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江姐有感
观《江姐》有感
第一次看歌剧,心中莫名期盼,昨天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到关东大剧院欣赏了歌剧《江姐》,而后有深受感动。
《江姐》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歌剧,在这几场剧目中,使我记忆颇深的当属《红梅赞》和《绣红旗》这两首歌了,在观看歌剧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声声赞语,将江姐那坚定不移,一心只为革命事业作斗争的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这远远比直接讴歌来得更为真实,更为贴切,更引人入胜!
在那个风刀雪月的时期,江姐,一位普通的共产党,一位不普通的女性谱写了那个时代最唯美的诗歌。
她,是共产党的一位信息员,在她身上有很多至关重要的信息,为了工作,她和彭咏梧假扮夫妻,经过两年,最终在一起,可是好景不长,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姐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在江姐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这是敌军杀鸡儆猴的作风,可是这样的计谋并没有让江姐退缩,组织上见江姐年纪尚轻,且刚失去丈夫,让她休息一段时间,可是江姐丝毫没体现出一丝忧伤,她前去华山和双枪老太婆汇合,一心只为组织,在她脸上没有任何私人情绪,“解放全中国”是她生活的信念,是她生活的全部,因此,她没有理由消沉。
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在甫志高叛变后,江姐为了保护组织的秘密,放弃了逃脱的机会,被捕入狱,在重庆的渣滓洞,惨遭手指被钉竹签的毒刑拷打,依然坚贞不屈,还领导狱中的战友和敌人做斗争。这样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此时此刻,我已经找不到任何词来形容我的感受,我想这就是莫大的敬畏之情吧!
在江姐在狱中听到战友传来的消息——毛主席将于10月1日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解放全中国的消息时,江姐激动地热泪盈眶,可是她也非常清楚,她没有机会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了。敌人的枪口已将将她瞄准,她没有任何恐惧,只是放不下她那幼小的孩子,把他托付给她的战友,“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望他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只是告诉她的孩子“不要把这战斗轻忘掉!”她带领狱友们为祖国的解放绣一面五星红旗——“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啊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当象先烈们那样,保持一种高尚气节,任何时候都应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象烈士们那样淡泊名利,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事事为群众着想,在灾难面前不妥协,不退缩,只有献身社会,生命才觉得有意义。让我们牢记歌乐山多名英烈,继承先烈遗志,发扬红岩精神,散发出一份光和热,为创造新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江姐,一个难忘的名字,一段熟悉的故事,一部悲壮的史诗。红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红岩精神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红岩精神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最大的特征,就是追求崇高的理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江姐等一大批共产党员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力量,将对今天的人们起到一种品格的陶冶和激励作用。
江姐,她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看了《江姐》,感觉自己热血沸腾,我们生活在这和平安逸的年代,我们身上没有背负民族使命、我们没有在战斗中奔忙,可是我们却与抗战精神越离越远、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我们更应该保留着一份爱国热情,为自己为祖国奋斗…
第二篇:《江姐》读有感400字
江姐,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这篇文章是我最喜欢的。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她那梅花般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我。
江姐从小体弱多病,骨瘦如柴。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江姐只得被迫去工作,面对那高大的机器,她不得不站在高脚凳上操作机器,稍有疏忽,就要被打骂,她的10岁是在机器的“轰隆隆”声中度过。她的童年,没有一点儿美好的回忆。读到这儿,我颇有感触:10岁!正是长身体的好时机。我的10岁是美好的。为了给我过生日,爸爸妈妈杀鸡宰鹅,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等长辈就有好多人给我庆祝生日,礼物琳琅满目,和江姐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呀!江姐19岁时,参加了党组织,因被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用竹签插入她的指甲缝里,江姐手上血肉模糊。在我读到“竹签是用竹子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钢的”这句话时,不禁热泪盈眶,多好的江姐呀!我们的今天就是象她一样的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望他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这是江姐对我们的希望。读完这篇文章,江姐那英勇不屈、临危不惧的精神深深映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要高高举起您的旗帜,踏这您的足迹,学好本领,长大报效祖国。第三篇:读《江姐的故事》有感
江姐,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的故事》是我最喜欢读的。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那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豪放的英雄气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故事叙述只有10岁的江姐,身材矮小、枯瘦,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高大的机器,她够不到,干活时必须坐在特制的高脚凳上,稍有疏忽,就会被皮鞭抽打。看到这里,我颇有感触:10岁正是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欢乐的黄金时期。江姐童年的美好时光却在轰轰的机器声中悄悄流逝。可我在10岁那年,正过着比蜜还甜的生活。为了庆贺我的10岁生日,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我的童年和江姐的童年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江姐19那年,加入党组织,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他们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还边恶狠狠的说:你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
我含着泪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到江姐在受刑后说的:毒刑是个小的考验,筷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这句时,全身的热血奔向胸膛。在一旁的爸爸情不自禁地说多好的江姐啊!儿子,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给的。我频频点头。
假如我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他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江姐的遗言。这不仅是江姐对儿子的希望,也是对我们的希望。
读完这本书,江姐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她英勇不屈、临危不惧的精神,激荡着我幼小的心灵。
第四篇:读《江姐》有感(冯锐)
读《江姐》有感
常熟市王庄中心小学六(3)班冯锐 夕阳西下,天边还残留着夕阳的余晖。微风吹乱了书页,也吹乱了我的思绪。书中的故事使我感受颇深,江姐是多么勇敢,多么从容啊!当我读到“万恶的敌人把竹签扎进江姐的十指”时,我的心绷紧了;当我读到江姐临刑前从容地穿上红色的绒线衣,像平常一样梳理头发时,我被这位女英雄的气概深深地感动了„„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江姐是多么伟大啊!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她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她为党献出了一切。
而我,平时遇到一些小困难,就灰心丧气,总想靠别人。遇到不会做的题,我就想:“别费劲了,明天问问同学,或者照着一抄不就完事了吗„„”在家里,父母让我干活儿,我总是厚着脸皮“耗”到最后,父母只好自己动手„„日久天长,我变得懒惰、胆小,干什么事都没信心,没有勇气。在江姐面前,我显得是多么懦弱与渺小啊!
书读完了,江姐那坚定的话语还在我耳边回荡:“竹签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革命前辈面对屠刀都无所畏惧,我们就更应该勇于拼搏,战胜一切困难,做个像江姐那样的人。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他的《匆匆》中这样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的确,燕子可以再来,柳树可以再青,桃花可以再开,可是我们的生命一去不复返。生命是无私的,它赐给了大家时间,而时间是有限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你能在有限的生命内,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那就不枉来世间走一遭。所以,我们要变得坚强起来,积极起来,用心度过每一天!
(指导老师:蔡建军)
第五篇:江姐
江竹筠,又名江竹君、江志伟,1920年旧历八月二十生于四川自贡。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她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民主堡垒,比较安全。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中共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共产党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毛泽东看到江姐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1951年庆祝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如歌剧《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毛泽东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