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方案
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方案
联合中学 纪亚军
当今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又将迎来2011年的生物会考,初中生物共分四册,学习时间为初
一、初二两年,学习内容从微观的动植物细胞、病毒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另外第二册还着重讲述了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初中生物可谓知识点繁多,课时又紧张.这就给生物会考前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既要完成八下的新课教学,又要系统复习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知识,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时间紧,内容多。在这期间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建构科学的知识网络,加深知识的理解,并力争在会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摆在老师和学生面前的艰巨任务,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会考复习教学,对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提出一些自己的复习方法,仅供参考。我认为生物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课本为基础,抓住主线,紧扣中心,强化训练,培养能力。
一、真正转变观念求真务实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略)
二、制定复习计划,使师生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前一定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进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复习计划,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大计划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知识薄弱点制定小计划,教师可以辅导学生制定小计划,或让学生在班级交流各自小计划,互相评价各自小计划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小计划。通过小计划的配合实施,弥补了大计划的笼统性和片面性,加强了复习效果。师生一起制定大、小计划,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使整个教学过程井然有序。复习计划:
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全面复习:这是生物会考前的第一轮复习过程,是以课本的基础知识为基础的复习过程。侧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巩固,构建单元知识结构,重点梳理单元内知识脉络。教学主要按教科书的章节进行,复习过程中应注重把握主干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如在复习“细胞是生物活动的单位”时,就可以以“细胞”为中心,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主干,使学生形成一个有关于“生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网络,同时还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对“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归纳,指导学生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并尽可能制作相关课件辅助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尤其对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复习效果会更显著。如“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中的“血液循环”、“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等部分的内容,就可利用课件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这样既提高了复习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复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4月15号开始第一轮复习,5月20号结束。本轮复习主要借助我们的学业达标与测试题,按试题所包含的章节进行复习。在每章节的复习中包含三部分:一是学生自己按知识梳理部分进行小组交流记忆;二是老师对应在本部分内容中选取部分题目边测试边点拨;三是对本部分进行测试。
2第二阶段——理清知识脉络,综合训练:生物会考是初中生物的综合测试,是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一次大检测,因此,理清初中生物学的知识脉络,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所以在进行第二轮复习时,应该把相近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辅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综合复习。同时注意把握会考的新的出题意向,总结出各部分知识点出题的形式,强化部分重点题型,及时把新动向反馈给学生,并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着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使学生顺利通过初中生物会考。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在5月末完成。本阶段以学业达标与基础训练上的两套题为基础并融入学业达标上的专题磨砺训练提升部分,作为测试题。3第三阶段模拟考试提高学生应考能力
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能考出好的成绩,还需要提高应考能力,应考能力的提高,最好是通过模拟考试。强批强改,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再分几大部分按会考的模式自己认真出几套模拟试题,让学生考试。这样做效果明显。时间为6月1号到6月15号。在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将原先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整理出来,看看自己试题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可以督促自己去进一步理解知识;如果是审题不严造成的,应提醒自己加强审题,提高正确率。在此基础上,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测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结合往年会考题,进行强化模块练习,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掌握解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会考迎考意识的训练,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提高解题速度,合理分配做题时间,避免出现时间分配不均,而导致生物会考丢分。
三、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1、以练为主,讲练结合。
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采取矫正补救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练的基础上进行讲评,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只讲不练不行,只练不讲也不行。只有讲练结合,和谐交替,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效果。2精选习题,巩固练习。
精选习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教学时每一节课前我都会查阅相关的资料,精选各类习题,把一些典型性的,有代表性的经常考的内容进行梳理。如解读一些数据,尿常规化验单,分析病情,不但考查了基础知识,也使知识与生活相互渗透。综合模拟练习以书面的形式进行,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点拨,对成绩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3、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在复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练习、讨论、讲评可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选择适量情境新、联系实际、开拓性强、难度较大的题目,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
四、关注热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热点焦点、时事新闻作为地理、生物教学的新鲜“血液”注入复习课堂。会考考查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点,而是把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对生物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很好的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命题思想。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生命科学新成果及其应用价值、发展前景的关注。如种子的挑选,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的选择,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黄瓜花为什么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组织培养的应用,转基因产品的前景等。H1N1流感、手足口病、口蹄疫、非典性肺炎、无土栽培、环境保护、绿色食品、害虫的生物防治等热点问题在会考中的介入
五、复习方法要得当。可用比较复习法使学生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例如 病毒与细菌、真菌的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各种植物与动物的比较等等。用串连复习法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
六、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确定各层次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分层辅导,耐心答疑。
对待知识掌握比较缓慢的同学,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不轻言放弃。要不时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进步;要不时鞭策他们,给他们适度的压力。学生,总是像是未挖掘的璞玉一样,一定要有人去发现他们,打造他们。这个打造的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最终也不一定在我们手上打造成功。但教师要摆正心态,对症下药,充满责任心,充满爱心,相信璞玉终会闪亮!
平时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聊天,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甚至生理状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同时也通过接近学生,及时得到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也让学生对你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对你产生了信任感和亲切感,营造了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进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配合你完成教学任务,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突出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做到,书写整洁、规范,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等等,努力做到该得的一分不能少,能得的一分不能丢。
七、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生物作为小科之一,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学。因此,教师必须要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力求45分钟内解决问题,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包括分析课标、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课上练习、电化教具、小黑板、生物模型与挂图等,使课上教学的信息量增大,加上教者生动的语言表达,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便能使直观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
总之,在生物总复习中,一是立足课本和中考考点,制订切实可行的中考备考复习计划。二是夯实基础,整合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三是加大集体备课力度,集思广益,解决师生复习中的疑难点。四是编印练习卷与中考接轨,做到“四精”——精选、精编、精练、精讲;“五必”——有发必做,有做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通过规范训练,点拨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做题速度。五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学生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展开培优补差工作。六是将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热点焦点、时事新闻作为地理、生物教学的新鲜“血液”注入复习课堂,提高复习效率,笑迎会考。这样,才能使生物复习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只是我的一点建议,如有异议请多指教。
第二篇:八年级生物、地理会考方案
八年级生物、地理复习方案
为了迎接6月20日的生物、地理两门学科的会考,扎实抓好备考工作,力争在会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特为生物、地理两门学科的辅导制定如下方案:
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
1、今年6月的生物、地理两门学科的会考,是我校办校两年以来的第一次大检阅,所有的老师务必想方设法打好这一攻坚战,确保综合排名全县前两名。要想在地理会考中取得好成绩,上至领导下至教师、学生都必须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地理生物教学与复习。
2、班主任和生物、地理老师都要深入班级,向学生阐述会考成绩对中考、对录取高中的重要意义,采取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动力,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必须考好今年的会考。
二、营造备考、迎考氛围
1、年级组整体策划营造备考、迎考氛围,将教室后面的黑板作为宣传、鼓舞学生正确备考、迎考的宣传阵地,直到会考结束。
2、各班利用公布栏悬挂会考倒计时,让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同时也让学生产生紧迫感。
3、各班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营造备考、迎考氛围。
三、上下同心协作,认真抓好会考工作
初二地理生物任课教师是会考地理生物会考的主将。其作战团队包括初二全体学生、班主任、初一地理生物任课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团队全体员工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学生要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和复习任务。
(一)班主任工作要点
1、各班级要将学生分组。按各组成绩均衡原则分成每小组6人左右,选好小组长,具体落实复习及作业完成情况。并把小组名给交到任课老师。
2、班级建立小组成绩反馈档案,各小组把上学期期末生物、地理成绩作为依据,统计好以后各次考试每个小组的成绩并进行比较,使小组之间形成竞争。
3、班主任秉着“人人过关,不让一个学生落队”的思想来对待。要特别重视班上学习自觉性不强、不服从任课教师及小组长安排的少数同学,具体落实这部分学生的复习情况,做到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同学,只有大家强才会班级强。
4、班主任要确保第七节课纪律良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安心复习。
5、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竞争意识,班主任可提供适当的班费开支。
(二)备课组长工作要点
1、备课组长要安排好整体教学进度,确保在5月底以前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和复习内容,并安排好具体的教学进度和内容,突出重难点。6月份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有计划、分步骤的考查。
2、备课组长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考试大纲在5月底以前编写好题库,以便于6月份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考查。
3、备课组长要组织好每周一次考试的出题、考试、阅卷及试卷分析。
4、备课组长要安排好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并告知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以便于检查落实。
5、备课组长安排的复习任务要以考纲为本,层次分明,有的放矢;复习量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
(三)任课老师工作要点
1、收到备课组长布置的复习内容后,任课老师对重点知识讲解、梳理由后学生巩固复习。当堂布置的任务须在当堂消化,不能把问题留在下一节课。
2、复习主要以背、讲、练、考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
3、学生的背诵情况由组长检查,任课老师督促检查,然后班主任汇总本班复习情况。
4、教师对考点要讲透、讲细,采取先巩固已复习的重难点知识,再细致讲解本节课需要复习的内容,重难点突出,不能出现复习了后面,忘记了前面的现象,确保复习讲求实效。
5、练习反馈要及时,不能只练不讲,或讲而不透。真正做到实效。
四、其他事宜
1、时间安排:第一:星期二与星期四的早自习按早辅导表执行;第二:1—6班每天(星期一除外)下午第七节课,奥赛班星期二和星期四第七节课;第三:在其他休息时间如需要集中辅导,可报年级组登记后适当补课。
2、第七节课坐班安排表(班主任第七节课都必须到本班督促学生复习)(见附表)
五、本方案自宣布之日期执行。
教务处 2014/3/4
第三篇:2013年八年级生物会考备考计划
2013年生物会考备考计划
为了贯彻学校今年中考备考会议精神,扎实抓好生物会考备考工作,争创生物会考新辉煌,经生物基础研究并制订会考备考计划如下:
1、深入班级,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给学生信心,鼓足劲头,提高学生士气,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2、认真备课、备考、复习,做到学生练,老师讲评,使学生每一个知识点都过关。
3、加强辅导,通过诀窍点拨,提高学生能力。
4、不怕辛苦,争取每两周检测一次,考后及时评卷、统计、分析、找出优点和不足,并加以改正,直到过关。
5、复习进度计划:
(1)4月 1日—4月10日复习八年级下册综合检测二次
(2)4月11日—4月21日复习八年级上册综合检测二次
(3)4月22日—5月 3日复习七年级上册综合检测二次
(4)5月4日—5月15日复习七年级下册综合检测二次
(5)5月16日—5月23日复习七年级下册综合检测二次
(6)5月24日—6月20日综合复习模拟训练
(7)6月21日—6月27日学生自主复习消化,老师针对性点拨。总而言之,会考逼近,增强紧迫感,多做会考有利工作,一切为了会考而努力。
八年级生物基组
2013年3月
第四篇:生地会考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
八上生物黑体字部分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线性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第四节 鱼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无脊椎动物。身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统称为脊椎动物。
鱼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第六节 鸟
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鸟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第七节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第三节 社会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第二节 细菌
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细菌的生殖: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第三节 真菌
霉菌、蘑菇等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真菌和动植物都属于真核生物。真菌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3、与动植物共生。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第五章 病毒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方式。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二节 从种到界
生物分类从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第五篇:八年级下册生物会考复习提纲
第一节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由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 有性生殖。(种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
2、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它们的后代,具有 双亲 的遗传特性。
3、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 母体 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 无性生殖。
4、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 母体 的遗传特性。
实例:椒草的叶能发出芽和根,长成新植株;富贵竹的枝条插在水里就能形成新的根系;马铃薯的块茎会发出芽来,种植下去就可以长成马铃薯的植株。
5、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的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 扦插 和 嫁接、植物的的 组织培养。
6、嫁接 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带有芽的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芽或枝叫做 接穗 ,被接的植物体叫 砧木。
7、嫁接时,确保接穗成活的关键因素是使 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 紧密结合。
8、扦插时,将植株的茎剪成15~20 厘米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茎段上方的切口是 水平的,茎段下方的切口是 斜向 的。上一个节要去掉部分 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扦插时需将下面一个节埋入土中。
9、无性生殖的意义:a、迅速扩大优良植物新品种的繁殖量 b、保持遗传特性的一致性 c、既保持植株的优良特性,又能加快开花结实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家蚕通过 有性生殖 的方式产生后代。家蚕吐丝最多的时期是 幼虫期。
2、在由 受精卵 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 变态发育。
3、家蚕的一生经过四个时期,分别是 卵、幼虫、蛹、成虫,着样的变态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例如:蛾、蝶、蚊、蝇、蜜蜂]
4、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 过卵、若虫、成虫 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发育。[例如:蟋蟀、蝼蛄、螳螂、蝉]
5、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 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 跳蝻 ,这样的幼虫叫做 若虫。若虫经过 5 次蜕皮(蜕掉的是外骨骼),不经历 蛹期 ,就发育成有翅能飞的成虫。
6、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__ 若虫期___。
7、苍蝇的幼虫是 蛆;蝴蝶的幼虫是 毛毛虫;蚊子的幼虫是 孑孓。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常见的两栖动物除青蛙外,还有蟾蜍、大鲵、蝾螈等。
2、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靠肺呼吸,依靠裸露的皮肤辅助呼吸。
3、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环境。幼体要经过_变态发育_才能在陆地上生活。
4、青蛙中能够鸣叫的是雄蛙,目的是求偶(以吸引雌蛙)能产卵的则是雌蛙。
5、两栖类的生殖特点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生。
6、青蛙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属于变态发育。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鸟卵:卵黄是主要营养成分,卵细胞包括:卵黄、卵黄膜、胚盘三部分。
2、卵黄表面中央有一盘状的小白点,称为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胚盘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鸟
3、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色深而略大,这是因为胚盘发育已经开始。
4、卵黄外面的卵白,也含有营养物质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卵壳和壳膜 起保护作用。卵壳上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气孔。
5、鸟卵的钝端有气室。{ *p18 鸡卵的结构图 }
6、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
2.1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2、生物的性状有许多,有的是形态结构,有的是生理特征,有的是行为方式。
3、相对性状 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
4、性状的遗传实质: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给子代。
5、转基因生物即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生物。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6、转基因生物的获得,说明控制生物性状的是基因,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7、转基因超级鼠表现的性状是由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控制的。
2.2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1、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精子和卵细胞。
2、基因大多有规律的集中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3、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4、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5、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46个dna分子,数万对基因;精子中含有23条染色体,卵细胞中含有23条染色体,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3对。
2.3 基因的显性和隐形
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试验认为
(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中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基因的,其基因组成有 dd和dd两种。
(3)控制性状的基因一般是 成对存在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显性基因,而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隐性基因
2、羊的毛色白色是显性(用b表示),黑色是隐性(用b表示)。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黑色母羊交配,生下的小羊全部是白羊。请问公羊的基因组成是 bb ,母羊的基因组成是bb ,小羊的基因组成是 bb
3、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禁止近亲结婚,是减少隐性致病基因的结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有利于家庭幸福、民族兴旺。
5、男性体细胞内的一对性染色体分别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这两条染色体的区别是x染色体较大。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
2.4 人的性别遗传
1、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从含有的性染色体来说,女性只产生含有x染色体的一种卵细胞;男性能产生含有x染色体和含有y染色体的两种精子,这两种精子的数目相等,而且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3、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融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那么。她生下的就是女孩;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融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那么她生下的就是男孩。可见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2.5 生物的变异
1、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如太空椒);
2、不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不改变,仅由外界环境直接作用引起的变异(如光照的差异引起同种作物叶片颜色差异)
3.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地球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的,生命的出现距今36亿年。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生物的 遗传和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进化过程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
3、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3.2 生物进化的历程
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4、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8.1.1 传染病及其预防
1、引起传染病的 细菌、病毒和 寄生虫 等生物,称为病原体,例如:引起肺结核的 结核杆菌,引起艾滋病的 艾滋病病毒,引起蛔虫病的蛔虫。
2、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不同,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
3、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 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来。
4、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5、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6、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该病的人群[老人、小孩]
7、针对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控制的措施要从三个方面做起,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8、学生打扫卫生和医务人员喷洒消毒液都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是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8.1.2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作用: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作用:溶解、吞噬病菌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作用:产生抗体、清除病原体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
3、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4、天花病毒侵入人体并突破前两道防线后,就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天花病毒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叫做抗体,天花病毒叫做抗原。
5、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6、免疫有三个方面的功能:(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治疾病的产生(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7、当免疫功能过强时,进入体内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发过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在医学上称为过敏原。
8、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
9、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接种白百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疾病。
10、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不安全的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