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讲座设计创意生活文化有感
听讲座设计·创意·生活文化有感
今天张福昌教授带给了我们一场思想的洗礼,此次讲座使我们受益匪浅。
张福昌教授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日本千叶大学名誉博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工业设计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轻工业工业设计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80年代初留日,回国时谢绝国外多方挽留和国内企业高薪福利,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献身我国设计教育事业,勇于改革开拓,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设计教学体系。他是最早一批将现代工业设计及其他艺术设计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学者之一,奠定了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基础,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学学院)柳冠中教授并称“南张北柳”。奠定了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教育的基础。张教授从事设计教育和研究50年,长期潜心工业设计及教育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论文近300篇,获得了无数荣誉
十多年来,张教授应邀多次访日交流、出席国际会议,在日本和国内各地做过百余次学术报告,多次担任部省级设计评审指导工作,积极参与全国、省、市设计学术团体的筹建,兼任轻工和机电部专业指导委员、全国省市多种学术团体理事以上职务、几所重点大学兼职教授和顾问,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设计开发部门,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组织师生参与国内外重大设计比赛,设计指导的一批产品投产、获奖。十多年来,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工业设计一等奖等十多项。70年获广西自治区五好荣誉奖状,83、84年度江苏省劳动模范,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4年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证书。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设计·创意·生活文化,张教授给我们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设计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讲的是设计的创意。如何能让自己的创意 源源不断的有如溪水一样自然的流淌出来是每个设计 工作者所梦寐以求的。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产品 最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性,设计是为了满足用户 的某种需求而产生的,发现问题是展开设计的前提,设计师应该是挑剔的与永不满足的,只有对现存的产 品或生活存在不满我们才可能去改变。有了这个大前 提之后我们才能进入寻找创意点的讨论。生活中的创意数不胜数,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到不同的设计创意。从他人身上吸取经验平时多看别人的设计当然是获取创意的方法之 一,从大师级人物的作品中可以吸收到很多精华,从 而拓展自己的设计思路,提高自己的审美等等许多可 以学到的东西,好处自不必多说。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设计门类中寻找灵感。比如从服装设计中寻找灵感。许多工业产品的创意都源于服装。很多新的元素被应用在 设计当中时,首先是在服装上的应用,其次是在建筑中,最后 才应用于产品之中。所以在服装中寻求灵感是一种非常可行的 方法。
设计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设计的存在。人类离不开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工业设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业设计产品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具体的说就是为了人的生活。人从降既是自然界,又是人造物的世界中生活。生活有两种意义,一是活着,作为生命体而活着;二是人所从事的各种生产、生活的内容、过程、方式和形式。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一种消费方式,一种对产品的消费方式,而产品设计和生产实际上是直接为消费服务的,因此,生活方式与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密切相关。
设计的文化在张教授的讲解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从其产生开始就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以其独特的物质表现形式——设计作品,承载文化观念,传播文化信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已经突破传统上的以满足功能需求为设计目标和意义,越来越多地考虑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融为一体,逐渐演化成了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载体。
设计是文化的载体,优秀的设计应该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并且,同时作为物质反作用于文化。就是说设计师在考虑其设计对象功能的同时应同时充分考虑对象的文化因子,意识到他所设计的不只是某一对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的文化。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设计作品本身的使用、审美、象征和精神功能,还要考虑作品内在文化魅力的蕴涵。只有这样,艺术设计才不会仅停留在功能实现的满足和审美趣味的体现上,而成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物质载体从而满足现代人对设计的需求和要求。
设计·创意·生活文化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我们要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设计之美。
第二篇:听讲座有感
听讲座有感
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李培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谈“好玩的数学”》专题讲座,此次讲座别出心裁,以前听讲座一般都是坐着静静地听,但这次的讲座有互动环节:要么提问,要么做题,要么思考,可以说是一场头脑风暴,虽然仅有1个半小时,但却令我的思维行万里。
其实很多时候,老师自己都觉得数学不好玩,很枯燥无味,试想那我们又怎么能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呢?正如李老师所说的:我们应该问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样的数学好玩?然后朝着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数学。下午李老师主要从数学魔术,数学悖论,数学故事,数学思维,数学发现,数学猜想6个方面谈起,通过一系列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思考,进而喜欢上数学!如通过几个数学小魔术,吊住学生胃口,让学生止不住想,不得不想,很多时候学生想不出也是在想,只要学生有在动脑筋,哪怕想不出也是有在进步的;在讲数学思维举了个例子:125×102一125×囗,囗里你想填入多少?最初2,接着22,62,94,100,101,102等,学生的思维经常就是在看到別人智慧火花后激发起来的……
讲座是短暂的但思考却是长久的,如果孩子们能感受到数学像刘谦的魔术那般神奇,那么他们的数学学习不就会像呼吸那般自然呢?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积累,挖掘,创造更多有意思,有价值的素材,让数学在学生心中变得美好和
第三篇:听讲座有感
听专家讲座有感
通过这次的专家讲座培训,我感受的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刚步入教育事业的大家庭,在教书育人的这条道路上,我还有很多要学习与改进的地方,逐步的完善自我。
感悟一:读书能育己、育人
孔子曾经感叹过儒冠误身,说是自己做事不成的原因是读书太多了。而汪洙在《神童诗》中反驳到: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我理解的是:别说读书耽误人,读书不会对人有负面的影响。我认为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从自身狭隘的范围走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讲起课来才会字字珠玑、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我们身为教师都不能认真地读书,渊博的知识从哪来?开阔的视野从哪来?又如何能够教书育人?
感悟二: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
就像《老子》中所说的一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重点不在于教学,而在于如何教学生去学。教学应该如陶行知先生主张的那样,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好奇的特点,让学生能跳出文本,在生活中学习与提升,在观察和探究中学习,从而,在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掌握学习策略,获取新的知识,对学习有更多的领悟与体会。
感悟三:让学生在玩中学
讲授法是最基础的教学方法,是最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但讲授教学又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一种教学方式。如果教师一味地去讲授教学会,就会适得其反,使学生毫无学习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设计一个好玩的游戏或是情境会使得学生的情绪高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被吸引以后,注意力会高度的集中,这样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事情。游戏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会从老师教我知识,转变成自己自主的学习相关的知识。
第四篇:听讲座有感
听讲座有感
戴芸
4月的最后一天,我有幸和园长聆听市妇联组织的两场名为《民族复兴、美好家园》和《乐享健康 有机生活》的讲座,两场讲座主讲老师都演讲的非常精彩,话语幽默、事例生动,让我受益匪浅!
上午徐学通副教授作了名为《民族复兴、美好家园》的讲座,在不到两小时的讲座中,他以深入浅出的介绍、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列举身边鲜活的事例为特点,为大家梳理了“两会”概况及其背景,紧密结合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和农民工等社会实际和热点时事,引用大量典型事例,总结了今年“两会”的特点;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关注民生;会议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徐教授着重就202_年政府主要工作进行详细解读,他指出,202_年我国政府将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从加大开发力度、扩大内需、保障农业农村、促进城镇化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下午的讲座由浙江大学高级健康管理胡删老师主讲,她首先从世界食品安全问题入手,结合有机与我们人体的关系、有机与环境的关系,用大量的案例、详实的调查数据,阐明了推广有机生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她从专业的角度纠正了大部分人对有机食品理解的误区,“有机要求空气、土壤、水源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在整个种植、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像农药、化肥、生长激素都是不能用的”等。胡删还结合现实生活,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有机生活主张,崇尚“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分享快乐”的生活态度。
胡老师认为“什么样的食物决定了致癌细胞的去向“,她通过分析比较有机牛奶和普通牛奶,列举国内外的调查研究,以西瓜、鸡、猪等食品的催熟过程为例,使大家直观地认识到长期食用大量使用各种化学添加剂、农药的食品对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罹患肿瘤疾病的人数激增,新生
第五篇:听讲座有感
班主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在3月29至30日,我有幸参加了河东区班主任培训专家报告会,有幸聆听了三位专家的报告,专家的精彩报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首先是迟希新教授的《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创新观念》,让我感受颇深,在这里,谈两句让我印象最深的话。
一、“道德是感染而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迟博士用一张“冰山模型”的图片来阐述了教师对学生的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关系,显性德育永远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那看不见的90%的隐性德育,更需要的是一个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作为一个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总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总感觉收效甚微。举个例子:班上某位同学的位子下面有纸削,我会先让他捡起来,再狠狠的批评一顿,最后再让他保证下次不扔了。如果我走过去,捡起来,扔进垃圾桶,这样带给学生的感受会不会更深呢?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位老师,作为一位班主任,我们要牢记“师范”的含义。
二、迟博士引用的海姆.吉诺特的一段话
我总结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我在课堂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我拥有让一个孩子的生活痛苦或幸福的权力。我可以是一个实施惩罚的刑具,也可以是给予鼓励的益友,我可以伤害一个心灵,也可以治愈一个灵魂,学生心理危机的增加或减缓,孩子长大后是仁
慈还是残忍,都是我的言行所致。
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班主任,根本做不了什么。这句话可能是我们面对困境时最合理的慰藉,但看了上面的一段话,虽然我依旧是一个小小的班主任,但我的意义重大。不要轻视自己的作用,不要轻视自己的言行,最后不要轻视自己的良心。做一个有修养、有素养、又有良知的教育人是何等的艰难!但我争取朝着这一目标迈近。
接着,是我听了山东潍坊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报告的一些感想。我被彻底征服了,震撼我们身心的力量来自赵桂霞校长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卓越的口才,优雅的气质和全新的课程观。我觉得自己深受一次心灵的洗礼,感触颇多。
我们应当像广文中学一样,利用学校自身现有的资源开展培训,进行学生调查,让我们的老师们都能了解到学生喜欢什么老师,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老师喜欢什么样的校长,学生喜欢什么的学校,真正让我们的老师成长,让学生快乐,让学校发展。赵桂霞校长提出了“行动研究”的目标,在她的带领下,“把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成果付诸行动”成为大家行动的“风向标”。提炼出了学校的“五大使命”,构建互动的领导管理体系。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创造了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奇迹。其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素质教育的根基;活动课程——个性特长的保障;学校课程——学校发展的特色,使得广文中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给我们最大震撼的还有关于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赵校长说“凡是对学生有积极影响的都可以称之为课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
下,她和广文为学生构建了九大“活动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入校课程,班会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主题教育课程,“节日”课程,社团课程,阳光60分课程,离校课程。几乎涵盖了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全部。以上大多课程大多学校都在做,但恐怕有相当多的学校都会忽视“离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在离校课程开发和实施上,赵校长和广文人把它做到了极致,教育的魅力被放大到了极致。原本不是做教育的赵校长突发奇想,要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校会、校园送别活动对毕业生进行离校教育,改变毕业典礼的方式,给孩子们上好“最后一课“,她认为即将离校的孩子,不是教育的结束,而是教育的开始。在主题班会上,引导学生向老师,同学倾诉,可以是对他人的感恩,也可以是三年中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对他心灵伤害或是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在主题校会上,学生,老师,家长深情表达依依学子情、拳拳师者心、厚厚长者意。当赵校长携全体教师站在台上,请求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原谅三年来对他们造成心灵伤害、犯下无心之过的老师们,并集体深深鞠下一躬时,感人的场面出现了,只见台下的毕业生满含热泪同时也集体向台上的老师们弯下了腰,久久不愿直身,这个让听报告的老师泪雨纷飞的图片定格的何止是学生对老师的包容,更多的是对老师无尽的愧疚和满心的感激。当学生的情感逐步得到升华后,赵校长和广文老师又不失时机的把离校教育推向了高潮——全体校领导、老师及七八年级的学生列队夹道欢送离别的毕业生,当七八年级同学手持“祝师哥师姐前程似锦,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等内容的条幅并齐声喊出美好的祝福时,毕业班的同学们再也抑
制不住内心的感动,向列队的老师送上拥抱,师生互诉离别的话语,相互擦拭着泪水,久久不愿离开。
次日听了田恒平教授的《在无为中大成》精彩讲座。田恒平教授主要是讲班主任的管理,他的诙谐幽默让我对其演讲感触较深。
田教授以《西游记》唐僧四师徒来隐喻班级管理。田教授认为:唐僧四师徒就是一个团队,唐僧是最没有能力的人,但是他却带领团队取得西经,他的成功原因在于:
1、有目标:向西天取经是他们的目标,“向西、向西、再向西。”是唐僧所坚持的信念。可见,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团队一样,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向着目标不断努力的信念。
2、有境界:无知、无能、无用、无欲。在小说中,唐僧给人的感觉是无知的,每到一个地方,总是问:“悟空,这是什么地方?”“悟空,这是什么树?”,可到了西天,反过来是悟空问唐僧:“师父,这是什么地方?”由此可见,唐僧并非无知,他的无知是假装的,是一种境界,是把自己放在无知的位置上。因此,田博士认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要学会向学生示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唐僧不会识别妖怪,也不会打妖精,更没有打妖精的武器,他似乎是一个无能、无用之人,但细细分析,唐僧并非无能,他的专长不在于打妖精,而在于拜佛念经,佛经就是他强有力的武器,金箍咒就是唐僧管教悟空的有力武器。因此,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找到管理班级的有力武器,对症下药。
3、有仁爱。在唐僧四师徒的团队中,最有能力的当数悟空,悟空更是整个团队的救命恩人,从这一角度看,悟空理所应当是这一团队的领导,但为什么悟空不能成为领导,而唐僧却能呢?田博士认为是唐僧仁爱。唐僧善于调动悟空的积极性,总是把最难办的事都交给悟空,让悟空有一种被重用的感觉,所以悟空每一次都很乐意地接受了任务。唐僧还常怀着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徒弟,当悟空责备八戒贪吃的时候,他一方面劝悟空:“悟空,你让他吃吧,八戒饭量大。”一方面又安慰八戒:“八戒,你多吃点,你饭量大。”由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自己要有一份仁爱之心,要公平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后进生还是优秀生。如此解读《西游记》,如此借《西游记》来隐喻班级管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过这次学习及培训还使我加深了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也坚定了自己扎根于人民教育事业、扎根于我们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的信心。当今社会重视教育,强调以科技为第一发展力,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班主任工作需要要放在首位,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很大程度可以提高学生各科的学习成绩。以后我要按照“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警语,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一个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优秀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