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给孩子的诗》有感
读《给孩子的诗》有感
在北岛老师选编的这本《给孩子的诗》的序言里,他直言了编撰这本书的直接原因。他写:三年前,我的儿子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他带回一首诗《假如我是粉笔》。
北岛直言,这首诗让他吓一跳,在书的备注中,节选了一点诗歌的内容:加入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
说实话,完整受过我国应试教育的我,在看到这样的一首诗,没有北岛老师那么敏感和受到惊吓,反而觉得很平常。我甚至还模拟了中学的应试思维,列举了诗歌的特点、所指代的含义、中心思想,甚至还想了如果在试卷上出现这样的一个命题作文,我能写得天花乱坠。
想完这些,我自己也吓了一跳,自以为不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但从这点思考方向和见怪不怪的态度上看,我的确是一支粉笔,被牺牲了。
如此看来,北岛老师的这种担忧是多么的有必要。他从此日便下定决心,用了两三年的功夫,编选了这本书,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在书的扉页上,给兜兜和孩子们,也明显指明了这本书的受众。
但是,我的亲身经历是,在朝阳大悦城的单向街,有很多和我同龄甚至是比我年长的人纷纷拿起这本书阅读,然后和身边的人悄悄说话,我听到一句:里面的诗好多都没有看过啊,太可怕了,我当年究竟学了点什么。
这本书编选了外文诗和中文诗,其中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更多的我也是第一次读到,我用了近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这本其实不算厚的书,当我读完最后一首诗,看完了最后的编辑说明,我长长叹了口气,我的想法和那个书店的陌生人一样,当年我究竟学了点什么啊。
诚然,这是一本给孩子的书,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像是指纹那样不可复制。这种独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被磨掉,会被各种的条件限制,最终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复制品,一样的机器,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谁的错,孩子们应该怎么办?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我的恩师——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想要和别人变得不同,就要多读书。
我在想,之所以当年老师私底下教导我多读书,是因为少年时的想象力无穷尽,它可以不受任何成熟的思维控制,你可以任意驰骋在想象的海洋里,想象无数现实中不会出现的东西。年少的人,也能够经由各种各样的书,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诗歌作为文字高度精炼和思想高度统一的结合体,自然是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最好的媒介,比如书中的第一首诗《天真的预示》,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这样的一首诗,直到今天读来依然意犹未尽,谁又会知道被孩子们读到,会想到什么呢?
正是因为年少的我们的独特和唯一,在到这些看似抽象的文字时,才会有无数种可以解读的方式。
这本书里得很多作品,基本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普希金、雨果、周梦蝶、余光中、海子等等。这些作品都非常具有作者鲜明的特色风格,以及丰富的意向载体,我在读的时候,无疑觉得阅读是一件多么优美又畅快淋漓的事情。
我很喜欢乌雅可夫斯基的这首《已经过了一点》,好似一个人对着漆黑的夜晚说话,已经过了一点,你肯定睡了,但是此刻银河在夜里流泻着银光。多美。你瞧,世界变得如此沉静,夜晚用星星的献礼包裹天空。在这样的时刻,一个人会想起身,向时代,历史,宇宙说话。多美。
书中的中文诗也许会更受孩子们欢迎,我虽然不是纯粹的诗歌爱好者,往日也是兴致而起随意阅读,但书中大部分的作品也能如数家珍。从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依群的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从北岛的你是栅栏是墙垣,到顾城的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些作品,都是时代的精华,值得好好反复阅读欣赏。
谈到这里,我不禁在想,这样的一本书,如果真的被现在的孩子或者学生读到,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在这样快速的社会里,是否有人愿意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在诗歌的海洋里徜徉,诗歌不是小说和散文,它需要反复去阅读和品鉴,需要你带着一颗观世界的沉静的心,完全进入作者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用只言片语诉说的这种伟大的情怀。
但坦白讲,我不担心是否有人读懂这些作品,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尤其是如此,各取所需,看文字的看文字,讲美感的讲美感,如果规定了诗歌的唯一解读性,无形中扼制了作者的思维,也扼制了阅读者的思维,反倒是更让人担忧。所以正是因为如此,孩子在读到这种作品,不必担忧他们是否会读懂,哪怕真的一知半解又何妨,说到底,谁不是稀里糊涂活在这个世界上。
书的结尾是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隔多年,又一次反复小声呢喃着它,不禁鼻子发酸,做一个幸福的人,做一个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爱在心间的人。是多么美好的祝愿,又是如此难实现,我想北岛老师这所以编撰这本书,或许也是先告诉读者,心中温暖,心怀感恩。
这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孩子的诗,也是写给大朋友的诗,无论你是初次结识那些作品,还是旧友重逢,我想,在经过了各种人世间纷繁之后,重读这些纯粹的作品,也会唤醒心中沉睡已久的那份单纯。而依然单纯的孩子读到这些作品,也会惊叹外面的世界,身未动,先让思维做一次环游世界的旅行。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假如生活同化了你,别害怕,内心澄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二篇:读给妈妈听的诗
读给妈妈听的诗
读给妈妈听的诗 妈妈
您无助无耐的呐喊
您左呼右盼的救助
您歇斯底里的伸手
在我满布泪弦的脸边
滑过 您临熄灭的叮嘱
常同昙花再现
在等待奇迹的旅途
不时鼓励 妈,能否有条小路,能轻轻走近您呢?
妈妈
所有的日子和世俗
都在您面前不再
还记得那永忘不了的一夜
您的眼角还残留的泪珠
一颗两颗
我惊喜的叫道 涂满了一世的沧桑
时隔春秋数载
我才渐懂 您留在心扉门上 的字迹 您被不幸之神罩住的无助
妈妈,无论风怎么吹
都不能带走我的歌声吗?
妈妈
在铺满棘荆的今生
再次用您的叮嘱
把握自己
直到让您读到我的诗
怀念妈妈
有一种怀念无法忘却
深深地被写入历史
有一种怀念只是瞬间掠过
那就是永恒
有一种怀念只在心头
孤独人家时相对
有一种怀念挂在嘴边
好似昙花一现
有一种怀念会是哭泣的呐喊
在无力无助的岁月中
有一种怀念是沉默的羔羊 却像夏日满树的蝉鸣
有一种怀念是心中的圣地
无力走进,却也无力走出
有一种怀念温馨依旧
那就是天国的妈妈
尽管她已在水一方
没有承诺,没有责任
怀念已去的亲人
早已是人生的一种信仰了 献给母亲的方类碑
您随风儿去了
华灯刚上,霓虹闪烁
当我哭惫时
在枕边睡着
梦见了桑树,潺潺的河水
泪人儿在您的眼角
朦胧朦胧
您随风儿去了,亲爱的妈妈
黑暗缠绕您身旁
而我睡着了,风
悄悄进来 在您的灵床上
落满了调谢的 百合花
您随风儿去了
却不能如风儿
一样自在让环绕您的日子
漂流无依
让寻觅您的踪迹
含着眼泪
告诉您,您一手照料
过的树木已长大
为了怀念您
又怎忍心破坏
您随着风儿去了,亲爱的妈妈
现在我是多么想念
如果我在身旁
凭青春,幸运的力量
能不能在黑暗中把您夺回
而现在
我只能在人心靠近泉源的地方
为伟大的您 立一块永恒的方类碑
第三篇:大声读给孩子听读后感
“用阅读温暖儿童的心灵,也温暖我们自己,大声读给孩子听读后感。读吧,让我们一起回家……” 刚拿到《大声读给孩子听》这本书就被封面上的这段小字深深的吸引,让我有了阅读这本书的欲望。仔细的阅读了邱老师的《大声读给孩子听》,才发现它是在向读者叙述一个母亲、一个教师为孩子读书的种种收获、点点心得。
为孩子大声朗读,贵在持之以恒,选取合适的时间段,每天15—20分钟,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会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让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孩子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虽然每天回家只要有精力有时间我也会给女儿讲故事,但却做不到坚持。书中说做父母的怎么会没有时间的,每天只要抽出二十分钟时间读给孩子听就可以了。所以,从读完这本书后,我坚持地做了。经常为孩子朗读,会使孩子发育得更好——不仅仅是在语言和智力方面,也包括情感上的发育,读后感《大声读给孩子听读后感》。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图书为孩子大声读呢?邱老师的《大声读给孩子听》中提供了许多经典的书籍和案例、适合大声读的25本经典图画书,奉献给我们读者。比如《逃家小兔》、《鄂鱼怕怕牙医怕怕》、《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可爱的鼠小弟》等,阅读了你就放不下。在为孩子读书的过程中我也总结了一点经验:
1.书籍摆放在适宜的位置。
一般应将容易被孩子撕破的书籍放得高一点,让孩子够不着,将不易破坏的书籍放在较低的位置,但是都要以孩子看得见为宜,并且最好将封面朝上,因为精心设计的封面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适当地重复读
研究表明,书中重复出现的地方是人们最容易记住的。重复读孩子熟悉的几本书,比起一次提供大量的书籍要更有作用。对于较小的孩子,他们对于一本书,就如同大孩子学歌曲一样,重复便于记忆。3.阅读时间以外的无意提及。
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经常提及孩子书中那些可爱的形象。让孩子感受到他所读的故事在生活中处处可用。
很幸运能阅读本书,从现在开始“大声读给孩子听”也为时不晚。就如主编和作者所说:这是花的事业,根的工程。让我们用阅读温暖儿童的心,也温暖我们自己。
第四篇:读给孩子当下的幸福
读《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有感
“过去不曾发生过什么;它发生在当下。未来不会发生什么;它会发生在当下。”
这是我从《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一书中领略到的作为一个幼教老师的真谛。“当下”是佛教用语,按照佛教的解释,“当下”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1分钟有60秒,1秒钟60个刹那,一刹那有60个当下,1秒钟有3600个当下,把时间切到很小很小的单位,当下就是永恒。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作者是中国著名幼儿教育机构李跃儿芭学园的资深教师马丽娟老师,《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描写的正是芭学园的老师和孩子们的幸福生活。《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中的点点滴滴都湛透着作者的爱与责任,更向人们展现了宝贝在幼儿园中那些不为家长所了解和知晓的宝宝性格的另一面。
当我看到《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这个题目,顿时感觉有论禅的味道。认真拜读了书之后,更是感觉到作者马丽娟老师是怀着宗教般的信仰、经过哲学般的深刻思考,将十年的幼儿教育感悟,通过平和娟秀的文字,娓娓道来,发人深省。阅读全书,我们没有发现什么说明或者教育性质的言语,更像是在阅读一本日记,马老师的工作日记,清晰的文笔,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特意的修辞。在每次对工作的记述后有段小小的心灵探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马老师就在我的身边和我分享着她的生活,她的心得。书中没有枯燥的理论说教,有的是丰富生动、新颖独特的一个个小故事,跟读《365夜故事》一样,让我慢慢地融入到书中,让我无比的向往“小农庄”的生活。这本看似观察笔记的文字,绝对是一捧超值金砂,字里行间常有金光闪耀。就好像我和马老师在一起,是一个同孩子朝夕相处过的人。那些娓娓道来的、似曾相识的困惑,那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会让头脑瞬间爆炸,曾有的经历和书上的文字起着剧烈的化学反应,然后满脑子里都流淌着收获。
也许这跟自己的职业有关吧,身为毕业班的教师,更多的注重了知识的传授,重视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更别提心灵的沟通了。“小农庄”在我眼里就如教育届中的“世外桃源”一般,小农庄的老师和助理更注重孩子们各方能力的发展和心灵的成长,帮孩子们点燃“心灵的蜡烛”,让孩子们
生活在一个小小社会中,学会与他人合作相处,学会爱,学会等待,学会自己克服困难,学会情绪释放,学会幸福快乐的活在当下。
阅读《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感觉马老师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平常地一举一动,其实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这本书展现了一个孩子的世界,准确的说是一个热爱孩子的幼儿园老师眼中的孩子的世界。透过这位老师的眼睛,我看到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平静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因为这一位老师她的内心有宁静,也有一股坚定的力量。她用她的心去体会孩子,她将她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有的时候,大人们会希望孩子按照自己预期的方向去发展,给孩子安排好了这个计划哪个计划,而孩子肯定是不会乖乖执行的,那么这时候就产生了矛盾,大人们会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而作为孩子这方面呢,当然会希望当家长的乖宝宝,可偏偏大人让孩子做的又是他不喜欢的事情,怎么办,孩子自然陷入两难的境地,倍感压力,其结果是大人生气,孩子也委屈。如果说教育孩子生气也是教,愉快也是教,那么我们何不选择愉快的一种方式呢。教育学家倡导我们要“因材施教”,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的天分发展,那么我们何不给孩子一片自己的天空,去体会当下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
十年的经验,不可能一本书就涵盖,况且经验上的东西大部分无法仅仅通过文字来体会。这本书从另一方面展现了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书记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
第五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不仅给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还给我教育教学的好方法,受益颇丰。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历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同时他还提出:“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仅对教学,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四、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了新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几个公式记住,把几个概念背熟,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看来我们数学教学同样值得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来我们到了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的时候了。它可能难收立竿见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说不定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啦!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