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我家乡的婚嫁风俗-风俗作文600字(共5则范文)

我家乡的婚嫁风俗-风俗作文600字(共5则范文)



第一篇:我家乡的婚嫁风俗-风俗作文600字(共)

我家乡的婚嫁风俗-风俗作文600字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家乡的婚嫁风俗-风俗作文6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十分丰富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不一样的习俗,就像人所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样。”那么长春是什么样婚嫁风俗呢?在我参加一次婚礼后发现了许乡的婚嫁习俗。

要先择“正日子”,结婚当天的日子叫做“正日子”一般由新郎家选的。新娘家要选‘待客日”,他们需要完成两次同样的婚礼,也就是正日子”从及待客了“正日子”就是正式婚礼了。

然后是新房布置可忙了,但在婚嫁风俗中个颇为有趣的项目,作为女方的弟弟,要担任主力要上窗帘。订结婚照,以及擦一遍地

送亲必须要新娘弟弟,并且新人还要给一个大红包,准备开始迎亲。迎亲,迎亲当天是越早越好。因为有“抢头”一说,新郎迎亲时间也是找人占卜指定好时辰,一般有8和9这两个数字,寓意发财和长久之意。新郎接亲人数是单数,这与我们正好相反娶回家就成双数了,其中也必须要有小孩。

结婚时可热闹了!每十个人围着一张桌餐桌上有让人垂涎三尺的可口美味佳肴。有炖小鸡,炖鱼炒,地三鲜等。美食所有人都在祝福这对新人,女方妈妈眼睛里眼泪在打圈。但大部分是喜悦的泪水,可能是看见自己女儿长大了吧。大屏幕上有这对新人的照片,花童扯着新娘的纱裙并送到新郎那边便下场。新郎全身西装十分帅气并竟是人生大事。新娘的婚纱是白色的,头上戴朵白色的花。纱裙上有许多珍珠,像在“舞池”上的白天鹅。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新娘要改口叫妈。改口费一般是1001。寓意是新娘千里挑一

我认为这个是智慧的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就是长春的婚嫁习俗了。

第二篇:婚嫁风俗

婚嫁风俗

家乡过去有好多的习俗,如今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作者题记

青年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其家长就会请媒妁提亲,媾和儿女的婚姻大事。

通过媒妁的约定,选择一个地方让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相亲前后,男女双方还会通过一系列的访亲(有明访和暗访之分)。经过相亲与访亲这两个环节以后,如双方都觉得无异,于是就初定婚约,然后择吉日进行“定亲”。

定亲完毕,双方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又开始择吉日进行完婚。

完婚的日期通常是由男方来择定,是按照男女双方的属相与生辰八字计算的,大多按农历选择每月中的三、六、八、九,通常回避一、二、四、五、七等日子。

婚期既定,双方就开始操办婚事,通常男方比女方要隆重得多。

男方忙于洞房内家什和被褥的置办。家什通常有婚床、踏板以及红漆马桶。红漆马桶又称子孙桶,家乡俗称金桶。待娶男子还要亲自到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家叩请喝喜酒,被请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要当面给予小礼,称为“磕头礼”。

女方忙于打嫁妆、做嫁衣。待娶姑娘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还要于婚前数日请待嫁姑娘吃“浪嫁饭”,给“压兜兜钱”,同时,待嫁姑娘在婚期前三四天要开始“奁饭”(就是减少饭量),以使结婚当日不解溲,否则会出“洋相”。

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嫁妆比较简单。七十年代末的嫁妆一般称为四抬:五斗橱(或七斗橱)、梳头桌(写字台)、木板箱和筛头(简单的生活用品、化妆品等);八十年代稍微好点,就有了什么“三转一响”了(“三转”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就是收录机或电视机)。

婚礼的前一天称为“催妆”。

催妆这一天,男方与女方两家都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男方家比较热闹,所有的门都粘贴“挂廊”与婚联,像过年一样

婚联通常为5字或7字,一般有:

百年歌好合五世卜其昌

芝兰茂千载

琴瑟乐百年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吹箫堪引凤

攀桂喜乘龙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男方家还要请全福奶奶(俗称“大宾奶”,要求儿女双全,无生理缺陷),帮助缝纫被褥、枕头,整理布置洞房等。缝制的被褥、枕头也有说法,通常在被角处、枕头内装上花生或栗子缝制起来,要等到新婚满月拆洗时才取掉。

到了催妆下午,亲朋好友基本都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喝晚上男家为答谢媒妁而准备的“暖房酒”。

男方家喝完暖房酒,全福奶奶就开始为洞房整理床铺被褥,俗称“铺床”。铺床时,全福奶奶要向主家索要喜烟喜糖,同时主家还要燃放鞭炮,这也是婚娶开始燃放的第一串鞭炮。

铺床完毕,男方还要请一个父母兄妹姐弟双全、无生理缺陷的全福童男子(是新郎的同辈或晚辈)与新郎同寐,称为“压床”。当然主家也要给全福童男子喜烟喜糖,否则的话,第二日(即下面所说的正日)早上全福童男子要赖在婚床上不起身的呦。

“催妆”这一天,女方家晚上也有酒席,称作“催妆酒”。

女方家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待嫁女子拿一打火柴,分给没有结婚的弟弟、妹妹,称作“分火”(取“分伙”之谐音)。

婚礼的当天称为“正日”。

正日早饭后,男方家要安排逢单数(回来加上新娘就是双数)的人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称作“迎亲”(也有说叫带亲)。迎亲队伍中需有一名未婚女青年,也就是伴娘,俗称“搀轿姑娘”。迎亲队伍通常在女方家吃午饭。

下午,新娘就开始梳洗化妆,然后要与父亲、兄弟在家吃最后一顿饭,俗称“分家饭”,表示由家中成员变成亲戚。所谓之分家饭,通常也就是4个点心果盘。

吃完分家饭,新娘就开始上轿,准备发轿。新娘上轿时要趿着父亲或兄弟的鞋子(意为不带走娘家的土),同时还要伪装成“哭”相,以表依依不舍之情(也有说以免将来生哑巴孩子),不过一个歇后语说得好:

大姑娘上轿——脸上哭,心里笑。

新娘上轿前,女方家通常会选定一名全福小男孩先上轿坐一下,称为“压轿”。当然此时男方迎亲队伍中的负责人会递上男家准备好的红包给这位小男孩。

新娘上轿坐定后,还不能挪动位置(此处有迷信说法,如挪动位置,将来还要再次嫁人)。

发轿后,新娘的兄弟(或表兄弟)要随其后送行一半以上的路程方可以返回,称为“送亲”。

迎亲队伍一般在傍晚时分到达男家,此时亲友早就聚集门前拦住新娘进门,目的也就是索要喜烟喜糖。

正日晚上,新郎一家老小(包括分了家的弟兄一家,但不包括出嫁了的姐妹)要一起聚餐,称为吃“团圆饭”(意为合家团圆,幸福圆满),席间,全福奶奶通常要夹四道菜(猪肉、鸡糕、圆子、豆腐)放在新娘的碗中,每夹一道菜,都要说句喜话(就是吉利话或顺口溜,内容都是“多子多孙”、“大富大贵”等),如:

新娘吃块肉,养儿疼不够;

新娘吃块鸡,养儿笑嘻嘻;

驮驮(圆子)抱抱;

都富(豆腐)都富。

席间,新娘通常什么都不吃,只是陪坐,等到全家都酒足饭饱后才能离席回洞房。

回到洞房,新郎新娘就开始“站房”——背向新床,男左女右,并肩而立。此时,全福奶奶要找一个全福童男子先来看新娘和摸马桶。看新娘、摸马桶,全福童男子都要说喜话(也有的是全福奶奶代说),新娘然后要给喜糖。新马桶内通常放有花生、红枣、白果、喜糖以及点心包等等,摸马桶说的喜话一般是:

左手掀桶盖,右手摸花生,新娘养儿胖墩墩!

婚礼的真正高潮应该说是闹洞房。俗话说,新娘子要有人闹才好,称为“闹发闹发”。

闹洞房是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形式不拘、时间不定;闹洞房的人不分男女、不论年岁、不谈辈份(这也就是新娘“三朝无大小”的直接反映)。

闹新娘的人进入洞房,带头的人必须说喜话,其余的人跟着句句道“好”即可。进洞房所说的喜话种类很多,如:

踏入洞房来,荷花出水开。

要看新佳人,都跟我进来。

又如:

走进洞房,看看新娘。

想吃烟糖,都跟我来。

说完喜话,全福奶奶就放闹洞房的人进去,闹洞房完毕,同样要说喜话才能出来。离开洞房的喜话通常有:

吃了烟和糖,离开新人房。

新娘漂亮亮,养儿水旺旺。

闹洞房的人,语言多以诙谐、风趣、甚至“促寿”的话来逗引新娘子发笑。也有的闹洞房的人是把新娘的老爹(就是公公,这是家乡方言俚语的称法)或大伯子(新郎的哥哥)“捉”到洞房来闹。如让公公肩扛扒灰耙子,或把大伯子脸上用墨水、彩笔涂抹起来,引得阵阵哄堂大笑。因此,往往公公、大伯子天一黑,早早就躲起来了,以防出“洋相”。

对于新娘子,不管闹洞房的人如何闹,也不能翻脸。如果出现让新人尴尬的场面时,全福奶奶往往就会出面解除这种窘境。

闹洞房的过程通常都要拖延至半夜,也有的要到四、五更天方才罢休的。闹洞房结束后,便是送房的程序了。

送房的人一般是新郎的同辈男子,通常为两人,也要会说喜话。送房时,边说喜话,边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等一把一把撒向床上的每个角落。送房的喜话种类也很多,如:

一撒栗子二撒枣,三撒娃娃满堂跑,四撒事事如意,(也有说是:四撒四世同堂),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六双全,七撒七子团圆,八撒发发发发,九撒九九归一,十撒实实在在。

送房喜话的最后两句也有是这么说的:

九撒十撒我不会,今晚随你们怎么睡。

或者:

九撒十撒我不会,问问老爹怎么睡。送房以后,关上洞房门,他人不得入内,新人也不得外出。此时就进入了婚礼最后一道程序了,称为“戳窗户”。戳窗户的人通常也选两个人,也是一边说着喜话,一边拿着一把红漆筷子,站在窗户外,从外面戳破窗户上的红纸,把红漆筷子打到洞房床上。对此,也有一种说法,落到床上的红漆筷子如为单数,则新娘头胎生男孩;若为双数,则生女孩。戳窗户时,所说的喜话一般有:

手拿红漆筷,站在窗户外,戳筷、养快,养儿做员外。

也有的喜话是这么说的:

请新郎、送新娘,我请新人入洞房,今天喝了交杯酒,来年生个状元郎。

至此,婚礼正日的全部过程也就告结束。

婚礼第二天,新郎、新娘起床都很早。新娘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扫地。扫地时,不时地会在堂屋地上拣到纸币或硬币,原来这都是正日晚上公婆有意撒的。自然,拣到的这些钱币归新娘所有。扫地也是有规矩的,必须从门口向门内扫,这预示将来过日子财气不外流,红红火火、大富大贵。

扫完地后,还要上锅煎豆腐,搅猪食缸等。

新郎起床后,立即就要赶往女方家,请岳父、新娘的兄弟到男方家做客,称为“会亲”。

新娘父亲到达新女婿家,女儿女婿要向(岳)父亲跪拜叩首,此时,新娘父亲会给女儿女婿已准备好的红包。

男方家对新亲上门非常重视,酒席款待,上席就座。厨师端洗脸水、上每道菜也都十分讲究,当上完上四碗菜,就说喜话,索要喜钱、喜烟和喜糖。自然,新亲都是有备而来,于是按照常规礼俗递上装有喜钱的红包、喜烟和喜糖。

新婚第四天,女方的父亲或兄弟到男方家带新姑爷、新姑娘回家做客,称为“回门”。

女方家自然也是盛情款待新姑爷、新姑娘,但饭后新姑爷、新姑娘必须返回,这也就是“新婚蜜月不空房”的习俗。如果新娘要想在娘家留宿,必须等到新婚满月。

新婚满月之时,娘家会派人来带姑娘回去过一阶段,称作“过十八天”。

新娘在娘家过十八天期间,要为婆家每人做一双新布鞋。

家乡的婚嫁习俗是非常讲究的,婚姻礼仪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内容相当繁杂,但丰富多彩,总之能反映出家乡民风的质朴纯厚。

家乡过去有好多的习俗,如今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作者题记

青年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其家长就会请媒妁提亲,媾和儿女的婚姻大事。

通过媒妁的约定,选择一个地方让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相亲前后,男女双方还会通过一系列的访亲(有明访和暗访之分)。经过相亲与访亲这两个环节以后,如双方都觉得无异,于是就初定婚约,然后择吉日进行“定亲”。

定亲完毕,双方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又开始择吉日进行完婚。

完婚的日期通常是由男方来择定,是按照男女双方的属相与生辰八字计算的,大多按农历选择每月中的三、六、八、九,通常回避一、二、四、五、七等日子。

婚期既定,双方就开始操办婚事,通常男方比女方要隆重得多。

男方忙于洞房内家什和被褥的置办。家什通常有婚床、踏板以及红漆马桶。红漆马桶又称子孙桶,家乡俗称金桶。待娶男子还要亲自到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家叩请喝喜酒,被请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要当面给予小礼,称为“磕头礼”。

女方忙于打嫁妆、做嫁衣。待娶姑娘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还要于婚前数日请待嫁姑娘吃“浪嫁饭”,给“压兜兜钱”,同时,待嫁姑娘在婚期前三四天要开始“奁饭”(就是减少饭量),以使结婚当日不解溲,否则会出“洋相”。

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嫁妆比较简单。七十年代末的嫁妆一般称为四抬:五斗橱(或七斗橱)、梳头桌(写字台)、木板箱和筛头(简单的生活用品、化妆品等);八十年代稍微好点,就有了什么“三转一响”了(“三转”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就是收录机或电视机)。

婚礼的前一天称为“催妆”。

催妆这一天,男方与女方两家都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男方家比较热闹,所有的门都粘贴“挂廊”与婚联,像过年一样

婚联通常为5字或7字,一般有:

百年歌好合五世卜其昌

芝兰茂千载

琴瑟乐百年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吹箫堪引凤

攀桂喜乘龙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男方家还要请全福奶奶(俗称“大宾奶”,要求儿女双全,无生理缺陷),帮助缝纫被褥、枕头,整理布置洞房等。缝制的被褥、枕头也有说法,通常在被角处、枕头内装上花生或栗子缝制起来,要等到新婚满月拆洗时才取掉。

到了催妆下午,亲朋好友基本都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喝晚上男家为答谢媒妁而准备的“暖房酒”。

男方家喝完暖房酒,全福奶奶就开始为洞房整理床铺被褥,俗称“铺床”。铺床时,全福奶奶要向主家索要喜烟喜糖,同时主家还要燃放鞭炮,这也是婚娶开始燃放的第一串鞭炮。

铺床完毕,男方还要请一个父母兄妹姐弟双全、无生理缺陷的全福童男子(是新郎的同辈或晚辈)与新郎同寐,称为“压床”。当然主家也要给全福童男子喜烟喜糖,否则的话,第二日(即下面所说的正日)早上全福童男子要赖在婚床上不起身的呦。

“催妆”这一天,女方家晚上也有酒席,称作“催妆酒”。

女方家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待嫁女子拿一打火柴,分给没有结婚的弟弟、妹妹,称作“分火”(取“分伙”之谐音)。

婚礼的当天称为“正日”。正日早饭后,男方家要安排逢单数(回来加上新娘就是双数)的人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称作“迎亲”(也有说叫带亲)。迎亲队伍中需有一名未婚女青年,也就是伴娘,俗称“搀轿姑娘”。迎亲队伍通常在女方家吃午饭。

下午,新娘就开始梳洗化妆,然后要与父亲、兄弟在家吃最后一顿饭,俗称“分家饭”,表示由家中成员变成亲戚。所谓之分家饭,通常也就是4个点心果盘。

吃完分家饭,新娘就开始上轿,准备发轿。新娘上轿时要趿着父亲或兄弟的鞋子(意为不带走娘家的土),同时还要伪装成“哭”相,以表依依不舍之情(也有说以免将来生哑巴孩子),不过一个歇后语说得好:

大姑娘上轿——脸上哭,心里笑。

新娘上轿前,女方家通常会选定一名全福小男孩先上轿坐一下,称为“压轿”。当然此时男方迎亲队伍中的负责人会递上男家准备好的红包给这位小男孩。

新娘上轿坐定后,还不能挪动位置(此处有迷信说法,如挪动位置,将来还要再次嫁人)。

发轿后,新娘的兄弟(或表兄弟)要随其后送行一半以上的路程方可以返回,称为“送亲”。

迎亲队伍一般在傍晚时分到达男家,此时亲友早就聚集门前拦住新娘进门,目的也就是索要喜烟喜糖。

正日晚上,新郎一家老小(包括分了家的弟兄一家,但不包括出嫁了的姐妹)要一起聚餐,称为吃“团圆饭”(意为合家团圆,幸福圆满),席间,全福奶奶通常要夹四道菜(猪肉、鸡糕、圆子、豆腐)放在新娘的碗中,每夹一道菜,都要说句喜话(就是吉利话或顺口溜,内容都是“多子多孙”、“大富大贵”等),如:

新娘吃块肉,养儿疼不够;

新娘吃块鸡,养儿笑嘻嘻;

驮驮(圆子)抱抱;

都富(豆腐)都富。

席间,新娘通常什么都不吃,只是陪坐,等到全家都酒足饭饱后才能离席回洞房。

回到洞房,新郎新娘就开始“站房”——背向新床,男左女右,并肩而立。此时,全福奶奶要找一个全福童男子先来看新娘和摸马桶。看新娘、摸马桶,全福童男子都要说喜话(也有的是全福奶奶代说),新娘然后要给喜糖。新马桶内通常放有花生、红枣、白果、喜糖以及点心包等等,摸马桶说的喜话一般是:

左手掀桶盖,右手摸花生,新娘养儿胖墩墩!

婚礼的真正高潮应该说是闹洞房。俗话说,新娘子要有人闹才好,称为“闹发闹发”。

闹洞房是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形式不拘、时间不定;闹洞房的人不分男女、不论年岁、不谈辈份(这也就是新娘“三朝无大小”的直接反映)。

闹新娘的人进入洞房,带头的人必须说喜话,其余的人跟着句句道“好”即可。进洞房所说的喜话种类很多,如:

踏入洞房来,荷花出水开。

要看新佳人,都跟我进来。

又如:

走进洞房,看看新娘。

想吃烟糖,都跟我来。

说完喜话,全福奶奶就放闹洞房的人进去,闹洞房完毕,同样要说喜话才能出来。离开洞房的喜话通常有:

吃了烟和糖,离开新人房。

新娘漂亮亮,养儿水旺旺。

闹洞房的人,语言多以诙谐、风趣、甚至“促寿”的话来逗引新娘子发笑。也有的闹洞房的人是把新娘的老爹(就是公公,这是家乡方言俚语的称法)或大伯子(新郎的哥哥)“捉”到洞房来闹。如让公公肩扛扒灰耙子,或把大伯子脸上用墨水、彩笔涂抹起来,引得阵阵哄堂大笑。因此,往往公公、大伯子天一黑,早早就躲起来了,以防出“洋相”。

对于新娘子,不管闹洞房的人如何闹,也不能翻脸。如果出现让新人尴尬的场面时,全福奶奶往往就会出面解除这种窘境。

闹洞房的过程通常都要拖延至半夜,也有的要到四、五更天方才罢休的。闹洞房结束后,便是送房的程序了。

送房的人一般是新郎的同辈男子,通常为两人,也要会说喜话。送房时,边说喜话,边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等一把一把撒向床上的每个角落。送房的喜话种类也很多,如:

一撒栗子二撒枣,三撒娃娃满堂跑,四撒事事如意,(也有说是:四撒四世同堂),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六双全,七撒七子团圆,八撒发发发发,九撒九九归一,十撒实实在在。

送房喜话的最后两句也有是这么说的:

九撒十撒我不会,今晚随你们怎么睡。

或者:

九撒十撒我不会,问问老爹怎么睡。

送房以后,关上洞房门,他人不得入内,新人也不得外出。此时就进入了婚礼最后一道程序了,称为“戳窗户”。戳窗户的人通常也选两个人,也是一边说着喜话,一边拿着一把红漆筷子,站在窗户外,从外面戳破窗户上的红纸,把红漆筷子打到洞房床上。对此,也有一种说法,落到床上的红漆筷子如为单数,则新娘头胎生男孩;若为双数,则生女孩。戳窗户时,所说的喜话一般有:

手拿红漆筷,站在窗户外,戳筷、养快,养儿做员外。

也有的喜话是这么说的:

请新郎、送新娘,我请新人入洞房,今天喝了交杯酒,来年生个状元郎。

至此,婚礼正日的全部过程也就告结束。

婚礼第二天,新郎、新娘起床都很早。新娘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扫地。扫地时,不时地会在堂屋地上拣到纸币或硬币,原来这都是正日晚上公婆有意撒的。自然,拣到的这些钱币归新娘所有。扫地也是有规矩的,必须从门口向门内扫,这预示将来过日子财气不外流,红红火火、大富大贵。

扫完地后,还要上锅煎豆腐,搅猪食缸等。

新郎起床后,立即就要赶往女方家,请岳父、新娘的兄弟到男方家做客,称为“会亲”。

新娘父亲到达新女婿家,女儿女婿要向(岳)父亲跪拜叩首,此时,新娘父亲会给女儿女婿已准备好的红包。

男方家对新亲上门非常重视,酒席款待,上席就座。厨师端洗脸水、上每道菜也都十分讲究,当上完上四碗菜,就说喜话,索要喜钱、喜烟和喜糖。自然,新亲都是有备而来,于是按照常规礼俗递上装有喜钱的红包、喜烟和喜糖。

新婚第四天,女方的父亲或兄弟到男方家带新姑爷、新姑娘回家做客,称为“回门”。

女方家自然也是盛情款待新姑爷、新姑娘,但饭后新姑爷、新姑娘必须返回,这也就是“新婚蜜月不空房”的习俗。如果新娘要想在娘家留宿,必须等到新婚满月。

新婚满月之时,娘家会派人来带姑娘回去过一阶段,称作“过十八天”。

新娘在娘家过十八天期间,要为婆家每人做一双新布鞋。

家乡的婚嫁习俗是非常讲究的,婚姻礼仪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内容相当繁杂,但丰富多彩,总之能反映出家乡民风的质朴纯厚。

第三篇:潮汕婚嫁风俗

潮汕婚嫁习俗==最为传统的婚嫁习俗

潮汕婚俗大抵效古六礼:潮俗称纳采为“提亲”,问名呼为“合婚”或“合八字”,纳吉称为“定亲”或“(扌克)定”,纳征呼为“送聘”、“行聘”,请期呼为“择日”、“择吉”,亲迎呼为“迎亲”。提亲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八字

合八字(合婚),旧俗的合婚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相克,婚事只好告吹。

当代人崇尚自由恋爱,虽然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交换庚帖这一旧俗也已被废弃,但不少人还保留“合八字”这一环节。

定亲

合“八字”择吉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也称“(扌克)定”。礼物通常是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等金银首饰,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订婚的信物。女方要有回礼。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

送聘

定亲后便行聘礼。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汕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

当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汕柑)、金银首饰、衣服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也有招财进宝的意思;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事,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送给新娘礼物,这叫“送花粉”。

择日

择日。行聘礼后,男方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开脸,即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潮汕人所选择的时辰大多在深夜里,潮俗保持深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在古时候,婚礼总是以昏为期,因此迎亲一定要在黄昏之后,甚至深夜。迎亲

迎亲,这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旧俗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当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亲。在迎亲前前后后整个过程中,女方男方各自要举行一些习俗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洗花水

临嫁前,新娘要用仙草、石榴花等十二种花草泡水沐浴,浴后穿上“五裾齐”的上衣,也称“上轿衫”,意取五福齐全。有些地方的新娘在沐浴后,要坐在浴盆里吃下两颗熟鸡蛋,以祈婚后产育顺利。而且,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缝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的幸运带走。

分钱米

迎娶之前,新娘要“分钱米”,即把一大堆混有钱币的大米,均分给家中兄弟姐妹,表示把财富分给大家。在饶平海山镇,分钱米习俗是由母亲在簸箕或竹筛中放上钱米,用力摇簸箕,边摇边念:“簸圆圆,簸后儿孙大有钱;簸匀匀,明年抱个男外孙。”然后把钱和米分给新娘的兄弟和新娘各一份,新娘拿后装入一个特别制作的肚兜,将钱米放在夫家的米瓮里。

吃半碗饭

新娘出门前的早上,娘家会煮一顿四道菜或九道菜式的早饭供新娘享用,其中必定有煮猪肠、猪肚、卤菜及好合菜等四款寻常菜式,而给新娘的饭要装得满满,但新娘子只可吃一边(即半碗),表示出嫁后,也要有余钱留给娘家。

安床

迎亲前,新郎在布置新房时,要举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要选择吉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安床完毕,要将一条“安床大吉”和“麒麟到此”的条联贴在床上,然后叫一个男孩到床上躺一会,意味着早生贵子。

接新娘

结婚当日,新郎到新娘家,用自行车、摩托车或汽车把新娘载回,伴娘、阿舅(新娘的兄弟)伴新娘而至。阿舅要备有礼品到男方家,这礼品除要有雌雄鸡一对外,特别要备上一瓶灯油,其意为男方“添丁”,现在,有的用化妆油代替灯油。小舅子到了亲家家里,会受到热烈款待。

出嫁时,新娘要带上嫁妆。嫁妆中,必须有灯、木屐、针线、镜子、梳子、尺子、米筒、草头肚兜(肚兜中夹上两株连根的草头香,即莎草)等,要备上送给儿童的玩具、文具,送给亲朋好友的袜子。其中带木屐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带梳子象征着新娘做事有如梳头,有条不紊。现在有的用小孩用的小被子叠成肚兜状,在被中夹上草头,便成草头肚兜。

吃“五碗头”、“合房圆”

进洞房后,新娘要吃“五碗头”:龙箭鱼、猪肝煮葱、韭菜炒猪肉、肉丸、甜碗——糯米饭或芋泥。桌上四角放四个甜杯,杯里放红糖,每挟一菜都粘一点红糖,意取从头到尾件件甜。龙箭鱼象征能干,猪肝煮葱象征有官做、聪明、通情达理,韭菜象征长命和快发,肉丸象征团圆,甜碗取生活甜蜜,都属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新郎新娘要坐在床的两端吃“合房圆”,即吃甜汤圆,在吃一半之后将剩余的交换着吃。

敬甜茶

结婚当日中午,男方宴请亲朋。午宴结束后,就由婆婆或新郎带新娘出来向亲友客人们敬甜茶,或者敬槟榔。敬茶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辈序,婆婆或新郎要在旁边挨个教给新娘:这个是谁,那个叫什么。长辈喝下一杯喜茶,就得回赐一个红包,俗谓之“赏面钱”,并说上一些祝福的话语。

结婚当日,左邻右舍,男男女女说说笑笑,过来食喜糖、看新娘。新娘要送玩具、文具给儿童,送袜子给亲朋好友。返厝

结婚第三天,新娘新郎要举行“回门”礼,即回新娘娘家。“回门”礼连续三次,俗称“头返厝”、“二返厝”、“三返厝”。头两次回娘家,新娘新郎需在娘家吃午饭,但要在煮晚饭之前返回。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过夜,有的地方是在结婚四个月之后才举行“回门”礼。

以六礼为内容的潮汕婚俗,经历代演变而有精简和变异。当代大多已废弃旧俗,从简从新。旅行结婚、举行小型茶话舞会和参加集体婚礼成为时尚。部分恋旧者,则还保持旧婚俗.

第四篇:安溪婚嫁风俗

安溪婚嫁风俗大全

婚前礼仪

卜采”俗叫“看采”。以前婚姻,但凭父母之命、煤灼之言,男家凭媒送来女家姑娘的年庚(写生时日月的红帖),放在厅堂,预卜“采头”。

三、五天间没发生打破碗碟或不伏贴意外事故,生活顺利就算“好采”,便可托媒人向女家议婚。(其时,女家也必须“好采”)。

西坪、芦田等地有的男女青年,传统在茶园对歌,如:

(男)仙桃出世在月内,仙女出世在天台。对面有娘恰利害,眼睛转轮伊就知。

(女)杨梅开花人不知,八月冬笋就出来。对面郎君阮无爱,眼睛免看这处来。

而拒绝了“求爱”。还有:

(男)杨梅开花无人知,“鸡髻”(鸡冠)开花结成排。娘子生好惹人爱,好花也要

努(贤)安排。

(女)日头起来红又红,借问郎君何处人?真实姓名共阮说,花蝶相爱心相同。

在旧社会,通过对歌成婚,是县内的特殊风俗之一。

定聘俗叫“定着”,即订婚。青年男女既由媒说合。双方议定聘礼,即择日送采到女家

订亲。

聘金原是礼节上的应酬。30年代前后,一般以三百元、二百元议聘。40年代,时币贬值,曾突升至五、六百元。1949年以后,提倡婚事新办,买卖婚姻匿迹。60年代后,聘金之风又渐盛。地区不同,议聘亦不同。小平坡乡村为一千至二千元;较山区六至八千元,个别边远山区突破万元。70年代前悟.除聘余外,还讲服饰、盘食和“见面礼”。

请期俗叫“送¨头”。男家把择订的迎娶¨期,由媒通知史家。如有异议,须于十天或半个月内提出,另予协议,否则,就按时筹备,如期办喜事。

办盘俗叫“挑盘”。婚期既定,男家于婚期前三天或五天,备齐聘金并婚书、礼帖、礼盘到女家(清代婚节有大启、小启;民国后,简用“结婚证书”)。礼品一般以鸡酒、猪腿、线面、蓼花、糖品;有的加红蛋、米糍或面包。较富裕之家,常添山珍海味、‟四色盘;有的加添该地的特产名茶。女家把盘担陈列厅堂上,点红烛,告祖先,宴亲邻,分送蓼花、糖品,即告人其女将出阁。女家收礼:猪腿要留蹄,物品成双留底。并另备“缘钱”(铅钱)、乌糖、姜母、芋种、油麻、菜籽、大麦、火炭善.备用红纸包装或箍好,放来盘给挑回去,寄意“人未到缘先到”和“热焰”旺盛之意。

盘食之风,本两小担,四小担,变四大担。80年代后,长坑、感德等地,还要百斤猪肉、百斤冬米糍、百斤蓼花、百粒红蛋;龙涓地域要几百块大肉饼。各地习俗,盘担要成双,有时几十挑。挑盘的工力,女家要付红包,这天付多少,明天陪新娘来的“客仔”礼,男家要加倍送给。

二、娶 亲

嫁女 女家嫁女,要备六大项和七事。六大项就是:

人门缘份缘钱、乌糖、桔仔、冬瓜(置盘内随嫁)。‟

衍传“威实”白短衣裤、四幅裙、乌巾、手巾、扇、纱灯、围身腰巾(随嫁)、肚裙:内

藏袋子,系在新娘怀腰问,袋子中放菜籽、芋头、姜母、油麻、泥孩儿、火炭、乌红白线各

二粒;肚裙内又藏鸡翅连褪,猪骨连陶,鸡心、蛋一对。

闺房用具 火烘(火笼)、桩盒、脚桶(随嫁)、尿盆(新娘带入轿)。

纺织成家“绩筐”、梭仔、簿博、籀中、“祭管”1“栉1『”1铣禾苛苛葫锅用是0

添花剪做 剪刀、竹尺、针、线、乌布。

种鸡归宁 种鸡,雌雄一对.馒食百_二粒(归宁随带回)。

有的还备特等茶叶,有的传植特别品种茶苗随嫁,如乌龙茶中的9黄旦”,便是当年嫁女黄旦随嫁王耽培植的特种茶叶。

过去湖头的官宦家嫁女,除衣物首饰外,还有田契和房内床桌等用具及棺木随嫁叫“满

堂红”。

50年代,新婚姻法颁行,婚娶特简,嫁女不拘妆奁,有的还曾用锄头、棕蓑、大笠陪嫁,表示勤劳农作之意。

女家嫁女的七事:嫁前五事,嫁后两事(嫁女前的三、五天内)。

“哭缘”也叫“哭嫁”。女儿久在父母身边,现将生离,难免哭念惜别。也有因婚龄较低,一旦作人媳妇,要负其家“挨垄”(脱谷壳)、舂米、炊食、饲牲畜、织布等等繁重家务,一肚子埋怨而连哭带诉地“哭嫁”。母亲也在惜哭着女儿、寄望女儿嫁到男(夫)家好缘分。

“出门惜、入门笑”女嫁前的三、五天内,伯叔兄弟,各要煮一大碗丰厚佳点(点心)请嫁女,表示惜别,叫“出门惜”;嫁女婚后初归宁,要备送一礼品和红包回馈,叫“入门笑”。

“开面”嫁女出阁前几天,要请一个“福寿大姆”用纱线绞净面上的细毛,叫“开面”,也叫“挽面”,使面肤更白洁细嫩。

“上头”喜期的大清早,新娘先在娘家“上头”。作妈妈的和“送嫁嫂”帮同请来的“福寿大姆”,在“天公”灯下,八仙桌前,面向祖先,引“新娘”就座正位,送嫁嫂念:“坐得正,得人疼,坐得„在‟(牢),好夫婿。”大姆把少女额前两绺长发,连原有脑后的三把发,共五把,合梳成髻(俗语有句“三把头发五把梳”,即“结发”之意),系扎红髻索的髻心,别上笄针,带上金钗银插,穿上耳环,佩上手镯、足环,穿上嫁衣、四幅裙,再披红袄,福寿大姆净手脸,便妆重用梳子在新娘发上稍梳三下,口中念“上头带笄是大人(„及笄‟)。大还大,小还小,是人媳妇免人教,奉侍翁姑要有孝”等训语。

上轿“上头”礼毕,送嫁带新娘“辞桶”(辞去在娘家的便桶,入房解小便),再出厅,例要其父亲手为女罩“乌巾”(遮羞布)后入轿。有的父为爱钱,滥许婚事,女有不如意者,往往在这时,状似依依难舍,实也抱怨,而一把揪住其父胸襟。放声大哭,不愿上轿,弄得父母哭,女儿哭,旁人伤心,满厅都是哭声;经婶姆劝解,母才代罩乌巾,扶女入轿,父亲贴上封条(写官衔。无官的,写“清白世家”)。这才纱灯一对在前(沿袭初民抢婚痕迹),嫁妆担担成双,花轿在后,从大门而出。刚出大门,常有同宅的婶姆,用扫帚从轿后的大门处扫入,顺手关上大门(意扫回“福气”,不让都被新娘带走)。

湖头以前官宦家嫁女,有的轿前红联采、红凉伞和“八音吹”迎送,有的陪嫁娴婢,护

花轿前,还有送嫁嫂和娴婢两挺无盖顶的轿。

花轿离家不远,到水沟地方,送嫁叫“放扇”,家内弟弟跟着拾扇。送嫁念:“好的心事(事与扇同音)随轿到,坏的心„事‟顺水流。”这样。便扬长而去。

嫁后两事:添花,古例婚后三日,新娘的弟弟身着盛装,由一个“客仔”挑“花担”,内放花粉、剪刀、竹尺、针线和布,到新郎家添花(换花),男家专席欢宴,下午回去,新郎新娘及翁姑,都要给这新舅子“衫带礼”,花担内,回送“春花”、“吉花”和馒食,还送肩夫“客仔礼”。40年代后,渐渐改于喜期当日,新娘出门后的另一时辰,就去“换花”。

归宁,婚后七日(有的十四日)新娘归宁,俗叫“娶倒返”,男家一个“小叔”挑一篮

“馒食”伴新娘回娘家作第一次客(大多女婿同往),娘家备筵款待,新娘要分送出嫁时煮“惜别”点心的各家以糖品和红包,作“入门笑”。晚上要“入门鸟”(天黑)才会生“乾埔”

(男)。

迎娶上头:男家必先择吉时安床,要有男孩有在上滚翻,叫“翻铺”,象征生“乾埔”

(男)。夜晚,要有男傧相与新郎同床,避免单人睡觉。、喜期的大清早,“上头”大礼:在厅口“天公灯”下的八仙桌,挂上红桌裙,点亮大红烛。

桌上放新“斗灯”一只。斗灯是贴有红纸的大米斗,中装快满的大米,米上插一根新木尺、新剪刀托住新镜子,镜前新灯火盏灌满生油,浸着七条草灯芯,以长条“冬瓜”作火挑;火盏两旁放一糯米甜“馒食”和纸制的“春花”、“吉花”各一对,镜子与火盏正中处,置有“财

宝”(镇家金银,后多用钱币)。“上头”时,点亮火盏,家主扶新郎出,坐在八仙桌前椅子面向堂上祖先。由族中一福寿长者,异常严肃地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念“上头戴髻是大人,大还大,小还小,从此大丈夫,成家立业”。新郎抱斗灯入房,排于床左和床右与“发糕”相对,忌外人进房(尤忌生肖属虎的和冲克的人)。斗灯的灯芯燥油时,新郎要亲身添灌,别人不能代替。斗灯火长夜不能熄

新娘到家花轿到男家,在连串鞭炮声中,先歇在大门前的一方,叫做“镇地”,意即新娘从此是这里“镇地”的人了。

人厝吉时一到,轿夫兜轿入大门。从下厅越过庭中炭火熊熊的烘炉。花轿上大厅,向内

放下。新郎起掉轿门的封条,下马威地用左脚往轿门一踢(俗叫“踢轿门”),掀起轿帘,已

有小叔(新郎之弟)提红灯请新娘出轿。福寿大姆捧着“米筛笠”(内装新郎的裤和馒食斗笠

各一),遮上轿门顶,大姆和新郎、送嫁牵新娘出轿,“米筛笠”随遮盖头顶,导入新房。

人房一进房就要踏破房槛内已先铺好的一块新瓦,入房后米筛笠放在床顶。

“米筛笠”和门槛内的瓦,寓有明亡后.一些孤臣遗老企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夫妇

“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沿袭成为流俗。

新夫妇入房,送嫁关上房门,举行“合卺”成亲礼,新郎新娘相对坐定,送嫁叫挑鸟巾。

世俗新郎早知道要把新娘罩头的乌巾揪踩在脚下,好让新娘一辈子乖乖听话;而新娘也准备

不让乌巾落地,争着“夫妻并头做”。一听“挑鸟巾”,早已悄悄执紧乌巾一角。所以“挑乌

巾”时,常出现新郎扯,新娘拒的对扭局面。为不失和气,送嫁便从中缓解地按住他俩的手,念“ 郎 君会,娘子„1势:(贤),乌巾一人揪一头,生子传孙人人都出头”。但如果还对扭不放,送嫁再念:“双人合着揪,明年生一个„乾埔‟(男)肥„纠纠‟‟‟。送嫁即把鸟巾藏入新郎袋里去,从而便引导新夫妇重再对坐换丸。送嫁捡新郎碗中的丸,往新郎嘴唇一擦,继对新娘嘴唇也一擦,把丸放回原碗;再捡新娘碗中的丸,往新娘嘴唇一擦,再向新郎嘴唇也擦过,当为都吃过丸子。换丸时送嫁一边念着吉语。

换丸后,送嫁便拉新夫妇相碰肩,亲嘴。以前,一般婚龄偏低,新夫妇年轻幼稚,送嫁 娘就担负着对新婚夫妇的夫妻生活作暗示和诱导的责任。

拜天地 房内程序告一段落,便开房门,导新郎新娘上大厅,先拜天地,又拜“土地公”,再拜祖先,然后对面互拜。每一过程,都念吉语,体现谋求蕃衍、富贵的祝愿。

宴客:新婚喜宴,厅堂正东大多是新郎的母舅为首席。40年代后,“换花”的古例改在当天新娘入房后就来“添花”。故正东大位便让新“舅子”为首席了。俗例,新婚宴第。道菜必是“甜丸”,作为新“舅子”今天姐嫁出,已不“团圆”,就不吃“丸”,例要另具一碗鸡腿面线排在舅子面前以代。

俗例,喜宴每席人数都要双,席不能排在露天。

宴开始,喜炮大鸣,上几道菜后,送嫁嫂乘隙向席上念好句敬茶,宾客茶后给“压盅

钱”。送嫁和宾客有时念“四句”逗趣助兴。过去湖曼盲衙婚宴-席间常伴就乐此风已竞。

40年代后,嫁娶渐渐不用送嫁嫂。席间,改由新郎、新娘按席敬茶,但压茶盅习俗,没再见。谒翁姑次日(有的第三日,3今多于是日),:送嫁嫂带新娘谒见翁姑请茶,新郎逐一启示称呼,新娘跟着叫“阿爹”、“阿娘”。翁姑受茶,各送饰物压盅。其余家人和亲戚也如是. “一请茶。

闹洞房县内原很少闹洞房。40年代后,开始有人闹起洞房。80年代后,更升级,闹的花样繁多:“双龙抢球”:“观音滴露”、“夫唱妇随”、“负娘过渡”等等;有时搬出恶作剧的戏谑节目。‟弄得难解难分。拜灶君婚后第三日,送嫁嫂带新娘下厨房,俗叫“拜灶君”。送嫁对新娘每一动作,都念

好句。送嫁嫂教新娘叫猪,新娘跟着叫“营呀……营呀……”再撒谷饲鸡,又教叫鸡:“昧、昧、昧”,新娘一一照做照叫。然后出灶间,到大门边见“土砻”(脱谷壳具),往厅边见织布机,出大门口汲井水,又往屋边看踏碓,再到屋角熟悉厕所。每个过程都念有好句。见习毕,才随送嫁嫂入房休息。

会亲报生日 婚后次年,逢新娘的“生日”,父家要备衣服、蛋、线面到女家为女做“生

日”,男家盛意招待。

三、其他婚俗

续婚男女双方失偶或离婚的,男再婚叫“续娶”,又叫“续弦”。“一切礼俗从简。女丧夫或离婚再嫁,叫“改嫁”。封建社会,女丧夫要孀居守寡。但孀妇无子可依的,那要经夫家翁姑和亲戚同意,与媒议好身价,交亡夫家,才得再嫁。但不得从正门出去,只能后门或边门走出,步行一段路,事先备办一担较丰盛的“酒菜”饭,排于路边烧楮纸,向葬亡夫方向诉说“哀情”(俗叫烧路头纸),用笕梳(织布机上的用具)卡在路中(意已为其尽纺织之责),不敢回头,溜转弯路,续步行一小段,再乘轿或乘车到续娶家去。这家原来已有子女,对续

娶母称“继母”。如果改嫁妇带来其前夫子女,叫“入继子”。

纳妾封建时代,男人常多妻妾。民国初,县内豪强常靠权势、金钱,占民妇,迫民女为

妾(俗叫小姨)。小妾社会地位低。古纳妾叫“纳庶”,不能与正配平等。解放后实行一夫一

妻制,已不见有人纳妾了。进赘 男到女家承接其宗祧,叫“进赘”。进赘家叫“招赘”。也有与其家死了儿子的媳妇结婚的,叫“接赘”。进赘、接赘婚后生子女,若议定承两家宗祧的,叫“两承双头顾”。解放后,改变旧观念,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已形成社会新风尚。

童养媳也叫“苗媳”。将女儿给人家作“苗媳”,长大了,多与其家儿子结婚。先回母家,按嫁女仪式嫁到男家的;也有不回母家。于喜期清早与其家儿子一同“上头”成婚的,但也有其子和童养媳平时不相爱,而把童养媳另嫁他人。

娴婢过去,有钱人买穷人的女儿作为娴婢,有的随富家女出嫁,叫作随嫁娴,有的另再

择配。但社会地位低。1950年后,已没此俗。

嫂就叔就是大哥死了,嫂尚年青,而与“小叔”结婚的。传统观念,大伯丧妻不能与死

了弟弟的小婶结婚。„

四、新式婚嫁

文明婚礼 30年代,县城、蓬莱、湖头、官桥等地就有少数学人,借用学校或布置自家厅堂,举行“文明结婚”礼。新郎、新娘盛装,司仪唱礼:(1)婚礼开始,(2)奏喜乐,(3)证婚人入席,(4)介绍人入席,(5)来宾入席,(6)主婚人及亲属入席,(7)男女傧相引新

郎、新娘入席,(8)全体肃立,(9)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10)新郎、新娘用印,(11)证

婚人用印,(12)介绍人用印,(13)主婚人用印,(14)新郎、新娘交换饰物,(15)新郎、新

娘互行鞠躬礼,(16)证婚人致训词,(17)介绍人及主婚人致词,(18)新郎、新娘致谢(向

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行一鞠躬礼),(19)奏喜乐,(20)礼成。

婚礼毕,举行宴客,新郎、新娘坐首席。席问向各席来宾敬酒。有的婚后为蜜月旅行,游览各地名胜。40年代后,也有好几对新婚男女,同时在一起联合举行文明结婚礼,仪式较庄重,各有主婚人、介绍人傧相,请地方名人证婚。但举行此种集体婚礼的不多。

喜事新办40年代以后,有的已不用送嫁,而“上头”、“拜公”、“见公婆”、宴客等还照旧俗,但“盘食”之风较简。有的山区,家境清贫的,则于农历除夕,行简单的合卺礼,俗称“送做堆”,不计较什么仪式。

解放后,男女结婚,只要符合《新婚姻法》的规定,就可办理登记。1950年到1957年间,不计聘金,喜事提倡新办,婚礼简朴,社会风尚焕然一新。60年代后,“聘金”议亲,故态复萌。

50年代以后,有的新娘已不乘花轿,只遮一把雨伞(忌露天)和挑衣担的,由新郎带着

步行到男家。后期,进用脚踏车代步。60年代后,又渐起用三轮、四轮摩托车代轿。70年代后,更进用小汽车婚嫁。未通汽车的乡村,仍用脚踏车(婚嫁一行人数宜双忌单)。

60年代后,较多青年男女,自谈恋爱,婚嫁不拘形式,有的只新郎带新娘到男家的;有新郎新娘连同男女傧相和女伴到男家的。而男到女家落户成家的,则由男伴陪到女家,也渐成新风。80年代以后,新郎新娘采用到外地“旅行结婚”的渐成风尚。

第五篇:陕西婚嫁风俗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考查作业

题目 陕西婚嫁风俗

姓 名 李 可

班 级 12师范英语三班 学 号 120502011315 学年学期 2014-2015-2 上课教师 许 永 峰 序 号 24

陕西婚嫁风俗

到了一定年纪,恋人之间就开始谈婚论嫁。谈到婚嫁,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传统风俗和特色。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姑娘,自然对陕西各个地区的婚嫁有所了解。现在,就让我对陕西的婚嫁风俗作一些介绍。

(一)关中婚俗

过去在关中,婚姻全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娃娃亲”特别盛行。父母在娃娃长到十二三岁时,就托媒人给娃订了婚(当地男娃叫“占媳妇”,女娃叫“寻主儿”),娃娃亲一旦订妥,双方就不能随便反悔。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娃娃亲愈来愈少。娃娃长大后。自由恋爱,只不过还要有个中间人“介绍”一下。定婚之后,双方商定一个“吉日”准备结婚。男方修整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

过去结婚,仪式繁琐。迎娶时,男方去7人(6男1女),拉着箱子,提着篮子,内装猪肉5斤,公鸡一只,酒一瓶,红帖一个,到女家后送上红帖,女方以酒席招待。

新娘上花车,多由平辈兄长背到车上,鞋不着地,脚不沾土,上路后撒“路帖”,(用红帖纸剪成碎片边走边撒以之引路),女方家有送女客人,一般视亲戚多少定人数。大多数在40——50人之间。花名为避邪。此时新郎出门迎车。新娘下车后由执事人撒麦草节于新娘盖头布上,随撒口中随念“一撒草二撒草,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娘下花车,踩着芦席,由男方嫂子陪送到洞房。然后男方开早饭请亲戚朋友吃臊子面。

中午时分,几声炮响之后,新媳妇在嫂子陪送下,行至堂前,行拜堂礼。一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夫妻,四拜亲戚朋友。拜完堂即开午饭,以酒菜为主。饭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由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说:“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

现在结婚,仪式大大简化。男方带上红包(内装多少不等的钱),用车去迎接新娘子。经过一番热闹的嬉闹,新娘和女方客人来到男方家里,然后举行“文明婚礼”;放鞭炮,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向双方父母,来宾鞠躬,双方家长,来宾讲话,新人家少恋爱经过,送新人入洞房等。大家喜欢在新人介绍恋爱经过时,故意提出一些刁钻古怪、引人发笑的问题让回答,使气氛更加欢乐热烈。

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称为回门。由新郎陪同,提一篮子20个礼馍。中午吃饭时,嫂子身份的妇女故意刁难新郎,第一碗臊子面做得十分咸,放在新郎面前,老实地端起就吃,再咸也得硬着头皮吃下去,而机灵地便会找话题把这一碗递给岳父。岳父一吃感到很咸便叫女儿端走,嫂子地计谋也就落空了。

吃完饭,村里妇女开始耍女婿。那些嫂子,每人手里拿一草圈往新郎头上套,新郎既要亲热地笑,也要机智地躲。老实的,往往头上套了四五个。这个风俗带有检验新郎是否聪明伶俐的目的。

(二)陕南“亮针线”、“认大小”

“亮针线”是指新娘结婚后第二天,在堂屋展出陪嫁的刺绣,缝纫等针线活,让人们观赏、评论。针线活一般有绣花枕头,扎花袜垫,信岔、锈鞋等。亮针线后接着是认大小,行礼拜。执事者把叔伯兄弟,妯娌亲戚,按名单排列亲疏长幼次序,一一唤到堂屋相认。执事者一边介绍,一边端盘收礼,新娘叫声叔、伯、舅、然后送其一件针线礼品,受礼者马上往盘子里放一红包(内装礼钱),由执事者唱明钱数,交给新娘。这一仪式其实质是该家族承认新娘已成为其新的成员。

(三)陕北迎新娘、戏姐夫

陕北男女结婚时,迎亲队伍十分壮观,前边有吹鼓手开道,后边有新郎擎酒相送,一行队伍浩浩荡荡踏得山沟里黄土飞扬。崖畔畔,山梁梁,到处是人观看。由于山大沟深,迎亲队伍有时得走两天时间。晚上,还要在途中得村子里住上一宿。不论歇在哪个庄里,村里人都十分高兴地安排食宿。

迎亲人数也有讲究,迎人送人的婆姨应为双数。男方去多少人迎亲,女方也陪多少送亲。迎亲队伍中,婆姨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男人头扎崭新得白羊肚毛巾。但是深藏在花轿中的新娘,却身穿旧羊皮袄,怀抱押轿娃娃(一个6、7岁男娃),用锅底黑把脸涂得黑漆一般,据说是为了在路上逃避魍魉鬼怪的拦截。

一声炮响,新郎所在的村庄霎时沸腾起来。男女老少涌到畔上来迎接。吹鼓手鼓着腮帮子吹唢呐,十几分钟不换气。迎亲队伍走进院子,随着司仪“落轿”一声喊,鞭炮齐鸣,唢呐高奏。新娘踩着毛毡进入洞房窑。洞房窑陈设一新,前有供桌,桌上搭红布,放米和猪肉。司仪待新娘时窑后便宣布拜天地。司仪唱道:“一拜神灵送福来,二拜四方甲乙丁,两家儿女合婚姻,一年四季永安康。三拜公婆福寿唱,钱财万贯有牛羊”

拜完天地,新娘新郎抬上米斗进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一位老年婆姨为新娘上头,一边梳一边唱“头一木梳长,二一木梳节节长,张家的女子跳过王家的墙。对对核桃对对枣,对对儿女满炕炮。养女的,要巧的,石榴牡丹铰得好。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戴顶子„„”唱完后把新娘子头发盘成髻子挽起,最后叫二人喝交杯酒,开始闹洞房。

结婚三日,新娘携新郎回门。新郎最怕的是小姨子戏姐夫。新郎刚一进家门,眼尖手快的小姨子,趁姐夫不防之际,将锅底黑抹姐夫一脸,意为新娘到男方家受了气,回门非得偿还不可。当然,这是一种戏谑。回门姐夫须得在岳父家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为了考察新郎心眼多不多,小姨子做回门饺子,盛情招待姐夫,回门饺子里分别包着花椒、辣面、冰豆、干草节。老实一点的夹着就吃,往往会受捉弄,“丈母娘疼女婿”,会出来解围,一家人其乐融融。

另外陕西农村结婚风俗中男方要送女方“四样礼”。结婚当天也有很多讲究,新人可得认真对待,不要闹了笑话。

(一)结婚风俗:四样礼

陕西农村结婚风俗中,男方要给女方送“四样礼”。这“四样礼”包括:心头肉、莲菜、烟和酒。送的好,娘家人满意,送的不好,娘家人生气不说,恐怕还会影响你今后的小日子。肉:这块肉是颇有讲究的,称作“心头肉”。据研究考证,大凡一般人家的女娃出生时,皆差不多六斤左右;这六斤可是自娘身掉下的,自然是娘的“心头肉”,养大成人不易,如今一朝出嫁,这“六斤左右”,新女婿总得要还丈母娘的吧。因此,新郎买肉时(菜市场),一定要说明是“送四样礼”用的肉,挑选新鲜的、带肋条、五花三层还要连皮带肉。莲菜(莲藕):这种藕不是用来做菜的,其形状也要两根并生,长势茁壮,节生小枝,枝再生枝,盘根相错的那种,有大有小,但万万不能有断裂,寓意白白净净,儿孙满堂。同样,你买“莲菜”(藕)时(菜市场),要说明是“送四样礼”用的。烟:寓意美满姻缘。最好买两条,成双成对,讨个吉利。酒:寓意天长地久。也最好买两瓶,好事成双,图个吉利。

(二)结婚风俗:结婚当天风俗

食汤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