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书说作文
谈书说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书说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远古的祖先第一次在石壁上刻划下象征不同意义的图形符号时,人类撰写书籍的历史悄然开启。从殷商刻字的片片龟甲,到春秋儒生们手中的卷卷竹简,从丝帛上优美精致的手写小篆,到白纸上清晰工整的印刷字体,一本本书籍为我们描绘了比口语更真实、更准确的历史,一本本书为我们勾勒出了历代人民灿烂辉煌的文化轨迹,一本本书为我们诉说着精彩动人的故事传奇。正如高尔基所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的演化历史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人类离不开书籍。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爱上了读书。小时候的我喜欢读寓言故事,它们带给我启示与乐趣。现在的我喜欢读世界名著和现代、当代作家的名篇,那或精致、或豪放、或伶俐、或幽默、或华丽、或朴素、或严谨、或朦胧的词句和笔触,常常能让我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态度和智慧。一本好书犹如一盏好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入口甘甜,回味无穷。
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一本好书能够开阔读者的视野,带你走进陌生世界,汲取知识、增加阅历、丰富人生;一本好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通过优美的语句,荡涤你的心境,提升你的修养,助你看透世间的浮华,返璞归真;一本好书能够传播深刻的哲理,教人沉淀思想,看透纷乱的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
借用周汝昌老人在《千秋一寸心》里的一句话:“以我之诗心,鉴照古人之诗心,又以你之诗心,鉴照我之诗心。三心映鉴,真情斯见;虽隔千秋,欣如晤面。”作者与读者往往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却能够借助书籍所承载的文字,彼此读懂,产生共鸣甚至心心相印。正是通过书籍这座桥梁,我们才能穿越时空、跨越千年,与古人握手,与大师晤面。读书,善莫大焉!
第二篇:谈如何“说课”
谈如何“说课”
说课是一种很好的教研方式,它能促进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但有一些教师对说课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只说“我是怎么教的”,不说“为什么这么教”;其二,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与“说教学过程”等几个环节完全割裂开来讲,对其内在的联系没有深刻认识;其三,把说课理解为对自己曾经上过的一节课的小结或反思,即把说课理解为一种课后的行为。鉴此,本文就如何说课谈几点个人的思考,以飨读者。一.为什么要说课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规律的正确性已被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所证实,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在向同事交流自己的教学设想时,如果只谈自己将怎样教这节课,而不讲为什么这么教,同事则难以提出科学的建设性意见。如果能在讲自己的教学设想的同时,说明自己的教学方案的理论及实践依据,则一方面能使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科学性及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能给同事以启迪,并能引发同事间的较深层次的讨论。二.怎样说课 一般来说,说课需要说明自己的本节教材的认识、准备采取怎样的教法来指导学生的学法、教学过程将如何组织等几方面的内容。1. 说教材
“说教材”即要说明自己对本节课的教材的认识,一般包括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在全书或本章中的地位等内容。1.1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我认为把“教学目标”阐释为“学习目标”可能更加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具体阐述学习目标时,应说明知识技能目标(即所谓“双基”目标)、学习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与过去所提倡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是有区别的。知识技能目标,可以理解为本节课中的学科知识所特有的知识与技能。例如,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一节的知识技能目标是理解热力环流、气旋与反气旋以及锋面形成的基本原理,能根据所给材料绘制热力环流、气旋与反气旋及锋面的示意图,并初步学会上述原理及技能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学习方法目标,可以理解为学科特有的方法和一般性的学习方法。例如,《大气运动》一节的学法目标是学会用绘制示意图来表示热力环流、气旋与反气旋及冷锋与暖锋基本原理的方法(学科方法),进一步学习从课文文字与教材示意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和科学表述自己观点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理解为通过学习感悟科学的严谨性、体验与人合作的情感、取得成功的喜悦。一般地说,单纯通过一节课就能达到形成某种价值观或某种学习态度是不可能的。1.2教学重点与难点
以往许多教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往往是从学科中心、教师中心的角度去考虑的,他们把学科的主干知识(包括基本技能)当作教学重点,把自己从学科角度考虑的那些比较抽象、逻辑关系较为复杂的主干知识当作教学难点,而且往往这些重难点都是从教参中“参考”出来的。熟不知教材和教参是全国统一的,而各校各班的学生却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教师在确定重难点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就难免出现低效教学。其实,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从学科主干知识中按学生的实际需要抽取出来的。有些主干知识虽然重要,但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就不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来处理。教学难点的产生除了学科知识本身较抽象或复杂外,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同样的知识对甲校的学生是难点,但对乙校的学生可能就不是难点。由于说课是课前行为,因此,通常可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改为“预设教学重点和预设教学难点”,到真正上课时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2. 说教法与学法
按新的课程理念,教学的过程是以学为本,教的目的在于学,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整合。因此,说课时可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的预设方案合起来说。2.1“教”要遵循“学”的规律。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优化重组。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教材的呈现顺序是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由于在前两节学生已经学会了“近地面风向的形成”,因而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本节知识的学习顺序调整为气旋与反气旋、锋面系统、锋面气旋。先通过“近地面风向形成示意图”的简要复习,然后指导学生将图中的两条平行的等压线拓展成两个同心圆,再指导学生在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约90度的方向上画出另一条水平气压梯度力和该处的风向,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北半球气旋”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提出画南半球气旋图和北半球反气旋图的任务,就使学习以循序渐进地方式向纵深发展了。
知识迁移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如上例,从“北半球气旋”的学习成果向“北半球反气旋”和“南半球气旋”的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
学习是需要启发的。如上例,教师在“近地面风向形成示意图”上通过巧妙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引入北半球气旋的示意图,这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学习新知的一种启发。而教师再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去探索“北半球反气旋”与“南半球气旋”的未知领域,就是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任务一定要明确,任务不能太大,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一定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好在备课时能够预先准备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或问题。2.2“教”与“学”的活动要讲求效率
对于本节教材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要设定出具体的学习方案,根据知识点的特点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图解法、比较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但一定要注意学习的效率。教师的讲授法对于知识的传授效率是最高的,发现法、讨论法则学习效率较低。不能将全部知识的学习都采用发现法、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他主学习与自主学习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说课时,必须说明拿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讨论(即该问题进入讨论的价值所在),对讨论中可能提出的问题或结论有何预见,如何应对? 2.3多媒体手段的使用要恰如其分
一般在教学中计算机的使用通常有五方面功效:其一,使用课件(尤其是动画)解决学习的难点,使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得直观、易于理解;其二,展示大量背景材料(文字、图表、视频音像等),供学生分析归纳;其三,创设课堂环境氛围,进行情境教学;其四,现场查找网络资料,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处理资料;其五,展示习题、板书,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在说课时,不能简单地说“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应说明本节课运用计算机的哪些功效解决哪些问题。如果满堂使用多媒体手段,势必造成知识容量过大,学习有效性下降。3. 说教学过程
一般来说,“说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引入新课”、“教学过程的大致流程”、“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指导方法”、“课后拓展(巩固性练习和探索性练习)”等内容的陈述。限于时间,通常不必详细地解说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不要把“说课”当成“讲课”,也不能当成“课后反思”来说。
引入新课的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有的采取复习引入,有的采取趣味故事引入,也有的采取问题引入,有时也可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直接问学生:“对于本节教材内容,你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相互释疑,教师再因势利导地切入主题。总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的主题是引入新课的重要任务,因此也是说课时的一个陈述重点。
“教学过程的大致流程”通常只须简要介绍,但要说明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方法或采用什么教学辅助工具解决什么问题,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承转如何实现?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指导方法”,通常需要比较详细地说明,不仅要介绍“怎样教”,还要讲解“为什么这样教”(或者“这样教对实现学生三维发展目标有什么好处”)。这也是说课时陈述的重点。“课后拓展”一般指布置思考题或练习题,说课时要简要说明让学生做这些题目的具体用意,它与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关系或与下一节教材学习的关系。
总之,说课必须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它没有固定程式,你也可以把“说教法与学法”和“说教学程序”整合起来讲,只要把握好讲清“我将怎样教”和“我为什么这样教”这两个问题,就达到了说课的目的。
第三篇:谈如何说课
谈如何说课
一、说课的内涵
说课是指在教师授课之前,让教师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口头表述一节课的教学设想,然后由听者评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作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它不仅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生动活泼、经济有效的方式。
二、说课的特点
从说课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其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一下这些。
1、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
2、科学性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及传达程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
3、高层次性
由于说课的对象是懂教材、熟业务并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领导和教师,所以,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推敲,比以往备课更为精心,教学结构更趋合理。
4、预见性
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说课者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三、说课案的内容
1、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1)说大纲
说明教材在大纲,课程标准中对本年级相关内容的要求。2)说体系,结构
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说明本节课内容在节、单元、年级乃至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3)说目标——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要力求明确,具体。(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 4)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5)三点
重点、难点、关键
2、说学情——分析教学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对学生情况有正确的把握,这是教学得以正确开展的基础。学情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特点(要注意到共性和个性)2)结识结构
3)思维特征(也可以放在学生特点里说,单列出来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
3、说教法——说明所用的教法及理论依据
4、说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及理论依据(要注意教法和学法的结合)
5、说教学程序——说明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这是说课的重点部分,主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具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辅助工具(提倡多媒体教学)
2)导入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上亦然。所以在导入上要多费一点心思,做到新颖别致,匠心独具,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3)中间环节
按先后顺序说明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及每一环节所用的大体时间,环节之间的过渡,重要环节的教学双边活动,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的突破,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4)板书设计
5)小结,作业步置
四、说课的要求、说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活动,所说的内容是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所以教者既要说清教学设计,又要说清设计的依据,做到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统一。
2)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说课质量的基础。说课应做到教材分析正确、准确、透彻,教学目的确定,教法设计合理。
3)创新性原则。说课是深层次的教学研究。一节示范性 的说课,对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教者在说课中应注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要注意发现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可行性原则。说课是将教案转化为“教学活动”的授课前的实践演习,是对教学方案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的检验。备课是为了授课,所以教学设想必须切实可行,方具有实用价值。教学设计是否可行,关键在于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论是教学目的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都应从学生的智能水平,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才能具有可行性。2、说课的基本要求
1)语言简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或领导,说课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情况下20----25 分钟就足够。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很多,所以说课中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防止面面俱到,无主无次的泛泛讲解,尤其是对本节课的知识教学,应将重点放在重点、难点知识分析和教法设计上。说课是教师语言技能的表演,思维品质的外现,因此教师在说课中应语言简练,层次分明。
2)重点内容应明确具体,说理透彻。说课中应围绕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中重点难点分析,重要知识点的教法
设计和整体教学设计以及巩固训练等主要的内容进行,并且要说的清楚明白,分析透彻,论证具有说服力。3)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说课与授课不同,它不仅要讲“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说明“为什么”,这是说课的质量所在。说课的三个方面的理论(即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学科教学的专业理论,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特色理论)要随说课的步骤有机提出,使教例与教理有机的融为一体,防止穿鞋戴帽,油水分离。
五、如何使说课深刻生动精心搜集和选用材料是使说课深刻生动的根基 1.课题确定后,你的说课能否深刻、生动,从而吸引人、说服人,那么材料的搜集和选用是最关键的一步。否则,说课的内容不充实,只能显示出一种浅薄,而缺乏一种厚重感。应依据哪些标准?选取哪些材料呢?
1)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教参对教材内容的分析。2)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原则。3)学生的起点行为情况。这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情况。
4)以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为下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配备的例题、习题或变式训练题。
5)为了突破或分散本节难点,而需要的有关铺垫材料。6)为了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材料,或者需要学生操作、实验、活动的有关材料。
7)为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有关材料。这包括某些实物或模型等。
2.削枝强干,锤炼说课内容是使说课深刻充实的保证
说课的显著特点在于说理,即内容与说理的有机融合要体现在整个说课过程中。这样,靠内容的充实和环环相扣,使说课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深刻性。要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做到“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所以要对说课的内容进行锤炼,削枝强干。怎样锤炼说课的内容呢? 1)要具有清晰的结构
能抓住听者心弦的说课,必须有一个经得起推敲的逻辑结构,要在注意把握教材自身内容联系的条件下,组织好说课的结构。
2)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从知识、技能、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说教材是说课的“血肉”,结构就是说课的“骨架”,那么,教学目标是整个说课的“灵魂”。也就是说,目标确定后,说课的整个安排,一切一切都要服从于教学目标,目标不能虚晃一枪,不能和教学内容脱节,还要具体、明确而全面。
3)要分析准确重点难点
要结合教材的地位、作用、内容与学生的起点行为
情况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尤其要注意分析难点的位置、程度、成因和突破难点或分散难点的关键与措施,以及在难点的教与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4)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效,即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尽可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即所选择的教法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能在学生心中弹奏。另外,教学手段的采取要从正确发挥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发。如启发式教学法,则要充分运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另外还可制作不同颜色的图片,复合投影片的动态演示以及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从而充分发挥了说课的教学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要设计有目标控制的,有启发性的教学过程
为了确保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设计教学程序时,从新课引入——归纳小结,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随时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要与教学目标相呼应。也就是说,使教学目标的控制必须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不搭花架,一锤一音,一步一印。着眼于各个环节去实实在在地完成任务。要依据教学目标对全部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剪
辑,逐一“审查”,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注意强化目标控制,又要注意具有启发性,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启发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3.组成系统,形成说稿是形成课者思维模式的关键
将经过锤炼的说课内容按照它们的内在逻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整理过程中使内容与说理有机融合,体现在整个说课中。这个过程,对于准备说课的老师来讲,是对其大脑组合能力的锤炼过程。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对某些现象做出本质的揭示,从而使说课显现出雄辩的本质力量和巨大的说服力;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思想的精确缜密、看问题的周详全面,精当恰切;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思路之敏捷,可以随时捕捉一些现象迅速组合在说课的主体里,使之骤然生辉,发生效应;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情感的丰富,对学生对事物所含的情愫体察入微,移入字里行间辅助理念,以情感人;它需要而又使人得到的是逻辑的力量,把一节课的教学,如茧抽丝,层层剥落,展现内涵。总之,它需要说课者能加工处理成说课的各种要素,并使之相互关联容纳于说课范畴和轨道之中的思考能力和方式、方法。这种能力和方法是在说
课讲稿写作实践中形成和练就的,所以组成系统,形成说稿对于形成说课的思维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也从而可使说课更加深刻、更加熟练。
4.恰当的使用视觉材料是使说课生动精彩的阶梯
并不是说课者在形成了说课的思维模式之后,他的说课就一定会精彩了。当然,说课者的语言(音量、音调、音速)及非语言(表情、目光、姿势),都会影响说课的效果。应当强调,光靠说者单调的说,听者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难免不“走神”,要抓住听者的注意力,调动听者的兴趣,刺激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被说明接受,可灵活采用视觉材料恰当的组合在说课的主体中,将会使说课呈现生动、精彩的局面。
统计表明,听者如果仅使用其听觉的话,接受的信息在3小时后仅能保持70%,3天后仅能保持10%;听者如果仅使用其视觉的话,其接受的信息处理3小时后只能保持72%,3天后,却还能保持20%;但听者如果结合使用视觉和听觉的话,其接受的信息在3小时后能保持85%,3天后仍然能保持65%。可见视觉材料在说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说课前还要设计出使用视觉材料的时间、手段。如将板书、投影仪、演示、实验、特制的复合投影片,不同颜色的图片、图表、直观教具,实物或实物图的展示,多媒体等等,恰当的组合在说课中,可促进听者思考,诱发听者的参与意识,使之跟着说者的思路
第四篇:谈猫说狗
谈猫说狗
不知为何猫狗一向并称,比如“阿猫阿狗”,“猫狗大战”,中国如此,西方也不例外,比如“ranining cats and dogs”,“a cat-and-dog life”,每当此时总为猫喊冤,因为狗还不配,如果猫真像夏目漱石笔下所写会从猫眼中窥看世相,讽时刺事的话,如果知道人类拿狗与它并称的话,估计会忿忿地在空中挥舞着爪子骂道:这狗东西,它配吗!再如果这只猫是中国的话,它或许会像古代文人用典怏怏道:生与哙等为伍!意思是它猫可比韩信,狗乃樊哙之流,并称是不足为训的。
我很是同意猫咪的看法,并且有可以对簿公堂的凿证,在我的楼下就有五六只猫,并非为贵妇人所豢养的宠物猫,而是一群流浪猫,颜色各异,其中还有一只很小的小猫崽,手掌般大小,看来是拖家带口,背井离乡来到此地,莫非主人家被强拆了,覆巢之下,难以居息,不得已卜居于此,这就不得而知了,但这一暂居少说也有半个学期了,久而久之便与它们熟悉了起来,据我观察虽则它们寄人篱下,但绝无乞丐相,当饥饿时它们只是朝你“喵喵”叫上两声而已,仅此而已,颇有“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这一点很像外国的乞丐,听一老师述及其讲学欧美,游览古城,所遇到的乞丐乞讨,或是只向你伸出手去,但绝无卑下乞求相,或是盘腿而坐弹吉他作图画,听凭路人施予,中国的丐者们虽则姿势也是盘腿而坐,但每次总是把铜茶缸洋铁碗里的硬币朝你使劲簸扬,使我总是很反感,总觉得他们是在用了文明的心理学方式向你公开讹诈,其中的意思可以分两层,给点吧,看别人都给了(里面叮当响的硬币便是证明,可能是事先放好的);给点吧,看别人都在看你呢(叮当声确实能引起眼睛围观);如此你好意思不给嘛,不过现在已经麻木了,中国山寨版太普及,乞丐也可山寨的。扯远了,但并非风马牛不相及,类比的原理告诉我们,猫是清高的,狗是世俗的,它可以为饱餐一顿死皮赖脸的向你乞讨,甚至是打滚人立逗你开心,狗要是饿极了,还可能会咬你的,那可真是谋财害命了,狗可真不是好惹的,所以还是let the sleeping dog alone,没事千万不要撩拨它,这狗东西吃完就不认账。猫是清高的,像侠客,像隐士;狗是世俗的,像帮闲,像篾片,前者如唐传奇里的昆仑奴,飞檐走壁,猫步款款,后者如金瓶梅里的应伯爵,帮闲抹嘴,拉皮条,做掮客,猫可以是戴礼帽打领结拿手杖的绅士,狗只能是光着膀子,穿着大裤衩,趿着拖鞋在大街上人群里晃晃悠悠脑满肠肥的二流子,现代音乐大师韦伯编导的音乐剧《猫》,成为百老汇常演不衰的剧目,为什么不是狗呢,它还配吗,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汤姆是只很滑稽好玩的猫,很多八零后小时候因为它得到很多欢乐,不亚于憨态可掬的加菲,而史努比则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一副苦大仇深的狗样,显得很傻很天真。历史上猫的地位也是颇高的,埃及认为猫是通灵,对其奉若神明,宋朝则有狸猫换太子的传说,把猫剥皮充当襁褓中的太子,残忍是残忍了点,但为何不用狗,狗也配充当太子!而狗则是劣迹斑斑,包公的狗头铡只为下等人狗东西准备的,包公还有一个福尔摩斯式的武功超强的把快,展昭,绰号不就是叫“御猫”,虽则为皇家办事,办的确是除暴安良的好事,而“锦毛鼠”白玉堂风度翩翩,玉树临风,一出现在街市定会引起众女子的尖叫,不过人家是“鼠”,与狗绝无瓜葛;俗话又有“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人心”,这狗东西还恩将仇报,常见狗都对于西装革履的人总是眼神中充满崇敬,而对于衣衫褴褛的则追着狂吠不止,嫌贫爱富的狗腿子,《左传》中有篇“晋灵公不君”,讲晋灵公昏庸无道,嗾使獒咬贤臣赵盾,獒,就是大狗,如同藏獒,可见不是我瞎掰,一代史祖左丘明先生早就一字定褒贬的评价过这狗东西了,真可谓“贬见一字,诛深斧钺”,古人屠狗为业的屡见不鲜,而且这一职业英雄辈出,比如樊哙,取你狗头下酒,肯定能作豪饮,小时候吃烧饼夹狗肉总是很快意,现在回忆下为民除害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沛然莫之能御也!可能有人要驳我,尤其爱狗者,如果他有中国文化人积习,会举出无数“义犬”的无数“义举”,最出名的莫过于“黄犬入洛”,晋陆机久宦洛阳,家中让“阿黄”自南京出发涉江渡河去给陆机送信,是否属实,有待出土,晋人尚瑰言奇行,未尝不感染到狗,就算属实也只是狗对主人的愚忠。经常碰到此类情况,一人被突然被狗吓到,心狂跳不止,几乎欲泪,旁边的狗主人却幸灾乐祸地说:没事,它不咬人,遇到这样的狗主,怕真要“无语泪先流”了,我们常说孩子的教育从父母抓起,那狗的教育要从狗主人抓起,一些贵妇人认狗作子,那狗就是该是狗娘养的了,居然养狗就要尽到作父母的责任嘛,要做一只文明礼貌和谐的狗,不许对人呲牙咧嘴的,在这一点上狗主的觉悟有待大大滴提高,常说乱离人不如太平犬,如今太平盛世,太平人不如太平犬的也比比皆是,真希望多些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痛饮美酒,诵离骚,屠恶狗!快哉快哉!
有时真是恨狗不成狼,人类驯化狗有上万年的历史了,有些狼始终狼,有些狼则变成了狗,那些变成狗的狼,如同狼族里的汉奸,是没有骨气的狼族败类,甘做奴隶,还做得很稳很开心,由于恨狗及狼的原因,再加之狼之凶残,狼子野心,我对他们一概痛恨,不如猫来得痛快,猫虽说是老虎豹子的本家,同属猫科,却不来不事张扬,很低调,不像狗成日价的汪汪狺狺的狂吠,唯恐人不知它是狼的表亲一样,这没出息的狗东西!
打小就不喜欢狗,在那养狗成风的岁月里,世风熏染,也曾养过一只,但被药死,对于它的横遭毒手,当年的感觉不得而知,大概是拉杂埋掉,绝没有徘徊不忍去云,后来被狗撵过,就变得“一朝被狗撵,见狗就怕撵”,很多人都有此通病,可能还是狗东西没有褪去狼的外衣,在偶遇狗的路边道途,总是采了“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避之唯恐不及,对于“子不语乱、力、怪、神”这一点,确乎没有达到,也只能因为“狗”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属于高频词汇,记得大学一同学特有才,能把“狗日的”三字用了京剧的腔调托得尖细悠长,余音绕梁,乍一听以为他会京剧。昨晚打图书馆旁黑黢黢的树丛小径走过,突听汪的一声,把我吓了一大跳,心头小鹿扑通,心肌收缩,各种害怕恐惧和恨啊,真怕上来撵我咬我,又是汪汪的一阵叫,从前面又窜出来一只,如同陷入死地,我听着砰砰的心跳,努力地控制着自己,若无其事的慢走,不回头,不做亏心事,不怕狗撵人,现在回想下还很是后怕,那强自控制的情形如同谢安听闻淝水捷报一样,手掌掐红,木屐齿断,浑然不觉,卢梭写过《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他漫步时肯定没遇到过狗。事后边暗自庆幸边回想,大概是我打扰了那两只狗的幽会,常见狗在大街上配合,有时会引来痴汉的围观,这次不同,居然学会暗夜幽会,再一想图书馆旁嘛,对狗都产生文明影响了,所谓开卷有益,善哉善哉!传说猫有九条命,真的话,成为一只猫就可省去念经超度,九条命还不够西方极乐了的,一条命用来读书,一条命用来旅游,一条命用来冒险,一条命用来做学问,一条命工作,等等等„„
夏目漱石说:我是猫!我说:小日本!还我们的钓鱼岛,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我们的事实,对于小日本的作法我表示强烈谴责,并且将继续强烈谴责下去!狗!这狗日的!
第五篇:谈“末”说“副”话“彩旦”
谈“末”说“副”话“彩旦”
一、“末”
“生旦净末丑”,是传统戏曲中的五大行当。但是,现在的许多地方戏曲中,只有“生旦净丑”,已经没有“末”行之称。“末”行,实际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几十年来,只听说有名生、名旦、名净、名丑,却从来未曾听说过有“名末”的。因此,很多青年观众,对于“末”行,茫然不知所解。其实,“末”行在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中,曾经雄踞极为显要的地位。
“末”行,最早称为“末泥”。在宋杂剧、院本中,一般有五个演出人员。而“末泥”总是处于首要地位,扮演男性的主要角色。南宋吴自枚《梦粱录》中明确指出:“杂剧中末泥为长”。到了元朝,“末”行仍然是杂剧中的主要行当。那时的杂剧,有“末本”、“旦本”之分。凡是“末本”,全部曲牌都是由“末”角所独唱。当时,“末”行分为“正末”、“外末”与“小末”等。“正末”扮演剧中的主要男角,“外末”则演次要角色。例如,在《单刀会》中,“正末”扮演关公,“外末”扮演鲁肃。在《赵氏孤儿》中,“正末”扮演程婴,“外末”扮演公孙杵臼。另外,“小末”则扮演剧中的青年男子,也就是相当于后来的小生。
到了明清时期,在传奇中,出现了“生”角的行当。“生”行的地位,开始愈来愈重。很多主要角色,由“生”行扮演。等到京剧崛起,“末”行的重要地位,逐渐为“生”行所替代。领衔挑班的,大多是“生”行演员。例如,早期出现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的“老生三杰”,后来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的“老生三鼎甲”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的“四大须生”等,都是挂头牌,担任主要角色。而“末”行却逐渐衰微,只是在戏中演些家院等一般不重要的角色。久而久之,“末”行就逐渐被淘汰。如今,大家只知道“生旦净丑”,“末”行已不为人所知了!
二、“副”
在戏曲界中,原来的行当分得很细,共有十个行当。除了“生、旦、净、末、丑”以外,还有“副、外、杂、武、流”五个行当。顾名思义,后面的五个行当,他们演的都并非是主要角色。但其中的“副”角行当,却值得一谈。
“副”的原意,就是一种辅助性的性质。在职位上,都是协助正职工作。在戏曲界中,“副”角演员,一般就是配合主角演出。也就是俗称“里子”演员,专门演一些不很重要的“二路角色”。但是,在昆曲界中,“副”角演员的地位却也不低。它有一些特殊性的角色,是专由“副”角来表演的。在有些戏中,主要角色是由“副”角演员来表演的。并且,其中还出现了一些非常著名的优秀人才。
昆曲的“副”行,分得很细。它主要是针对“净”与“丑”这两个行当的。一是在“净”行中,有“正净”与“副净”之称。一是在“丑”行中,则有“丑”与“副”之分。
昆曲的“副净”,称为“白面”,是个很重要的行当。它有“冠带”与“邋遢”两种。“冠带白面”,是扮演社会上比较有身份的、官职较高的反面角色,像严嵩、秦桧、董卓等一些大官僚,要端些架子,很有些气派。这些角色,就归“副净”扮演。“邋遢白面”,扮演的则是禁子、解差之类人物,身份较低,是社会上的底层人物。缺乏素养,直率粗鲁,说话没有边际,经常引人发笑。在昆曲的“传字辈”老艺人中,演“正净”角色的,有沈传锟、薛传钢等人。而演出“冠带白面”与“邋遢白面”的,则大多是由邵传镛、周传铮等几位表演。他们演来活灵活现,生活气息极浓。
再说“副”与“丑”的区别。“副”俗称“二面”,“丑”则俗称“小花面”,两者并不相同。“副”角脸上的白粉搽得多一些,扮演的角色,如张文远、西门庆、汤勤、李因等,大多是无恶不作的坏人。“丑”角脸上的白粉搽得少一些,扮演的多数是心地善良、比较有正义感的小人物,如疯僧、时迁、万家春等。当年,王传淞以“副”角取胜,他在《十五贯》中所塑造的娄阿鼠这个角色,已成为戏曲艺坛上经典的艺术形象。华传浩则擅长演出“丑”角,如《醉皂》、《下山》、《问探》、《盗甲》等剧。他们师兄弟之间,一个演“副”,一个演“丑”,是各有分工与专长的。而现在在戏曲剧团中,“副”行已很少有人谈起,似乎有并入“丑”行的趋势。但是,王传淞精湛的表演艺术,却使“副”行达到相当高的艺术高度,光彩夺目,我们千万不要等闲视之。
三、“彩旦”
“彩旦”,俗称“丑旦”、“丑婆子”、“彩婆子”。在传统的戏曲艺术中,是一门比较冷僻的行当。
在京剧中,“彩旦”属于“丑行”应工。重在说白,以做工为主。在表演、化妆方面,都很夸张。在台上,嬉笑怒骂,逗乐搞笑,能调剂舞台的欢乐气氛。主要是表现社会上的三姑六婆以及性格比较开放、蛮横的妇女。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婆婆、《挑帘裁衣》中的王婆等。但这类角色,也并非全是坏人。有的是讽刺比较愚蠢与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中的程雪雁、《西施》中的东施等。还有一些则是举止爽朗、粗犷豪放的女性。如《四进士》中的万氏、《铁弓缘》中的陈母等。因为以“彩旦”为主角的京剧剧目不多,所以京剧中的“彩旦”,一般都是由丑角反串扮演。像著名丑角刘斌昆、马富禄、慈瑞泉、贯盛吉、朱斌仙、詹世辅等,演“彩婆子”都很出色。
京剧的“彩旦”有个特点,比较放得开。可以允许他们在台上口无遮拦,即兴发挥。这样,能显示演员的机智与巧思。但是,在过去的社会中,也有演员因此而惹祸的。在前辈京剧演员中,演“彩旦”最著名的是刘赶三。他的口才很好,能够现场抓哏。在清朝末年,被召进宫演出时,经常借题发挥,大胆嘲笑、讽刺王公权贵。据说,有一次他看到光绪看戏没有座位,就在台上现场发挥:“我倒有地方坐,怎么皇上反没有座位?”慈禧听了,无奈只能吩咐让光绪坐下。传说未必是真,但却反映了前辈艺人的艺术才能与敢于直言的正气。后来,他又因为在台上讽刺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受到李鸿章的杖责,郁愤而死。
民国初期,京剧界又出了一位专演“彩旦”的优秀演员――盖三省。他长期在上海演出,功底扎实,嗓音脆亮,出语诙谐,演唱风趣,也是以善于在舞台上即兴发挥、插科打诨而著称。他在表演时,念词清晰,[数板]节奏分明,富有感染力,常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探亲家》、《看香头》、《送亲演礼》等,曾经为梅兰芳的《凤还巢》配演程雪雁,为黄桂秋的《春秋配》配演贾氏,为言慧珠的《拾玉镯》配演刘媒婆。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则是为程砚秋的《六月雪》配演禁婆,性格鲜明,形象逼真,多次受到程砚秋的赞扬。
在我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品种繁多,风格各异。很多地方戏,都是从“三小戏”发展起来的,来自民间,贴近大众。重视丑角,以“彩旦”为主的喜剧很多。同时,后来所编排的很多新戏,为了增强喜剧色彩,都经常安排有“彩旦”角色出现。并且,还要求“彩旦”演员能演能唱,戏份较多。所以,在地方戏中,“彩旦”的地位较高。像越剧、川剧、秦腔、豫剧、闽剧、黄梅戏、评剧、汉剧、楚剧等各种地方戏中,都曾经出现了很多名扬一时的著名“彩旦”演员。
地方戏载歌载舞,很重视唱功。所以,很多著名的“彩旦”演员,也都是能演能唱,全面发展。像大家所熟悉的著名演员赵丽蓉,她原是中国评剧院的主要“彩旦”演员。师父名叫王德斋,就是专演“彩旦”的。赵丽蓉在幼年时,学习勤奋。上了舞台,能唱会做,表演风趣幽默。放得开,收得住。演出的一些喜剧角色,很得大家喜欢。她在年轻时,就在评剧界有了名声。她早年所主演的《娘家妈》、《顶锅》、《锔碗丁》,以及《花为媒》中的媒婆、《凤还巢》中的程雪雁、《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吹鼓手告状》中的表姐、《桃李梅》中的封氏等,从表演到唱腔,都很富有艺术感染力。她的功夫深,底气足,嘴皮子利落,善于调动观众的情绪,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