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1明朝万历年间,皇宫里面不知道怎么回事,出现了一只奇怪的大老鼠。这只大老鼠,长得跟猫一样大,而且凶悍异常,成为了宫中的一大祸害。
皇帝下旨把民间善于捕捉老鼠的猫都搜罗进皇宫,让它们来对付那只大老鼠。但是,这些猫却一只一只地败下阵来,全部都被大老鼠咬得遍体鳞伤。
正在这个时候,外国进贡来了一只猫,这只猫,长得十分美丽。它的毛像血一样白,是个狮子猫。这只狮子猫会不会捉老鼠,能不能够斗得过大老鼠呢?人们议论纷纷。
一个太监把它抱了起来,投进了大老鼠所在的屋子里面,然后把门关了起来。不少太监们都好奇而又担心地从门缝里向里面偷看。
狮子猫到了大老鼠的屋子里面,了解了一下环境,就一动不动地蹲在那里。过了好长时间,才看到那只大老鼠从洞里探头探脑地走了出来。大老鼠一看到狮子猫,就“吱吱”地叫着,愤怒地扑上去。狮子猫看到这样大的一只老鼠,不由得吃了一惊,急忙闪了一个身,跳到了茶几上。
大老鼠看见狮子猫跳上了茶几,也蹿了上去;狮子猫看见大老鼠蹿上来,赶紧条下了茶几。就这样蹿上蹿下,跳上跳下,狮子猫总是躲着,不肯和大老鼠正面交锋。
从门缝里偷看的太监们看到这个情景,都认为这只狮子猫十分胆怯,肯定斗不过那只大老鼠。不由得有些失望。
过了一会儿,那只大老鼠跳得渐渐慢了。大肚子一起一落地喘着粗气。它蹲在地上,想要休息一会儿。谁知道,正在这个时候,狮子猫猛然地扑了过去,用两只前爪紧紧抓住老鼠头上的毛,用嘴咬住它的头和脖子。大老鼠遭到突然袭击,知道自己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拼命挣扎。
猫声呜呜,鼠声吱吱,一场恶斗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大老鼠终于成了狮子猫的手下败将。
太监们见狮子猫胜利了,打开门拥进去。只见大老鼠已经被狮子猫咬下了脑袋。它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鼠肉呢。
太监们这才明白过来,狮子猫开始的躲避,其实并不是胆怯,而是在和老鼠进行着疲劳战。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回我便出击,使敌人疲于奔命,终于丧命。以逸待劳,狮子猫可真是有勇有谋呀!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2宋国有个农夫,做事情性子很急。
有一年,庄稼种到地里后,农夫每天到田里去看。他觉得禾苗长得太慢了,十天半个月过去了,才长出一点点嫩苗。
又过了半个月,禾苗仍旧只长高了一点儿。农夫嫌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他等不及了,便跑到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
将所有禾苗拔高后,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里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呢!”
他的儿子听了,感到很纳闷,就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发现拔高的禾苗全都被太阳晒蔫了,全都枯死了。
【说明】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违背了客观规律,即便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也必然会失败。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3玫瑰园里生长着许多玫瑰:红玫瑰、黄玫瑰、绿玫瑰、紫玫瑰、白玫瑰,还有一株黑玫瑰。
玫瑰们都瞧不起这株黑玫瑰,鄙夷地说:
“黑不溜秋的,像个丑八怪!怎么配生长在我们中间!”
黑玫瑰感到非常委屈,但它还是坚强地生活下来。不仅枝繁叶茂,而且花朵开得十分出色。
“哼!丑八怪!”同伴们都嗤之以鼻,连瞧都不愿再瞧它。
一天,园丁陪着一位植物学家到玫瑰园里参观。
植物学家在众多的玫瑰中间看了又看,忽然发现了这株黑玫瑰,惊喜地叫起来:
“黑玫瑰!这是旷世稀有的品种!”
植物学家为了研究黑玫瑰,保存和繁衍这个珍贵品种,便以重金购买了这株黑玫瑰。
当黑玫瑰离开玫瑰园时,它依依不舍地向同伴们告别,特别向辛勤培育它的园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黑玫瑰离开了玫瑰园。玫瑰们因为它们中间没有了这个“丑八怪”而感到欢悦吗?不,它们都感到十分羞愧和懊悔呢!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4高价买邻
南朝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注意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终于,季雅被革了职。
季雅被罢官以后,一家人都只好从壮丽的大府第搬了出来。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院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季雅宁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好邻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良好的影响。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万分珍惜身边的良师益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5苏章不徇私情
汉顺帝的时候,出了一位有名的清官,名叫苏章。他为官清正、公私分明,从来不因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冤枉好人、放过坏人,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年,苏章被委任为冀州刺史。上任伊始,苏章便认认真真地处理政事,办了几件颇为棘手的案子。可是有一天,令苏章头疼不已的事情终于来了。
苏章发现有几个账本记得含混不清,不由得起了疑心,就派人去调查。调查的人很快呈上了报告,说是清河太守,数额巨大。苏章大怒,决心马上将这个胆大妄为的`清河太守逮捕法办,可是当他的目光停留在报告上清河太守的名字上时,不由得呆住了。原来这个清河太守就是他以前的同窗,也是他那时最要好的朋友,两人总是一桌吃、一床睡,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简直情胜手足。真是没有想到这个朋友的品行竟会堕落到这种地步,苏章感到非常痛心,同时,想到自己正在处理这件案子,对老朋友怎能下得了手呢?苏章十分为难。
再说那位清河太守知道自己东窗事发,惊恐万状。他听说冀州刺史是自己的老朋友苏章,心存几分侥幸,希望苏章能念及旧情,网开一面。但是对于苏章清廉的名声他也有所耳闻,不知道苏章究竟会怎样对待自己。正在他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苏章派来了手下人请他去赴宴。
苏章一见老友,忙迎上去拉着他的手,领他到酒席上坐下。两个人相对饮酒说话,痛痛快快地叙着旧情,苏章绝口不提案子的事,还不停地给老友夹菜,气氛很是融洽。这时候,清河太守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禁得意地说道:“苏兄呀,我这个人真是命好,别人顶多有一个老天爷的照应,而我却得到了两个老天爷的荫护,实在是幸运啊!”
听了这话,苏章推开碗筷,站直身子整了整衣冠,一脸正气地说:“今晚我请你喝酒,是尽私人的情谊;明天升堂审案,我仍然会公事公办。公是公,私是私,绝对不能混淆!”
第二天,苏章开堂审案,果然不徇私情,按照国法将罪大恶极的清河太守正法了。
苏章公私分明,一心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精神,到今天仍时时提醒着我们要秉公办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6清正的夏统
西晋时期,江南地方有一个名叫夏统的人,他饱读诗书,见解独特,才干出众,智慧超人。夏统的才学远近闻名,踏入仕途的机会很多,可他心里明白官场黑暗,看不惯达官贵人们互相倾轧,却争着剥削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世道,因此不愿意做官,不管谁来请他,他都不动心,安于清贫的生活。
有一次,夏统乘船到京城洛阳去给母亲买药,刚好碰上太尉贾充带着家人和手下,一大帮人前呼后拥地乘着一条豪华的大船在洛河上游览,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
贾充身边有认识夏统的,就指点着告诉贾充说:“太尉,那个就是有名的江南才子夏统啊!”
贾充早就听说过夏统的才名,偶然相遇,很是高兴,就派人请夏统过来小叙一番。
夏统也不推辞,来到贾充的大船上和他一块儿喝酒说话。谈了一会儿,贾充发现夏统果然满腹经纶,分析事理头头是道,确实名不虚传,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想推荐他在京城做官,以培植自己的势力。哪知他刚流露出这个意思,夏统马上就不高兴了,再不肯答话。
贾充心想:“这个人还挺清高,看来需要我用点手段。在荣华富贵和成群的美女面前,有谁会毫不心动呢?于是,他吩咐下去,要手下的士兵排成威严的仪仗队列,想使夏统羡慕这种威风的排场;接着又召来一队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女,把夏统围在中间翩翩起舞,香风扑鼻,希望能勾起他对美色的贪欲。”
可是,任凭贾充想尽了办法,用尽了伎俩,夏统始终都无动于衷。他只是默默地端坐船中,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好像对身边的一切都没有感觉似的。
贾充气愤极了,但也无可奈何,恨恨地咬牙骂道:“这小子简直是个木头人,石头做的心肠,一点常人的感情也没有!”
夏统不是没有感情,他只是洁身自好,不愿与官僚们为伍罢了。他这种面对威胁利诱仍毫不屈服的高风亮节,直到今天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需要有夏统这样刚正的气节和坚定的意志。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7这学期,我读完了《中国古代寓言》,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借梯子》。
寓言讲的是:一个人家里着火,就去朋友家借梯子。他不慌不忙,见了朋友还恭恭敬敬行礼,朋友请他喝酒。等吃饱喝足,那个人才说家里着火,要借梯子。朋友一听,急忙扛起梯子去救火,但那个人的家已化为灰烬了。这则寓言让我明白,做事情要搞清楚轻重缓急,紧急时刻,甚至不需要按平常规矩办事。
我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老妈的菜快糊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种情况,应该——找老妈!于是,我放着旁边的老爸不叫,找了二十分钟,才找到老妈。我不慌不忙地告诉她:“老妈,你菜快糊了。”她一听,急了,连忙跑去厨房。然而,刚到菜就糊了。当天,我差点被老爸老妈打成“照片”,呜呜……哎,早知道就叫老爸了,看来,遇到紧急情况,还是要随机应变,不能死脑筋。
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让我们读到许多深刻的道理。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8篇8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总结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读书交流会与阅读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师:①布置黑板 ②多媒体课件
2.生:①仔细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3分钟)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2.(课件出示)小结、过渡。
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
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二)、汇报交流: 1.再现情节:(12分钟)
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课件出示)过渡。
总之,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2.交流心得:(20分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任选其中一则寓言谈谈自己的见解或受到的启发。(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相同篇目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教师也根据同学的发言,相机穿插自己的一些见解。
(三)师、生共同小结:(2分钟)深化主题,突出:“我读书、我快乐”。
(四)推荐读物。(1分钟)
《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五)成果展示。(2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小黑板上,在全班展示。
3、课后在班上展出,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第三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精选
囫囵吞枣——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翻译: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听众都笑得前俯后仰。
鹦鹉学舌—
僧问:“何故不许诵经,唤作客语?”
师曰:“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
翻译:
和尚问:“为何不允许诵读经书,而把诵读称之为说客套话?”
慧海禅师说:“诵读经卷如果像鹦鹉那样只注意模仿人说话的声音,而不能领会人说和的含意。经书传达佛的旨意,不去领会佛意却只注重诵读,这也像鹦鹉那样是模仿人的声音,所以不同意。”
疑邻盗斧—
人有亡钅夫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钅夫也;颜色,窃钅夫也;言语,窃钅夫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钅夫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钅夫,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钅夫者。
翻译:
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怀疑他的邻居的儿子偷了。看他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他的面部表情,像是偷斧子的;听他说话的语气,像是偷斧子的;动作态度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不久掘地的时候,找到了他的斧子。过了几天再见到他的邻居的儿子,动作态度不像偷斧子的人。
第四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知识竞赛题
推荐《奕秋诲奕》中的奕秋是一个什么人?——名棋手 《不龟手药》中“手药”是指什么药?——冻疮药
《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什么人?——厨师
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什么?——东施
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是谁?——井底之蛙
“曲调越高级,能和他一起喝酒的人就越少。”是哪个寓言故事中讲的?——曲高和寡
寓言《二人相马》的主人公是谁?——伯乐
南郭先生是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中“椟”是指什么?——盒子
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卫国人
“宁可相信尺码,不能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哪个寓言故事?——郑人买鞋
教育孩子要讲诚信的著名故事是什么?——曾子杀猪
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谁偷了?——邻居的儿子
寓言《投婴于江》中那个人要把小孩字投到江里去的原因是什么?——这孩子的父亲是善于游泳的“自己丢了一件黑衣服,就要扒下人家的衣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强取人衣
“怕别人听到声音,就捂住自己耳朵”出自哪个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比喻多此一举,反而没有好处。”出自哪个寓言故事?——画蛇添足
“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出自哪个寓言故事?——狐假虎威 “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比喻不必要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出自哪个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惊弓之鸟》的主人公是谁?——更羸
《千金买首》中“首”是指谁的头?——千里马
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得到了好处?——渔人
“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谁?——猴子
《愚公移山》中愚公要移的是哪两座山?——太行 王屋
《纪昌学射》中,纪昌的老师是谁?——飞卫
当叶公见到真正的龙后表现怎样?——掉头就跑,吓得魂飞魄散 《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公明仪
“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出自哪个寓言故事?——杯弓蛇影
寓言《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老虎
《可笑的南歧人》中,南歧人因为喝了当地的水生了什么病?——粗脖子病
《争雁》中,兄弟俩为什么而争论?——煮着吃好还是烤着吃好 《医驼背》中,哪个医生是怎样治驼背的?结果怎样?——要来两块木版,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踏。
菱角是生在哪里的?寓言《自护其短》中那个北方人以为菱角生在什么地方?——水里 山上
《骂鸭》中那个偷吃邻居鸭子的人生了什么怪病?——皮肤发痒,身上长出了鸭毛,一碰就疼。
《卞庄子刺虎》中,卞庄子用了什么办法获得了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死一伤。
《千金买首》中“首”是指谁的头?
第五篇: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
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寓言通常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简单的故事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宣王之弓
齐宣王有个特点,喜欢听别人对他说恭维话。齐宣王爱好射箭,他喜欢听别人说他不论多强硬的弓都能够拉开。其实,齐宣王自己拉的弓,拉开时所用的力气还不到三石。
齐宣王射箭时,常常向身边的大臣们表演拉弓。他身边的近臣们为了奉承自己的国君,一个个都是先拿起宣王的弓,站好姿势,故意拉起来试试。这些近臣们在试弓时有意地做出很认真的神情,装出拼命地使出全身之力的样子:闭住嘴,鼓满两腮帮,将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站在那里,再慢慢地将弓拉到半满时故意停一下子就松开手。他们都说统一调子的话:“这张弓好厉害!真是强劲极了。如果没有九石的力气是别想将它拉开的。”“那还用说,这么强的弓,除了大王您以外,是没有人能够拉开的。”“世界上像大王这样能拉这么强硬的弓的人是很少有的。”……听了这些特别顺耳中听的话后,齐宣王的心里感到特别舒服,心里乐滋滋的,甜甜的,比蜜还要甜。
这样,齐宣王所拉的弓虽然只需用不超过三石的力,但是他一辈子都认为他拉的弓,没有使出九石的力是拉不开的。
拉开这张弓只用三石的力就可以了,这是实际;而用九石的力,则是徒有虚名的啊!齐宣王只喜欢虚名,却不知道他的实际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喜欢听奉承话。听到奉承话、恭维话就沾沾自喜的人必被人耻笑。
篇2:南海人赠蛇
南海中有一个岛,岛上的人以打鱼为生。岛民们对付蛇很有办法,因此遇到蛇并不惊慌失措。打死了蛇以后,岛民们看看扔掉可惜,便把蛇肉烹调了来吃。这一吃,大家发现蛇肉鲜美嫩滑,特别可口,于是,蛇肉成了岛民们普遍喜爱的美味佳肴。
有一次,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南海人带着家人到遥远的北方去旅游。他们一家人都爱吃蛇肉,怕到了别处吃不到这样的美味了,就带了不少腊制的蛇肉当干粮。
这个南海人带着家人走了很远很远,来到了齐国。他找了一家还算整洁的旅店安顿了下来。齐国人都十分好客,主人见他们从很远的南方来,就热情地招待他们。每天做好饭好菜给他们吃,铺床、清扫房间、洗衣服,把这个南海人一家照顾得十分周到,房钱也收得很便宜,还常常主动向他们介绍齐国的风土人情。
南海人受到这样的款待,心里很是高兴,同时也挺感动,于是便跟家里人商量着要送些什么礼物给主人,以表达感激之情。想来想去,他觉得蛇肉最合适。北方没有这类佳肴,主人一定会喜欢的。
打定了主意,他便在带来的腊蛇肉里挑开了,最后选中了一条长满花纹的大蛇。他高兴地拿着蛇去见主人,想象着主人开心的样子。
齐国在北方,很少产蛇。齐国人一见到毒蛇,吓得逃命都来不及,更别提去吃了。所以见到南海人送来的大花蛇,害怕得脸色都变了,吐着舌头转身就跑。南海人大惑不解:主人这是怎么了?他想了好一会,对了,一定是主人嫌礼物轻了。他赶紧叫过仆人,叫他再去挑一条最大的腊蛇来送给主人。
像这个南海人一样,遇事不了解情况,也不加以调查,就胡乱依自己的猜想来作主观臆断,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篇3:欹器的启示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qi)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这篇故事的寓意是借用敬器装满水就倾覆翻倒的现象来说明骄傲自满,往往向它的对立面——空虚转化。从而告诉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自满,凡骄傲自满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篇4:伯愁和千里马
伯愁是伯乐幼年时的好朋友。成人后,以磨面为生,本小利薄,小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整天愁眉苦脸,像根秋丝瓜。
这天,他从城里回来,却一反常态,笑逐颜开。
老伴惊诧地问:“你拣到宝贝啦,今天这么高兴?”伯愁说:“我在城里碰到伯乐啦,他答应送我一匹千里马!你算算,千里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天能磨多少面?往后,咱们的日子不用愁了!”
老伴也听别人说过,伯乐善识千里马。丈夫这么说,她心里也挺高兴。
第二天一大早,伯愁就把家里那匹拉磨的黑马牵到城里去。中午,骑着一匹浑身像锦缎裹着似的枣红马回来了。他高高兴兴地对老伴说:“看见没有?这是匹千里追风赤兔马!我骑着它从城里回来,百把里路,不到一个时辰就到家了!”
奇怪的是,这匹赤兔马拉起磨来,并不比原来那匹黑马快多少,伯愁的日子还是不好过。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脸上又堆满了愁云。
“唉!世人都说伯乐善识千里马,我看他是徒有虚名而已!”伯愁长吁短叹地说。
不久,从城里回来的人说,伯乐在马市上又发现了一匹千里乌骓马。这匹乌骓马,很像伯愁家原来那匹拉磨的黑马。
伯愁听了,一个劲地摇头:“笑话!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