,是好是坏,都是命运的安排。你改变不了,那就默默接受,是喜是悲,当遇到未来的自己,喜悲早已无感,哪天回顾起来,早已风轻云淡。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