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欢迎大家分享。
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扩写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可以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天,苏轼和弟弟苏澈、妹妹苏小妹以及朋友秦少游一起去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
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苏轼发现手中的酒杯荡着少许波纹,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至极。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洗礼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使人不由自主的喜欢它。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心头的万千思绪组合在一起,他马上取来笔、墨、纸,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而诗歌的名字就叫——《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一个拥有着无与伦比美景的美丽的湖泊,就是因为它的美,所以这时候,我和我的朋友拿上酒,泛舟湖上,坐在乌篷船里,一边欣赏着西湖的景色,一边小口小口的饮着酒,真当是惬意至极。
早晨的湖面上生起了一层层薄雾,像少女的纱巾一样,穿插飘渺围绕在远处的山峦之中。这些薄雾若有若无,朦胧的山峦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秀美的身姿显现出来一样。
湖面细观,看到南北走向的苏堤,它像一条玉带一样,镶嵌在清澈的湖面上。在微风的吹拂下,水面波光闪烁,堤上的柳树枝条像少女柔软顺滑的青丝一样随风摆动。
当我走在苏堤南端上的时候,在柳浪闻莺处,看见游人在向河中抛撒鱼食,那鱼极其灵巧,迅速的像一个五彩球一样团在一起,为抢食,有的鱼跳出水面。又让我想起了古时女子嫁娶时在闺阁上所抛的花球,那球抛弃时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接着又以双龙戏珠的场景在闺楼下变幻莫测。
不知何时,淅淅沥沥的下起了细雨,雨点就像一滴滴晶莹的珍珠落在西湖之上,使得原本平静的湖面荡起了一圈圈涟漪,打伞的游人急匆匆的奔向前方,把西湖衬托得更显妖娆,不禁我想起了美丽的传说——白蛇传故事。美景催人思,那么美妙的环境中催生出那么动人的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傍晚,当月亮从远处那山峦窜出来的时候,湖面上像洒下了一片片、一层层的鳞光一样闪烁着、跳跃着映入我的眼帘,景色非常迷人。那湖中的三潭像宝葫芦一样矗立在湖中央——真是美极了!
西湖的景色说不完道不尽,而又能把它比作袅袅婷婷的美人西施,来与之媲美,西湖的景色,真的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晴天中的清雅西湖还是雨天中的艳丽西湖都是那么的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来到了杭州西湖。
我们来到了西湖岸边,欣赏水光如镜的西湖,湖水无暇翡翠、碧波荡漾,宛如一面在翡翠帷幕中的宝镜,亮亮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向远处看,西湖的风景尽收眼底,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多孔桥,还有那重重叠叠的山峰,古塔名寺,处处皆景。几艘游船在水中游玩,他们有三人一船的,有五人一船的。他们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任凭小船在水中飘荡,显出一副悠闲自在的画面。在湖的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楼台小亭、花木繁茂、风景如画,这就是西湖有名的湖心岛。往近处看,湖边种着一排排柳树,柳条一根根的垂下来,柔软的枝条随着风在空中微微的摆动,树叶碧绿碧绿的,长长的,尖尖的,象女孩子的长辫子一样。垂柳倒映在水中,使西湖的水更绿了。
正当我们欣赏这美景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的细雨,烟雾弥漫。我漫步堤岸,霏霏的细雨下着,西湖的水涌上岸来,发出啪啪的声音。我深吸一口气,感到十分舒服,空气像被过滤似的。看,远处的山朦朦胧胧,他们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别有一番奇景。近处,湖里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个个大大的圆盘子。露珠在上面滚动,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粉红色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脱颖而出,显得格外艳丽。
不论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景色都是那么美丽。
第二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4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1初夏的早晨,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映照在湖面上,把湖水都染成了桔色。苏轼坐在游船上一边观赏美丽的西湖一边饮酒。这时的湖面犹如一面铜镜。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上荡起层层细波,像鱼鳞金光闪闪;像丝绸光滑柔顺。多美的西湖啊!湖水的美在予它的静与幽。它既不象大海一样惊涛骇浪,变化莫测,也不象江河般川流不息,源远流长。它象一位饱读诗书的姑娘,优雅,恬静,秀美。让他联想起战国时那充满智慧与胆略的美女-----西施
他还沉浸在这美景中时,远处传来了阵阵欢笑声把他拉了回来。太阳已高高升起,这时的西湖充满生机。湖中的荷花在阳光照耀下伴随着美妙的歌声翩翩起舞。瞧,那亭亭玉立的花骨朵,.白中透着点粉红在风中摇曳着,若大的湖面就像一个舞台。看这边,一个个碧绿的像大圆盘似的荷叶,它们像是伴舞者,主角就是那些含苞欲放的荷花,有粉白。粉红。鲜红,头顶的露珠像是一顶皇冠,把它们装扮得更加美丽。
忽然,太阳像害羞的孩子一样,钻到云层里,天也变得灰蒙蒙的。云也似乎要凑个热闹,越积越多,越积越厚。小雨滴也被感染了,纷纷挣脱天空妈妈的怀抱争先恐后地来到大地上。苏轼急忙躲进船舱里。这时的湖面好似一张蹦蹦床,小雨滴在上面跳跃,欢唱。渐渐地湖面被层层雨雾所笼罩,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几艘小巧而精致的画船缓缓驶来。让人如同进入仙境般。慢慢地,雨停了,但湖面上仍荡漾着一层雾气,如诗如画。这时的西湖象一幅细致精妙的水彩画。
阳光下的西湖就象活泼,健康,充满生机的姑娘;雨中的西湖却多了几分柔弱让人怜爱。苏轼望着这人间天堂般的景色,提笔写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欲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天,苏轼和弟弟苏澈、妹妹苏小妹以及朋友秦少游一起去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
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苏轼发现手中的酒杯荡着少许波纹,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至极。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洗礼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使人不由自主的喜欢它。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心头的万千思绪组合在一起,他马上取来笔、墨、纸,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而诗歌的名字就叫——《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天夜里,大诗人叶绍翁正在江边散步。忽然,刮来一阵阵风,叶绍翁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想:“我的孩子现在好吗?家里又怎么样了呢?”
想着想着,叶绍翁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两个孩子在玩蛐蛐。一个孩子说:“到我这来!”另一个孩子说:“蛐蛐,不要过去!”在两个孩子身边的草房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他不由自主地说: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哎!”他说“如今,我漂流在外,要是可以回家就好了。”他更加地想念家乡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2西湖犹如一块做工精细的玉佩,从天庭上坠落到凡间。透过柳林间弥漫的晨雾,可以看见一叶扁舟随着微风在湖间慢慢移动。一位身着白衣的诗人正端坐在船中,细细地品味着面前的一杯散发着醇厚酒香的佳酿,时而欣赏西湖,时而轻轻称赞:“好酒呵!”他就是苏轼!
这时,太阳已经慢慢挪到了东方的天际,金色的光辉穿过柳丝的间隙,化作万道箭矢,投射到西湖的湖面上,显得湖水的每一片晕皱都金光四射,湖面浮光耀金好像撒了一层细碎的金沙。湖旁,玉皇山和凤凰山犹如两位守护湖水的使者,静静地矗立在湖边,他们并没有浪费任何一丝光芒,而是很悠然地半卧在阳光里,摇身一变便化作了两座金山,湖岸上的亭子里,两位老者正在下棋,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每一格都散发着光芒,每一子都闪耀着辉煌,老者的笑容也融进了这无尽的光辉中,亭子也显得光华四溢。时而,从水面上掠过一道光辉,那是锦鲤的身影,锦鲤的背上那些数以千计的鳞片无一不光彩迷人,笼罩着一层七色的阳光的鱼身,也在水珠的反射下,显得金光闪闪,霞色万里。
忽然,丝丝雨滴犹如万道银针射向大地,水面上瞬间腾起了一层薄雾,弥漫在扁舟的周围。苏轼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雨打在船篷上的天籁。如蚕食桑叶,似风拂杨柳。雾淡了,可也是降临在整个西湖上,笼罩着一切风光。万籁俱寂,只听见雨打在水面上,涟漪散开的声音;万景飘忽,只看见无数柳影同时晃动,流光溢彩的虹桥飘在天际。湖面下飘起一丝绿意,湖岸上留下一声嬉笑,鱼儿们和孩子们在共同享受雨的美妙。柳林深处飘出了雨打在柳叶上和伞面上的不同音律,苏轼闭上的眼睛忽的睁开,这不仅是雨的声音,更是大自然在内心的呼唤!蓦地他脑中显出一丝灵光,口中轻轻地吟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随着寺院那旧色的木门“吱呀”一声打开,杨万里和朋友林子方并肩跨越门槛,走出来净慈寺的大门,被朝露滋润过的空气,格外清新,没有一丝灰尘。由于天刚亮,不知是露气还是夜晚悄悄然蒸腾的水汽,在荷塘上腾起一层朝雾,又轻又淡,刚好可以观赏到池中的抹抹轻红,也算的上是一番雅趣。
诗人携着朋友悠然的走到了池边。第一缕熹微投射到荷塘里,被露珠映照的闪闪发光。一片片又大又圆的荷叶静静地躺在水面上,那些荷叶一片一片挨挨挤挤的,一片片绿意犹如一条绿色的地毯,连到天边,而荷花高高地挺立在荷叶之上,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展示着她们的舞姿:全开的荷花好像一个小姑娘笑盈盈的脸庞,半开的犹如一个含羞的女孩,未开的像一个鲜活的,初生的生命,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瞧!一大片荷叶上躺着一节又白又胖的莲藕,准是昨天孩子们的恶作剧;看!一只蜻蜓已经站在了一个碧绿的莲蓬上,在一览全池的风光。几条金鱼在水中嬉戏,一只青蛙坐在荷叶上吊着嗓子,多么富有生命力!就连天际一弯若隐若现的残月,不就是林子方对美好前途的向往与信心,在脸上挂着的笑容吗?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3一个雨后的早晨,我漫步在杭州西湖的小路上,这宜人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人来观赏。
夏雨过后,炎热的天气变得十分清爽。树叶上,还有着滴滴水珠。来到西湖,游人纷纷举起相机,对着西湖左拍右拍,是什么景色使这么多人惊叹?原来,雨后出来的太阳在水上折射出一道潋滟七彩的光,看起来如同彩虹一样;远处,一座座山若隐若现,被那一条条丝带似的云雾萦绕着。仿佛一位绝世美人,不敢在世人面前展现出自己俊俏的面容,婀娜的身姿。
正陶醉在那位“美人”的身姿时,突然,一声“西施!”把我唤了回来,西施?那四大美女中的一位?原来,是那些被西湖陶醉了的人所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是啊,这西湖十分优美,和西施真的有一拼呐!仅管只是几朵荷花和荷叶的装饰,但美人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无比。
我想,这不正是苏轼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吗?
《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4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扩写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可以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天,苏轼和弟弟苏澈、妹妹苏小妹以及朋友秦少游一起去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
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苏轼发现手中的酒杯荡着少许波纹,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至极。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洗礼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使人不由自主的喜欢它。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心头的`万千思绪组合在一起,他马上取来笔、墨、纸,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而诗歌的名字就叫——《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一个拥有着无与伦比美景的美丽的湖泊,就是因为它的美,所以这时候,我和我的朋友拿上酒,泛舟湖上,坐在乌篷船里,一边欣赏着西湖的景色,一边小口小口的饮着酒,真当是惬意至极。
早晨的湖面上生起了一层层薄雾,像少女的纱巾一样,穿插飘渺围绕在远处的山峦之中。这些薄雾若有若无,朦胧的山峦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秀美的身姿显现出来一样。
湖面细观,看到南北走向的苏堤,它像一条玉带一样,镶嵌在清澈的湖面上。在微风的吹拂下,水面波光闪烁,堤上的柳树枝条像少女柔软顺滑的青丝一样随风摆动。
当我走在苏堤南端上的时候,在柳浪闻莺处,看见游人在向河中抛撒鱼食,那鱼极其灵巧,迅速的像一个五彩球一样团在一起,为抢食,有的鱼跳出水面。又让我想起了古时女子嫁娶时在闺阁上所抛的花球,那球抛弃时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接着又以双龙戏珠的场景在闺楼下变幻莫测。
不知何时,淅淅沥沥的下起了细雨,雨点就像一滴滴晶莹的珍珠落在西湖之上,使得原本平静的湖面荡起了一圈圈涟漪,打伞的游人急匆匆的奔向前方,把西湖衬托得更显妖娆,不禁我想起了美丽的传说——白蛇传故事。美景催人思,那么美妙的环境中催生出那么动人的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傍晚,当月亮从远处那山峦窜出来的时候,湖面上像洒下了一片片、一层层的鳞光一样闪烁着、跳跃着映入我的眼帘,景色非常迷人。那湖中的三潭像宝葫芦一样矗立在湖中央——真是美极了!
西湖的景色说不完道不尽,而又能把它比作袅袅婷婷的美人西施,来与之媲美,西湖的景色,真的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晴天中的清雅西湖还是雨天中的艳丽西湖都是那么的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来到了杭州西湖。
我们来到了西湖岸边,欣赏水光如镜的西湖,湖水无暇翡翠、碧波荡漾,宛如一面在翡翠帷幕中的宝镜,亮亮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向远处看,西湖的风景尽收眼底,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多孔桥,还有那重重叠叠的山峰,古塔名寺,处处皆景。几艘游船在水中游玩,他们有三人一船的,有五人一船的。他们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任凭小船在水中飘荡,显出一副悠闲自在的画面。在湖的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楼台小亭、花木繁茂、风景如画,这就是西湖有名的湖心岛。往近处看,湖边种着一排排柳树,柳条一根根的垂下来,柔软的枝条随着风在空中微微的摆动,树叶碧绿碧绿的,长长的,尖尖的,象女孩子的长辫子一样。垂柳倒映在水中,使西湖的水更绿了。
正当我们欣赏这美景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的细雨,烟雾弥漫。我漫步堤岸,霏霏的细雨下着,西湖的水涌上岸来,发出啪啪的声音。我深吸一口气,感到十分舒服,空气像被过滤似的。看,远处的山朦朦胧胧,他们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别有一番奇景。近处,湖里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个个大大的圆盘子。露珠在上面滚动,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粉红色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脱颖而出,显得格外艳丽。
不论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景色都是那么美丽。
第三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诵读诗句,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导入。
1.今天老师要充当导游带大家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谚语当中,谁来猜一猜? 2.现在我们就去杭州西湖游览一番。杭州的西湖景色异常秀美,自唐代以来就远近闻名,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有没有同学去过杭州西湖呢?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西湖的美景?
3.欣赏图片---杭州西湖十大景点。
4.曾经有伟大的豪放派诗人苏轼,就在游览西湖的时候被美景所吸引,留下了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们就乘坐小船和苏轼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5.板书诗题,生书空。齐读课题。
6.理解题目,“饮湖上”就是在湖上饮酒。“初晴后雨”就是刚刚还是晴天后来就下雨了。题目的意思就是“在湖上饮酒刚刚还是晴天后来就下雨了。”
4.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回顾学法,初读古诗。
1.回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理解题目——了解诗人——朗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各小组根据学习方法自学,准备交流。
指导: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三、品读诗句,交流感悟。
1.交流诗人资料,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我们之前也学过一首苏轼写的诗《赠刘景文》,谁来给我们背一背?
2.自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句的抑扬顿挫和节奏。
(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点读准:“亦”、“妆”。(3)根据提示再读一读这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读懂诗歌,体会意境。
(1)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者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不懂的词语用笔圈起来。
(2)你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一起解决。
(3)交流: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4)疏通句意,理解重点词。
4.理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水光潋滟晴方好: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波光粼粼,碧波荡漾。
读诗:想象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理解: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写水波的词语积累: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
方:正,恰恰。正是这太阳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再读诗:这样的鲜艳明媚,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表现出西湖晴天时的美好。相机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进一步理解。
(2)山色空蒙雨亦奇: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山色迷迷蒙蒙,若隐若现,非常奇妙。
理解:空蒙:形容云雾迷茫的样子。亦:也。
出示“山色空蒙”的画面理解。想象:也许是微雨,轻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在他诗人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一阵蒙蒙细雨,洒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之中,这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奇妙,也是一种奇特,更是一种神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
(3)对比读:诗中的前两行分别写了晴天、雨天西湖的美景。齐读,领略一下它们的美。
5.理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难怪苏轼会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把西湖与西子比,写出了西湖的美。(2)理解: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
淡妆浓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
相宜:适合。
(3)西施是谁?作者形容西施时说: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在这里,借西施的美来表现西湖的美,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突出了西湖的美。
(4)再读诗,感受西湖的美以及诗人对这一美景的赞美。(5)这个比喻得到后世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再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了解背景,体会情感。1.了解背景: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苏轼喜爱游览西湖。曾在杭州任职。东坡到杭州不久,即被幽深、曲折、秀丽的西湖所倾倒,不仅常在白天游览,而且连夜里也在游览,甚至通宵达旦。有一天,他去西湖游宴,刚开始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突然下起了雨来。西湖美妙的晴姿,雨态使诗人深深陶醉,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精妙绝伦的七言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甚至再贬海南后,仍念念不忘西湖,2.听了这些,你觉得苏轼对于杭州,对于西湖的感情是怎样的? 3.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4.想象画面,背诵诗歌。
五、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再次感受苏轼笔下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天——水光潋滟晴方好,(浓抹);
西湖 西子 总相宜
雨天——山色空蒙雨亦奇,(淡妆)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
刘盈盈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通风姿。本诗的难点应该是重点词的理解及对诗描绘的意境的把握上。因此,课堂上,我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力图让学生真正“入境”。首先,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本单元需要积累的谚语入手,播放苏杭的画面。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晴天的西湖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景象?”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又让学生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冥想:“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一系列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忆整堂课,词语的理解、诗句的理解、读、预习等方面都关注到了,就是落实的不够扎实,在朗读方面没有很好地指导。播放课件时,画面的呈现应该起到提升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成为画面的解说员;应该让学生在头脑形成形象以后再出示画面,使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得到提升。现在让我想怎么才能把这些环节都落实的很扎实,我也说不出来,同时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还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还有就是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时间的关系就忽略了。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刘盈盈
一、说教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该诗是诗人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其在本组课文中的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从而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拓展学习,加强重视积累。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像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版块 : 第一版块:赏美景,解诗题
我们这里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在开课伊始,我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基础。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营造阅读期待。
第二版块:学字词,明节奏
这一环节的安排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版块:品诗句,赏美景。
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2、由欣赏景过渡到自己的感受:想用要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近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第四版块 :荐诗篇,拓境界。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 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及夏日西 湖的美。
四、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 ∕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西子湖
潋滟
空蒙
>总相宜
西
子
淡汝浓沫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第四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2.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3.能运用想像联系诗文感受诗中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背诵诗句。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西湖风光短片,古琴音乐。
2.学生课前收集写西湖的诗,苏轼及西子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西湖风光短片。
2.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就是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写下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苏轼一起来感受西湖的美。
3.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诗的写作背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杭州任官,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4.师板书揭题,生齐读课题。
5.学生结合插图解题。(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看到西湖先晴后又下
雨的奇异美景。)
(二)自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对读,正音评价。3.指名读,齐读。
4.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朗读感受韵律美,通过理解想像感受画面美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三)感悟诗句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学生交流对诗句的整体感悟,教师指导抓住重点词语,再回归诗句读中悟,读中品。
例:词语突破通过想像画面,联系已有知识,换词等方法(“水光潋滟”像鱼鳞一样闪闪发亮,好像星星在湖里一跳一跳,银光闪动等。)
(“山色空蒙”迷迷茫茫一片蒙胧,好像湖光山色都穿上了一件纱衣,细细的雨像起雾一样,就像童话中的仙境,像王母的瑶池等。)(“方”正合适,恰到好处。)
教师范读,指名读,分男女读,竞赛读,想像画面读,朗读分层次,师生共评价。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交流课前了解的关于西子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西施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漂亮。
(2)湖美可比西施,引导学生从作者别出心裁的比喻中体会到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誉,对西湖的喜爱。
(3)你认为什么时候的西湖是淡妆,什么时候的西湖是浓抹。学生各抒己见。让我们一起带着心中的喜爱有感情地读一读。3.听音乐想像画面,与同桌说,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意境美。4.配乐朗诵古诗,指名读齐读,再试着背一背,看谁背得快又好。
(四)拓展延伸
1.西湖也因着这首诗又有了“西子湖”之称,更加令人向往。课前你收集到还有哪些描写西湖的古诗呢?
2.学生交流,略做比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
酒西
饮 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方
亦
好
奇
西子
淡妆浓抹 总相宜
教学反思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此书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教学这首古诗,一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对诗已作注释,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
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题目和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诗情。最后,我让学生在积累了不少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古诗的基础上,试着仿写一首写景诗,培养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创新写作的能力。
我觉得本堂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的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参与面广。如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边看我板书边一起书空课题中每个字的笔画,做到全员参与。又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看风光图片尝试仿写一首写景诗,我进行巡视指导,也做到了人人动笔。
(二)主体参与的形式多。如个别读、齐读全诗;读诗句想象画面;看录象欣赏西湖风光的同时听配乐朗诵;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尝试动手写诗等等。
(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如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时,学生纷纷举手,描述画面时能运用课内外积累的好词、佳句,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再如让学生动笔写诗这个环节,学生做到了人人动笔,并且完成的质量整体水平较高,连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下课后都主动将他写好的诗拿给我看,让我深感欣慰。
二、课件的使用恰当、适时。本堂课使用的课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几张投影片,有文字,有画面,还配上经典民乐作为背景音乐。听课
老师反映课件的画面和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一、板书设计很好,出现得不适时。这说明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因为临上课前,我突然想到板书出现的时机如果调整一下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是临时的想法加上临场紧张,上课时没能适时地调整好相关的教学环节。想法虽好,却没有付诸实现。看来,今后课前的准备还要再充分些。
二、没有当堂指导背诵全诗。这也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疏忽。其实,当时设计教案时,我曾想到要有指导背诵这一环节的,可由于当时没有及时将想法记录下来,后来几次修改教学设计,竟然忘了补上这一环节。由此可见,在教学上有某种有价值的想法或灵感时应及时记录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我想:以后我再教这一课时,有了此次反思在前,我会把这一课教得更好!
经典诵读活动小结
为了推动我校的读经诵典的水平的提高以及活跃校园文化,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全校师生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
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校积极响应 “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并将《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作为本校的校本课程,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做到了每一项活动从计划到实施方案,活动经过到项目总结,每一项都做到完善。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背经典的综合能力。
为了达到人人都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学校各班根据计划和学生实际,进行了不同年级背诵不同段落的训练,结合动作、手势、表情等基本步骤的培训,并且定期检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而且按照学生的兴趣,形式多样化,同学之间也随时随地可以对照检查、表演、评价等。总的来说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学校语文科组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还促使了全体同学们更加积极背诵经典,同学们的经典内涵更丰富了。
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难在坚持,贵在扎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坚持不懈,积极推进,将经典诵读与师生的行为品质结合起来,我们坚信经典诵读活动将会助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的学校将会变得更加的完美!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活动汇报活动,其中,不乏精彩的节目,如古诗擂台赛、古诗吟诵等。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
支持。
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目前,我校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诵读场面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通过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全体师生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善解人意,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孩子们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规矩,可爱,有礼有节,而这将为孩子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提高提高我校的经典诵读水平。可以说经典诵读在我校已形成规模,初见成效。
经典丝雨人心路
——校本课程论文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会了做人,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泫润的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也自然形成。对我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人耳,入人心”,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随着时光飞转,日月如梭,蓦然回首,我们学校推行“经典诵读工程”已经两年多了。仔细回味,接触经典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教师,包括学生们,也包括可敬的家长们!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说一说我校自从开展经典诵读后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经典诵读帮助孩子们找到心灵宁静角落——心灵变了。
专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条件;而专注的先决要素就是——静、定。静心、定心、对孩子在学业及情绪管理上,有莫大的帮助。孩子无法静,心无法定,哪能专注?现在的学生在家电视与电脑的普遍,使他们很感兴趣,但性格也容易变得急躁不安,而较难长时间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比如,我所接班的老师说,我们班的廖有鹏、李文炯
同学是一级的好动分子,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整天想着电脑电视,无心学习,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以来,现在已经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有一次他们和我聊天,他们说:“老师,我们俩有今天的成绩全靠我们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要不然我们到六年级可能还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样只知道玩,想学习也定不下心来”。我问他们是那句贤文有那么的神奇力量使你们变得现在听课用心,做功课一丝不苟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
二、经典诵读帮助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育品质自然形成——行为习惯变了。
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爱读书、爱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我的侄女平时吃饭的时候,总是不等我们一起吃饭,只要饭菜端到饭桌上,她就拿起筷子,去夹已经端上饭桌上的菜然后捧着饭菜去看电视。在家里,她总对爷爷奶奶大声说话,和外人接触,她却像只小绵羊,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甚至不答。自从读了经典以后,她知道了以前那样做,真是太没有礼貌了。自那时起,她和别人交流了,吃饭时候,她恭恭敬敬地站在饭桌前,等我们来了,就请我们坐下,直到我们说“坐吧。”这时,她才坐下吃饭。我问她是谁教你这么听话,是不是上了一年级老师教的?她小声说:“除了老师教我之外还有一个古代老师——《弟子规》教的,于是她就背起‘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
非宜。’来了!”。可见,经典能使小朋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经典诵读,构建和谐家庭——家长变了。
经典诵读,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而且众多的家长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诵读,你上联,我下联;你一句,我一句。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
有一次我和我的邻居聊天,他讲述自己孩子的巨大变化。他说:“通过熟读古诗文,我的孩子在关心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关心,递茶送水、问寒问暖。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弟子规》中教导我们孝敬父母,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做的这些离古贤文中所说的还差的远呢!”当时我们真是热泪盈眶!从前都是我们做家长的关心孩子,现在他们已经来关心我们了,经典真是奇效啊!
又有另外一位和我是邻居,他说道:“有一次我和我的女儿到太原去玩,她在汽车上主动让座,让一位离休老人感动不已。”我问她的女儿上次去太原玩没不见你主动让座,为什么现在这样做,她自豪地说:“我们学习了的古贤文《弟子规》中告诉我们,‘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警句使我明白了尊敬老人的道理。”那位家长自豪地告诉我说:“我觉得我的女儿真的长大了,我以有这样的女儿而自豪!我们也一定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要不然我们怎么样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
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可乐而不为呢”。
四、经典诵读,提高管理理念——老师变了。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多么精炼的八个大字,虽然是短短的八个大字,却高度概括了管理学上其中一个道理。做一件事如果连自己都不想去做,不要强迫别人做到,别人即使做但并不乐意,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我们作为一个班的管理者,管理的对象是学生,虽然是年纪比较小,也同样要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更要做事以身作则。我们有一些老师在这方面很注意,比如夏天天气比较炎热时,很多老师都愿意和学生一样站在太阳底下看着学生认真做操,认真听广播,正因为老师有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贤文的理念,他想要求学生做到自己则先做到。
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每一个人。它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熏陶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汲取中华经典之精华,打造我们人生美好心灵吧!
第五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赣州市铁路小学 郑莉红
教材分析: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4.通过学习诗中描写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刚才看到的西湖景色美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也是苏轼写的,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诗是他在杭州当通判时写的。(请生和老师一起书题)
2.生齐读题,(师评价)出示划节奏的诗题,师范读,生齐读。
3.同学们,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4.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
二.初读感知
1.我们一起去看看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打开书85页,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请学生读,(请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他读得怎样)请学生评价,老师小结,生齐读。
3.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可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同学们看着老师划的节奏,听听老师怎么读。
4.请一位同学读,师评价,生齐读。5.齐读古诗,想一想文中哪句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哪句写的是雨天的西湖。
三、细读诗句
1.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2.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板书:晴
3.出示诗句生齐读,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说说晴天的西湖是怎样的。(波光闪动的,潋滟……)
4.你怎么知道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动的?(潋滟)看看书中哪有潋滟的解释?(注释1,生齐读注释)小结:我们一定要学会利用书中的注释帮助理解诗意。
5.波光闪动的西湖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图片),除了波光闪动,你还能用其他词语描绘西湖的水面样子吗?生汇报。
小结:老师也找了几个词,我们一起读读吧,我们积累这些词,以后我们形容阳光下水面时可以用上。
6.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我们一起读读晴天下的西湖样子。
7.苏轼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苏轼不禁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
8.面对这美丽的湖光山色,你能用一个词或字赞美它吗?(好,美,妙……)诗人用什么字赞美它?(好)板书:好。
9.我们知道了好就是美的意思,那“方”什么意思。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10.就是这西湖的美景让人情不自禁的吟诵到——水光潋滟晴方好。
11.同学们,刚刚老师用借注释,查字典的方法帮助大家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晴天的西湖是怎样的?
晴天时,西湖------的样子,非常--------。苏轼看到这波光闪动的西湖,不禁吟诵出——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板书:雨
2.出示图片,看看云雾迷茫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 生汇报。;老师也选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可以描写雨天或雾天的景色。3.面对这朦胧的西湖美景,作者用了哪个字赞美它?(奇)板书:奇
请你把这种奇妙读出来,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雨天西湖。
下雨时,西湖————的样子,也非常—————。4.晴天,诗人来到西湖看到波光闪动的西湖会吟诵到——水光潋滟晴方好;雨天看到西湖云雾迷茫的样子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
2.西子是谁?(西施)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西施有多美呢,老师带来了2张西施的图片,看看这两个西施的服饰和打扮有什么不一样。
左边:西施 淡妆 穿着:素雅,美吗?
右边:西施 浓抹 穿着:华丽,美吗? 4.是啊,淡妆的西施(美),浓抹的西施也(美),所以诗人赞叹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5.我们一起来赞赞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6.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7.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总相宜
四,总结拓展
1.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描写的西湖,男生们请你们用你们的朗读来展示西湖的美,读后评价,请女生读。
2.诗歌的美,美在音律,美在诗情画意,让我们在这音乐中再次感受西湖之美,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一背。(配音乐)。
3.西湖不仅晴天,雨天美,它的一年四季都很美,春天的西湖杨柳依依,夏天的西湖一池荷碧,秋天的西湖叠翠流金,冬天的西湖白雪皑皑,这些美景,引得诗人流连忘返,驻足观看,留下许多描写西湖的诗句,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描写夏天西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配乐出示图片)
4.读一遍,夏天的西湖怎样,同学们可以用上老师今天教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去理解古诗的意思。
5.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晴 好 雨 奇 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