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孤独症儿童的护理干预及体会

孤独症儿童的护理干预及体会



第一篇:孤独症儿童的护理干预及体会

孤独症儿童的护理干预及体会

【摘 要】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不明确,该病的治疗一直没有特效的方案,现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可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作者对孤独症患儿进行了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更利于患儿病情恢复、减轻家庭负担,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护理干预 体会

儿童孤独症常称为自闭症,是一种发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类型。目前,有研究表明,孤独症发病率位居儿童精神类疾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儿童孤独症患儿多为男性,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及语言障碍。患儿经常出现行为刻板,兴趣狭窄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在儿童孤独症患儿中,占76%会出现精神发育迟缓,部分患儿会表现为智力落后,但是其他方面存在较好能力情况。目前,针对儿童孤独症尚无确切治疗药物,目前较有效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其语言、社交和行为等方面的缺陷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其中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具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一下几点护理干预措施:人际交往的干预护理

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能力和交往技巧方面存在着障碍。患儿在婴儿期主动回避与他人目光接触,对人情感淡漠,儿童期仍然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倾向,喜欢独自活动。在康复训练中要指导患儿在说话时注意注视对方眼部及眼睛,引导患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及意愿,表达心理信息。通过不断训练,让患儿能够理解常见语言的含义。经照片、实际动作及镜子训练方法,帮助患儿理解肢体动作、表情的意义。在患儿正确回答问题时,需要予以鼓励,通过模仿他人动作,促使其可以了解他人存在。后期可通过游戏、情景教学等方法进行人际交往及互动的训练,促使其能活学活用。语言能力的干预护理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往往滞后。由于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思维局限,开阔患儿的生活范围,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就需要我们与孤独症患儿交流时,尽量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融入患儿生活中去加强语言训练,锻炼他们说话能力。可鼓励患儿进行传话训练,主动与他人建立交往的能力及关系。在训练时,需要以患儿感兴趣事物作为切入点,要患儿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语言交往训练。护士要把握时机的进行引导,多鼓励患儿讲话,紧密联合患儿的生活及周边事情的语言,促使患儿可以一边说一边作,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学到的沟通交往技巧得到更好的泛化,同时也对孤独症儿童的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行为的干预护理

临床上常用的: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行为的干预可以帮助孤独症患儿发展社交兴趣和交往技能,阻止患儿刻板行为及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发展正常的行为和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以提高社会适应性。行为的训练要随时随地的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护理人员需要多陪伴及关心患儿,了解患儿喜好及相关需要,取得患儿信任,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注意强化物的选择和强化的时机,将正向的行为及时加以保持与巩固,逐渐将不良行为进行淡化。生活能力的干预护理

生活能力对患儿今后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我们可将基础的生活技巧分为小单元,从简单到困难,循环渐进的执行。在训练过程中,锻炼患儿进行每一个动作,直接感受每个动作的肌肉运动,从最开始帮助患儿执行动作,逐渐减少帮助,由患儿独立执行。逐渐训练患儿的生活技巧,建立正常的生活习惯。感觉统合的干预护理

孤独症患儿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我们可通过:滑板、平衡木、羊角球、袋鼠跳、蹦蹦床、圆筒、拍球、跳绳等运动,逐步改善和提高患儿控制身体肌肉的能力,同时也可减少负性行为。通过临床实践,感统训练对患儿的情绪、运动协调、注意力、认知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心理的干预护理

患儿到康复中心来训练,面对陌生的环境都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缺乏安全感,会出现退行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温馨的、放松的环境,多与患儿沟通,尽量满足他的爱好和生活习惯,尽快使患儿适应医院环境,增强其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建立与护士良好的互动关系,对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干预护理

孤独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康复训练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家长们在经济、健康、心理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要帮助他们从否认、愤怒、抑郁到接受的初始阶段;经过急于求成、期望过高,压抑沉闷和缺乏自信,过于依赖和过分顺从的中级阶段;再到达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掌握对患儿的基本护理的最佳阶段。使家长能有效配合及主动学习训练的技能,记录观察患儿的日常行为改变,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使治疗得到更显著的效果。

综合上述,儿童孤独症作为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庭照顾者,采取系统、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以促进患儿病情恢复,提高患儿的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对减轻家庭负担及社会负担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洁.儿童孤独症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心理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8月第6卷第24期

[2] 陶国泰.孤独症的诊断和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6):365

作者简介

谭昱霖(1975.6.25-)-女,籍贯湖北,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医院

殷淑兰(1963.9.7)女,籍贯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医院

第二篇: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及干预

摘要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或全面性发育障碍。这种发育障碍的成因,至今学术界不能对其做出准确和科学的解释。但是,根据已知的研究,学术界对孤独症有一个基本共识:孤独症是因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而引起的广泛性、发展性障碍。这种疾病呈现出许多有别于其他精神病、发展障碍的特征。除此之外,孤独症儿童还表现为心智年龄的低龄化,致使他们在自控力、耐挫力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更主要的方面,孤独症儿童在语言、认知、行为和社会交往这几大方面可能会同时出现和交叉出现严重的问题。

目前,由于孤独症的病因无法明确,因此无法做到对症下药,所以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只能进行干预,以减轻症状。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特点;干预

ABSTRACT

Autism is also known as autism or generalized developmental disorder.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yet to make an accurate a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causes of autism.However, there is a consensus in academia that autism is a generalized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caused by developmental disturbances in the brain and nervous system.This disease presents many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mental disorders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Not only that, autistic children also show mental age of younger age, resulting in their self-control, frustr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mergence of varying degrees of obstacles.What's more,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language, cognition, behavior and social interaction.At present, due to the reasons for autism can not be clear, and therefore can not be the right remedy, so the treatment of autistic children can only intervene, in order to alleviate symptoms.Key words:Children with autism;self injurious behavior;intervention

目录 引言.......................................................................................................................4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相关概念.......................................................................4 1.1 孤独症............................................................................................................4 1.2 自伤行为........................................................................................................4 1.3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5 2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的特点...................................................................................5

2.1刺激性自伤行为.............................................................................................5 2.2发泄性自伤行为.............................................................................................5 2.3刻板性自伤行为.............................................................................................6 3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干预.......................................................................................6

3.1 自我意识培养................................................................................................6 3.2 工具性交流训练............................................................................................7 3.3 情感性交流训练............................................................................................7 3.4 自主交往训练................................................................................................8 结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引言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最早由美国的卡勒动教授于1943年提出。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发病于三岁之前,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以及刻板的兴趣、奇特的行为方式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呈急剧膨胀趋势。联合国相关资料显示,世界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在1:1100。同时也有相关文献数据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平均每1万名儿童中现有高达60人患有此症。

在中国,从未开展过大型的孤独症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所以,中国孤独症患者的总人数,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发病率来计算的。一般认为,中国有60万一180万的孤独症患儿。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与生活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相关概念

1.1 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的发育障碍,自闭症儿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人际关系失调、狭隘的兴趣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有些孩子还患有智力低下和智力迟钝。孤独症是从幼年发育起源广泛的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和狭窄的兴趣和重复的行为是其主要特点,其中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的主要特征。

在正常人际交往中,情感同理心是必要且必须得,它替代性分享他人的情绪状态和自动的模仿,可以使个体迅速感知他人的情绪,包括他人的情绪状态和两方自动模仿自动感知,是个体社会互动的重要基础。情感表达可以诱导他人的面部表情自动模仿,并自动感知他人的情绪状态,使个体产生情绪共情。而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则很难理解和感知相关内容,在共享经验和情感的社会线索上有明显的障碍。1.2 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的一般表现为自我伤害行为,研究人员定义的自我伤害行为是指在没有明确目的的倾向个体自杀,故意和多次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不致命的,但是非常危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危险的心理状态,对自己和他人都会带来一定的伤害,严重的家庭压力,甚至导致社会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自残变现形式多样,如:把自己的头撞到桌子上、咬自己的胳膊、断了自己的手等。自伤行为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行为特征之一,了解孤独症儿童的自我伤害行为和认知方式对干预孤独症儿童具有很大的帮助。虽然在许多论文中都提到了自伤行为,但以自伤行为为主题的原因和特点很小,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是空白。因此,研究孤独症自伤行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更高。1.3 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

孤独症儿童的自伤行为较普通儿童的自伤行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孤独症儿童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定义,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就是自闭症儿童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心理或生理需求时有意或者无意的自己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

这种行为大多是刻板的、重复的并且持续性较长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这种行为也会发生变化、或改变伤害的形式或改变伤害的程度,但是这种自伤反应是突然的和暴力的,而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的。这也是孤独症儿童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问题行为。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的特点

2.1刺激性自伤行为

首先是吃异物,吃异物是孤独症儿童对于一些事物特有的味道或者口感产生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执着和依赖,品尝或者咀嚼这种东西可以使他们感到愉悦和安全。比如自闭症儿童会出现吃铁钉、吃砂石、吃塑料制品等的问题。其次是闻刺激性气体,一些自孤独儿童喜欢嗅一些具有刺激性的刺鼻的甚至难闻的气味,有的气体甚至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如闻汽车尾气的味道、闻家具甲醛的味道、体味等。

2.2发泄性自伤行为

发泄性自伤行为正是孤独症儿童情绪不良,有特殊需要或情感需要集中爆发时表现出的一种行为,这种自伤行为相比较其他而言伤害性更大,程度也更重,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错误的情绪表达和发泄的窗口。

第一是撞击,这是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中比较严重的一种方式,他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造成自我伤害,而往往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波动比较剧烈,力量的轻重难以把握所以很容易造成伤害。具体方式有,用头去撞桌子或者墙壁、用脚去撞水泥柱子等。

第二是殴打,殴打是孤独症儿童最常见发生频率最高的自伤行为,儿童的情绪通过一定的痛觉刺激得到发泄和满足,而自己打自己则成为了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不用借助任何的道具。

第三是拉扯,孤独症儿童也喜欢通过拉扯的方式进行自伤使其情绪得到发泄,如:扯耳朵,女生拉扯自己的头发等。这种撕扯产生的疼痛感使其情绪得到发泄,如:扯耳朵,女生拉扯自己的头发等。

第四是啃咬,啃咬是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的一种普遍形式,发生率很高,一般啃咬的力度不会极大,不会一次性造成严重的伤害,儿童会使力道保持在一个足够有感觉刺激的度,通过次数的增多反复的啃咬一个位置使其受伤,该位置会出现淤血结痴颜色加深的现象。2.3刻板性自伤行为

刻板性自伤行为是自闭症儿童在得到家长和老师的不良强化或者形成不良动作习惯所形成的,而且相比其他性质自伤行为是难以纠正的,孤独症儿童年龄偏大,有些自伤行为保持时间过长纠正更加困难,有时试图打破这种刻板的自伤行为时反而会激起儿童更激烈的反应。自伤行为如过度的吮吸、敲击硬物、自行诱发呕吐等。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干预

3.1 自我意识培养

意识是人类心理机能的整体活动状态,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对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认识,自我意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当个体把自己作为客观对象来认识时就产生了自我意识。

由于自我意识发展的滞后和畸形,孤独症儿童行为怪异且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形成严重的社会性发展障碍,他们无法冲破“生理本我”走向“社会自我。”人的成长、成熟的标准之一就是自我意识的成熟,自我意识的教育应该是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只有意识到自我、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能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只有发展自我意识,才能触动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我观察、不会自我调节和控制,很难定义其是“社会人”,在实际中他也很难融入现实社会生活。3.2 工具性交流训练

人际沟通的工具,是指当人际关系产生不信任时或者交际沟通产生困难时,人们借助的“帮手”,用于完成满足人类活动,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或者一种途径。比如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仪器通讯,它可以用于满足生理需要和物质需求,借助他与其他人交流解决自身问题。

工具性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常见方式。从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工具沟通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而从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工具性沟通有容易学习的特点,自闭症儿童可以掌握。从作用的角度来看,它能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可以帮助自闭症儿童应对频繁的社会交往,能满足孤独症儿童生活的基本需求。故此方面应该是孤独症儿童适应学习的重要方面之一。

比照正常儿童,工具性人际交往训练需要具备以下列出的五项条件,对于孤独症儿童,这也是其将来其融入社会需要具备的基本学习交流条件: 第一、传播动机。

第二、社会认知能力,即理解交际规则的能力。第三,认识自我的能力,即认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能力。第四、运用交际工具,即一种语言能力。第五、控制行为和情绪的能力。

换而言之,这应当是训练努力的方向。

孤独症儿童的沟通训练涉及语言、行为、动机、情感和自我意识。然而,在实际的培训中,这些内容的培训有时是困难得,因为它们是人际沟通的一个整体。因此,在确定培训方案时,应该从多角度考虑培训内容。按照从生活出发的原则,制定和孤独症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计划。3.3 情感性交流训练

情感交流是指以情感互动为目的,培养自闭症儿童培养情感,促进孤独症儿童与其他儿童进行情感交流,使自己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情感交流允许孤独症儿童通过与他人分享经验获得情感愉悦。情感交流训练使孤独症儿童能够主动照顾他人的感受,了解他人的想法,和他人进行情感的交流。除了帮助孤独症儿童表达情感外,情感人际沟通也能正确解读和照顾他人的情绪,从而促进人际和谐与和谐。情感交流的内在体验可以发展孤独症儿童的关系、互动与协调,还可以维持或修复孤独症儿童等,也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与他人的友谊,促使孤独症儿童更快的走出病症,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3.4 自主交往训练

自我交往训练是指孤独症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培养自己与他人交往或进行自我选择的交际活动。但是,交际能力与交际自主性存在区别。孤独症儿童即使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不意味着他能够主动和选择性地与他人交流。

自我沟通训练解决孤独症儿童缺乏独立行为的问题。如果孤独症儿童不主动与他人交流,那么他将永远是一个不被别人吸引的人,也不会成为与他人平等交往的社会主体。孤独症儿童如果没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就不能形成自我规划意识,也不能形成自我选择意识,这是他们获得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自主交往训练与孤独症儿童熟悉人际交往的规律和过程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自我交往训练也是提高自闭症儿童与他人合作或与他人分享经验的一种途径。

结论

孤独症的教育训练并不完全是一个医学问题,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心态、环境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均对孩子的顶后产生影响。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3个原则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2)异常行为的矫正;(3)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办日间训练和教育机构,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播有关知识,是目前孤独症教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父母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训练与父母生活工作的关系。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致谢

即将离开校园,虽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展望,但回首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却也弥漫着离别的忧伤,心中充满了种种不舍,更充满了对许多人的感激。首先,我想感谢我非常敬重的导师,是您在我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给予了我最重要的指导,是您的孜孜教诲让我的团团迷惑得以顺利解决,让我能够顺利完成我的毕业论文,为我的校园生活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来到教室中,满眼都是每位老师的身影,和老师对我的教诲,我想由衷地道一声感谢,是您们在教授我知识的同时让我学会观功念恩,让我懂得以感恩的心来回馈世界,也让我学会了对人的尊重,您们是我人生中的指名灯,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漫步于校园中,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与同学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是你们的友爱和关怀,让我的校园生活充满了色彩,是你们让我的人生中又多了一批让我珍惜的珍贵的朋友,你们是我人生中的一笔重要的财富,非常感谢你们走进了我的生活。我还想感谢我亲爱的父母,您们是我生活和学习中的坚强后盾,更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感谢您们对我的宽容和鼓励,所有的恩情我都会铭记于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给予我关怀的老师、和我一起的同窗及支持我的家人!

参考文献

[1] 郭树萌,李慧娟.音乐治疗在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5(32)[2] 赵斌,马小卫,王承雍.关于地板时光理论及应用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18)[3] 佘丽,袁晓.“地板时光”在自闭症儿童家庭干预中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5(Z1)[4] 刘毅梅,张枫,章丽丽,魏艳,杨洁.不同训练方式对孤独症患儿预后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21)[5] 彭仰华,静进.PEP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03)[6] 谭晶晶,高雪屏,苏林雁.儿童孤独症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02)

第三篇:孤独症儿童

“走进心灵,启发智慧”——关爱“星星儿童”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根据2010年团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关于开展湖北省青少年思想文化建设调研督办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我院就开展共青团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背景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关爱儿童,是青少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思想观念。

二、活动内容及流程:

㈠ 2010年9月,与相关机构(如启明儿童之家自闭症训练机构、武汉梨园医院幼儿园、武汉市妇幼保健院等)进行联系,最后确定与启明儿童之家自闭症训练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规划相关活动。

㈡ 2010年10月进行宣传,在学校招募志愿者,确定活动参与人员名单。㈢ 2010年11月上旬聘请启明儿童之家的心理教育学家为我院同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大学生了解相关心理专业知识,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

㈣ 2010年11月中旬,带领志愿者队去启明儿童之家,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表演。并取得该单位工作人员的集体好评,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去喂孩子们无偿提供服务,如协助老师教导孩子们学习、做游戏、进行户外运动练习。

㈤ 2010年11月下旬,派志愿者代表将活动照片送给儿童,留作纪念。㈥ 2010年12,根据组织相关材料进行大力宣传,校内以宣传板和宣传单为主,主要在于引起大嘘声对自身心理的关注,健康成长,同时唤起大学生对孤独症儿童的关爱,倡议大学生奉献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爱心。

㈦ 安排活动参与这些的文章,择优投稿,借助报纸媒体进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注】⑷中活动具体安排:

(1)启明之家老师代表给大学生志愿者讲解有关心理学知识,以了 自闭症相关知识为主。(30分钟——60分钟)

(2)带领儿童玩简单的游戏,放松心情(120分钟——150分钟)

① 寻宝游戏:每个志愿者带领一个小朋友寻找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礼物,找到的礼物归该小朋友所有

② 画我的脸,认我的五官,增强小朋友的自我认识能力

③ 气球爆炸:首先由志愿者示范吹气球,爆破气球,然后引导小朋友一起玩(气球吹的不宜过大,以免吓到小朋友)④ 吹泡泡、玩橡皮泥、丢手绢、捉迷藏

(3)拍照留念:活动完成后,将照片洗出来寄给小朋友做纪念(4)进行广大宣传,宣传形式以校内宣传为主。

三、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从理论上教导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卫生的关注,树立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在同孤独症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领悟到“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真谛。此次活动参与人数约70人,辐射青年人数约2000人,社会影响主要通过报纸宣传。

四、活动创新

星星儿童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我们希望用我们的行动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为孩子们构建一片爱的天空,帮助他们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大学生在关爱这些孩子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真正做到“一起快乐,共同成长”。

五、活动评价:

第四篇:ICU护理风险干预体会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专科icu应运而生,医疗、护理风险呈现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icu医、护、患三方面存在的护理风险,归纳总结了减少护理风险的措施及体会,结合目前的医疗环境与体制进行讨论,希望完善专科icu的护理服务,降低护理风险,对建立安全的护理工作环境有所帮助。

关键词:icu;护理风险;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60-0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专科icu应运而生,造成现代医疗、护理的日趋专科化、精细化。我院icu于2011年建立,它集中了先进的设备,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护理服务,是全院危重病人的集中之地。护士在完成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护理风险。如何提高icu护理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初步形成了一套我院icu以病人为中心、以优质护理服务为框架的防范风险的管理模式,现总结如下:

icu存在的护理风险

1.1 护士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欠缺:随着护理队伍的普遍年轻化,虽然icu护士是经过各方面严格考核、培训、挑选而产生的,但均未系统学习过相关法律知识,如《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等。然而长期以来,医护习惯处于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实践中更多的考虑的是如何尽快解决影响病人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1]。医护人员预见护理风险的能力较差,出现护理风险后不能预测其后果,更不知怎样取证,不懂得保护自己及维护医院的利益。

1.2 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和工作技能:icu是危重病人密集、急救知识密集、高超医护技术密集、现代化医疗技术和设备密集之地。工作量大,对护士要求的标准高,护理队伍却存在某些技术操作不熟练、不了解专科护理发展动态、对新的仪器设备使用不熟练、对遇到的问题不求甚解等,护理难度和复杂性的增加,增加了护理风险发生的机率,护士整体素质和医疗发展及患者的期望不匹配。

1.3 疾病的严重性、复杂性及发生变化的不可预见性:icu收治的多为大型手术后患者和老年患者,多伴有多脏器的疾患,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由于疾病的自然发展和演变而使不幸常发生在瞬间,致使患者家属不能接受突然的变化而被误认为发生了医疗事故。

1.4 医、护、患的沟通:icu是全封闭式的管理,家属探视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同时未设置家属等候区,这样在与家属的交流、沟通上就有一些不够方便的地方,家属因不能随时观察到病人病情的变化使不信任感增加。疾病的严重性与患者家属的高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同时部分护士沟通能力欠缺,语言生、冷、硬、简单,解释不够耐心、细心,这样就造成对医护人员的误会加深。

1.5 医院硬件设施的影响因素:icu配有大量高端且精密的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故障,如果护士未能及时检查、测试这些仪器设备,报有侥幸心理,就会在工作和抢救中出现意外,造成纠纷。

1.6 护理人员紧缺、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患者的逐渐提高的保健要求也是发生纠纷的间接因素之一。icu收治的多为卧床、昏迷、气管插管或切开、二便失禁,合并较多基础病的老年患者,而床、护比例达不到标准要求,加之本不应属于护士做的工作,如记帐、催款等非护理工作要完成,护理人员的工作就更加繁重了[2]。轮班频繁、过渡疲劳,工作超负荷,压力过大,均带来不同的护理风险。

1.7 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文书中存在一定问题,如入院接诊粗疏,病史采集不准确;缺乏专科护理特点,针对性不强;不能真实反映病情的变化过程;医生、护士的记录不一致;页面存在涂改及缺损等,这些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1.8 风险预案及工作流程不完善: 众所周知,制度是保证病人、医护人员安全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它可使护士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现有的各种预案与工作流程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没有细化。

干预措施

2.1 及时更新观念、增强维权意识、防患于未然:由于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人,首先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切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3]。因此,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护士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如与护理行为相关的《护士管理办法》、《侵权责任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监护室护士职责等,并请有经验的护士长讲课,要求每个人记笔记并进行小测验。

2.2 搭建沟通桥梁,加快知识更新,端正服务态度:为此我们采取的措施有:①每日护士与医师共同查房。②坚持每周二次业务学习,护士长随时抽查并提问相关内容。③规范护士长查房内容。④采用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模式。⑤落实“三四三”,即三心:护士耐心、病人安心、医院放心;四勤:手勤、脚勤、嘴勤、眼勤;三满意:医护人员满意、病人及家属满意、医院满意。

2.3 加快制度跟进与创新,为护理安全保驾护航:邀请科主任参加科室的全体护士会,制定具有科室特色的工作制度、预案和流程,规范护士言行,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特异性的风险及纠纷。

2.4 护理记录及时、真实、准确:患者有权利复印护理记录,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我们不但确保每一班护士准确、如实记录已完成的护理工作,护士长更应每天抽查记录单的记录情况,可有效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有效防范护理差错,从而降低护理风险。

2.5 建立科室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人为主体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各司其职,确保护理安全。鼓励护理人员大胆谈经验、勇于揭短亮丑,以便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小结

3.1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明显规范了护士的言行及护理操作行为,使“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口号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

3.2 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及责任心、自律性和安全意识,改善和提高了护理质量,病人的安全得到保障。

3.3 护理风险的有效评估和积极防范,缓解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的机率,同时也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形象。

第五篇:儿童孤独症-儿科

一、广泛性发育障碍和孤独症的关系 定义: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以心理发育过程中多个方面的严重而广泛的受损为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困难,或表现为刻板行为,或兴趣或活动异常。《国际疾病分类(ICD)》(第十版)(ICD10)分类:①儿童孤独症;②不典型孤独症;③Rett综合症;④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⑤Asperger综合症;⑥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⑦未特定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广泛性发育障碍和孤独症的关系 广泛性发育障碍三大特征: 一是社会交往缺陷,包括眼神交往差,对建立友伴关系不感兴趣,难以有相互之间的社会交流,情感平淡; 二是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包括无语言或姿势的表达,对他人的口头语言或身体语言理解差,不能主动交流或保持交谈,刻板得像机器人一样,或语言怪癖,出现回声样语言,或机械地模仿词语或对话,说话中有异常得韵律,表现为唱歌样的或单调的音韵; 三是刻板的、重复的兴趣或行为,包括兴趣狭窄,坚持或重复某些主题,如天气预报、时间程序表等,喜欢刻板的常规,坚持同一格式,过于专注于某些玩具中的部分零件,而不是有效地玩玩具,难于从一个情境中转移至另一个情境,有仪式性的行为如拍手、弹弄手指等。* * 儿童孤独症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医院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也称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机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二、儿童孤独症 Kanne1943年提出了“早期婴儿孤独症”的概念,该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下列表现:①极度孤独;②言语发育迟滞;③言语不起交流作用;④游戏活动重复而简单;⑤孤立性才能。他认为在这些特征中只有孤独性独自活动和强迫地坚持同一格式才具有诊断意义。Eisenberg和Kanner1956年将以上特征减少至两个,即极度孤独和专注于保持同一格式,并将起病年龄延长至2岁。

二、儿童孤独症 Rutter1968年将孤独症的主要特征归结为:①缺乏社会兴趣和反应;②语言障碍:从无言语至语言形式奇特;③异乎寻常的动作行为:游戏形式僵硬、局限,动作具有刻板、重复、仪式性以及强迫性行为;④起病于出生后30个月内。这些特征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均可出现。1978年美国儿童及成人孤独症学会顾问委员会提出了孤独症定义为起病年龄在30个月之前,并具有以下四点特征的行为综合症:①发育速度和顺序异常;②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③言语语言认知及非语言交流异常;④与人、物和事的联系异常。

三、孤独症的发病情况 儿童孤独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稳定在3~4/万,自1980年起,该病的发病率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Costello1996年报道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是10/万。最近的调查报道为20/万,而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迹象和报道。意大利的孤独症发病率较高,他们报道每1000个新生儿中有3~6个孤独症(30~60/万),男女之比3-4:1,男性居多。这可能是对孤独症及其症状引起较多的关注,也可能使用更多详细的定义,或可能其发生率确实在上升了。

四、孤独症的病因 孤独症从何而来?是生理的?还是神经心理的?原因是一个的,还是多样化的?原因能确定吗?孤独症的前景如何?孤独症的原因和治疗有何关系?孤独症的障碍严重性又是怎么样的?

四、孤独症的病因 孤独症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社会心理因素 遗传因素 脑器质性因素 免疫学因素 神经心理学因素 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因素

四、孤独症的病因 经过许多年的研究,引起孤独症的原因很多,今天可以说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若干神经调节失调所引起的,这些功能失调导致了非典型性化发育障碍,造成了行为异常,如社会交往缺陷、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刻板的、重复的兴趣和行为。

五、诊断标准(1)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至少2条0:①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②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能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③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缺乏相应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应(包括对父母的存在与否亦无相应反应);④不会恰当地运用眼对眼的注视,以及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往;⑤不会做扮演性游戏和模仿社会的游戏(如不会玩“过家家”等;⑥当身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对别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也不会表示关心和安慰。

五、诊断标准(2)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①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②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③学习语言有困难,但常有无意义的模仿言语或回声样言语,应用代词混乱;④经常重复使用与环境无关的言词或不时发出怪声;⑤有言语能力的病儿,不能主动与人交谈、维持交谈,及应对简单;⑥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等方面异常,如说话缺乏抑、扬、顿、挫,言语刻板。

五、诊断标准(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①兴趣局限,常专注于某种或多种形式,如旋转的电扇、固定的乐曲、广告词、天气预报等;②活动过度、来回踱步、奔跑、转圈等;③拒绝改变刻板重复的动作或姿势,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不安;④过分依恋某些气味、物品或玩具的一部分,如特殊的气味、一张纸片、光滑的衣料、汽车玩具的轮子等,并从中得到满足;⑤强迫性地固守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性动作或活动。孤独症的诊断在上述(1)、(2)、3 中,至少有7条,且(1)至少有2条,(2)、(3)项至少各有1条。

六、伴随症状 1.“学者技能” 2.癫痫 3.智能发育迟缓 4.感知觉问题(1)听觉(2)视觉(3)触觉(4)嗅觉和味觉 5.自我伤害行为

七、伴随疾病 有5%~20%的特殊疾病,诸如脆性X综合症、苯丙酮尿症、结节性硬化症伴有孤独样的特征。因此,广泛发育障碍儿童中,有一小部分同时伴有其他的疾病。如:①染色体和单基因异常:脆性X综合症、其他X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症、Prader-Willi综合症、Williams综合症、Duchenne肌肉萎缩;②神经皮肤性疾病:结节性硬化症,神经纤维瘤病;③出生前代谢异常:苯丙酮尿症;④感染:先天性风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出生后单纯性细胞疱疹;⑤围生期异常:缺氧性脑病、早产。并不是所有具备上述情况的小儿都有孤独症,不是病本身决定是否有孤独症,而是特殊的病是否损坏了神经元的回路而导致孤独症。

八、诊断程序 1.询问病史 询问应详细、准确,包括患儿为第几胎,在母孕期有无病毒性感染,出生时有无窒息、脑损伤、胆红素脑病等,既往有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伤、中毒等病史,有无发育迟缓、并发不规则行为等,家族中有无孤独症、认知缺陷、精神病等病史。2.精神检查 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交谈与观察,事先设计好打算观察那些方面的问题,此称结构式访谈或检查。孤独症儿多不合作,所以直接观察是最常用的方法。3.体格检查 给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亦是必要的,因为孤独症常常与其他一些疾病共存。不少患儿还存在神经系统的软体特征。4.实验室及物理检查 可做染色体、脑电图、颅脑CT、颅脑MRI、脑电地形图、诱发电位、智力测验和量表评定等检查。一方面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病情,为寻找病因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些检查如智力测验、问卷和量表评定等,可为制定治疗计划和判断预后作参考。

九、孤独症的诊断评价和功能评估 评价的目的: 1.诊断的评价:区分孤独症和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评价孤独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2.功能评价:为了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开发不同发育区域,这项工作需要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

九、孤独症的诊断评价和功能评估 评价方法: 1.初诊在家长、老师或儿科医生的要求,进行第一轮诊断咨询,初诊的时候,由儿科精神或神经科医师做首诊,怀疑有广泛性发育障碍时,转到一组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机构会诊。2.评估进行全程录像,分两个过程,每个过程至少持续2小时,评价环境在没有刺激的小房间,测试者专心投入到孩子身上,在评价过程中,两个测试者通常与孩子交流 3.评价之后,专家组讨论评价录像,记录每个观察结果和假设的详细描述,在稍后的会议中,将结果反馈给家长,会议由所有专家组成员出席,互相探讨,共同制定治疗计划。我们的评价目标是在一起研究儿童,专家组成员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观点和测量工具,我们试着理解孩子的主要问题,他最大的发展能力,怎样进一步地进行开发,我们也试着给这样的家庭及其他相关人士提供帮助和服务。

九、孤独症的诊断评价和功能评估 4.评价孤独症时采用的各种量表: 评价社会互动、交流和适应性行为的量表:BECS、PEP-R、AAPEP 认知评价量表:WISC、LEITER、TINV 父母-孩子交流评价和孩子发育评价量表:自发性游戏的观察和同看护人交流的观察 测量孤独症量表:CARS 语言和交流障碍评价量表 残障评价量表:PEDI、VINELAND 意识能力的理论评价量表(Howlin,1999)

九、孤独症的诊断评价和功能评估 5.各种量表的使用 BECS:它是评价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和智力低下的婴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发育的量表,适用于0~24个月婴幼儿,主要分四个年龄段:4-8个月,8-12个月,12-1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