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听名师课后的感想(本站推荐)

听名师课后的感想(本站推荐)



第一篇:听名师课后的感想(本站推荐)

听名师课后的感想

深圳南山华侨城小学

周晓燕

上个周五、周六、周日三天,学校的老师们都陆续参加了深圳市体育馆举行的名师教学研讨会。

我听了两场。周五上午,我听了贾志敏、支玉恒、王晓辉、赵志祥这四位老师的课;周日上午,我又听了窦桂梅、周益民、武凤霞、朱文君这四位老师的课。

这四位老师中,既有我久仰大名的大师级的人物,也有近几年活动在小语课堂的年轻的特级教师。

听了他们的课,我久久不能平静。这些名师的课堂并不是完美得不可挑剔,他们的某些教法甚至和今天的某些潮流还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但是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对于教学研讨的大胆探索,对于个人专业成长的高标准要求,令我深深佩服。

或许,对于某节课的设计,这些名师甚至没有我们当前小语最基层的普通老师的设计更精彩,但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我能明显感觉到一种从容、一种大气,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气场。

我想,这样的从容、大气,这样强烈的气场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与他们的自信——自信于他们的专业尊严、自信于他们的专业自能、自信于他们的专业自我。一句话,就是他们自己有专业底气!

在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常常受到一些外来的干预。比如:教研部门的导向,上级部门的行政命令,权威人物的影响压力,社会上流行的种种潮流„„这些干预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教师的专业自我决断能力。

可为什么我们会跟着风跑呢?为什么会找不到北呢?面对这些,我们需要反观自己。虽然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也有诸多的不满,但是,一味的埋怨、发牢骚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既然改变不了现实,那么就改变自己吧。人云亦云的尽量不要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要谈。只有把自己沉下心来,才会有平和平静的心态,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才有可能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这些讲课做报告的名师,个个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看活动的口号——打造名师。其实,名师哪里是打造出来的,打造也成就不了名师。如果靠某几场活动、某几个领导、某几堂公开课,就能打造教育战线上的名师的话,那么,“打造”无疑是害了这名老师,因为盛名之下的他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改良、探索、创新,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一名优秀的老师呢?同时,“打造”也无疑是侮辱了千千万万战斗在教育教学最前线的广大教师们的眼光和鉴赏水平,因为最基层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最有发言权,虽然可能只是只言片语,可能还不是理论也成不了系统,但是远比那些只有间接体验的人更加接近真实。

所以,我想真正的名师,真正的大师,是在教育的岁月里浸泡出来的,是在浩瀚的书海里孕育出来的,是在多变的课堂上历练出来的,是在鼓励和批评中锻炼出来的,是在勤于写作中沉淀出来的„„他们就如陈年的佳酿,不用广告、不用推销,那纯正的酒香足以引来千人回头,万人品饮„„ 回过头,看看这些老师的经历,哪个不是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精心耕耘着、哪个不是在书海里遨游着,哪个不是在写作中提升着,哪个不是在鼓励和批评中继续成长着。

因此,我常常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一种自惭形秽的羞耻感;我会常常感觉自己孤陋寡闻,也会常常暗自敲警钟,督促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正视自己这份职业,正视这个称呼。生命与激情同在,岁月与青春同行。我要用读书来给自己养气,用慎独来为自己养身,以内省反思批判自我,以笔耕不辍来让冲动趋于理智,让实践拥有理论的根基„„

第二篇:名师课后的一点感想

名师课后的一点感想

------教学随笔

3月26日我们到呼市学习了三天,亲临了名家的教学风范,现将自己的一点感想与大家共享。

一、名师的课上的扎实、朴实、真实。

听了几节课,感觉一个共同点是:名家的课上的扎实、朴实、真实。比如张单老师讲的《画家和牧童》,在教学中理解不同的词语用了不同的方法,如:惭愧一词是借助字形理解的,拱手一词是借助体态语言理解的,著名一词是用替换法来理解的,称赞与赞美是借助同义词来理解词语,还有些词语是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等,课堂上学生即理解了词语又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他们用语文的形式来坚决语文问题,回归了语文本土意识,把复杂的课文简单化了让学生先按课文理解在深入到自己的理解。如支玉恒老师的《生命,生命》一课教学中先把文章的结构高清是:总分总,然后中间的三段讲了三件事,在具体学习时由句理解到词的理解。

二、问题的设计有巧妙之处

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比如:张龙老师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引导学生体会战象的动作、神态时,他是这样提问的:“战象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问

题提的直接了当,让学生很清楚。让学生从动物的神态、动作、叫声中体会战象像一位战士深深的震撼着我们。比如:支玉恒老师的《生命,生命》一课在导课时提问了这样的问题“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这句话有几层意思?很简短的话却折射出一个问题:它的结构是总分总。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名师们在教学中把握住了重点性问题和辅助性问题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时需要单刀直入提出一些重点性问题,有时需要按程序分小步子走,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来逐步理解它,符合因村施教的原则,这样巧妙的设计问题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

三、交给我们一些教学的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那么这个法是什么?名家告诉我们,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语文问题,也就是说:把语文上的越简单越好,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下几点:

1、教学环节要简单一些,教学设计是个舍去的过程,如果一节课中什么也要抓,那就什么也抓不透。教材要简化点,得法与课内,得返与课外,要尽量淡化课文内容,教师搬开问答教学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课件要简明,它起着辅助做用。情感要放荡一点。

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成为学生的模范,领会教育的实质,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应验这样一句诗:“为有春风巧得力,枯木也能成绿荫。”

第三篇:听名师讲座感想

听名师讲座感想

今天在七十一中我们聆听了大连市名师的报告,自己深有感触。

首先给我们讲座的是甘井子区实验小学的王晓瑜,她讲座的题目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传递温暖,相信爱。她有这样几个观点,一、教育需要有温度的教师,做一名教师,就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能够彼此取暖,不抱怨,体内充满了热能量的教师。,教育要做好,做事的知识一件又一件小时,把积极地能量让他传递给每一个人。

在这里王晓瑜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发生在他身边的小事。我深深的被这些小事,所感动。从这些小事中我看到了王晓瑜老师真是一名有温度的老师,同时能够把这些热能量传给他人。王晓瑜老师虽然是一名美术老师,但她能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她把热能量传给孩子们,同样孩子们也把爱传递给了她,她是幸福的。

二、靠近我,温暖你。靠近学生,走进学生的世界,用学生的视角帮助他们,有温度的教师,就要及时抓住孩子的心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兴趣点,抓住教育的契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王晓瑜老师善于抓住教育学生的契机,勇于向学生认错,弥补自己的过错。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就是这些婆婆妈妈的小事,拉进学生与自己的距离,也都是靠这些不起眼的小事。王老师是一名有心人,她抓住了,取得了孩子们的信任,获取了孩子们的心,取得了教育的成功,二我们却忽略了一次又一次教育的机会,学生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教育的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三、温暖可以相互传递

在传递温暖的过程中,传递者已接受者,都是幸福的,我们应该做这样的传递着,这个世界需要爱,更需要接受别人传的的爱。今天听了王晓瑜老师的报告后,我想,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首先做一名爱的传递着,用我积极地人生态度去感染学生,让我的每一名学生能够得到我的爱,从而让学生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让每个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今天还倾听了三十七中王新华老师的报告,她的报告更是实实在在,朴朴实实,王新华老师所介绍的内容更让我感受到,只要你真心的对待他人,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改变的。

现在,我在学校教学中虽然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我想,我对教育教学,对待我的学生我内心是无愧的,我想只要我真心的对待他人,对待教学,对待我的学生。我周围的人,会看到的我的成绩的。我会向名师学习,注重从小事抓起,让学生靠近我,信任我,取得更好的教育成绩。

第四篇:公开课听课后感想

公开课听课后感想

吴建玲

金水区教体局组织的第二届金硕杯公开课活动,听了两天精彩的语文课,让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

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在座听课的老师们赞叹不已。这些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有的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韩丽的课亲切、自然、幽默,彰显出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她的课,更使我感觉到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需要学习的太多了,首先老师的课件设计较好,教学环节设计较突出。郑老师整堂课都表现的那么干练,始终面带笑容,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一种亲和力。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朋友,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

通过听课能给我带来更直接更有效的帮助,我总结了三个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一、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师的工作对象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些有思想有生命的小孩子,课堂上孩子们天真的语言往往会让你大吃一惊。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需要老师有一种冷静的头脑和处事不惊的态度。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必须的,还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调动课堂的能力要强,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事态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必须要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三、必须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备学生、备教材。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在听课中我发现上课的老师都对教学的内容都进行了充分准备,有的还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课件。

总得来说,通过这次听课,不仅让我领略到了各位老师的风采与魅力,感受到了老师们的智慧与娴熟。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差距,深感自己的不足。对于我来说这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长进。让自己的课上得更细致一些,更精致一些。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今后我将通过这条捷径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来帮助我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第五篇:听课后的感想

《鹬蚌相争》听后感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毛琳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 和蚌的争执,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427039.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