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从党情看中国

从党情看中国



第一篇:从党情看中国

从党情看中国

引言:虽然我没能加入共产党,但我一心向往。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当前是唯一有能力且必然有能力领导中国走向成功的政党。她的领导能力不容怀疑,无论是以前的毛主席时代,还是不久的未来。我此生坚决拥护她的领导方针,坚决支持她的领导方针。我始终相信中国的政治是精英的政治,是能领导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

关键字:共产党

领导能力

先进性

根本利益

高效廉洁

一、共产党是能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政党

从播放的新闻联播中可以看出国家领导人很重视党内领导人的培养,共产党有自己的党校。这和国外的一些政党有很大的区别,不仅国家主要领导人担任校长,而且经常聘请有名专家、学者授课,结业式上更是由国家最高领导人颁发结业证书。由此可见国家领导阶级对自身能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高度重视。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它最根本的是通过这种由上一届领导班子的直接教授来完成国家基本方针和重要施政策略的延续性和连贯性。这也就从间接保证了共产党能始终如

一、坚定不变的带领信赖他的民众走向实现共产主义的大道。第二,通过教授党员,尤其是接班人能够时刻把好中国的脉,能够时刻对国外的政治经济发展态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保证了接任时施政方略的正确性和前瞻性。除以上两条之外,我当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方法来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第三,通过自身不断吸纳优秀的党员来实现自我更新和时刻保持向上发展的活力。第四,通过积极开展政治协商活动和邀请党外人士担任智囊团职务来保证自己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最重要的是我当是一个不断学习的政党,上到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务员都在时刻学习国外先进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其在中国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做既不会是闭门造车耗时耗力,参考别人的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可以参透捏过解决问题的要髓,也不会是一味的照搬别人的而忽略了自己国家的特殊性。

二、共产党是能始终代表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无论是从声势壮观的汶川大地震救灾来看,或是从温暖人心的雪灾现场临时安置点来看,还是从点滴造福百姓的医疗改革来看,或是从为未来发展考虑出发的艰难入世、艰难申奥之旅来看,中国共产党是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共产党在指定任何方针、执行任何改革之时首先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考量的。要知道在制定任何哪怕一小点政策时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利益的损失和另一部分人的得益。中国人自古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民族。再加上中国如此多的人口,虽然比例可能不大,但折算

202_-6-13

第二篇:从乡土,看中国

从乡土,看中国

——《乡土中国》读后感

最近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本小小的册子,竟包含着如此多的内涵。细细品读,不禁有感而发。

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辈学人,引领我们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得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这种“土气”。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恐怕是很难抒发出来。

《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乡土中国》谈论了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说是完全消解。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根据自身的理解,本书的第一篇介绍的是背景,描述了中国的乡土本色,也就是中国的特殊性。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殊性是什么?本篇写得非常透彻。比如,作者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没读过本书的人或许以为这土气是贬义词,但是,其实正是因为靠土地谋生的理想使乡土社会是那么的稳定,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费先生也顺便比较乡土中国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悉,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法律其实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大家都能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大家重视的是信用而不是法律。当然在我们现在这个处处都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那些礼俗也逐渐被法律所代替。

第二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性,在《乡土中国》一书里面他所讨论的问题里面很大程度上认为乡村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经验的传播往往是手把手地教,在一个地区住的几百年,世世代代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都是一样的,解决的办法都是一样,不需要什么理论、什么创新。当然先生在这两篇文章里面分析很多,也很深刻。

第四到七主要介绍差序格局对于私人道德、家族甚至男女关系的影响。什么是差序格局?很简单就如同一颗石子砸到水上荡起的一圈圈水纹,最中心的那一点是自己,其余的就是按远近程度来划分。对于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心的论调很多,但是先生在里面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梳理,他发现中国人之所以与西方人不一样,就在于人我划分的基础不一样。西方人是什么样子呢?是团体。团体内外的人很清楚,他就从最基本的家庭这个概念分析的。在中国就不一样。他的伸缩性非常大,你得势的时候可以宾客三千,亲戚多的是,假如你不得势,也许一个人都不认识你。可以说我们的网络是以自己为中心,结果就造成了没有一个人和你的网络是一样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最主要的是“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在这个意义上说,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我也算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对乡村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很深厚、很诚挚的埋藏在心底。一踏进大学,身上那股“土里土气”的质朴俨然与外界格格不入,但日子久了,又生怕与乡村有关的“味道”将随着喧闹的外界渐行渐远,所以,有时就特别想回到过去看看,小时候的村庄。

将来的某一天,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能够在自己的小天地,拥有半亩良田,披星戴月,荷锄而归。远离城市的喧嚣与人际的勾心斗角,融入大自然,真真切切的享受乡村的宁静与安详,做一个真正的自己。生长在暖暖的乡土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也许,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能明白泥土的可贵,才能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基层具有浓厚的乡土性。虽然,城里人藐视乡下人土里土气,但是,在乡下,“土”是我们的命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季节的更替,锄地播种,精耕细作,尽管寸草不生,仍然期盼能从土里长出希望,收获果实。

乡土才是中国的本色,而现在的主流是争相到城里立足,一些人是因为土地的有限接纳不了村里人口的增长,另一些人则是赶时髦。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改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就像费孝通先生在结尾所说的,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在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

无论如何,“回归乡土,回归本色”是任何人都不能忘记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不能忘“本”。但愿城市化也能为我们的乡土留下一片空间,最终我们都能回到自己的那方热土!

第三篇:从四大名著看中国

从四大名著看中国之走投无路

分享: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更多 复制 0返回[锐思评论]关闭窗口 | 隐藏边栏

15858707 铁皮狐狸 [角落] [飞语] 发表于:13-02-24 18:07 [只看该作者] 从四大名著看中国之走投无路

看四大名著,不能只看到其中神魔乱舞的有趣,英雄好汉惩恶扬善的痛快淋漓,帝王将相纵横捭阖的权谋秘计,才子佳人荡人心魄的情孽缠绵。我们还可以看到,这里面明明白白写着:中国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孙悟空大闹天宫,很是让一潭死水的天宫闹腾了一阵子。他提出的革命理论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一革命理论,与历来农民起义提出的号召如出一辙。陈胜吴广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就是孙大圣的轮流坐庄的理论么?大概孙大圣看到玉帝的排场,心向往之,豪言壮语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或者吃天鹅肉的心理作祟:“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率领他的猴子猴孙,攻占天庭,把天庭改朝换代成猢狲王朝,这就是孙悟空的革命理想。坐天下的是王,抢天下的是贼;在天庭里,坐天下的是神仙,抢天下的是妖孽,人间天上,奉行同一道德规条。

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斗不过妖猴,于是借师助剿,请来如来佛,妖猴斗不过佛祖,于是猴子被洗脑,跟随唐僧,充当了镇压各路反叛势力的急先锋,一路降妖除怪,最后官封斗战胜佛。从现有体制的反叛者到忠实维护者,进而变成现有体制的受益者,孙悟空用了五百多年。天庭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最后双方妥协,互相利用。孙悟空在当初跟他一样身份的妖魔前可以堂而皇之地自称仙佛,口含天宪,大展神威,实现终极自我价值。天庭也可以利用他充当打手,扫荡其他对现有体制构成挑战的各路反叛势力。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怎么都比不上他这第七十三变实在,能得更多实惠。

历代农民起义领袖的嘴脸,在这里被照妖镜照得毫发无隐。斗得过现有体制,就把玉帝的张姓朝廷改姓孙,斗不过就投降,自己的反叛实力就是跟朝廷谈判的本钱,兄弟队伍的头颅就是投名状,几番含娇弄态之后,即漂白了自己的出身。唐末朱全忠玩的是这一套,《水浒》里宋江玩的也是这一套。农民起义救中国?痴人说梦而已。

《水浒》里的宋江,玩的也是这一套,不过一在天上,一在地下。世人都怪宋江,怪他不该投降,他不投降又能怎样呢?梁山事业,实在无路可走。梁山政权,只不过是东京赵家朝廷的山寨版。想当年,赵匡胤在位时,也跟他们的宋大哥一样英明,一样讲义气,一样替天行道,到如今子孙不肖,宋徽宗赵佶昏庸无比,贪官墨吏扰乱天下,假设梁山事业百年长青,谁能保证宋江的子孙比赵佶一定强,好汉们的后代一定比高俅雄起?投降了倒好,中国历史省去了一个不必要的循环节。

好汉们的理想不过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贪官们的理想不过是大肆捞权大把捞钱多睡女人,后者是前者的衍生品,他们只相隔一张纸的距离。梁山与祝家庄,一个由好地主领导,一个由坏地主领导,好地主与坏地主的距离,也不过一张纸而已。

梁山道路,走下去将无路可走。只可怜了那鲁莽得天真可爱的李逵,为了“替天行道”的杏黄旗永续飘扬,拎着一对大斧排头价砍来砍去,不知他端的要砍谁?

梁山道路,最终无路可走。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圣主贤相救国论,翻译成无产阶级口吻,就是只有刘备诸葛亮才能救中国。可惜枭雄斗不过奸雄,贤相斗不过奸相,仁义斗不过厚黑,刘姓天下无可奈何花落去,圣主贤相的理想一江春水向东流。仁义事业实在让人悲催,刘备诸葛亮只给后人留下一个欲哭无泪的背影。最终一统天下的司马氏,一点仁义的影子都找不到。

刘备诸葛亮事业的流产,意味着圣贤救国论的破产。

把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分为两拨,《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超世独立,一个人站一边,其他所有人站另一边。中国历史上所有读书人的脑袋凑在一起也比不过他思想的深刻。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告诉我们,封建社会已是穷途末路。身处康乾盛世而能认识到这一点的,绝无仅有。比他稍前的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痛心于明朝的灭亡,沉痛反思的结果无非是皇帝太昏庸,大臣太贪婪顾私利,不去从根本上否定制度,没有从我们固有文化中查找致命之处,反而抱残守缺,对传统儒家沾沾自喜,以为明的灭亡,不是儒家文化的失败,而是不能遵守儒家戒律的结果。

就像《旧约圣经》里的犹太人,每受一次打击,每遭一次失败,都认为是对上帝笃信不坚的后果,是上帝因为他们在异教间摇摆不定而降罚,因而每一次反思的结果都是更加信仰上帝。鸦片战争后很长一段时间,先进的中国人反思落后挨打原因,还认为我们只是技不如人,而不是体制不如人,文化已落后。曹雪芹超越了他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旧式知识分子精英。

他通过贾宝玉的口告诉我们,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文化已是走投无路。贾府里面的男人,从上到下全都灵魂烂透了,封建社会的大厦靠这些人支撑,倾倒是必然的事。不仅如此,贾宝玉还以戏谑的口吻否定了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教条,所谓的“文死谏武死战”。这一条认识是从根基上否定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最崇高的东西都被他看穿看透了,他还能跟周围的男人沆瀣一气么?他还能从父命读八股考科举光耀门庭为这一腐烂的家族提供继续腐烂下去的养分么?

所以贾宝玉清醒坚决地拒绝了合作,不愿为这个注定要烂掉的社会陪葬。可惜宝玉的心思书中无人理解,就连他深爱的林妹妹也半点不知,他只能“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了。他的愁恨,他的傻与狂,是出于绝望,他找不到新的道路。《红楼梦》所深刻揭示的,不是曹雪芹所处的朝代已濒临绝境,此时是大清盛世,正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无限风光的时代,他揭示给我们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走投无路。林妹妹的葬花词,在贾宝玉听来,在后世的我们听来,是唱给所有中国人的一首挽歌。

《西游记》《水浒传》告诉我们,农民起义,革命造反不能救中国;《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伟大领袖不能救中国;《红楼梦》告诉我们,我们真的已走投无路。

我们的文化没有内生性的力量,靠我们的固有文明来救中国,就好像是用中药来救治需要开膛破肚的病人一样无效。

第四篇:从钓鱼岛事件看中国

从钓鱼岛事件看中国

日本于202_年9月24日宣布放回关押在日本14天的中国船长,但由中日撞船事件而引发的**却并未就此平息。中日撞船事件发生至今,已演变成中日国家力量的角逐。随着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纽约高调发表讲话,以强硬措辞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释放詹其雄船长,并警告日方如果一意孤行,中方将进一步采取行动,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日方要承担全部责任;有关钓鱼岛主权问题,中国绝不妥协。日本方面显然已经感受到了中国强硬的决心,因此态度有所放软,表示将尽力寻求一切可能性打开僵局。事情发展到今天,其实已经到了中日双方静下心来思考,双方应如何理性处理双边关系中一些敏感议题的时候了。

首先必须指出,此次撞船事件,虽然在“谁撞谁”的问题上尚无一个可信的版本,但日方没有使用外交途径来处理这一争端,而是直接动用国内法的司法程序,是导致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而此次事件的深层原因则是中国崛起背景下,双方安全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双方信任感的日渐下降。毋庸讳言,近年中日在地区,尤其是在海上的力量博弈日渐增多;双方关系调适的过程本来就错综复杂,安全格局的博弈更增加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因此,现在是到了双方透过这一事件回归理性,尽量剥离战略博弈,还钓鱼岛问题以主权争议本貌的时候了。

中日之间有许多复杂的结构性议题都需要一个理性的框架。这些框架基本上都不以双方的共识为前提,也不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为目标,而是以稳定长期氛围,留待中日关系最终调适完成为诉求,但这些框架和机制却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即双方都必须回归理性;只要有一方强硬和非理性,那么一切就都无从谈起。

中日关系调适期的“互信机制”是终极追求目标,但是在短期之内,中短期之内,某些环境上,适度的博弈,适度的强硬一定是需要,但是这个强硬一定是要服务于整个中日关系调试的一个重大目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战略互信机制有它的必要性。

第一,要能够尊重双方所持有的关于钓鱼岛的观点,但承不承认是另一回事,日方你虽然可以坚持你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中方是不承认的,同时你日方可以在此基础上,否认钓鱼岛存在实际主权争议,这是你的权利,中方没办法强迫你去改变,但是你日方不能忽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诉求。

第二,建立中日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监管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就是事后的,监管机制是事前的,这个过程当中,一旦发生冲突,立即透过这一途径,寻求解决的解决之道,无论是外交部门等等,不用闹到媒体,更不用闹到国务委员这个层级,动不动就召见,更不用闹到两国的司法程序,很快就有些管道,大家私下就可以了解到。

但这一问题最终能否得到解决的关键在于日方,看他有没有诚意,能不能放弃它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这个行为,我觉得这是在日方的一念之间。随着詹启雄从日本胜利的归来,中日两国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是实质性的。中日两国都相对方提出了:赔礼道歉和经济方面的赔偿的要求。不论是中方也好,日本也罢,都十分清楚这理由和主张,不论是不是正当的,其结果,都不会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因此,这只是双方的一个姿态,这种主张与其说是让对方听得,还不如说是为了平息本国民众对此事的愤怒,以换取本国国民的理解和支持。

对于,这次钓鱼岛撞船事件,日方采取了以往极不相同的处理方式,那就是;依照日本的国内法对中国渔船和船长进行处理。这在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三十八年以来,是从来也没有过的。而这个恶例一开,后患无穷。日后再有中国国民到该地,进行正常的合法的工作,日本就会以日本国内法为依据,因两国关系的好恶,而作出相应的处理和解释。而由于日本率先使用国内法处理领海纠纷。那么,与中国在南海有着领海纠纷的国家,如: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也会纷纷效仿以本国法律,对中国渔民在上述海域的渔民和渔船进行“依法处理”。这对于中国处理南海问题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中国连钓鱼岛都解决不了的话,那么解决南海也就离中国而去了。因此,中国有必要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使,如: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外交上的,直至利用军事手段,使劲的敲打日本。让他疼,让他怕,让他老老实实的趴在窝里,别惹事生非,别乱说乱动。打击日本,其实即使为了夺取钓鱼岛,更是为了南海问题的解决。

但是,为何在当前日本会忽然强硬,本人认为其直接原因在于冲绳美军基地问题。美军基地驻扎在冲绳已经半个多世纪,被日本政府一贯认为是保卫日本所必需,当然其目标自然主要对准大陆中国。但是驻扎日本的美军基地的3/4占据冲绳,造成的骚扰以及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摩擦始终不绝于耳,而且二战时期冲绳因为日军阻隔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而造成的巨大牺牲,始终犹如恶梦缠绕当地居民,尤其他们不愿意可能因为新的大规模冲突或战争导致二战恶梦重现,冲绳县已经多次选举出反对美军冲绳驻军的县知事,民意也绝大部分要求美军基地撤离和搬迁。鸠山前首相曾经打包票让美军基地搬迁未果,不但使他本人下台,也造成民主党政府的巨大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民主党新内阁里一些人自然会想到利用与中国的紧张关系而牵制冲绳县要求美军基地撤离的声浪(实际上在自民党执政时期也曾经多次提到)。因此,民主党政府在当下中日关系完全没有理由恶化的时刻贸然拘捕中国渔船船长造成中日关系的陡然恶化,应该可以说是这次事端最直接原因。

第五篇:从世博看中国

从世博看中国

摘 要:202_年4月30日晚20时29分,伴随着国家主席胡锦涛洪亮的声音“中国202_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为期184天,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正式拉开了序幕。关键词:上海世博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华而不奢、欢乐和谐的中国202_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4月30日晚在上海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宣布本届世博会开幕。胡锦涛在致辞中说,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这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从世博会中我们能感受到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更能看到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能够真切的发现我们与世界的不同与差距。上海世博会是一届值得全中国和世界人民热烈期待的世界博览会。

一、从世博看中国经济

自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并借此展示工业革命成果以来,世博会已成为每个新兴经济大国崛起时的“宣言地”。随着世界经济格局风云变幻,世博会举办国的接力棒从欧洲传向北美再传向亚洲。如今,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顺利接过接力棒,从此跻身世博会主办国的行列并被载入史册。

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最广的一届。据最新消息,总共有246个实际参展方,而且与以往不同,很多参展方是斥巨资自建展馆。世界各国和各大国际企业遭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重创后,虽“囊中羞涩”,却依然热情高涨,不肯错过盛会。如沙特阿拉伯投入1.46亿美元建馆,创有史以来最高;以色列则首次自建馆投入资金为1200万美元„„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东道国“中国”这两个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30多年改革开放造就的经济飞速发展奇迹,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的亮丽表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日益活跃,都让这个毅力在世界东方的发展大国成为“机遇”和“潜力”的代名词。

二、从世博看中国文化

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世博园区,随处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游客,听到形形色色的各国语言,欣赏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服饰。而相同的是他们鼓鼓囊囊的行装,以及脸上洋溢着的兴奋表情。

中国馆的设计则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这座醒目的标志性建筑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美国《国际日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国文化的传统常常是享受不足,严谨有余,但要让世界记住中国、接受中国,成为中国的朋友,就要让他们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快乐。上海世博会无疑会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能否真正与世界融为一体的一个关键时刻。把中国文化通过世博会的展场内外展现成文化乐园,让世界在世博会场内外享受中国文化,相信一定可以大有作为。

三、从世博看中国科技

在世博会近160年的历史里,无论是贝尔的电话,抑或是爱迪生的留声机、白炽灯;无论是汽车、飞机、电视机,还是航天器、磁悬浮、机器人,都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憧憬未来的希望,而这些科技成就最终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一一兑现。202_年上海世博会,人类又创造了哪些最新科技?这些科技成果需要多久才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呢?

毫无疑问,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一场信息高科技盛宴,从世博园的建设到各国展馆的设计,无不体现了高科技的强大作用。上海世博会是创新技术应用的摇篮,上海世博会上第一次展示第四代TD-LTE移动通信技术,借助TD网络的高带宽数据传输能力,将网上世博会的展示创新延伸到移动终端,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第一次。上海世博会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饕餮盛宴,物联网的概念在上海世博会得到具体的诠释,采用LTE技术的物联网概念车可实现车况远程诊断、车辆远程控制、GPS导航、信息服务等多种先进功能,并为乘客提供游戏、音/视频点播等多种娱乐节目。上海世博会是体现绿

色节能的完美时空,世博园区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一轴四馆”的景观照明全部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整个园区80%以上夜景照明采用LED,节能效果明显,将成为全球最大的LED集中示范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2_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更是未来发展的永恒主题。而在上海世博会熠熠生辉的信息技术,不但要服务上海世博会,同样要服务未来的城市和人类生活。我们希望创新前沿的信息技术不但经受住世博会184天的考验,给人们带来新鲜美好的享受,更希望上海世博会信息技术的应用热潮永远延续,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借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快速腾飞。

四、从世博看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中就清楚表示,世博会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科技、人文领域的盛会,也是外交盛会,中国要开展世博外交。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人展开公共外交的绝佳机遇,可以帮助世界充分全面了解中国,让中国最大程度、最接近真实地展现在世界面前,同时也让中国人更好地认识世界。

上海世博会已于1日开幕,各国家馆也已经对公众开放。北朝鲜在中国的援助下首次亮相世博会,宣扬其“人民的乐园 ”;台湾则在相对中国的“外国馆区”参展;中国大力推行资源外交的非洲共有约50个国家参展,创下历史之最。漫步世博园内,中国的国际政治跃然眼前。

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公共外交”新舞台:世界从世博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从世博会更好地认识世界。在此意义上,上海世博会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互相了解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公共外交新的重要平台。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一样,是中国崛起进程的产物,那么无论是两年前的奥运外交还是现在的世博外交,就不但应站在中华民族自身的高度,同时也应站在人类共同的高度;不但应成为崛起期的中国与国际社会沟通的平台,而且也应成为崛起期的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梳理共同情绪的契机。

最后让我们用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祝酒词中的“三个相信”为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献上我们的祝福: “我相信,上海世博会将书写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的新篇章,也将书写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我相信,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世界各国人民一定能够共享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 “我也相信,只要我们继承并不断创新世博会给我们带来的宝贵文明和精神财富,我们生活的城市一定会更加美丽,我们共同拥有的地球家园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四川日报.从世博会看世界经济格局变迁[E]..202_-05-12.[3]赛迪网-中国电子报.信息技术,让上海世博更精彩[E].,202_-05-04.[4]铁血国际论坛.从世博看中国外交与经济盛世虚实[E]..202_-05-05.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