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实验方法及经验总结

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实验方法及经验总结



第一篇: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实验方法及经验总结

一站式科研技术服务商—武汉金开瑞生物www.feisuxs

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实验方法及经验总结-CCK-8 法

实验原理:Cell Counting Kit-8(简称CCK-8)试剂可用于简便而准确的细胞增殖和毒性分析。其基本原理为:该试剂中含有WST-8【化学名:2-(2-甲氧基-4-硝基苯基)-3-(4-硝基苯基)-5-(2,4-二磺酸苯)-2H-四唑单钠盐】,它在电子载体1-甲氧基-5-甲基吩嗪鎓硫酸二甲酯(1-Methoxy PMS)的作用下被细胞中的脱氢酶还原为具有高度水溶性的黄色甲瓒产物(Formazan dye)。生成的甲瓒物的数量与活细胞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可利用这一特性直接进行细胞增殖和毒性分析。

一、用途:

药物筛选、细胞增殖测定、细胞毒性测定、肿瘤药敏试验等。

二、优点:

1.使用方便,省去了洗涤细胞,不需要放射性同位素和有机溶剂; 2.CCK-8法能快速检测;

3.CCK-8法的检测灵敏度很高,甚至可以测定较低细胞密度; 4.CCK-8法的重复性优于MTT 法,MTT 实验生成的formazan不是水溶性的,需要使用DMSO 等有机溶剂溶解;

5.而本方法产生的formazan是水溶性的,不仅省去了溶解步骤,更因此而减少了该操作步骤带来的误差;

6.CCK-8法对细胞毒性小,可以多次测定选取最佳测定时间,与MTT 方法相比线性范围更宽,灵敏度更高;

7.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中为1瓶溶液,毋需预制,即开即用。

三、所需设备及仪器:

1.10ul,100-200ul及多通道移液器 2.酶标仪(带有450nm滤光片)3.96孔培养板

4.二氧化碳培养箱

一站式科研技术服务商—武汉金开瑞生物www.feisuxs

四、方法及步骤:

实验一:细胞增殖分析

1、制备细胞悬液:细胞计数。

2、接种到96孔板中:根据合适的铺板细胞数(约1-2×104),每孔约100ul细胞悬液,同样的样本可做4-6个重复。3、37℃培养箱中培养:细胞接种后贴壁大约需要培养4小时,如果不需要贴壁,这步可以省去。

4、加入10ul CCK8:由于每孔加入CCK8量比较少,有可能因试剂沾在孔壁上而带来误差,建议将枪头浸入培养液中加入且在加完试剂后轻轻敲击培养板以帮助混匀。或者直接配置含10%CCK8的培养基(现用现配),以换液的形式加入。

5、培养0.5-4小时:细胞种类不同,形成的Formazan的量也不一样。如果显色不够的话,可以继续培养,以确认最佳条件(建议预实验先摸清楚时间点)。特别是血液细胞形成的Formazan很少,需要较长的显色时间(5-6小时)。

6、测定450nm吸光度:建议采用双波长进行测定,检测波长450-490nm,参比波长600-650nm。

实验二:细胞毒性分析

1、制备细胞悬液:细胞计数

2、接种到96孔板中:根据合适的铺板细胞数(约≥5×104),每孔约100ul细胞悬液,同样的样本可做4-6个重复。3、37℃培养箱中培养:细胞接种后贴壁大约需要培养4小时,如果不需要贴壁,这步可以省去。

4、加入不同浓度的毒性物质。5、37℃培养箱中培养:加入毒性物质的培养时间,要看毒性物质的性质和细胞的敏感性,一般要根据细胞周期来决定,起码要一代以上的时间(例如:6、12、24、48、60、72小时)。

6、加入10ul CCK8:由于每孔加入CCK8量比较少,有可能因试剂沾在孔壁上而带来误差,建议将枪头浸入培养液中加入且在加完试剂后轻轻敲击培养板以帮助混匀。

7、培养0.5-4小时:细胞种类不同,形成的Formazan的量也不一样。如果显色不够的话,可以继续培养,以确认最佳条件。特别是血液细胞形成的Formazan很少,需要较长的显色时间(5-6小时)。

8、测定450nm吸光度:建议采用双波长进行测定,检测波长450-490nm,参比波长600-650nm。

五、实验注意事项:

·若暂时不测定OD值,可以向每孔中加入10 μL 0.1M的HCL溶液或者1% w/v SDS溶液,并遮盖培养板避光保存在室温条件下。24小时内测定,吸光度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待测物质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话,可在加CCK8之前更换新鲜培养基(除去培养基,并用培养基洗涤细胞两次,然后加入新的培养基),去掉药物影响。当然药物影响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不更换培养基,直接扣除培养基中加入药物后的空白吸收即可。

·当使用标准96孔板时,贴壁细胞的最小接种量至少为1,000 个/孔(100 μl 培养基)。检 一站式科研技术服务商—武汉金开瑞生物www.feisuxs

测白细胞时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因此推荐接种量不低于2,500 个/孔(100 μl 培养基)。

·酚红和血清对CCK8法的检测不会造成干扰,可以通过扣除空白孔中本底的吸光度而消去。

· CCK8可以检测大肠杆菌,但不能检测酵母细胞。在细胞增殖实验每次测定的过程中需要避免细菌污染,以免影响结果。

· CCK-8在0-5℃下能够保存至少6个月,在-20℃下避光可以保存1年。

·当在培养箱内培养时,培养板最外一圈的孔最容易干燥挥发,由于体积不准确而增加误差。一般情况下,最外一圈的孔加培养基或者PBS,不作为测定孔用。

·在培养基中加入CCK8,培养一定的时间,测定450 nm的吸光度即为空白对照。在做加药实验时,还应考虑药物的吸收,可在加入药物的培养基中加入CCK8,培养一定的时间,测定450 nm的吸光度作为空白对照。

·金属对CCK-8显色有影响:当终浓度为1 mM的氯化亚铅、氯化铁、硫酸铜会抑制5%、15%、90%的显色反应,使灵敏度降级。如果终浓度是10 mM的话,将会100%抑制。

·悬浮细胞由于染色比较困难,一般需要增加细胞数量和延长培养时间。

·加入CCK-8 时,如果细胞培养时间较长,培养基颜色或pH 值已变化,建议换用新鲜的培养基。

·用酶标仪检测前需确保每个孔内没有气泡,否则会干扰测定,且要擦拭干净样品板了。

六、经验总结及分享:

CCK8的说明书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里面很多细节的问题都有提到。而且说明书里提供的一些关于各种细胞的种板数都很有参考价值,因为那是反复验证过的最佳数值。但无论如何,做这个试验一定要摸条件。你就算再懒,这个懒不得,否则你都只是在做无用功。以下言论全部以细胞毒性试验为前提,如果你做的是促进细胞生长的药物的药效实验那就另当别论了。

摸条件包括

1、种板数;

2、种板后细胞的贴壁生长时间;

3、加药后的孵育时间;

4、cck8试剂加入量;

5、cck8试剂加入后细胞孵育时间。看起来很多,其实这就是一个实验。而且都是种的空白板,也就是不加药物,只加细胞和CCK8。

1、种板数:这个要查文献,看你所用细胞别人有无做过,把范围大致找出。记住还要参考说明书,这个很重要。然后稀释一系列浓度种板。首先你要观察多长时间细胞可贴壁完全,一般贴壁生长24小时。然后还有在你的实验时间内,不同细胞数下孔内生长情况。比如我拟定考察4天的时间,那么在4天内,细胞是刚好铺满还是堆积生长?因为每块板都会设置对照孔,也就是含有细胞的培养基+CCK8,这个数值是板上的最大数值,CCK8试验最佳OD 一站式科研技术服务商—武汉金开瑞生物www.feisuxs

值在1.0附近,所以这个最大数值最好能控制在1.0左右。我的实验经验是不要让细胞长满,一旦长满了很难去判断是否堆积生长了,对药物能否顺利进入细胞有影响此为其一,其二生长不均匀易导致孔间OD值数据偏差大,而且OD值也很大。

2、贴壁生长的时间我一般就直接让它贴壁长24h了,这个时间细胞已经贴壁完全,而且这样设置时间对自己安排实验时间也方便。没人愿意大半夜爬起来做实验吧。

3、加药后的孵育时间,我的实验摸了3个时间,24h,48h,72h。然后根据数据的稳定性(RSD)、OD值的范围(1.0左右)这些来选择最好的时间。太长了就没有必要了,细胞呆在孔里几天不换液结果可想而知了。

4、CCK8试剂加入量,说明书中明确写出建议加入量为培养基体积的10%。这里有一个问题:假设我要孔内是200微升的体系,即细胞悬液+药液+CCK8=200微升呢,还是细胞悬液+药液=200微升,cck8不算在体系内呢。关于这一点文献报道不一致。本人最终采用的是后者。

5、cck8试剂加入后孵育时间,随着时间的增加,OD值就会增大。总之原则就是把OD值控制在1.0左右。这里我考察了0.5h、1.0h、2.0h。

再说一下关于种板设置问题。众所周知周围一圈孔因为边缘效应都是不用来做实验的。一般每组样品我会设置6个复孔,得到的OD值去掉最大值与最小值,其余取平均值。我用的是排枪,会省很多力气,但是也会增大组内误差。这个只有通过校正移液枪和选用最适枪头了。

做这个实验我想大家遇到的最大问题应该是数据不稳定,组内数据偏差大。讲了很多怎样摸条件,其实就一个原则,把OD值控制在1.0左右。数据不稳定也只能通过增大样品数,借助数据处理来弥补。还有实验操作一定要仔细小心,尽量平行操作。

补充

突然想起用酶标仪检测的时候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孔里不能有气泡,如果有气泡,就用吸耳球吹掉,气泡会很影响检测结果。样品板要擦拭干净,当然了,盖子一定要记得拿掉啊Big Smile补充说明:这几天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好也非常关键:将OD值控制在1.0这个说法是否有依据?

这里我还是想提醒大家一定要认真阅读试剂盒的说明书,试想一个试剂盒的上市并且作为技术手段得到认可需要经过多少试验反复验证。我购买的是同仁化学研究所的CCK8试剂盒,说明书的P7Q23:OD值在什么范围比较合适?答:一般情况下OD值在0.1-2.0都可以,在1.0附近比较好。

再说到自己的实验设计,酶标仪的原理其实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是一样的,所以UV上很多减小误差的注意事项在酶标仪上同样受用。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不能有气泡,为什么要擦拭干净样品板了。再者熟悉UV原理的同学会了解利用紫外检测有一个最佳检测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数值就会呈现出不稳定,无规律。(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数据统计分析看看是不是数值控制在1.0附近更稳定。)而更有甚者就是超出了仪器的检测范围,仪器读数为—。一站式科研技术服务商—武汉金开瑞生物www.feisuxs

我在摸条件的时候,cck8加入2.0h后检测就出现过酶标仪读不出数据的情况。

第二篇:LDH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实验方法

LDH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

LDH释放检测

方法:

a.根据细胞的大小和生长速度将适量细胞接种到96孔细胞培养板中,使待检测时细胞密度不超过80-90%满。

b.吸去培养液,用PBS液洗涤一次。换新鲜培养液(推荐使用含1%血清的低血清培养液或适当的无血清培养液),将各培养孔分成如下几组:包括无细胞的培养液孔(背景空白对照孔),未经药物处理的对照细胞孔(样品对照孔),未经药物处理的用于后续裂解的细胞孔(样品最大酶活性对照孔),以及药物处理的细胞孔(药物处理样品孔),并做好标记。按照实验需要给予适当药物处理(如加入0-10μl左右特定的药物刺激,可设置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照孔中需加入适当的药物溶剂对照),继续按常规培养。到预定的检测时间点前1小时,从细胞培养箱里取出细胞培养板,在“样品最大酶活性对照孔”中加入试剂盒提供的LDH释放试剂,加入量为原有培养液体积的10%。加入LDH释放试剂后,反复吹打数次混匀,然后继续在细胞培养箱中孵育。

c.到达预定时间后,将细胞培养板用多孔板离心机400g离心5min。分别取各孔的上清液120μl,加入到一新的96孔板相应孔中,随即进行样品测定。

准备工作:

a.INT溶液(1X)的配置:根据所需的INT溶液(1X)的量,取适量INT溶液(10X)用INT稀释液稀释至1X。例如,取20μl INT溶液(10X),加入180μl INT稀释液,混匀后即配置为200μl INT溶液(1X)。INT溶液(1X)宜现配现用,配置后4℃保存可于当天使用,不宜配置后冻存。

b.LDH检测工作液的配制: 根据待测定的样品数(含对照),参考下表在临检测前新鲜配制适量的检测工作液。注意:LDH检测工作液必须现配现用,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均要注意适当避光。样品测定:

a.各孔分别加入60μl LDH检测工作液。

b.混匀,室温(约25℃)避光孵育30min(可用铝箔包裹后置于水平摇床或侧摆摇床上缓慢摇动)。然后在490nm处测定吸光度。使用600nm或大于600nm的任一波长作为参考波长进行双波长测定。c.计算(测得的各组吸光度均应减去背景空白对照孔吸光度)

细胞毒性或死亡率(%)=(处理样品吸光度-样品对照孔吸光度)/(细胞最大酶活性的吸光度-样品对照孔吸光度)×100

d.可绘制细胞毒性曲线:纵座标为实际吸光度,横坐标为药物浓度;据此可计算该药物作用特定时间的半致死剂量LD50。

第三篇:细胞增殖教案

细胞增殖(第二课时)

1、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经过高一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作为高中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求知欲也较比初中强烈。高一前半个学期的学习,对本节只是有很强的铺垫作用,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及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但是认识还不深刻,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细胞的生命起始过程。

2)、前科学概念:由于这是微观方面的知识,很多学生对它存在误解。比如说学生可能认为细胞分裂就是一分为二,细胞直接断裂形成两个细胞,然后细胞会进行增长。在教学过程中会用自制教具向学生展示,用以改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教材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六章 第一节 ,本课题为今后学习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及必修2的减数分裂作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述细胞增殖的方式。

(2)、准确说出细胞周期的概念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3)、说出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画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及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图。

(2)、能够用给定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并辨认出细胞是处于哪个时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意义。

(2)、树立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4、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2)难点: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5、教学策略

用自制平面教具演示有丝分裂各时期,再结合多媒体观看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动态变化,让学生能有一个直观感受。

6、课时安排

1课时

7、教学过程

导入:(2min)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细胞周期?

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细胞在进行分裂之前做了大量的物质准备,如DNA的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细胞是怎样进行分裂的以及在分裂过程中,细胞中发生的一些奇妙变化。

新知:(40min)

我们知道间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而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展示分裂期动态PPT,向学生说出染色体的条数=着丝点的个数,指引学生在观看PPT时注意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

分裂前期,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这些过程都是动态的,是连续发生的,同学们,看一下书上的前期图片,它所能体现的是某一时刻的,现在,给大家展示动态图片(展示动态PPT)特点:核仁逐渐解体

核膜逐渐消失

染色体凌乱的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总结为一句话:“膜仁消失现两体” 接下来,进入分裂中期

先向学生展示PPT,与前期的染色体相比较,看染色体是不是数目比较清晰?形态比较稳定?

生:是

也因此,我们在做染色体的观察实验时,会选择中期的染色体。(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同学们看一下,着丝点的两侧是不是都有纺锤丝的附着?

生:是

在这里,纺锤丝所起的作用是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学习过初中地理知识,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称为赤道板。(向学生说明赤道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理解,而假想的)

因此中期的特点为

特点:染色体数目清晰,形态稳定

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总结为一句话:“形定数晰赤道齐”

那么,同学们,分裂后期的变化有哪些呢?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细胞周期中的分裂后期。

展示PPT,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这时,我们任然可以看到着丝点处,有着纺锤丝的附着,那么这里,纺锤丝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牵引

嗯,是的,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级,这时,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也因此,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套染色体与分列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是完全相 同的。

特点: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我们可以归纳为一句话:“点裂数加均两极”

(PPT)当染色体到达两极后,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同时,纺锤丝也逐渐消失,出现新的核膜、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两个细胞核,而赤道板位置出现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这就形成了两个子细胞

特点: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因此,可以总结为:“两消两现重开始” 向学生展示有丝分裂整个动态过程(PPT)

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1、相同点:过程基本相同

2、不同点:1)植物细胞是纺锤丝,动物细胞是中心体发出的星射

线。

2)、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从细胞的中

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3、有丝分裂的意义

通过刚才所学的内容,我们知道,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后是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而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正是在这里,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 稳定性。可见,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大作用。

六、无丝分裂

简要介绍无丝分裂的定义: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展示动态PPT(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作业:课后习题二的第2题

8、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胞增殖(第二课时)

一、细胞周期

1、定义: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分裂间期

特点:1)、完成DNA的复制

2)、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1)、染色体数目没变

2)、一条染色体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DNA数量加倍

3、细胞分裂期各个时期的特点: 1)、前期:膜仁消失显两极 2)、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3)、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 4)、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1、相同点:过程基本相同

2、不同点:1)、植物细胞是纺锤丝,动物细胞是中心体发出的星射

线。

2)、动物细胞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从细胞的中

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3、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后是精确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三、丝分裂的定义:

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第四篇:细胞增殖说课(本站推荐)

细胞增殖(说课教案)

万大莉 发布时间: 202_-7-13 19:06:38

一、关于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增殖”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其功能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新陈代谢”、“生物的生长和生殖”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

1、教材内容: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简介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主要学习内容:有丝分裂及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有丝分裂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基础。在进行有丝分裂教学时,先明确指出有丝分裂方式是真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多细胞生物体通过有丝分裂增加体细胞的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是具有周期性的。

接着,讲述第一点内容,即细胞周期。主要讲述了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以及这两个阶段所占时间的长短。第二点内容,讲述细胞分裂间期,强调指出这个时期是新细胞周期的开始,最大的特点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准备了条件,是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阶段。第三点内容,讲述细胞分裂期,明确指出这个时期的特点主要是细胞核明显地发生着染色体的有规律的连续性变化。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将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为《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中减数分裂的学习打下基础;(2)、为第六章《遗传和变异》打下基础。(3)、是生物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

1、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无丝分裂过程和特点

识记:

1、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3、有丝分裂的特征及意义

应用:

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能力与过程:

1、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实验,提高动手,动脑,动眼能力

3、运用坐标曲线归纳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DNA含量的变化,提高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三.教学设计

(一)、重点和难点及其突破 重点:

1、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概念和特点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突破:

1、使用挂图及录像带等进行直观教学。

2、自编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

难点:

1、遗传物质的倍增和平均分配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突破:

1、抓住染色体变化的“复制——浓缩——排列——分裂——平分”的线索,突破学生记忆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化规律这一难点。

2、运用函数图像的形象化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前准备: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方法

运用目标导学、多媒体课件演示,采用探究式教学,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让学生边观看插图或课件演示边思考。并从中总结出问题的答案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学的“双主体”原则。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预习,教会学生学会“记疑”。

1、画出新课的有关概念和名词术语

2、记下疑点和难点,注意教师在课堂上的解释分析;

3、让学生设想相关问题,草拟预习笔记。

(五)、课时安排:

讲授2课时,实验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课程设计 导入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先以“科幻电影中人物能无限变大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提出问题:什么是细胞增殖? 再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细胞是如何进行增殖的?而细胞增殖的方式有那些?以此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的导入不能超过5分钟。

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准备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观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永久装片,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细胞有丝分裂期间各分裂相的特点(不超过15分钟),再通过课本知识的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1、解决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概念及特点这个重点问题时,先提出几个问题:(1)、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2)、什么是分裂间期;

(3)、什么是分裂期以及两个阶段所占时间的长短如何?(4)、分裂间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再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去阅读“细胞周期”到“细胞分裂间期”的内容,以及“细胞周期”插图。以此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水平。在阅读结束后,学生在经过阅读提取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并得到问题的答案。

2.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插图“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接着进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并与学生一道认识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各个时期的变化。然后,请学生在笔记本上以教材插图为例完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并同时随机抽取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那些图解。

创设这样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边观看插图或课件演示边思考,还要学生亲自动手作图解,从中总结出问题的答案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为了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还根据有丝分裂过程中四个时期的明显特征,自编一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以此来达到解决重点的目的。

3.在解决重点的同时,要以细胞分裂期染色体变化的“复制——浓缩——排列——分裂——平分”的线索,突破学生记忆分裂时期染色体变化规律这一难点。而遗传物质的倍增和平均分配这个难点,主要运用函数图像来加以描述,由于函数图像本身具有的形象化特点,结合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的变化规律,来加以解决,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反馈和巩固:

本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理解并掌握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胞增殖(第一课时)

一、细胞增殖的意义 二.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 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1、分裂间期特点:主要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分裂期:前期特点: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特点:形数清晰赤道齐;后期特点:点裂数增均两极;末期特点:两消两现重开始。

布置作业:

第五篇:细胞的增殖教案

《细胞的增殖》教案 保康一中朱金珠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系高中生物必修一(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内容,适用于高一上学期新课教学,有丝分裂过程是高中生物必修1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习生物体生长、发育等生命现象的重要基础,也是后面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基本规律的基础。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既是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验证,也是对高倍显微镜操作要领的巩固;既是在诸章节中发生迁移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来各种考核的热点话题。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重要的是要明确一个细胞周期及各时期的典型特征。抓住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中前、中、后、末各时期的染色体变化,以利有的放矢。本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设置显微观察,模型演示,白板贴图,手绘曲线等环节即是强化学生动手演练,直观、立体、连续、动态地演示有丝分裂过程中重要的几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形为是掌握本节内容的关键,尽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会强调细胞是立体的、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实际上有丝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但部分学生仍难以建立起立体感和连续运动的过程感。【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

3、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构建图像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激发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丝分裂过程中各阶段细胞的染色体变化特点。解决方法:

1、用橡皮泥做成染色体模型,在小组白板上粘贴有丝分裂各时期剪贴图。

2、运用多媒体再现动态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教学难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

解决方法:动画和图纸并用,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又能克服电教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再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曲线图,讨论呈现的变化。【教学方法】

阅读,演示,探究,讨论 【教具准备】

显微镜,有丝分裂演示模型,白板,橡皮泥,图纸,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

[问题探讨]象与鼠图片讨论:

1、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差异如何?

2、一个人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3、细胞为什么都那么微小呢?什么因素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学生思考并回答:

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数量的多少。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情景导学,自然引入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明确目标 问题导学,获取知识

加工信息,构建知识体系 反馈与矫正 拓展与应用 总结

多媒体展示图片,草原上奔驰的母马和小马 引导学生思考:

1、母马每个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吗?如何实现这种结果呢?

2、小马和母马为什么很像呢?这种结果又如何实现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胞的增殖》。多媒体展示目标和重难点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多媒体展示细胞周期图解 点拨:“连续分裂的细胞”,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等不具有细胞周期。视频展示间期及分裂四个时期的动态过程。教师启发学生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变化。

结合屏幕显示的有丝分裂各时期的静态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各期特点。分组演示: 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固定装片(课前准备六台显微镜,分别分发于各小组)课前在白板上画好各期细胞,学生用橡皮泥粘贴,加强理解 有丝分裂模型模拟演示,并修正讨论结果,启发思考

关于赤道板,要让学生领会它是垂直于纺锤体的纵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实际上并无板状结构存在。探究:

1.DNA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在哪个时期? 2.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有哪些? 引导总结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探究: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曲线 讨论:

正常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约为40小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白细胞的细胞周期为2-10天。医院采用化疗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保存骨髓细胞。推断给药的时间间隔并简述理由。

展示总结表格,组织学生填写

学生思考,探究疑问

这一切都是通过细胞增殖实现的。细胞增殖的方式有“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三种,学生口述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划分依据?)

2、根据图解描述细胞周期:

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观察图解,加深理解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细胞增殖周期中的各个时期的特点 观看视频:有丝分裂过程 小组讨论: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组织本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以口诀的形式概括各时期特点,并板书到黑板上。

学生观察有丝分裂固定装片下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5个不同时期,小组合作:在白板上用橡皮泥构建分裂各时期染色体 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演示操作

用手牵动细线,模拟染色体各时期运动 分组讨论:观察、思考并描述演示过程 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有丝分裂的实质。强化巩固

学生在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后,回答问题。学生结合数量变化在事先准备好的图纸上绘制曲线 总结讨论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出结论,给药时间间隔应控制在40-48小时之间。小组讨论,思考填写 强化口诀记忆并整理笔记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入思考。

结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通过动画形象的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变抽象为直观。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运用精加工策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强化。使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联系实际,将知识拓展、延伸。

运用双重编码策略对知识进行再加工。

课外链接

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细胞增殖”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及成果。推荐相关网站,以解决课后遇到的问题:

参与交流

学生记录网址。

使学生了解中国科学研究的前沿,激发兴趣,发展相关情感。拓展了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练习和达标训练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练习并讲解回答 评价肯定,增强自信

加强应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6—1 细胞的增殖 有丝分裂 【教学体会】

本节课注重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显微观察培养了学生操作技能,模型的应用直观形象,克服了多媒体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手工粘贴以及手绘曲线既培养了学生建立图像和读取图像信息的能力,又发挥了合作探究的精神,最后对知识进行精加工和双重编码,以期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