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照镜子、正衣冠”的实质看
从“照镜子、正衣冠”的实质看
——牢记两个务必的重要性
——学习体会
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里的“照镜子、正衣冠”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对政治家魏征死后的一句评价。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可见太宗对魏征的信任。
李世民为什么魏征如此褒奖和信任,原来魏征这个人参加李密反隋起义,起义失败后,投奔唐高祖李渊。李世民即位后,封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有胆有识,敢于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所提多被唐太宗采纳,有助于唐王朝的繁荣昌盛,有助于唐王朝的“贞观之治”的局面。
“贞观之治”是唐王朝的繁荣时期,面对唐太宗李世民滋长了贪图享乐的思想,大修宫殿、政事荒怠。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十思”是从五个方面讲的:在生活方面,要“知足以自戒”,“知止而安人”;在休养方面,要“思谦仲”,“惧满溢”;在意志方面,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在用人方面,要“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在执法方面,要“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怨而滥刑”。十思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习总书记以历史史实告诫全党:“照镜子、正衣冠”,就是要干部党员对照党章,检查自己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知不足而改进。作为身在纪委部门工作,本职工作就是抓党风党纪的监督整顿,自身要带头学习,同时还要协助党委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和教育。通过学习,使党员干部认识到,我们党是在人民群众中生长起来并且发展壮大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一句话,就没有我们党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它同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概括起来说,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观点。毛泽东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共产党就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正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使人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党,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党在人民中的形象,共产党人的形象,就是从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上逐步树立起来的。
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若干问题》一文中说,凡是正确的领导意见都是从群众中来的。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他要求全党必须广泛深入地提倡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党的三大作风。为什么要密切联系群众?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决定的。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我们党历来强调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强调永远不脱离实际、永远不脱离群众。
理清并了解党的群众路线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真正认识到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这将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在这重要时期,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的两个务必,“两个务必”犹如明灯,照耀着我们党前行的路;又犹如警钟,时时在我们身边回响。如果说,60多年前面对“白纸一样的中国”,“两个务必”是赶考制胜的法宝;那么,今天面对复杂的社会转型,艰难的改革攻坚,作风建设同样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以习近平说:“每次来西北坡,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主要是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学的还有没有不深不透的?‘两个务必’耳熟能详,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不能深刻领会‘两个务必’,使之更好的指导当前党的建设?今天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弘扬?”对此,习近平谈了自己的深刻感慨——他指出,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混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当前,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与当年“进京赶考”,从西北坡到北京的形势颇为相似。巨大的胜利与巨大的考验并存,改革发展中积累错综交织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冷静面对,做好长时间艰苦奋斗的准备。在此关键时刻,习近平强调:跳出历史周期律,要靠头脑清醒,要靠保持“两个务必”,可谓切中时弊,振聋发聩。
时下,把“两个务必”作为铭训牢记,作为规律遵循,作为党性坚守,就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必须激发奋斗精神,继续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就必须弘扬务实作风,坚决克服“四风”;就必须保持清廉本色,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守牢廉政底线,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学校工会作为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工作本身就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是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在工作中,一是要坚持一切为了职工,就是要自觉地把竭诚为教职工服务作为工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职工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教职工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想教职工之所想,急教职工之所急,自觉树立切实为教职工服务的这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二是倾听和研究教职工的需求,注意倾听广大教职工的意见,维护教职工的权益,更好地满足广大教职工的需求;三是加强工会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以自身的形象去影响带动教职工,成为教职工的贴心人;四是以教职工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会工作的标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最终体现,是要将教职工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依据和最高标准。我们要注意将教职工的满意度作为整改问题的方向,转变作风的着力点,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改善和解决教职工切身利益问题上来,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最后一点,作为学校领导之一,无论负责哪一方面工作,都要善听群众的骂声。群众的骂声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镜子,不仅反映出群众对我们工作上的不足与缺陷,而且能反映出群众对我们要求与期盼。其实,群众的骂声也在传递正能量,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如果群众连骂的心思都没有了,那才是最大的危险,真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暴风雨前的静谧,最后等来的只能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发生在1941年一个夏日雷把延安一个农民打死的故事,大家都是熟悉的,延安农妇伍兰花丈夫在山上耕地被雷打死,伍兰花大骂“世道不好”,“共产党黑暗”,“为什么不把毛泽东打死”等等。中央社会调查部把伍兰花押到延安,并建议处死刑。毛泽东知道后,找伍兰花谈话,原来是公粮任务太重,又逢干旱,她家除了种子之外无颗粒存粮。了解原委后,毛泽东没有责怪她,并派人送她回家,指示当地政府尽可能提供帮助。这件事让毛泽东反复反思,最后,党中央决定:减征公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提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毛泽东亲自带头劳动。这个故事提醒我们,面对群众的骂声,一是要保持冷静,把它视为获取群众心声的一个重要机会。古人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作为一个单位来说,党委班子是最高决策机构,那么,我们的决策到底对不对?我们的工作到底做的好不好?我们制定的政策或文件到底适不适应?这些情况其实只有群众最清楚,最知根知底,因为他们的感受最敏感,最直接,最真实。因此,敢于面对群众的骂声,善于倾听群众的骂声,这既是一种修养和境界的体现,更是一种担当和抱负的体现。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决策机构和决策机构的领导们,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只能通过热心交流掌握群众所思所想,竭尽全力帮助群众化解难题,打开心结,他们才会从心底发出赞扬声、表扬声。
严德水 202_年8月
第二篇:照镜子正衣冠)
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
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
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
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四风问题表现,一是形式主义,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是追求形式、不重实效,图虚名、务虚功、工作不抓落实。二是官僚主义,群众最不满意的是办事推诿扯皮多,效率低下,不作为、不负责任。三是享乐主义,基层和群众反映最多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安于现状、贪图安逸,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四是奢靡之风,主要是条件好了,许多方面做过头,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在作风建设上,集中在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形式主义害死人,其危害不仅在于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在于它的“异化”作用,让一切工作变味走样,最后实事泡汤、好事办砸。好大善功、互相攀比,你建五千平方米的广场,我就建一万平方米,不对纳税人的钱负责,不想实际,不想长远,不管他人死活,只想建形象工程,只想当期政绩,只想活动热闹,让人深感痛心。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没有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没有真正的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改掉这不良风气,对国家、对人民的危害甚大。
官僚主义则是党群关系的天敌,让人民群众苦不堪言。政府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官气十足、独断专行,遇到问题研究、讨论、再研究、再讨论,办一件事可以盖上二十几个公章,层层卡、层层要,完全脱 离实际、脱离群众。不破除官僚主义,干群关系还得紧张,人民群众还会怨声载道、有苦难言。
享乐主义害死人,现在一些人贪图安逸、耽于享受,生活在声、色、梦之中,不求上进、只求享受,利用手中的权力侵占人民的利益,只顾自己过得好,不管他人死活,在“有权 不用,过期作废”的观念作祟下,利用职务之便尽行享乐之事,把群众的利益抛到脑后,但最终还是害人害己。
奢靡之风是腐败之源,讲待遇、比规格、讲排场、图享受,成天忙于应酬、耽于享受,生活在声、色、梦之中,哪有时间思考问题、研究工作?任由奢靡之风蔓延,我们党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腐败就还会存在,这是一个可怕的循环。因此,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理应争当清廉的楷模、节约的表率、勤俭的标兵,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从根本上消除奢靡之风的思想土壤,打掉横亘在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
第三篇:照镜子、正衣冠心得体会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这“十二字”做法就贯穿了一条,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学习文件,认真地联系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工作,运用批评的武器,来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所以,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有这个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最有生命力的武器,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
反对四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对四风
一个党员,应该时时有党章的观念,党章所规定的,我们党是要干什么,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究竟是什么,一个共产党员的纪律的要求究竟是什么,应该对照我们曾经举手宣誓过的誓言,对我们来说,一个党的领导干部,我想,你应该是心中有理想,官僚主义所表现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就必然会表现为形式主义,它不了解实际,不了解群众的要求,就是满足于摆花架子,表面的轰轰烈烈,空喊口号,说大话、空话、假话,搞形式主义,而官僚主义表现的另外一方面就是特权思想、特权作风、特权享受,这一方面,就必然表现为享乐主义,必然表现为奢靡之风。可以说,官僚主义必然导致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也对官僚主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官僚主义也是产生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重要根源。而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又进一步加深了官僚主义。
当魏征死的时候,他就发了这样的感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应该心中有理想,应该手中有真理,应该肩上有责任
要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这个总要求贯彻在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这是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这个全过程就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一环套着一环往前推进的。首先要照镜子,通过学习党章,对照先进模范来查自己的问题。这是我们教育活动的第一环节,就是要自学,自然反省。第二环节就是要正衣冠,那就是要对自己的作风上的各方面的问题,要摆出来端正一下。后面就是在班子里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就是洗洗澡,治治病,治病就是整改。
这个全过程就由这个总要求的各个环节构成的,这个总要求实际上反映了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第二个意思是这个总要求它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就是说要把整风精神批评和自我批评贯彻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从照镜子、正衣冠自我批评开始,到洗洗澡、治治病,班子里面开始思想交锋,教育帮助、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的一种要求,就是我们党过去的一个优良传统,党内从积极的思想斗争,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所以它是12个字的总要求,是两层意思,一个是通过这么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把教育实践活动往前推进。第二它是始终贯彻着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整风精神。
雨果说过,“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第四篇:认真照镜子 自觉正衣冠
认真“照镜子” 自觉“正衣冠”(反对“四风”
服务群众·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本报记者 江 琳
《 人民日报 》(202_年08月05日01 版)
沉下心来,边学边改、边查边改,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开设“四堂课”:领导讲党课、专家学者理论课、基层经验实践课、中心组学习示范课,既高屋建瓴,又生动活泼。财政部机关的党员干部通读《各地联系服务群众经验作法选编》等书目,并撰写学习体会参加研讨交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体党员干部按照“拟定一份学习计划、通读一遍教育读本、精读一些领导讲话、撰写一篇学习体会、在支部交流一次学习心得”的要求,参与群众路线专题学习班。
人社部、新华社举办专题报告会、中心组学习会;安监总局印发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材料汇编和违法违纪行为剖析警示材料;工信部举办知识竞赛;国土资源部、海洋局在各自系统内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
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单位坚持扎下身子问政,多种方式调研。农业部坚持“请来讲”和“下去问”相结合,乡村干部、基层农技员等代表将意见建议带进了机关大楼,司局级干部轮流接访体察民意,同时抽调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实践锻炼。国家税务总局领导分头带队,在全国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共收集整理各方意见306条。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与中央国家机关54个部门的57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座谈,同时邀请中央国家机关81个部门机关党委负责人参加6场座谈会,共收集意见建议287条。
审计署、安监总局、自然基金委等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科技部、交通运输部、证监会等部门发函向有关省区市部门征求意见;发改委、扶贫办等部门党员干部深入各地进行专题调研;工信部设计满意度测评表,请地方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部属高校和直属单位对其进行评议……
解决问题必须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全程。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安监总局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对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进
行暗查抽查。发改委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目前已经取消或下放第一批行政审批事项28项,并提出第二批拟取消、下放或整合的42项事项,同时推进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工作,已废除120项,新立78项。审计署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将实践成果建章立制,《审计领域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规章制度相继出台。……
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结合实际学习,认真“照镜子”,自觉“正衣冠”,广大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得到充分回应。
第五篇:“照镜子,正衣冠”对教育工作的启发
“照镜子,正衣冠”对教育工作的启发
八德乡中心学校 李 荣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照镜子”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要求,照镜子是方法,正衣冠是目的。作为教育者,我是这样认为的:照镜子,就要找到正确的参照标准,对照这个参照来衡量我们教育工作的得失,提出整改方案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这就达到所谓的“正衣冠”。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如何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呢?以下是我粗浅的想法。
一、以新课程标准为镜,转变教学模式
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发展需要。我们教师要对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因循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进高校课堂,快乐学习。新课改已经进行好几年了,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但农村许多教师还全然不知,仍然抱着“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法,学生厌学就自然而然了。学生、家长就是我们工作的群众。因此,我们就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转变我们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赢得家长、学生的欢迎,同时也使我们的价值得到认可和实现。
二、以教师职业道德为镜,为学生树立光辉榜样。
教师职业道德,是规范我们教师工作中的言行举止。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就是我们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让人们觉得你不愧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优秀人物为学习榜样,以学生为朋友,为监督者。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不愧于一名人民教师而努力。
三、要以群众的评判为镜,不断完善自我。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群众的评判是最为客观、公正的,我们要好好利用群众的每一次评判。群众的需要、群众的评价就是我们工作得失的每一一面镜子,镜子里面反射出群众是否认可的成绩、群众满不满意的地方。我们的每一名教师要经常照照镜子,找准自己的位置,正视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不断完善自己,尽自己所能为群众服务,给群众树立一个好榜样。
“照镜子”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首要要求,落实好了才能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头脑清醒,时刻警醒,才能认清自我,自省修身,不断完善,才能更好的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办好人民想要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