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夏感怀新韵诗词(20首)
立夏感怀新韵诗词(精选20首)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立夏感怀新韵诗词(精选20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立夏》
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2、《初夏》
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3、《山中立夏即事》
蔡汝楠
一樽开首夏,独对落花飞。
幽僻还闻鸟,清和未换衣。
绿帏槐影合,香饭药苗肥。
尽日柴关启,蚕家过客稀。
4、《绝句》
王谌
过了荼醾与素馨,一春风雨欠追寻。
却从立夏晴多日,策杖闲来看绿阴。
5、《乡中每以寒食立夏之间省坟客夔适逢此时凄然》
陆游
手持绿酒酹苍苔,今岁何由疋马来。
清泪不随春雨断,孤吟欲和暮猿哀。
皂貂破弊归心切,白发凄凉老境催。
誓墓只思长不出,松门日日手亲开。
6、《立夏奉祀太一宫》
刘筠
舜柏森森拂绛霄,薰风瑟瑟动云璈。
琳房遍设沉榆席,金檠齐燃绿桂膏。
秘册十行开凤检,灵辉三烛驻霓旄。
香飘员峤空歌歇,北斗阑干月殿高。
7、《立夏》
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8、《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其一》
项安世
满城杨柳绿依依,背著春风自在飞。
却是杨花有才思,一时收拾伴春归。
9、《将出峡立夏前作》
蔡汝楠
蜀江云里唤钩釐,几片残花万树稠。
未换征衣逢入夏,一年春事在行舟。
10、《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1、《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韦应物
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
长风始飘阁,叠云才吐岭。
坐想离居人,还当惜徂景。
12、《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文天祥
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
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
穷吟到云黑,淡饮胜裙红。
一阵弦声好,人间解愠风。
13、《立夏》
方回
吾家正对紫阳山,南向宜添屋数间。
百岁十分已过八,只消无事守穷闲。
14、《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5、《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6、《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17、《纳凉》
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18、《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19、《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20、《立夏日作四绝.其三》
谢薖
熨得絺衣一番新,幅巾轻软最宜人。
花时气暖长愁夏,竹里风微又胜春。
第二篇:立夏感怀七律诗词
立夏感怀七律诗词
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下面小编整理了立夏感怀七律诗词,供大家参考!
1、七律.牡丹花
作者/张子耀
深红蓝紫又鹅黄,蛱蝶悠飏翅带香。
斜倚朱栏观国色,移来露朵照明堂。
娇含胭粉三春秀,蕊吐珠光四壁芒。
杂卉乱花愁俗韵,芙蓉芍药苦寻常。
2、七律.咏芍药
谢谢/张子耀
魏紫姚黄今古誉,香清芍药绝泥尘。
珠凝绿翠红英艳,阳暖情柔谷雨新。
品质精良能济世,驱邪治病可安神。
春残一日青芳谢,自与玫瑰作好邻。
3、七律.植棉织布,感怀
作者/张子耀
广植山田勤摘取,经风沐雨到秋霜。
抽丝拧线红蓝染,织布披纹黑白藏。
巧夺天工添锦绣,操张尺剪做裙裳。
农人辛苦衣衫少,权贵无劳足盛装。
4、七律.立夏感怀
作者/张子耀
樱桃红透芭蕉绿,细雨初凉立夏天。
竹木成阴荼靡醉,蔷薇满架楝花缠。
晨兴插播禾田理,月下归来美酒传。
临水畅怀宾客饮,鸣蛙鼓舞跃池边。
5、七律.咏石榴花,感怀
作者/张子耀
五月榴花红似火,一时嫩叶绿如蓝。
云霞初染芳丛艳,舞羽翩跹雅韵含。
自古人夸多子贵,如今世有少钱男。
空前珠玉盈枝挂,莫失良机住洞庵。
第三篇:咏怀诗之身世感怀(教师版)
咏怀诗之身世感怀类 诗歌练习(教师版)
一、知识点拨 1.定义:
身世指人生的经历、遭遇(多指不幸的)。身世感怀诗是诗人就自己的经历、遭遇发表议论,抒发感慨的诗歌。
2.常见意象:
秋风、冬雪、烟雨、云山、江流、夕阳、残红、菊花、杜鹃、落叶、雁、酒、泪等。
3.常用手法:
情景交融、用典、对比、反衬等。
4.思想感情
①不被重用赏识的孤愤之情。
②四处漂泊、生活无着之苦。③蔑视权贵、笑傲王侯之气。
二、习题演练
1.(2013年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鹊桥仙 陆游
①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诸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②③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2013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①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②③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答: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3.(2011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①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②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补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典故出自《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的一种无奈的超脱。
(补充:这个典故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人生无论贤愚的确最后虽然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4.(2008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另外同步上有两首可以做,第24页8小题和第25页10小题。答案如下: 第24页8小题(2013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案】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评分细则】①三四两句中的“烟”的特点:2分。“色白”“具有动态”(流动)各1分。②如何描写:2分,对“色白”和“具有动态”的描写各1分。
色白:只指出比喻而未进一步分析(如“使用了比喻手法来描写”)可以算对;未指出比喻手法而在分析中指出了如云的白色,可理解为包含了比喻,也算对。
具有动态:实际上采用了比拟手法,不过评分标准中未指出,所以,指出“比拟”(拟物)算对,未指出不算错。具体分析中指出来“流”的作用即应算对。注意:如果没有明确回答第一问(答出“色白”和“具有动态”),而在分析描写时指出了这两个特点,可以认为已经看出来了“烟”的特点,但回答不明确,第一问可给1分。如果在分析描写时只指出来一个特点(如有“色白”而无“具有动态”),则第一问不得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评分细则】①原因一,喜爱山中夜景(1分);分析,重点是“惜夜景”(1分)。②原因二,思家(1分);分析,重点是“无家客”(思家)和“独”(孤独)(1分)。不分析“独”也不扣分。注意:本小题只有一问,所以考生若在分析之后再点出原因,也应算对。【本题有争议的地方】:
首先,从思路看,诗人难以入眠→开门出门→矫首看霜天→俯首看溪烟。所以,“惜夜景”不是“无眠”的原因,它只是诗人无眠走出家门之后的所见所感。
其次,怜爱美好的“月色夜景”与慨叹“思家难返”也很难融为一体,同时占据诗人的情感世界。换言之,诗人如果在慨叹思家难返,无家可依,就不会对眼前的美景喜爱有加,流连忘返;诗人如果对眼前的美景喜爱有加,流连忘返,就不会产生思家难返,无家可依的慨叹。
第三,诗中的月色夜景,乍看上去挺美好的;仔细品味并不是多么美好。其一,烟如白云,漂泊不定,和诗人漂泊颇为相似;其二,石巅上的明月,明月下的烟雾,加上矫首看到的霜天,静谧之中蒙着莫名的凄清,空旷之中显着几分冷清。由此,“惜夜景”中的“惜”也许还带有“痛惜、哀伤”意味。
第25页10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秋意,试从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4分)答: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表达了诗人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以及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之情。
第四篇:民风新韵
《民风新韵》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对比的方法听赏不同风格歌曲,了解民风新韵的“新”与其内在的含义。
2、通过《壮乡美》和《壮族大歌》的对比听赏,了解传统民歌与新创作歌曲之间的传承关系与新歌创新的表现手法,感受我国民歌的发展与创新及传统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唤起学生对民歌的兴趣,了解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的宝库。
3、通过学生对民歌的演唱、改编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作。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喜爱和对音乐的创造能力。
4、了解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信息,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时代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欣赏、演唱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探索新民歌与传统民歌之间血肉不可分的关系的同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2、调动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民歌进行重新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视觉图象法、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课堂练习、作业:
1、演唱《只有山歌敬亲人》。
2、加入新的元素改编自己喜爱的民歌,并唱一唱。
2、课后搜集民歌新唱的资料,多了解,多学习。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民歌,并知道什么叫民歌。
2、引出课题《民风新韵》
3、设置问题:民风如何加进新韵?从哪些地方加入?
通过欣赏、感受、对比,说一说民歌如何加进新韵?它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
从我们熟悉歌曲,引出本课的主题,唤起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学习新课
(一)《只有山歌敬亲人》
1、师生一起唱《只有山歌敬亲人》 提问:用什么样的唱法?
2、男、女学生分工合作,分段演唱。
提出问题:有没有产生新韵?新在哪里?a、“演唱形式”的改变。
3、教师演唱通俗唱法的只有《只有山歌敬亲人》。
提问:有没有产生新韵?新在哪里?b、“演唱方法”的改变。通过演唱、聆听、体验、对比、总结。对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言。
学生亲自体验唱山歌的心情,感受唱山歌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师启发学生去欣赏多种音乐表现风格,并归纳出“新韵”的要点中的a、“演唱形式”的改变。b、“演唱方法”的改变。
(二)通过听赏、对比、找出新韵的要点:
1、苏醒说唱和摇滚版本《南泥湾》。提出问题:有没有产生新韵?除了上面所总结的“新”的要点,还有哪些? c、“音乐表现风格”的改变。
播放奥运会闭幕式宋祖英、多明戈演唱的《爱的火焰》。
提出问题:有没有产生新韵?除了上面所总结的“新”的要点,还有哪些?
d、运用原来有的音乐素材再创作。
提出新的知识点:许多新的创作歌曲是运用传统民歌的素材进行再加工再创作。比如《999朵玫瑰》取材于《彝族舞曲》„„ 通过欣赏、聆听、对比,根据学生自己了解的进行思考,教师辅助学生进行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去欣赏、比较,并归纳出“新韵”的要点:a、“演唱形式”的改变;b、“演唱方法”的改变;c、“音乐表现风格”的改变;d、运用原来有的音乐素材再创作。
(三)《壮乡美》和《壮族大歌》
巩固知识,提出问题:有没有产生“新韵”? 发生了什么变化? 欣赏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巩固知识,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使学生感受我国民歌的发展和创新与传统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了解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的宝库。
(四)编一编、唱一唱
1、教师示范自己加入新韵改编的《只有山歌敬亲人》 2、引导学生加入新韵对民歌进行重新创作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对原民歌去进行创作、演绎。
使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和了解民歌的无限艺术生命力,调动学生对民歌进行重新创作,锻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畅谈(收获、感受等)由民歌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时代的热爱之情。
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体现民风新韵的歌曲和找出取材于那些传统民歌,加深了解中国民歌以及现代的专业创作民歌之间不同的韵味以及它们的传承关系。
下节课举办《民风新韵》的主题演唱会。
第五篇:古诗新韵主持词
古诗新韵主持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合: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齐诵经典——
男: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 女: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男: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女: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男:我们走进古诗文,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
女:我们走进古诗文,让民族文化的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男: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经典诗文之海,去领略灿烂的五千年文明!
女:首先欣赏到的是五年级同学带来的《水调歌头.中秋》。让我们走进那千年的明月,让我们重温那悠悠的古韵
男:唐诗里有画,女:唐诗里有歌。
男:唐诗里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请欣赏四年级为我们带来的《读唐诗》。
女:“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春天的美景
男:“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夏日的风光
女:“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秋天的艳丽
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冬日的绝唱。
女:在这绿意盎然的春天,让我们一起吟诵四季!歌唱四季!请听三年级诗朗诵——《拥抱四季》。
女:母亲,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
男:母爱,一个多么柔美的词语
女:母爱是涓涓细流,只有它才懂得化春风浸润万物于无形之间。男:母爱是浩浩大江,只有它才承载得起所有的甘苦与辛酸!
女:母爱是滔滔海洋,只有它才装得下所有的委屈与心灵的创伤!请欣赏古诗情景剧《寸草心》。
女:我们前谷堆的孩子是多才多艺的,不仅能读故事、唱古诗、演古诗,还能跳故事哪?
男:真的吗?古诗怎么能跳呢?我不信。
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信你就看。她们来了?
男:今天,畅游在诗文的海洋,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壮阔; 女:今天,站立在诗文的山巅,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高远 男:我们在回味中享受诗情画意!
女:我们在诵读中感受美文经典!
男: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女: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
合:前谷堆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