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第一篇: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论孩子与环境-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秘密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的方面,它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秘密是如何让孩子明白和意识到自己逐渐拥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感、责任感,以及自主性和人际交往的亲密性。马克斯·范梅南通过著作《儿童的秘密》深刻说明了秘密对于一个人生的重要性。

我关注到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孩子每次在吃早饭的时候,都会关注墙上的影子,他动,影子就跟着动,于是那个孩子就被影子吸引住了,看着他的影子进行了许多有趣的联想。马克斯·范梅南指出:“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不是在一种安全、有序、熟悉的环境中就更容易激发和成长呢?”

这个提问揭示了另一个问题:现在为了教育好孩子,大人们用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始终提醒孩子们,要专心学习,少想点学习之外的事情,可是,这种“良好”真的对孩子良好吗?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生活的环境快乐、祥和、有序、踏实,那是有利于培养一个人的想象力的,以那个被影子吸引的孩子为例;如果生活的环境过于固定、僵化、压抑,就很大程度地扼杀创造力,扭曲秘密激发的想象力。从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拿到例子:一些国外的学校的学习环境相当轻松,每个班人数少,课桌可活动,师生之间以朋友相称,作业多数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活跃的环境气氛很容易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而在我国,人口庞大,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学习竞争激烈,孩子们从小就被安排在压抑的环境中,被叮嘱要学习,死读书,读死书,最后甚至读书死„„我国这样的环境固然不能完全改变,也不用照搬国外模式,但至少可以从减轻孩子负担、让孩子有个自由的自主的空间抓起。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不光是孩子,大人们也同样如此,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和的环境十分重要,影响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我们都是由一个新生儿逐渐脱胎换骨而来的,一切要从头抓起,给予自己和他人一个良好的环境就得从新生儿做起。

据我了解,一个新生儿出生时并没有进入自然的环境,而是进入了一个完全被改造了的环境,人们为了使自己有一个更安逸的生存方式,抛弃了自然的环境而造成了一个与之相反的环境。其实这对新生儿并不有利,如果说成人需要精神上的锻炼,那么新生儿比成人更需要肉体、生理上的锻炼,过于舒适安逸的环境一开始就造成了孩子对于安逸生活的依赖,形成了惰性。出生下来不哭不闹的孩子是失败的孩子,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个时期像在出生时那样经历过如此剧烈的冲突和挣扎,并承受由此引起的痛苦。

然而当一个孩子适应了他所到来的世界并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时,我们又要以另一种方式来对待他们了,那就是给予他们一种特殊的温暖。这种温暖不是一件又一件的衣服或是襁褓,因为对出生不久的孩子来说,衣服不是必需之物,他需要的是一种周围环境的温暖,这种温暖用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爱”。不是溺爱,不是奢侈的爱,不是华丽的爱,而是真正的幸福的爱,它是如此平静,如此安宁,如此的拥有光亮和热度,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别样的快乐、轻松和富有自我。

孩子们长大一点了,需要更多人的教育和书本的教育了,除了家庭,大人们为他们多提供了一个受教育的环境:学校。说到学校教育上面已经提到过,学校应该给予孩子们较轻松的学习环境,少一点压力,让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思路。学校环境不是全部,家庭环境对孩子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父母如果采取过激的教育方法很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就从家训来说,每个家都有潜在的家条家规,孩子们作为家庭一员受其影响不可小视:当父母的管教过于严苛,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是抵触、反抗,一个是妥协、服从,可以想象,前者的孩子有强烈的叛逆倾向,长大后有走不正道路的机率;后者的孩子则是畏畏缩缩,成了一个懦弱、优柔寡断的人。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纪律来自于“人内心的自我”,即自律,也就是说,家庭要有意识的教会孩子自我教育,学会反思、反馈,让孩子们发现“自我内在空间”。

马克斯·范梅南问道:“我能怎样帮助孩子让他体验作为美妙秘密的生活的本身呢?”

作为我自己,我自己的答案是:给他们一个自我的空间环境,让他们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发现秘密的美妙,美妙地去体验生活。

第二篇:读《儿童的秘密》有感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学前142 邓玉珍

偶然间的机会,我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结果一旦开始读,便一发不可收拾,花了一夜与一个下午以一种较为流畅的方式把它读完了。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是作者本身的魅力,以及书中字字珠玑的观点吸引了我。

蒙台梭利是一个教育家,也是一个医学博士。如果这些还不足称道的话,我就要提出它的精妙的文笔和广泛的阅读了。它的语言生动而又形象。可能是由于做医生时常做小动物的观察和研究,他笔下的那些深涩的不好理解的概念都会转变为一个个小动物的形象活跃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目了然。有的时候,那语言的精妙,仿佛是我又回到了在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的感受,是那样玄妙而又有趣。有人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在于他有多么多么广博的知识,而在于他能将自己掌握的甚至发现的比较不好理解知识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讲给大家听。诚然,蒙台梭利是这样一位好老师。

我虽然不喜欢幼儿专业,但是不可否认是我很喜欢孩子。有孩子的地方,我就不会感到孤独,我会想方设法的陪他们玩,会观察他们的行为和举动。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孩子会想要那样做?当孩子在做一些我不理解的行为我应该怎么做?孩子们有时候的一些突然地情绪和行为代表着什么?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无法作出决定。直到看到《童年的秘密》时,我突然觉得我对孩子的认知空间有开辟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可以尽情享受窗户外的世界,尽管它不是完全的世界,但我对于我现在的水平来说,已经满足了我很多。

其实《童年的秘密》不仅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的一些秘密。也让我开始思考一些关于母性,关于人性的问题。举一个例子来说,书中有一章节讲的是在没有外界环境的干扰下,母爱是一种天性。虽然它比起我的认知只是多加了一个限定条件,但是在我眼里,却是治疗我心中多年留的一个病患的良方。初中的时候,我比较喜欢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最使当时的我诧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单身女人,它以卖畸形的婴儿给马戏团为生,而那畸形的婴儿是他自己在怀孕的过程中用布条紧勒自己的肚子形成的。当时我是震惊的,同时也是充满疑惑的,我甚至开始怀疑母爱的天生性与纯洁性,但却不曾对人讲过我的怀疑。直到看到蒙台梭利又谈到这个问题,我才从记忆的牢笼中又把这个疑问放出来,让它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童年的秘密》不仅是一本教育界的名著,他也是你关于思考人性的一本很好的入门书籍。

一本好书,可说的太多太多,给别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童年的秘密》便是这样一本书。但我总是想说一点和大家不一样的。有人可能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普通的教育专著,但在我看来,且不谈它的理论观点的正确与否,在书中字里行间充溢着蒙台梭利对孩子的一种理解式的,尊重式的爱。这种爱是那么的热烈与外向,有时甚至会不自觉得由他笔下的婴儿,联想到自己作为儿童的时光。它是一本令人的心灵深处发生触动的神奇的书。

如果说之前我对蒙台梭利的了解仅限于教材课本上无聊的概念和诠释,那在读完它的著作之后,我才是真正被她所震撼,所感动。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陌生的地方冒险旅游,突然碰上一个当地的朋友。他可以解决你的一部分问题,并可以把你引向更好玩更有趣的地方继续前行。

第三篇:读《秘密》有感

读《秘密》有感

姓名:闵鑫 学号:gg08025 在寒假我抽空读了《秘密》这本书,作者朗达〃拜恩没有像以往的励志书那样,过多拿钱、拿成功来刺激人们,强调的反而是心灵的感受。很明显,它属于心灵励志书。

回想起作者关于《秘密》的发现,可以说也是一种传奇和宿命。澳大利亚作者朗达.拜恩在叙述他发现秘密的过程时说:“一年前,我周遭的生活崩溃了。工作得筋疲力尽,父亲突然去世,和同事、亲人之间的相处关系也是一团糟。然而当时我却不知道,就在这沮丧绝望之中,竟伴随着最棒的恩赐。我瞧见一个伟大的秘密——生命的秘密。在女儿海莉给我的一本百年古书中,我发现了它。”

朗达.拜恩发现的秘密,就是吸引力的原则。吸引力原则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人的天人相应说,但是更加通俗和世俗,是让每个人都美好、快乐的原则,这个原则可以让每个人跟宇宙和谐相处,释放自己的思想、善意和能量,实现梦想。

这些秘密,亘古以来存在于各种口述的历史、文学、宗教与哲学之中,也藏在人与世界的各个互动层面,每个人自身都存在着自己所不知道的能量。她还发现,许多当今的佼佼者早已了解并运用此秘密。因此,她不禁疑问:“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呢?”于是,她组织了一个团队披露这个只有少数人才知道的秘密,与人们分享获得健康、财富和幸福的秘诀,开发人们潜在的能量。

我认为,《秘密》的成功独特之处,作者把“吸引力法则”加上了“心灵快乐”的处世哲学,并融入到个人创富的历程。她指出,如果能够设想、假装自己已经十分富足,事情都朝好的方向拓展,心灵就会得到快乐的感受。去要求、去相信,然后感谢自己已经得到的,会让我们莫名地得到动力,宇宙会迅速回复我们的要求,给我们“心想事成”的果实。

我记得毕淑敏曾经说过,事关心灵和幸福,只要去了解并实践它,心想事成就不再只是一句祝福,必将变成触手可及的精彩现实。所以,《秘密》并不神秘,应该能为普通大众和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信心和力量。它能在我们的成功道路上,为我们引领方向,给自己一个机会,给未来一次洗礼,让我们的人生绽放更多光彩。

阅读《秘密》时,我感到人生最大的问题,是逃避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要改变你的状况,首先必须改变你的想法”,做到如此,相信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人生本无所谓“秘密”可言,但确实有着较为普遍的经验和规律,而《秘密》的价值就在于总结、概括、阐明了那些经验和规律以及它们对人生的作用,并以可信的例子说服我们重视它们。

归结起来,书中最根本的法则就是吸引力法则。通俗一点,就是要有一种强烈的拥有这种东西的渴望,以及显示已经拥有这些东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由书中我想到听过的两个故事:

一、求雨的故事

一个村庄长年干旱,他们请来了一位求雨法师帮他们求雨。到了求雨那一天,现场挤满了人。法师在开始求雨之前问村民们:你们相信我能求到雨吗?村民们齐声答道:相信。法师又问了一遍:你们相信我能求到雨吗?村民们仍然齐声答道:相信。当法师第三次重复同样的问题时,村民们有些不耐烦了,说:当然相信了,要不然花那么多钱请你来干什么?可是法师反问了一句,村民们顿时哑口无言了。你猜法师反问了一句什么呢?

原来法师问:为什么你们都没有带伞呢是?

二、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像往常一样来到寺庙里和佛印和尚谈经论道。年少气盛的苏东坡一直想占有绝对的上风,他想了一个问题,就开口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呢?”佛印笑咪咪地回答:像一尊佛。苏东坡相当满意地点了点头。佛印反问道:敢问老纳在你心中又像什么呢?苏东坡停顿片刻,凑近佛印耳边说:像一坨屎。还没等佛印回过神来,苏东坡就大笑着拂袖而去。

回到家,苏东坡自鸣得意地向苏小妹炫耀自己刚才的胜利,冰雪聪明的苏小妹听完后就忍不住掩口大笑起来:哥,你输得太惨了。苏东坡不免有些纳闷,问为什么?小妹说:在佛界的阐释是:你自己是什么,你看到的所有事物就是什么?明白了吧?苏东坡马上羞得满脸通红。

这两个故事都印证了一个道理:你是否真的在渴望你想要的事物,并且你是否真的相信你能拥有。自身就好比一个信号发射台,你对某件事情的执着程度就象对宇宙发射的电磁波,只有这种电磁波足够强,才能够把你想拥有的东西吸引到你身边来。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倒霉蛋,那你就不可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反而会把更多的倒霉事吸引到你身边来。如果你总是抱怨生活,去想那些不如意的,消极的东西,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糟糕。如果你能调整心态,总是想着你要拥有的东西,而且表现出你已经拥有的样子,那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在现阶段《秘密》这本书全球畅销,我觉得与全球金融风暴以及经济危机的来临关系密切。我一直认为,经济危机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关键在于怎样看待危机。危机是现实存在的,很多时候,危机也是一种机会。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是因为乱世为英雄提供了出人头地、出类拔萃的机会。因此危机对于那些有准备的心灵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展宏图的机会呢?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你的心灵、智慧、知识、能量是不是已经做好了超越自我、利用危机的准备。

各种灾难刺激人们停下来,反思潜伏在宇宙中的哲理,关注心灵带给人生的奥妙。此时,生活再不是一味浮躁地往前冲,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其实,《秘密》的根本,就是面对任何逆境,永不言败,因为有希望远比悲惨过日子好。

如果用一种时尚的观念来诠释《秘密》,《秘密》就是我们的心灵瑜珈师,令我们的心灵和身体柔软生动起来。

《秘密》告诉我们:我们每个愿望都藏在宇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向宇宙下定单的人,当我们向宇宙下好定单,我们就能接受到来自宇宙的馈赠。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有枯竭的时候,而宇宙却无边无际、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需要的一切。

这种思想和方法,就是我们抵御人生和事业低谷的秘密。从开始阅读这本叫做《秘密》的书的时刻起,我的生活就开始改变了--因为我掌握了吸引力的法则,我将吸引一切善意、友好和爱,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起来!

第四篇:读《秘密》有感1000字

读《秘密》有感

奥丹

一看到这本书,我就被“秘密”这个题目吸引了,怀着好奇心打开了它,开始探究这个秘密。扉页上写着这样的一句话:上行,下效。存乎中,形于外。

作者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更难以置信的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他们都早已知道这个秘密!这个秘密可以带给你想要的幸福、健康、财富,成为你所想要成为的人,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

这本书的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吸引力法则说“同类”会吸引“同类”,因此当你脑中出现一个思想,也会吸引其他同类的思想过来。去年冬天,刚下过雪,当我开车时,我就在想一定别出车祸,结果快到单位了,自己的车却把别人的车撞了。如今读完这本书,我忽然明白了,我一直在想这糟糕的事情,那我就会吸引糟糕的事情发生。我吸引了我所抵抗的事物,因为我的情感强烈的集中在这上面。我现在明白了要改变任何事物,就需要从内在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和感觉来发出新的讯号。

之前也听说过有时癌症晚期的患者,没有接受任何医学治疗就痊愈了。这个患者有可能就运用了这个法则。文章中班琼森博士说:“把生理上的压力拿走后,身体就会执行它天生的功能,它会自我治疗。无论你的身体已出现什么状态,你都可以改变它,开始去想快乐的事情,让自己处于快乐状态。”

其实人生最大的问题往往是逃避而不是问题本身,正如书中所提到的:要改变你的状况,首先务必改变你的想法,做到如此,成功离我们就不远了。其实,人生本无所谓秘密可言,但确实有着较为普遍的经验和规律。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能在心中想着你所想要的,()并且让他成为你的主要思想,那么你就会把它带进你的人生。那我们如何才能拥有光彩的人生,其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我们主要的思想或者心态,并把它作为一块强有力的磁铁,同类相吸,就是法则。其结果必然是:心态会吸引与其本质相呼应的状态。

我想,大多数人正是和我一样信心不足,但却发奋追求完美。我们都在为一个个属于自己的完美的梦想在奋斗,并为之不惜远离亲人,远走他乡,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也许有的人放下了,有的人还在坚持。在《秘密》一书中,作者说了三个创造奇迹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三个法则:思想变成实物。吸引力法则所采取的创造过程有三个步骤:要求、坚信、理解。要求即是想要什么;坚信指你已经处于或正在得到你要求的事物;理解就是只要你去感受喜悦,享受这个事物给你带来的快乐。按照这个法则只要你信念足够强,用心思考正面的思想,排除消极、负面的思想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或理想。举一个书中的例子:要减肥,不好把焦点放在“减肥”上,反之,把焦点放在你想要的完美体重上。去感受拥有完美体重的感觉,结果是你将拥有完美的体重。要求、坚信、理解,多么的言简意赅,找到自己心中所想,向宇宙自然索取,坚信自己必须能够拥有它,理解并享受拥有带来的美妙体验,简单的六个字却蕴藏了人生成功的秘密,很可能我们需要用我们的一生才能慢慢的体悟并领会于心。

第五篇:读《秘密》有感800字

读《秘密》有感800字

原创: 天铁一中

当一个人要失去什么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秘密》

近年来,我迷上了推理小说,作为一个推理新粉,东野圭吾的书,自然非读不可了,我以前只看过改编自他小说的电影,却从未读过他的原著。最近,这本《秘密》终于可以让我过瘾一番啦。

《秘密》讲述了一个名叫平介的中年人的烦恼。39岁的平介,本来是这世上万千平凡的人之一罢了。他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喜欢看相扑,不会做饭,而后一次事故打破了它平淡的生活。客车坠入了雪中,妻子死了。女儿因为妻子的拼死保护,毫发无损。但是妻子的灵魂却寄托在了年仅12岁的女儿身体中。平介的人生立刻陷入这个困惑中。我失去的到底是女儿还是妻子。

小说中有笑有哭,又忧中带喜。平凡的细节也自然少不了,推理的身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心情,无奈却躲不掉,甩不去,只能硬着头皮去应对这令人纠结的现实。其实主人公还是很勇敢的,至少他选择了面对现实。而且,主人公是一个较理智体贴的人。在所有遇难者的家属指责怪罪这场车祸的罪人司机梶川和他的遗孀梶川太太时,只有平介选择去调查事情的起因,并对梶川太太给予援手。最后我们才知道,疲劳驾驶的司机梶川这么拼命工作,只是为了他前妻和前妻的儿子文也。一个养了七八年才发现不是自己亲身儿子的儿子。尽管如此,尽管因为这件事与前妻离婚,他依然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一个离婚条件中不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此强烈的责任心,让我们不得不原谅他。

结局是很令人纠心的。附在女儿身上的妻子——直子,为了让丈夫对待自己不再纠结,自导自演了一场戏,告诉平介他们最亲爱的女儿,藻奈美的灵魂回来了,直子也要在平介温暖的怀抱中,永远地离开了。直至最后,女儿要嫁给文也时,他无意听有人说起女儿的结婚钻戒是直子与平介的结婚钻戒盖成的,平介痛苦地跑到婚礼上。因为他明白了,女儿真的灵魂根本没有回来,因为妻子的结婚钻戒是他们二人的秘密。

“如果打破了一个规矩,就会接着打破第二、第三个持续下去,那就完蛋了。”这句话是全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话了。我常立flag,可每一回总坚持不到底。如果我可以像侄直子所说的来警戒自己就好了,没有什么是坚持打动不了的。学习就是如此,希望我能把接下来立的规矩、目标会一个一个完成。

《秘密》让我受益无穷,很多哲理都在这本书中不知不觉懂了一些,平介失去的很多,明白的更多。

赵静怡,天铁第一中学八年五班学生,本报责编。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69620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