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法》一书读后感
《干 法》一 书 读 后 感
学习《干法》一书带给我最真切、深刻地感受,就是学习稻盛和夫那种极度工作的精神和方法。很多时候,我们也一度迷茫,日复一日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工作的价值、工作的意义在哪里?以为工作只是对生活负责的一种态度,以为只要尽能力把份内的事情做好就行了。读了这本书,让我更深刻的明白自己工作的目标和工作的意义: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工作不但可以锻炼和磨砺人的心志,也是一个施展自我才华的大舞台。我们的一生都将奉献在这个大舞台。用几句话来概括看完这本书的体会: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持续改进和不断创新;坚定目标和信念;使自己由助燃型的人变成自然型的人。
稻盛和夫说:不管是顺境、逆境,不管自己处在何种境遇,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朝前看,任何时候都要拼命工作,持续努力,这才是最重要的。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主动的表现。现在,我们的部分员工,面对工作、问题、困难、挫折、挑战、责任等,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很多时候,工作的好坏,都是与每个人的心态有关联。只有端正态度,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
我们在工作时,总是说:尽力而为。遇到问题时,总是说:尽力而为。也许大家都可以原谅这种说法,但是在“以结果为导向“的今天,我们不能原谅这种做法。今年,公司推行K33虚拟利润中心方案,在1-4月份,我们的质量,我们的计划完成情况,在三个基地是做的最差的。现在,我们必须反省,起跑已经晚了,我们要“以百米赛的速度去奔跑”,不惜一切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竭尽全力,凝聚众人之力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扭转局面。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企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我们每个人,只要你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思维,就会不断的去发掘自己的思维潜能,去尝试,并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促进自己不断成长。例如:现在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使用铁架打托入库,由于运输颠簸,导致放在最底层的产品,会出现破损现象。在经过尝试后,我们把底层平放的产品改为竖放,来减少破损。但是在最初实施的时候,个别包装工还没有试验,就直接下结论,不同意这样做。我们就另选了一名愿意尝试的包装工,打包进行试验。最终带动所有的包装工都能按照此方法进行堆放产品,也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群策群力,坚持持续不断的改善和改良,我们的工作才能进步,我们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生存之本。作为品质的制造者,我们必须坚持:品质就是生命。产品品质的好坏,检验着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的态度。“用心装饰世界,智造高品质生活”需要我们时刻“倾听产品的哭泣声”,极度认真的工作。
第二篇:读《干法》一书有感
读《干法》一书有感
《干法》是我这个月要读的一本书,刚拿上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日本的作品会有多好,可是看完以后发现稻盛和夫的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工作观让我深有感触。谁来拯救我们的工作?本书前言中所提到的幸福工作法,稻盛和夫是把工作当成一件幸福的事情,工作中的思考和体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
首先,《干法》不是教你怎么干,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要“干”和“干”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改变着现在影响着未来。而现在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讨厌劳动,讨厌工作,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工作呢?这个问题在稻盛和夫看来,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辞辛苦的工作不只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更是为了磨砺个人心志,完善自己的内心,进而提升个人境界。也许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选择逃避或另辟新径,但稻盛和夫却并不那么消极。在一家连年亏损的公司,在同伴都陆续选择离开公司的这种情况下,在被分配到一个冷门部门后,他并没有抱怨,而是选择了主动面对,于是他抓住了机会,通过勤奋的工作发明了一种新型绝缘体,这个制造电视机显像管必不可少的部件,从而获得松下公司的大订单使所在企业起死回生。正是因为如此,他自己的命运也同时被改变了。
如何才能让工作做出成绩?在稻盛和夫看来,首先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我们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工作,把工作当成我们的爱人一样去呵护。正如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我们的爱人一样,我们也不能轻易对我们现有的工作说“不”,所以我们就能长期坚持艰苦的工作。做到像上述的那样,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遇到一些我们不能控制的外力的影响下,我们很难用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完成。
因此当我们工作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当工
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出工作中体验到的快乐;当工作成果受到别人的褒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快乐和感动当做精神食粮,然后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中去。把工作当成是有生命的小东西,倾听来自工作的声音,和工作谈心,对工作进行仔细的审视和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问题的所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合书关上,自省吾身。自认为“干”的意义领悟到了,这么
多年确实不自觉在这样做。但“努力地干”还得加强,这方面只能打个70分,“拼命地干”就不用说了,需要反省,需要更加努力。“持续地努力地工作”是我们应有的素养,不管你在哪干?都应该自觉地自然地“持续努力地工作”。当看到我们的公司一天天壮大,一天天越发辉煌,那是因有我们自己的一份汗水,我们也会觉得骄傲!
所谓人生,归根到底,就是“一瞬间、一瞬间持续的积累”,如此而已。每一瞄准的积累成为今天这一天;每一天的积累陈伟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也就是说,“我想要这样”、“我想要这种状态”---描述你心中梦想的目标,然后乘上喷气式飞机,顷刻之间飞跃千里,马上到达目的地---世上没有这样高超的方法。不管多么伟大的理想,都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不倦、持续地努力才能实现。
正如托马斯.爱迪生所验,成功中“天分”所占的比例不过只
有1%,剩下的99%都是勤奋和汗水。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因为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燃烧的人,你的能量永远来自于你自己本身。
把整本书读完,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一件事情心态很重要,事业不分大小,能够用心把每一件事做好,这就是成功。
第三篇:《干法》读后感
《干法》读后感
在翻阅《干法》前,本以为《干法》是一本讲述工作方法的书,仔细读来竟发觉,这本书所描述的重点并非具体的工作方法,而是置于工作方法前面的问题-人生观中的劳动观、工作观。现年已经85岁的稻盛和夫先生通过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是他所感悟工作精神、工作哲学。其中,有两句话让我感触颇深:
一、“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
稻盛和夫最初在松风工业就职时,对新型陶瓷的研究工作并没有什么兴趣,认为这是一份被分配的、不得不做的工作,甚至心生厌恶。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缺乏经费、没有导师、非对口专业的企业中,稻盛和夫运用坚强的意志排除了负面情绪,改变了工作心态,让自己热爱甚至迷恋这份工作,才有了U字形绝缘体的成功合成。改变心境,喜欢自己的工作,我想,这便是稻盛和夫能如此成功的根本原因。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天职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亲自制造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恐怕不足万分之一,而许多人面对不喜欢的工作,都是抱着勉强接受、不得不干的消极态度,对分配给自己的工作总是牢骚满腹,久而久之,本来潜力无限的人生便被白白地虚度了。因此,要想做出成绩,必须转变自己的心境,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这才是踏上成功征程的正确方式。
二、伟大的事业乃是朴实、枯燥工作的积累
《干法》中稻盛和夫先生谈到了当年京瓷工厂里的一位工人,在工厂里毫不显眼,一直默默无闻,但从无牢骚,兢兢业业,持续从事着单纯而枯燥的工作。20年后,稻盛和夫与他再次见面交谈时发现,这位工人已经是一个颇有人格魅力且很有见识的优秀领导。这个事例对我触动很深,是一天天持续不断的踏实认真成就了他。这种力量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石。成功并不是某个瞬间发生的突变,能力也并不是某一
天得到的提升,那些创造惊奇伟业的人,往往是兢兢业业的代表者。专心致志于本岗位工作,不腻凡、不焦躁,这样的过程才能成就非凡。
《干法》一书带给我的思考是深刻的,而这些感受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我将以此时时勉励自身勤奋工作,精益求精,让自己的工作富有价值,让自己的人生饱满而充实。
第四篇:干法读后感.doc
《干法》读后感
稻盛和夫先生在《干法》里最后结语写道: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 如果一个人头脑聪明,“能力”打90分,但他不肯认真努力,“热情”只够30分,那么,“90分的能力”乘以“30分的努力”,结果是2700。
另一个人的能力知错只比平均值略高,只能打60分,但格外女里,他的“可打90分,那么“60分的能力”乘以“90分的努力”,结果就是5400分。
分数翻了一倍。多么通俗易懂,几个数字,让人心服口服。相信大家对这几个数字都印象很深,他正在教会我们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工作,生活。
稻盛和夫先生告诉我们,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更是对心灵的一种磨砺,对人生的一种经历,对人格的一种锤炼!工作中,你可以选择脚踏实地、忘我奉献,也可以选择投机取巧、消极怠工,更可以选择好逸恶劳、不劳而获。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明白,这不仅仅只是决定了你对工作的态度,更决定了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
在工作中,我们会面对种种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去勇敢的担当,忘我的奉献,在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热情,让工作和自己融为一体,抛下“工作是工作,自己是自己”的想法;让工作成为自己人生的“另一半“,共享苦与乐;让工作当成自己山石,报有水滴石穿的目标,享受每一滴声响。
冬天越冷,梅花开的越香,我们越努力,越能体会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价值。当然,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礁石,有漩涡,有鲨鱼,更可能有海盗。这些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稻盛和夫先生告诉我们:苦难就是考验,已经不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我们唯有坚持,我们唯有迎难而上,我们唯有绝不退缩,我们才能见到风雨后的彩虹,我们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晓得的唯一方法是从那些荆棘上面迅速踏过。不要因为摔过跤而不敢奔跑,不要因为风雨而诅咒生活,不要因为迷路而忽视一路的美景,更不要因为一点点困难而讨厌工作,这都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
网上有短话,说的是不要看马云有多少资产,他以前吃过几个月的方便面,不要看他现在开好车,曾经骑了三年的自行车。现在有很多成功学,可是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的成功是他们努力加坚持的回报。所以,你也可以!
第五篇:干法读后感
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观
——读稻盛和夫《干法》有感
《干法》是稻盛和夫的新著,该书在日本一经出版就成为新的超级畅销书,一年内再版19次。作者稻盛和夫先生在日本被人誉为“经营之圣、人生之师”,是一位同时创建和经营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传奇式人物,如果不是公司推荐,我极有可能错过这本好书,那将是终身之憾。
所谓开卷有益,在这本书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翻开序言,便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该书从开篇就点出了一个在当今社会具有警示意义的命题——什么是正确的劳动观或者工作观。作者自身的实践认知和西方宗教对劳动的原始观念等方面进行阐述对比,并以及其犀利的语言指出,如果年轻人,不想认真干活,把努力工作和拼命劳动看得毫无意义,而把不劳而获,靠投机赚大钱当作追求和潮流的话,必将导致国将不国的恶果。最终得出了“工作是对万病都奏效的灵丹妙药,通过工作你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考验,让自己的人生时来运转”这一惊世结论。
可以说全书都是围绕这这一论点来展开论述的。“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智”,“只有通过长时间不屑的工作,磨砺了心志,才会具备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稳而不摇摆,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这些观点看起来朴实无华,简单明了,但是在稻盛和夫说出来以前,有多少人真正去思考过劳动的意义?或许很多人会跟我之前一样,认为工作的目的非常简单,无非是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给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家人有更好的生活,这都无可后非,但这不是工作根本意义所在。回想近几年自己的工作,每天起早贪黑,不敢有丝毫怠慢和出错,因为一睁开眼睛就要面临着房贷、车贷、水电煤气信用卡,为了不至于流落街头,我不得不工作,心里总想着,三五年后等经济状况好点,我就不干了,所以每一天上班都觉得是在完成任务,是为了对家人负责而作出的牺牲,每天都疲惫不堪。如果我能早日看到这本书,我就会把工作当作有价值的人生的必要组成部分,并把努力工作当作是提升自己心志的途径和方式,我会更加认同,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磨练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有了美好的心灵,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做好事,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在行动中,命运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那么我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快乐起来。
理解工作的意义,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而不仅仅是为吃饭所迫被动的干活,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情从开始就抱着崇高的目标去做的时候收获也才能更多,而工作就是这种事情之一,能让我有这种认识上的提高使我不得不对稻盛和夫先生从内心充满了感激和尊敬。然后先生又从如何才能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获得成功出发通过自身和他人的实际事例生动而又富有理性的告诉我们“如何投入工作”,“要以高目标为动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追求创新”,“要抓紧每一天,让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对工作要抱有‘完美主义’的精神”,并最终提出了“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一“人生方程式”。从而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一个好的人生或者工作的结果除开热情和能力这两个重要因素外,正确而又积极的思维方式(也可说是工作观)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也是我读本书最大的收获。
看完本书,联系到自身的工作实际,我对自己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通过认真踏实的工作,培养自己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2,抓紧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让自己具备承担更大职责的能力。
3,给自己树立清晰具体的目标,争取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 4,在工作中面对问题要积极思考,在常规方法不能奏效的时候多学会从“外行”的角度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5,用更为积极的思维方式去审视自己在人生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将之看成是磨砺心性,提升能力的机会。
上海直辖区赵晶
202_.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