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2024年登鹳雀楼教案小班(精选8篇)

2024年登鹳雀楼教案小班(精选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鹳雀楼教案小班篇一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道理。

课件简笔画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

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

生(齐):登到最顶层!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

生:登鹳雀楼

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

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编歌谣,区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学生说关键笔画,描红临写“楼”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

师: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吧?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师:这列小火车开的是又快又稳。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师:通过预习,把古诗读的如此的流利,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生: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组内练读古诗,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和老师比赛。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吗?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师:那我们换个方式,这次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么样?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三、体会诗意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同学们学的真认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慢慢落下。

师: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四、拓展迁移

1、小明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背诵古诗

师: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会背了吗?谁愿意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回家后,谁愿意背个姐姐听?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登鹳雀楼教案小班篇二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我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我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

识鸟学字,揭示课题。

1.出示鹳图片,认识这种鸟吗?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板书:鹳齐读鹳。这种鸟很特别,发现了吗?它的尾巴特别长,是一种长尾巴鸟。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麻雀)我们发现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注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这是长丿,要写舒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习惯叫它鹳雀。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名字叫鹳雀楼。板书:楼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作者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登齐读古诗题目。

指导读诗题:登鹳雀楼,鹳雀楼楼的名字,要连读。

登鹳雀楼教案小班篇三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1、出示生字

楼依尽人欲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1、读一读,再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

景(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小班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

二、解题,简介作者

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依,入,指名试读。

怎样记住依

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

(2)组词练习:衣()()入()()

依()()人()()

(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诗人想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欲,穷,目,指名拼读。

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组词练习:日()()()目()()()

(2)指读三四行诗句

四、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

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

(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顺从

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

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

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

诗中的尽是多少

(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诗人想到什么?

(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出示:欲,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

穷,a贫穷b完、尽c达到极点d推究到底

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

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

还得怎么样

更,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

(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

(5)指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划出停顿处

2、练习朗读

3、指读评议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点

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小班篇五

4.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教案小班篇六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1课时。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案小班篇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雀、楼、依、入”等8个生字,理解词语:白日、千里目、一层楼、(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结合上下文和实际了解课文中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初步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重点与难点:识字写字课前准备:图片、习字册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理解诗句,背诵古诗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指名读古诗同桌互说诗意。背诵古诗(1)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欲 鹳 雀依(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田字格中范写难写的生字1、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觉得怎样?2、读课题。1、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3(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2)认读词语,讨论一些难懂的字词。(3)指名或男女生选读一句话。齐读课文。开火车读。同桌互说诗意练习背诵古诗。1、“开火车”认读生字。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几个,告诉他们是怎样认识它们的。2、找出认为难记的生字,大家一起讨论:怎样记住它,怎样写好它?3、在《习字册》上把生字描红、仿影、临写。看图想象画面,激发兴趣。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味。练习背诵古诗。学会书写生字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登鹳雀楼教案小班篇八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