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写文章》读书心得.doc(精选)
《怎样写文章》读书心得
这几天对于这本书进行了初次阅读,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说“行成于思”。可见,写文章需要揣摩,需要细之又细的心。
每个名家对于写作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总起来说初次看完这本书的感觉就是细心、精炼、概括、全面、清晰。细心于生活,精炼其语句,概括其思想,全面其内容,时刻保有清晰的思路。从而避免文章的空洞无物,杂乱冗长,片面,“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用心去观察生活百态,用眼去捕捉那些最细小却耐人深思的事情,写文章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每个体裁,每个题材,都有各自不同的写作手法,但总起来说也不乏相似之处:
一个好的开始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一个标新立异的题目,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一个真实独特的选材,都将会使文章添色。这就要多搜集相关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开始着手写,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言之有物。当然,写文章也不能虎头蛇尾,要做到戛然而止,言简意赅,不画蛇添足。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乃至完成时,要反复的修改,文章是改出来的,虽不能做到千锤百炼,但反复琢磨修改是不可少 的,用字、用词要做到恰如其分,画龙点睛。公文中的遣词造句要更加斟酌,了解公文处理条例和处理办法,把语言用的正确。
一张白纸上的黑点会破坏其美感,文章中的标点也是一样的,“勤标点,多分段”,使得各就各位,疏密有致。标点有助于阅读,就像鲁迅的文章,没有顿号,都是以逗号代替,看起来干净利落。所以在我们反复的审核中,要更加注意细节,细微之处看人心,同时也决定着成败。
文章要匀称,就像人体肥瘦匀称才好看。不能头重脚轻,有股无肉。写文章还要善于藏拙,虽然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且充分的准备,也难免在创作时会出现一些不太了解的想法出现,这时我们要把相同层次的问题放到相同的位臵上讲,讲到大体相同的详略程度,不能深一脚浅一脚。
写文章需要融会贯通,还需发挥拿来主义,百家之作,各有千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思考,将这些都变成自己的东西,去更好地运用。毛主席还提倡纠正书报上的错误,迷惑而解惑,再去运用,多读多看多写,我们要在积累中不断提高。
心态决定人生的高度,这二十多篇文章还需要仔细的阅读,将这些名家的经验之谈耐心的感悟,学会变通。
第二篇:怎样写文章
怎样写文章
朱德熙
编者按:本文引自名家 朱德熙 作品,谨致以衷心感谢!
一、只有多读、多写
私塾也好,新式学校也好,都培养出了一批能写文章的人,但也有很多人写不通文章。过去的私塾里有很多写不通文章的人,这就是那种“三家村”的学究,闹出过很多笑话。新式学校里写不通的人也很多,其原因很难一下子说出来。写文章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有的小学生写得很好,但有的人一直到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都没有把文章写通。你说难,为什么小学生写得很通呢?而且,现在的经验是越大越不通。小学时写得还通,初中时就差了,高中时就糟了。我想有一个原因,就是转文,不老老实实照口里的话说,总想把文章写得漂亮些,学报纸上的一些文章,结果没有学好,反而弄巧成拙。
写作教学从古到今都不行。怎么办?没有别的窍门,只有多读多写。写作和别的学科不同。如数学和历史,都是知识性的东西,它们可以传授,你不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但写文章就不可以传授。写文章是一种修养,不是一种知识。它具有综合性,牵扯的东西非常多,比如运用文字的能力、知识面、文化水平,等等。所以,写文章还得多读多练。多读就是借鉴别人的长处,多练就是自己勤写。
二、有分析地多读、多写
练习写文章应该多读多写,但要有分析。
什么叫分析?就是读懂人家的文章好在哪里。这样,就可以吸取。否则,就没法吸取。自己写的时候也要有分析。文章写完了,自己首先有个评价,什么地方还可以,什么地方有毛病。如果写完后连自己也看不出毛病,就糟糕了。看不出来就没有办法修改。没有办法修改就不能提高。必须有一种眼光,一看就知道文章什么地方有毛病。这种判断能力是哪里来的?就是多读好文章读来的。读时 1
分析别人的作品,写时分析自己的文章,日积月累,慢慢地就有了这种眼光。这就像木匠一样,他一看这张桌子,就知道面平不平,腿歪不歪。
那么,怎么个分析法呢?
先说读文章。拿到一篇白话文要会分析,要紧密结合写作来分析,要知道这篇文章对于自己写文章有什么营养和方法可以吸收和借鉴。所以,读文章时,就不要总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若要这样,总是被动地接受,就说不出什么意见来。最好换一个立场,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看这篇文章,假如让我写会写成什么样子,然后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别人文章的好处。当然,并不排除你写的比原文会更好,但一般情况是不如原文。我想这个办法是比较有效的。鲁迅说,只有知道了不该怎么写,才知道该怎么写。
再说写文章。写文章时不要老认为你是作者。如果老认为你是作者,就会过分主观,作者说了算。应当暂时当当读者。假定文章是别人写的,我来挑毛病,那你就会看出问题来。这就是分析,道理和读文章时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一样。自己写的文章,只有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才会发现它的毛病,才能提高。
三、写什么样的文章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的,什么样的文章不好,得有一个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有了一个方向。
由来已久,有一种时髦的华而不实的文章,讲究漂亮。其实,华而不实都不太恰当,这种文章不但“不实”,而且也谈不上“华”,根本就不漂亮。有些年轻的同志,愿意堆砌一些形容词。形容词很多,但没有什么实在东西。这种文风不应提倡。而这种文风现在不但在中小学里非常流行,甚至于在社会上、报纸杂志上也经常见到。这种文风不是一种好的文风。特别是,不应当向初学写作的人提倡,它会害人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两条:一是准确,二是自然。
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不歪曲,画马像马,画人像人。如果画马像牛,就不准确。自然就是不造作,不装腔做势,要说老实话、心里话。在这个问题上,我要多举一些例子。
先讲自然。
拿穿衣服来讲,不能穿奇装异服,打扮得非常奇怪、惹人注意,其实效果不好。真正的美应是很平淡的,写文章尤其如此。我记得朱自清先生引用过一篇小学生的作文,有这样两句话:“冬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都落光了。”朱先生非常称赞这两句。这两句有什么稀奇?没有。但非常自然,有一股味儿。这就使我想起《红楼梦》里的凤姐作诗,头一句“一夜北风起”就很自然,不是造作的。最近在一个新的儿童刊物《东方少年》上,我评改了一篇小学生的文章。大人喜欢装腔做势,而小孩是天真的,所以小孩的文章有时是非常好的,这篇文章就是如此。它题为“我的童年”。有这样一段:“那一年,我随着妈妈来到老家新会,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我们住的房子门前,是一条蜿蜒的小河,左右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屋后是一座苍翠的大山。每天早晨,当我还在梦中,嘹亮的山歌就已经唱遍了全村,而且往往把我唤醒。当我扶着门把,往外头看的时候,总会传来一阵一阵的牛叫声,哞──哞──的。在一只全身乌黑发亮的牛背上,骑着一个放牛娃。他叫阿聪,是我家一个远亲的孩子。他的头发像壶盖,盖在脑袋上。”我很欣赏最后两句。我是写不出来的。非常自然。你可以想像那个小孩的头发是多么有意思。它什么漂亮的形容词也没用,都是非常普通的字眼。文章接着写道:“他经常把捉来的小黄鸟送给我,即使我玩着玩着把鸟弄死了,他也不生气,第二天又给我送一个来。虽然他说的广东话我听不懂,但我们还是成了好朋友。我很惊讶他的能干,除了放牛,他还会喂鸡、喂鸭,每天上山还带回一大捆劈柴。有时农活忙,他还帮助锄草。他才比我大两三岁,就会做那么多事情。”这一段后边,她忽然来了这么两句:“可惜我很怕牛,所以一直没有骑过它。”这两句放的地方不对,但我觉得很好。作者是个女孩子,胆子比较小,她一定非常羡慕那个男孩子骑在牛背上的自在神情。她想骑,但是不敢骑,因此十分遗憾,这就自然地把她当时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我们在上写作课时,不要让学生走堆砌词藻的路。前几天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两个人写的,其中说到:“我们俩都是放牛娃出身,参加红军后,都做宣传员工作,红军时期的歌曲和歌谣,至今回忆起来,记忆犹新。”“记忆犹新”,大家都喜欢用。我不能否定这个词,它是可以用的。但现在一来就是
“记忆犹新”。这个句子老实讲是不好的。“记忆”与“回忆”是重复的。这就是不愿意说大白话。其实你就说“一直到今天我还记着”,不就非常好吗?干吗要绕呢?这是弄巧成拙。这个例子虽然小,但这是一个“路线”问题,走这条路会越陷越深,十分糟糕。之所以走这条路,就因为脑子里有一个标准,认为“记忆犹新”才是漂亮字眼,而“我没忘记”是大白话,只有用“记忆犹新”,才表示我有文化,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词。过去人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是很好的比喻,但你也“光阴似箭”,我也“日月如梭”,说了一大堆是什么意思?一点也不让人感动。你就说“时间过得真快”比这要强得多。那些东西已经是陈词滥调了,油水都让人榨干了,剩下的都是渣滓了,你为什么还老用它?再比如《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讲龙井茶:“龙井茶产于西子湖畔的杭州西湖人民公社,清明期间,是采集龙井茶的黄金季节。”干吗用“黄金季节”?就说“最好的时候”不很好吗?“满山茶树,青翠欲滴,芳馨馥郁,采茶姑娘们头戴草帽,腰系茶篮,笑语欢歌,争分夺秒。”我认为这些话都十分造作,远不如那个小学生写的“他的头发像壶盖”。当然,我不能说得太极端,不是“芳馨馥郁”一类的字眼就不能用。要用得是地方。不要以为这些字眼是万能的,放到哪儿都是漂亮的。字本身没有漂亮不漂亮之分,用得是地方就漂亮,否则,就不漂亮。因此,有一个提倡什么文风的问题。当然,作家的文风不一样,有的平淡,有的华丽。我这里要讲两点:第一,我比较喜欢平淡,这是个人爱好;第二,就初学写作者来讲,不宜先学花哨的东西,基本功是学平淡、学自然,就像一个人学唱京戏,一开始就教他花腔不会唱好,应当先练基本功。
再说准确。
首先,事实要准确。
讲一件事情,如果事实根本不对,就不好了。不光是学生的文章容易出现这种错误,就是报纸也一样。比如《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文章讲葡萄酒:“据史料记载,我国葡萄酒酿造始于汉朝以前,比法国至少早七八百年。”法国是有名的葡萄酒生产国,而我国,不是本来就有葡萄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才把葡萄种子引进中国。汉朝以前连葡萄都还没有,怎么能酿葡萄酒呢?根本就不符合事实。因此,说比法国早七八百年,完全没有根据。这种事情常常发生。
我还看到一篇文章,叫《参观纽约庞贝馆》。庞贝是古罗马的一个城,因为火山爆发被毁灭了,后来又被发掘出来。这篇文章写的不是庞贝本地,而是在纽约的一个博物馆里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介绍。文章里写道:“公元前七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晚上,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爆发,顷刻之间,毁灭了罗马帝国全盛时代的两个古城──庞贝城和克窟拉隆城。”这里的介绍完全是错误的,时间不对,地点也不对。维苏威火山爆发不是公元前七十九年,而是公元后七十九年。而且,克窟拉隆城也译错了。刚好《光明日报》在前几个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埃尔克拉罗人之谜揭开了”的文章,就是讲的这个事情。“埃尔克拉罗”是对的。这本来是篇知识性的文章,结果时间和地点都弄错,是十分严重的问题。
写文章事实不能歪曲,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有人总是粗枝大叶,结果不符合事实的错误就常常出现。
其次,逻辑上要准确。
有一篇文章报道邓小平访问尼泊尔,其中有一段对加德满都的描写:“尽管现在加德满都还是冬天,早晚比较凉,然而,在中午和暖的阳光下,穿毛衣也不嫌热。”这就非常奇怪,冬天穿毛衣当然不嫌热了!文章的意思是想说尽管加德满都还是冬天,但在中午时穿一件毛衣也就够了,而作者和编者居然都没有发现错误,把它发表出来了。这并不是什么难于发现的毛病。
我再举一个例子。《人民日报》曾有一个标题:“廖副委员长会见或宴请日本朋友。”到底是会见了,还是宴请了?为什么要用“或”?记者写这个新闻时也许遇到了困难,因为接见的日本朋友不止一拨,有的是会见了,有的是宴请了,于是来一个“或”。但是,用“和”也不行。该怎么办?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会见”和“宴请”之间加一个顿号,既不用“或”,也不用“和”。“会见、宴请日本朋友”就很好嘛!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篇高中学生的作文,题目是“万花纷谢柿犹红”,讲怎样做西红柿酱,我给他评改了一下。文章一开头讲:“夏天是西红柿的旺季,大量上市的时候堆积如山,一时吃不完,价格一日数跌,甚至堆在路边卖不掉,眼
睁睁看它腐烂。过了这一阵,特别是到了冬天,它又成为稀缺商品,无处寻觅,有多少人在想,如果有办法把夏天吃不完烂掉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那该多好啊。”这可不行啊!“把夏天吃不完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是可以的,再加上个“烂掉”就糟了,因为“烂掉”与“保存”之间是矛盾的。既然“烂掉”了还怎样保存呢?这种毛病并不大,自己是可以挑出来的。只要写文章的时候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挑挑毛病,就完全可以修改好自己的文章。另外,这篇文章里还说:“成熟的西红柿鲜嫩可口,营养丰富,人们爱吃它,细菌也爱吃它。正因为它营养丰富,水分又大,细菌一旦在里面安家落户,传种接代,它立刻就要腐烂,所以贮存的方法第一是灭菌,第二使细菌无法再侵入,不能再繁殖。为了灭菌,家庭用的普通蒸锅就够了。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子里,上锅一蒸,就可以将细菌杀死。但是,如果蒸的时间太长,西红柿就不能保持原型,失去了外型的美观。”这就出问题了。既然已“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子里”,还有什么外型呢?这不就自相矛盾吗?只能说失去了原来的色泽。这种逻辑上的毛病,是完全可以自己发觉的,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检查自己文章的能力。
准确,不光是事实要准确,逻辑上没毛病,还要在写文章时注意微妙的地方。
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刚才讲到《东方少年》上的那个小学生的文章,有一段描写年画:“我常常搬一个小板凳,坐在湖边上,看那满湖的荷花和那些欢蹦乱跳的鲤鱼。有时,竟看好几个小时。荷花那秀美的身姿,迷人的色彩吸引着我,把我带到童话般的世界里。我想到我曾经看到过的那幅年画。在花心的莲蓬上坐着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花红的小兜肚,脚上系着铃铛,脖子上有一圈花瓣做成的小链子,胖胖乎乎的小手上拿着一个刻着‘福’字的连心锁。”我看到过这种年画。这个同学的描写非常准确。这不是很容易的。它把年画的细节和味道都抓住了。
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参观纽约庞贝馆》里有这样两句话不正确:一是“有些人躲在桌底或地窑中”,二是“当时人们放在桌面上的食物,仍然很好地保存着”。问题出在“桌底”和“桌面”这两个词上。我认为桌子没“底”。鞋子有底,箱子有底,桌子哪有“底”?其实说的是“桌子底下”,但“桌子底下”与
“桌底”完全是两回事。“底”和“底下”是不一样的。“鞋底”不能说成“鞋底下”。“箱底”和“箱子底下”也完全不一样。因此,“桌底”是完全不对的。再有,“桌面上”这个词不准确。说“桌子上”不就完了吗?“桌底”不对,“桌面上”也不对,为什么一碰到桌子就全错?它说明作者不注意这些小地方。这里没有太大的学问,也不用查字典,凡是中国人都知道没有“桌底”和“桌面上”的说法。如果是外国人,就不知道“桌底”和“桌子底下”的微妙区别了。但我们是中国人,大家都说“桌子底下”。那为什么写错呢?跟写汉字有关系。他一看见那个“底”就认为是“底下”,没有放在嘴里念一念。念一念很重要,凭着中国人的语感就能发现问题。
对于初学写作的人,首先应该强调的不是生动,而是准确。其实,准确就是生动。大家不要追求离开准确的生动。像小学生描写年画、描写头发像“壶盖”,就很准确,也相当生动。准确和生动并不是两回事。我们不能片面强调生动,否则,就会有很多流弊,就会引导学生追求漂亮的字眼,打好多没有必要的比喻,结果没有什么好处。
①选自《写作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有删改。标题是编者加的,原标题是“写作和写作教学”。朱德熙(1920—1995),江苏苏州人,语言学家。
作者是著名语言学家,谈写作不讲大道理,而讲实实在在的语言问题。阅读本文,思考下列问题:提高写作水平,为什么只有靠多读多写?读文章不妨站在作者立场,写文章不妨站在读者立场,这是为什么?作者为什么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文章一要准确、二要自然?
有人说,作者谈写作不关注宏观问题,尽讲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弄得写作者手足无措。你的看法呢?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第三篇:怎样写文章
一、文章的组成文章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Introduction)、正文(Body)和 结尾(Conclusion)。开头部分主要用来引出文章的话题,列出事实,介绍现状,提出观点,使读者了解文章要谈什么问题。正文可以为单独一段,也可分为若干个段落,每一段落有各自围绕文章主题的一个中心思想。正文用来提供具体细节,对事实、现状等进行分析,说明原因。结尾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提出结论性的意见、要解决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二、开头段的写作
文章的开头是文章的一个重要部分。开头应能吸引读者的注意,使其对文章内容产生兴趣。开头一般都较简短,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开头用于引出文章的主题。开头的写法很多,不同内容的文章会有不同的开头,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背景法
介绍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景等背景情况,然后引出主题。例如:
A Visit to London
A mile or so before they reached Oxford, George, Tom and Anne stopped the car on top of a hill from which they could see the whole of the city spread out before them: The college walls and towers looked as peaceful as when they were first built,hundreds-of years ago.2.主题句法
提出观点或论点作为文章讨论的主题。例如:
A Country on the Move
Mo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merican life because few Americans live in one place for longer than five years.The movement of Americans is not only from one state to another;it is within the states,counties,and cities.3.人物法
交代文章所要描述的主要人物。例如:
Marco Polo
Marco Polo(1254-1324),the greatest of all travelers of the Middle Ages, was born in 1254 of a noble family in Venice,an independent city-state in northern Italy.His: famous travel book, Marco Polo Travels,shows,that he was a careful observer.Yet he was only 17 years old when he started on his journey to China.4.数据法
采用已被证实的某些统计数据作为开头来引出话题。例如:Teaching Children at Home
Record numbers of children are being taken out of school and taught by their parents at home.Up to 100 children a month are leaving the classroom because parent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schools.Around 15,000 families now teach their children at home,a rise of 50 percent from last year,according to the latest figures.5.问题法
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出文章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例如:
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Oxford andCambridge, the two oldest universities in England? Why do so many students want to study there?
6.定义法
常见于对文章的标题下定义,然后再详细说明。例如:
Hobbies
A hobby is an interesting way of spending your free time.It's an activety you turn to for pleasure, not something that you have to do, like helping with the dishes.It's more like a special friend that you choose for yourself.You spend your free time with it because it interests you and because you enjoy it.7.故事法
叙述一段故事作为引言,然后接着往下展开情节。例如:
That day Mother did not light the stove.,Evening came and a cold wind was blowing.There was a knock at the window.Then another.Mother was used to such knocks,but this time she gave a little start of joy.Throwing a shawl(围巾)over her shoulders,she opened the door.8.引用法
在文章的开头中引用名人名言或习语,谚语等。例如:
A Visitor to the British Way of Life
There is a commonly quoted saying in, Britain,“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which sums up the importance we give to our own bit of private territory.If you are living in a British home or are invited to visit or stay with someone it is important to act thoughtfully and not to offend others.三、正文的写作
正文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它用于展开主题陈述,一般由多个段落组成,有时也只有一个段落。正文的各段落所论述的都是文章主题的一个方面,每个段落要围绕段落主题进行叙述,并要保持文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中间段的写法很多,参见段落扩展的方法。
四、结尾段的写作
1.总结全篇
总结、概括全文的内容,提出带有结论性的意见,进一步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观点。例如:
It seems,then,that these two branches of science are mutually dependent and interacting,and that the so-called pision between the pure scientist and the applied scientist is more apparent than real.2.提出展望或期望
对未来提出展望或期待诱者一起投人行动。例如:
There are many other ways to help you with your study.Only, a few have been mentioned here.You will probably discover many others after you have tried these.Talk with your classmates about their ways of studying.Share with them some of the methods you have found to be
helpful.Improving your study habits will improve your grades.3.使用引语
用名言、谚语或习语等结束全文。例如:
Today the Great Wall has become a place of interest to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s well as to the Chinese people.Many of them have come to know the famous Chinese saying:“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4.重复主题
回到文章开头阐明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上,以起到再次肯定或强调的作用。例如:
These five steps of the SQ3R Method--Survey,Question,Read,Recite and Review,should result in the student’s reading faster,picking out the important points,and fixing them in memory.5.设问
通过设问或反问来结束全文。例如:
Granted that many animals seem to be highly sensitive to various signals associated with earthquakes, the basic question of how this behavior an be put to use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mains.Can we learn just what stimuli(刺激)particular species are reacting to? Can we then design instruments of similar discrimination and sensitivity? Only further experimentation will provide the answers.
第四篇:怎样写文章
俗话说“文无定法”,一篇文章主题、结构、材料、语言等诸多方面质量的高低,与人的写作水平密切相关,写好文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易事,怎样写好文章呢?至今无人能提供使人一步登天的捷径,它需要个人平时加强训练,不断总结、领会。愚以为,写好一篇文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做好。对写文章畏首畏尾,或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有了兴趣,你就能热情投入,开动脑筋,挖掘潜能,发挥想象,促使自己努力把文章写好。因此,平时就应当把写文章当作一种乐事,积极主动去面对,而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负担。
人的理想、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文章格调的高低、质量的优劣。一个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或凶横霸道的人,其写出的文章只能是格调低下、没有眼光的作品,只有思想达到高深境界的人才会写出健康向上、感人肺腑的文章来。而一篇死气沉沉或哗众取宠不务实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自身职业道德,这一点,对人们写好文章是很关键的。
二、多读作品,常梳理。
文章写得好坏与人的知识多寡、阅厉深浅有关。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的“会吟”、“有神”、“逸于”是建立在“熟读”、“破万卷”、“劳于”的基础上的。因此,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坚持不懈,方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当然,书读多了,有了材料,并不是任何材料都有用,这就要求平时经常疏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归类。使用材料时,要好中选优,选取准确、典型、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才能使文章说服力强,血肉丰满。
三、掌握文章的体式规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写作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理论、规律和丰富的知识,从采集、构思到表现、修改,每个环节都有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从文章构成要素来讲,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都有规律可循;从文体来讲,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尤其必须正确体现体式规范。平时应认真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要常翻阅复习,摸索总结,熟练驾驭它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能首先给文章定下一个正确框架或模式,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选用最佳的方式,准确地通过语言文字予以表达。
四、勤练苦练。
写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勤练笔。清人唐彪有一段论述:“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读书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相去甚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这说明写文章要“内”、“外”结合,要借鉴别人做法,藉人之功,更要不怕艰苦,勤练“内”
功。凡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到写作时,都强调“做”,但许多人都害怕这个“做”,有的人写文章刚开始兴致很高,但一遇到困难就动摇信心了;有的人则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突破,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创造有突破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其中强调了一个“量”字,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一句话,本来它是平常的,你要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就必须花费劳动,挖掘潜能,发挥才干,努力去写。也许,你能完成的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甚至不止一篇。
五、留心生活,想象生活。
生活无处不文章。我们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从平凡中发现奇特。有时候,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就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想象,也许一篇文章的模式很快就出现了,比如那么一潭人们熟视无睹的臭水沟,闻一多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让我们看看他《死水》一文中的句子: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这些句子十分优美生动,想象丰富独特,不留心观察、想象生活,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歌歌词写道:生活是一根绳,生活是一团麻,生活是一条路,生活是一首歌…… 对生活的这种比喻,是深入体验生活和想象生活的必然结果。而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那优美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意境,正是作者对生活充满激情形成的一种创造,至今,这首诗依然充满着生命力。如果不留心生活,想象生活,就会写不出文章来,写出文章也只是矫揉造作、枯燥无味。
六、重视锤炼语言。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词句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因此,推敲、锤炼语言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步骤。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初稿为“到”字,后来改为“过”字,又改为“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一“绿”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早春的景色,而且用得很有气势,所以能流传千古。大家熟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其中的词语“闹”、“天上”,分别因意境奇特和气势雄伟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余地,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其概括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岳阳楼记》才成为名篇。语言的使用是千变化,没有止境的,有的人不重视语言的锤炼,用词马虎,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生动。须知文章不厌千回改,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不下功夫锤炼语言,就写不出生动多彩的文章来。
七、转变角度,力求“新”、“特”。
文章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要千篇一律,平平淡淡,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我们要跳出常人的眼光,学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反复推理,认真比较,发挥想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一颗树,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烧火做饭,有的人认为它可以用来盖房子,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加工成木地板,有的人认为它可以做成精美的工艺品,有的人认为它有很重要的生态作用和对人身体的调养作用等。由于人们看这颗树的观点、角度不同,这颗树的使用价值就有大有小,写文章也一样,如果不能放出眼光,转变角度,而是默守陈规,结果就会老调重弹,毫无新意,就象看待一颗树一样,只懂得它能用来烧火做饭。当然,要写出集“新”、“特”、“奇”于一体的文章,并不是单纯从转变角度看问题就能做到的,它还需要个人知识、经历、素养等各方面的积淀。
第五篇:《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
理科出身,以前很少动笔写文章,然而参加了工作,尤其进了机关单位,才发现文字写作必不可少。而我文字功底十分薄弱,急需补充文字写作方面的知识,正好借办公厅组织的“我的读书故事”活动的机会,阅读了我办推荐书目王梦奎的《怎样写文章》。
该书收录了多位文豪大家的真知灼见,对我们处理文字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其中,包括毛泽东的文章五篇,鲁迅三篇,郭沫若的一篇答记者问,胡乔木、胡绳、邓拓及孙犁文章各两篇,何其芳和施向东文章各一篇。附录中包括王梦奎老师的文章三篇以及国家有关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标点符号用法、校对,党和行政机关有关公文的处理条例和办法等。
有关如何写文章,通过阅读本书结合个人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决定内容,文章要有正确且准确的观点
观点是文章的核心,如果观点不正确,就可能产生谬论。正确、准确的观点需从客观实际中提炼总结。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不调查研究乱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从客观出发,充分研究各方面的材料,结合科学的分析,才能提炼出对某个问题的正确观点。
二,文章内容需简洁不拖沓
胡乔木的《短些,再短些》和邓拓的《文章长短不拘》中阐述了有关文
章篇幅长短的问题。平时写文章长短不必拘泥,该长就长,当短则短。有人认为内容多些,读者会更容易明白。其实,长篇未必充实,短论亦可高深。无论文章长短,内容都需精炼、精彩。在生活节奏加快,读书时间不多的今天,人们更喜欢读内容充实的短文章。
三,观点统领材料,材料服务观点
施向东在《义理、考据和辞章》中分析了观点、材料和形式的关系。写
文章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起灵魂和统帅作用,好文章一定要有鲜明而有力的观点,让人一目了然。只有观点没有材料也会让人感觉抽象空洞,不易信服。正确观点还需材料的支撑。能做到虚实结合,观点和材料水乳交融是写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写文章需用心修改
鲁迅建议写完文章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除。孙犁在《芸斋琐谈》中表达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观点。毛主席的文章《书报上的错误必须更正》也体现出他老人家的严谨。修改是写作的重要部分。做文字工作,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据说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前后修改了七遍。中央制定的理论政策、出台的条例办法等,都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反复修改的结晶。
五,文章所用材料要真实、准确
材料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前提,如何选择恰当可靠的材料对于写文章十分重要。一方面,选取的材料对于所表达的观点要有充分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所用材料必须准确可靠。如果有条件应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马克思和恩科斯对所用材料十分考究,恩格斯为了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不仅阅读了大量文献,而且亲自访问过很多工人。马克思为证实一个并不重要的事实,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去一趟。这样下功夫写出来的文章才令人信服。
通过读《怎样写文章》,我明确了今后在文字写作方面的努力方向。一,要多读多看。知识储备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
二,要多动笔。常梳理平时掌握的材料和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文字。三,要对所写文章认真修改,力争做到准确精炼。
有关如何写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多的技巧还需在实践中体会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