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剂的组成
方剂的组成
组方目的
药物通过有机的配伍而成为方剂,这个过程叫“组方”。药物通过“组方”而成为方剂,是药物运用的一次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表现在,药物经过组方而成为方剂之后,可出现下面几个优点:
一、增强药效
例如大黄与芒硝,单用大黄口服,一般是6-8小时才见泻下;单用芒硝口服,一般是4-6小时才见泻下,但若两者有机地配伍(如大承气汤(伤寒论)),则于1小时左右可出现泻下,其原理:大黄荡涤大肠(增加肠蠕动),芒硝成寒软坚(增加肠容积),因此,两药相伍,“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共奏“急下”之效。从上面的例子亦可以看出,两个(或以上)物配伍,其效之所以能够增强是有科学原理的,是“有机配伍”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数学式的相加。
需要强调的是,几乎所有的“相须”配伍,都能增强药效,但作为临床用药,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恰到好处。例如治疗阳明腑实轻证之小承气汤《伤寒论》,作为君药大黄就不必配伍芒硝了。因此,作为“组方”的要诀之一则是选药要精当。
二、扩大药效或产生新药效
每一个中药,作为单体,其功效、主治是有一定范目的。但若与不同药物“相使配伍” 多能扩大药物的功效,甚至产生新的作用(或改变其原有的作用),从而扩大其治疗范围。例如桂枝,桂枝的功效是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但若与白芍相伍(如桂枝汤),则产生调和营卫的新药效;若与茯苓相伍(如苓桂术甘汤),则奏温阳化饮的作用;若与泽泻相伍(如五苓散).则奏化气利水的作用,这些都是扩大药效的例子。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相使配伍”都能扩大药效。能否扩大药效,关键在于两药之间在性味功效(包括归经)方面是否有“某种共性”的存在。
三、监制药物之烈性或毒性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烈性或毒性”,是指某些药物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与古时所言的广义的“毒药”,其概念有所不同。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因此,医药学家便通过配伍(或炮制)以减轻或消除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例如干姜与生附子配伍(如四逆汤),既可增强附子温里散寒之力,又可消除附子的毒性。又如十枣汤,十枣汤之用大枣而不用甘草,是取其既能缓和甘遂、大戟、芫花之毒性,使邪去而不伤正,又能补土制水,增强逐水之力。方剂学家们认为,通过“配伍”以监制药物之烈性或毒性,其最佳效果,应该是既能减缓或消除“毒药”对人体的毒害,又能增强“毒药”对疾病的疗效。
综观上述,可以看到,几味药物配伍成为方剂而用于治病,要比单味药治病更为理想,这就是组方的目的。“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此方之妙也。”(《医学源流论》)方剂学的任务就是指导医师们掌握这种技巧。
组方原则
一、组方原则的概念
方剂的组成,不是几味药物的随意堆砌,它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而组成的,这个原则就叫组方原则,前人称方剂的组方原则为君、臣、佐、使,现仍沿用至今。
组方原则的雏形可溯源于《黄帝内经》,它把方剂的组方原则规范为君、臣、使。《素问·至真要大论》曾云:“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是借用当时的国家政体制度,以说明(或日规范)方剂的组方原则。元代李东垣则把《黄帝内经》提出的组方原则——君、臣、使,补充为君、臣、佐、使,他说:“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别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斋曾云:“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进一步明确、扩大了“佐药”的含义。至于君、臣、佐、使药之间的关系,李东垣曾云:“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不可令君过于臣,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脾胃论》)明代以后,组方原则的具体内容便被定为君、臣、佐、使。由此可以看出,这个经过1000多年才形成的组方原则及其内涵是经过历代医疗实践,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不断补充,才逐步完善的。春秋战国绵延至今,历代医家都认为这种组方原则是正确、可行的。当然,这个“组方原则”还不够具体和规范,尚需予以充实。
二、组方原则的内涵
组方原则的内涵是君、臣、佐、使。为了更好地理解君、臣、佐、使的定义及其具体运用,特先举一例(麻黄汤).供作对照说明。麻黄汤(《伤寒论》)由麻黄、桂技、杏仁、甘草组成。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等症.根据各个物的作用,其组 方原则如下:
君药——麻黄:发汗鼓风寒,兼宣肺平喘 臣药——桂枝:发汗散风寒,助麻黄解表 佐药——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现对君药、臣药、佐药、使药作如下的分折.
(一)君药
含义:针对主要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物,成为君药。例如麻黄汤(《伤寒论》),方中麻黄是针对病因(风寒外感)而且力最强,能够起主要治疗作用,故为君药。说明:
1.针对主要病因或主证的药物,不一定就是君药。例如,麻黄汤《伤寒论))中的桂枝,它与麻黄都是针对病因(风寒外感)而设,但它的药力未居方中之首,故为臣药。其它诸如白虎汤中的知母、黄连解毒汤中的黄芩,这些药物虽然亦是针对病因而设,但由于药力略逊,未起主要治疗作用,因此,不能称为君药。2.君药不宜多,一般是1-2味。原因是每首方剂所主治的病证,其病因或主证一般是1-2个。需要明确的是君药的多寡与病因的多寡并无直接关系。例如小青龙汤(《伤寒论))两个病因,两个君药,而半夏泻心汤(《伤寒论》),两个病因却只有—个君药。3.君药用量较重。原因是用量加重后,其药力可加强,以保证其在方中可起主要治疗 作用,因此,李东垣曾云:“君药分量最重。”(《脾胃论》)但需指出的是,用量最重者不一定就是君药,因为有些药物为矿物贝壳类本身的常用量就是较重的。此外,尚需指出的是,所谓“用量较重”是指药物本身而言,而不是与其它药相比较。
(二)臣药
含义:臣药的含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以加强治疗病因或主证的药物。例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其作用是加强麻黄发汗散寒的作用,故为臣药。二是针对次要病因或次要症状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例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该方主治证的病因是表邪未解(主要病因),热已入里(次要病因),主症是身热,次要症状是下利。方中黄连是针对人里的热邪(次要病因)而起治疗作用,故为臣药。又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该方主治证的病因是外有风寒(主要病因),内有痰饮(次要病因),方中干姜、细辛是针对痰饮而起治疗作用;故为臣药。说明:
1.辅助君药,并与君药相伍产生新的药效(或扩大君药药效)的药物,应为臣药。如桂枝汤(《伤寒论》)中的白芍(与桂枝共奏调和营卫之效)、小柴胡汤(《伤寒论》)中的黄芩(与柴胡共奏和解少阳之效)。又如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辩惑论).该方只有二味药,其中当归的作用是辅助君药黄芪,并与黄芪相伍,共奏补气生血之效,因此,当归不是佐药而是臣药。
2.臣药的数目一般为1-3味。原因是根据每首方剂所主治证的次要病因(或次要症 状)一般是一个,甚或没有。此外,作为“辅助”君药,目的是加强君药的药效,或与君药相伍产生新药效,或扩大君药的药效,1-3昧药也足够了。
(三)佐药
含义:佐药的含义有三种。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原因或主证,或加强臣药治疗次要病因或次要症状,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例如麻黄汤,其杏仁的主要作用是直接治疗次要症状喘咳,故为佐药‘佐助药’二是佐制药。即消除或减缓君、臣药之毒性或烈性。例如十枣汤(《伤寒论》),方中大枣是作用是缓和芫花、甘遂、大戟之毒性,属佐药(佐制药)。三是反佐药。对于病势危重'出现拒药而须“从治”者,组方时选用与君药性味或功用相反而又能相成的药物,该药则称为反佐药。例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伤寒论》),该方治证既有阳衰阴盛之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又有虚阳外越之面赤烦躁,干呕心烦,病情危重(阴阳格拒).根据“甚者,从之”的治则,选用成寒苦降(性味功用与君药附子相反)的猪胆汁、童尿,一方面益阴和阳,防寒邪拒药,一方面从阴引阳,引外越之虚阳复归于阴中,使阳气得以内外交通,上行下济,因此,猪胆汁与附子相伍,以各自不同的作用,相反相成,共奏回阳救逆之效,故为反佐药。
说明: 1.佐助药的含义甚似臣药,两者都有“辅助君药以加强治疗作用”,都有“治疗次要症状的作用”,其区别在于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
2.反佐药的性睐既然与君药相反,因此,在方剂的“组成“上往往有寒热药并用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寒热药并用不一定就是“反佐”,例如左金丸《丹溪心法’)之黄连、吴茱萸;半复泻心汤(《伤寒论》)之黄连、干姜,大黄附子汤(《伤寒论》)之大黄、附子。是否属于反佐药,应以治则“甚者从之”为判断依据。
3.佐助药的数量一般是1-3味,其原因可参考“臣药”条目。佐制药的数量一般是1-2味,原因是佐制药的作用只是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而已,无需众多的药物。反佐药的数量一般是1-2味,原因是反佐药的“药性”不能胜过君药,否则,该方的功效将适得其反。
(四)使药
含义;使药的含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到达“病所”的物。例如天王心丹(《摄生秘剖》),方中桔梗的作用是载上行,力上入心经,故属引经药。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例如麻黄汤,方中甘草的作用是调和诸药。
说明:
1.理论上每首方剂所主治的病证必定有相关的病位。药物只有预定目标到达病所,其治疗作用才是有治疗价值的。问题是精明的医药学家为了优化方剂的组成,他们在创制方剂时,往往不为“引经”而设引经药,而是由君、臣药或佐药兼任引经药的作用,使其方剂显得精简有序。例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方中君药大黄兼能引药入肠,故不另设引经药。其它诸如大黄附子汤、十枣汤、犀角地黄汤等等,几乎九成的名方都是如此。
2.“调和诸药”的含义及其目的是使每首方剂各药性恰如其分地发挥治疗作用。其次,下面一些情况亦属“调和诸药”的范畴。一是减少或舫止药物(特别是大苦大寒之药)对脾胃功能的损害,例如白虎汤(《伤寒论》)、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等等过用都有“败胃”之弊,故用甘草以防之。伤寒论方之所以常用生姜、大枣、甘草,其中之一是顾护胃气。二是缓和药物之偏性。例如麻黄汤,方中麻黄辛温而偏燥热,若不配伍使药甘草,有些人服用之后便会出现烦躁,失眠,甚至兴奋不已。
3.“调和药”的数量一般是1味,有的方剂 可以不设,可由佐药“调和”之。
三、君、臣、佐、使药之间的关系
1.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的判定,不是随意的,是根据它在方中的作用而决定的。2.每首方剂,君药是不可少的。原因是每一首方剂,其所治证肯定有其病因的。3.在比例上,一般是君药少,臣、佐药多。在某些情况下,臣、佐药可以少用或不用。这个“情况”主要是:
(1)君药药效强劲而又全面者。例如白虎汤((伤寒论)),其所治证的热邪(病因)虽然炽盛,但其君药石膏清热之力强劲,因此,该方的臣佐药各用一味(知母、粳米)便可以了。又如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该方主治血虚发热证,或癌疡溃后,久不愈合。由于该方君药黄芪的药效全面而可靠,故此不必用佐药,而仅用一味当归,令其为臣,便可成方了。
(2)病情简单或邪浅病轻者。例如增藏汤(《温病条辨》),该方主治津亏便秘证,主症只是大便秘结而已,病情简单,故用玄参为君,麦冬、生地为臣、佐药便可成方了。又如六一散(《伤寒直格》),该方主治暑湿证,在病因病机方面,既有暑热,又夹有湿邪(两个病因).但属邪浅病轻之证,因此,仅用二昧药(滑石、甘草)便成为六一散了(方中滑石为君)。
(3)有时为了“功效挟捷而力专”,往往是仅用二三味药,甚或一味药而组成方剂。诸如参附汤《正体类要》、四逆汤《伤寒论》、芪附汤《魏氏家藏方》、独参汤《丹溪心法》等等,都以“快捷而力专”作为疗效的标准之一。所谓功效快捷而力强,一般是指药物起效快,药力强劲而且很快到达病所,因此,组方选药以少而精为宜。药物过多而又不能有机配合的话,则反而药力分散,或则互相牵制,削弱药效的发挥。总之,每一首方剂,臣、佐药的多少,以及臣、佐药是否齐备,应由病情,治法的需要,以及所选药物的药效来决定。
4.每首方剂,引经药是不可少的。原因是每一首方剂,其所治证肯定有其相应的病使。但引经药可由臣、佐药兼任。
组成变化
一、组成变化的意义
方剂的组成厨然有一定的原则(即组方原则),但在临床运用时,由于个人的体质、年 龄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由于病情轻重缓急的变化;由于地区或气候的不同,又需灵活化裁,加减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这是方剂组成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方剂的随证加减,有其共同的守则:
1.应在主病(或主证)不变、君药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次要症状(包括患者体质、年 龄等)的改变,增减次要药物。
2.增减的药物不宜过多(~般是1-2味)。过多则庞杂,甚或喧宾夺主,以致原方面目全非。
3.增减的药量不宜过大。过大则会改变该方的君药,从而改变该方的功效与主治。练观历代名方,诸如桑菊饮、小青龙汤、银翘散、小柴胡汤、理中丸、真武汤、四物 汤、右归饮等等,其原方加减都是遵循这个守则的。
二、组成变化的形式 1.药昧加减变化
所谓药味加减变化是指一个方剂在主证、君药不变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挟证的改变,而加减其次要药物(即臣、佐药),以适应病情变化的需要,属随证加减的内容之一。例如,桂枝汤,该方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若兼见咳喘,则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又如,大承气汤,该方主治痞满燥实之阳明热结重证,若燥证不甚.可去芒硝,名小承气扬,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如此加减,刚与病情贴切而有较好的疗效。
若因药味加减而改变了原方的主证、君药时,则属另行组方而不在此例,例如苓桂术甘汤'方中君药茯苓,与臣药桂枝相伍温阳化饮,主治脾阳不足之痰饮。若去桂枝,加人参,君药变为人参,即四君子汤,主治证则为脾胃气虚,与苓桂术甘汤迥然不同,因此,不属于药味加减变化的范畴。2.药量加减变化
所谓药量加减变化是指一个方荆在主证、君药不变情况下,随着次要症状或兼挟证的改变,而加减该方某些药物(君药、臣药或佐药)的用量,以适应病情变化的需要,亦属随证加减的范畴。例如四逆汤,该方用量为附子一枚、于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主治少阴四逆证。若兼见“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等阴盛格阳之危象者,可将附子加量为。大者一枚”,干姜加量至三两,此则为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四逆重证。通脉四逆汤比之四逆汤,其君药、主证并没变化,只是病情较重,故加重姜附用量。临床上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以及地区、气候之不同,加减原方药物之用量,亦属药量加减变化范畴。若因药量加减而改变了原方的君药时,则属另行组方而不在此例。3.剂型更换变化
所谓剂型更换变化是指同一方剂,由于病情需要或其他原因(如煎煮不便、外地出差等)而选用其不同剂型,以达到相应的治疗目的者。方剂的剂型有多种,诸如汤、丸、散、膏、丹、针剂等等。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可使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丸剂,丸剂的特点之一是吸收缓慢,药效持久,适于病势缓慢,消散也需一个过程的证候。汤剂的特点则是吸收快,适于较急的病证。因此,张仲景对于中焦虚寒之腹痛绵缩,喜温喜按者,选用理中丸《伤害论》,而对中焦虚寒所致的胸痹,病证较急(此证已出现“胁下逆抢心”)者,则用人参汤《金匮要略》。此人参即理中丸之汤剂。张仲景在理中丸方后有“然不及汤”四字,其意亦即如此。
“组方原则”体现了方剂组成(特别是选药、配伍)的原则性;“组成变化”则体现了中医运用方剂的灵活性。临证时,既要严格地遵循“组方原则”以选药、配伍,又要结合病者的病情、体质、气候、生活习惯等,予以灵活化裁,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第二篇:方剂学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练习题)
方剂学——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组方原则最早见于《_______》,其谓:“______之谓君,______之谓臣,______之谓使”。
2.金代张元素明言“____为君”。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____,二是____,三是____。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____,二是____。
5.方剂的组成变化包括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E.引经药
2.有关君药的认识,不确切的是()
A.药力居方中之首
B.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大
C.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D.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E.君药在方中是首要的
3.下列哪项不属于佐药的意义()
A.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B.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C.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D.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E.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4.下列哪项不属于方剂组成变化中的药味增减()
A.由麻黄汤到三拗汤
B.麻黄汤加白术即麻黄加术汤
C.由小承气汤到厚朴三物汤
D.桂枝汤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
E.抵当汤与抵当丸
三、多项选择题
1.《黄帝内经》中论及的组方原则包括()
A.君
B.臣
C.佐
D.使
E.反佐
2.有关臣药的论述正确的有()
A.是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B.药力小于君药
C.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
D.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E.制药君药的毒性
3.方剂的组成变化包括()
A.方名的变化
B.药味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
D.服药时间的变化
E.药量增减变化
四、简答题
1.方剂中君药的意义?
2.方剂的组成变化有哪些?
五、论述题
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内经
主病
佐君
应臣
2.力大者
3.佐助药
佐制药
反佐药
4.引经药
调和药
5.药味增减变化
药量增减变化
剂型更换变化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C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BCDE
3.BCE
四、简答题
1.君药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居方中之首,用量一般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首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方剂的组成变化包括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及剂型更换变化三方面。
五、论述题
方剂的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其意义如下:
君药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或主病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物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性,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第三篇: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中医临床的用药治病多数采用复方形式。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便进入了具体的遣药组方阶段。要组织好一首有效方剂,必须重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二是熟练的药物配伍技巧。
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配”,有组织、搭配之义;“伍”,有队伍、序列之义。徐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方之妙也。”(《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在此,徐氏明确指出了在组药成方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配伍”这个环节。
我们知道,大多数单味中药都具有多功用的特点,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发挥其中部分功用;况且,药物既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也有因其药性偏胜而致不同程度毒、副作用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熟悉并把握其药物功用(包括毒副作用)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及运用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在古今医家以小生产方式积累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因此,正确、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有关配伍知识及技能,掌握历代名方中常用的配伍组合规律,对于今后正确地遣药组方、灵活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用配伍方法遣药组方,从总体而言,其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用药有利有弊,用方有利无弊”,如何充分发挥药物对治疗疾病有“利”的一面,同时又能控制、减少甚至消除药物对人体有“弊”的一面,这就是方剂学在运用配伍手段时最根本的目的。一般来说,药物通过配伍,可以起到下述作用:
1.增强药力 功用相近的药物配伍,能增强治疗作用,这种配伍方法在组方运用中较为普遍。如荆芥、防风同用以疏风解表,薄荷、茶叶同用以清利头目,党参、黄芪同用以健脾益气,桃仁、红花同用以活血祛瘀等。
2.产生协同作用 药物之间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常相互需求而增强某种疗效。如麻黄和桂枝相配,通过“开腠”和“解肌”协同,比单用麻黄或桂枝方剂的发汗力量明显增强;附子和干姜相配,俗称“附子无姜不热”,体现了先后天脾肾阳气同温,“走而不守”和“守而不走”协同,大大提高温阳祛寒作用。
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这是在方剂配伍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桂枝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温经止痛、温经活血、温阳化气、平冲降逆等多种功用,但其具体的功用发挥方向往往受复方中包括配伍环境在内的诸多因素所控制。如前所述,在发汗解表方面,多和麻黄相配;温经止痛方面,往往和细辛相配;调和营卫、阴阳方面,又须与芍药相配;平冲降逆功用,则多与茯苓、甘草相配;温经活血功用,常与丹皮、赤芍相配;温阳化气功用,常须与茯苓、白术相配。又如黄柏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虚热、降虚火等作用,但往往以其分别配伍黄芩、黄连、苍术、知母为前提。川芎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行气的作用,但祛风止痛多与羌活、细辛、白芷等引经药相配,活血调经多与当归、芍药同用,而行气解郁则又多与香附、苍术相伍。再如柴胡有疏肝理气、升举阳气、发表退热的作用,但调肝多配芍药,升阳多伍升麻,和解少阳则须配黄芩。由此可见,通过配伍,可以控制药物功用的发挥方向,从而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中医药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代医家反复实践总结,产生了不少针对基础病机的基础方剂,如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四逆散等。在临床上通过随证配伍,可以使这些基础方剂不断扩大治疗范围。如四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的功用,是主治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声低息短、倦怠乏力、脉来虚软等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若由脾虚而生湿,阻滞气机,以致胸脘痞闷不舒,则可相应配伍陈皮,即异功散,功能益气健脾、行气化滞;若脾虚痰湿停滞,出现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咳嗽痰多稀白,则再配半夏入方,即六君子汤,功能重在健脾气、化痰湿;若在脾胃气虚基础上,因痰阻气滞较重而见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疼痛、呕吐泄泻等,则可配伍木香、砂仁,即香砂六君子汤,功能益气健脾、行气化痰。由此可见,通过随证配伍,则可达到不断扩大治疗范围的目的。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从中国医学史的相关资料表明,上古时期,人们对药物的毒副作用是十分畏惧的,从古代将中药统称为“毒药”,以及“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到“服药不瞑眩,则厥疾不瘥”的认识,以及臣子为国君试药、儿子为父亲试药的记载,反映了当时运用药物能产生毒副作用的普遍性。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和药物运用经验的积累,尤其是方剂学的发展,探索和掌握了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为后世方药的广泛运用和疗效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至西汉后期时,对中药的称谓,由“毒药”改称为“本草”,这本身就是中医药学划时代进步的标志。这与方剂学中运用配伍方法的成果是分不开的。
通过配伍控制毒副作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七情”中“相杀”和“相畏”关系的运用,即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和消除半夏的毒性,砂仁能减轻熟地滋腻碍脾的副作用等;二是多味功用相近药物同时配伍的运用,这种方式既可利用相近功用药物的协同作用,又能有效减轻毒副作用的发生。这是因为功用相近的多味药物同用,可以减少单味药物的用量,而多味药物之间,其副作用的发挥方向往往不尽一致。根据同性毒力共振、异性毒力相制的原理,这就可以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轻毒副作用。如十枣汤中的甘遂、芫花、大戟,泻下逐水功用相近,且单味药习惯用量亦大致相似,在组成十枣汤时,以三味各等分为末,枣汤调服。其三味药合用总量相当于单味药的常用量。通过现代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这样的配伍方法具有缓和或减轻毒副作用的效果。
应当指出,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中医药学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方法和内容。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恰如其分的用量控制,特定的炮制方法,道地药材的选择,具体的煎药、服药方法以及恰当的剂型要求等。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 每一首方剂,固然要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妥善配伍而成。但在组织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药物时,还应符合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方形式。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其后,金人张元素有“力大者为君”之说;李东垣说: “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又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宜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明代何伯斋更进一步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内经》,还是张元素、李东垣、何伯斋,虽对君、臣、佐、使的涵义作了一定的阐发,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今据各家论述及历代名方的组成规律,进一步分析归纳如下: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综上所述,一个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地位为依据。除君药外,臣、佐、使药都具两种以上的意义。在遣药组方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既不是每一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必须具备,也不是每味药只任一职。每一方剂的具体药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备,全视具体病情及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能来决定。但是,任何方剂组成中,君药不可缺少。一般来说,君药的药味较少,而且不论何药在作为君药时其用量比作为臣、佐、使药应用时要大。这是一般情况下对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至于有些药味繁多的大方,或多个基础方剂组合而成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为进一步说明君、臣、佐、使理论的具体运用,以麻黄汤为例分析如下: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症状。其病机为外感风寒,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宣。治法为辛温发汗,宣肺平喘。其方义分析如下:
君药——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
臣药——桂枝:辛甘温,解肌发表,助麻黄发汗散寒;温通经脉,解头身之疼痛。
佐药——杏仁:苦平,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佐助药)。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
通过对麻黄汤的分析,可知遣药组方时既要针对病机考虑配伍用药的合理性,又要按照组成的基本结构要求将方药组合成为一个主次分明、全面兼顾的有机整体,使之更好地发挥整体效果,这是需要充分运用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周密设计的。
至于“以法统方”和“君臣佐使”理论的关系,前者是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后者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只有正确把握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加之熟练的用药配伍技巧,才能组织好理想的有效方剂。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形式
临证不依病机、治法选用成方,谓之“有方无法”;不据病情加减而墨守成方,又谓“有方无药。”因此在临证运用成方时,我们应根据病人体质状况、年龄长幼、四时气候、地土差异,以及病情变化而灵活加减,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徐灵胎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说明方剂在运用时不可囿于成方,应当通过灵活变化来适应具体病情的需要。方剂的运用变化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药味加减的变化
药物是决定方剂功用的主要因素。当方剂中的药物增加或减少时,必然要使方剂组成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并由此导致方剂功用的改变。这种变化主要用于临床选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适合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必须指出,在此所指的药味增减的变化,是指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们常说的“随证加减”。例如桂枝汤,该方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舌苔薄白等症。若在此证候基础上,兼有宿疾喘息,则可加入厚朴以下气除满、杏仁降逆平喘(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因风邪阻滞太阳经脉,以致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而见项背强几几者,可加葛根解肌舒筋(桂枝加葛根汤);又如桂枝汤证因误下而兼见胸满,此时桂枝汤证仍在者,因方中芍药之酸收,不利于胸满,则当减去芍药,以专于解肌散邪(桂枝去芍药汤)。
上述三例都是在主病(太阳中风)、主证(恶风、发热、自汗)、君药(桂枝)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臣、佐等),以适合兼证变化的需要。由此可见,在选用成方加减时,一定要注意所治病证的病机、主证都与原方基本相符,否则是不相宜的。还有一点,即对成方加减时,不可减去君药,否则就不能说是某方加减,而是另组新方了。
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药物的用量直接决定药力的大小。某些方剂中用量比例的变化还会改变方剂的配伍关系,从而可能改变该方功用和主治证候的主要方面。例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两方都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组成。但小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轻证,病机是热实互结在胃肠,治当轻下热结,所以用大黄四两为君、枳实三枚为臣、厚朴二两为佐;厚朴三物汤主治大便秘结、腹满而痛,病机侧重于气闭不通,治当下气通便,所以用厚朴八两为君、枳实五枚为臣、大黄四两为佐。两方相比,厚朴用量之比为1:4。大黄用量虽同,但小承气汤煎分二次服,厚朴三物汤分三次服,每次实际服量也有差别(见表1),故两方在功用和主治的主要方面有所不同。又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两方都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组成。但前方姜、附用量比较小,主治阳微寒盛而致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下利、脉微细或沉迟细弱的证候,有回阳救逆的功用;后方姜、附用量比较大,主治阴寒极盛格阳于外而致四肢厥逆、身反不恶寒、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的证候,有回阳逐阴、通脉救逆的功用(见表2)。
表1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鉴别表
方剂名称
方药组在配伍
主 治 主 候 备 注
君
臣
佐
使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
厚朴二两
阳明腑实证(热证):
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痛拒按
分二服
厚朴三物汤
厚朴八两
枳实五枚
大黄四两
气滞便秘(气闭):
脘腹满痛不减,大便秘结
分三服
表2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鉴别表
方剂名称
方药组在配伍
主 治 主
候
备 注
炙甘草
生附子
干姜
四逆汤
二两
一枚
一两 五钱
下利清谷,呕吐,恶寒,四肢厥逆,身体疼痛,脉微细或沉迟细弱
四逆泊证是由阳衰寒盛所致,故以姜、附回阳求逆
通脉四逆泊
二两
一枚(大者)三两
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身反不恶寒
通脉四逆汤证是阴寒极盛格阳于外所致,故加重姜、附用量以回阳逐阴、通脉救逆
从以上举例来看,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的主治证候和病机虽基本相同,但是病情轻重明显不同,所以只是药量大小有异,配伍关系基本不变。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主治证候和病机都有不同,所以方药组成的配伍关系上有了改变,药量也随之而异。由此可知,药量的增加或减少,可以是单纯药力的改变,也可以随着组成配伍关系的改变而功用、主治发生改变。
中药制剂种类较多,各有特点。由于剂型不同,在作用上也有区别。如理中丸是用治脾胃虚寒的方剂,若改为汤剂内服,则作用快而力峻,适用于证情较急重者;反之,若证情较轻或缓者,不能急于求效,则可以改汤为丸,取丸剂作用慢而力缓,所以《伤寒论》中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等分)服法中指出“然不及汤”。这种以汤剂易为丸剂,意取缓治的方式,在方剂运用中极为普遍。此外,由于剂型的选择常决定于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点,所以剂型更换的变化,有时也能改变方剂的功效和主治。例如,九味羌活汤为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所致感冒的常用方,但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说本方“治杂病如神”,并指出“炼蜜作丸尤效”。又如《金匮要略》所载桂枝茯苓丸原为治疗瘀阻胞宫证而设,功能活血祛瘀,缓消癥块,但《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为汤剂,易名催生汤,改用于产妇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服,有催生之功。
上述药味、药量、剂型等的变化形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相互结合使用,有时很难截然分开。但通过这些变化,能充分体现出方剂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特点,只有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制裁随心,以应万变之病情,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第四篇:由1-3味药组成的方剂
一味药:
1、文蛤散(《伤寒论》)组成:文蛤; 功效:清热利湿。
2、甘草汤(《伤寒论》)组成:生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
3、一物瓜蒂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蒂; 功效:祛湿散水。
4、苦参汤(《金匮要略》)外洗方 组成:苦参
功效:杀虫解毒,化湿敛溃。
5、矾石汤(《金匮要略》)外洗方 组成:白矾;
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主治:脚气冲心。
6、甘草汤(《肘后备急方》)组成:甘草;
功效:清热平喘,止咳下气; 主治:肺痿轻症。
7、皂荚散(《金匮要略》)组成:皂荚;(用酥炙,以枣膏和服)功效: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8、大乌头煎(《金匮要略》)组成:乌头;
功效:破积散寒,温通止痛。
9、蛇床子散(《金匮要略》)外用药 组成:蛇床子;
功效:暖宫燥湿,杀虫止痒。
两味药:
1、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组成:枳实、芍药;
功效:行气和血,缓急止痛; 主治:气血郁滞证。
2、左金丸(《丹溪心法》)组成:黄连、吴茱萸;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3、桔梗汤(《伤寒论》)组成:桔梗、甘草;
功效:宣肺止咳,祛痰排脓。主治:肺痈。
4、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组成:滑石、甘草; 功效: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
5、参附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附子; 功效:益气回阳固脱; 主治:阳气暴脱证。
6、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组成: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
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生姜;
功效: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主治:痰饮呕吐。
7、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蒲黄、五灵脂;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证。
8、二妙散(《丹溪心法》)组成:黄柏、苍术;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
9、甘草干姜汤(《伤寒论》))))组成:甘草、干姜; 功效:振奋脾阳。
10、芍药甘草汤(《伤寒论》)组成:白芍、甘草;
功效:养血敛阴,和中缓急。
11、干姜附子汤(《伤寒论》)组成:干姜、附子; 功效:急救回阳。
12、桂枝甘草汤(《伤寒论》)组成:桂枝、甘草; 功效:温通心阳。
13、栀子豉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香豉; 功效:清热散结。
14、栀子干姜汤(《伤寒论》)组成:栀子、干姜; 功效:清上焦,温中焦。
15、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组成:赤石脂、禹余粮; 功效:涩肠固脱止痢。
16、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生地黄;
功效:润肺滋肾,清热凉血。
17、百合知母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知母;
功效: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18、百合鸡子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鸡子黄;
功效:养阴清热,安中和胃。
19、瓜蒌牡蛎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根、牡蛎; 功效:清热生津止渴。
20、百合滑石散(《金匮要略》)组成:百合、滑石;
功效:滋阴润肺,兼以清热。
21、赤豆当归散(《金匮要略》)组成:赤小豆、当归; 功效:排脓除湿。
22、头风摩散(《金匮要略》)外用方 组成:大附子、盐;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止痛。
2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组成:葶苈、大枣;
功效:开泻肺气,行水祛饮。
24、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组成:薏苡仁、附子;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25、走马汤(《外台秘要》)组成:杏仁、巴豆; 功效:泻寒散结通腑。
26、泽泻汤(《金匮要略》)组成:泽泻、白术;
功效:利水祛饮,健脾和中。
27、蒲灰散(《金匮要略》)组成:蒲黄、滑石; 功效:化瘀利窍泄热。主治:热淋。
28、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组成:甘草、麻黄;
功效:发汗宣肺,散水和中。
29、枳术汤(《金匮要略》)组成:枳实、白术;
功效:健脾利水,行气散结。
30、硝石矾石散(《金匮要略》)组成:硝石、矾石; 功效:消瘀化湿; 主治:女劳疸。)
31、半夏麻黄丸(《金匮要略》)组成:半夏、麻黄;
功效:通阳涤饮,降逆定悸; 主治:水饮致悸。
32、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甘草; 功效:荡热和胃; 主治:胃肠实热呕吐。
33、半夏干姜散(《金匮要略》)组成:半夏、干姜;
功效:温中助阳,化饮降逆止呕。
34、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生姜汁;
功效:宣散寒饮,舒展气机。
35、橘皮汤(《金匮要略》)组成:橘皮、生姜;
功效:通阳和胃,理气散寒。
36、紫参汤(《金匮要略》)组成:紫参、甘草;
功效:清热祛湿,安中止利。
37、葵子茯苓散(《金匮要略》)组成:冬葵子、茯苓;
功效:利水通窍,渗湿通阳。主治:妊娠水肿。
38、矾石丸(《金匮要略》)外用药 组成:矾石、杏仁; 功效:除湿热,止带下。
39、红蓝花酒(《金匮要略》)组成:红花、酒;
功效:活血行瘀,利气止痛。
三味药:
1、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暴哑。
2、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
3、小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5、大陷胸汤(《伤寒论》)组成:大黄、芒硝、甘遂; 功效:泄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6、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7、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 功效:祛痰逐饮; 主治:痰伏胸膈证。
8、泻心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泻火消痞;
主治:邪热壅滞心下,气机痞塞证。
9、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 功效: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主治:肝脾不和证。))
10、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黄连、吴茱萸、木香; 功效:清热化湿,行气化滞; 主治:湿热痢疾。
11、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入粳米同煮)???算4味或3味????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证。
12、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香薷、白扁豆、厚朴;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13、碧玉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青黛; 功效:清解暑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14、鸡苏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薄荷; 功效:疏风解暑;
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者。
15、益元散(《伤寒直格》)组成:滑石、甘草、辰砂;(以灯心汤调服)???算3味吗??? 功效:清心解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16、四逆汤(《伤寒论》)组成:附子、干姜、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17、通脉四逆汤(《伤寒论》)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即四逆汤倍干姜)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18白通汤(《伤寒论》)组成:附子、葱白、干姜; 功效: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19、生脉散(《医学启源》)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2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组成:防风、白术、黄芪;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21、桃花汤(《伤寒论》)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功效: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血痢证。
22、缩泉丸(《魏氏家藏方》)组成:天台乌药、益智仁、茴香; 功效: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寒证。
23、磁朱丸(《备急千金要方》)又名“神曲丸” 组成:神曲、朱砂、磁石; 功效:益阴明目,重镇安神; 主治:心肾不交诸症。
24、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组成:甘草、小麦、大枣;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躁症。
25、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薤白、白酒;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26、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组成:川楝子、延胡索; 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
27、良附丸(《良方集腋》)组成:高良姜、香附子、生姜; 功效: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肝胃气滞寒凝证。
28、大半夏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人参、白蜜; 功效:和胃降逆,益气润燥; 主治:胃反证。
29、下淤血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泄热逐瘀;
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
30、牵正散(《杨氏家藏方》)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
31、增液汤(《温病条辨》)组成:玄参、麦冬、生地; 功效: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32、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大黄、栀子、茵陈;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33、栀子柏皮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黄疸之热重于湿证。
34、三妙丸(《医学正传》)组成:黄柏、苍术、川牛膝;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35、小陷胸汤(《伤寒论》)组成:半夏、黄连、瓜蒌;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36、三子养亲汤(《杂病广要》)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主治:痰壅气逆食滞证。
37、枳术丸(《内外伤辨惑沦》)组成:枳实、白术、荷叶; 功效: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38、瓜蒂散(《伤寒论》)组成:瓜地、赤小豆、香豉; 功效: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塞胸脘证。
39、三圣散(《儒门事亲》)组成:防风、瓜蒂、藜芦; 功效:涌吐风痰; 主治:中风闭证。
40、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论》)组成:芍药、甘草、附子; 功效:阴阳双补。
41、栀子甘草豉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香豉、甘草; 功效:清热散结,兼以益气。
42、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香豉、生姜; 功效:清热散结,和胃止呕。
43、栀子厚朴汤(《伤寒论》)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44、三物小白散(《伤寒论》)组成:桔梗、巴豆、贝母; 功效:温寒逐水,涤痰散结。
45、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渍之)功效:清热除痞。
46、栀子柏皮汤(《伤寒论》)组成:栀子、黄柏、甘草; 功效:清解里热,兼以祛湿。
47、猪肤汤(《伤寒论》)组成:猪肤、白蜜、白米粉;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除烦利咽。
48、苦酒汤(《伤寒论》)(苦酒即米醋)组成:半夏、鸡子、苦酒; 功效:化痰敛溃,消肿止痛。
49、半夏散及汤(《伤寒论》)组成:半夏、桂枝、甘草; 功效:散寒通阳,化痰开结。
50、枳实栀子鼓汤(《伤寒论》)组成:枳实、栀子、香豉; 功效:清热除烦、宽中下气。
51、滑石代赭汤(《金匮要略》)组成:百合、滑石、代赭石; 功效:清心润肺,利湿除热。
52、蜀漆散(《金匮要略》)组成:蜀漆、云母、龙骨; 功效:祛痰截虐。
53、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 功效: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主治:胸痹。
54、茯苓杏仁甘草汤(《金匮要略》组成:茯苓、杏仁、甘草; 功效:宣肺利气化饮。
55、橘枳姜汤(《金匮要略》)组成:橘皮、枳实、生姜; 功效:温胃理气散结。
56、桂枝生姜枳实汤(《金匮要略》组成:桂枝、生姜、枳实; 功效:通阳化饮,下气降逆。
57、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行气除满。
58、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59、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组成:当归、生姜、羊肉; 功效:养血散寒止痛。主治:血虚内寒之寒疝。
60、旋覆花汤(《金匮要略》)组成:旋覆花、葱、新绛; 功效: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61、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组成:厚朴、大黄、枳实; 功效:涤饮泄热,行气开郁。
6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生姜、茯苓; 功效:祛饮降逆,宣阳制水。
63、滑石白鱼散(《金匮要略》)组成:滑石、乱发、白鱼; 功效:化瘀行血,清热利尿。主治:血淋。
64、茯苓戎盐汤(《金匮要略》)组成:茯苓、白术、戎盐; 功效:补益脾肾,渗湿利水; 主治:劳淋。
65、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组成:麻黄、附子、甘草; 功效:温经助阳,发汗散寒。
66、柏叶汤(《金匮要略》)组成:柏叶、干姜、艾叶; 功效:温中止血; 主治:虚寒吐血。))
67、猪苓散(《金匮要略》)组成:猪苓、茯苓、白术; 功效:健脾祛饮。
68.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组成:薏苡仁、附子、败酱草;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 主治:肠痈之脓已成。
69、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组成:干姜、人参、半夏; 功效: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70、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要略》)组成:当归、贝母、苦参; 功效:养血开郁,清热除湿。主治:妊娠血虚热郁小便难。
71、下瘀血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桃仁、蛰虫; 功效:破血逐瘀;
主治:瘀血内结之产后腹痛。
72、三物黄芩汤(《千金要方》)组成:黄芩、苦参、干地黄; 功效:清热燥湿,滋养阴液。
主治:产后四肢烦热之湿热阴虚证者。
73、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组成:大黄、甘遂、阿胶; 功效:破血逐水。主治:水血并结血室。
第五篇:方剂总结(本站推荐)
体现“培土生金法”的方剂: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参苓白术散,越婢汤
寒热并用的特点的方剂:乌梅丸(酸苦辛并进),半夏泻心汤,黄连汤 枳实消痞丸
体现“甘温除热”法的方剂: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
体现“通因通用”法的方剂:大承气汤,芍药汤,桂枝茯苓丸,枳实导滞丸 体现“火郁发之”法的方剂: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败毒散
体现“急下存阴”法的方剂:大承气汤
体现“阴中求阳”法的方剂:肾气丸,右归丸
体现“阳中求阴”法的方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治疗霍乱吐泻的方剂:藿香正气散,连朴饮
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方剂:消风散,大秦艽汤
体现消补兼施的方剂:健脾丸,枳实消痞丸
体现增水行舟的方剂: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表里同治的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上下同治,异病同治),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五积散
用热酒的方剂:牵正散,玉真散
用当归身的方剂:一贯煎,百合固金汤,清胃散
交通心肾的代表方剂:桑螵蛸散
先煎枳实厚朴的方剂:大承气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以泻代清的方剂:泻心汤,凉膈散,葛根芩连汤
桂枝在各方剂中的应用:
麻黄汤———配麻黄——发汗解表
桂枝汤———配白芍——调和营卫
小建中汤——配饴糖——散中寒,辛散心阳
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养血
炙甘草汤——配姜酒——温通心阳 肾气丸——配附子——温肾助阳
桃核承气汤——配桃红——活血祛瘀
五苓散——配泽泻——温化膀胱,解表散寒
苓桂术甘汤——配茯苓——温中化饮
黄芪在各方剂中的应用:
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 玉屏风散——补气益表 归脾汤——生血 补阳还伍汤——行血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兼可利水
半夏在诸方中的应用:
小青龙汤——温肺化饮以治肺饮
小柴胡汤——和胃降逆以治呕吐 半夏泻心汤——降胃散结以治痞证
半夏厚朴汤——降逆化痰散结以治梅核气 苏子降气汤——降逆化痰以治喘咳 旋复代赭汤——降胃祛痰以治呕逆 二陈汤——燥湿化痰以治痰湿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天麻化痰熄风以治头痛眩晕
大黄在诸方中的应用: 大承气汤——泻热通便 桃核承气汤——攻下瘀热
十灰散——泻火导热
茵陈蒿汤——攻下湿热,泻热逐瘀
治泄方的比较
痛泄要方——扶土抑本——肝旺脾虚疼泻
理中丸——温中祛寒——中焦虚寒之泻
参苓白术散——补脾渗湿——气虚加湿之泻
四神丸——温补收涩——肾寒五更泻
真人养脏汤——涩肠温补——久泻伤脾
藿香正气散——化湿调气——外寒里湿
保和丸——消食和中——食积内停之泻
特殊服药方法及配伍方法的方剂小结(超重要):
萆薢分清散——入盐一撮——引药直达下焦
五苓散——多饮热水,取微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小陷胸汤——先煮瓜蒌,后纳他药——“以缓治上”
保和丸——食远白汤下
大承气汤——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再纳芒硝
回阳救急汤——临服入麝香三厘——通行十二经脉
定喘汤——不用姜——
八正散——灯心煎汤送服——增利水通淋之功
木香槟榔丸——食后生姜汤或温开水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