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郑州市博物馆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作业
报告名称: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评阅教师:
______ 提交时间: 202_—202_ 学年 第 2学期
关于郑州博物馆爱国教育基地的考察报告 调查时间:4月21号
调查对象:河南xx大学、郑州博物馆 调查方法:问卷的发放填写以及访谈 调查人员:本组所有成员 调查分工:
问卷的制作:xxx 摄影:xxx 问卷的发放:xxxx 访谈记录:xxxxxx 材料分析:全体成员
前言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学校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充分理解近代以来党在不同时期探索、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走访调查、人际交往、撰写报告等方面的能力,特开展了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小组由八位成员组成,于4月21日早上在学校随机的选择一些同学进行访谈,下午前往郑州市博物馆进行了实地的调研考察,参观之余并对来往逛馆的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与问题访谈。在这些民众中大都有学生、就业青年、中老年游客。而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大多都是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旨在了解现今人们对于爱国主义精神、先辈们革命事迹的熟悉情况以及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哪些好的建议与措施,从而达到人人都能很好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深知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与意义。
博物馆历史
郑州博物馆成立于1957年7月1日,原名郑州市文物陈列室,它位于碧沙岗公园内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北伐阵亡将士墓地烈土祠堂,为1928年8月冯玉祥所建,馆舍占地4330平方米,前后两进院,砖木仿古代建筑。
1965年更名为郑州市博物馆,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馆名。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郑州市委,市政府在制定“九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规划中决定建设郑州市博物馆新馆,1997年12月18日奠基兴建。经过两年建设,1999年12月18日落成开放。新馆占地14.8亩,主展馆建筑面积8337平方米,总投资近
4000万元。主展馆以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方鼎为造型的原始基础,寓意鼎立中原、强本固基,整体建筑风格取鼎器粗犷与精美相统一的神韵,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感。建筑上方的圆形碟状屋顶,出檐深远,隐喻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观念。整座建筑造型沉稳、凝重,取鼎之意,而超越简单的形似,既令人感受到历史文化名城绵延悠久历史的博大精深,又具有时代建筑的独特形象和崭新魅力,成为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的重要成果。馆内陈列展览厅配备有现代化的电脑网络系统,触摸屏参与系统、数妈语音导览系统及多功能的文物演示报告厅。这使新馆具备有完善的陈列展览、收藏保管、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休闲、外事接持、信息交流、标志性文化建筑等多种功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郑州市博物馆为河南省爱国主义优秀教育基地,是展示郑州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窗口。
活动过程
我们利用周末的可以时间参观了郑州市博物馆,并对来往参观的民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随机的访谈记录,同时做了爱国主义活动的宣传,呼吁人们应该牢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要珍惜今天我们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将爱国主义的教育思想传递下去,懂得居安思危,对于一切的反社会、反民众的行为应该给于批评与制止,革命的精神应该是连绵不断的,是需要我们去继承去发扬的。
问卷分析
在实践回来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分析,从问卷中发现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是很看重的,相对而言是比较了解的;而且学历越高的学生对于爱国主义和革命先烈事迹的了解越多,从中说明在大学阶段加重爱国主义活动以及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一般的民众中对于这方面的事了解的不是太多,知道的事大部分都是听别人说的,或者是通过观看抗日电视剧、红色电影这样的途径得知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匮乏的,所以他们有的看法也会比较实际,温饱利益方面看得会比较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都一颗热情的爱国之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开放跟宣传,让更多的民众在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对于精神方面也能很好的提升,对于历史每一个人都能很了解达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准则。
活动的意义
根据1994年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将部分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和展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的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国
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教育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这次的走访都能很好的达到了这些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虽然这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但是它的意义却是重大的,它让我知道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牢记革命先辈们的光辉历史、学习他们的刻苦奋斗精神、发扬中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要将这些故事、这些精神传扬出去,让那些没上过学、平时不关注爱国主义教育的人们能够了解到革命的历史、爱国的重要性。
我们的做法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没有过多的战争和腥风血雨,人们过着安定、向荣的生活,但危机依然存在,大学是文明酿造的基地,也是精神文明继承的首要地位,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要以国家的幸福为幸福,以国家的财富为财富,爱我们的国家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情,理应不知疲惫的投生于精神文明建设与继承中,我们可以在学校举办活动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性,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到例如博物馆、烈士墓陵园这样的地方为走访的民众做介绍让他们更好的了解爱国主义,加入到我们的阵营,做一个合格的爱国者,爱国不是说的,更多的是做出来的,所以在这次实践活动以后我们会更加积极的参加到这类实践活动中,为爱国主义的学习做一个好的表率。
第二篇:近代史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
实践报告
信管(1)班
小组成员
分工 : 照片拍摄 ++ 资料筛选 ++
报告正文 ++ 报告整理 ++
被敬畏浸染的下午
——走进梁启超故居
一个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牢固的治学根基,灵动的革命思想的人物故居,丝毫不会被烈日的炙热,人群的嘈杂,脚步的急促,环境的轻浮侵蚀,更不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是的。
站在梁启超故居前,内心顿时涌上一种叫做敬畏的情感。院内正中是梁启超先生的铜像,虽然风雨已经使铜像的外层蒙上了绿色的铜锈,但是丝毫不能掩藏那睿智的双眸里涌现出的拯救国家的信念,那端坐的躯体更散射出近代中国救国者的雄威和不屈。铜像左后侧是浅色二层小洋楼,楼内正面有三个小拱厅,门前两侧是石台阶,这座带有浓浓的意式风格和沉厚的历史气息的建筑就是“饮冰室书斋”。书斋内,一楼正中为大厅,大厅周围5间房子,除1间为杂房外,其余为书房和图书室,轻轻地走进书房,唯恐打扰到这里的寂静,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梁启超先生起草了著名的讨袁大计。来到立式书柜前,我们好似听见了梁公当年翻动书页的声音,这些现在看来已经泛黄的书籍里流动着的是一位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的治学思想和救国思想。二楼靠西北角也是1间大厅,靠东南角有几间主要卧室和图书资料室。卧房内最显眼的就是那张全家福了,这是梁氏家族的缩影,也是梁先生的精神慰藉。家族纪念室和餐厅也在二楼,纪念室里挂着梁先生的画像,让人肃然起敬。
主楼在梁公铜像右后侧为砖木结构,水泥罩面,塑有花纹,石砌高台阶,双槽门窗,一、二层各有 9 间居室。一层有一间大厅,大厅右侧是梁先生子女们的介绍,其中最惹世人注目的无疑是其长子梁思成,未来的中国现代建筑学奠基人在此受到了最精心的教育和栽培,直到成年后才离开这座老宅远渡重洋。而其他子女也在梁启超深厚的“齐家”之道的熏陶下各自成长为出色的学者、专家。顿时感悟到,梁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维新派代表人,也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子女们的成就证明了这是一个彻底的文化名门世家。一层其余几间房间和二层的房间现在是展厅,里面陈列着梁先生生平的经历及相关照片。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
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在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0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1~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0年梁启超回到中国后,以开始集中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该年《清代学术概论》脱稿。1921年梁启超在天津南开大学主讲中国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学校先后七次讲演。1922年梁启超赴各地讲学;10月起,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学期;同年《中国历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清华大学)讲学。1924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版。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并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6年梁启超因病入院治疗,发现肾有问题。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每个展室里还保存着梁启超先生当年的一些手写书信,那些书信中除了有反袁,维新等的政治豪情,也有些给子女的柔情家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父亲对子女们的深沉的爱,浓浓的爱意里更深藏着对子女们学业的关心,也表现出了梁先生对教育、治学的重视。
走出梁启超故居,内心仍然被这里浓浓的历史气息浸染着,为了表达对伟人的敬仰,我们再一次伫立在铜像前,深深地鞠躬,接着默诵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也许风雨的侵蚀已经吞噬了故居当年的宏伟,但是它那不屈的灵魂却丝毫未被玷污过,因为几十载的历史积淀已经使它具有足够的力量屹立于时间的长河中。夜里,窗外一片寂静,回味着那历史的陈香,拿起颤抖的笔,轻轻地写下今天的感触。我们无需用世俗的“对”与“错”来断定梁先生当年的一些选择,也没有权利在这位伟人的身上束缚褒贬的枷锁,但是有一点却需要我们刻在心底—— 梁公的抉择大多是为了拯救近代中国。他的思想如风筝的线,有足够的力量将他的仰慕者牵引到他的方向;他的挣扎如锋利的剑,刺醒后人为民族存亡而奋斗。梁启超先生是救国者们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近代革命者的缩影,他们用炙热的爱国心感化着每一位有良知的国民,用犀利的言辞表现对青年人的期望,我们铭记历史,铭记伟人,更要铭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建设强大辉煌的中国!
第三篇:博物馆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漫长而又悠闲的假期将近过半,有的人宅在家里,玩着游戏变得越来越胖;有的人选择去健身房,磨砺自己的身心;更有的人在家中读书漫漫,增长见识。不过这样的漫长假期里何不去社会上进行下自我锻炼呢?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应该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应该学会去认识和熟悉社会,假期不是用来无节制的放松和玩乐的,一个学期的学习确实非常辛苦,假期享受一下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段时间也应该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社会实践加快我们对社会的熟悉。将来毕业后才能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之中,才能尽量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说到社会实践,我个人认为最有意义的当属志愿者的行列,所以在假期中,也就坚持在云南省博物馆新馆中作为志愿者为游客进行服务。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他们没有报酬,没有福利,有的只是一颗炽热的心,用着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精力只是为了能够给他人提供更好的服务。省博物馆作为一个省的文化象征,承载了多少的历史沉淀,多少兴衰往事,都记录在了一件件默不作声却又信息无数的古文物之中,作为历史系的大学生,这里无疑是我们最好的战场。
在省博物馆当志愿者也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了,开始只是和社团完成任务而来这里的,现在竟然已经志愿服务了那么久。我也从刚开始的基础服务岗位慢慢通过学习成为了志愿讲解员,开始负责博物馆的定时讲解。博物馆一共分为三层楼,二层和三层是常设展览,而我主要负责三楼。三楼是关于云南历史以及宗教的最为重要的楼层,一共有三个馆组成,分别是南诏大理国、元明清时期的云南和近代反侵略史的百年风云。整个一层楼如果讲解完大约是在一个半小时左右,可以说是件体力活。在讲解时,我不仅要讲的头头是道,也要让观众有兴趣,我既要讲出南诏大理佛教盛行的状况也要讲出反侵略斗争的艰辛。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作为志愿者所有的热情和甘愿付出的精神。
第一馆:南诏大理国
此时中原已被唐王朝所统治,云南(当时有六个诏以洱海为中心错落分布)并没有属于唐朝的势力范围,然而随着吐蕃的兴起,唐朝边疆收到了大量的侵扰。为了对抗吐蕃,唐和南诏之间的恩怨故事就此展开。而在讲解此馆是,我需要讲清南诏是如何统一?唐王朝和南诏之间的数次分分合合(天宝战争和苍洱之盟)以及南诏灭亡和大理国的兴起,而且在这其中还要不断穿插佛教在这片地区盛行的状况。
第二馆:元明清时期的云南——开疆戍边
云南真正成为中原所统治的势力范围始于元代,在此之前主要是以藩属国为名。元世祖平云南碑,云南成为了元朝的势力范围;明朝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对云南进行编制,将原有的百户府、千户府统统按照明制改为了路、府、州、县,云南正式成为了省级规划区。而在后面则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每一件都是难能可贵,而讲解起来也并不简单。
第三馆:百年风云
近代的中国并不太平,是一部屈辱的侵略史,但同时也是一部斗志昂扬,充满着中华精神的反侵略史。从开始的冯子材将军抗清到马嘉理事件《烟台条约》签订;从清朝服饰到近代铁路;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其中无不显示中华文明之连续与民族精神的可歌可泣。当来到最后的讲解点时,迎面悬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承载着太多太多,无数的学生站起宣扬因为爱国,无数的战士奋起斗争只为爱国,无数的烈士丰碑屹立履行爱国。如果奇迹有颜色,一定会是中国红。
讲解很累,是体力活,仅仅是站立一个半小时就很让人觉得难受,更不用说将知识点与各位观众进行讲解,但最让人觉得值得的也是最为期待的一刻就是讲解结束之时观众们最为热烈的掌声以及道谢,至少证明了我的讲解所存在的价值。
我常常会面对最后一个馆的五星红旗发呆,想想我的祖国的崛起是多么的波折。中国经历了些许之年的变化,它的发展早已是众所皆知: 从排华到优先撤走华侨,从手推木车到东风重卡,从高文盲率到全面义务教育,从阅兵武器东平西凑到国之重器目不暇接,从破败到兴盛,从贫穷到富饶,从战乱到和平,从八国联军到八方来贺。
父辈们啊!今日之中国定能如您所愿。
第四篇:游广州近代史博物馆
游广州近代史博物馆
上个周末,我利用课余时间,到烈士陵园内的广东近代史博物馆参观学习。
在参观的过程当中,我感受到中华文化尽管历尽沧桑,却始终绵延发展、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着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在馆内,陈列着有关于黄花岗起义、三元里抗英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的文物。我感受到,广大中国人民都在为中国的发展,与帝国主义国家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中国人民,及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在参观期间,有很多家长都趁着假期,带着自己的小孩来参观,教育下一代孩子要在小时候开始认识历史,了解中国的发展。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从历史文物和材料当中,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第五篇:参观博物馆实践报告
参观周恩来博物馆的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参加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充分得了解社会,提升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利用国庆放假时间参观了周恩来博物馆,这是一个学习历史、接受红色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向革命伟人致敬的机会,通过参观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二 实践过程
在国庆期间我和亲戚朋友来到了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馆区由两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所组成。馆区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在纪念馆南北8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有瞻仰台、纪念馆主馆、附馆、周恩来铜像和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等纪念性建筑。我们主要参观了主馆,大厅内设周总理全身汉白玉座像一尊,连基座高4.7米。仰望伟人的雕像,让我想起了那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周恩来,他在少年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国家敏度,并能够担负起这个责任,所以仰望伟人让我陷入了沉思,思考我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后面去了仿西花厅等充满文化气息的小馆,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也参观了当年送经理的灵车,有些地方是不让拍照的,不过我还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即将在了心里,参观结束后在网上找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总之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三 感受体会
通过此次的参观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要感恩前辈,热爱自己的国家。我们现在和平的环境下学习享受生活是因为有无数的革命先烈为我们打好了基础,吃水不忘挖井人,作为祖国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知道感恩,应该去了解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第二要热爱和平,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在战争年代我们民族收到巨大的创伤,里面很多文字记载也抨击罪恶的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现在社会稳定发展,全世界都在宣扬和平的重要性,但是总管全球局部地区还是存在战争和挑衅,离我们最近的钓鱼岛事件、跟菲律宾的争执事件都是鲜明的例子,希望各国政府都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尊重历史,不要无端生事。第三是关于文化的思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次参观给我很大的感触,我认为我们大学生除了应该学好专业知识之外,还应该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不一定要做到很精通,但是至少对于很多文化是有了解的,这样我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升,将来进入社会成功的机率也会大一些。
四 总结
这次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我重新学习了周恩来伟大的革命情操,在也被里面的文化艺术气息所感染着,同时也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操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动力。通过这次参观我也认识到我们大学生于社会国家民族都是有责任的,我们应该学好本领争取早日为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