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最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汇总13篇)

最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汇总1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一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拟打算通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1课时。

一、导入:(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幻灯2)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3)又名:潜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幻灯4)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幻灯5)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6)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幻灯6)(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幻灯8)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幻灯9)为何归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幻灯10)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幻灯11)归去如何?

3、(幻灯12)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幻灯13)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幻灯14)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2、(幻灯15)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幻灯16)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2、(幻灯17)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七、课堂小结:

(幻灯18)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幻灯19)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二

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去看一看,去感受他所追求的那种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板书题目)

二、了解作者

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了解一下作者陶渊明的生平。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明确: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这样一句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也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板书)。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三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1学时

一、知人论世

1、认知作者

陶渊明,又名--------,字--------,---------(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又自称作“------------”。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2、感受时代

迷惘的年代

三国和两晋是一个统一王朝消失的时代。汉末到魏晋,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不断恶化,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致使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不定。东汉末年的政治败坏引发了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到了西晋,虽然实现了统一,但不久爆发了“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趁机入侵,西晋的统治也随之结束,中原成了诸族争斗的战场。晋室南渡后,建立了东晋王朝,偏安半壁,但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不断,农民起义的高涨,最后刘裕取代了司马氏政权,建立了刘宋王朝。

这些混乱而痛苦的历史事实,让当时的名士们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循规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玩笑,传统的力量在无形里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明天面前选择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流”。

3、文人风貌

魏晋风流

“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著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二、析词辨义

三、自主探究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吟咏品味

反复诵读诗歌,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文档为doc格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四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

(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五、教学过程

(1)画中有诗

课前导入:给同学们展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中的一幅画,让学生调动积累,说一说透过图画能够联想到的诗句。学生的答案一般都会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些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着丰富的田园风光,可以说这幅画把我们带入了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今天让我们穿过陶渊明诗人田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在都市中久违了的田园风光。那么什么叫田园诗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

田园诗: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一位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陶渊明。

(2)识诗者、明背景。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3)诗中有画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五

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

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

“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六

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七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同时还强调“学好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本课的设计理念主要基于以上两点。以“读书”为基本,读懂诗歌要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感情,进而去整合作者以及文本的相关内容,最终达到懂得鉴赏诗歌,去发现新问题,用创新的眼光和手法去学习语文。这样,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经过初中以及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特别是陶渊明及其诗歌已经是比较熟悉的,对诗歌的意象也有所感知,但还不是很熟悉,平时考试在诗歌鉴赏题中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鉴于这一点,本节课还将在意象上引导学生做一定的探究,但更重要的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感悟诗人的感情。学生的认知障碍也正在这一点上,对于诗人这种隐居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

《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4、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1、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一课时

1、读写结合法:引导学生运用“以读促写、已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题——解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探究教学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目的。

(一)情境导入

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人民对城市的渴望从未减弱过,城市里有大空间,大世界、大机会、能给人大发展(展示图片),但有些人却反其道而行,回归到田园生活中,那里自由自在。展示城市人的生活百态的图片(拥挤、繁杂、麻木、匆忙、灰蒙蒙的天),再展示田园生活的图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感受诗人的田园生活。

(二)解题

1、根据初中的积累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先了解作者陶渊明: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把握诗歌的题目蕴含的内容:

题目的关键词是哪个——归

“归往”何处——田园

为什么要归?田园的生活境况如何?

学生讨论找出关键词,教师引导出几个关键问题,引领全课。

(三)整体把握文意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自读课文后,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用50字左右写一篇“归田园居”的读后感,并推选学习小组代表在班上朗读。

2、点评读后感。(包括对景的感悟、情的感悟)。寻找意象,描绘田园生活得画面,并概括其特点。展示主要内容及行文思路。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静

归田园村烟

鸡鸣狗吠动

爱、恋、思、复得返自然情

(四)深入研读文本

1、这首诗歌哪些地方有可能会涉及到炼字,请指出并作分析。

明确:“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里的“暧暧、依依”,犹如淡淡的几笔水墨,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用字生动形象,却又很平常,正体现了诗人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体现了诗人平淡的诗风。

2、诗人在抒发感情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抒情委婉、含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同时加以比喻等修辞来表达感情。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就很含蓄地体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五)质疑解疑

陶渊明的辞官归隐行为在今天“绝大多数的人都奔着公务员去”的时代里比较难以理解,在准确介绍背景的同时,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也可以对今天的现象予以评价。

(六)拓展延伸

1、整理中学以来能搜集到的陶渊明的资料,以“我心中的陶渊明”写一篇不少于600的文章。

2、你对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怎么看的,在今天是否可行?请用300字来阐释观点。

板书设计: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静

归田园村烟

鸡鸣狗吠动

爱、恋、思、复得返自然情

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中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应该以意象、意境为突破口,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是怎样形成意境的。也就是说,作者在具体的物象中融注了怎样的情感。了解了这些,便能达到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诗歌的意境,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结晶体,体悟出诗歌的'意境,对其进行深入的品味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本课教学设计,有两个教学重点:

一是以引导学生体会欣赏诗歌的意境为重点,力图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是通过《归园田居》组诗的拓展探究学习,从更深入的层面了解陶渊明其人其诗的意义。陶渊明的诗在朴素的语言中蕴涵着深情,它所反映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实在值得我们后人深入咀嚼鉴赏。为此,我设计了以“朗读、品读、比较、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引领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最后,对陶诗艺术风格的探究,是为了让学生拓宽视野,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诗歌,走近诗人,领悟诗人作品的美感。布置课外作业,有两方面设想:

一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揣摩陶诗语言的妙处;

二是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联系所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进一步探究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诗作的艺术魅力。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八

1.诵读诗歌,感受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分析本诗中作者蕴藏的'情感

2.通过本诗,初步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语言特点

初步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语言特点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对比例证法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表现田园风光的音乐,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

二、诵读诗歌

1.读对字音2.读准节奏3.读出韵味

三、初识特点

1.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场景的句子

2.总体感知这些诗句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特点:平淡

3.古人评价

——(宋)苏轼《与苏辙书》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朱熹

四、细品平淡

(一)平淡中见美

1.先看一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的诗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辋川别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

小结:诗中有画

2.改写《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田园生活场景的诗句:

南山方宅十余亩,东篱草屋八九间榆青柳碧荫后檐,桃红李白罗堂前

暮垂暧暧远人村,日落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鉴赏诗句

4.列举作者其他诗歌

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二)(节录)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二)平淡中见情

2.平淡中如何体现上述情感

(三)平淡中见人

1.“文如其人”,具有平淡特点的陶渊明诗歌如何体现他的为人

2.古人评价

——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

——钟嵘《诗品·宋征士陶潜》

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沈德潜《说诗睟语》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四)平淡中见理

1.理趣:“熟悉的地方也有美”

2.如何发掘我们周围的美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2.阅读:推荐阅读《风流去》(鲍鹏山著)中写陶渊明的文章《种豆南山》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九

生:想……

生;陶渊明。

生:《归园田居》(其三)、《吟酒》等。

生:陶渊明回到了农村,过起了田园生活。

师:那作者之前干什么去了呢?

生:当官。

师:那他又为什么回来呢?归来后他的生活又怎样呢?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默然后一阵私语)

师:同学们,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要追寻的问题,那么要知道此事的原由,我们还得从原诗说起,我们今天分四个环节:仔细地听,投入地读,认真地品,好好地说(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仔细地听,我们先请两位同学来读,其它同学来评价。

生1:读(个别字音不准确,语速过快,没有把握住节奏。)

生2:读(对作者的感情把握较好,普通话标准。)

生1:评:第一位同学声音洪亮,但对诗预习不够扎实,对个别字读的不到位。第二位同学有较强的朗读基础,而且感情充沛。

生2:评:第一位同学的语气我认为不符合本诗的感情基调,第二位同学的诗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较好。)

师:看来这两位同学各有千秋啊,而且点评的这两位同学也是头头是道,下来我们就来听,第一遍听老师读,看和这两位同学读的有和不同?请同学们整体感受诗的意境,特别是诗的读音、节奏、语气、强弱、快慢等。

(师读第一遍。)

(生一边听一边用笔在书上划分节奏,而且低声跟读。)

师;下面我们听第二遍,这次是录音,看又和老师及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异同?这次听要求同学们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中那浓浓的田园气息。

生:听录音,继续跟读。

师:好了,听完后我们进入我们今天的地二个环节:投入地读。第一遍我们一起读,而且要富有感情的读,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原味。

(生放声大声地朗读。有部分学生闭起双眼,摇头晃脑地读。)

师;第二遍我们带有欣赏性地去读,要读出诗里所渗透的情景,读出诗人的心理,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

(生自由去读。神情多样,煞有介事。)

师:看来这一次是同学读的最有感觉的一次,但老师觉的最后一句要读的更深情一点,这样才能体现诗的深意,才能把作者那种回到田园后的悠闲、自得感受的更真切。

(我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范读了一遍。)

生:又自己感觉似的读了最后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多媒体显示。)

生:我觉的这首诗的个别词语用的很好。如:“误”字,把作者不得已混进官场后的后悔很形象的写了出来。

生:对,这个字还应有几分感慨,似乎有一言难尽,又有几多眷恋的意思。

生:如果说是作者“误”落官场,我认为“尘网”更能体现作者的意悔。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跟我们谈谈你的的见解?

生:好的,这里作者把“官场”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为“尘网”更形象地说明了官场生活的污浊,庸俗。

师:很好,那老师如果把“尘网”改为“官场”,你认为怎么样?

生:不好,‘官场“体现不出那种宦官生活的庸俗,而且也使诗失去了谋种含蓄性。

生:其实我觉的还有一个词就是“樊笼”,也是来比喻“官场”的把官场那种使人失去自由的约束很形象的表达出来。

师:那同学们再看看,除了以上比喻之外,本诗中再有没有比喻啊?

生:有。

(全班同学鼓掌。)

师;看来同学们看书很仔细,而且善于品诗,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师这些词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啊。

生:老师;我认为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烦。

生;我觉的是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老师:我认为把他们的意见合起来就是答案。

(全班同学大笑。)

师:对,就是这位同学说的,通过我们学习就能体会出诗人对官场的厌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我认为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有趣,很和谐,而且有动有静的的田园风光。如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句。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生:好的。如“狗吠”“鸡鸣”都是动的,而“深巷”“桑树”“方宅”“草屋”等都是静的,这就是动静结合。

生:读《吟酒》(多媒体显示原诗)

生:我最喜欢《吟酒》,特别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觉的他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生;是的,我也是,这两句诗把诗人回到田园的那种隐居生活很好的予以表达,我特喜欢,我奶奶也喜欢。

(全班同学大笑。)

生;不好。“看”或“望”没有“见”形象,也体现不出诗人的悠闲。

生:对,“见”是在“采菊”时不注意看到的,而“望”或“看”则是有意行为,不符合作者的当时的情形。

(全班同学鼓掌。)

师:是的,老师改的字很显然没有原诗中的好,同学们很聪明。其实在诗里用哪个字好,不在于字是什么字,关键是那个字更能符合作者当时的心态,更能符合原诗的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远离官场后,回到田园生活的那种自得与悠闲,其实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是篇,更重要的是留给我们深深的人生思考。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十

1、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1学时

一、知人论世

1、认知作者

陶渊明,又名--------,字--------,---------(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又自称作“------------”。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2、感受时代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十一

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十二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泊邈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本诗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本诗的鉴赏即可领略陶渊明田园诗的风采一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泛指在南边的山,特指秦岭山,具体来说指的是秦岭山的终南段。历史上因为秦岭山脉位于唐代长安都城以南,故称为南山。“南山”在众多诗词中的,多指宏大、久远,如“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又如“寿比南山”等。而在此诗中又有暗喻朝廷的意思。“草盛豆苗稀”,“盛”与“稀”的对比实则是朝廷的奸臣当道与忠良难存。这两句平淡至极,像似闲谈,却亲切入题。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草盛豆苗稀就得理,所以一早就下地了,又是一句平淡的纪实。细品“理荒秽”三字,喻“草”为“荒秽”,作者心中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在陶渊明看来,这些荒草像极了社会中的黑暗、不公、尔虞我诈。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不是每个人都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坚守着自己的宁静,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做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上枝头,干完了一天的活,带着充实的成就感,凉风习习,肩扛锄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优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峡”“长”“沾”一连串的形容词,表现了诗人深陷田园生活,忘情世外,悠然自乐。诗人既表达了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全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自然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但又清新怡然、富于情趣,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然而为官的十三年,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陶渊明辞官归故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临死时,他在给自己写的《拟挽歌辞三首》中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陶渊明的诗中蕴藉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因此,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

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得”。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爱上古诗篇十三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从而受到感染。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的诗歌,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们放在整个诗歌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另外,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就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通过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2)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阅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1)教学重点:品赏田园情趣之美,挖掘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法

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朗读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四、学习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

(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五、教学过程

(1)画中有诗

课前导入:给同学们展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中的一幅画,让学生调动积累,说一说透过图画能够联想到的诗句。学生的答案一般都会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些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着丰富的田园风光,可以说这幅画把我们带入了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今天让我们穿过陶渊明诗人田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在都市中久违了的田园风光。那么什么叫田园诗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

田园诗: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一位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陶渊明。

(2)识诗者、明背景。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