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第一篇: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考籍号: 310114100143 姓 名: 周琳

指导教师: 黄怀军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联系电话: *** Q Q 号: 1015329309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地址: 13级中文系三班 邮 编: 416000

二零一五年十月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字----------1 引言------------1

一、命运悲剧---2

(一)悲剧命运的开始-----------------------2

(二)悲剧命运的发展-----------------------2

(三)悲剧命运的高潮-----------------------3

(四)悲剧命运的结束-----------------------3

二、社会悲剧---3

三、性格悲剧---4

(一)自卑与自尊----------------------------5

(二)反抗与妥协----------------------------6

(三)虚伪与真诚----------------------------6

四、结束语-----7 注释------------7 参考文献--------7

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周琳

【内容摘要】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一座丰碑。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典型悲剧人物形象---于连,于连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反抗与妥协,具有很深刻的社会意旨,表达了从社会底层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的理想,最后以悲剧结束的命运。通过审视《红与黑》中存在的悲剧因素,从而探讨其中的悲剧元素。《红与黑》是一部浸透着悲剧意识,具有悲剧美的作品,它出色的运用了悲剧艺术手法,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等在主人公于连身上的集中体现,揭示了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命运和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与性格原因,从而使作品拥有了引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于连 红与黑 社会悲剧 命运悲剧 性格悲剧

引言

主人公于连一生的骨架大致可以概括为平民出身、较高文化、当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情败露、刺杀夫人、被判死刑。于连出生在法国,是当地一个木匠的小儿子,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十分低微,一心想飞黄腾达,但由于封建阶级与贵族阶级的双重打压,最终以没能实现理想,却走上了断头台的悲剧告终。悲剧的开始、发展、尾声主要是在市长家、神学院和候爵家展开的,同时,爱情也是于连悲剧的一大要素,在于连看来,爱情成为了他出人头地的捷径,但同时是使他的理想破碎的加速剂,最终造就了于连的悲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认为,戏剧冲突有三种:“第一,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发生的冲突,这些情况本身是消极的,邪恶的,因而是有危害性的;第二,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这些自然条件虽然本身是积极的,但对于心灵,却带有差异对立的可能性;第三,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因为它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这三种冲突即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冲突,由此导致了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当我们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去看于连悲剧时,就会发现两者在一起有共同点,在于连的悲剧中,正是由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这三者组成。

身的于连进入上流社会的行列。当于连真正爱上德·雷纳尔夫人时,新贵瓦尔诺先生则恼羞成怒,给市长先生写了一封匿名信,街头巷尾流传的风言风语隔断了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在贝藏松神学院,于连因为思想激进,被其他人视为“异端”。因受到彼拉尔神父的喜爱而陷入阴谋,经常落入想去夺取院长职位的对立教派的圈套中。同样,于连在利用马蒂尔德小姐进入上流社会,彻底改变平民身份,两人到谈婚论嫁时,教会又出面干涉,一封德·雷纳尔夫人的忏悔信就彻底粉碎的于连的梦想,把他从云端摔到了地面。于连的一生被这个社会左右操控着,虽然他也有抗争,但个人的力量与这个封建社会的势力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简单地说,在这个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环境下,没有金钱,没有高贵的出身,就不会有出头之日。于连崇拜的拿破仑,也是出身于社会底层,但是拿破仑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机遇,二十岁就当上了将军,三十六岁便征服了欧洲,当上了“世界的主人”,而于连虽然同拿破仑一样拥有坚定的意志、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才华,可是却没有拿破仑那样的机遇,他生不逢时,出生在一个已经注定产生不了英雄的时代,于连生活在一个金钱与权力主宰的时代,他拥有自由平等观念的先进思想,有向上拼搏努力挣扎束缚的精神,但不幸的是,他用错了地方。在复辟时期社会环境里不需要这些,需要的只是投其所好,阿谀谄媚的奴才。他是唯一一个处在腐败的“上流社会”还能冷静观察一切并给以批判的人。他鄙视贵族的僵化保守,平庸无能,痛恨教士的伪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于连的悲剧是无法摆脱的。

于连进入社会的具体环境,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在作品中作者主要描写的社会环境有维里埃小城、贝藏松神学院和巴黎三个典型社会时代环境。由唯利是图的维里埃小城到人心恐怖的贝藏松神学院,再到充满阴谋诡计的巴黎侯爵家。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描写了黑暗统治的社会环境。于连虽然深受拿破仑的影响,但他无法摆脱黑暗社会的统治,他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但又无力反抗,只能虚伪面对。直到最后,在狱里才看清一切,真诚面对,拒绝再戴上虚伪的面具与黑暗社会的接触。最终成为社会黑暗社会势力的公敌,身受极刑而死。因此,可以说于连是被他所生活的社会摧残而死,他也只是封建制度的众多受害者之一。所以说“于连代表着那一时代中下层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他的悲剧绝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三、个性悲剧

个性悲剧是于连悲剧的一大因素。如果说社会悲剧是导致于连悲剧的根本原因,那个性悲剧就是导致于连悲剧的直接原因。于连在去侯爵家前,彼拉尔神父就担心:“在您的性格里有一种至少对我来说是难以说清楚的东西,如果您得不到发迹,您将要受到迫害。对您来说,没有折衷的余地。千万别报幻想。别人能够看出,他们跟您说话,并不能使您感到高兴。在像这样的一个重社交的国家里,您如果不能得到尊敬,您就注定要遭到不

(二)反抗与妥协

反抗与妥协是于连性格悲剧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在这本书中,这个变化过程大致表现为“反抗—妥协—反抗”。于连从小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仇视封建统治阶级,和贵族制度,厌恶上流社会,他拒绝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敢于反抗市长的训斥,拒绝别人的同情。于连在各种行为和心理上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寻找一切可以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机会,为了进入上层社会,他常常会呈现出妥协的样子。当个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他便妥协,侯爵授予于连十字勋章时,勋章让于连在心理欲望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对侯爵表忠心,做保王党,参与政治阴谋,冒生命危险为贵族的会议送情报,从而得到贵族的赏识,得到了金钱、官职和土地,而这些都是于连用自己的人生观妥协、退让换来的。但于连的平民反抗意识并没有完全泯灭,当他与德·纳尔夫人的恋情曝光时,一切美梦破碎时,他的反抗再次爆发了。他不再甘心做统治者的奴才,不再为其卖命。在他刺杀德·雷纳尔夫人入狱后,他拒绝向贵族乞求宽恕,在最后的审判庭上,他的陈词便是他最后的反抗。“我生不逢时,不属于你们那个阶段,在你们眼里,我不过是一个出身卑微而敢于起来反抗的乡下人。我并不乞求你们的宽恕,我不抱任何幻想,等待着我的时死亡,这是罪有因得”。毫无疑问,这是于连最后亦是最有力的抵抗,用死的方式对这个充满诡计和虚伪的社会发出强烈的控诉,勇敢无畏的走上了贵族阶级为他准备的断头台。于连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他既有反抗又有妥协,幻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跻身于上层社会,但封建等级制度无情地打破了他的幻想,他的人生也由这一悲剧而结束。

(三)、虚伪与真诚

于连性格悲剧及其矛盾性和冲突性是造成于连悲剧的深层次原因。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有时不得不采取虚伪的手段。在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到处都是虚伪阴险的面孔,于连不敢公开反抗,只好把对教会的厌恶埋在心底,戴上伪善的面具,他受启蒙思想影响,是无神主义,但为了可以得到彼拉尔院长的赏识,不得不做出一副虔诚的面孔,即使他认为《圣经》上充满谎言,但他能背诵拉丁文的《圣经》《教皇论》。于连为了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同,在公共场合与大家交流时痛骂心目中的偶像拿破仑,这是我们都无法忍受的事,但在于连心中所有的虚伪行为,都只是为了完成理想的一种不得以的手段而已。在瓦雷诺的家宴上,瓦雷诺对穷苦人的行为却引起了于连的反感,这正是于连内心中最真诚的表现,而这种真诚的反应与虚伪相冲突使得于连在成功面前感到很痛苦。而这种痛苦恰恰证明了于连具有真诚与虚伪的矛盾性格。在于连入狱后,他看清了一切,他厌倦了虚伪的手段,他开始坦然面对一切,卸下了一切面具,做最真实的自己,真诚待人,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在死亡来临之际,于连能够真诚的面对朋友、爱情,甚至是真诚的面对自己的父亲和敌人。这些足以证明,于连性格中的虚伪只是一种自我保护,而真诚却自始自终都是存在的。然而,在封建统治阶级,最不需要的就是真诚,因此,于连不得不将真诚隐藏起来,直到最后面临死亡,才坦然的显露出真诚,也使于连的悲剧走向了落幕。

第二篇:浅谈《红与黑》于连

浅谈《红与黑》于连

财务102覃金婷201000706068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那时的法国依然处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的重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同封建暴力的矛盾,革命的任务是打倒封建的反动势力,重新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使资本主义能够在法国顺利发展。这一历史时期,一切反对复辟势力的思想言行,客观上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都应该得到肯定。于连就是这一历史时期复辟势力的一个反抗者,他的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言行理应给予肯定。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他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于连这一人物形象的局限性在于他的行动是个人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总之,于连是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王朝复辟、追逐金钱与权力的特定环境中出现的具有反抗精神的个人奋斗的典型。于连的性格复杂而矛盾,他自尊、自卑、自立、自强,既虚伪又真诚,既孱弱又坚韧,既反抗又妥协……这些都反映出其性格中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征。

第三篇: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

于连出身卑微,是一个木匠家的穷小子;却才智出众,他能熟练的背诵《圣经》,而且是用拉丁文,这一巨大的反差也正是于连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如果出身高贵,则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为别人所敬仰;如果才智一般,则可以庸碌的度过一生,不能飞黄腾达,也可能享受到平凡人的幸福。这一反差并不是致命的,而是由这一反差所激起的向上攀爬的野心,而这只应属于一个动荡的需要英雄的年代,也就是拿破仑的时代;而在等级地位已确定的复辟时代,这是统治阶级所必须扼杀的。也就是说于连的悲剧早已注定,只不过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所以我认为于连是值得同情的。也许有人觉得于连在向上爬的过程中充满虚伪和狡诈,而这些在真正的阴谋家和野心家看来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毕竟于连的社会阅历十分有限而且很多时候还会显出其本性纯良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也是生存所必需的,所以对于一个渴望出人头地的青年人也是无可厚非的。反而有这种看法的人不是过于单纯,就是出于教化的目的。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于连的影子,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许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改变个人命运的目的也不能被否定。我们不能单纯的批判于连,而是将于连当作一面镜子。

由于于连确定了奋斗目标就是向上爬,最初他认为对他来说爱情是无用的,所以他不懂也不想接触这东西。他只是将女人看作男人成功后的战利品,和对上层社会的报复,直到后来于连发现可以通过女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顺理成章的追求德瑞那夫人和德拉穆尔,而且是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上发展。但是在两者身上的体现并不相同,于连在初见德瑞那夫人时就对她的漂亮与温柔,流下了美好的印象;而对德拉穆尔却没什么好印象,也不觉得她漂亮。在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追求中,表现了于连羞涩和自卑的一面,而且也可以说是初恋;而面对德拉穆尔小姐于连已成熟了很多,而且更多的是贪图她的家世,是一种互不相让的较量。

可以这么说于连追求德拉穆尔小姐是理所当然符合需要的,而与德瑞那夫人的恋爱则是错误的致命的,正是德瑞那夫人的温柔善良抚慰了于连,使于连得到了爱情的滋润。然而于连的命运注定不应有爱,当他得知德瑞那夫人写信揭发他的时候,他对这一“背叛”行为无法忍受,也正是因为他对德瑞那夫人动了真情,所以要毁灭她,这是出于一时的激愤。当他清醒过来后十分悔恨,在得知德瑞那夫人并为死去后,于连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而且野心也无法实现,反而可以更多的回忆过去,享受到了以前身处其中而未发觉的美好爱情,此时的于连才是真正幸福的。也算是为不完美的人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

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第四篇:红与黑与于连形象

12、司汤达与《红与黑》

在文学上,他特别赞赏莎士比亚,他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在这时开始形成。他还特别注意研究人的性格和人的心理,这给他以后的创作带来了精确的心理分析的特点。在宗教问题上,他比卢梭等人的泛神论更进一步,是个无神论者,否定神权和上帝。他说:“从来不能相信世界上有真正的信徒!”“教士永远是伪君子”。基于这种思想,他在后来的作品中,对天主教会和传教士的罪恶作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

斯丹达尔是法国19世纪上半期最早全面反映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主张严格按照现实本来的面貌进行创作,崇尚写“真实,严酷的真实”。他善于描写政治斗争及社会问题,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重视细腻的心理分析,强调环境与性格的关系。在风格上,他力求写得明白易懂,表达准确,文字简练。他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红与黑》小说的素材取自一八二七年巴黎《司法公报》上的一则情杀新闻。铁匠的儿子安杜扬·贝尔特经神甫推荐,去米苏家担任家庭教师。不久他和孩子的母亲发生了暖昧关系,真相暴露后,出于怨恨和绝望,贝尔特在教堂枪杀了米苏夫人,因此被判死刑。斯丹达尔根据这条社会新闻,构思一部题名为《于连》的小说,但两年后还没有写成,因为这桩普通的刑事案件无法体现他痛恨封建复辟的政治见解。于是他重新构思并着手改造情节,把保皇党的阴谋活动作为中心事件写进小说,又把书名改成《红与黑》,再加上副标题“一八三○年纪事”。这里,作者想把《红与黑》写成一部政治小说的创作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小说中有一段出版家与作家的对话:“如果您的人物不谈论政治,那么,他们就不再是一八三○的法国人了,而您的书也就不再是一面镜子,如同您所希望的那样„„”可见斯丹达尔毫不隐讳这部小说的政治倾向,他要认真写出“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间压在法国人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一八三○年前夕教会和国家的欺骗、厚颜无耻和虚伪”。小说的力量不仅在于它真实而深刻的描写,更在于他对时弊的猛烈抨击。高尔基曾对此作了这样的评价:“把一桩极为寻常的刑事罪提到了对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哲学研究的高度。”红与黑》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塑造了主人公于连的艺术形象。他是波旁王朝时期进行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典型。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既有反对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一面,也有与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妥协的一面。这种阶级地位决定着他对现实社会既反抗又妥协的特点。

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19世纪法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经典性作品之一.《红与黑》的素材来自一桩真实的案件.付印时加副标题“1830年纪事”.关于“红与黑”这个标题,有多种理解.有人认为,它暗指主人公于连的两条奋斗道路,“红”是指他曾神往于能穿上拿破仑时代的“红色军装”,建功立业,出人头地;“黑”是指他羡慕旁王朝复辟时期重新得势的教会人士,渴望能穿上主教的“黑色道袍”.另有人认为,它象征革命精神与封建统治的冲突,“红”意味着不惜以鲜血来捍卫自由的革命情绪,“黑”意味着贵族与教会的黑暗统治.还有“红”象征自由,“黑”象征专制,“红”象征共和,“黑”象征复辟等等说法.小说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主人公于连形象的塑造;(他是波旁王朝时期进行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青年典型。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既有反对封建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一面,也有与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妥协的一面。这种阶级地位决定着他对现实社会既反抗又妥协的特点。)对时代敏锐而准确的反映,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表现.于连的性格很复杂,充满着真诚与虚伪、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正反对立因素的矛盾,所以才显得真实,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启蒙主义哲学家反对社会不平等、维护人格的思想培养了于连强烈的平民意识,他对拿破仑靠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二十岁被提升为将军,三十六岁就“征服”欧洲,当上“世界主人”钦佩得五体投地。因此,他把拿破仑看作是光明的化身,一生行事的榜样。但在波旁王朝当权的年代,设下一道道门第、血统、资历的障碍,于连得不到发迹的机会,还不断遭到迫害。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他代表着这一代青年普遍的命运。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于连对拿破仑的崇拜完全是从追求个人的荣誉、权势和幸福出发的,这种由法国大革命在小资产阶级身上所唤醒的“积极性”不能不带有利己主义的性质。于连在奋斗过程中顺利时妥协、挫折时反抗,其根本原因盖出于此。

于连的性格发展是在德·雷纳尔市长家、贝藏松神学院、德·拉莫尔侯爵府第这三个典型环境中完成的。斯丹达尔有意识地从“社会制度决定人们命运”的原则出发“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能够历史地、具体地描绘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影响下人物性格的变化,并通过人物反映出社会的本质特征,从而把环境与人物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于连在德·雷纳尔市长家里第一次登上人生舞台,开始接受社会教育。家庭教师的屈辱地位使他对贵族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悬殊极度敏感。在市长家里,他大开眼界,看到了资产阶级的败行劣迹,看到了各种各样损人利已的阴谋诡计。谢朗神夫这样开导他:“你也可能发迹,但那必须损害穷人的利益,奉承区长、市长,巴结达官显贵,卑躬屈膝投其所好,这种行为,就是尘世间所谓的处世之道。”于连开始认识到在这个利己主义的沙漠里,要想立足升迁,只能以虚伪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去猎取功名财富。他发誓:“只说那些他认为是虚假的话,决不谈论真实的事情。”他终于学会了虚伪,在野心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官场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对于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已发现凭学识和才干难以获得成功。当时四十岁左右的神父有三倍于拿破仑手下著名将领的收入,于是他立即决定通过教会的阶梯去攀登他理想的高峰。如果说于连在德·雷纳尔市长家时还经常显示出正直的品格,表现出傲慢的反抗,那么在神学院的十四个月里,他很收敛自己,变得更加虚伪自私了。

神学院阴森恐怖,那些利欲熏心的神父们都是伪善的无耻之徒。教士们相互猜忌、告密、谄媚、倾轧,受到这种环境的腐蚀,于连几乎变得和他们一样恶劣。他明明是无神论者却扮演成虔诚的教徒,颇得皮拉尔院长的赏识。阴暗的神学院把于连变成了伪君子,同时也刺激了他向上爬的野心。

于连到巴黎担任德·拉莫尔侯爵的私人秘书是他性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于连的个人奋斗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同时也遭受了最后的失败。巴黎是“阴谋和伪善的中心”。这时于连已日趋成熟,懂得怎样以虚伪抗击虚伪。他效忠主子的机灵,博得侯爵的赏识。在情场角逐上也旗开得胜,费尽心机终于征服了德·拉莫尔侯爵的宠女玛蒂尔德小姐,于连完全“陶醉在野心里”,小资产阶级的反抗性消失殆尽。然而,好景不长,正当他志得意满时,在阴谋策划下,德·雷纳尔夫人寄来一封告发他诱骗的信,葬送了他的锦绣前程。于连狂怒之下急奔维里埃尔城,向正在教堂的德·雷纳尔夫人开了两枪,当场被捕被判处死刑。

于连入狱后如梦初醒,开始重新审视现实,他终于明白将他置于死地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想突破阶级限制跻身于上流社会,这是统治阶级所绝不允许的。他对复辟社会已深感绝望,所以拒绝上诉,拒绝忏悔,以死相抗,决不妥协。他赴刑前在法庭慷慨陈词:“先生们,我丝毫没有这种荣幸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在我身上所看见的,是一个反抗自己卑贱命运的农民„„你们仍想利用我来惩罚我所属的这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挫败他们的勇气。这些年轻人虽然出身卑贱,也可以说,受到贫困的压迫,但是却有幸获得过良好的教育,敢于跻身于有钱人引以为骄傲的所谓的上流社会之中。”这段独白切中时弊,一针见血,充分表达了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扼杀了全部活力和希望的一代人的愤怒与控诉。

于连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通过他反抗——妥协——反抗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复辟时期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的严重对立,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封建制度的不满,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的价值标准在他们身上所引起的矛盾和冲突。《红与黑》之所以成为一部历久不衰的传世佳作,不仅因为它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也因为它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

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的思想感情中既有平民反抗意识,又有个人进取野心.他在三个不同的环境里作了三次大拼搏,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于连的性格中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他一方面有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另一方面又有不可遏止的个人进取野心,这使他形成了判逆与妥协的双重人格,二者交融渗透,此消彼长.在于连身上,反抗和妥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这种性格真实地反映出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两重性.于连的形象揭示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平民阶级强烈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平民与贵族,教会势力和大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揭露了波旁王朝的黑暗现实,对腐蚀,压迫和摧残平民青年的上流社会发出了强有力的控诉;同时也说明,走极端利已的道路来反抗当时那种黑暗的社会是行不通的,因而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3)作品的思想意义: 作为“1830年纪事”,《红与黑》是一部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强烈的社会政治小说.其思想内容沿三个方面展开: 揭露王政复辟时期贵族,教会的黑暗统治.提示复辟王朝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反映王政复辟时期贵族等级制对平民青年的压迫和摧残.总之,《红与黑》是一部民主倾向十分鲜明的社会政治小说.它强烈地表达了19世纪20至30年代法国人民反封建,反教会,反复辟的思想情绪.作者意味深长地给它加了一个“1830年纪事”的副标题,表明自己要描写的就是这个“红”与“黑”,也即“新”与“旧”,“自由”与“专制”,“革命精神”与“封建复辟”两种力量殊死拼搏的时代.(4)作品的艺术特征

首先是严谨而清晰的情节结构.小说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情节主线,以他与德•瑞那夫人和玛特儿小姐的两次恋爱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这些内容构成了小说的“经”;而市侩气浓厚的维立叶尔城,勾心斗角的贝尚松神学院和充满罪恶阴谋的巴黎侯爵府这三个典型环境则构成了小说的“纬”,它们正是王政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缩影,于连的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经纬交织,清晰严谨的主体框架中,穿插了众多的回忆性片断,描绘了几十个人物的剪影.其次,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这是《红与黑》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他大量运用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的手法,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细微变化和特定情境下的精神状态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它被堪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内心独白”,有人评论,《红与黑》“进行了心理学的深刻研究”,并把司汤达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再次,语言简练精确,生动传神.《红与黑》中没有对风景,建筑,摆设和人物的肖像,对话,动作等作冗长的描写,而是用朴素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描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场景.

第五篇:《红与黑》读后感—于连的追求

于连的追求

—读小说《红与黑》

小说《红与黑》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同时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红与黑》是他长篇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一部。

《红与黑》是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所以说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反映欧洲百姓现实一部写实小说。

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帅气能干。从小就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但是浮华的上流社会使他渐渐迷失自我。他曾追求知识阳光与英雄。可是,到头来自己却被送上了断头台。小说写的有些凄凉但凄凉的背后却是对欧洲19世纪的现实批判。

于连其实并不爱马特尔。因为自己的卑贱身份他希望马特尔能主动向他求婚。通过种种计谋以及精彩的五十三封情书终于毫无悬念的降服了马尔特。最终她跪倒在于连的脚下,求他爱她,于连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不久,玛特儿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求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在爱女坚持下,一再让步。先是给了他们一份田产,准备让他们结婚后搬到田庄去住。随后,又给于连寄去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贵族称号。在大家看来,于连成功了。他获得了女人的屈服,获得了房产,也获得了贵族称号。在他看来,在不久的将来他将会成为将军,成为比拿破仑还要伟大的人。

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封信使金钱和名利全都化为乌有。瑞那夫人给木尔侯爵写信揭露了他们原先的关系。此时在于连眼里早已没有了亲情与人间那最后一点的善良。他痛恨瑞那夫人,因为她毁掉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所以恼羞成怒的于连立即跳上去维拉叶尔的马车,买了一支手枪,随即赶到教堂,向正在祷告的瑞那夫人连发两枪,夫人当场中枪倒地。于连也因开枪杀人被捕了。

失去一切的于连开始忏悔了,在冰冷的狱里他知道了上流社会的龌龊和虚伪。也意识到自己早已大势已去,无数罪名加于自己头上。大势已去的他也没有了曾经的“壮志”。因为他知道穷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所以他拒绝了任何人的帮助。看着陪审官席上的公爵,他的心冷了。

宣判结果出来后,瑞那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被人强迫所写。于连和瑞那夫人彼此饶恕了,心存良心的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用追后的力气抗议封建贵族阶级专制。

最终于连追求了属于自己最宝贵的精神信仰,在那一刻,蓝色的多瑙河闪着晶莹的波光。

实习记者:荆琳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71915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