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工学结合”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工学结合”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工学结合”心得体会

“工学结合”心得体会

近来,本人通过系统的学习“工学结合”相关的职教理论资料,对“工学结合”合这一模式有了较为进一步的认识及深层次的理解。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在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协会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影响越来越大。202_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在我们国家即称之为“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此外,对对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种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

(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5)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6)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7)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普教的学生。

同时,它又促进了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1)工学结合诱导教师参与教学改革

为了顺利实施工学结合,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使命,中职教师首先必须重新设计与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相对应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或学生需求导向课程;其次,教师还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过程为依据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再次,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以符合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最后,教师必须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来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架构合理、有效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模式。工学结合不仅要求其教师是教授者,还必须扮演技能师傅、课程专家、社会工作者等多重角色,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教育教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2)工学结合诱导教师反思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在熟悉教材之后,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照搬书本、崇拜权威的惰性教学之中。但工学结合猛烈地冲击着教师的定势平衡,学生既不专心致志于教师津津乐道理论知识和学科体系,也不甘于成为文明观众被动欣赏教师在三尺舞台上精彩演出,更不痴迷于学术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这迫使教师不得不重新有针对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回顾、诊断、自我调控等方式来思索和修正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尝试和探索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外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这样,中职教师便慢慢地把自我教学实践反思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并积极努力地去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学生自我发展。反思教学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和动力之源。

(3)工学结合驱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

传统的中职教师安于技工式的流水线机械教学或者快餐式的短期培训,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欠缺,这严重阻碍了中职教师的专业地位提升以及专业水平发展。但工学结合诱导教师反思教学,而反思教学的载体就是教育行动研究。工学结合向产、学、研一体化转向也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课题和压力。教师要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不再是被动地听从管理人员、教育学者、课程论和教材专家的指导,而是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虽然目前中职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问题一定能逐步解决,工学结合、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长效机制也一定能建立起来,真正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良性循环。

机械组 XXX

第二篇:工学结合心得体会

对“工学结合”活动的认识与体会

——工程监理专业工学结合心得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系 刘郁贞

随着我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深入实施,我院针对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积极组织开展了工学结合实践活动,工程管理系工程监理专业学生作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从中受益匪浅,我作为一名工程管理系的普通专业教师,对工学结合这一教育模式更是感触颇深,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工作谈谈对工学结合活动的体会。

一、对“工学结合”活动的初步认识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工学结合”活动的直接效果

通过和学生的教学互动发现,此次“工学结合”活动效果十分惊人。其一,学生通过在施工、监理企业的顶岗实习,深入地了解了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学会了技术。许多在课堂上无法讲清的概念、施工方法,学生在现场很快就掌握了。

其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其中,有许多动人的实例。如有一位学生,在一、二年级时,专业思想不端正,经常旷课、迟到,学习成绩较差,补考、重修课程很多。教师经常为其能否毕业而担心。短短半年的顶岗实习,使其整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认识到专业学习对就业的重要性。这一学期,他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缺课现象几乎绝迹,结果,这位学生还在学校为他找到的对口工作岗位顺利就业。老师们都发现,实习回来的同学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再不用劳心劳力督促他们学习了。

其三,学生在施工企业的现场工作,还使他们获得在学校难以学到的东西,例如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等社会能力和责任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等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使其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第四,工学结合对学生们的就业产生了十分良好的作用,有些学生就此与实习单位结下因缘,毕业后就到企业工作。即使没有马上找到就业单位的,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意识地在各方面培养自己具备更强的的就业实力。最起码,经过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在见工的时候,再不会张口结舌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三、对“工学结合”活动的深刻体会

通过与学生教学互动的感受,更加深了本人对“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理解,现总结如下:

(1)“工学结合”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工学结合”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工学结合”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5)“工学结合”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贫穷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6)“工学结合”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7)“工学结合”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以上就是本人对“工学结合”活动的几点认识与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结合本职工作,继续深化“工学结合”这一教学活动,为培养出复合型、专业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工学结合心得体会

对“工学结合”活动的认识与体会

张青

随着我校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我系针对物流、电商专业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积极与国商物流公司开展合作,组织16春级学生到天津阿里巴巴物流园参加工学交替的实训活动。

为期24天的实训,在学校、家长、企业大力支持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回顾一个月来的点点滴滴,作为一名带队教师每件事仍历历在目,下面我用几个词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个词是“责任”。10月24日,我们师生一行,像一支开赴前线的队伍,告别了父母、学校、家乡,满怀新奇、喜悦还有些许胆怯地踏上了去往天津武清的征程。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的平安健康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校领导带队将学生们安全送达厂区后,特别嘱咐一定要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作为带队老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我们利用学生大会、个别谈话等方式反复强调,工作时要严格按照企业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休息时严禁单独外出,注意交通安全,提高防抢防骗意识等,让每位学生在思想上筑牢安全防线。每天从宿舍到厂区,我们带队教师坚持全程接送,确保每位学生安全;将学校半军事化制度延伸到校外,严格宿舍管理,学生外出报备,晚上按时就寝,确保学生安全。

带队老师的责任还体现在后勤保障上。孩子们都是第一次出远门,生活经验少,准备难免不足。我们老师在出发前,通过微信、电话提示 家长准备好行李、日常用品以及药品基础上,自己再多准备些被褥行李,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到了厂区后,部分学生水土不服,感冒生病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专门抽出一名教师在宿舍全程陪护,为孩子们买药、订病号饭,确保孩子们早日恢复健康。为保障孩子们每天都有百分百的状态工作,我们教师帮孩子们取快递、买水果、通厕所、提供热水,虽然每天都要十一二点才能休息,但能为孩子们挤出更多的休息时间,我们感到非常的欣慰。

第二个词是“感谢”。这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除了师生的共同努力外,还离不开学校、家长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学校对此次活动高度重视,多方考察筛选,挑选最优质的企业合作此次项目,校领导带队将学生安全送达厂区,查看学生工作和生活环境,并就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实训期间,校领导再次赴厂区慰问师生,为学生鼓劲,并将身体不适的学生接回学校;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国商物流的戴总,给予我们师生的支持和帮助。实训期间,由于宿舍驻地比较偏僻,周围配套不足,戴总自费帮我们忙里忙外,给孩子们买药、联系日用品供给,特别是深夜带着得急病的孩子到廊坊医院就医,让孩子得到及时救治。此次实训的圆满完成也离不开咱们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刚参加实训时,由于工作强度大、规章制度多,有的孩子开始打退堂鼓,家长和老师合力及时稳定了孩子们的情绪。孩子生病时,家长们的鼓励也帮助孩子们更加坚强。

第三个词是“惊喜”。这次实训实在天津武清的阿里巴巴物流园。学生们每天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尤其双十一期间订单骤增,工作任务 越来越繁重。这对于一群第一次远离亲人、离开校园的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作为带队老师,我们积极跟孩子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安抚他们的情绪,化解他们的疑虑,给他们鼓劲。让我们惊喜的是咱们职中的学生也非常的“给力”。同学们实训期间,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干出了咱们职中人的风貌,打响了咱们职中人的品牌,赢得了企业的好评。其中孙也、李媚、杨晓婷、柴佳君、陈雨欣、张露淼、杨雪七名同学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一天没有休息,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李帆、杨彩英两名同学第一天上岗就破了“制单”岗位的纪录;“双十一期间”王彤彤、高洁两名同学荣获菜鸟网络优秀员工称号;孙也、李锦丽、王悦(物流)、刘珂君、李媚、柴佳君、王新奇、刘佳兴八名学生被评为先进个人。

转眼间为期一个月的企业实训已经结束,我们的孩子们经过这段战火的洗礼,收获了汗水和幸福,蜕变的越发成熟与稳重,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和带队老师我感到非常的自豪。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学校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让孩子们尽早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我相信我们职中人一定能够在未来的职业战场上开辟出一方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

谢谢大家。

第四篇:工学结合学习心得体会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学习心得体会

学校要明确的事情就是“学什么”和“怎么样教”的问题,本次学习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即将工作系统和学习系统结合起来,依托校企合作的背景,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与课程,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把企业的工作作为课改的载体,进行课程任务化、项目化改造培养学生能胜任未来工作和学习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现将主要学习内容结合自己所想,汇报如下:

一、明确培养目标

个人理解,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主要培养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职高学生实际,学校应该学生将来工作用什么,就教什么,学生将来怎么做,我们就怎么教,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反推得到。

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过程

1、通过企业调研,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学生将来发展路线和工作任务)通过组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问卷分析,现场观察,工人工作日写实,请不同岗位工人填写工作任务等方法,进行工作分析,了解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对象、工具、方法、工作和技术要求等,专家专门强调通过现场观察的方法去进行工作分析,避免主观认为,造成“想当然”的错误。具体手段:实践专家问卷、工作日写实等。

2、梳理出学生学习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学生将来工作用到什么)A、通过和实践专家的共同研讨,确定决定将来学生发展的典型任务。例如,学生将来主要工作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将来从工人到生产管理人员是如何转变的?把最终培养目标放的更远一点,到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B、梳理出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要素、工作过程。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从而确定任务的载体,我想,我们专业可以以一个专业技能课为切入点,来进行这项工作。

3、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发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

确定相应的工作任务涉及哪些相关的学科和这些学科的授课内容。这是一个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单元,单元中包含着各个工作中涉及的学科,形成体系,我个人理解就是这个单元涉及的任务需要用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分成若干平行的单元,最终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各工作任务要有一个垂直难度梯度,学校根据具体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一系列梯度产品,从而确定校本教材。(附1:专业技能课校本教材个人所想)

4、依托学习领域的单元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单元教学我理解就是进行单个项目的教学,应依托与各个适应的教学手段。我想这个过程应该以相应的产品为载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载体”可以包含两类,一类是企业产品,一类是兴趣产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产品为主,明确训练任务,比如车工将原来的训练零件改成子弹、杯子、内外配合件等;企业产品和校内产品用于测验和技能提升,从而形成以兴趣产品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以企业产品促进技能提升,形成一定技能梯度,从而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结合起来。对于基础课教学,更应当依托相应的载体,学生将来工作要用到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怎么工作就怎么教,使学生明确现在的学习,对将来的工作和发展有何作用,努力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学习,开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以上为学习主要内容。

第五篇: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2_年提出的,教职成[202_]4号文说: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很有意义的。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依据

1、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学历本位走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走向实践过程为主;体现了党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作为教育制度是有章可寻的,我国近代的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建国初,我国教改中出现的半工半读学校,“轮流上课和下厂”的学生有四百多万,刘少奇因此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极大地促进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

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它是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管理结构。它使教学过程包含了“工程”和“学程”两个有机结合,必然形成对“工程”的管理和对“学程”的管理之“共同治理”的组织系统。在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个人签定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就共同担当起“顶岗实践”中的内容、形式、纪律、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

工学结合是一种助学举措,是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因为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用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一些职业院校开展了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工学结合是一种工作探索。它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政府部门力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试点的一项任务。要求探索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实行弹性学制;要求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2、工学结合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敎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 革命导师列宁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没有

及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这些马克思主义者言论深刻揭示了劳动与教育的双向关系,是职业教育贯彻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理论支撑。

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教育心理学特别是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和信仰广泛地存在于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多方面解释,其中最有效率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这种基于工作和生活实践的体验对学习者的刺激最强烈,它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做出自我调整,使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从而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种理论的提出,为工学结合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有选择有方向地学习,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从而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情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养成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根据教育界近几年的研究,工学结合一般有如下具体模式。

1.引企入校模式

“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软肋”,也是教育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体现。但在一些职业学校“车间”里,却可以看到一排排数控机床、一套套激光焊机、一台台型号不同的汽车,这是引企入校的结果。具体内容是:职业学校与企业集团联合成立培训基地,企业提供各类设备和材料,学校出师资,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共同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在这样的学校里,每年都向企业集团输出大量技术工人,他们很快成为企业骨干,真正打造出了“金蓝领”。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培养出了适应性强、企业急需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2.办校入企模式

把班级建在企业,“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也被称为办校入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出学生,企业盖厂房,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基地可同时容纳成百上千名学生上岗,可以承揽企业部分或全部的加工业务。通过合作,学校提高了办学效益,对企业而言,相比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学生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也缩短了培训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来说,以工助学获得的工资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用。

3.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

经费短缺是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的难题。如果能够结合专业办企业,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是值得提倡的。在这种模式中,可以在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创办各类企业,形成“五个合一”模式:①是车间、教室合一;②是学生、学徒合一;③教师、师傅合一;④是作品产品合一;⑤是育人、创收合一。这样不但能解决职业学校经费短缺问题,也许能创出自己的产业品牌,形成当地的产业支柱。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4.订单式模式

订单式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它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及企业参与程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形式。

5.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是指学生到企业具体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工作实践。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作期间有正式的工作岗位,要像正式员工一样承担一线的岗位职责,这是顶岗实习的重要特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技师指导,与此同时,企业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则根据企业实际和要求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工作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增强实际独立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认识职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

6.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就是指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两部分教育形式。它是在不突破现有学制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而且也能使学生的工作实践顺利进行。同时生产实习环节基本统一安排,分散进行,双向选择,灵活多样。主要是按照每个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只要能满足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即可,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习生产实习情况。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交替方面,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入手。在课堂学习方面,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化技能,注重素质,设置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大课程模块,为学院实施工学交替奠定了基础。

7.“2+1”模式

“2+1”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具体来说,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践。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其突出的特点是校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2+1”模式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

8.项目驱动模式

项目驱动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定,它是以项目为双方合作基础的。通过项目合作过程来完成和实现培养工作的一种形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①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②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③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把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校企共赢,风险降低;④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因为它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开展工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项目服务。项目驱动式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是寻找适合工学结合项目有一定难度,因而这种教育模式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本文从教育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层面来分析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教育界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教育界面临的问题:(1)许多职业院校市场主体意识不强,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没有认识到推行工学结合是大势所趋,思想观念陈旧;(2)工学结合是新领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工学结合的具体模式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问题,需要教育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作深入研究,搞好理论建设;(3)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缺乏对本地区行业和企业的深度调查,培养的人才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容易造成工学矛盾;(4)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职业院校认为工学结合是中职教育模式,高等教育主要是教授高深学问,因而采用“压缩式”本科教育模式;(5)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能否跟得上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工学结合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而一些农村的职业学校连基本的实训设备非常差。诸如此类等等问题需要教育界思考。

教育界的应对措施。(1)职业院校要提高工学结合的思想意识,树立市场主体思想,意识到推行工学结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如国家教育文件一再强调工学结合;

(2)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尤其深究欧美国家工学结合理论,在汲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创新我国工学结合理论;(3)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学校每年应组织干部教师下行业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和企业现在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以增设相应专业;(4)高职院校聘请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等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请他们对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献计献策;(5)采取措施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如选送教师读在职研究生等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

2.企业界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企业界面临的问题。工学结合在推行过程中,企业认识不到位,消极面对工学结合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工学结合中收益不大,即使不参加工学结合,也可以获得技能型人才,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学校两个人才资源地。另一方面,对人才培养成本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用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培育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对教育投入的责任;没有看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没有认识到企业设备和设施不仅有生产性作用,而且还有教育和培训作用,因而对工学结合教育价值判断错位。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企业因为培训经费不足、专业化的培训师资缺乏、担心培训过的员工跳槽等,所以不太愿意招收“新手”进行培训。诸如此类等问题。

企业界的应对措施。(1)企业界要提高工学结合的思想认识,企业界人士不但要认识到工学结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更要认识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企业配合教育部门搞好工学结合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2)要促使企业加强对工学结合的管理,除了靠企业提高认识外,还应鼓励企业采取参股等形式,联合举办高职院校,形成职业教育集团,让企业在工学结合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来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市场化,从而主动加强对工学结合的管理。要塑造

“工学结合”优秀企业典范,对它们进行广泛宣传,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企业积极投身到工学结合中去。同时,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对更多的技术工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各行业强制推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而促使企业主动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3)企业需要的是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人才,就应改变以前培养高职人才是高职院校责任的观念,勇担培养人才的责任,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快捷的人才培养信息流。

3.政府部门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政府部门面临的问题:⑴政府投入是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保障,但在现实中,由于政府投入长期不足,致使许多职业院展陷入一种自谋出路的境地,一边是政府大力提倡和号召工学结合,一边却是囊中羞涩的学校无法支付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各项费用。⑵东部地区因经济较发达,就业岗位多,职业学校比较容易与企业开展合作,但是对西部许多职校而言,往往面临企业资源短缺的困境,需要政府从中协调帮助。⑶有关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已有的法律法规偏于政策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需要政府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⑷现有工学结合模式缺乏政府的督导和协调,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彼此还没认识到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空间,从而导致校企双方合作不多,需要政府来协调和监督他们。⑷诸如此类等问题。

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⑴把工学结合理论研究纳入国家科研规划,设立课题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用最新的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财政投入,完善工学结合教育所需要的设施和人才。⑵完善有关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使工学结合制度化法律化。同时,政府还应该颁布法律,规定高职院校学生把修实践学分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另外,把工学结合纳入法律规范,使工学结合成为高职院校的一种义务,成为企业获得各种优惠的一种条件,保障工学结合的长远发展。⑶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在政策导向上,政府制定产业科研规划时,应把工学结合考虑在内。对于有工学结合重大项目的企业,实行扶持政策,并保证投资贷款渠道畅通,实行减免税政策,保证工学结合健康发展。在运行机制中,政府应出台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校企双方互惠互利。⑷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提供合作信息,尤其要为西部职业院校寻找合作企业;要创造出有利于工学结合的软环境,如建立人才需求预报系统,统计当地或周边企业现在或未来几年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类型等;设立工学结合督导机构,定期检查工学结合的效果,促使校企双方长久合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74778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