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太极拳心得笔记之一练身法
太极拳心得笔记之一:得道成仙的身法 纲:
身法就是身体需要常常保持的状态。身法是永远要玩的基本功。玩好身法,就赚了大便宜。练身法的本质是调整身体的状态。
身体追求的状态是:舒适、浑厚、舒展、得力。
本质:
身法的本质是中正安舒,此四字可以认为是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摇头晃脑的陶醉状的练法,不足取。
身体中正,精神安舒,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正不是立正,是带着放松的。
中正能够持久。是提起精神的持久,不是葛优躺。
定式:
在动作中保持身法,一个动作的定式,可以用较长的时间感知和调整。
身体的一切可以感觉之处,本质上都是紧张。所谓站桩,就是为了体悟一些身法。一式一个桩,拳是运动的桩,桩是不动的拳。所谓全身无一处着力,是指身体各部分都处在合适的状态,不用费力,自然而然。
姿态要做到合理的简单。
松一:
身法训练从“提顶”开始,颈项竖直。渐渐能够放松地竖直。
以头领导全身,好像头是悬在空中。头最忌讳的是偏斜、俯仰、摇晃。松从骨关节的松开始。松可以让关节灵活。
笑意:
松的心法是:笑意。
用笑意中和身体的一切紧张。能笑出来,就舒服了。
笑的状态宛如庙中菩萨,拈花微笑。通过练拳心法,追求由内向外的笑。
松二: 松的目的是空,全身透空。松的三步阶梯是松、沉、空。先要松到有沉甸甸的感觉。
松开了才会沉,松开了,手脚沉甸甸的。下沉的心法是脚面与地面发生互动感应。脚踝放松,训练单腿松沉的平衡状态。
没有松到底,就站不稳,这一下需要下很多功夫。单腿放松平衡,入门的必须功夫。
松三:
松的方法是一层一层地,一丝一毫地松。松身,肉挂在骨头上,玉树挂宝衣。一直松放,身上不留一点东西。体悟运动中的松放。
松四:
松的功夫第一,着的功夫第二,劲的功夫第三,气的功夫第四。
松的感觉次序:脚趾头松,脚腕松,膝盖松,腰松,两肩松,上臂松,小臂松,手腕松,手指松,脖颈松,胸腹松,背松。
放松背部的肌肉,很难做到。松五:
身法是练习松的基本方法。练松的时候,要防止懈。
懈是人的自然本能:颈懈是垂头,腕懈则垂手,肩懈则垂臂,脊椎懈则弓背,腰懈则身瘫。
松,就是舒服地立着。
紧的地方不能工作,发不出力量。
姿态:
姿态就是姿势加心态。
所有太极拳的姿势都需要心态的配合。
姿势要做到饱满,八面支撑。就是有来自八个方向的支持。
练太极拳如同水中游泳,所有的支持当然来自空中。空中的支持来自身旁一尺。
太极拳就是好姿势,好心态,越练越强。
脊柱的简单含义就是一根柱子而已,柱子的作用就是支撑。
刚柔:
以骨为刚,以肉为柔。刚和柔分不开。刚为主,以刚带柔,因为骨头(刚)在肉(柔)的中间,骨头在肉内。
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
肌肉是能感觉到的,是外在的,是代表阳的一面。骨头是感觉不到的,是藏在里面的,主要的意识的想象和理解,代表了阴的一面。
阴的物质基础的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不能感受到。阴的一面绝对不能外露,就像骨头不能露在外面一样。露出来,一定完蛋。
进阶:
身法进步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手心热起来。第二个阶段是脚心热起来。
第三个阶段是小腹(丹田)热起来。
遇到不舒服的时候,都要仔细地思考、体悟。身法好,单腿闭眼也能平衡。
没有足够的时间,身体内部的变化就出不来。腰胯贯通,直达脚底。
腰: 太极拳中的腰,专指一个关节点。就是脊椎骨与胯骨的连接点。
脊椎骨与胯骨是连在一起的,但是能动。腰是身法训练的核心。
脚不是根,腰是根,掌握自动变腰的方法。关注托腰式的虚实转换。托腰、转腰能产生快乐的感觉。每一个动作,腰都要比手先动。
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 腰胯是力量的终极来源 太极拳把腰胯叫作 “大拳头” 所谓节节贯通,就是从腰胯启动的骨骼运动,不能感觉,但可以想象。
太极直接从腰入手,讲求手足定位不妄动,以腰轴带动,一动百骸皆动,一静无有不静
时常有意将自己的骨盆向前上方翻转,以减少骶骨的倾斜度,胸和颈自然就能竖直。
肩:
肩是身法训练的难点。肩的训练,也是先沉后空。沉肩,能让手指展起来。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肩松了就有。
腿:
腿要保持弹性状态,也要有弹性强度。太极没有蹬劲,只有松弹劲。腿上要防止蹬。出腿时,用脚指端把腿领出去。腿脚为腰服务。
手:
把手当作鞭梢来练。
出手时,用手指端把手臂领出去,而不是用臂把手推出去。口诀:手指领手臂。
第二篇:太极拳心得笔记之二练心态
太极拳心得笔记之二:练心态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尼采
海明威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太极拳就是不断优化自己的训练方法。
心态,就是心理态度
太极拳有“四平拳”之称,即心平、眼平、顶平、肩平。太极拳的要求是常保平常心。事实上,越害怕发生的事情就越会发生。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太极拳不是要求注意力紧张,注意集中的拳,而是轻松、自然的拳。
太极拳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的工具。
太极拳不是一堆人一起练的拳,而是自己一个人慢慢玩的拳。
太极拳可以在催眠的状态下练,也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练,自然、随意就好。
良好的心态是:既积极进取,又舒服自在; 不好的心态是:既求全责备,有患得患失。
良好心态的取得,首先在于能不能把问题和困难想明白。太极拳的经典理论,缺失说明和论证的过程,过于简单,造成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由于各门各派矛盾突出,可能影响心态,造成心理失衡。
太极拳的训练,严重依赖个人的感觉,缺少可以用试验表明的东西,动辄先人如何如何,产生了大量误导性的糟粕。世上没有无敌的拳法,我们不能自大,也不用自卑。
每个人的体悟不同,你的宝贵经验对别人未必就有意义。忽略中间过程,无疑是古人的一种策略。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也可能是自信不足。
太极玩的是以弱胜强。
以弱胜强,本身就有偶然性,根本无需勉强。
穷则独善其身,弱的时候惟有眼光向内,努力自强。
处弱,是太极拳的基本思路。
太极拳崇尚缓慢,轻柔,不勉强,和坚持不懈的训练方针,一定可以改善体质,愈来愈强。
太极拳训练需要以良好的心态训练,塑造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
心法训练,是太极拳的根本性训练。
以身体训练带动心理训练,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心理康复能力。
提高是缓慢的,仿佛是龟兔赛跑。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练太极拳不要指望成为武林高手。
是故故练拳之道,心态第一重要。
心里干净:
通透空明,就是心里干净,能出来无穷的精神力量。每个人的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这个王国的宝藏,需要通过太极拳训练,慢慢挖掘。
太极拳的练法,可以概括为:身上不存力,心里不存事。
这个过程,客观上就是活跃潜意识的过程。
顺应和感知能力的增强,需要依托心境的空明。忘记,也是需要训练的。
通过对自身的体悟,忘掉应该忘掉的事情。
内心强大的另一个特征是不受干扰,这种能力亦需要训练。
皮粗肉厚不在意,眼光向内,轻轻松松走自己的路。所谓钝感力,就是眼光向内,对外不敏感。
成人练太极拳,某种意义上,是疗伤,重点是疗心理之伤。
太极拳追求心灵的进化,以进化的心境,看待心灵的创伤。
练太极拳,每天都是新的起点,况味无穷。以阳光般的训练,逐步吹散心理的阴影。
练拳时头脑中没有任何思想杂念,未动之前,用感觉品味心理过程,逐步涌起动作的意图。
意图:
没有心思,只有意图。
与意图接近的词,叫做动机。射箭、打枪的高境界都是用意。练形求意,情真意切。
以神意关照全局,练的是战略眼光。意图是指挥骨头,不是指挥肌肉。
意图自然产生虚拟攻防态势,生成动作的要领、方法及动作运行的轨迹,生成起承转合的虚拟攻防四个阶段。然后,用慢动作放大整个过程。
所谓用意不用力,就是用意识引导,保证动作准确,用力合理。特别要注意感觉和引导内部,尤其是腰的带动作用。
意图需要反复地重复。情绪:
情绪是人的一种能量形式,具有自我保护和宣泄负面能量的作用,用以平衡内心世界。
情绪上安详乐观是练拳基本要求。
练拳是精神放松、休息的运动。良好的运动,自然可以改善情绪,平衡内心。
练太极拳可以产生处处如家,处处吉祥,处处安心,处处从容,处处亲切的温暖情感。
情绪是无法控制的,它是一个人的心智状态。
但是不良情绪起来的时候,是可以想办法宣泄的。
练拳,是相当安全的情绪渲泄方式。
一个人的人格中,无非不过是情绪与能力两个要素。能力越是不足,情绪含量就越高。能力不足,对环境的掌控就越弱,越是易于慌乱。情绪含量高,就会失控渲泄。所以人们说,弱者易怒,强者温和。太极拳,就是在逐步的强大之中,逐步地温和。
真正有效控制情绪的法子,是强化能力,降低情绪值。练太极拳,强大自己的绝妙方法。
练平静,意境是泉清河静,波澜不兴。心不静则意难专,意不专则内外难松。练拳的过程中不宜有音乐,否则较难做心静。
“笑是力量的亲兄弟”,轻松一笑之后,多余的心理能量也便得以释放。
反恐:
人人都有恐惧的情绪,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恐惧的外在表现,一是胆小,二是易怒。
胆子小源于心理上的压力大,心理被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占领着。
太极拳通过放松全身放松心灵,心灵上没有了压力,胆子不就大了吗?心灵上没有焦虑、恐惧和紧张,剩下的就是喜悦了。
学会了放松,快乐就是水到渠成的。乐在其中:乐就是享受这个东西。
意境:
身在凡间,心在胜境。
太极拳追求洒脱、干净、利索的格斗美学。心娴静,意悠然
练形的终极目标是追求高远的意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般的高远。
精力:
太极拳训练的本质是积蓄能量,精力就是其中的一种能量。
所谓精力,就是精神和体力。
精力的取得和提高,来自于睡眠、休息和放松。太极拳可以改善睡眠。
太极拳是休息和放松的拳,理当改善人的精力状态。练拳,可以消除紧张,提高精力。
心理:
心理状态是始终保持谦虚平和。练拳的心法就是一个字:空。
为道日损:入道的心法就是做减法。慢慢地去掉不需要的东西,比如抽烟的习惯。
空的意境是西山悬磬,空明悠远。
神不要放在外头,要敛到身体里来。外表看起来,应当是平静自然。
养成胸怀宽广,性格豪爽,正气凛然的心理特征。
训练稳健老成,善于应变的心理态度。
通过松肩能够放松心理,放松精神。松肩,是放松心理的一个重要动作。
合乎道:
“道德”,就是“道的德行”。
道德的行为是可以维护系统平衡的行为。有道德,有健康。练太极拳,也是练人品。
练太极拳,也是训练回归先天,用天性及习惯响应外来的讯息。
先天的东西,很可能是祖先的经验,由遗传得来
太极拳追求正义,正义之后,才是强大。
第三篇:练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浅谈练太极拳的心得体会
小的时候,每次清晨跟奶奶去公园散步,总是会看到很多中老年人在打太极拳。而且也经常听到大人们在谈论太极拳的好处。从小开始,我就很希望能学一学太极拳,但由于没有老师指导,所以一直没能学会。
来到大学,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练太极的机会。自从进入大学以来,我已经连续学了三个学期的太极拳了。第一次练太极拳是在年级集体组织的晨炼那会,一个师姐教我们的。当时觉得太极拳很柔,的确很适合女生练,特别是我这种没什么力气的女生。大二上学期,我很幸运地选上了太极拳课,更细致的学习了二十四势简化太极拳。老师告诉我们,“太极拳运动的精华在于借力打力。”,“打太极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不能有杂念,这样运动的效果才好。”,“太极拳很讲究重心的调整,打的时候要注意把重心要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太极拳虽然慢,但要求动作要连绵不断,很讲究内在的东西。太极拳虽然很柔,看起来虽然运动量不大,但认真打完一套太极拳,还是会流很多汗的。
这学期,我跟老师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还听了老师的中医养生理论课,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理解。太极,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还是一套很好的防身之术。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他个人练太极的体会,如怎样运用太极拳保护自己,制服小偷。怎样用太极来调整重心,保持身体平衡等,我觉得蛮有道理的。
我觉得太极与中医养生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只有坚持练习,才会有效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无法体会到太极的精髓的。在理论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就是双手放在丹田前面,掌心相对,感觉两手之间的气场。同学都说我的气场比她们的强。而且经过体质测试,我是属于平和质,身体状况还不错。看来,练太极还是很有效果的。
下面是我将结合个人体会以及学到的知识,分太极拳运动的精华、动作要点、功效这三个部分对太极拳运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太极拳运动的精华
太极拳的精华在于借力打力。太极拳理人体为一太极,包括阴、阳两方面,“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圆方都是阴阳的具体表现,太极拳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矛盾给予统一,达到阴阳相济合一,使自身成为的太极体。而所谓的借力打力,指的就是“对方之力打来,而我只是在保持自身太极体完整的前提下迎接对方,也就是意在阻止对方改变我太极体状态或对我太极体进行的企图。”这一点在武术中有很广阔的应用。
二、太极拳的动作要点
太极拳运动的关键部位在于丹田。无论是哪一个动作,都离不开丹田的运动。只有通过丹田运动才能带动全身运动,并不断调节重心的稳定。另外,在发力的时候,如果能通过腰部运动来发力,效果会更好。
太极拳里面有很多的相对运动,如果有一只手在上,必有一只手在下,而且掌心相对,比如云手等动作。这些相对运动的动作,正好体现了太极拳阴阳结合的思想。
另外,练太极拳应该配合练习一下站桩。通过站桩锻炼,首先是可以训练心境,让心态平和,还可以提高对环境的敏感性,增强抵抗力。其次是可以增强肢体特别是下肢的力量,逐渐消除浮力,使沉力重生,周身气血顺畅,内外一体。经常站桩的人会有感觉,就是越站觉得身体越轻,身体实了,感觉轻了,这是站桩的一个特点。
总体上说,太极拳动作缓慢、走圆划弧、连绵不断、而且需要保持重心在一条直线上。而太极拳运动规律只有一个:以丹田为核心,全身关节“节节贯穿”,“一气贯通”。
三、太极拳的功效
太极拳是我国目前流传最广的健身运动,它集中了古代健身运动的精华,与中医养生紧密相连,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补益气血的作用。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太极拳不仅可以用于强身健体,还能用于其他很多方面。练习太极拳可以使身体比以前更灵活。碰到什么事情,反应更加灵敏。例如学会了用丹田运动来调节自己的重心,那么就不怕因汽车突然加速或减速而摔倒了;学会了借力打力,就能避实击虚,得机得势,从而避免受到他人的攻击„„
另外,坚持练习太极还能增加人体的气场,而且对练习者的脑机能也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太极拳训练,可以在意识的导引下,提高外周血液微循环与气体交换机能,保证内呼吸和物质能量代谢以及神经肌肉活动时氧和营养物质供应,提高脑组织代谢能力。在意念的作用下促进血液循环。意到气到以气推力,使中枢神经器官和身体各器官系统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并及时运走其代谢产物,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植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大脑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调节能力,使人体能够主动地与环境保持平衡和协调,改善大脑供血能力。
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保持心静,全神关注地做好每一个动作。因为只有心静下来,才能使手脚的运动协调一致,才能体会到太极的真谛。所以,在打太极拳的时候,要把所有的心事都抛开,把精神都集中在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上,尽力把每个动作做好。太极拳,不仅养身而且养心。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分支,在当今社会还是很实用的。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好运动,而且还是一套可以随时派上用场的防身之术。太极拳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瑰宝,值得我们传承下去。而我,也会坚持练习太极拳,并把学到的知识教给他人,让更多人喜欢太极拳,加入到练太极的行列中来。
对该课程的建议:
总体上看,这门课还是不错的,太极拳很值得一学。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1、38式太极拳的教学内容有点多,一个学期要学完课时太紧,建议下学期可考虑适当删减教学内容。
2、中医养生的课时较少,可考虑适当增加理论课的节数。
3、课外可成立一个太极拳兴趣小组,让喜欢练太极拳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练太极,并交流练太极的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提高打太极的水平。
第四篇: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
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
太极拳其实是一种技击、实战性很强的拳种。但是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太极拳只是用于老年人用来健身的健身操而已。这是因为太极拳在普及当中所出现的一个不求实际的原因。因为在普及时对练习太极拳的要求就不是原来实战性很强的传统太极拳了。这也是由于人们对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象一些所谓的“国家标准套路、简化太极拳”等,都是属于这一类型。
其中很多人也达到了这一目的。练太极拳追求技击实战能力的是少数人,而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传统太极拳传人,太极拳真正的实战能力培养的内容存在于各派传统太极拳中。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些流派至今已经将培养实战能力的具体内容失传殆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真东西失传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视技击实战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武术也就失传了,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这个问题不是仅仅存在于太极拳,其他拳种也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传统武术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掌握太极拳精髓的,只是各派传统太极拳传人中的少数人而已。
太极拳要想具有实战技击能力,首先要出功夫。要想出功夫,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呢?以我个人三十年来练习腾挪架太极拳的经验来说:(1)初学太极拳套路时就要学的正确。初学者首先要把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必须掌握的“准”。不能有大的偏差,有偏差的要在以后的不断练习当中慢慢的纠正过来,否则对以后的技击功夫是很难学的好,那就谈不上运用了。
(2)首先基本功的练习决不可以忽视,俗话说“练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传统太极拳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韧带必须要抻开,这样动作才能做到位,下盘才会稳,腿功才会提高。一些高难度动作也就可以轻松做出来。既然是要追求技击实战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园里那些老年人一样练法了。所以,基本功练习是基础。其次是套路练习,俗称“盘架子”,基本功练好了,动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盘好了。
套路练习(盘架子),主要是练习中、低架,低架子注重下盘功夫,俗话说:“下盘筑根基,上盘练手法,中盘练大通”,下盘就是低架子,练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
在练习时,主要以慢为主,不能以遍数算,你每练一套要有练一套的收获。因为只有“慢功”才能“出细活”。这一点是必须做到的。这也是练习太极拳功夫的不二法门。练习时:松、柔、弹、缠、弓缺一不可。最好的练习时间是早、晚各练一个小时。这样练下来,至少一年的时间,才能练好下盘,下盘练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松了,这就是所谓——功夫。在太极拳练习中,要明阴阳,知虚实。就是蓄与发、开与合、呼与吸、左与右、柔与刚、进与退、上与下、前与后、内与外等。要知道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要分阴阳,动作与呼吸都要协调起来。全身的关节要灵活、协调,要一身备五弓。上身不能练成平板,一动起来周身的关节就要协调一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劲练整,功夫就会出来。此时再结合推手练习,会使你比较深刻了解、体会和掌握太极拳的劲法,为实战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平时也要经常性地练习单式,也就是把太极拳套路中的每一个式子单独地、反复地练习,这样练习是为了使你能够灵活地掌握太极拳每个式子的用法。
第五篇:太极拳对练套路
太极拳对练套路(102)
甲
乙
(一)(三)
1、甲乙起势
2、甲乙揽扎衣
47、右伏虎
48、转身大捋
3、甲乙开合手
4、甲乙单鞭
49、上步左靠
50、弓步回挤
甲
乙
51、换步双分靠
52、换步左靠
5、上步进捶
6、退步提手
53、右顶肘
54、金鸡独立
7、搬手冲捶
8、搂手冲捶
55、退步合按
56、十字蹬脚
9、换步靠
10、伏虎
57、上步左靠
58、绕步撅背
11、顶肘
12、推肘景
59、退步右分脚
60、右搂膝
13、左撇身捶
14、右挤靠
61、左分脚
62、左搂膝
15、左伏虎
16、右撇身捶
63、采手右靠
64、采手回靠
17、提手上势
18、转身按
65、换步左棚手
66、退步拦手
19、折叠冲捶
20、搬手冲捶
67、上步右棚打
68、退步拦手
21、搬手横挒
22、左野马分鬃
69、披身棚打
70、白蛇吐信
(二)(四)
23、右伏虎
24、转身大捋
71、高探马
72、分手采腿
25、上步左靠
26、绕步双按
73、转身摆莲
74、单鞭下势
27、十字蹬脚
28、指挡捶
75、退步栽捶
76、上步斜飞式
29、采手横列
30、右换步穿梭
77、左伏虎
78、右撇捶
31、搂手撇捶
32、白鹤亮翅
79、右倒攒猴
80、右云手
33、上步左靠
34、撤步撅背
81、左倒攒猴
82、左云手
35、翻腰捋按
36、双峰贯耳
83、右倒攒猴
84、上步七星
37、换步双按
38、化打右捶
85、海底针
86、闪通臂
39、推臂
40、撅背
87、挥琵琶
88、弯弓射虎
41、推肘
42、右撇身捶
89、虚步单鞭
90、搬拦捶
43、化按
44、化打右肘
91、退步穿掌
92、如封似闭
45、采手横列
46、撤步撅背
93、上步双按
94、抱虎归山
(合)95、甲乙退步跨虎
96、甲乙转身摆莲
97、甲乙弯弓射虎
98、甲乙左弓射虎 99、甲乙进步搬拦捶100、甲乙如封似闭 101、甲乙十字手
102、甲乙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