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
《干法》读后感
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开篇有一段话,“劳动是医治百病的良药,工作能够克服人生的磨难,让你的命运获得转机。”这段话让我感悟颇多。
工作的真谛在于磨砺
稻盛和夫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更是对心灵的一种磨砺,对人生的一种经历,对人格的一种锤炼!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工作是人生最尊敬、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工作,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道选择题,可以选择脚踏实地、忘我奉献,也可以选择投机取巧、消极怠工,更可以选择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当面对这道选择题时,我们必须明白,这不仅仅只是决定了你对工作的态度,更决定了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
我们每个人处在这个社会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同时也承担了不同的责任。
与私:为人子女,我们肩负着父母的希望;为人配偶,我们肩负着爱人的深情;为人父母,我们肩负着子女的崇拜。
与公:身为研发中心员工,我们肩负着创建一流IT团队的重托;身为中国人寿员工,我们肩负振兴民族寿险业的重任;身为中华儿女,我们肩负着民族腾飞的历史使命。
面对这种种责任,我们该如何抉择,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脚踏实地、忘我奉献,在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热情,让工作成为自己人生中的一道风景线,让工作成为自己人生的磨刀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终于一天,我们会在工作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工作的本质在于坚持
工作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礁石,有漩涡,有鲨鱼,更可能有海盗。这些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
稻盛和夫先生告诉我们:苦难就是考验,已经不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困难,我们唯有坚持,我们唯有迎难而上,我们唯有绝不退缩,我们才能见到风雨后的彩虹,我们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晓得的唯一方法是从那些荆棘上面迅速踏过。不要因为摔过跤而不敢奔跑,不要因为风雨而诅咒生活,不要因为迷路而忽视一路的美景,更不要因为一点点困难而讨厌工作,这都是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
若树不坚持,如何能挺直树干,收获那一片阳光雨露;若竹不坚持,如何能咬定青山不放松,而受人敬仰;若梅不坚持,如何能凌寒独自开,铮铮铁骨,绽放人间;若人不坚持,如何能屹立不倒,终饮那成功的美酒?
工作好比在沙滩上行走,我们可以走得很艰难,双足伤痕累累,但只要坚持往前走,不停下自己的脚步,不放慢自己的脚步,我们终能看到大海的波澜,此时回头再望,身后那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脚印,记录着我们成功的足迹。
工作的价值在于创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很容易让人产生疲惫感,让人感觉工作很无聊,很苦闷。此时稻盛和夫先生告诉我们,如果每天我们都能创造性地工作,在最细小的工作中寻找创造的价值,工作将变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式。
“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自古以来,创新都是社会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创新可以使一个民族从弱变强,创新可以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创新也可以使一个人从失败变成成功。
创新,犹如跳动的精灵,出没于世间,出没在我们身边,永远是那么的捉摸不定,当你想抓住她的时候,她却隐匿不见了。唯有通过一次次在工作中的尝试,才能捕捉到创新的身影。
如何在工作中做好创新,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踏实的工作态度,缺一不可。创新来源与学习,学习前人的经验,学习失败的教训,学习他人的长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工作中实现创新。学习的方式有多种,以下4种是我们必不可缺的:
问题学习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提出问题,预示着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没有问题的提出,就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问题学习,不仅指提出问题,还包括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最好地锻炼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同时解决问题的学习,还最能激发人思维、创新的积极性。
批判学习
进行批判学习,发展批判思维,避免“所知障”,避免现有知识的负作用,在拥有丰富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自由飞翔的头脑。
研究学习
停止当学生,马上开始研究。人们认为研究必须要经过十几年漫长的学习才能做到,甚至认为要经验丰富的两鬓斑白的人才能干好。可是,事实充分证明,连几岁的孩子也有研究能力。美国的孩子,从上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搞起了“研究”,进行研究式学习。小学二年级的小孩子竟然敢研究《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之类的大课题,每个课题都能用微机写出几十页的小册子,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从决定题目,到搜集资料,到研究写作,从始至终都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在这种独立研究过程中,可以最好地培养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大量事实都表明,美国人从小就教孩子做“研究”,这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正是美国人的创造性、创造力胜于我们的重要原因。
自主学习
有了自学能力,就可以自主、独立地掌握创造所需的任何新东西、新本领。并且,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能力,它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组织能力、自我监督能力,包括高度的主体精神、自主精神、自强精神。而这些都是创新所需要的,与创新有着内在的同一性。
很多富有创新性的杰出人才,并非学校所造就,他们很少获得正规教育的“滋养”,但却通过自主学习而成功。
第二篇: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
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工作
——读《干法》有感
202_年8月27日,来到深圳进行公司内部培训的第一天,我有幸拿到了稻盛和夫所著的《干法》一书,公司以此书作为见面礼送给了我们这些新员工,感谢公司关怀。
在四天时间内我通读完了稻盛先生的这本书。在本书的开篇第一页就是马云、季羡林、松下幸之助等显赫的人物给予稻盛先生的各种赞誉,当时我半信半疑(这个稻盛和夫有这么传奇么?),直到我渐入佳境的拜读此书,我的激情和热情在此过程中也一次次被调动起来,对稻盛先生的敬仰和钦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对即将到来的职场生涯已迫不及待。
通读此书后,个人认为稻盛先生成功的奥秘总结起来就是“正确的态度+超越常人的努力+持续追求完美+创造性思维”。
正确的态度
在本书的前言部分,作者着重讲了当代年轻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工作,而不是被动的厌恶工作。稻盛先生也以自己人生开始阶段的诸多不顺告诫我们要正视挫折,勇于克服人生中的磨难。另外我们要以对待“爱情”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工作,迷恋上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主动的出击,才能成为“漩涡中心的人”。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乃是成功的第一步。
超越常人的努力
有了端正的工作态度,其次我们就必须设定一个“高目标”,并为之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京瓷集团起初的发展阶段实力有限,而接收的IBM订单对质量的要求又异常苛刻,可以说给了京瓷一个看似不能达到的“高目标”,但京瓷在稻盛先生的带领下,克服了种种困难,达到了客户的满意目标,同时也给京瓷注入了强大自信。但在我看来,这种高目标的追求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至少对于我来说。我认为人不应该把目标定得遥不可及,要定的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即可,像稻盛先生的这种冒险式的目标设定,我不敢苟同,但真的不得不佩服稻盛先生的魄力和勇气。
稻盛先生成功了,但前提是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认为这一点是此书的核心部分。这让我想起了李巍总“十万个小时”的观点,按照常人的工作强度,我们能够三十年完成这十万小时的积累,但我们如果把这个工作强度增加一倍,我们就可以提前十五年达到目标。这个虽然达不到稻盛先生说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但精髓是一样的,就是要想成功必须要比别人更努力!
持续追求完美
我很认同作者在书中的这段话:“在成功之前,要绝不罢休,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不能给自己设定界限,要不厌其烦,持续挑战。在胜利和挫折的考验中,1
每一天都拼命努力,这本身就是在孕育成功的种子。”“持续”二字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实践并坚持下去并不容易。稻盛先生在书中提到,每每自己感到绝望的时候,总是有神的眷顾,并引导自己走向成功。但这并不是偶然,这是建立在稻盛先生持续的钻研、不懈追求的基础上的。因为,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
稻盛先生也用自己的“完美”观点说服了詹恩-里夫先生的“最佳”观点,对此我深表赞同。完美需要100%的努力,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注重细节是其中最关键的方面,就像京瓷用陶瓷制作半导体封装产品一样,外观的纯白鲜亮就是最后的1%。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一定能达到最佳,这就是我的解读。
创造性思维
书中讲到的多个实例都是看似外行的最终要比内行的更成功,这就是思维的问题,外行的思维更大胆更发散,通往成功的路径就更加多样。而内行往往被自己的专业困住脚步,思维受限。
即使是平凡简单的工作,只要不断地钻研创新,也会带来飞跃性的进步。每天一小步,日积月累就是一大步。
此时再翻到开篇看那些各方赞誉,心里没有了怀疑,有的只是认同。《干法》教会了怎么干,怎么干好,怎么持续的干好。感谢稻盛先生,感谢《干法》,感谢华润建筑。
《干法》是本好书,需要若干遍的阅读才能真正领会稻盛先生的经营哲学。
范旭阳
202_/9/1
第三篇: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
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
老锁头
第一次听说稻盛和夫是通过领导的分享《王阳明》,似乎从那之后,大家争相学习管理的对象从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变成了经营大表哥“稻盛和夫”,邮箱里纷飞的是他的书籍推荐,耳边回荡的是他的至理名言。不吹不黑,通过了解他我真的有种感觉,那就是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怎么能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创造这么多的奇迹?
上周公司组织了一场管理培训,课后的读物就是稻盛和夫的一本书《干法》。其实这本书我在年初的时候看过,主要是讲“我们为什么要工作?”这个几乎可以上升到探讨人性的哲学问题。本来是作为一锅鸡汤文来读,想着再咸顶多是肾抽搐两下,看下去发现并不是很咸,文字质朴又深刻,用自己的一路走来的经历和一个企业领导的态度来告诉年轻人需要做些什么,的确发人深省。所以今天想拿出来分享读后感,其实想说的是全书都在围绕的一个成功必备方程式: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这里面稻盛和夫先生把思维方式放在首位,作为一切的起点。我们看到桌子上有一杯水,有人口渴了会说“正好这有一杯水”;有人在打扫卫生会说“这儿为什么会有一杯水”;有人来开会会说“这儿怎么只有一杯水”。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稻盛和夫在书中说到他起初在一家不起眼的公司,管理和制度都很糟糕,跟他一起来的朋友都离开了,后来他想了很久,最后确立了“虽然这家公司有诸多问题,但是我要留下来”的思想后,开始静下心来,潜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才有了后来的研发成功,并走上公司的高层,能够彻底改变公司那些不好的东西。
《干法》书中说到京瓷的用人标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知道攻坚克难,对工作抱有激情的人;如果谁老是抱怨工作难做,没事就拖公司的后腿,在员工之间渲染悲观情绪。那这个员工铁定是要被开除的。我个人认为稻盛和夫一方面是想让我们将自己打造成为对自己的工作和小成就充满激情、充满感情的人;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告诉我们要去带动。
每件事情都需要带动,不管是团队氛围还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让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内地,在一个团队中快乐/激情同样也是会传染的,就像我们总是喜欢跟阳光热情的人靠的更近,因为那样感觉我们的生活都充满阳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充满热情和激情,那么整个团队就会像发动机一样不断向前,充满动力。
能力这个东西稻盛和夫的理论是因人而异,不可以偏概全。当我们有说一个人很有能力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理解为他的“执行力”很强,能办成事儿。但是工作中并不一定只有执行力,专业技术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等都是个人能力,而他在团队中的能力大小,主要看这个团队需要他有什么样的能力,如果团队需要他很会写,但他很会说,那他就是个“没有能力的人”。而如果要把这些能力都具备并且出众,我想这个人一定经过了非人的“磨练”。
没错,书中多次提到了“磨练”这个词,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学习、准备、历练”。亡羊补牢并不是为时不晚,羊已经跑了,我们已经受到了损失;想要有好的结果就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做好检查,及时维修,最后才能保住羊。就像原文中:“你想要成功就要付出努力,如果不付出努力,那么就请接受为一点小钱卑躬屈膝的将来的自己”。
全书都在把枯燥的工作当做一种磨练和修行,我们需要在磨练中不断思考,不断提升,不断向前;如果放弃了这种修行,那就只能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自己,这就是社会的公平,稻盛老爷子一直在告诉我们在这个公平的社会下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不过有一点我想说:有了格力,就算你身在中国,依然能够用上正统的IH电饭煲,买个电饭煲买个家电还要跑到国外去?根本不存在的!
最近连续看了两本日本的书,《解忧杂货店》和《干法》,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是这两本书都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来点缀装饰,也没有飞在天上说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他们都用了最朴实的语言用来讲一个温暖的故事,或者立足现实说一个最浅显的道理。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真的是一股清流。我只希望几年后回头看自己的工作经历,能够做到“不负青春”,这就够了。
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干法》读书笔记读《干法》有感《干法》读后感第四篇: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
说明:研三的学生笑笑,很快就要毕业了,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所写的《干法》读后感,文采不见得多么好,情感却是很真挚的。祝她毕业后的生活顺利、开心!
再过3个月就要离开学校去工作了,从7岁上学到现在整整20年的学校生涯即将结束了,以前总是觉得工作真好,可是最近却对学校生活开始留恋,留恋自由安静的学习环境,留恋和同学、老师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一想到马上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工作,心里真的很慌张,甚至担心自己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好工作,但是当我读完稻盛和夫的《干法》后我想了很多,这本书好像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我明白该如何走以后的路了。
之前我仅仅把工作当成今后生活糊口的工具而已,我把工资看成工作的主要目的,可是稻盛和夫让我明白了工作的真正意义,工作可以磨练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心志,而且稻盛和夫的工作态度以及他的成功哲学给了我当头一棒,他把我打醒了,不管我的工作能力如何,首先我认识到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的工作态度不正确,也就是稻盛和夫在书中所提到的“思维方式”,他说要想度过幸福的人生,要把工作做好,无论如何必须具备正确的、正面的“思维方式”,那就是不厌辛劳、愿他人好、愿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这样的工作态度才是积极向上的,才是无私美好的,如果这样努力了,我相信成功以及财富就自然成了副产品,稻盛和夫说无论是什么工作,只要你为了提高和改善你的工作效率认真的去思考努力了,并且坚持不懈,哪怕只是扫地这样简单的工作,你也能成为一个“扫地专家”了,这就是正确的态度、不断的努力再加上坚持的力量,在稻盛和夫的眼中,困难是机遇,它能让他变的更加强大,失败是新的开始,它能让他更加努力的去克服甚至能成就一个新的发明创造,那是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心,而且在他那里,结果不能是“最佳”而必须是“完美”,无可挑剔,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所以他的成功是必然的,我从心底深深体会到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这种态度让我不再看重工资待遇这些问题,也消除了内心中对工作的担心和恐慌,心中反而充满了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并且我真实的体会到了拥有这种想法的愉快心情,读后感《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
此刻,心中有很多感触,如今还有着3个月让我恋恋不舍的学习生活,我想我会珍惜这段时间,我会把毕业的收尾工作好好完成,同时努力抓住最后一次机会通过英语六级,工作以后,我想首先我会努力去喜欢上这份工作,然后和同事团结起来一起把工作做好,积极乐观的对待一切困难和挫折,为了自己及他人的幸福一直努力下去。
第五篇: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
说明:研一学生大河,是我带过的学生中最爱好文学的一个,文笔挺好,也喜欢思考,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
一些旧时的样子
——《干法》读后
今天是3月27日,天气很好,记忆是202_年,还没有到世界末日。
去年冬天和今年寒春,丢了两副手套,不知是吃饭、理发时落下,还是丢在了公交车上,当时以为连温暖也丢了,不过还好,无论丢在哪个地方,总是留给温暖。最近慢慢发现,天气暖和了,也许温暖一直都在,或许,只要活着,就永远丢不了。
冬天的时候,与手套同去的还有爱情。也许生命是场奔波,来来回回,不知道怎么决定谁是过客,谁是归人。有人说,世界这么大,不是在这里得到,却有可能在这里失去。于是,在满是干燥的空气里,在心情微微带些倦怠的怀旧里,在被自己错过的大好春光里,在农残课题的忙碌中,我拿到了《干法》。
四篇序言都没看,前言到第四章看完,只记住了几句话,或许是选择性记忆,变相的开导自己。
稻盛和夫说:“冬天越寒冷,樱花就开得越烂漫。人也是一样,不体验痛苦和烦恼,就很难有很大的发展,就不会抓住真正的幸福。”
“人的烦恼据说有108种之多,其中‘欲望’、‘愤怒’、‘愚痴’这三者都是卑怯之心,是让人陷于烦恼的最厉害的东西。它们纠缠于人的内心,要驱赶也驱赶不走,释迦摩尼把这三者称之为‘三毒’,它们是将人的行动导向错误道路的万恶之源。”
“‘三毒’不能完全排除,但必须作出努力让毒素稀释,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独一无二的方法,就是拼命工作。”
“要抱有一颗善被感动的心,要诚挚地对待生活。”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谢,随时准备说一声谢谢,持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读后感《稻盛和夫《干法》读后感》。”
………………
我想,应该是心情的缘故,入心的句子都是感性的。可是不论怎么以为,世界都不是理论的,没有路的地方可以走出一条路来,靠人的主观能动性。
返回来再读的时候,开始思考。常常抱着感谢的心和善意,对适应新环境有一些帮助,就好似去分析测试中心做实验,新人新环境,需要慢慢磨合,每天见面互相微笑,问好,便可以增进彼此的亲和力,使磨合期变短。
第二次看,印象最深的是:“首先要去想。”我以为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读书的时候,不思考,只是看一遍,总是徒劳无功,现实生活中一点也用不上,过几天,便会全然忘了。只有真正去理解,思考,跟实际结合起来,才可能会运用到实践中,如此反复利用,从而化为自己的东西,指导自己要走的路。
一次在网上看到非洲难民营和我国留守儿童的照片,而我却坐在屋内感受被玻璃隔着的阳光,悚然一惊。我们都是身在幸福中的人,应该时常感恩。感谢出现在生命中每个人,他们教会你成长、磨练、反省、承担、面对,微笑。
天气慢慢变热,生活像盛开的夏花,也会好好的。不去想你一个人挤公交车时的孤单,就慢慢习惯了生活的种种。打破一些幻想,再寻找另一些,只要是努力的,就会是开心的,开心加上努力,幻想就会成为现实。
愿离开的是幸福的,手套可以温暖别人,爱可以传播,幸福在身边,也在路上。
202_年3月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