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2018年度中医治未病年度工作计划及总结
***中医院
“治未病”科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度我院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以“未病先防、小病先治”为重点,深入推进中医药“治未病”,构建具有中医养生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了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要求,提高了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现将2015年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服务平台。
在现有设备基础上,进一步采购并更新中医治未病设备。现有按摩床、针灸针、电针仪、灸盒、刮痧板、火罐、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颈椎牵引器等。
二、扩大诊疗范围。
在原有已开展项目,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神灯热疗、电针、中频治疗、针刺放血、中药敷贴等基础上新增了盒灸、微波治疗与颈椎牵引等项目。
三、服务人次增加。
截至11月底,全院中医药服务人次5000余人次,中医康复理疗人次3500余人次。以中药敷贴“冬病夏治”为例,服务人次为1000人次,较去年有一定提高,四、扩大宣传影响。
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讲座、社区摆点等机会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及体质辨识的意义,发放宣传资料,使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不足和下一步的计划
***中医院
治未病科2015年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推进我院“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特制定2015年我院预防保健服务工作计划及措施如下:
一、探索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实践和总结构建包括宣传教育、医疗康复、养生保健服务,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依托治未病科为主要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立以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为中心、体现中医个体化预防、保健及诊疗相关的服务为核心的创新型健康服务模式。
二、明确服务方法。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方法,其核心是服务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开展试点工作,以科学的态度探索各种治未病服务方法的综合应用,合理应用,在实践中总结形成规范的服务方法,推广应用。同时,做好区域调查分析报告,了解辖区居民对中医药治疗未病的需求状况,正确制定适合本辖区特征的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坚持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积极吸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开阔思路,促进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三、建立服务平台。设立组织结构和功能定位相对独立、业务工作与医疗服务科室有机联系的,具有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健康保障模式。加强治未病软、硬件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能力。从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入手,因地制宜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包括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医疗的健康服务,开展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系统传播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文化精粹和研究成果,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四、积极推广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在辖区中积极推广“0—6”岁儿童中医健康指导、孕产妇中医健康指导、老年人中医健康指导、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干预”等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五、建立我院中医专业人员人才库。建立我院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专业技术队伍,包括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和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及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提供人才支撑。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队与健康宣传自愿者团队、居民选择家庭医生等形式,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提高社会对治未病理念的认知与认可程度,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引导、激发广大群众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
***中医院
治未病科2016年工作总结
2016年,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院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相关科室的通力配合和全院干部职工协助下,在我院名老中医和专家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中医治未病科工作在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下面,就我院2016年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治未病发展服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为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
二、构建服务平台,工作稳中有进
我院中医“治未病”科在业务工作上与专家门诊、检验、传统疗法等科室有机相连,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中心,确保了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步的开展。
三、注重业务培训、建立人才保障
工作中我院完善人才、技术保障,并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兴院、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机制有效地衔接,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出现断层现象。利用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及西学中等方式大力培养了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完善“治未病”服务支撑条件。
四、丰富宣传模式,推广保健知识
2016年,我院中医专家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讲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
陌生又艰难,更具有挑战性和富有使命感,今年我们已把它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上。
因此为了确保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针对现有状况和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实际需求,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及措施如下:
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有人才、有平台、有人气、有效果”等优质资源,重点在于加强运用中医药理论,尤其是中医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理论指导居民预防调摄、养生保健,增强居民防病治病意识,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调护、愈后防复的目的。
二、加强中医队伍建设,做好相关人员专业培训,制定适宜的相关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和时间安排表,完善服务流程,把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贯穿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去,着重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计划每年在每个服务站由我院健康教育讲师团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和义诊至少4场次,发放具有中医药特色浓郁、脍炙人口健康处方如中医养生歌、中医养生歌、中医养生羹等。
三、内容实用化、大众化、特色化、丰富化,形式多样化。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医药在开展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服务方面的优势,制定健康教育方案要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健康状况,因人制宜、因病制宜,突出特色,以及在指导其进行健康运动的内容要具有实用行和针对性,解决各个层面居民实际健康问题,以调动居民参与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开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健康教育和治疗,要具有针对
体检项目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引进体质辨识软件,实现中医体检工作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二、加强市场宣传,外树形象。着眼工作重心,谋求发展,我科将以开拓市场业绩作为今年工作的重心,抓紧、抓好、抓实、抓出实效,(1)印发简介资料,介绍我院技术力量、设备、就医环境、就医流程等,方便群众就医。(2)印发中医预防保健有关资料,宣传健康知识。(3)出好科普宣传栏。(4)制作《中医健康体检》手册和课件,便于各单位演讲和采要。
三、加强学习,增加业务修养,提高知识内涵。(1)科室人员应认真学习体检相关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注重业务提升;(2)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继续医学教育、专题讲座等。
四、进一步做好2017年中医健康体检的规划、安排、组织、协调工作,顺利开展各项业务,继续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2017年是充满生机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2017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医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各科室的大力协助、配合与支持,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本科室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努力改正过去一年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努力提高工作服务水平,大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把新一年的工作做到最好。
中医治未病科
2017年1月22日
***中医院
治未病科2017年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开展中医预防及养生保健工作,我科全体人员在过去的一年里,按照医院和科室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各项中医治未病工作,使我科在社会上的影响逐步扩大,使中医预防保健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现总结如下:
一、各项工作持续开展。继续对人群开展中医体质及健康状况评估,对亚健康人群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积极运用中医方法进行健康干预,开展满意度调查,干预效果回访。通过各种讲座,义诊活动宣传中医预防保健知识。
二、加强业务学习,完善各项技能。科室人员熟练掌握中医体质的特点,评估方法,干预措施等,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培训班等。熟练掌握亳针刺法,艾灸,拔火罐,刮痧等操作技术。一年中多次派遣科室人员到省内外学习深造,充实自我。
三、依托我院非药物治疗中心拓宽中医健康干预措施,对亚健康及有疾病倾向人群进行中医药干预。与中药房联合研制了适用于高血压、肥胖、高血脂症等人群的膳食食谱。
四、建立并完善了中医健康管理数据库。继续加强治未病人群信息
0
一、调查研究,制定措施,完善政策
开展治未病工作,必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制定措施,完善政策。我们开展了“加快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针对治未病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与相关主管部门协商,一些问题得了及时的解决。
二、探索新模式,发挥优势,服务群众
构建治未病服务平台,探索治未病服务模式,是将治未病理念落实于服务的关键。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在建设治未病服务点的基础上形成服务网络,则是构建治未病服务提供体系的基础。我们必须加强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对服务流程和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在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向大众提供高水平、规范化的治未病服务。
三、规范培训,重在服务。开展治未病工作,就是要为大众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一要加强业务指导,强化业务培训,加大对治未病服务技术骨干和职业技能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二要加强治未病的科学研究,不断创新服务方法,丰富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技术,提高服务水平。
四、宣传推广,重在实效。一要培养高水平的治未病讲师队伍,开展社区内宣讲。二要认真组织做好为期一年的治未病服务的展演、体验活动。三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介绍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和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及防病治病知识等。要通过宣传,不断提高社会的知晓率,提高服务利用度。
五、制定目标,再创佳绩。根据目前医院中医药服务发展现状,立足实情,争取本年度全院中医药服务人次突破万人大关,下乡、下社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讲座20余场,义诊服务20余次,发放中
213-
第二篇:儿童中医治未病
石峡湾乡卫生院
0-6岁儿童的中医治未病
小儿常见疾病的保健方法
一伤食积滞
1.主要临床表现:胃纳呆甚至厌食、腹胀、恶心欲呕、口臭、夜眠不安、大便不调。2.保健要点:
1外治法:常用穴位:神阙穴定位:正当肚脐中央凹陷处。操作方法:用40g紫苏煎沸水将毛巾在汤内浸泡拧干趁热敷在腹部用手顺时针推磨。冷则随换。
2推拿疗法: 取穴及部位 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六腑穴、腹阴阳穴。操作方法及要求 ①清脾土穴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称之为“清脾土”三百下。②补脾土穴先用“清脾土穴”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穴”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③分推腕阴阳穴约100下。④推三关穴约200下。⑤退六腑穴约300下。治疗食积退六腑穴的次数要比推三关穴的次数多。
3饮食疗法: 推荐食物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鸡内金、芒果核。食疗举例炒麦芽20g、炒山楂5g、炒神曲10g煮水早晚2次分服。 二脾虚厌食
1.主要临床表现面色偏黄或偏白肌肉松软进食不多也常出现食积大便多稀溏。2.保健要点:
1、外治法常用穴位足三里穴定位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侧一寸处为足三里穴.。操作方法用拇指揉法揉200下两侧交替每日2次。可配合的小儿也可用艾条灸法灸足三里每次15分钟两侧交替每日1-2次。
2推拿疗法: 取穴及部位 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腹阴阳穴。操作方法及要求 :
①补脾土穴补脾土穴有二种方法一种方是用指摩法治疗脾土穴 另
中医治未病
石峡湾乡卫生院
一种方法是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上述二种补脾土的方法医者可任选一种推300下。
②分推腕阴阳穴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两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 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梭侧及尺侧约100下。
③推三关穴约推300下。④分推腹阴阳穴使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食指和中指)分别自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分推200下。
3捏积疗法:操作方法及要求: 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两示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示指前方合力夹住背部两侧肌肉并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推拇指向后退做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从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五次。但捏第三次时,每捏3把皮肤提起1次,每日一次,连续六天为一个疗程休息一天再作第二个疗程。也可连续提捏每天1-2次作为保健治疗。但背脊皮肤感染及紫癜病患儿禁用此法。 4饮食疗法 推荐食物淮山、莲子、炒扁豆、茯苓、北沙参、陈皮。食疗举例:
① 北沙参12g、肉豆蔻5g、陈皮3g、褒瘦肉200g每周2-3次服。② 干淮山20g、莲子去心10g、鸡腿1只褒汤每周2-3次。
三夜寐不宁:
1、心火上炎
1.主要临床表现:口舌生疮、心烦不安、易发脾气、夜寐不宁、小便色黄。
2.保健要点:
1、外治法 常用穴位内关、神门。定位
①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②神门穴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按压神门穴和内关穴两侧交替进行每次按压10-15分钟。10天1疗程。
2、耳穴疗法:常用穴位:神门、心腧。定位:神门在三角窝后1/
3中医治未病 2
石峡湾乡卫生院 的上部心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附于医用胶布内侧用镊子将粘籽胶布对准穴位贴上,每穴用拇、食指对捏以中等力量和速度按压40次, 达到使耳廓轻度发热、发痛。每次3-5分钟使之产生酸麻胀痛感。两耳穴交替贴压3-5天一换,10天为1个疗程。 小儿常见推拿穴位保健:
1、脾经
位臵脾经在小儿拇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补脾经时家长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按住小儿拇指末节螺纹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300次。功用健脾胃、补气血。用于泄泻、呕吐、积滞等疾病。
2、肺经位臵
位于小儿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清肺经时家长一手握小儿手掌另一手拇指放在小儿无名指末节螺纹面上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100次。功用: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止咳化痰。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咳痰,恶寒发热等疾病。
3、大肠穴
位臵自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可以用推法推100-300次。功用:健脾运食。可用于积滞、泄泻等疾病。
4、板门
位臵大鱼际隆起处。操作可以用推法或揉法操作50-200次。功用:行气消食健脾,主治胸闷、呕吐、积滞腹满、食欲不振。
5、三关穴
位臵在前臂屈侧面的桡侧缘。操作自腕推至肘。功用:补气发表、祛风散寒用于外感怕冷无汗、营养不良。
6、六腑穴
位臵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操作:自肘推至腕,推100-500次。功用退热主治高热、昏迷、抽搐等症。
6、天河水穴
位臵小臂内侧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侧推或用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水”推100-500次。功用疏风清热,中医治未病
石峡湾乡卫生院
用于小儿诸热惊风心经热盛口渴咽干高烧不退等一切热症。
7、肺腧穴
定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功用:祛风退热定喘主治发热、咳喘。
8、七节
位臵位于腰骶正中,命门至尾骨端一线。操作:推200-500次向上或向下推,功用:向上推温阳止泻,并治脱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
9、丹田
位臵位于脐下2寸。操作用摩法或揉法。操作3-5分钟。功用补虚培元固本主治少腹痛、遗尿、脱肛小便赤少。
小儿常用中成药
1、保和丸 功用:消食和胃。主治:食积。脘腹痞满胀痛暧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2、小儿至宝丸即至宝锭功用疏风镇惊化痰导滞。主治小儿风寒感冒停食停乳发热鼻塞、咳嗽痰多呕吐泄泻惊惕抽搐。
3、王氏保赤丸 功用:健脾、消食、化痰。主治:1.小儿消化不良和成人胃肠功能失调所致乳滞疳积、上腹饱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便秘等症。2.四时感冒所引起的发热咳嗽、痰厥惊风、喘咳痰鸣等症。3.脾胃虚弱发育不良。
4、紫雪散 功用:清热解毒、镇静开窍 主治:急性热病引起的高烧不退、大便秘结、烦躁不安以及神志不清、说胡话等症状尤其 对小儿急惊风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
5、至圣保元丹 功用:解热镇惊祛风化痰。主治:小儿感冒发烧咳嗽痰盛气促作喘急热惊风手足抽搐项背强直。
6、琥珀抱龙丸 功用:镇静安神、清热化痰。主治: 发热抽搐烦躁不安、痰喘气急惊痫不安。
中医治未病 4
第三篇: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计划
枞阳县中医院2011年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以“未病先防、小病先治”为重点,深入推进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构建具有中医养生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辖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要求,提高医院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我院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2011年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1.进一步采购并更新中医治未病设备,中心治未病设
备现有按摩床、针灸针、电针仪、灸盒、刮痧板、火罐、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颈椎牵引器等;
2.在原有已开展项目,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TDP热疗、电针、中频治疗、针刺放血、中
药敷贴等基础上新增了盒灸、微波治疗与颈椎牵引
等项目;
3.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指导项目“工作
为辖区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4.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讲座、社区摆点等机会宣传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及体质辨识的意义,发放宣传资
料,使辖区居民对本中心开展的中医治未病技术有
更进一步的了解;
尽管今年我中心的治未病工作较去年有明显的提
高,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限制了我中心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进一步扩大开展,现将我中心目前面临的困难总结
如下:
1.场地所限,造成了中医康复理疗室面积较小,床位
有限,设备配备较少;
2.中医康复科医师目前只有1名,人员配备不足;
3.来我中心理疗的病种较单一,对多种治未病项目的开展不利;
结合本中心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本中心的中医治未病工作,具体措施有:
1.中心场地规划已提上日程,预计2年内新中心将
投入使用,届时,现有场地将打造成中医馆,目
前,中心将继续以有限的资源为辖区居民提供中
医药服务;
2.现有场地下,中医康复科医师已够,努力提高本
中心康复科医师的业务水平,为以后打造中医馆
后中医治未病技术的大力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病种的中医治未病理疗康
复服务,提高新进设备的使用率;
4.合理安排中心新进中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中
心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为广
大社区居民服好务;
5.结合将大力开展的“老年人中医药健康指导”工
作,有针对性的为居民提供中医保健指导与康复
理疗服务;
第四篇: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总结
2012年,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院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相关科室的通力配合和全院干部职工协助下,中医 “治未病”科顺利建成,在我院名老中医和专家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中医“治未病”科工作在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为保障辖区人民身体健康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下面,就我院2012年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治未病”工作任务刚一下达,我院领导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为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
二、构建服务平台,工作稳中有进 我院中医“治未病”科在业务工作上与检验、B超、心电图、放射、等科室有机相连,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由辅助区、体质辨识区、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健康干预区四部分组成),确保了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步的开展。按照《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要求,同时我们对新华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指导,推广并设立了“治未病”服务点,社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能与“六位一体”服务功能有机的结合,并因地制宜地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
三、注重业务培训、建立人才保障 工作中我院完善人才、技术保障,并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兴院、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机制有效地衔接,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出现断层现象。利用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及西学中等方式大力培养了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完善“治未病”服务支撑条件。
四、丰富宣传模式,推广保健知识 2012年,我院名老中医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讲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治未病”健康讲座等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2012年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2000余份,举办健康讲座,以上工作确保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广适宜技术,发挥特色优势 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们还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并开设饮食、运动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优势。
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2012年,我院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和科室的开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并且在“治未病”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中医人才的短缺和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步做实做强。
2012年12月26日
第五篇:2010年中医治未病工作计划
2010年中医治未病工作计划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西医并重”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及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中医“治未病”优良传统,转变服务理念,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独特作用构建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基于指导思想,2010年中医预防保健科总的工作目标是,以科学的发展统筹观,抓好业务培训工作,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对骨干力量的培养,保证“治未病”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
1、抓好业务培训工作有效利用中医师承模式加大培养后继人才力度。
2、强化创新意识开展引进更多有效实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3、进步扩大宣传增加社会公益活动提高社会认知和认可度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广大群众的需求营造良好的中医“治未病”工作氛围。
4、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南浔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0年1月6日
2012年中医“治未病”工作计划
“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为进一步落实《南浔区卫生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有关要求,认真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我院在此前提下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工作,根据我中心2009年的工作情况,制定了2010年中医“治未病”工作计划如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中心加强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治未病组织机构,根据人员调动,确定新的责任人,具体入下: 领导小组组长:姬强明(中心主任)
副组长:吴霞萍
组员:丁新华褚建宏顾赞华沈富庆计雪芳
二、加强人员培训 由于沈天佑等高年治医师的退休,导致我中心暂缺中医治未病专业推广人员,今年我中心准备派送丁新华等医师(中医专业)进行系统的中医治未病学习,并将相关新技术带回中心实施推广培训。将妇科、产科医护人员全部归纳入学习范畴,对他们实行全面的中医治未病培训,使其基本掌握一些治未病适宜 技术,并逐步使用到日常诊疗活动中。
三、逐步在全辖区推广中医治未病精神
1、继续运用健康教育讲座的模式,更多、更广的在社区院落开展中医治未病宣传推广,将适宜技术推广到社区居民家中。
2、印制中医治未病宣传手册,免费向社区居民发放,并提供治未病咨询讲解活动。在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栏张贴相关宣传海报,并及时更新。
四、加强资料的收集、归档、报送工作 在开展治未病推广工作的同时,要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做到专人负责,及时收集、定期整理,确保资料的齐备、系统和规范。同时做好每一次活动的书面及图片记录,归档
南浔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2年1月5日
2011年中医治未病工作计划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与之而生的中医药发展速度也大大加快,我院是全区唯一一首具有中医特色兼中西医结合的县级中医院建设单位之一,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简、便、廉、验优势,特制定2011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深入开展。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以中医治未病服务团队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综合协调指导全乡工作。2011年争取创建两个中医特色村卫生服务站建设。
二、广泛开展宣传,普及中医防未病知识。我镇2011年要大力宣传中医中药在临床诊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重要意义,将中医防病知识作为科普宣传内容,纳入卫生院健康教育规划,利用义诊、日常接诊期间向老百姓宣传,提高公众的知晓程度,倡导社会各界重视、关心和支持该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和会氛围。
三、加强指标控制,落实惠民政策。公共卫生管理科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监督管理,强化中医科人员、中药房人员,中医馆工作人员,中医治未病服务团队等人员的培训和监管,强化相关数字统计的真实性,定期并公布相关信息。认真落实中医药相关指标值,以及新农合中中医药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集中预防接种的宣传力度,公共卫生管理科要及时组织工作人员以及村医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让中医中药的优惠政策家喻户晓。
四、加强督导检查。公共卫生管理科要加大对村级工作的督查,指导并督促开展村级中医药预防保健咨询服务,完成中医药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居民参加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对重点人群定期开展有针对性中医健康干预服务,配合医院完成中医治未病效果调查。
南浔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1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