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总结会发言材料(范文)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总结会发言材料
气象台
曾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株洲市气象局与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在这里联合召开202_年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总结会,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对气象台的关心与厚爱,给了我们汇报工作的机会。
202_年汛期我市遭遇了7轮大范围、长时间的大暴雨的袭击,全市4~6月总降雨量为834.7(株洲)~1120.4mm(醴陵),各县市均偏多或异常偏多,其中株洲、茶陵、炎陵偏多42%~49%,攸县、显著偏多73%;醴陵异常偏多84%。强降雨主要集中在5~6月。强降水导致我市各类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据株洲市国土资源局统计,由于受强降水的影响,在我市引发了大小不一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达720多处,呈现出了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的特征。我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在今年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各级政府与国土资源部门接到气象预警预报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应对,多次成功避险,使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的限度。总结202_年我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早部署、早准备
我市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始于202_年,由于株洲市是我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地点之一,特别是我市南部多年来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都比较严重。为此,202_年中国气象局与湖南省政府共同投资建设湘东南暴雨山洪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其中株洲市地质灾害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就包括在这个项目建设范围之内。202_年年初,株洲市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与预警项目开始启动。筹积资金,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雨量站,研究预报预警技术方法等多项工作按计划进行,到202_年,全市范围内建成区域自动雨量站达160个,全市地质灾害易发点,隐患点所在乡镇均安装有区域自动雨量站。与此同时,我台开始着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方法的研究,202_年与202_年由气象部门根据强降水的情况,结合我市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概况进行预报,发布范围较小,主要针对决策机构进行气象方面的服务。202_年3月,株洲市国土资源局与株洲市气象局联合发文,强调加强全市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并通过两家联合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工作方案;4月开始,强降水发生时,两家联合正式对外发布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
二、国土、气象联合,科学预警
株洲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建立在全市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下开展工作的。国土资源局相关的技术专家对全市地质环境背景、全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比较了解。我台专业技术人员针对株洲市国土局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分析,结合我市强降水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出株洲市地质灾害发生发展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每当有强降水将要发生时,根据模型对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将得到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与国土资源局的专家进行会商,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消息;地质灾害出现后,国土资源局相关部门把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我台专业技术人员在得到反馈的信息的时候进行总结分析,修改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力争地质灾害科学预警预报。两个部门的专家在今年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势联合,尽职心尽责,为地质灾害的科学预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敬岗爱业,工作严谨、操作流程规范
国土、气象两家都有一支技术素质过硬,工作作风扎实的干部队伍,他们敬岗爱业,工作严谨,讲求高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我局的易局长、周局长、鲁局长等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多次专题会议进行布臵安排。在今年两家单位合作的过程中,国土局的伍海主席、监测站的傅坚站长等同志的工作作风感染着我台的干部职工,促使我台全力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做得最好。年初,两家为了把今年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做好,于3月份联合制定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方案,根据方案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制度了预报会商制度,预报签发制度,预报呈阅制度,制定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流程等,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的顺便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预报预警准确及时,服务与宣传到位
202_年全市出现7轮强降水,经双方专家会商后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呈阅件20期,这20期地质灾害预警消息准确预报出了202_年汛期我市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这20期预报预警信息我们均通过电子邮件与传真,送纸质文件的方式传送到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与决策机构领导的手中。每当地质灾害预 报预警消息发布或者强降水出现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均以双方的名义,通过湖南省气象手机短信平台发布手机短信,提醒公众注意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整个汛期通过全省手机短信平台共发布手机短信多达520万人次;另外通过株洲市气象局短信平台向全市地质灾害预警用户发布预报预警、传达重要应急措施等达8000人次;通过株洲市气象局固定电话96121主叫平台进行主叫服务,全年达410万门次;通过株洲市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法制频道、生活频道等媒体发布强降水消息与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消息达60余次;通过株洲市电台新闻综合频道、交通频道发布强降水消息与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消息达40余次。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报道与服务方式,使我们的预报预警信息能及时送到各位领导或决策者手中,及时送到灾害易发点居民手机,充分地发挥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五、应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面对今年一轮紧接一轮的强降水与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株洲市气象局与株洲市国土局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今年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的开展。我台在汛期均执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每当有强降水发生时,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运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强降水出现的情况及时与国土资源局进行会商,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消息;国土资源部门每当有强降水发生时,除了与气象部门进行会商,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以外,他们还加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区域的巡查与排查,每当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时候,气象、国土、防汛及各级政府部门立即作出联动反应,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各种应急措施,有效地发挥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在地质灾害防御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由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时,各部门应急措施得力,202_年株洲市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群测群防,成功地避让了多起地质灾害发生所带来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典型避让事例一:醴陵市国土资源部门“成功预警山体滑坡,安全撤离无一伤亡”。继202_年6月19-20日全省性的特大暴雨之后,6月23—24日我市又迎来一场特大暴雨,强度大范围广,来势凶猛。由于前期降水多,土壤含水率高,株洲市气象局准确预报出这一轮强降水的时候,敏感地觉察到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23日下午强降水来临前,马上与株洲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商,根据会商结果,联合发布第十五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消息,23日晚强降水如 期而至,24日凌晨,双方再次发布地质灾害短时临近预警。根据6月23日下午16时及24日凌晨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相关单位与部门领导认真履职,及时安排人员对西山街道办事处万宜村耿塘组23户116人进行疏散,成功躲过一场中型泥石流灾害,有效避免了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典型避让事例二:炎陵县国土资源局6月21日和24日,在接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以后,积极组织人员加强巡查和灾险情调查,分别发现三河镇星光村潘小林和水东村井湾霍友生、邓学林等5户26人受到了灾险情严重威胁,分管副县长和局领导亲自带队到现场,组织动员受灾险情严重威胁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区避险。
典型避让事例
三、株洲市国土局石峰分局6月23日接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消息后,加强巡查,24日发现株洲海利化工(原市烧碱厂)职工大楼后石峰山山体滑坡,严重威胁了滑坡体下方100名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和石峰分局应急机构和相关技术人员立即出动,认真勘察。在随后区政府组织的应急处理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的一系列应急处理建议全被采纳,并及时转移和安臵了100多名群众。
六、存在不足的地方
1、株洲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尚未建成。从202_年开始我市着手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但由于资金,人员技术等问题,平台一直处于筹建阶段。因此现阶段我市的预警产品仅限于文字描述,图形输出缺少统一的软件平台的支持。
2、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很难做到定量细化。202_年地质灾害的特点是点多、面广、规模小、损害大,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要定量细化到隐患点或灾害点,技术上很难实现。因此我们的预报预警仅限于面上的等级预警,起到一个提醒预防的作用。地质灾害预警发挥作用必须各级联防,群测群防,结合相应的应急措施才能有效发挥起它的作用。
3、缺少对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估。由于缺少对灾害的评估,气象部门与国土部门意见分岐的时候,我们多采纳国土部门的意见来发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多渠道进行预防,确保损失降低到最低,这样的话势必导致空报的次数增多,从而导致决策过程中,人力与物力的投入浪费。
202_年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发挥了气象预警在 地质灾害防治中防灾减灾的作用。但这仅仅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离领导及社会对气象预警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任重道远,今后的工作中,我台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加强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加强与国土资源局的进一步合作,创新举措,上下求索,把我市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第二篇:气象预警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未来24小时,黑龙江大部、陕西中南部、山西中北部、黄淮南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和西部等地气温将下降6~10℃,局地降温幅度可达10~12℃;上述部分地区有4~5级偏北风,沿海风力可达5~7级;黄海中南部及其以南海域有7~8级大风,阵风可达9级。
明日起,我国中东部地区将自西向东迎来今年首轮大范围雨雪天气。瑞雪兆丰年,预计本轮降水将对冬麦区小麦生长十分有利。具体预报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新疆西部、西藏西部、宁夏、甘肃东部、陕西中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南大部、山东半岛东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河南西北部局地有大雪;陕西南部、江汉西部、江南中北部、四川盆地东部、贵州东部、台湾等地有小到中雨。
另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春节假期已过半,有不少人或已准备开始返程,或继续走亲访友,或准备带着家人外出游玩,享受假期。但天公不作美,受强冷空气影响,初五至初七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一次明显的大范围雨雪天气,对春运、人们外出游玩及走亲访友将产生不利影响。预计正月初五至初七,陕西中部、山西南部、黄淮西部和南部等地有大雪,局部地区有暴雪;江淮、江汉北部和江南北部地势较高处将出现雨转雪或雨夹雪天气。
中央气象台温馨提示,由于本轮大范围雨雪天气的产生正值春运返程阶段,请广大旅客朋友们提早做好出行准备,合理安排时间。自驾车返程的司机朋友们如驾车时遇到冰雪路况,需“慢”字当头,驾车操作时应采取降低车速、慢转向、慢刹车、慢加油等措施,注意驾驶安全。准备外出游玩及欣赏雪景的朋友们要注意增添衣物,做好防寒保暖措施,谨防感冒。另外,由于气温的下降,自采暖用户在加大炉火的同时需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温暖安全地度过春节假期。
第三篇:蒙阴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建协议1
蒙阴县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共建协议
我县属纯山区,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山峰、崮较多,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等分布广泛。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防灾减灾形势非常严峻。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突发性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更好地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根据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地、州)、县(市、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2_]101号)和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关于迅速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的通知》(临国土资发[202_]86号),结合我县实际,经蒙阴县国土资源局、蒙阴县气象局、蒙阴广播电视台三家共同商定,决定自202_年起,每年6月1日至9月30日,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实施共建,协议如下:
一、参照国家级和省级模式,建立蒙阴县国土资源局、蒙阴县气象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技术系统,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不断改进完善预警预报的技术水平。
二、蒙阴县气象局负责在遇有重要降雨过程时及时向县国土资源局提供未来天气预报和过去24小时雨情资料,所提供资料须于当日15时20分前发送到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数据共享平台上。
三、蒙阴县国土资源局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结合县气象局提供24小时降雨监测点降水量资料,未来24小时预报雨量等数据,负责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结果在当日16时前发送到县国土资源局、县气象局数据共享平台上。要进一步完善现行技术方法和业务平台,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
四、蒙阴县气象局根据双方联合确定的未来24小时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等级、图示,负责预警预报播放前的制作,并报送蒙阴县广播电视台。
五、蒙阴广播电视台负责将县气象局制作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在蒙阴县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中播放,并在其它频道天气预报栏目及重播中时播放。
六、蒙阴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根据发布对象各自通过手机短信、传真、电话等形式发布到有关单位、领导、相关责任人。
七、蒙阴县国土资源局、气象局、广播电视台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全力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蒙阴县国土资源局(盖章)负责人:
气象局 蒙阴广播电视台
(盖章)(盖章)负责人: 负责人: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一日
蒙阴县
第四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一、系统概述——中国系统集成在线论坛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其中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25000处。因此,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成为当前的工作重心。
国科海博地质灾害信息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是面对省、市、县国土资源部门,集地质灾害管理、地质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危险评估、地质灾害点监测、地质灾害信息发布等于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综合性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政务网、互联网及PDA客户端查询浏览或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的信息。本系统不仅为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管理提供服务,也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成为全省地质灾害防灾救灾工作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包含预报预警分析模型、地质灾害综合管理、PDA地质灾害信息查询、外网发布等内容。
二、系统特点
系统总体设计是从政府热线、应急协同、资源调度等核心业务的需要出发,采用 “五网合一”网络信息交互平台的核心技术,为文本、图片、语音、短信、电子邮件、多媒体等信息在固定电话网络、移动通讯网络、卫星网络、单位内部网络、互联网中无障碍流通建立基本的信息处理框架。特点如下:
1、结合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特点,针对系统处于平时、模拟演练、危机时等不同状态,提供不用级别的响应;提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管理、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程管理和对应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体系支持;全方位支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与其他系统联动。
2、系统综合了各类应急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采集突发事件和紧急求助信息,实现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动调度,为公众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是政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效率,指挥、协调、处置突发事件的枢纽。
3、系统以省、市、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为中心,把辖区内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乡(镇)、村、社和企业连成一个网络,各个行政单元(市、县、乡)又相对独立处理应急业务的预案管理、上报、启动、监控、调度和指挥。
4、系统对应急事件的处置过程进行全程GPS跟踪和过程回放,为首问责任制提供最原始的数据依据。
5、系统提供一键启动,根据应急预案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信息,在几秒内完成应急上报、应急启动和先期处置,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6、系统对应急物资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建立专用的特种设备信息库和志愿者救援队信息库,便于应急征调。
7、系统建立完整应急地理信息数据库。提供应急电子沙盘(三维地理),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定义和标注,直观形象地对应急事件的地理位置、区域、时间进行再现,便于领导决策层进行跟踪调度和指挥。
8、系统提供预警平台和信息发布平台,对辖区内安全隐患进行不同级别的预警通知、预警发布、智能化监控和GNSS平台。
9、系统提供详尽的各类报表,按时段、行政区域、事件类型、应急响应级别、预警事件和地理信息进行统计和图示,利用该辖区内的GIS(电子地图系统)配合决策层进行工作规划和安排。
10、系统支持领导决策层异地指挥和审批。系统架构
三、系统价值
1、搭建一座桥梁,聚合各部单位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协同处理。
2、树立一面旗帜,打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作的标杆。
3、为管理层提供一个总揽全局的地灾决策支撑平台。
4、为使用人员提供一人方便实用的业务操控平台。
第五篇:气象预警应对措施
气象预警应对措施
寒冷(防寒)预警信号启动中,请各有关部门、各村居高度重视,做好防寒工作:
1.通过大喇叭、微信群、入户宣传等方式做好防寒信息的宣传通知和燃气安全使用、一氧化碳防中毒知识宣传。
2.重点关注散居孤寡(五保)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的防寒保暖,并做好防寒物资发放工作。
3.通知种养殖大户、村民群众做好农作物等的防寒保暖措施。
4.做好村民低温冰冻天气出行交通安全宣传劝导。
5.加强值班值守,确保特殊情况快速有效处置!
台风(防台风)预警信号启动中,请各有关部门、各村居高度重视,做好防台风工作:
1.通过大喇叭、微信群、电话通知等方式做好防风信息的提前通知和最新灾害天气的及时更新。
2.落实防台风“五个百分百”工作机制,即:小流域洪水高危区、山区地质灾害高危区、危破房、低洼地简易房、户外施工作业等人群百分之百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做好避难安置工作。
3.重点关注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提前做好人员转移安置。
4.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力度,坚决果断提前彻底转移危险区域村(居)民。
5.提醒辖区内各企业、学校等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停工停课,严防极端天气下的人员伤亡。
5.镇、村两级应急救援队伍要做好备勤工作,确保一有险情能及时投入救援。
6.加强值班值守和沟通联系,确保特殊情况快速有效处置!
高温(干旱)预警信号启动中,请各有关部门、各村居高度重视,做好防台风工作:
1.通过大喇叭、微信群、入户宣传等方式做好高温(干旱)天气的提前通知和高温避暑、中暑急救等知识的宣传。
2.重点关注散居孤寡(五保)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并提醒做好储水准备。
3.各村护林员要加大护林巡山力度,及时排查山火隐患,严防山火发生。
4.镇、村两级半专业扑灭火队伍要做好备勤工作,确保一有险情能及时投入救援。
5.加强值班值守和沟通联系,确保特殊情况快速有效处置!
暴雨(防汛)预警信号启动中,请各有关部门、各村居高度重视,做好防汛工作:
1.通过大喇叭、微信群、电话通知等方式做好暴雨信息的提前通知和最新灾害天气的及时更新。
2.重点关注散居孤寡(五保)老人、留守儿童、困难群众的防汛避雨情况,根据情况做好人员转移避难。
3.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力度,坚决果断提前彻底转移危险区域村(居)民。
4.镇、村两级应急救援队伍要做好备勤工作,确保一有险情能及时投入救援。
5.加强值班值守和沟通联系,确保特殊情况快速有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