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警四治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为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扎实推进 反腐倡廉专题建设,派出所根据局党委开展反腐倡廉专题教育活动方案,在派出所民警中开展“反思案例、吸取教训、促进勤廉”和“治庸治懒、强化作风、促进勤廉”为主题的警示教育活动,我根据派出所党支部的安排认真学习,查找差距,对照检查,我对这次主题教育的重要 意义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肯定地说,这次活动使自己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相关内容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使我认识到加大治懒治庸力度是加强民警作风建设重大措施。现就学习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及心得体会。
一、认真学习,夯实基础 认真学习,“人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被挨打”,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习是我们民警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并认真学习党纪条规,全面把握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增强法纪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联系实际,查找问题联系实际,以身边鲜活的反面典型例子,认真剖析领导干部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深刻感受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对组织,社会,家庭,个人的严重危害,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我从思想上,行为上实事求是地查找工作作风上存在的差距,认真检查自己在对待信仰、对待权利、对待利益、对待监督、对待社交、对待朋友等方面做得怎样?真正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改正提高。
三、廉洁自律,自觉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经得起“名、利、物、色”等诱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干干 净净履行职责,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篇:民警四治心得体会2
心得体会
“庸政”“懒政”现象正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特别是今年以来,多个省区和城市相继掀起一场“治庸”“治懒”“治散”的官场整肃风暴,一些机关工作人员抱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越来越行不通了。以“治庸”、“治懒”、“治散”等为主要内容的官场整肃风暴,的确能在短期内起到比较明显的转变机关干部作风的效果,但是,风暴过后,必须常效,并且要立足于“治心”。
俗话说,心态决定状态。机关公务人员,特别是基层民警,心中有什么、想什么,将直接决定其工作状态、工作作风、工作绩效。官员中存在的庸病、懒病、散病乃至贪病,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其心病未治、心脉未通、心魔未除。个人认为,“治心”不外乎以下三剂良方。
心中有民。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是党的执政理念,是政府的神圣职责。官员要想不庸、不懒、不散、不贪,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有民,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做到为民请命、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但是,心中有民,才能为民。心中有民,也便有了积极工作、尽职履职的动力之源,也就不会让人用鞭子在后面抽,“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也便会烟消云散。反之,如果心中无民,没有了动力,也就不可能做到真心为民、真情惠民、真诚利民,当然,也就很难使各项工作顺乎民情、合乎民意、赢得民心。心底无私。陶铸在《赠曾志》诗中说,“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意思是说,一个人内心没有什么欲望,正义、无私、心胸宽广,学会包容。那么这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看出去都是美好的,很多问题就能够去解决。对于肩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重任的机关公务人员、党员领导干部,更加需要做到心中无欲、心底无私,摒弃一切私心杂念,真正做到无我,才能将人民装满心间,才能包容一切,才不致于在工作上斤斤计较、畏首畏尾,拖拖拉拉、疲疲塌塌,更不会让私心、贪欲吞噬自己的灵魂,冲昏自己的头脑,而成为千夫所指的庸官、懒官、糊涂官、混事官、贪官污吏。雷锋、孔繁森、焦裕禄、彭登云、李素丽、徐虎„„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都与无私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正因为他们拥有了心底无私的境界和美德,而成为了历史丰碑、时代楷模。
一心向善。善是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的,有善心当先有感同身受的怜悯之心,事事不易的感恩之心,矢志不渝的执著之心。其实,善没有绝对的定义,勿以善小而不为,从身边做起,用心去体谅去感受,关爱身边的人,即为善。善心、善德、善行,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佛教和基督教的教义,其实那是一种误解和偏见。
党员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坚守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始终怀有一颗崇尚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爱心、善心、恒心。否则,弄虚作假、灵魂丑陋、从恶如流,只会使自己的精神变得空虚无比,失去精神寄托,便会在工作上不讲奉献谈价钱、不讲原则徇私情,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甚至吃、拿、卡、要,为非作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术不正,必酿祸端。整肃官场作风,必须立足于整心;治庸治懒,必须立足于治心。机关公务人员、党员领导干部,也必须经常性地扪心自问,心中是否有民,心底是否无私,是否一心向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心口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也才能在为人民服务的正道上一路走好,留下美名。
第三篇:四治整治心得体会
四治整治心得体会
当前,市局正在积极开展的“四整治两规范”教育活动,就是下猛药,出重拳,刹歪风,治弊病,着力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党务政务行为。我认为,要做到“四整治两规范”,党员干部必须努力争当“四高”模范。
一是在修德上做追求“高远”的模范
党员干部要成为高尚道德的示范主体。首先,在个人要求方面,党员干部既要模范执行党的现行政策,又要发挥高尚道德风格。党员干部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理所当然应该模范执行党的现行政策,这本身就有道德示范的意义。在执行党的现行政策的前提下出现同样的机会谁先占,应得的利益谁多得、社会的弱者谁照顾、必要的牺牲谁承担等政策规范不到的问题时,党员干部更要发扬高尚道德风格,先人后己,必要时放弃自己的利益,无私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才能体现党员干部的先进道德文化示范性。其次,在道德教育方面,党员干部既要讲党性,又要讲良心,不能把自己的道德等同一般群众的道德。道德是有其内在支配机制的,以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和自尊、自爱、自重等为表现的道德良心,对道德选择的确定,道德目标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第四篇:四治一树心得体会
“四治一树”活动心得体会
县委、县府决定在全县深入开展以“治庸、治懒、治虚、治散和树立勤政为民、务实高效、公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为主题的“四治一树” 干部作风整顿教育活动,这是我县建设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是大力整治干部作风突出问题,进一步为加强我县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贯彻力和执行力,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古浪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与新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与人民的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才能保持干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肌体不受腐蚀,党的战斗力不受削弱,党的形象不受损害,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庸、懒、虚、散”四大问题表现形式多样,要紧扣干部作风中的突出问题,围绕解决思想僵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树立勤奋学习、创新进取的良好形象;解决无所作为、得过且过的问题,树立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的良好形象;解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问题,树立求真务实、踏实干事的良好形象;解决纪律松弛、自由散漫的问题,树立遵规守纪、令行禁止的良好形象;解决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的问题,树立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良好形象;解决漠视群众、与民争利 的问题,树立心系群众、真情为民的良好形象;解决吃拿卡要、行风不正的问题,树立依法行政、公道办事的良好形象;解决吃喝玩乐、为政不廉的问题,树立清正廉洁、干净干事的良好形象。
通过开展“治庸、治懒、治虚、治散和树立勤政为民、务实高效、公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为主体的“四治一树”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工作人员,我必须以勤政爱民、求真务实、公正廉洁的工作态度、扎实稳妥的工作作风, 全身心地投入到业务工作中。
通过“四治一树”活动的学习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庸、懒、虚、散”行为的危害性,带给我们的是错误的道德观取向,将个人利益置于单位利益之上,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四治一树”活动的学习,我认识到治理“庸、懒、虚、散”应从自身找出缺点并有针对性的努力加以改正:
一、要进行理想信念、业务知识学习。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章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学习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程)章制度。学习国家的法律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增强遵纪守法观念,正确履行岗位工作职责;学习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
二、要加强自己的组织纪律观念、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投身到业务工作之中去。
三、树立危机意识,促进严谨的工作作风。有时自己在上班时间谈天说地、嘻嘻哈哈或上网聊天、拖延办事。我要改变消极的状态,增添压力和动力,强素质,正作风,焕发活力,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求变,求新,求和谐,求发展,切实提高工作能力和执行力。
最后,通过这次治庸、治懒、治虚、治散和树立勤政为民、务实高效、公正廉洁的良好形象为主体的“四治一树”活动的开展,我们要提高自身的认识,转变观念,让“治庸、治懒、治虚、治散”触动每一个干部职工的思想灵魂,席卷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工作岗位,活动中,我们必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完善的学习态度,注重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必须保持永不满足,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积极主动承担各项工作任务,胸怀大局,以此来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执行力。
第五篇:四治一树心得体会
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教书的倦怠,大致出现在两年或三年后,这时正好是一个新教师开始感觉不再“新”的时候,自觉该遇到的“事”都遇到过了,该学会的东西也都学会了,教育教学过程不再有新鲜感,整日里重复着“备课,上课,批作业,订正,辅导”之中.当一个人感觉在机械重复做事时,倦怠就不可避免.这时,继续工作惟一的支撑点就是为了生活.然而,我县开展的“治庸、治懒、治散、治虚”活动,却让我开始深思这个问题。各人产生倦怠的原因并不相同,要解决倦怠问题必须各自反省,搞清产生倦怠的原因.方法很简单,只有弄清是什么让你觉得最烦的,这烦恼事就是造成倦怠的最大原因,排除它,我们就能会再生新意,又会充满激情.我也曾倦怠过,那段时间失去了追求的目标和希望.那时,感觉天天都在机械重复,完成日常事务后,就是聊天,看电视和玩,寻找消遣,直至有一天在媒体上读到孙维刚老师的事迹后,被他的成就深深触动,他的七个月教学胜过别人的三年教学成绩让我一下子惊醒.山外有山楼外楼,在孙维刚面前顿觉自己“渺小”。后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我不断学习和实践,每一个小进步都会由衷地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做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感,获得幸福感,就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学生,使自己在关爱学生中,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快乐与幸福.关爱学生是对学生的成长寄予良好期待的态度和行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而是高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要关爱学生,就要求我们:经常的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当学生的身心,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够挺身而出.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够给予及时的鼓励,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使他们成功„„.总之,一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与学生同喜,与学生同忧.当过老师的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寄语广大教师:“当老师的,要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最幸福的事情.”的确,只有我们树立了关爱学生的情感和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落实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才能作出优异的成绩,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为社会所称道,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