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体会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体会



第一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体会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体会

刘艳辉

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我觉得对我们老师来说很有启发。

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当然是好习惯,那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

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所想和摘要:

1、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认为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实践,而是幼时培养的良好习惯。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提倡“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他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则是贻害无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较好的基础。同时他也认为教育的结果不能仅限于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思想深处发生重大的变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我们说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就应当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只有从小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

2、各种教育途径必须相一致

政治里的哲学说过,当各部分之间互相配合协调,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作用。就好比踢足球,每个人都只关心个人的得分,而不顾整体团队的优化配合,这个球队必输无疑。其实,教育也是这样,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合力,才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有个孩子偷了别人家的一盘录音磁带,爸爸发现后狠狠地批评了他,孩子开始认错,掉下了眼泪。正在这时,奶奶来了,看见自己的小孙子正在掉眼泪,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把把孩子搂过来,又是亲,又是爱。孩子的爸爸不满意了,说他偷了人家的东西,可

老奶奶却说:“偷点东西有什么?孩子嘛!你小时候没偷过东西?你上树偷枣让洋拉子蜇得嗷嗷乱叫,你忘了?”孩子听到这儿,“噗哧”一笑跑出去了,刚才爸爸的批评全部作废。

学校教育孩子养成关心集体的好习惯,号召同学们把最漂亮的花拿来美化教室。孩子非常高兴,回到家搬花时,爸爸厉声说:“放下,谁让你搬花的!”孩子说:“老师让我们布置教室。”爸爸一听是老师让搬花的,就指着旁边一盆又蔫又小,快要死了的花说:“拿这盆花吧!”孩子到底听谁的呢?

教育是合力的结果,各种力量都得协调一致,不能顾此失彼。只要一方有差错,其他各方的作用将会受到抵消。第一个事例中的孩子本来受到了父亲的批评,可奶奶这时却责备父亲,心疼孙子,这让小孩从中钻了空子,这样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双重人格;第二个事例中的孩子无所适从,一方是老师要求的“最漂亮的花”,另一方是爸爸命令的“又蔫又小的花”,到底听谁的呢?老师精心策划地培养孩子养成关心集体的好习惯的计划,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土崩瓦解了。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要求学校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不公平的。但是,教育也不是无能的,在学校和家庭这个“小气候”下,许多有利因素能够为“大气候”的逐渐转变创造好的条件。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种力量协调一致。

3、训练是形成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长期、反复的训练,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训练可以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这种稳固的条件反射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人的这种生理机制决定了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训练是一阵阵的,今天要求严格,明天又不管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教师活动搞得很多样,却把学生管得很松;有些教师费了一番苦心,可结果学生跟他逆着干,就是不按照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一系列在实践中常出现的现象,关鸿羽给了我们很多建议。比如针对如何调动学生训练中的积极性,他提出了五个结合的解决办法: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

习惯养成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正向诱导或督促而形成习惯,另一种是基于主观意志努力而养成习惯。这两类习惯的形成都要经历行为强化的过程,俗话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对一个人后期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不由得使我为目前的具有很多不良习惯的初中生今后的人生捏把汗:他们中很多人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甚至吸烟喝酒;没有正确的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说脏话,做错事情不会使用礼貌用语;不能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乱写乱画,经常在教室或楼道追逐、喧哗、打闹。尤其在学习上表现为被动学习、积极主动性差,不热爱学习,学习不刻苦、知难而退,作业不独立、及时完成,不仔细、不认真、不求甚解,不求上进、不爱动脑筋,不会利用时间,不会读书和学习,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不能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学校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长期强调学生的养成教育,建立“全员参与,层层负责”的督促机制,齐抓共管,统一各科教师的认识,要求他们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决不能只教书不育人,狠抓学生在做事、做人、和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一个系统内。因而,养成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条途径来实现。作者认为,实施养成教育,各种教育途径必须协调一致,要做到学校内部一致,家庭内部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一致。如果大家各往不同的方向努力,只会落得徒劳而无功的结果。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第二篇:《教育就是习惯培养》读书心得

《教育就是习惯培养》读书心得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室的卫生每天都有值日的学生负责清洁打扫,但是地面上总还是存在纸屑;上课时反复强调的问题,到作业中还会有学生出现错误;经常教育学生上课应专心听讲,可是在课上还总是有学生要思想开小差;每次作业批改讲评后要求学生订正,可是还是有小部分学生不订正„„为什么总是有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上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真的是他们的领悟能力有问题吗?答案很显然:不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生活当中,我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习惯对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

最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颇有收获。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及方法,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这里的“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良好的习惯能促人进步,诱人发展,当然良好习惯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艰难地过程。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人最主要的、最稳定的素质。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养成好的习惯的结果。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完整品德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良好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习惯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孩子越小,习惯越容易养成,且不会觉得痛苦,大了以后反而难了。因为习1

惯是潜意识的自动功能,是行为的载体,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习惯从孩子小时培养也许不到10次就行,等长大以后培养,一般都需要连续进行21天以上才行,但若要固定下来要90天左右,一般人很难做到。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醒悟——改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

好的习惯能让人更聪明,或者帮助人更好地使用聪明。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习惯构成的日常行为规律。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劳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劳动实践习惯。习惯就是素质,而素质总会顽强地通过习惯表现出来。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形成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与结晶;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长点,为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撑性平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不断发展进步的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的人。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学生来讲,尤为重要。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平时不刻苦、不用功,考试常常得不到高分;我们也看到,有些同学双休日只顾玩,把作业压到星期日晚上才去做,其实,这完全是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使我们既学得有效率,又学得轻松自在。而如果你不能养成好的习惯,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踊跃发言,不钻研难题,这些习惯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而且对你身心发展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益终身;”这样一来,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我认为要想学好首先要“乐学”。“乐学”,就是愉快地学习,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去做。怎样使学习变成快乐,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能像刷牙、吃饭、做游戏一样,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养成早读的习惯,早上空气新鲜,大脑清新,我们可以读课文、背名篇;

2、养成专习听讲的习惯,在课上要专习地听老师讲,听同学讲,还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作业要独立思考完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业,才能享受到你学习成功的快乐;

4、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对未教的内容进行预习,把已教的内容复习好;

5、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学习只有靠问,才能成为学问。

习惯的养成要经过重复或多次的练习,所谓“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

也”。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纠正不良习惯,“习非成是”就是说长久按错的去实践就会把非当成是了。所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一方面要逐步养成好习惯,一方面纠正坏习惯,而且不要等到坏习惯形成了才来纠正

一旦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都将有新的收获,那就将感到快乐无比。

第三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心得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心得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内涵改革整体解决方案首席专家林格所著,是作者经过八年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一个总结和理论提升,同时注意到读者的需求,行文尽量通俗易懂。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抓住一个好的习惯十年不放,笨蛋都会成气候。就像不断挖掘一个地方,时间长了,挖得又深又广,即使没有挖到水,但天上掉下的雨自然水到渠成,最后就会变成水库,有了水库,你想垂钓、开游艇......你就能自由选择了。”吞本书的封面以这样一段话来告诉我们习惯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习惯不是天生注定的,而需要的是我们人为的后天的专注。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主要从习惯培养方法、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几方面来写。书中的理论知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很多理论都可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调整后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对本班的孩子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性。

明代的王廷相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清代王夫之也提出“习成而性与成”。习惯是人格中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习惯是人格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小学生时代如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必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该书中提出了习惯有几点特征:

1.简单: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东西。

2.自然: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

3.后天性: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4.可变: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形成后就很难改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5.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

简单的事情容易学会,但坚持起来就会很难。而我们的习惯常常是并不深奥的,都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来的比较简单的事情如:按时到校、上课前能做好各科的准备、遵守课前三分钟规则等等。这些习惯都是不难的,而好的习惯其实就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并且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书中还提出如果做一件事情还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习惯并未真正养成。比如每天课前3分钟,孩子要是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能做好文具的摆放,才能做好姿势,这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真正的习惯是孩子要是想都没想,就自动地去做。要让习惯成为自然的行为。这种自然的行为也许要长期、反复的训练。而养成同一种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会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因此还需要对个别的同学进行个别的教育。当然即使是学生们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能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毅力来完成这一项艰巨的工作。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便能将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迁移到其他的地方,对于他们将来的学习将来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看完这本书,想到目前班上孩子在课前三分钟最烦的就是:听到铃声后进教室缓慢、坐到座位上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桌椅和书本的摆放不到位。《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我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我一定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小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出现诸多问题的“要我学”变成由良好习惯支撑的“我要学”,即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良好习惯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就如书中所说: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要正视孩子的实际情况,克服内心的焦虑,静下心来,等待孩子慢慢成长。

第四篇:读书心得 教育 就是培养习惯

对学生习惯培养的一点思考

——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感

最近读的这本书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是在华师大的校园中闲逛时看中的,看到这个标题,就觉得比较适合我们学校的学生,于是当即就买下来回家细读。

非常同意书中的观点,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习惯是首要目标,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教会他们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中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他们的一生都有无可言语的意义。但是,从我教学中发现我校的学生的基础较差在于学生的习惯差,做事懒散,磨蹭,自制力差,家庭教育差,这一系列原因造成了小时候读书的习惯没养成,现在中学了,还是有不按时完成作业之类的情况发生。在看了这本书后,学了一些可以为学生做思想工作的例子以及说服性较强的话语。总结一下,遇上学生习惯差的问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解决:思想教育与“强迫”相结合。

因为初中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是长期如此的结果,一下子扭转有一定难度,而且此类学生小学时进过老师办公室的次数不在少数,属于慢性病,需要慢慢纠正,慢慢养成。教师可以制定一些规则,让其遵守,规则要细,不能让学生有漏洞可钻,而且制定好了,就必须一对一的执行。这种规则必须细到每天的交作业情况,每天的默写情况等,学生会钻老师要管理的学生人数多的空子,就等着老师事情记不起来,这时就要求教师做好记录,以免被繁琐的过多的事情忘记。

在此基础上,还应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很大一部分靠自觉完成作业的时间在家里,需要家长的配合,教育并不只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养育孩子的一种责任,并不是让孩子吃好,穿好就尽了家长的义务,那仅仅是物质上的,鼠目寸光的,为了孩子的终生发展,家长必须负起责任来。但在学校,有的家长还需我们老师来进行开导,感觉非常累。

当然,还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毕竟上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一旦叛逆心理出现将很难扭转,因此思想教育,说服学生是教师的必修课。在这本书上,有专门针对学习习惯某一方面的例子,可以作为材料,或是可以让学生来阅读,或是利用主题教育课的机会在班中进行统一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习惯的重要性,针对这一问题,我曾在预备班中开设过播种习惯,收获成功的主题教育课,应该说可以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痕迹,我想目的就已达到,要一下子马上纠正肯定不现实,思想上有正确的认识很重要,接下去的教育应该是个别的,一对一的进行,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心得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心得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是教育专家关鸿羽所著,他根据多年进行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科学实验的研究成果,写出了我国第一本养成教育系统著作。全书共分八章: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养成教育的内容、养成教育的途径、养成教育的方法、道德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培养、生活习惯培养、思维习惯培养。科学、严谨、新颖、实用,操作性强是这本书的特点,很适合小学教师阅读,更是低年级班主任推荐给学生家长的好书。

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认为人格与习惯紧密相关。如明代的王廷相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清代王夫之也提出“习成而性与成”。有很多学者研究人格时,也直接使用习惯作为基础概念对人格的内涵进行界定。习惯所体现出来的人格中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习惯是人格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在北京11所小学的教育实验也表明,某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某些人格特质有促进作用,这些良好习惯的积累、繁华、整合和升华,必将对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为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的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而父母养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孩子成才,更是为了孩子成人。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人格结构的优化,改变某些不良的人格倾向,使孩子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养成教育是家庭教育核心任务,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重点内容。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层次,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和小学阶段,而关键之关键是小学一、二年级。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养成教育的基础在班级,班级养成教育的关键是班主任。因为只有班主任才能把各科教师组织起

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起来,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非常具体的工作。单靠班主任个人力量在学校班级里抓,肯定势单力薄。如果家长不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就算家长有意识要配合也不知从何下手,甚至还会有意无意的拆学校的台,背离学校的教育宗旨,起相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学会让家长做教育的助手,要主动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假如能让家长配合学校一起抓养成教育,那么,对学生好习惯的形成一定大有裨益。

看完这本书,想到目前多数家长最烦的就是: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差。不少家长诉苦:“现在的孩子读书,大人比孩子更累!”这话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并不夸张,孩子写多长时间的作业,家长就陪多长时间,一旦不陪,作业不是错就是没完成。甚至有的陪着做完了作业,又说忘了交或没有带。怎么办?

联想到几位教育得法之家长的经验介绍,希望对处于养成教育关键期的班级的班主任有所启发:

A家长:我们在孩子三岁后,就非常注意训练其生活习惯:晚上八点半收拾好自己的用具、玩具,九点前必须睡觉,衣服脱下后叠放整齐。早晨起床,随手就能拿到衣服穿好。洗漱、早餐后背起书包就可以上学。只有这样才不会耽误时间,也不会丢三落四。(生活习惯)

B家长:我们夫妻两人是双职工,很晚才能回到家里。我们从孩子第一天上学起,就要求她在我们下班接她之前,在学校把作业先完成。这样回家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培养兴趣特长。我的孩子做作业很认真,发现做错题,会拿橡皮擦轻轻擦掉,再将橡皮屑吹干净,不留痕迹。做完作业后,她会从头到尾逐一仔细地检查一遍,然后将学习用品放回原位,所以从来不会说把学习用品漏在家,要家长给她送。(作业习惯)

C家长:我们没什么文化,所以我在开学前要求我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并且告诉她学习是自己的事。我给她买了录音机,教会她使用。上学后,把孩子接回家就让她听录音读书。老师要求背书、默写,我们就让她先把课文背诵熟练,用录音机录下来,检查无误后再默写。不会的、易错的地方要反复默,达到熟练的程度。所以每次默写、填充课文都有好成绩。(背默习惯)

D家长:我们全家都爱看书、看报,每个人都会在晚上自觉地安静看书学习。

平时聊天时都会告诉家人我看了什么书,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们一家很愿意共同分享这种阅读快乐。我建议大家都要让孩子喜欢读书,但家长要费些心思为她挑选好书,因为幼年时读的书会左右其一生。(阅读习惯)

E家长:我的孩子成绩不是很拔尖,但我的孩子很有自理能力,伍老师也说他很有管理能力。我们从小就注意他的生活习惯,能做的事我们绝不包办代替,哪怕他做不好,我们也只是在旁边教他怎样做会更好!(生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告诉各位老师,也请班主任转告家长:孩子养成的各种习惯决定着他的命运。人的各种习惯之间是互相影响、促进的,一旦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趋向稳定而形成性格时,孩子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了良好的习惯,就不愁他不完成作业,也不忧他成绩不好。家长爱孩子没有错,但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一切从教育出发,从孩子的一辈子考虑,千万不要只为眼前而溺爱孩子。

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班主任要提醒、指导家长们注意:

一、不要过分督促。总是被人督促才去学习,孩子就非常被动,慢慢会失去学习主动性。适当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但督促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注意讲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当天的作业必须在九点前完成,尽早安排能让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家长不要按自己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家长应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

二、多多表扬,树立信心。表扬是促进孩子成材的关键,家长要善于肯定孩子的成绩。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请给他一个拥抱、祝贺,买一本书或一套衣服作为奖励。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进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态,并且鼓励他做到信念永存、脚踏实地,这样,你的孩子一定能获得成功。

三、家庭教育贵在耐心。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形成一个观点,建立一个信念,养成一个习惯,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长期抓,切不可“前松后紧”、“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家庭教育的好办法很多,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发火,结

果只会是功亏一篑。

四、学会学习比考试高分更重要。考试不仅仅是考查知识,更是考查习惯。因此,不能把在考试中出错简单的归结为不认真、不努力。家长应和老师一起给孩子寻找原因:听课时否认真?不懂能否发问?平时书写是否整洁有序?学习方法不当还是不够用功?孩子上课不认真,请与老师一起分析:是会了?听不懂?还是没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或补课。只有他想学才能学好,否则,只能是大家痛苦。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告诉班主任要指导家长(父母和祖辈)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从细微处着手,从小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出现诸多问题的“要我学”变成由良好习惯支撑的“我要学”,即由被动变为主动。

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养成教育要让家长和我们一起抓。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用心实践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