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观《忠爱无言》有感

观《忠爱无言》有感



第一篇:观《忠爱无言》有感

观《忠爱无言》有感

五年级 代鹏飞 前几天,学校组织了一次观影活动,我们观看了《忠爱无言》这部电影,感触是我很深。

《忠爱无言》朴实无华,却贵在真实,老人老于因年轻时的事故,瘫痪在家,半生都由老娘伺候,老娘去世后,和弟弟弟媳生活在一起,看似和睦的家庭,也是时常陷入各种各样的生活困境,一只突如其来的小狗,渐渐改变了他的人生,虽然开始他给这只小狗起名叫“二货”,带着调侃,带着不屑,也有一些怜爱,都说贱名好养活,这只突然出现的小狗,其实也带有了许多老于的自比自怜,所有的相依为命,好像都是因为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其实,何止是一位残疾老人,就看现在许多的退休老人,也都是养只宠物猫宠物狗打发时间,很多时候,能相守相伴的猫儿狗儿,比那亲生的儿女都贴心,毕竟它们更无私,更长情,也不用被世事所累。“二货”也是这样,就如它第一次进家,就不经意闯入了老于的房间一样,这一次的四目相对,就是一生的形影相随,它不仅仅是老于的左膀右臂,而且还能制止大火灾,勇斗人贩子,即便被老于迫不得已送人后,也能踏上百里迢迢归家路,带着满身的泥水和伤痕,与相依为命的主人再续前缘。

生活就是这样,生命也就是这样,在平淡无奇中,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人民用坚守,谱就大爱之歌。在《忠爱无言》中,我们看不到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看不到刻意的煽情催泪,但导演却紧紧把握住生活的小细节,如涓涓细流般,一点点的滋润着人心,人与狗的感情并非一蹴而就,电影与观众的沟通,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感觉到“二货”似乎已经成为自己不可或缺的伙伴的时候,电影由真实而来的艺术感染力,才渐渐呈现出来。

在影片的结尾字幕的花絮中,可以看到,故事的原型老于,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在乡里乡亲点着鞭炮的欢送下,离开了山村,来到了北京,观看升旗,游览天安门,这些快乐的情景,或许能冲淡一些因为“二货”的逝去,所带来的悲伤。是的,可爱的“二货”永存在我们心里,可是生活,还得要继续,在影片中,“二货”与邻居小母狗的爱情结晶,代替了父亲,继续承担起陪护老于的使命。当然,不知道这样的结尾是不是导演的艺术加工,但看到真实的老于,在参观大北京时,激动的溢于言表,或许在他的内心,也会思念那个陪伴了自己十二年的“二货”,也会遗憾的想,如果它也能和自己一起来北京,将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但,“二货”无疑也是幸运的,天下的良犬何止千千万万,有《忠爱无言》为它“立传”,从此被世人所惦念,这本身,就是一首勿需多言的忠爱之歌。感动之余,战台烽惟愿天下的忠犬,都能被温柔以待,它们无言,爱却满盈,它们倾尽一生,只为来陪伴你生命的一段。

第二篇:读《大爱无言》有感

淄川区昆仑中学七年级六班孙郡迤

读了《大爱无言》一文,我真正领悟到了父爱是无形的,是无私的,是慈祥的。

文中的主人公“大大”(爸爸)不畏辛苦,白天黑夜不停的打工赚钱,为的是让“我们”过上好的日子,但“我”却不领会“大大”对我的爱,总是挑三拣四,不懂得关心和体贴别人。那个脸比炭黑的“大大”是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呀!可“我”竟然总是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大大”虽是乡下的一位普通农民,大字不识几个,可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爱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

读到这里,我不禁思绪万千,是啊,世界上处处都有着父爱,父爱也无处不在,也许它就在你的身边,正在等待着你用心去品味它、去感受它。

爱的力量是无比大的,爱的色彩是无比美的,它能够使心中有爱的人幸福,使贡献出爱的人快乐,使得到爱的人欢笑;它能够使家庭美满,使社会安定,使世界和平。关心,宽恕和体谅都是爱,让我们一起把爱贡献出来吧,给社会,给世界,给人间,让人间处处有温暖,处处有温情,处处都有爱。但是,爱有时犹如一颗尚未发芽的小苗,要用充满爱的清泉来浇灌;爱却常常犹如缕缕阳光,只要拥有爱,阳光才会更加温暖。

父爱是伟大的,无比高尚的,也许在你失落时,父亲会给你送上一份温暖,在你受到打击是,是父亲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你,鼓励着你。

父爱如一座稳固的靠山,在我们心中是永远不会倒塌的,因为这种爱会深深的固定在内心,永远不会懈怠。

我们的世界处处都存在着亲情,友情,而父爱正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行的远方;父爱又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我们渴求的心房;父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大爱无言,因为它使每一个人都拥有爱;大爱无言,因为它使人们变得高尚,大爱无言,因为它使这个世界充满爱,爱无处不在!

(指导教师孙宁忠)

第三篇:读大爱无言有感

读《大爱无言》有感

愉快的寒假到了,读书自然也成了快乐的事,我读的书名叫《大爱无言》,这本书共有100篇关于爱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使我感触最深。

有一个小女孩出了车祸,一直昏迷不醒,嘴里还一直喊着妈妈。女孩的爸爸拉着医生的手,求他救救自己的女儿,当医生问起女孩的妈妈在哪里时,从女孩的爸爸口中得知,他们已经离婚很久了,医生还告诉女孩的爸爸,这还要看女孩自己有没有求生的意识。女孩还是不停地叫妈妈,眼泪一滴一滴的掉下来,她哭喊着妈妈快来,妈妈快来于是一位和女孩一样大的女护士,握住女孩的手用温和的语气说妈妈在,妈妈在,在以后的日子护士每天来给女孩讲故事、唱歌。直到有一天,女孩醒过来,当有人问护士时,护士红着脸说母爱的力量可以拯救一切。

是啊,母爱的力量可以拯救一切,她可以让你从失落中走出,从痛苦中走出,因为得到爱你才会觉得幸福,因为得到爱你才会觉得生活更美好,因为得到爱你才从此不孤单,因为得到爱,你才会满足,因为爱的力量最伟大。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首歌一直在我心中荡起,没有母亲的孩子内心世界是孤单的,是痛苦的,因为他们比别人少得到了一份爱,但是有了别人的关心,他们重新坚强,这世间唯有母爱是伟大的,唯有母爱是无私的,唯有爱是可以拯救一切的。

这世间的爱太多了,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家人的爱,但唯有母爱的力量最大,老师的关心是爱,同学的帮助是爱,家人的呵护是爱,即使是陌生人的关怀那也是爱,爱随处可见。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也是我们身边充满爱,生活才会更精彩。

这些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爱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有用心体会才会明白,即使身边没有亲人,但别人一样能给你温暖和关怀。

当你给别人一份爱,别人也会回报给你一份爱,当别人给你一份爱,也要给别人一份爱,这才是自己真正要做的,这样一来你多了一份爱,他也多了一份爱。大家都有一份爱。

爱是无情无尽的,它随时都会出现,因为有爱日子不会空虚。因为有了爱世界才会更美丽,因为有了爱,人生才会更美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给那些需要爱自己的人,让世间充满爱。

七年五班王佳莹

第四篇:大爱无言

大爱无言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华诞

我,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而富裕年代的大学生,不需要为衣食住行而烦恼,不需要为国家独立而斗争,那么,我时常在想,我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我既没有生活在战争年代,也未生活在艰苦创业年代,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我想,这也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吧,当人类脱离野蛮状态进入文明以后,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舒适,精神心灵却越来越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着精神寄托的问题,因为,我们都开始深刻体会到把人生幸福看成是一种肉体享受是一种错误的人生哲学,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和身体的享受,并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即使他们用暂时的物质享受来麻痹自己,也终究逃不过精神上内心深处灵魂寄托的问题,而《牛虻》很好的为我们揭晓了答案,牛虻用他艰辛的一生告诉我们人为什么而活着。

《牛虻》一书作者伏尼契受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它生动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的塑造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主人公牛虻出生在意大利一个英国富商家庭,他曾天真的以为这个世界多么美好,但实则自己是母亲与神父主教蒙泰尼里的私生子,牛虻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精神上很受挫伤,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真相,牛虻崇敬蒙泰尼里神父的渊博学识,把他当做良师益友,已一片赤诚之心回报他对自己的关怀,但当他接触青年意大利党人,认清自己忏悔神父的间谍行径,认清教会和反动当局狼狈为奸镇压革命的残酷现实后,他大彻大悟,从而走上与他们进行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斗争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不管经历多少艰难险阻,都未阻挡他前进的脚步。蒙泰尼里神父曾是他的榜样和偶像,是他立志长大后要成为的人,然而他未曾想到自己竟是他和母亲的私生子,这种毁灭性的打击让他的信仰彻底崩溃,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亚瑟时代的结束,牛虻时代的到来。信仰破灭后,他伪装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到南美洲,在那里,流浪生活锻炼了他,回到意大利后,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革命党人了。外表桀骜不驯的他内心却有一颗比谁都刚强炽热的革命之心。十三年后,父子再次相遇,但父子之情已经在各自信仰的极端冲突中痉挛与压抑,他们谁都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最终,牛虻被蒙泰尼里亲判死刑,蒙泰尼里自己也痛苦的发疯致死,牛虻最后在遗书里的那段话,至今仍是经典:我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重新动用审讯手段和处决手段,我知道如果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的这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经彻底完成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这些字,个个铿锵有力,深刻体现牛虻视死如归完成革命任务后欣慰轻松的心情。

世界上的爱有两种,大爱和小爱。对周围亲友的爱是小爱,这是一个正常社会人生理所需的;还有一种爱超越自我,跨越种族和国界的爱世上一切人,这种爱,外柔内刚,最具渗透力和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却不图回报,从不嫌贫爱富。对比这两种爱,我们大多数人局限于第一种小爱中,而《牛虻》一书更加使我们看到自己的渺小:为死亡所掩饰的肉体和灵魂何其痛苦,我们有什么理由为身边那一点点轻如尘埃的小事而埋怨、哀叹!没有什么事能使我们放弃对信仰的追求与生之希望,没有什么沟壑是不能逾越的,即使是在自己挚爱的生父面前,牛虻最终也选择了信仰,残酷的封锁父爱。面对困难很难突破已经在世人眼中信奉成真理和希望的不公平制度或体系,因为这些毒害人心的东西已经渐渐麻木世人的心,然而,在这些芸芸中,总有些内心深处还隐藏着爱和人性光辉的人,一旦他们为黑暗而残酷的现实所击醒,他们会站起来,毫不犹豫的为所认定的方向而努力拼搏,直到付出生命。固然,第一个走出这一步人很艰难,可是再困难也得朝前走,即使没有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有人嘲讽与阻挠,但这也要坚定地走下去,要坚信没有什么能让你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坚信困难挫折是磨刀石,他会让我们变得更加锋利和刚强,越挫越勇,在激流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

犹记得保尔临死前说过的那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奉献给这份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话同样和牛虻的遗言一样,曾经鼓舞了多少青年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只有经历无数的磨练才会有精彩完美的人生。

牛虻,作为一名富家子弟,却自愿放弃舒适的贵族生活,放弃对生父的爱,愿意为革命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生乃至生命,这是需要一种怎样的勇气啊,面对悲惨的人生,这种力量是来自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的渴求,对民族的至爱,对国家的忠诚,这些力量唤醒了他并一直支撑着他,使他愿意为之付出,他的生命是永恒的,因为,他死后,还有无数被他精神所感动鼓舞的一批后继之士,每一次翻开历史,看到中华民族血迹斑斑硝烟弥漫的故乡,听到流亡中撕人心肺的哭喊,我的心都会哭泣,我都会想到牛虻。在祖国最关键最危急的时候,总会有像他这样的人站出来,坚毅挺拔,置生死于度外,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我知道,因为中国人都流淌着五千年的炎黄血脉,都有一种爱国魂。后来,这些人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这些共产党人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在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时候,在封建势力横行的年代,放弃了无数的小爱。在共产主义信仰面前,在民族独立国家解放面前,在他们眼中人的爱生之念思苦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些可歌可敬的共产党人,演绎了一幕幕动人的爱国主义故事,他们前赴后继,生生不息,而爱国主义信仰贯穿于中华民族斗争史的始终。

忆往事,心潮澎湃;看今朝,我要拼搏进取。无数次凝望鲜艳的党旗,那鲜红的颜色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染红的,共产党这个神圣的名字在我的内心深处燃起一把星星之火,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我知道,纵使我生命渺小,力量有限,我也会为祖国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世界和谐尽我所力贡献我的力量。

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在这个世界上已生活二十三载的我,在书本中在无数真实的故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我知道,接下来,我再不需要那些华丽的语言,而是合上书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一个共产党员大学生的誓言。

第五篇:大爱无言

大爱无言

——用爱与欣赏温暖学生心灵

烟台第十中学陈莲红

罗丹说过:“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学生渴望老师的爱就像禾苗需要雨露一样。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说过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别人欣赏。”对于热情纯洁的学生而言,最需要教师的欣赏。因为教师的爱与欣赏,犹如一道美丽的彩虹,它可架起师生间美好关系的桥梁,扬起学生人生理想的风帆,以达到理想的彼岸。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用爱与欣赏给予学生呢?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教师,在日常平凡琐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经常给予学生“爱心”、“信心”、“将心比心”的关怀,让学生在欣赏和鼓励中树立自信,发现不足,寻找进步的起点。

一、给予爱心——浇灌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教育对象。”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师生感情维系的纽带;是一种巨大的亲和力。教师要时刻运用这种爱的力量,使每个学生都置身于爱的磁场中,都感受到被教师关怀和欣赏。无论是智力好的优等生,还是调皮捣乱的差生;无论是班级干部,还是普通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一些素质较差的学生,要善于用“爱心”去感动他们,温暖他们,激励他们;对于他们的错误,当然不能听之任之,姑息迁就,而是要讲究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特别要保护其自尊心,而当他们取得稍许进步时,一定要及时的、在适当的场合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你的关心,知道自己也有闪光点,也被老师欣赏。一个得到教师爱的学生,就会产生爱老师的深厚感情,主动亲近老师,心甘情愿的接受教育。

还记得十六年前,在职业中专工作的时候,接手的班级学生是一群农村委培的孩子们,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除了寒假和暑假,孩子们平时都不回家。每逢过节时,我都会去学校,到宿舍里和孩子们一起交谈,和孩子们欢度一个个节日。在八月十五时,我自费给孩子们买了月饼,有时还把父母在家里包的饺子拿到学校给学生们吃。后来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出资在周末组织学生包饺子,让他们享受生活的快乐,集体的温暖。班里有个小女孩家庭非常困难,妈妈也因病去逝了,她的眼睛还有点斜视,平日的生活费少得可怜,话语很少,非常自卑,但这个小女孩学习上非常努力,作业书写非常认真。我心里对这个孩子充满关怀与同情。“我该用什么方式来抚慰这颗受伤的心呢?”我每天尽可能抽出时间来陪她一会,陪她说说心里话,把自己上大学时穿得衣服拿给她穿,帮她讲解数学学习中不会的题。慢慢的她发现,孩子变得

开朗了,爱说爱笑了。成绩也进步了!并还被评为班级十大明星中的“作业书写认真之星”。后来她就用写信的方式和我交流,每次都把信叠得工工整整,有一次她说陈老师,我多想管你叫一声妈妈呀,虽然你年轻,但你真和我的妈妈一样,······那一刻,我哭了,真正懂得了母爱对一个孩子的重要。这爱,是一缕阳光,能照亮孩子前行的路;这爱,是一缕甘泉,能让贫瘠的土地繁荣滋长。现在我已经到了和她所教学生的家长年纪相仿的年龄了,是我所带班级的大家长了,经常挂在我嘴边的话是“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

学生信中所言,正如高尔基说过的:“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时刻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稚嫩的心田,使其有被欣赏的感觉,自觉学习,最终成为教师所期望的人。

二、树立信心——激发斗志

要做到欣赏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尊重学生,不断给学生以自信心,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感到被欣赏,教师就要尊重学生,不要总把学生当孩子看,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给其个人的自主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点滴的关怀就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作为学生,得到老师的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他就会觉得无比幸福。学生会在享受老师关爱的同时,也学会了关爱别人。

有一位年青的教师,在管理班级纪律时,与一位学生发生冲突。这位学生的父母离婚,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母亲因工作原因,不便带管孩子,他只有随祖父母生活,老人的教育跟不上,养成他非常倔犟的性格,老师一批评,马上与之对立,产生敌对情绪。冲突中,老师没能控制住情绪,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实施了过激的言行,目的是杀鸡给猴看,其结果第二天学生就没来上学,老师认为,一点小事,不至于此,再三做工作让其回校上学,家人劝说,就是敲不开孩子的房门,逼急了,孩子说:“若再回去上学,我就跳楼。”家人只好联系转学,让孩子到另一所学校,换一个新的环境学习。班级学生的反映是:老师太严厉了。事后,这位老师也后悔,毕竟平时他也很关心这个学生,与学生是有感情的,也不希望学生离开他。处在成长年龄段中的学生,对于教师简单粗暴的作法,他们不理解,需要教师耐心的教育,在处理具体的人和事中,要因人而宜,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一厢情愿,尤其在与学生对立起来的特殊环境中,要善于控制情绪,克制言行,否则,教育将是失败的,甚至后果不堪设想。师生只有处在一个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气氛中,关系定会日益深厚,教育效果也会日趋见好。

三、将心比心——宽容理解

理解就是将心比心,理解就意味着尊重,理解就意味着宽容。宽容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宽容的确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它是一种幸福。老师能够宽容学生,不但给了学生机会,也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师生也能够和睦相处。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直接关心学生,开

启学生的心灵,诚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与爱护,从而觉得受到重视与欣赏,没有了隔阂与叛逆,学生会真诚无私的爱老师,并把这种情感转移到学习上,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学、乐学,师生间心灵相通,关系融洽,学业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在几年前,总之,被爱与欣赏是温馨的,也是幸福的。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欣赏,这样才能生活的有意义。处于长身体、学知识、增才干的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会在教师的爱与欣赏中,愉快的学习成长,并从中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看到美好灿烂的前景;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扬起人生理想的风帆,勇往直前,成为新时代有知识、有能力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61025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