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几何图形在园林设计中的情感体验
浅析几何图形在园林设计中的情感体验
高泠 张新宇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几何图形是点、线、面等抽象的集合形构成的图案纹样,在园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园林设计要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去经营山石、湖路、花树、建筑等点、线、面在平面上的位置,立体中的构成,空间内的组合,使它们在虚实气势上达到平衡,在疏密大小上恰当好处,使观赏者得到美的体验。关键词:园林设计,几何图形,设计心理,情感体验 1 几何图形的含义及来源
几何图形是运用点、线、面的排列组合而构成具有形式美感的图案形式,属于抽象图案的范畴。几何形图形的来源有两种:一是有现实中动物等具像物逐渐演变、简化而成的几何形图案,如我国半坡陶器上的鱼纹,就是尚处在石器时代人类对自然事物的提炼。二是受了编织和纺织的影响。历经阶段包括新石器时代、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并逐步走向成熟。2 设计心理学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指人对周围和自身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态度和体验。体验的概念在心理学中是当作情绪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提出并研究的,体验与人们的常识非常接近,并且对于个体都是刻骨铭心的,尤其是情绪或体验是促进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体验是非常复杂的,对于同一个事件,有人体验到兴奋,有人体验到担忧,也有人体验到无动于衷①。
设计具有情感性,但它有别于纯艺术的绘画的情感,它主要诉诸大众内在的心理感应。审美心理学认为,人们对待事物的情绪分为两个层次:内在的心理感应和外在的心理感应。内在的心理感应具有公共性。在这个层次上,大众对待同一事物的感受基本上是一致的,大部分人可以非常确切地将事物所具有不同情感意义辨别出来。因为设计具有情感性,所以我们在园林设计需要培养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不是随意的、盲目的和无节制的,它需要将一种个性情感充分表现在共性情感上面,从而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① 3 几何图形在园林设计中的情感体验
色彩能够表现情感,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例如,红色有热烈、刺激、兴奋、火辣、灼热等感觉;黑色有阴沉、沉重、冷漠、恐怖、恐惧、痛苦等感觉。几何图形状也有类似的表现情感的功能,例如,圆形有光滑、滚动、活泼、跳跃、美妙等感觉;方形有正直、整齐、平衡、实在、真诚的感觉;三角形有尖锐、锋芒毕露、发散、方向、痛苦等感觉。
几何图形在造型艺术中,任何形式的形都是由点、线、面的运动、变化组合而成的。点、线、面的区分取决于一定视野或它们的相互对比关系,习惯于直观性的判断。点,以其位置为主;线,则以线的形态、长度和方向为主;而面,则以其形态及面积为主。在造型艺术中,它们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园林艺术中的树石、亭塔、条凳、汀步、石矶等有一定位置的均可以视为点,有相对长度和方向的园路、长廊、围墙、栏杆、溪流、驳岸、曲桥等等均为线。那么湖面、广场、草坪、树木、建筑群等有一定面积的形自然是面了。面与点和线共同构成合理的具有现代艺术感的园林整体,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3.1 点的情感体验
点,在几何学中仅表示位置,不具备面积大小和方向,而在形态构成中,点作为造型要素之一则可大可小,它的面积没有绝对的数值限制。康定斯基认为:“几何学上的点是沉默与发言的最高而且惟一的结合。”点的移动或排列,具有时间性、方向性、进深感,还可成为具有节奏或韵律的线,点的集合可组成面,在线的两端、线的折曲点、交叉点、等分点等处,都能感到点的存在。点具有构成重点、焦点的作用和聚积的特性。
点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利用使之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点由于位置、大小等原因,给人造成某种倾向性的情感。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点之变化无穷,有偃、仰、向、背、飞、伏、立等势”。例如:点在中心,有静的安定感,注目性高;点在下方,且左右空间对称,安定感强;点在左下方,有向左下方移动感,动感强等等。大小不同或者相同的几个点的构成也会给人有三角形、方形、距离远近等感觉。
(1)点的聚积性及其焦点特性
②
② 点具有高度聚积的特性,且很容易形成视觉的焦点和中心。群山绿丛中的一座空亭,朱红柱琉璃瓦,格外醒目。苏东坡《涵虚亭》诗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然”就是此意。园林建筑中的塔、楼、阁等都具有高耸的造型,它们通常被安置在最显眼的位置上。如山崖绝顶、广场中心、路的尽端或转弯处,杭州的六和塔、苏州的虎丘塔、镇江的吞江楼,都以高耸入云为特征,既是极重要的观赏点,同时又是名胜之地的中心和主景。一个点构成了核心,成为游人视线的焦点。
(2)点的排列组合及其秩序美
点的运动、点的分散与密集,可以构成线和面。五线谱上的音符,疏密相间,高低起伏,排列有序,作为视觉去欣赏,也具有明显的节奏韵律感。在园林中将点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同样会构成有规律有节奏的造型,表示出特定的意义和意境。排列整齐间隔相等的行道树,将人们所期望的秩序井然的心态统一起来了,这是一种秩序美。形状颜色各异的卵石小径里的石块犹如乐谱里的音符,欢快翩翩,穿插在各度空间之中,好似一首优美的乐曲,将游人引入诗一般的境界。当游人一步步跳过水面的汀步时,又似在弹奏一首清脆悦耳的钢琴曲。这里的行道树、卵石块、汀步等,就是特定的“点”。他们的排列组合产生了节奏和韵律,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美的情感体验。3.2 线的情感体验
线,是点移动之轨迹,点与点之间的联结,面的交界交叉及边沿都能看到或暗示着线。在几何学里,线无粗细,但在造型设计中,线同样具有粗细宽窄和长度,长度是线的主要特征,只要点移动量的值远远大于点,即可称其为线。线分直线、曲线,还有具有节奏韵律的线,整齐有序的线。线跟点一样有着丰富的形式和情感(图1《线条情绪表象练习》)。
园林设计中常用线性有:水平横线、竖直直线、斜直线、C曲线、S曲线、涡线,不同的线姿赋予了线不同的性格,例如垂直线代表尊严、永恒、权力、给人以岿然不动、严肃、上升、端庄的感觉;水平线表示大海的平静,常常给人以平衡、稳定、静止感;斜线有动势、不安定感,意味着危险、运动、崩溃,无法控制的感情和运动;放射线使人联想到光芒,给人以扩张、舒展的感觉;圆形的 ③
③ 和隆起的曲线象征着大海的波涛,象征着优雅、成长和丰产;折线介入动静之间;粗线有强壮、坚实感;细线有纤弱之感;左上抛物线有流动的速度感;左下的圆周弧线饱满完美;自由曲线彰显奔放个性等。在园林设计中,线的表现最充分也最丰富,线的应用决定着园林的“生命”。
(1)直线
直线在造型活动中常以三种形式出现,即水平线、垂直线、倾斜线。直线在园林设计中常用于规则式园林、道路绿化带及自由式园林的局部。城市园林中的绿化带以水平直线的形式分布于全城,直线在这里联系和统一着全城的“点”和“面”,使街道市容美观整洁、不但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同时在组织交通,保证 交通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人们有一种秩序感和安全感。垂直线给人以庄重、严肃、坚固、挺拔向上的感觉,园林艺术中,常用垂直线的有序排列造成节奏、律动美,或加强垂直线以取得形体的挺拔有力、高大庄重的艺术效果。斜线动感较强,具有奔放、上升等特性,运用不当也会有不安定和散漫之感,园林中的雕塑造型常常用到斜线,另外也常用于打破呆板沉闷而形成变化,达到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意境。
(2)曲线
水纹是曲线,花朵是曲线,人体是曲线······规则曲线具有古典的特征,任意曲线具有浪漫、现代、自由地特征。曲线在园林设计中运用最广泛,园林中的桥、廊、墙,以及驳岸、建筑、花坛等,处处都有曲线的存在。我们常说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峰回路转,廊引人随”等,这些惬意的感受,均来源于空间与时间的有机溶合,而这些又都是“曲线”奇妙的魅力所造成的。曲线具有动感,给人以轻松、含蓄、优雅、流畅、华丽等美的启示。
“山无曲折而不致灵,室无高下而不致精”“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都说明了“曲线”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园林设计中合理利用线的流动感,可以让人为造景,更加充满生命,靠近自然。设计时要在线条的起、承、转、合中表现出线的气韵、线的旋律、线的动态等,要顺其自然曲折有度,灵活应用,才能引人入胜,览景生情。3.3 面的情感体验
面是线的封闭状态,不同形状的线,可以构成不同性质的面。在几何学中,面是线移动的轨迹,点的扩大,线的宽度增加等也会产生面。在面的情感表现中,几何形的面具有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体验;自然形的面给人以厚实,更为生动的体验;有机形的面给人以柔和、自然、抽象的体验;偶然形的面给人以自由、活泼、富有哲理的体验。面由于体积大,形式变换多,较之点、线更能体现出情感特性(图2面的情感体验)。
(1)几何形平面
几何形平面分对称规则型和不对称型两种,主要应用于规则式园林。对称规则型平面,大都应用于纪念性质的园林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南京中山陵广场等,由于直线形的组合造成一种肃穆、秩序、宽广的庄严气氛,使人油然地升起一股敬慕感和肃穆感,实现了广场的政治功能与集散功能。(2)自由曲线形平面
与几何曲线一样,自由曲线平面在园林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自由曲线形平面,自由、流畅、优雅、浪漫,园林中波光粼粼的水面、翠绿如茵的草坪、茂密的树林、传统或现代风格的建筑群,在园林布局设计中,都是面。
水面是“自由曲线”的池岸闭合而成,池岸随势随形,水面或动或静,波光粼粼,勾勒出曲折窈窕的水面轮廓,形成园林中开朗明净的空间,周围山石垂柳倒映成趣,一叶扁舟穿行于拱桥的倒影之中。
园林中的草坪,是园林中重要的一“面”,如同一床博大的绿色地毯,它使游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游人可在此野餐、打球、散步、日光浴,同时,在草地上可以尽情地欣赏风光。
园林中成片的树林,也是园林设计中特殊的面。在园林设计方面成片的树林又与草坪、水面或建筑等形成受光与背光的明暗对比,垂直与水平的方向对比,绿色与补色的色彩对比。不仅丰富了园林景观,还增加了园林“古木参天”“草木掩篱”之野趣及“崇山茂林”之幽境。4 结论
几何图案来源于自然形象,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美的理解不断加深,对几何图案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中国的园林要有所突破、创新,就应该结合现代设计心理学,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体验,去经营山石、湖路、花树、建 ④
④ 筑等点、线、面在平面上的位置,立体中的构成,空间内的组合,使他们在虚实气势上达到平衡,在疏密大小上恰到好处,真正意义上的为观赏者、使用者“造园”。当然,丰富的古典园林宝库,有取之不尽的传统精华,这是我们的根基。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冲击着我们的思潮,因此,园林艺术不仅应在传统的“根”上雕琢,还应随着时代的进步,绽出新枝,发出新芽,结出新果。
参考文献
[1]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_:42.[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藤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57.[3]刘显波.意向素描[M].上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_.[4]孙晶.从常态到非常态2[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2_: 33.[5]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6]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_.
第二篇:在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情感
在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情感
摘 要:美术欣赏教育是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从作品中领悟艺术真谛,学生的欣赏水平起点高了,眼界就开阔了,对美的直觉和选择也就更敏感了。在美术欣赏教育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注重学习背景与界定、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体验欣赏的重要和有趣。通过美术教学欣赏中体验式策略的研究,创设让学生有所感受的心灵、情感有所震撼的学习情景,知识与情感一同成长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美术欣赏;体验情感;审美教育
一、“体验式学习”的研究背景
客观地说,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的误区主要有二:一是以美术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的欣赏,二是以“文学性解释”代替对美术作品欣赏。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扑面而来,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承认教学过程要开放学习材料、要突出学生主体、要突出学习的过程、要突出学习方法与策略的体验,可一到具体实践时,确实难度重重、问题多多,有意无意或迫于无奈之下走回老路,这些问题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尤其突出。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目前站在教学讲台上的美术教师都是在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那些艺术作品的标准诠释,是一代一代的传承,很多教师只懂得传承,还未能找到启发的教学方法。另外,在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缺乏权威性的引领、指点与启迪,许多一线教师都是在独自摸索。②艺术作品强调情感的交流,无论抽象还是具象,本身存在着人与作品互动的一种主观情感的流动,对一幅艺术作品的理解,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在一幅艺术作品面前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时,教师不知该如何收场。
二、“体验式学习”的界定
所谓体验式学习,是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学习,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注重学习者全过程深入地参与,突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双向交流沟通,不强求划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知识意义。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的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强调自我的敢问与发现,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学习。
在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体验既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方式。也就是说,在体验中作品内容完全转化为意味的形式;作品形式也无不闪烁着作品意味的光辉。在主体方面,日常生活中的主体,自我被在作品中体验到的主体与自我所取代。正是在体验中,艺术作品与接受者达到了亲密无间、相互融合的统一。就像里普斯所说的那样:“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赏,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这意味着,在体验中,接受者是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自我,艺术作品的整体意外也是在体验中被给予和被确定的。
三、“体验式学习”的欣赏方式多样化
在美术欣赏的活动中,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感,激起审美情感,陶冶其情操,教师采用多样化指导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多样化活动方式。方法多样,我采取以下几点教学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增强欣赏的趣味性,使学生体验到欣赏的快乐。
(一)对话欣赏法
对话欣赏法是学生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学生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我们把视觉定格在即将通过虹桥的那艘大船上。
请学生欣赏后就如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①大船的行驶方向为什么发生改变?②试猜船头的那两个人在说什么?③船舱上有两个人仰头向上,他们在干什么,又在说什么?④为什么有人在放下桅杆?⑤甲板上有人在奔跑,他想干什么?⑥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紧张而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如临其境,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牢牢地记在学生的心间。……在教师有意识的提问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清晰感受,让一些直接感受的东西也夹杂了理性和逻辑。对话欣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与艺术作品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增强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二)综合欣赏法
综合欣赏法是选一些与美术作品有关或能加强其感染力的歌曲、诗歌、故事,配合作品一起欣赏,从而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歌曲、诗歌、故事联想美术作品,由美术作品联想歌曲、诗歌、故事等。如欣赏丰子恺的《办家家》时,配上学生喜欢的歌曲《办家家》,让学生由歌曲联想作品,从歌曲的内容中理解大师作品所意蕴的真实含义。活动结束,让学生开展办家家的游戏,巩固欣赏的知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欣赏作品《拔萝卜》,可以从故事《拔萝卜》导入;欣赏时,请学生用语言、用肢体动作、用面部表情表达作品的内容;欣赏后,请学生唱唱歌曲《拔萝卜》,并进行游戏《拔萝卜》。这种综合欣赏,帮助学生建立起美术欣赏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情感、知识、技能各方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三)搜集欣赏法
新课程鼓励学生调查研究、收集和分析资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从中学会分类和整理,提高相应的能力。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预先布置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获得经历知识的过程,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参与意识,对教学的拓展很有帮助。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这样的做法过于理想化,学生常常以应付的心态完成任务,对教学的帮助很小,自然也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了。
如何安排学生“课前经历”的学习策略?我的做法是:“收集”以一种自主选择的形式体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有一定范围的选择自主权。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我提出了两个课前思考题:
1.达?芬奇仅仅是画家吗?
2.你认为蒙娜丽莎是否美?美,美在何处?不美,又表现在何处?
像这样的学习任务,主要以思考的形式体现,两个思考题学生任选一个完成。学生完成的途径主要有3种:①信息收集(网络);②资料查询(图书);③自主思考分析、亲友帮助。这样课前经历的体验设计,本身题目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完成任务的途径也不再是单一的资料收集,都能有话说。
例如问题②,学生的回答有三种:美、丑和一般,其中丑和一般占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我问:蒙娜丽莎丑在哪,同学主要提到这3点:①没有眉毛;②身材肥胖;③衣着灰暗,像老太婆。例如:没有眉毛:15~16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的妇女流行拔掉自己的眉毛,以此作为一种时尚和美。身体肥胖:当时妇女以胖为美,这源于原始社会对妇女的生殖崇拜,我国唐代也是以胖为美。
教学中,我有意避开了简单的说教,对于蒙娜丽莎的美,学生经过课前资料的收集、思考、质疑、判断,课堂中争论、引导、解释、理解,学生开始从历史、文化、地域等角度去思索,学生的观念甚至不再局限于对蒙娜丽莎容貌的理解,很多同学开始去体会她的内在特质,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在课前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得到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空间,经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与分析,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美术欣赏的目的并不是增长学生的美术知识,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加强学生的审美感受,释放学生的审美想象,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我们应积极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注重学习情境、知识的界定、方式多样性,加强学生对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悟性,引导学生对美的向往,让美术欣赏教育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第三篇:让写作在情感体验中升华
让写作在情感体验中升华
长阳县都镇湾镇中心学校李红群(邮编 443509)
随着中考语文作文分值的增加,写作越来越受重视。加大练笔力度,进行全方位的作文技巧指导,学生却越来越感棘手,越写越无味。这是为什么呢?缺乏生活,缺乏情感体验,这才是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治标还得治本。
一、文以情为贵,真情重于泰山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方面的要求为当前的作文教学解了围,其中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余秋雨先生也认为作文是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的训练。的确,真正上了境界的文章不是靠技巧取胜的,文章要有真性情,它是要靠真性情打动人的,缺少真情实感,讲究再好的作文“外包装”,读来也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所以情感体验是写作必不可少的。
有许多大文豪并非科班出身,甚至有的没有上过学,根本没有受到过所谓的练笔训练和技巧培训,但是他们把旷世佳作留存人间。如鲁迅、郭沫若、高尔基、马克·吐温等。他们的作品都是诞生于真实的情感,出自于体验之中,是灵魂深处的最真表白。
再者,文人向来是多愁善感的群体。苏东坡饮酒赏月,触发了思念亲人之情,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徐志摩比常人多情,他的《再别康桥》一诗为许多人视为佳品;杜甫一生都非常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的许多反映百姓疾苦的诗篇至今广为流传;现在的毕淑敏温情、质朴的散文,都缘于他们心中的最原始的情,包括学生写作出的优秀习作也都是有感而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光靠写作技巧是无法企及的。再说一个对于任何事物、任何情景都无动于衷、熟视无睹的人,即使学到了不少写作技巧,也难于获得写作灵感,写出感人之作。有时一味强调写作技巧,就是给学生写作戴上了“镣铐”。学生写作起来会举步维坚。
二、情生于体验,体验出灵感。
情生于何处?生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所以,作文先要让学生学做人。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自己一颗敏感、纯净的心,要让学生自己的心充满爱。这就是说要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质。生活中的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微小的物品,一个平凡的举动都能激发自己的情感,当见到别人的不幸,以及别人在不幸中表现出应有的品格时能产生应有的感动;看到一个人的善意举动或一个善意的眼神时心灵能涌起一股感激;看到动人的文章或影视剧时,心理能引起一些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等。具备了这样的情感素质,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这种情感需要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充分体验
感受,寻觅那一份真情,一份真感动。我曾在九年级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放假回家仔细阅读父母的脸和手,观察他们忙碌的身影,聆听他们朴实的话语。返校后让学生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许多饱含浓浓亲情的真心话语倾囊而出,全班五十五人,五十五篇佳作,让学生感动,让我看到五十五颗真心。这次写作的成功得力于情感的体验。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各个场合去体验,获得最真切的情感。如秋天来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采撷秋韵,触景生情,陶冶情操;中秋之夜,让学生吃月饼赏月、话月,品味月夜之韵,再来写作,学生笔下生花,文章酣畅淋漓。
其次,就是让同学们多读好书,这是开发情感的另一途径。如何读书也有讲究。读书,词汇的积累是基础,但不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读书主要是看作者如何寻找情感与描写事物、事件的契合点,如何抒写自己的感情,读别人的作品,就是要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自己,看见自己。这种阅读,才是智者的阅读。
三、文无定法,让写作随情而去
文无定法,写作应是不受固定模式束缚的。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选材?怎样创新等等,学生无所适从。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记自己愿记的事,抒自己最真的情。一位名师说过:“作文,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和崇高!”只要学生自己具备了细腻和敏锐的情感,而且习惯于用笔来抒写性情,将情诉诸于笔端,那么诸如谋篇布局、详略处理等写作技巧就会成为随时抒写性情的桥梁,而不会成为学生作文的拦路虎了。
写日记和随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这样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平时积淀的感情体验,充分再现心中所想,让学生在日记和随笔中自由发挥,破除虚假作文的面具。(日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随笔)。许多学生在随笔中写出了自己的事,抒发了真挚的情,一学生在《家在哭泣》中写下了母亲去世后的家境,语言质朴,催人泪下;一学生在《姐,你一路走好》中流露出对姐的歉意;一学生在《父亲》一文中写道:“跟父亲坐在一起,闻到的是父亲身上的汗味,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味儿,是洗不掉,掩盖不住的。”„„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从此诞生了。
有人说,话题作文就不同于随笔了,其实不然,只要有了平时感情的积淀,同样能过话题作文这一关。因为话题作文是相当开放的,只要学生能将平时积累的情感调动起来,从心里掏出真实所想,写尽平常所能写,就能做到以平常心、真感情来写话题作文了。
文贵有情,没有真情的假泣不能感染人心,无病呻吟,更会让人恶心。文章是情感的产物,就应用笔去“表露灵魂的深处”。这样,文字便成了情感的载体,写作也就是随心所欲,随情而去。
第四篇:素描中的情感体验
素描中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一切活动都受特定情感的支配。情感体验
就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
不可少的途径。由于体验是亲身的,其感受具有“第一手材料”的性质,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融入人的本质力量。人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就
包容了体验的内涵与价值。当一组静物、一个肖像或人体,通过我们的眼
睛得到第一印象——最初的感受,诸如形状、色彩、明暗等,这种印象和
感受仅仅停留在对象的表层,如果仅仅就停留在这一步,就和一般的观众
一样,则难以运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对象,去发现对象的内在美,必须顺
着这最初的感受向认识的深层领域深入。不断地深化物象的情感体验,从
而在客观对象的塑造中融入真情实感,使心灵获得审美的愉悦、创造的快
乐,以促使审美教育任务的实现。
(一)情感体验的审美性
人的情感体验总体上可分为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
验两方面。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情感心理活动的基础,而审美活动中 的情感体验源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依存于审美对象的感受中,但要更集
中、更深刻、更容易激发起精神力量。素描时的情感体验属于后者。梵·高
曾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海洋与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绘对象,这些都不容易画,但同时都是美的,终生从事表现隐藏在它们中的诗意,确实是值得的。”一幅素描作品富有
感染力,就是作者在面对物象时体验到的一种审美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
注入到作品中,表现出了精神内容,而不仅仅是画出了现实本身。艺术品
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煽动我们的情感,而不只是刺激我们的感觉。
(二)情感体验的多层性
人的情感通常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并常常以是否能满足自 身需要为基本前提,它具有一定的先天性。素描中作者对物象的情感体验
也是如此。如:初学素描时,作者多是充满单纯的新鲜感和逼真表现现实
客观的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和艺术实践的丰富,作画时的情感体
验逐渐丰富起来,他们所关心的是现实世界在他们心中引起的反映,渗透
着思想和精神内涵的自我感受,一种主观的真实,作画时可能就要凭着他
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深奥的思想观念,将形体变异;靠想象来重新安排画面 的构成,创造一种新的自我现实。这种情感体验的多层次性,还表现在由
于生活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等因素的不同,所形成的体验存在差异。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题材,不同的人去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审美情感表
现的主要原因。
(三)情感体验的依存性
人在作画时的情感体验是与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不同的。生活中的情感
体验带有主观随意性,由现实中的生活经历决定情感体验的内容,可以受 个人意志和行为的控制。而作画时的情感体验依存于所描绘的客观物象,并且必须想到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段才能将意念表达出来,将一般观众看不
到的、发现不了的美揭示出来,呈现给观众,同时作者必须要排除素描之
外如色彩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以素描的方式为主线,深入地体验和感受,以促使对客观对象的情感与作者的艺术手段相谐调,不能完全受个人主观
意志的随意控制。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审美体验的重要前提。
素描是认识世界、发展自身、探索和创造艺术形象是造就艺术门类的
基础,是根基和灵魂,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段。将素描训练看作是人的知觉训练、情感训练、社会人的精神表达方式。没有感觉就没有艺术,丰富而敏锐的感觉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素描作为一种画形式,自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素描,不仅可以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用来训练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艺术构思和创造。素描是美术家认识世界的基础、训练自身的基础、是创造形象的基础。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第五篇:浅谈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
苏庆婵
【论文关键词】鲜明强烈
复杂
多样
情感体验 体育教学 运动
【论文摘要】本文从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的情感出发。来谈运动中学生的体验。情感是被人所认识的该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价值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意志就是支配人的行为如何接近和逃避该事物的心理状态。学生有认识水平,动机水平和自我要求,因此,在教学训练中,要注意和加强目的性教育,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选用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学与训练方法,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文中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阐述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以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所起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快乐体乐做贡献。
体育运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鲜明强烈的,复杂,多样和易变的。那就要求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情感教育应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对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情感的形成及学习效果的提高有着直接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教学的认知功能,忽略对学生情感活动的关注,知情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说道理、讲规律”的教学定势,形成“沉默的学生,说教的课堂”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痛苦的情绪体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抑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效利用情感因素,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在课堂上有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如何理解他们 ?
(一)鲜明强烈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身心紧张的状态超过其他实践活动。这种紧张的状态在运动竞赛中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在体育比赛成败的 关键时刻,情绪的适度紧张能使神经中枢不断的积蓄力量,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以取得最佳的体育运动效果。鲜明,强烈的情感体验,决定于运动对人的意义,学生有认识水平,动机水平和自我要求。因此,在教学训练中,要注意和加强目的性的教育,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选用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学与训练方法,以深刻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同时学生学习的环境需要建立,学习的情感需要教师的调动和感染,教师有活力,学生才有活力;教师有精神,学生才有精神;教师讲得生动,学生才能产生求知欲望。学生学习的情感,靠教师用情感来带动,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著名学者波利亚认为,教师的首要金科玉律是“对自己的课程有兴趣”,作为教师,他应做到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爱自己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要有效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教师只有通过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去感染学生。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自己对学科执着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带给他们,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但是,情感体验过分强烈,在体育教学中又会引起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的抑制,使动作失调,妨碍运动的顺利进行。因此,要善于控
制激情,因此应当帮助学生掌握活动的必要知识,技能,做好活动的充分准备,避免体育活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动中发生过分强烈的情感体验。
(二)复杂,多样的情感体验
从情感的表现形态和内容来看,情感是极为复杂,多变的主观反映。因此,在运动活动的过程中,机体的工作能力
发生改变时,情感体验也随之发生明显,复杂的变化。例如:当运动量没有超过机体工作最大负担量而有取胜的可能
时,学生会信心百倍,精神抖擞的体验到积极地増力性的喜悦情感。反之,当运动量超过人的肌体最大负荷量而导致
了失败的可能时,人的心理会产生忧虑,困惑,沮丧等许多消极,减力性的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运动时的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非常熟悉的,学生往往熟视无睹,不愿思考;完全陌生的,又容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那些难易适度,学生似曾相识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才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我所教四年级学生班风活跃,荣誉感强,学生守纪乐学,但是有四分之一左右学生力量素质较差,这样对学习前滚翻教学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求教师正面积极引导。四年级学生运动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女生文静,男生好动,一些带有表演性、模仿性的练习,男学生有很大的兴趣,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则会无所故忌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模仿能力强而且好奇心强。针对这些情况怎么办呢?我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示范法,以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让学生能明白原来这动作这么漂亮。从而使学生产生“我要学习"的情感。
可见,情感是随主观条件发生复杂变化的主观态度的体验。也是影响动作练习质量,运动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训练工作中,除了要注意从提感的趋向性,深度,稳定性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以提 高运动者的运动实践效果之外,教师和教练员应该善于利用情感的动力因素,在运动教学的实践中陪养学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