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感受文学熏陶

感受文学熏陶



第一篇:感受文学熏陶

感受文学熏陶,亲近茅盾故居

长兴七小 601班 钱婧 指导老师:徐敏红

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我们踏着青青的石板路,沿着清清的溪水,望着远处青青的杨柳,不禁感叹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乌镇。

人山人海的街道和随之而来的吵闹声打破了这座神秘幽静的小镇。我穿梭在人群中,不知不觉双脚便停了下来,抬头仰望,这儿便是我盼了许久的茅盾故居了。门口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进去的人满脸的崇拜,出去的人又依依不舍,这使我的好奇心又增加了不少。我站在人群中,门口的一幅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上联是“先立乎其大”,下联是“有志者竞成”。平时不起眼的两句话出现在茅盾故居的大门口时,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也将这两句话铭记于心。

跨进大门,两旁种满了生机勃勃的大树,清幽的绿色给这座故居增添了一丝典雅、幽静之意。走进大厅,最醒目的便是茅盾爷爷的一尊半身铜像了,茅盾爷爷右手握着一只细长的笔,似乎在奋笔疾书,又似乎在埋头沉思着什么。

跟着讲解员来到第一展厅,展厅的墙上挂着茅盾本人和他亲人的照片,还有茅盾小时候用的各种笔,它们都视如珍宝似的藏在玻璃柜里。至今有一张照片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是茅盾爷爷小时候的一张照片,还是在乌镇照的,那时候他笑得可开心了。在周围的玻璃柜里,珍藏着茅盾爷爷的几本作文本,虽然书页已泛黄,不少纸已脱落,但依旧能看清茅盾爷爷那刚劲有力的字体。看着墙上的介绍,我和这位文坛巨匠的心似乎又贴近了许多,也不得不佩服他对文学的无比热爱。我的眼里充满了钦佩之情,眼神又不自觉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茅盾小时候读书用功,成绩名列前茅,受到老师与同学的夸奖那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我的心中感慨万千,也正是因为小时的努力,茅盾爷爷才会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作家。

目光转向第二展厅,这里展出的便是茅盾爷爷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有《蚀》《春蚕》《秋收》《残冬》等,我们看得眼花缭乱,每一个人都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走出展厅,那棵生机勃勃棕榈树似乎受了文学的熏陶,显得郁郁葱葱。虽然茅盾爷爷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名字会像这棵棕榈树一样永世长存!

第二篇:感受艺术的熏陶,留下成长的足迹

感受艺术的熏陶

留下成长的痕迹

——记城南小学新生入学第一天

9月5日,是鹿城区所有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日子,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成为一年级小学生的美好,为了让孩子们对未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城南小学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新生入学仪式。

门口,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绣有“我爱城南”字样的红绶带,整齐地排成两列,对每一位踏进城南的家长和孩子鞠躬行礼,致欢迎词;门厅处,民乐队的孩子尽情演绎着自己的乐曲,或低眉信手续续弹,或轻拢慢捻抹复挑,悠扬的乐曲在校园内回荡。

最可爱的是那些一年级的孩子们,踏上红地毯,带上大红花,喜气洋洋地来到签名墙前,用稚嫩的小手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立定,摆POSE,拍照,将这瞬间定格。

始业教育后,新生们还接受了五年级学哥学姐们赠送的见面礼——一个亲手制作的精美的笔筒,两支预示开启求知路的铅笔。

相信城南的新学子们必在这里茁壮成长,精彩每一天,成人、成功、成才!

第三篇:感染熏陶

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谈中学语文课的德育教育

周口市第一初级中学 王风景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育人”为教学的根本,让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本文从“发挥教材的育德功能,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开辟第二课堂,寓德育于活动之中;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育人育德的教学艺术。”四方面进行论述,用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从而达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如何结合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心理需求,挖掘课文丰富的品德内涵、情感内涵,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德潜能,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与品德诸方面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发挥教材的育德功能,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中学语文教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意志教育等德育方面的内容,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最佳资源。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入钻研和消化提炼,充分挖掘并显现出教材内容的美,使教材变成活的形象、美的化身,以美妙的艺术、强烈的激情再现丰富的艺术形象。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操,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正确观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现行语文教材中包含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如讲《济南的冬天》、《三峡》、《观沧海》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文字符号转换成色彩绚丽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江河山川之美。讲《我爱这土地》、《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时,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文章之所以读来亲切感人,催人奋进,是因为这些文章表现出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更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忧民忧君思想;鲁迅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忧国情怀;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这些,都能使学生批判地继承古人的思想,得到人生的启迪,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熏陶着他们的爱国思想。教学这些名篇时,语文教师要认真引领他们秉爱国之志、走爱国之路、做爱国之人。

2、爱心教育朱自清的《背影》传达了父子亲情,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生动描绘了父亲为儿子送车的情况,特别是买橘而步履蹒跚这一形象,让学生于泪眼朦胧中体会出了父亲的用心和艰辛,更让学生明白要亲爱父母的道理。我教学《散步》,让学生理解:“我决定委屈儿子,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通过讨论:学生懂得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我”的“走大路”的原因表现了“我”对老人的孝敬,即“敬老”;母亲的改变主意,顺从孙子,则是对孙子的怜爱,即“爱幼”。人只有懂得爱才有被爱与爱的权利,人间有爱才

能活出精彩。爱的教育,美化学生的心灵,纯净学生的灵魂。

3、“感恩”教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教育材料。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鲁迅的《藤野先生》,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师》等文章都有非常明显感恩内容。教学《出师表》,可以向学生讲清诸葛亮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感恩的内涵。他隐居隆中,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未得施展。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从此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我们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生命;我们感恩老师,因为他们教会我成长;我们感恩帮助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使自己感受善良;我们感恩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让自己学会坚强;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才变得有你有我;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才变得和谐美丽。

教材好比是船帆,教师就是鼓帆前进的舵手,而学生就是船员。教师只有细致入微地了解帆在浩瀚海洋和复杂自然变化中的每一种性能,对学生的心理、智能、性情等了如指掌,才能使航船抵达智慧与情感的彼岸;才能使学生学到完整系统的语文知识,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是思想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

二、开辟第二课堂,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易受感染,他们乐意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自己,表露自己。针对这一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荣誉感,调动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团

结友爱、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等优良品格。如成立文学社,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让学生走出课堂,踏上社会,到创作的源泉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获取丰富的创作素材,并诉诸笔端,引导学生发现、描写我们社会真善美的事物。开展“我为学校添光彩,我为学校做贡献”活动;组织学生收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电视节目;结合时事,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其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升华、提高。

三、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具有定向、奠基的作用。青少年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当代中学生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具有关心祖国,追求多彩人生等良好品质,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消极影响,如“金钱至上、见利忘义狭隘个人主义思想”等。学习任务重、家长期望高、升学就业难等人生问题困扰着他们。长大成人的愿望和身心发育不成熟衍生出了诸多矛盾与冲突,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解决,不仅影响他们的成长,甚至会导致他们心理失衡,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要发挥育德潜能,就要结合课文,把针对以上问题的内容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所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领悟,起到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的作用。教育青少年学生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抵制西方腐朽精神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人生观,克服贪图安逸、享乐主义、不思进取、铺张浪费等思想的影响。指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素质,使他们养成开拓

奋进、自立自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

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育人育德的教学艺术。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当好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以德育人,以情育爱。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的效果。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语文教师应是探究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不断渗透,适时点明德育思想观点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越浓,师生感情就越密切,这样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会情动而理入,从而实现学生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总之,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施教者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要充分挖掘经典中的德育素材,依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来塑造人之灵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第四篇:聆听作家学者真言感受名家大师熏陶

聆听作家学者真言感受名家大师熏陶

11月5日上午,仙游侨中由温超凡老师带队,组织20名文学爱好者到莆田一中参加莆田市校园文学节文学创作专题讲座。全市20所学校1500多名学生到场聆听。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谢有顺和我省著名作家陈章武分别作 “莫言小说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观” 与“谈谈我的散文创作”的讲座。

我校学生着校服、戴校徽,仪容整齐,遵守会场纪律,投入听讲,认真笔记,感受名家大师的熏陶,获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侨星社长严章敏深有感触:“章武老师说的散文创作的三个秘诀:重在发现、精在表现、贵在创新,对我很有启发。”

杨苓榕感慨地说:“讲座里面的很多观点解开了我写作中遇到的难题,以后我会更深入地去展现我们的生活真实,用心投入地去写。”

其他的同学也都认为不虚此行,都表示很幸运地能参加此次校园文学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侨星文学社编辑)

第五篇:艺术的熏陶

艺术的熏陶

思想者被法国雕塑家奥古斯迪·罗丹创作于1880-1900年,现收藏于巴黎美术馆。他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被誉为世界十大雕塑。直至现在,我才有幸见到他的真面目。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们全家来到了中华世纪坛参观文艺复兴时期展览。展览厅里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名画,他们都出于许多很有名的画家之手,但其中最吸引我的还是罗丹的雕塑——思想者。

这座雕像塑造了一个身材高大强壮的巨人,他左手扶膝,右手托着下巴,好像在思考着一件很重要的大事。巨人面部表情很严肃,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仿佛沉浸在无限的痛苦之中。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把身体蜷缩成一团,仿佛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他低着头,给人一种很沉默的气息,若有所思。深陷的眼眶,不知所措的眼神,更突出了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思想者的动作,他的思想感情深深的表达了出来,给予参观者一种引发深思的感受与境界。这就是罗丹作品真正的妙处所在。

罗丹的思想者是西方雕塑艺术的瑰宝。从古至今,思想者给了多少人以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他一直默默地注视着地面,仿佛还在思考着。今天,当我站在这座雕像前,才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延庆第二小学六年级:周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