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点对点通信实验步骤202_
基于CAsyncSocket类的点对点通信客户机创建流程 通信流程:
1.服务器点击“监听”按钮开始监听,实现Create和Listen函数 2.客户机点击“连接”按钮进行连接,实现Connect函数 3.服务器端接受连接,并触发onAccept事件,实现函数Aeecpt 4.客户端或者服务器端点击“发送”按钮,发送文本框的数据
5.服务器端或者客户端接收数据,OnReveive事件被触发,实现函数Receive 6.客户端或者服务器端点击“断开”,执行函数close,触发另一端的onClose事件
自定义类获取对话框指针的方法
1.先在CMyDialog.cpp中声明一个全局变量CMyDialog* pDlg;2在OnInitDialog()初始化的时候,pDlg = this;3.在自定义类使用的时候,在自定义的类的Cpp中添加extern CMyDialog* pDlg;4.在自定类中使用pDlg->yourfunction(); 编程过程: 客户端:
1、创建MFC应用程序,勾选windows socket选项,如创建工程名为client,自动创建类CClientAPP和CClientDlg,并生成相应的源文件(.cpp)和头文件(.h)。APP代表应用程序。Dlg代表对话框
2、布置界面如下图所示
3、建立类向导,给文本编辑框,列表框定义变量名及类型
4、插入基于CAsyncSocket的类,如取名clientsock,确定后类视图下右键单击类并载入虚函数onReceive(),onClose(),如果是服务器端还要加载onAccept
5、程序的各个类之间建立联系,具体步骤:
5.1对话框界面与套接字建立连接。在ClientDlg.h文件中将“clientsock.h”文件包含进来,使其能够访问套接字,代码为#include” clientsocket.h”;并添加成员变量m_clientsock,代码clientsock m_clientsock;
5.2套接字与对话框界面建立联系。在套接字的源文件clientsock.cpp中,为使其能够访问对话框界面,添加对话框类头文件 #include”ClinetDlg.h”
5.3套接字类能够方便访问对话框的成员.在对话框中定义指向本身的指针,并在套接字类中引用该指针
在clientDlg.Cpp中定义个全局变量,类型为对话框指针
5.4在初始化函数中给指针赋值。将当前对话框赋值给指针变量:
5.5在套接字类中使用对话框指针。在clientsock.cpp文件中引入该全局变量extern CClientDlg * pdlg;
经过以上步骤,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话框指针的设置完成。服务器过程与客户端是一样的,区别在于5.1创建套接字变量时应创建两个,一个用于监听,一个用于服务。
接下来是具体的编程过程
服务器端,如果工程名为server,插入的类名为sersock,且界面如下图,并按上述客户端方式已做基本设置,包括文件互相包含、创建指针机制、建立类向导,载入虚函数。如这些都完成,则开始编程
1、在类视图下,点击CServerDlg右键单击添加函数void myaccept(),void myrecv()和void myclose()
2、双击监听按钮,实现监听:使用updatedata(),Create()和Lisen()
3、双击发送按钮,实现发送:使用Send()
4、当有客户端连接进来时,触发sersock下的onAccept()此函数下执行 pdlg->myaccept();在myaccept()中执行Accept()
5、当有消息进来时,触发sersock下的onreceive()此函数下执行 pdlg->myrecv();在myrecv()中执行Receive()
客户端
6、在类视图下,点击CClientDlg右键单击添加函数 void myrecv()和void myclose()
7、双击连接,实现updatedata(),Create()和Connect()
8、双击发送按钮,实现发送:使用Send()
9、当有消息进来时,触发clientsock下的onreceive()此函数下执行 pdlg->myrecv();在myrecv()中执行Receive()
第二篇:实验步骤
2.2.3.1最佳蒸煮时间测定
参照Aproved Method 66-50(AACC2000)。将面片切成长10cm的面条,取大约30根,用500mL蒸馏水在电磁炉上,以小火烹煮(尚朋堂的电磁炉在90℃档上,水处于微沸状态)。煮3min后每30s取一根面条,用小刀切开横截面,观察横截面有无白心,记录白心刚好消失的时间为最佳蒸煮时间。
2.2.3.2面条吸水率测定
准确称取25g左右(精确到0.01g)面条放入500mL沸腾的蒸馏水中煮到最佳蒸煮时间,立即用漏勺捞出,再用50mL蒸馏水冲淋,收集煮面及冲淋的水,室温下将面条沥干5分钟,准确称量,计算公司如下:
公式:面条吸水率(%)=(W2-W1)/ W1×100
W2 —蒸煮后面条重量,g
W1 —蒸煮前面条重量,g
2.2.3.3蒸煮损失率测定
预先称收集有煮面及冲淋的水500mL烧杯的重量(精确至0.01g),在温度为105℃的烘箱内将其蒸发干,干燥后的烧杯冷却后称重,直至恒重,精确至0.01g。
M2公式:L100%M1*(100M)
M2—烘至恒重干物质重量,g
M1—煮前面条质量,g
M—面条含水量,%
2.2.3.4熟面拉伸(Kieffer)测定
将速冻面块复热后,在冷水(0~5℃)中浸泡1min后在质构仪TA-XT2i上用A/KIE探头测
定,每组数据测6个平行样,取平均值。参数设定如下:
参数设定:
Test Made and Option: Measure force in tension
Pre Test Speed: 2.0mm/secTest Speed: 3.0mm/sec
Post-Test Speed: 10.0mm/secDistance: 40mm
Trigger Force: 5.0g
2.2.3.5剪切力(Firmness)测定
将速冻面块复热后,在冷水(0~5℃)中浸泡1min后在质构仪上选用A/LKB-F轻型切刀测
定,每组数据测6个平行样,取平均值。
参数设定:
Test Made and Option: Measure force in compression
Pre Test Speed: 1.0mm/secTest Speed: 0.5mm/sec
Post-Test Speed: 10.0mm/secForce: 202_.0g
Trigger Force: 5.0g
2.2.3.6TPA(质构剖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测定
将速冻面块复热后,在冷水(0~5℃)中浸泡1min后,用TPA探头测定,铝合金材料,探头宽度与长度分别为:5mm和50mm。TPA测试是通过两次下压完成对样品的测试,每次下压过程均包含下压和收回两个阶段。TPA各参数设置及意义如下:
参数设定:
Pre-Test Speed: 1.0mm/secTest Speed:0.80mm/sec Post-Test Speed: 0.8mm/secTarget Mode: Strain Strain: 70.00%Time: 3.00sec Trigger Force: 5.0gTare Mode:
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吸水率随之增大,蒸煮损失也逐渐变大。这是因为随着面条蒸煮时间增加,淀粉的糊化更加完全,吸水量逐渐增加,同时面条淀粉和蛋白的溶出量也增加。
表2-4 蒸煮时间对速冻熟面质构品质的影响
剪切 拉伸 拉伸距
蒸煮时间
TPA
力(g)力(g)离(mm)硬度(g)粘着性 弹性 粘聚性 咀嚼性(g)回复性 483.08 27.12 85.29 1068.44 504.91 26.98 87.01 1117.30 460.09 24.68 78.58 1028.97 460.8022.37 77.18 1019.39
28.47 0.93 28.14 0.95 25.36 0.95 23.57 0.93
0.54 0.54 0.53 0.53
540.19 567.69 518.68 507.31
0.40 0.41 0.41 0.438 10 12
由表3-2可以看出,在不同蒸煮时间下,煮8min时质构测得的剪切力、拉伸指标和TPA指标都较强,而煮10min,12min,使得面条蒸煮时间过长,所以速冻熟面品质变差,面条整体口感偏软。
蒸煮过程对面条品质变化影响很大,因此要严格控制蒸煮时间及其蒸煮方式。本实验过程中,蒸煮8min时面条内部白心全部消失,且质构指标和蒸煮指标表现最好。因此,确定蒸煮时间为8min。
随着复热时间的增加,吸水率随之增大,蒸煮损失也逐渐变大。
表2-7 复热时间对速冻熟面质构品质的影响
复热时间 40 60 80 100
剪切 拉伸 拉伸距
TPA
力(g)力(g)离(mm)硬度(g)粘着性 弹性 粘聚性 咀嚼性(g)回复性 471.69 83.0026.29 1015.9626.97 0.95 472.30 82.4525.50 1001.7923.60 0.92 455.80 78.4123.63
972.8133.22 0.94
0.55 0.54 0.54 0.54
527.85 517.65 513.55 506.63
0.43 0.43 0.42 0.43
455.95 77.6322.718 980.4530.12 0.95
由表2-7可以看出,在不同复热时间下,复热40s和60s时质构测得的剪切力、拉伸指标和TPA指标都较强,而复热80s,100s,使得速冻熟面复热时间过长,所以速冻熟面品质变差,面条整体口感偏软。
本实验过程中,复热60s时速冻面块刚好全部化开,且质构指标和蒸煮指标表现最好。因此,确定复热时间为60s。
第三篇:通信实验心得体会
在做实验之前以为并不难做像以前做过的实验一样完实验以
后两下子就可以把实验报告写完。直到做完了实验以后才真正的认识到其 实这并不容易一件很挑战的事情而学到的知识与难度却成正比我 受益匪浅。
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没有十分牢固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难
题也使我感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并没有气馁实验中每当发 现了问题自己看书者是与小组同学讨论他还不会的经过老师 的讲解以后终解决了问题而也就加深了我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到了“双赢”的结果。
通过本次铁路信号的实验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首先我对于铁路信号及通
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彻得了解了其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且在电脑上 进行了中间站微机连锁模拟实验和编组站信号控制系统模拟的操作以及模拟站 场上的列车走位。最终基本掌握了此类设备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到的不仅是 之前在书本上学到的条条框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实际的操作经 验。实验培养了我在实验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 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科学道德。例如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等提高 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强了创新意识。我把实验的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
实验前我只是复习了一下书本上所提到的相关知识致了解了基本的内
容、原理、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等要凭借记忆完成实验没有在网上搜 索知识点进行更加全面的复习者是提前用计算机联锁仿真培训系统做好预习一点就导致了我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一点不明所以的状况是很不应该 的后在其他事情上一定要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我发现仅仅依靠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实
验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电脑端的有些按钮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站股道图及 某些色灯信号机的表示方法及意义由于没有记得很清晰而造成了混淆或者不知 其意的状况发生开始时点击了始终端可是股道上的信号机并不变色而无法 办理进路等问题。有些问题是看书者是小组成员之间经过讨论就可以解决 的有一些问题只有在问过老师之后才找到了原因而解决了问题得 实验得以顺利完成。这次的实验让我对联锁有了新的认识脑里对信号、道 岔以及进路等理论上的概念形成了更加形象的轮廓。而我们的同组的六个成员 各有各的优势热烈的讨论中把实验完成个人也都有了不同的进步 会了彼此的更加好的方法或者新的知识。
在实验结束后经过了长时间的反思认为自己在这次实验中出现了一些
问题。比如在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做的不好应该认真看书课本上的知识 学透在脑子里后再用仿真模拟软件进行熟悉和练习验时才能做到 从容应对验时在不知道按钮表示的意义的情况下应该乱点一气该 问老师有就是实验时列车不可以离开轨道不可以随意的后退须调 车才可以返回。知道了这些进之后能使实验完成的更好。
最后们组举行了小组讨论顾了实验时用到的理论知识析了实
验时我们出的错以及做的好的地方且交流了对此次实验的感想别说了 说在这次实验中获得的知识以及经验。下面就是我在这次实验过后经过了认真 的思考以后总结了我从中收获的一些经验 在做实验前须要认真做好预习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识透为这
是实验的基础则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将使得在做实验时的难度 加大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如果什么都不清楚做实验时才去摸索 将是极大的浪费时间得事倍功半。更要了解实验的各项注意事项等样 在做实验时才会沉着冷静道什么该做么不该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 损失。做实验时定要亲历亲为必要将每一个步骤个细节弄清楚 弄明白。实验后得复习考样印象才深刻得才牢固则过后 不久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做实验时师还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一些 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我们宽我们的眼界我们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应用 是多么的重要。实验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够应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 的各种状况着应对。
当然此之外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是要在实
验的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能达到实验的预期。我们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 际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实践来证实理论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 解和掌握。所以验是我们快速认识和掌握理论知识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 径。在实验过程中免的会遇到很多问题己解决不了的时候一定要通过 请教老师能了解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再得以解决对不可以想当然的根据 自己的想法在电脑上胡乱的操作样的结果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许会 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
这次实验还有一个地方做的不好是应该提前用模拟仿真的软件在自己 的电脑上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模拟实验前学习如何操作自己能够更加 熟练的运用实验室模拟软件样就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到不浪费资源。然后是要及时和同学讨论实验析清楚实验的目的验器材验过 程等自己不会的明白的知识过讨论或者是老师时搞懂要 让它遗留在心里样永远都是疑问不到解答。最后我觉得十分重要的事 情是实验过后一定要及时的做好总结则过段时间对于实验过程多少都 会有所遗忘多出现的问题或者是精彩的地方都无法清晰的呈现在实验报告 里会是很大的损失。当然是要从总结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下 一次的实验中予以改正取不再犯同类的错。
第四篇:移动通信ADS实验
《移动通信系统》
—— 实验报告
基于PI/4-DQPSK调制方式的发射机与接收机
学院:通信工程
专业班级:08电子信息工程7班 姓名:何峰 学号:20085025 指导老师:李明玉
202_年12月29日
一、实验目的
1.熟悉ADS软件的使用、能用该软件进行原理图设计和原理图仿真。2.了解PI/4-DQPSK调制方式的原理及调制过程。3.了解发射机、接收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进一步了解移动通信信道对信号的衰落特性,了解信道中的3类损耗和4种效应;
二、实验器材
硬件条件:PC机一台 软件环境:ADS软件
三、实验原理
π/4DQPSK调制和基带差分解调的工作原理,解决了内插、脉冲成形、位定时恢复等几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整个通信系统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了基于样点绝对值比较的位定时恢复算法应用于数字化解调中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并且给出了调制解调中脉冲成形滤波器的滚降因子α和位定时恢复算法中的M值对系统误码性能的影响,从而为实际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PI/4-DQPSK调制调制原理对输入数据经串/ 并变换、差分相位编码、内插和成形滤波器后,再经过正交调制就得到已调π/4sin(ω1 t)sinθk式中,k为第k个码元内信号的初相。上式展开为
e4DQPSK(t)coskcosctsinksinctIkcosctksinct(*)当前码元内初相k是前一码元初相k1与当前码元相位跳变量k之和,即
kk1k
(*)式中的Ik和Qk分别表示为
Ikcosk1cosksink1sinkQksink1coskcosk1sink
令cosk1Ik1,sink1Qk1,上面两式可以表示为
IkIk1coskQk1sinkQkQk1coskIk1sink(△)(△)式是PI/4-DQPSK信号的基本关系式,它表明了当前码元的两个正交信号Ik、Qk与前一码元Ik
1、Qk1及当前码元相位跳变量k之间的关系。
PI/4-DQPSK解调
可以用相干检测、差分检测或鉴频器等方法解调PI/4-DQPSK信号。其中中频差分检测原理框图如下所示。
a(t)cos(ctk)cos[c(tTs)k1]b(t)cos(c(tTs)k1)[sin(ctk)]
当cTs2n时,两个低通滤波器的输出分别为
ek0.5coskfk0.5sink
根据上表可制定如下判决抽样规则:
ek的抽样值ek的抽样值fk的抽样值f的抽样值k0,xk为“1 0,xk为“-1 0,yk为“1 0,yk为“-1
四、实验内容
1、顶层原理图的设计
如下图所示是整个工程的原理图。分为三部分:信源、信道和信宿。
信源部分:由比特发信号发成器产生随二进制的随机码,经过串并转换之后,对两路信号分别进行差分相位编码形成I、Q两路信号,再用I、Q信号分别对两个正交载波进行调制,最后由发射机送至信道。
信道部分:软件模拟实际信道的移动、衰落等特性,并通过基站接收转发至信宿。信宿部分:首先由接收机从空中信道接收来自于基站的微弱信号,经过高频放大、中频放大、解调后,显示所接收的比特信息,并分析误差向量幅度。
2、主要模块的原理图及分析
1.PI/4-DQPSK信号调制器
2.发射机
发射机的作用是对PI/4-DQPSK信号进行上混频(至射频)、滤波和放大,提高发射信噪比,尽可能提高信号在移动信道中的传输距离。发射机首先对PI/4-DQPSK信号进行上混频,混频器由乘法器和带通滤波器构成,本振频率为766.5MHz,上混频至836.5MHz;滤波器采用切比雪夫带同滤波器,中心频率为射频836.5MHz,通频带为30MHz,滤除带外噪声;放大器由两级构成,提供足够的信号增益。如下图所示其原理图:
3.接收机
信号经过移动信道的传输,由阴影效应、多径效应所引起的慢衰落和快衰落损耗,使得有用信号变得十分微弱。对于所接收到的信号,接收机收件进行高频滤波,提高信噪比,紧接着进行16dB的高频放大,使信号有足够大的幅度进行瞎混频的操作。对混频后的信号做低频滤波和低频放大处理,PI/4-DQPSK信号便从高频信号中解调出来了。如下图所示:
4.PI/4-DQPSK信号解调
解调器采用的是中频差分检测解调。输出的信号是I、Q两路正交信号。这两路信号由后面的“RectoCx”模块将并行转换为串行输出。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PI/4-DQPSK信号功率谱
-20dBm(Mod_Spectrum)-40-60-80-100-120-14069.8569.9069.9570.0070.0570.1070.15freq, MHz
2、I路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
I_ref(blue)& I_out{recovered}(red)21Iref, VIout, Vm20m1-1-20.60.70.80.91.01.11.21.31.41.51.61.7time, msec
3、发射信号功率谱
20dBm(Xmit_Spectrum)0-20-40-60-80-100836.35836.40836.45m4m3m3freq=836.5MHzdBm(Xmit_Spectrum)=-12.764m4freq=836.5MHzdBm(Xmit_Spectrum)=4.132836.50836.55836.60836.65freq, MHz
4、接收机前端信号功率谱: dBm(Recv_In_Spectrum)-60-80-100-120-140-160836.35836.40836.45836.50836.55836.60836.65freq, MHz
5、接收机后端信号功率谱:
Receiver IF SpectrumdBm(Recv_Out_Spectrum)200-20-40-60-80-10069.85m6m5m5freq=69.98MHzdBm(Recv_Out_Spectrum)=-39.365m6freq=70.01MHzdBm(Recv_Out_Spectrum)=-3.34469.9069.9570.0070.0570.1070.15freq, MHz
RCVR_power14.12522.543XMTR_power
6、接收机后端信号波形:
IF Trajectory DiagramRecv_IF_Timed, V-3-2-10123time(0.0000sec to 3.457msec)
7、I路解调信号眼图:
Eye Diagram21Eye0-1-
2六、设计心得
《移动通信系统》这门课总共做了四次实验,总的来说,虽然收获不是很大,但至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收获的。这让我有多了解了一种强大的软件—ADS,一种强大的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对于设计通信模式,基站等有很大的理论基础。通过从频域和时域电路仿真到电磁场仿真的全套仿真技术。不过短短的四次实验对我而言还没能学会用它完整的设计一套系统。对于老师给出的10次实验,我只是一一浏览了一遍,了解了一下其仿真结果,对于其中的设计原理自己还是表示比较抽象。本次实验我选择了第9次的实验工程—基于PI/4-DQPSK调制方式的发射机与接收机,对其中我仿真结果及实验原理进行了了解,虽然到现在还是没有完全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但至少还是实践过了,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那么虽然以后也许不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了,但还是在自己人生的知识阅历上增加了不少的东西。希望在接下来的课程考试中有个比较好的发挥,为这门课——《移动通信系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0.008.2316.4624.6932.92time, usec41.1549.3857.6165.8474.0782.30
第五篇: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
实验四 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单片机串行口工作方式的程序设计,及简易三线式通讯的方法。
2、了解实现串行通讯的硬环境、数据格式的协议、数据交换的协议。
3、学习串口通讯的中断方式的程序编写方法
二、实验说明
利用单片机串行口,实现两个实验台之间的串行通讯。其中一个实验台作为发送方,另一侧为接收方。发送方读入按键值,并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收到数据后在LED上显示。
三、实验仪器
计算机
伟福实验箱(lab2000P)
四、实验内容与软件流程图 1、8051的RXD、TXD接线柱在POD51/96仿真板上。
2、通讯双方的RXD、TXD信号本应经过电平转换后再行交叉连接,本实验中为减少连线可将电平转换电路略去,而将双方的RXD、TXD直接交叉连接。也可以将本机的TXD接到RXD上,这样按下的键,就会在本机LED上显示出来。
3、若想与标准的RS232设备通信,就要做电平转换,输出时要将TTL电平换成RS232电平,输入时要将RS232电平换成TTL电平。可以将仿真板上的RXD、TXD信号接到实验板上的“用户串口接线”的相应RXD和TXD端,经过电平转换,通过“用户串口”接到外部的RS232设备。可以用实验仪上的逻辑分析仪采样串口通信的波形
4、软件流程图
5、实验电路连接方式
①双机串行通信方式。TXD脚和RXD脚分别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②单机通信的情况下,只需将自己的TXD脚与RXD脚连接就可以,不用公地操作。
五、思考题
1、接收到的数据加1显示出来;
2、保存前一个接收到的数据,数据向前推动显示。
六、源程序修改原理及其仿真结果 实验结果图 源程序:
加1显示:
接收到的数据先前推送:
七、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掌握了单片机串行口工作方式的程序设计,及简易三线式通讯的方法。了解了实现串行通讯的硬环境、数据格式的协议、数据交换的协议。学习了串口通讯的中断方式的程序编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